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会昌一品集》的编订与宣宗朝初年政治格局之关系
1
作者 刘鑫源 文师华 《豫章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28-32,共5页
李德裕在唐宣宗大中元年编成《会昌一品集》,除了深具史识的因素以外,最直接的编集动机,是他对唐宣宗君臣“务反会昌之政”的不满。李德裕之所以对《会昌一品集》十分重视,并非出于文学艺术层面的考量,其实质是对文集中所收大量制诰的... 李德裕在唐宣宗大中元年编成《会昌一品集》,除了深具史识的因素以外,最直接的编集动机,是他对唐宣宗君臣“务反会昌之政”的不满。李德裕之所以对《会昌一品集》十分重视,并非出于文学艺术层面的考量,其实质是对文集中所收大量制诰的看重。制诰文体最能满足李德裕“润色鸿业”的创作期待心理。加之会昌制诰是李德裕以宰相身份创作的,可视为他本人相业的直接记录。因此,李德裕通过编订文集的方式来保存会昌政绩,彰显自己的相业,从而在唐宣宗初年“务反会昌之政”的氛围下,委婉地达成对唐宣宗君臣的“反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会昌一品集》 李德裕 唐宣宗 大中政治
下载PDF
评唐玄宗朝“吏治与文学之争”——兼论盛唐气象的形成及其历史意蕴 被引量:4
2
作者 李中华 陈鹏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87-693,共7页
关于唐玄宗时期存在着"吏治与文学之争"的论题,学术界一直有着不同的见解。"吏治与文学之争"的主要表现,开元初期是姚崇与张说之间的明争暗斗,开元中期是张说与宇文融、崔隐甫之间的政治较量,开元后期则是张九龄与... 关于唐玄宗时期存在着"吏治与文学之争"的论题,学术界一直有着不同的见解。"吏治与文学之争"的主要表现,开元初期是姚崇与张说之间的明争暗斗,开元中期是张说与宇文融、崔隐甫之间的政治较量,开元后期则是张九龄与李林甫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其间"吏治与文学之争"只是这场党争的表现形态,它不是这场斗争的主要内涵,不是它的焦点,更不是它的本质。封建专制下的权力游戏、君王个人意志的转移以及集团性的腐败,是这场斗争的根源与本质。这使得开元、天宝的朝政由明转暗,文人的人生旅程充满了挫折与苦难,从而为盛唐诗歌注入了沉郁顿挫、雄健苍凉的内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宗朝 吏治与文学 盛唐气象
下载PDF
开元政治的恤灾观念与关照民生的诗歌意识 被引量:1
3
作者 李俊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22-129,共8页
唐玄宗开元年间,一改高宗武后时期重视祥瑞的政治风气而对现实的自然灾害极为关心,尤其对频繁发生于京洛山东一带的水旱灾害更为焦虑。受到这种恤灾观念的影响,以裴耀卿为代表的地方官员和以高适、杜甫为代表的诗人,结合自己在这一地域... 唐玄宗开元年间,一改高宗武后时期重视祥瑞的政治风气而对现实的自然灾害极为关心,尤其对频繁发生于京洛山东一带的水旱灾害更为焦虑。受到这种恤灾观念的影响,以裴耀卿为代表的地方官员和以高适、杜甫为代表的诗人,结合自己在这一地域中具体的为官经历和生活体验,形成了忧虑灾害、关照民生的意识。与此相应,求雨施惠的政治行为又与“喜雨”的意识相结合,给诗文中的农田风光带来清新质朴的生活气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元政治 恤灾观念 关照民生 诗歌意识
下载PDF
北宋中叶变法思潮总体特征研究
4
作者 金强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87-91,共5页
北宋社会充满着危机与变革,本文以唐宋社会变动为宏阔背景对北宋中叶变法思潮进行了考察,总结出四大特征:充满忧患意识的时代特征;高扬批判精神的背景特征;反映社会变动的内涵特征;以及内部党同伐异的演化特征。
关键词 唐宋变革期 变法思潮 总体特征 北宋
下载PDF
唐代陕西黄土高原中南部地区洪涝灾害与气候特征 被引量:1
5
作者 刘乐 岳大鹏 +1 位作者 赵景波 赵艳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84-289,297,共7页
鉴于洪涝灾害对陕西黄土高原中南部地区的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影响重大,基于洪灾历史文献记录,结合数理统计、距平分析、连续小波变换及湿润指数等方法,对唐代(公元618—907年)陕西黄土高原中南部地区洪灾发生规律与气候变化进行了分析... 鉴于洪涝灾害对陕西黄土高原中南部地区的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影响重大,基于洪灾历史文献记录,结合数理统计、距平分析、连续小波变换及湿润指数等方法,对唐代(公元618—907年)陕西黄土高原中南部地区洪灾发生规律与气候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洪灾发生频次可分为4个阶段:618—637年与728—847年为洪灾高频期;638—727年与848—907年为洪灾低频期;受夏季风影响,洪灾发生频次整体变化趋势呈波动下降趋势;洪灾等级具有2~5 a,5~9 a,20~30 a及52~80 a的周期,推测洪灾的发生与ENSO及PDO正负相位存在一定联系;空间上,崂山以南的黄土高原沟壑区为洪灾多发区;气候干湿特征表现为618—637年气候偏湿,638—837年整体偏干但存在10 a及20 a尺度气候偏湿的时期,838—907年以约10 a尺度进入干湿交替状态。唐代陕西黄土高原中南部地区较大洪灾年份与降水持续时间较长、暴雨这类极端降水事件及气候波动频繁存在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涝灾害 洪涝周期 气候特征 唐代 陕西黄土高原
