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筑堤成垸:近代洞庭湖区的围垦、聚落与环境——以南洲地区为中心
1
作者 曾桂林 《云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7-115,共19页
在洞庭湖区,堤垸不仅是洞庭湖区农业生产所必需的基础设施,还是当地乡民赖以栖息的生活空间,由此构成了洞庭湖区最主要的聚落景观。咸丰二年(1852)藕池决口后,荆江分流南泄洞庭湖,泥沙经年沉积,至同治年间(1862—1874)湖西北隅已淤出诸... 在洞庭湖区,堤垸不仅是洞庭湖区农业生产所必需的基础设施,还是当地乡民赖以栖息的生活空间,由此构成了洞庭湖区最主要的聚落景观。咸丰二年(1852)藕池决口后,荆江分流南泄洞庭湖,泥沙经年沉积,至同治年间(1862—1874)湖西北隅已淤出诸多洲渚,且不断绵延连片,纵横百里,形成“南洲”。由于豪绅贫民纷纷强占围垦,讼狱纷繁,光绪初年,湘抚会同藩、臬两司查勘淤洲,划为官地官荒,并颁行《南洲善后章程》,正式推行官洲民佃政策,即由官府招佃,民众承佃纳租,颁给“藩照”。随后,大量移民迁入垦佃,兴筑堤垸,湖区得到进一步开发。光绪二十年(1894),南洲直隶厅正式设立,将华容、安乡、武陵、龙阳等县交界之地划归辖境。经原住民、客民多年垦殖经营,至民国前期,南洲各处淤涂荒滩陆续筑堤成垸,变为田畴沃野,庐墟日渐兴旺,人丁繁滋,乡村聚落基本成型。从聚落形成过程及其分布格局来看,南洲主要有聚居聚落、杂居聚落、散居聚落三种形态。聚居聚落出现较早,但并不多见,而更常见的散居聚落、杂居聚落,或零散分布于垸田中的台地,或沿堤岸线延展成条带状。南洲聚落形态的形成是洞庭湖区长期垸田经济开发与环境变迁的结果,同时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近代洞庭湖的生态环境及其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庭湖区 堤垸 垸田 聚落 环境
下载PDF
水管理视野下的莆田平原空间和社会结构探析
2
作者 李岚彬 孙瑾璐 +1 位作者 郭巍 魏红叶 《城市规划》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4-124,共11页
莆田平原是典型的水管理主导的人居环境地理单元,具有圩区和灌区的双重特征,然而迄今规划学科鲜有关注其水利特征与传统人居环境关系的研究成果。首先,从水文角度梳理了莆田平原各个时期的历史沿革;其次,从自然基底、水利系统与聚落系... 莆田平原是典型的水管理主导的人居环境地理单元,具有圩区和灌区的双重特征,然而迄今规划学科鲜有关注其水利特征与传统人居环境关系的研究成果。首先,从水文角度梳理了莆田平原各个时期的历史沿革;其次,从自然基底、水利系统与聚落系统三方面分析快速城镇化之前的莆田平原的空间布局,总结其形态特征;然后,着重剖析由灌区分水和圩区防洪而衍生的水管理模式,这很大程度上形成了以仪式联盟为核心的社会结构,并通过仪式事件增加社区凝聚力。这种清晰的水利空间和社会结构的相互关系为理解类似地区的传统人居结构及当代转型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人居环境 灌区和圩区 水管理 社会结构 莆田平原
下载PDF
西苕溪流域[土斗]-圩田传统人居体系成因及特征
3
作者 孙瑾璐 王晴 郭巍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4-70,共7页
【目的】湖州西苕溪流域[土斗]-圩田是本土先民在与自然灾害的抗争中创造的一种地域性景观。在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频发的背景下,对[土斗]-圩田传统人居智慧的探讨不仅有利于人们更好地运用生态思想应对灾害,还可以为该地区文化景观... 【目的】湖州西苕溪流域[土斗]-圩田是本土先民在与自然灾害的抗争中创造的一种地域性景观。在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频发的背景下,对[土斗]-圩田传统人居智慧的探讨不仅有利于人们更好地运用生态思想应对灾害,还可以为该地区文化景观的更新设计提供指引。【方法】以西苕溪流域平原地区[土斗]田、圩田为研究对象,采用ArcGIS分析法和实地调研法,从形态学角度探讨[土斗]-圩田景观水利、农业以及聚落系统的特征。【结果】西苕溪流域[土斗]-圩田人居体系存在整体性与差异性特征。从上游至下游,水网越来越稠密,农地越来越破碎,聚落密度先升高后降低,聚落规模则先减小后增大,聚落选址与形态和水系的耦合关系越来越明显。【结论】[土斗]-圩田传统人居体系的形成是适应并改造自然的结果。结合场地特征,提出优化水网格局、促进产业升级和保护传统村落等策略,可指导场地未来的更新设计,并为其他地区文化景观的保护与更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居体系 文化景观 [土斗]-圩田景观 西苕溪流域 形态学研究 ArcGIS分析法
下载PDF
古丹阳湖区传统圩田聚落文化景观构成与变迁初探——以高淳杨家村为例
4
作者 潮书镛 文啸 《建筑与文化》 2024年第7期101-103,共3页
