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uman impact gradients via anthropogenic pollen indicators:insights gleaned from a case study in the Rif Mountains(Northern Morocco)
1
作者 Aboubakr BOUTAHAR Paloma Cariñanos GONZALEZ +1 位作者 Zouhaire LAMRANI Abderrahmane MERZOUKI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2024年第12期4223-4235,共13页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dern pollen and vegetation is crucial for interpreting fossil pollen records and assessing human impact on the environment,both of which are essential for effective environment...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dern pollen and vegetation is crucial for interpreting fossil pollen records and assessing human impact on the environment,both of which are essential for effectiv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trategies.Despite numerous studies on fossil pollen records in the Rif landscape,research specifically focusing on modern pollen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understanding human impact on the natural landscape is notably lacking.This paper presents novel anthropogenic pollen indicators for the Rif Mountains and seeks to evaluate the gradients of human impact on the southern Mediterranean landscape.We employed a combination of modern pollen analysis,vegetation survey,and ordination techniques,incorporating various environmental and land-use variables.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allowed us to evaluat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ollen types and environmental variables,helping us identify key anthropogenic pollen indicators associated with land use and human activities:Poaceae,Cannabist,Olea-t,and Asteraceae for cultivation;Brassicaceae,Genista-t,Poaceae,Asteraceae and Plantago-t,for grazing;Apiaceae,Urtica-t and Genista-t for slashing and burning.Additionally,an anthropogenic index score(AIS)was calculated for each sampled location.Correspondence analysis(CA)was then used to correlate each specific pollen type with levels of human impact as follows(a)low(e.g.,Cedrus atlantica-t,Quercus canariensis-t),(b)moderate(e.g.,Erica-t,Arbutus unedo-t,Eucalyptus-t),and(c)high(e.g.,Cannabis-t,Brassicaceae,Olea-t,Nicotiana-t).This paper enhances our comprehension of land-use dynamics and impact levels,providing essential insights for evaluating anthropogenic impact trends and human-induced changes in the Rif Mountains landscap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ern pollen analysis Rif mountains pollen indicators human impact Northern Morocco Anthropogenic index score
下载PDF
基于国土变更遥感监测的土地资源利用分析:以贵州省铜仁市为例
2
作者 万海峰 王源鋆 +1 位作者 王刘松用 陈洋 《北京测绘》 2024年第3期374-380,共7页
以贵州省铜仁市为研究对象,采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方法,结合土地变化趋势分析以及核密度分析等可视化分析手段,对贵州省铜仁市2021—2022年的国土变更进行全面监测和定量分析。通过分析得出,随着铜仁市城市化进程的加... 以贵州省铜仁市为研究对象,采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方法,结合土地变化趋势分析以及核密度分析等可视化分析手段,对贵州省铜仁市2021—2022年的国土变更进行全面监测和定量分析。通过分析得出,随着铜仁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2021—2022年全市发生变化的区域面积达167.862 km^(2),其中,新增建设用地变化达80.348 km^(2),占总变化的47.87%,整体呈现扩增趋势;耕地变化达66.283 km^(2),占总变化的39.49%,整体呈现流失趋势。同时表明,铜仁市变更主要集中在城市扩张和农业用地变化方面,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农业用地持续减少,整体生态经济的发展处于下调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变更 遥感监测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环境影响 核密度分析
下载PDF
漓江上中游径流阶段性变化及人类活动影响程度分析
3
作者 许景璇 《广西水利水电》 2024年第5期47-51,共5页
