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政府回应性、政治支持与政治参与的影响关系——基于济世兴邦政治价值观的调节分析
1
作者 郑建君 高妍春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7-48,共12页
制度化政治参与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而政府的回应性对公众制度化政治参与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但是,既有文献对于政府回应性在何种条件下如何影响公民政治参与这一问题的分析和讨论仍相对缺乏。基... 制度化政治参与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而政府的回应性对公众制度化政治参与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但是,既有文献对于政府回应性在何种条件下如何影响公民政治参与这一问题的分析和讨论仍相对缺乏。基于公共选择理论和自我决定理论,构建政府回应性与公众政治参与之间的理论模型,并运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1000份有效数据,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和Bootstrap法对其进行检验,研究结果显示:政府回应性正向影响公民政治参与,政治支持在政府回应性与政治参与影响关系中发挥中介效应,济世兴邦政治价值观反向调节政府回应性与政治支持的影响关系;政治支持在政府回应性对公民政治参与影响关系中的中介作用受到个体济世兴邦政治价值观的反向调节影响。从“政府行为—公民体验”视角研究政府回应性对政治参与的作用机制,拓展和增强了公共选择理论、自我决定理论的应用情境和检验效力,为促进政府有效回应、增进公民政治支持、推动政民互动等提供实证研究依据和实践方向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回应性 政治支持 制度化政治参与 济世兴邦政治价值观
下载PDF
《吕氏春秋》治国利民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被引量:1
2
作者 李锦霞 刘友田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89-94,共6页
作为“兼儒墨,合名法”的“杂家之管键”,《吕氏春秋》蕴含着丰富的治国利民思想。民贵君轻、仁政德治、修齐治平作为《吕氏春秋》治国利民思想的理论根基、关键方略和逻辑进路,道法自然、天下为公、尊贤上功和利民为本作为《吕氏春秋... 作为“兼儒墨,合名法”的“杂家之管键”,《吕氏春秋》蕴含着丰富的治国利民思想。民贵君轻、仁政德治、修齐治平作为《吕氏春秋》治国利民思想的理论根基、关键方略和逻辑进路,道法自然、天下为公、尊贤上功和利民为本作为《吕氏春秋》治国利民思想的理论遵循,饱含着丰富的价值底蕴。充分挖掘《吕氏春秋》治国利民思想的内涵底蕴,能够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治国智慧、坚持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导向、推进德法兼济的现代化国家治理模式和建设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提供重要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氏春秋》 治国利民 内涵底蕴 理论遵循 当代价值
下载PDF
论当前我国公共产品双重价值取向的分离——以“民心工程”与“政绩工程”的观点之争为分析基点 被引量:6
3
作者 董德 张玉春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0-26,共7页
当前,"民心工程"与"政绩工程"的观点之争反映的是政府与民众对我国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的认识差异。这种认识差异体现的本质是公共产品供给的政治价值与社会价值分离。政府作为公共产品的主要供给者,由于单向追求公共... 当前,"民心工程"与"政绩工程"的观点之争反映的是政府与民众对我国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的认识差异。这种认识差异体现的本质是公共产品供给的政治价值与社会价值分离。政府作为公共产品的主要供给者,由于单向追求公共产品的政治价值而较少关注其社会价值,因而造成公共产品提供的政治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重价值分离问题。出现这一问题,既有微观层面上行政人员尤其是主要官员行政价值观扭曲的原因,也有中观层面上政府系统内部片面追求"政绩"而导致恶性竞争的缘故,更在于宏观层面上政府的职能定位与社会关系失衡所致。为达致公共产品供给双重价值的融合与统一,以实现"民心工程"与"政绩工程"的内在统一,应从建立科学合理的政绩考核体系、树立正确的行政价值观以及理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等多个方面来加以纠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产品 政治价值 社会价值 民心工程 政绩工程 政绩竞争
下载PDF
政治文明的价值意蕴 被引量:1
4
作者 沈晓阳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32-35,共4页
政治文明是对政治所作的一种价值评价,因此价值分析构成了政治文明研究的一个重要维度。政治文明的价值意蕴包括:人的全面发展是政治文明的价值理想;民主政治是政治文明的价值本质;依法治国是政治文明的价值形式;社会正义是政治文明的... 政治文明是对政治所作的一种价值评价,因此价值分析构成了政治文明研究的一个重要维度。政治文明的价值意蕴包括:人的全面发展是政治文明的价值理想;民主政治是政治文明的价值本质;依法治国是政治文明的价值形式;社会正义是政治文明的价值基点;“三个面向”是政治文明的价值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攻治文明 价值 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正义 民主政治 依法治国
下载PDF
强国富民:中国民主党派政治选择的价值取向
5
作者 李晔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61-66,共6页