下载PDF
唐代治乱分期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被引量:2
6
作者 王晓晴 章典 +2 位作者 裴卿 张盛达 李腾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85-396,共12页
将唐代定量划分为治世与乱世5个时期,探讨了唐代治乱分期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治世、乱世的划分标准参考一套系统的战争数据集,并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验证各项数据指标在治世与乱世间的差异性,从而说明唐代治世、乱世分期的合理性。治... 将唐代定量划分为治世与乱世5个时期,探讨了唐代治乱分期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治世、乱世的划分标准参考一套系统的战争数据集,并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验证各项数据指标在治世与乱世间的差异性,从而说明唐代治世、乱世分期的合理性。治世、乱世分期结果如下:公元618-626年为乱世,公元627-742年为治世,公元743-784年为乱世,公元785-859年为治世,公元860-907年为乱世。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除了总边境战争外,气候变化、总战争、反叛战争、进攻型边境战争、防御型边境战争、农业丰歉等级和人口增长率在治世与乱世之间均表现出显著差异。用战争定量体现唐代社会治世、乱世变化,探讨气候变化与社会治、乱的关系即是探讨气候变化与战争的关系,乱世的主要战争类型是反叛战争和防御型边境战争,治世的主要战争类型是进攻型边境战争。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唐代温度降低、降水减少的时期,农业收成减少导致资源供给不足,更容易发生反叛战争;温度暖期、降水充沛的时期,农业产量提高,刺激了快速增长的人口,在技术改善能力有限、土地资源一定的情况下,更易发生以对外扩张为目的的边境战争,因此气候变化是影响唐代社会治乱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气候变化 社会分期 战争 治世 乱世
下载PDF
唐顺宪朝文士参政意识与政治地位
7
作者 刘训华 《柳州师专学报》 2004年第1期125-128,共4页
唐朝是我国封建体制高度完备的阶段,唐文士的参政意识迥异于历代,顺宪朝文士是其中的最典型代表。"二王八司马"事件,元稹、白居易、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的积极参政等,昭示着顺宪朝文士政治地位处于唐朝历代以来的最高阶段。... 唐朝是我国封建体制高度完备的阶段,唐文士的参政意识迥异于历代,顺宪朝文士是其中的最典型代表。"二王八司马"事件,元稹、白居易、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的积极参政等,昭示着顺宪朝文士政治地位处于唐朝历代以来的最高阶段。唐文士大多富有政治热情,积极地为争取较高的政治地位而不懈奋斗,唐文士这种积极入仕的心理至顺宪朝趋向成熟,政治地位由而得到实质性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朝 顺宪朝 文士 参政意识 政治地位 封建体制
下载PDF
高仲武《中兴间气集》编纂的政治意识——兼论其成书年代
8
作者 李櫹璐 《开封大学学报》 2022年第2期27-33,共7页
高仲武编纂的《中兴间气集》选录和评论了唐肃宗、代宗时期的代表性诗人和诗歌。“间气”一词通常施用于中高级官员,不能像“河岳英灵”那样与集中所收诗人划等号,还要将诗歌吟咏、投赠的高官及其政治活动纳入“中兴间气”的意涵。从高... 高仲武编纂的《中兴间气集》选录和评论了唐肃宗、代宗时期的代表性诗人和诗歌。“间气”一词通常施用于中高级官员,不能像“河岳英灵”那样与集中所收诗人划等号,还要将诗歌吟咏、投赠的高官及其政治活动纳入“中兴间气”的意涵。从高仲武所选诗歌题材及其编次入手,结合诗歌艺术分析,可以探寻他传达的立场、呈现的时局,乃至现实的寄托。诗集总体偏重于颂美,显示出普通士人对安史之乱后朝廷收拾人心、崇尚文治的响应,也隐含困难时期人们委顺的无奈。重审《中兴间气集》编纂年代,其成书当在大历十四年底至建中元年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兴间气集》 政治意识 唐人选唐诗 大历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