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理想到暴政——古典时代希腊人的雅典民主观 被引量:12
1
作者 晏绍祥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9-56,共8页
古典时代希腊人有关雅典民主的看法是矛盾的。部分政治家和雅典的普通公民如伯里克利、德莫斯提尼等认为,正是因为有了民主制度,雅典才强大和美丽,因此它是一种理想的政治制度。但从公元前5世纪末起,由于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的失败,... 古典时代希腊人有关雅典民主的看法是矛盾的。部分政治家和雅典的普通公民如伯里克利、德莫斯提尼等认为,正是因为有了民主制度,雅典才强大和美丽,因此它是一种理想的政治制度。但从公元前5世纪末起,由于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的失败,民主制度缺点的暴露,哲学家、历史学家如柏拉图、修昔底德、色诺芬等开始从各个角度批评雅典的民主制度。雅典民主因此被看成是不断衰败、政治混乱、无法无天的暴民政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腊 雅典民主观 民主制度 暴政 君主制度 古典时代
下载PDF
灵魂的教育者——《王制》中的苏格拉底与荷马
2
作者 张轩辞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8-42,共5页
一直以来,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在《王制》中提出的"诗与哲学之争"问题,都是西方政治哲学与文教传统中的核心问题之一。要理解苏格拉底提出的这一问题,首先要考察其被提出的语境,即《王制》中的苏格拉底对诗的两次批评。通过... 一直以来,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在《王制》中提出的"诗与哲学之争"问题,都是西方政治哲学与文教传统中的核心问题之一。要理解苏格拉底提出的这一问题,首先要考察其被提出的语境,即《王制》中的苏格拉底对诗的两次批评。通过分析这两次批评,我们可以看到,苏格拉底对诗的讨论与灵魂的教育问题密切相关。鉴于古典意义上的诗人和哲人都是灵魂的教育者,对诗与哲学之争意义的考察就必须从灵魂教化的古典视野出发,才能得到如其所是的理解,超越纯粹思辨的哲学辩护和单纯的诗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拉图 《王制》 苏格拉底 荷马 诗与哲学 灵魂 教化
下载PDF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汉译举误
3
作者 何元国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9-76,共8页
亚里士多德的《雅典政制》是研究古希腊政治史的重要史料。主要的汉译本有两种,其中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译本在学术界影响较大。两个译本都存在多处翻译问题。本文以商务印务馆出版的译本为对象,摘其要者36处从古希腊文原文出发一一辨析,... 亚里士多德的《雅典政制》是研究古希腊政治史的重要史料。主要的汉译本有两种,其中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译本在学术界影响较大。两个译本都存在多处翻译问题。本文以商务印务馆出版的译本为对象,摘其要者36处从古希腊文原文出发一一辨析,并引后者加以对照。本文的举误以指出字句上的误译为主,间或考证史实说明文意,这方面主要建立在西方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些地方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典政制》 亚里士多德 古希腊史
下载PDF
亚里士多德的明智德性与共和政体的生成
4
作者 马明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5期450-455,共6页
在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中,明智是城邦生活的主德。君主制和贵族制下的统治者拥有明智德性是毋庸置疑的。作为多数人统治而又轮流执政的共和政体,统治者是否具有明智德性?答案是肯定的。实现的途径是"教化中产阶级",先教化中... 在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中,明智是城邦生活的主德。君主制和贵族制下的统治者拥有明智德性是毋庸置疑的。作为多数人统治而又轮流执政的共和政体,统治者是否具有明智德性?答案是肯定的。实现的途径是"教化中产阶级",先教化中产阶级中天赋优异者使其成为立法者,然后借助良法的教化作用,达到对中产阶级的教化。而具备明智德性的共和政体也就是贵族政体的一型,亚里士多德的共和政体既是现实可行的政体,也是向理想政体开放的政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和政体 中产阶级 明智 教化 法律
下载PDF
亚里士多德是公民共和主义的奠基者吗?——基于波考克的亚里士多德解释范式 被引量:1
5
作者 黄梦晓 《政治思想史》 CSSCI 2017年第1期50-77,共28页
波考克将亚里士多德的政制(混合政体)作为公民人文主义的终极范式,并串起一个从亚里士多德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17世纪英格兰以及18世纪美国的共和主义传统。但是通过对波考克的亚里士多德解读的详细考察,我们至少可以在三个方面... 波考克将亚里士多德的政制(混合政体)作为公民人文主义的终极范式,并串起一个从亚里士多德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17世纪英格兰以及18世纪美国的共和主义传统。但是通过对波考克的亚里士多德解读的详细考察,我们至少可以在三个方面发现这一解读所存在的问题,即忽视哲学沉思作为最高幸福的地位、忽视政治参与之外的"个人维度"的伦理德性以及误读政制(混合政体)在亚里士多德政体理论中的地位和目的。波考克的解读所存在的问题以及他特定的语言表达方式,体现的是他自己特定的立场,即多元价值的平等主义立场以及共同体公共善的整体主义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 波考克 公民共和主义 政制