文章以高淳杨家村为例,梳理因产业结构、交通方式变革导致的聚落变迁历程,描述了当代杨家村文化景观的物质与非物质要素构成,提出了以日常性、历史意识与层级性为主要特征的要素互动形式,并将其诠释为当地人对文化身份、集体记忆和社会... 文章以高淳杨家村为例,梳理因产业结构、交通方式变革导致的聚落变迁历程,描述了当代杨家村文化景观的物质与非物质要素构成,提出了以日常性、历史意识与层级性为主要特征的要素互动形式,并将其诠释为当地人对文化身份、集体记忆和社会结构的隐性表达,希望为古丹阳湖地区传统圩田聚落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丹阳湖区 传统圩田聚落 文化景观
下载PDF
水利影响下的江南圩田地景格局变迁——以太湖中下游地区为例
5
作者 王红军 余勇 孙启祥 《建筑史学刊》 2023年第2期58-67,共10页
回顾太湖流域圩田农业景观变迁历史,探讨今日太湖中下游地区圩田农业景观和乡村聚落格局形成的内在动因,认为地景格局受制于地方自然条件,也源自人类长时间的生产活动和文化积累。从时间和空间的维度解析地景格局的变迁,对今日的乡村发... 回顾太湖流域圩田农业景观变迁历史,探讨今日太湖中下游地区圩田农业景观和乡村聚落格局形成的内在动因,认为地景格局受制于地方自然条件,也源自人类长时间的生产活动和文化积累。从时间和空间的维度解析地景格局的变迁,对今日的乡村发展具有重要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利 太湖 圩田 圩田聚落 地景
下载PDF
圩田景观格局下村庄聚落空间特色塑造策略分析
6
作者 华星悦 胡幸 孙源源 《山西建筑》 2023年第12期58-61,共4页
圩田是劳动人民通过筑堤开渠来应对干旱洪涝而形成的一种大地景观形式。南京高淳西部的圩田景观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也拥有丰富的社会历史价值,是农业美学的重要体现。以南京市高淳区蒋家村为例,在剖析圩田文化、河道流向、村庄肌... 圩田是劳动人民通过筑堤开渠来应对干旱洪涝而形成的一种大地景观形式。南京高淳西部的圩田景观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也拥有丰富的社会历史价值,是农业美学的重要体现。以南京市高淳区蒋家村为例,在剖析圩田文化、河道流向、村庄肌理、交通布局的基础上,探索圩田景观格局下村庄聚落空间特色塑造策略,凸显圩田景观文化的魅力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圩田 景观格局 村庄聚落 空间塑造
下载PDF
宁绍平原圩田景观解析 被引量:14
7
作者 郭巍 侯晓蕾 《风景园林》 2018年第9期21-26,共6页
宁绍平原是中国最古老的圩田开垦地区之一。地质上底土的差异、水与田的动态变化以及人类的干预形成了宁绍平原丰富的圩田形式。文章以历史地图、传统舆图、历史照片等图像资料以及地方志为基础,结合现场调研,首先论述宁绍平原圩田景观... 宁绍平原是中国最古老的圩田开垦地区之一。地质上底土的差异、水与田的动态变化以及人类的干预形成了宁绍平原丰富的圩田形式。文章以历史地图、传统舆图、历史照片等图像资料以及地方志为基础,结合现场调研,首先论述宁绍平原圩田景观演变的自然与文化的动力因素;然后从风景园林学科的角度,将宁绍平原的圩田景观分解为一个多层系统的叠加,包括反映出自然特征的水利系统、以水利和土地划分为基础的农业开垦系统以及以农田水利网络、开垦机制为特征的聚落系统;最后总结圩田景观对宁绍平原人居环境方面形成的巨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传统人居环境 圩田景观 宁绍平原
下载PDF
平原水库提高蓄水深度的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马俊德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82-84,共3页
从坝体坝基应力、变形、稳定和渗流控制方面研究了提高平原水库蓄水深度的可能性 .研究证实 ,在黄河河口冲积和海相沉积的软弱地基上对坝基不作全面处理 ,而使蓄水深度大幅度提高是完全可行的 .研究成果可供平原水库规划设计参考 .
关键词 平原水库 蓄水深度 围坝 应力水平 允许沉降
下载PDF
洞庭湖平原垸田农业景观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曾彦嘉 姜敏 卢健松 《中外建筑》 2021年第7期104-108,共5页
洞庭湖平原依托其水网基底孕育出筑堤围田的农业开垦模式并形成其独特的垸田农业景观。本文以湖南省洞庭湖平原垸田为主要研究范围,以构建垸田农业景观分析框架为目的,通过文献研究分析人类活动对垸田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关系,并梳理应对... 洞庭湖平原依托其水网基底孕育出筑堤围田的农业开垦模式并形成其独特的垸田农业景观。本文以湖南省洞庭湖平原垸田为主要研究范围,以构建垸田农业景观分析框架为目的,通过文献研究分析人类活动对垸田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关系,并梳理应对洪水的堤垸水利机制。从垸田的土地、水利、聚落三方面对湖区垸田景观空间及其构成要素进行剖析,形成系统性景观空间研究框架,对洞庭湖区地域性农业景观的开发与保护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庭湖水网平原 垸田 地域性农业景观 乡土景观 聚落景观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