20世纪40年代中国民主党派选择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共同推翻蒋介石国民党政权的统治。中国民主党派的这一政治选择不仅原于国民党的独裁统治、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政策、中国民主党派自身的先进性等政治层面的因素,更蕴涵着价值取向层面... 20世纪40年代中国民主党派选择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共同推翻蒋介石国民党政权的统治。中国民主党派的这一政治选择不仅原于国民党的独裁统治、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政策、中国民主党派自身的先进性等政治层面的因素,更蕴涵着价值取向层面的因素——对强国富民这一理想的不懈追求。对这一历史问题的探讨,不仅对中国民主党派史的研究具有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有着重要的历史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主党派 政冶选择 价值取向 强国富民
下载PDF
苏轼的赏罚观及与其改革思想的内在联系
6
作者 杨胜宽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12-17,共6页
苏轼认为,赏罚不仅要体现爱民、利民的宗旨,而且要有利于社会道德风气的改善,有利于人自身的不断完善,有利于社会公平原则的体现。联系考察苏轼的政治改革主张,他终身坚持改革社会弊端必须要有利于"结人心"、"厚风俗&qu... 苏轼认为,赏罚不仅要体现爱民、利民的宗旨,而且要有利于社会道德风气的改善,有利于人自身的不断完善,有利于社会公平原则的体现。联系考察苏轼的政治改革主张,他终身坚持改革社会弊端必须要有利于"结人心"、"厚风俗"、"存纪纲"的观点,十分重视立足长远的社会秩序和道德建设的价值取向。从治理国家的角度而言,实施赏罚与推行政治改革在维护社会安定、巩固政权和维持共同道德价值观念方面,其目的是完全相同的。我们从此找到了苏轼赏罚观与其政治改革思想的内在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赏罚观 政治改革 道德价值 利民思想
下载PDF
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与传统民本思想
7
作者 丛茂国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72-75,共4页
以人为本与传统民本思想有其契合与相通之处,二者均重视人的价值,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且思想根基皆为爱民、惠民、利民,但囿于时代局限和社会发展进程不同,二者又有本质区别。在阐述传统民本思想的意蕴、演进及其局限的基础... 以人为本与传统民本思想有其契合与相通之处,二者均重视人的价值,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且思想根基皆为爱民、惠民、利民,但囿于时代局限和社会发展进程不同,二者又有本质区别。在阐述传统民本思想的意蕴、演进及其局限的基础上,分析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渊源与核心内涵,并从政治主体、人的工具价值与目的价值、利益取向等方面研究以人为本与传统民本思想的辩证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 民本思想 政治主体 工具价值 目的价值 利益取向
下载PDF
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高校暑期“三下乡”的改进策略 被引量:15
8
作者 唐智 董文明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20年第2期97-102,共6页
高校暑期"三下乡"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重要意义。"三下乡"面临着时长压缩、内容虚化、重点偏移和难以持续等现实问题。这些与学校的组织管理水平、队员的思想认识层次、团队的客观准备态势、教师的指导协调能力... 高校暑期"三下乡"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重要意义。"三下乡"面临着时长压缩、内容虚化、重点偏移和难以持续等现实问题。这些与学校的组织管理水平、队员的思想认识层次、团队的客观准备态势、教师的指导协调能力、活动的客观现实境遇、利益的调节处置原则等有着密切关联。为了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应明确认识以增强"三下乡"使命感,精准定位以增强针对性,着眼长远以增强持续性,优化团队以增强战斗力,及时转化以增强实效性,优化考核以增强价值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思政教育 “三下乡” 乡村振兴 大学生社会实践
下载PDF
论宪法学的品性——基于宪法的功用
9
作者 龙滔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36-940,共5页
宪法是人类在治理国家和规范政治斗争的长期探索中的经验和智慧结晶,是一项最具智慧、最伟大的社会发明,所以,宪法学是一门智慧之学。宪法的制定与实施是推动国家走上兴盛之路、保持国家长治久安的必要条件,所以,宪法学是一门兴国之学... 宪法是人类在治理国家和规范政治斗争的长期探索中的经验和智慧结晶,是一项最具智慧、最伟大的社会发明,所以,宪法学是一门智慧之学。宪法的制定与实施是推动国家走上兴盛之路、保持国家长治久安的必要条件,所以,宪法学是一门兴国之学。宪法不仅是国家的根本法,更是保障人权的根本法、改善民生的根本法,所以,宪法学是一门惠民之学。宪法是法制的基石与核心,所以,宪法学是法学专业的基础之学;不但如此,由于宪法是国家的名片和窗口,宪法学还是整个国民教育的基础之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法 宪法学 智慧 兴国 惠民
下载PDF
当代中国公民政治价值观结构及特征初探 被引量:5
10
作者 郑建君 赵东东 《政治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3-118,M0006,共17页
公民政治价值观的内部一致性程度及与时代发展的契合度,关系到国家的发展与未来。为进一步了解当代中国公民政治价值观的结构和特征,本研究通过两轮开放式问卷调查的质性分析,构建、开发了中国公民政治价值观的结构与初始问卷;同时,通... 公民政治价值观的内部一致性程度及与时代发展的契合度,关系到国家的发展与未来。为进一步了解当代中国公民政治价值观的结构和特征,本研究通过两轮开放式问卷调查的质性分析,构建、开发了中国公民政治价值观的结构与初始问卷;同时,通过三轮调查收集了超万人次的数据资料,形成了中国公民政治价值观的最终问卷,对中国公民政治价值观的结构进行了验证,进一步分析、比较了其整体特点和群际差异。结果表明:(1)当代中国公民政治价值观是一个由人民导向、爱国主义、崇尚法治、公平正义、和平稳定、国富民强、政府有为等七个因素构成的多维结构体系;(2)对中国公民政治价值观的内涵进行总结提炼,可以将其总体特征概括为“济世兴邦”,其中既包含心系苍生的胸怀理想,也显现出强国富民的抱负志向;(3)对济世兴邦总体特征和七个维度的得分进行比较分析,不同群体表现出明显的群际差异,但群体差异的具体趋势,还需在多样本数据分析中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公民 政治价值观 多维结构 济世兴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