下载PDF
共和与君主——洛克笔下的国家与国王
6
作者 董成龙 《政治思想史》 2015年第3期125-139,200,共15页
洛克在讨论政体与统治正当性时征引詹姆斯一世,这是被现代学者发现却未充分回答的问题。通过《政府论下篇》的篇章结构和洛克对斯图亚特王朝国君的评点,可以发现,洛克一反亚里士多德所代表的政体分类学说,放弃政体选择与统治正当性之间... 洛克在讨论政体与统治正当性时征引詹姆斯一世,这是被现代学者发现却未充分回答的问题。通过《政府论下篇》的篇章结构和洛克对斯图亚特王朝国君的评点,可以发现,洛克一反亚里士多德所代表的政体分类学说,放弃政体选择与统治正当性之间的关联;并注重詹姆斯一世的开朝国君身份,将其视作一种理念化的国王品性,规范当时的詹姆斯二世和后世的新朝国君;在学理和现实中,詹姆斯一世是洛克的"王者归去",威廉国王则是他的"王者归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克 共和 政体 国王 身家
下载PDF
“老寡头”的民主观——论伪色诺芬《雅典政制》的写作意图
7
作者 冯金朋 《政治思想史》 CSSCI 2019年第3期99-109,198-199,共12页
在现代学界,伪色诺芬《雅典政制》被普遍认为是《老寡头》,概因学者并未深入分析这篇长文的内容和主旨。尽管作者“老寡头”在文中最醒目之处反复表明了自己的反民主观点,并且用很长的篇幅来批判雅典民主;但是,在批判之余,他又立即为雅... 在现代学界,伪色诺芬《雅典政制》被普遍认为是《老寡头》,概因学者并未深入分析这篇长文的内容和主旨。尽管作者“老寡头”在文中最醒目之处反复表明了自己的反民主观点,并且用很长的篇幅来批判雅典民主;但是,在批判之余,他又立即为雅典民主辩护,并且承认雅典人已成功维护了他们的民主政体,不存在推翻的可能性。同时,民主政体仍然允许贵族在政治上崭露头角,雅典帝国又能带来丰厚的经济收益,所以贵族普遍选择适应民主政体。面对这些现实,作者暗示寡头派们应该放弃原有政治立场并且适应当下的民主政体,这或许是它的写作意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寡头》 伪色诺芬 雅典民主 《雅典政制》
下载PDF
苏格拉底葬礼演说中的德性与政制——柏拉图《默涅克塞诺斯》的哲学教育
8
作者 李向利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 2018年第3期400-409,共10页
学界通常认为《默涅克塞诺斯》这篇柏拉图对话并不涉及哲学主题,本文通过分析对话中苏格拉底葬礼演说所含有关地生人神话和雅典政制的段落,发现这些围绕德性和政制问题展开的段落,实际具有很强的哲学色彩,且暗中指向古典政治哲学中极为... 学界通常认为《默涅克塞诺斯》这篇柏拉图对话并不涉及哲学主题,本文通过分析对话中苏格拉底葬礼演说所含有关地生人神话和雅典政制的段落,发现这些围绕德性和政制问题展开的段落,实际具有很强的哲学色彩,且暗中指向古典政治哲学中极为重要的最佳政制问题。本文认为,对于相关段落和问题的理解,需要注意到对话结构包含的双重语境。苏格拉底有关葬礼演说段落的表面修辞针对的是公共语境;而对话结构设定的私人语境,就对话自身的戏剧情节来说,则可视为是对城邦未来治邦者默涅克塞诺斯的哲学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格拉底 《默涅克塞诺斯》 德性 政制
下载PDF
柏拉图《理想国》开场的戏剧情节 被引量:1
9
作者 李致远 《国外文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7-68,共12页
作为戏剧文学,柏拉图对话呈现了不同对话者之间的思想冲突。面对不同的人,苏格拉底总能切入不同的话题,或在同一话题上采取不同的论证。这往往取决于对话者们在与苏格拉底初次照面时透露出来的灵魂倾向和性格特点。柏拉图《理想国》的... 作为戏剧文学,柏拉图对话呈现了不同对话者之间的思想冲突。面对不同的人,苏格拉底总能切入不同的话题,或在同一话题上采取不同的论证。这往往取决于对话者们在与苏格拉底初次照面时透露出来的灵魂倾向和性格特点。柏拉图《理想国》的开场戏虽然简短,但构思精妙,意蕴深远,极富戏剧张力。它不仅设置了戏剧场景,引出了戏剧人物及其关系,暗示了戏剧冲突的来龙去脉,而且隐含了整个作品的一些核心要义。本文尝试采用字里行间的方式随文疏解,以便灵活地揭示和呈现其中的戏剧要点及其丰富意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格拉底 柏拉图 《理想国》 戏剧 正义
原文传递
哲人言辞中的城邦——卢梭与莫尔、培根的理想政制 被引量:2
10
作者 黄群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9-15,共7页
西方思想史上提出理想政制设计的哲人不少,从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直至近代的莫尔、培根乃至卢梭,隐然有一条或明或暗的问题线索。身处18世纪启蒙大潮之中的卢梭,一方面承继了古典政治理念,与启蒙智识人阵营针锋相对;另一方面,他... 西方思想史上提出理想政制设计的哲人不少,从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直至近代的莫尔、培根乃至卢梭,隐然有一条或明或暗的问题线索。身处18世纪启蒙大潮之中的卢梭,一方面承继了古典政治理念,与启蒙智识人阵营针锋相对;另一方面,他又悄然背离了古典哲人的政治教导,为启蒙时代的欧洲设计出与古典原则相异的理想政制,对这一古典原则的背离始于16世纪莫尔的《乌托邦》、17世纪培根的《新大西岛》,但尚有存续,及至卢梭,则彻底背离并推进了现代性的进程。解读卢梭思想的两面性以及他对启蒙复杂而暧昧的态度,正是研究者重新反思18世纪启蒙运动的最佳门径,由此进入西方思想史上的重大问题:理想政制是否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卢梭 莫尔 培根 理想政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