为探究漓江流域径流阶段性变化特性以及人类活动对其变化的影响程度,本文基于桂林和阳朔水文站1968—2022年实测径流、降雨资料,采用距平累积法、有序聚类法、线性拟合法对径流序列进行阶段性划分和突变检验,并对人类活动影响程度进行... 为探究漓江流域径流阶段性变化特性以及人类活动对其变化的影响程度,本文基于桂林和阳朔水文站1968—2022年实测径流、降雨资料,采用距平累积法、有序聚类法、线性拟合法对径流序列进行阶段性划分和突变检验,并对人类活动影响程度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1)1968—2022年漓江上中游年径流量分为枯-丰-枯-丰4个阶段,中游较上游枯水阶段短、丰水阶段长;(2)桂林站、阳朔站径流序列分别在2018、2014年发生突变;(3)突变后桂林站、阳朔站径流变化受人类活动影响分别占42.61%、34.24%,受降雨量影响占57.39%、65.76%,降雨量仍然是影响漓江上中游年径流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变化 丰枯水期 突变分析 人类活动影响 漓江
下载PDF
鄂尔多斯东部4000余年来的环境与人地关系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50
4
作者 许清海 孔昭宸 +3 位作者 陈旭东 阳小兰 梁文栋 孙黎明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05-112,共8页
本文依据地处 3 9°2 8′0 8″N ,1 1 0°0 9′92″E ,海拔 1 2 1 9m的伊金霍洛旗杨家湾古土壤剖面取得的高时间分辨率孢粉分析和炭屑含量统计资料揭示 :45 0 0aB .P .之前 ,鄂尔多斯东部的毛乌素沙地地区曾出现明显的流沙扩展 ... 本文依据地处 3 9°2 8′0 8″N ,1 1 0°0 9′92″E ,海拔 1 2 1 9m的伊金霍洛旗杨家湾古土壤剖面取得的高时间分辨率孢粉分析和炭屑含量统计资料揭示 :45 0 0aB .P .之前 ,鄂尔多斯东部的毛乌素沙地地区曾出现明显的流沙扩展 ,此后 ,气候变得比较湿润 ,流动沙丘逐渐被固定下来 ;42 0 0~ 3 5 0 0aB .P .是本区的气候适宜期 ,这里曾有针阔叶混交林生长 ;3 5 0 0aB .P .以后 ,气候变得干燥起来 ,森林从本区消失 ;2 70 0~ 2 4 0 0aB .P .,草原植被中藜科植物增加 ,气候进一步向干的方面发展 ,但降水量仍比现在高 ;2 4 0 0aB .P .以后 ,在全新世晚期气候变干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下 ,全新世中期本区发育的黑垆土遭到严重破坏 ,流动沙丘再次活跃起来。鄂尔多斯杨家湾古土壤剖面的炭屑浓度变化、考古遗址的发现较好地反映了人类活动强度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分析 环境变化 人地关系 鄂尔多斯地区 古人类活动 考古遗址
下载PDF
8.0ka B.P.以来三江平原北部沼泽发育和古环境演变研究 被引量:29
5
作者 杨永兴 王世岩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2-38,共7页
8 .0kaB .P .以来 ,三江平原北部气候变化序列划分为 5个阶段 ,温暖湿润 (80 0 0~ 5 5 90aB .P .)→较温暖湿润 (5 5 90~ 185 1aB .P .)→温冷稍湿 (185 1~ 1110aB .P .)→寒冷偏湿 (1110~ 6 4 9aB .P .)→冷凉略湿 (6 4 9aB .P .... 8 .0kaB .P .以来 ,三江平原北部气候变化序列划分为 5个阶段 ,温暖湿润 (80 0 0~ 5 5 90aB .P .)→较温暖湿润 (5 5 90~ 185 1aB .P .)→温冷稍湿 (185 1~ 1110aB .P .)→寒冷偏湿 (1110~ 6 4 9aB .P .)→冷凉略湿 (6 4 9aB .P .~至今 )。气候的变化模式依次为 :高温期→温暖适宜期→缓慢降温期→急剧降温期→低温渐暖期。在 55 90aB .P .和 1317aB .P .,发生强烈降温事件。沼泽发育也依次划分为 5个时期 ,沼泽化过程发展期→沼泽大发展期→沼泽发育缓慢期→沼泽发育波动期→沼泽发育萎缩期。植被演替相应为 :温性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草原→以落叶阔叶树稍多的针、阔叶混交林和草原→以桦为主的阔叶林→针阔混交林、以松占优势的针、阔叶混交林和草原。在 185 1~ 1317aB .P .、6 4 9~ 30 9aB .P .和 30 9~ 0aB .P .期间 ,受频繁的农业生产、砍伐森林、开垦沼泽为农田等人类活动的影响 ,沼泽发育呈现退化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沼泽发育 古环境演变 孢粉分析 人类活动 三江平原 气候变化 农业 森林
下载PDF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滦河流域内蒙段河川径流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1
6
作者 王亮 高瑞忠 +2 位作者 刘玉才 张娜 李凤玲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0-79,共10页
河川径流不仅受气候因素的直接影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也非常显著。滦河流域内蒙段地处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劣。经分析可知,近50年研究区径流呈明显下降趋势。本文运用SWAT模型研究分析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河... 河川径流不仅受气候因素的直接影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也非常显著。滦河流域内蒙段地处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劣。经分析可知,近50年研究区径流呈明显下降趋势。本文运用SWAT模型研究分析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河川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流域河川径流受人类活动影响要大于气候变化的影响,其中人类活动的间接影响要大于直接影响。同时验证了SWAT模型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是适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 SWAT模型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影响分析
下载PDF
西昌大箐梁子组形成时代及沉积环境 被引量:2
7
作者 傅建利 赵志中 +6 位作者 李朝柱 王书兵 陈永生 蒋复初 姚海涛 王燕 乔彦松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20-631,共12页
对大箐梁子剖面进行了系统的磁性地层学研究和孢粉分析。磁性地层结果显示,剖面中B/M界线出现于32·6m处,剖面下部出现了C1r.2r-1n极性事件;本次测试结合已有研究成果表明,大箐梁子组形成于1·256~0·195MaB·P.。孢... 对大箐梁子剖面进行了系统的磁性地层学研究和孢粉分析。磁性地层结果显示,剖面中B/M界线出现于32·6m处,剖面下部出现了C1r.2r-1n极性事件;本次测试结合已有研究成果表明,大箐梁子组形成于1·256~0·195MaB·P.。孢粉记录反映在此期间该区经历了凉湿(1·256~1·180MaB·P.)—暖干,后期偏潮湿(1·18~0·94MaB·P.)—暖湿(0·94~0·66MaB·P.)—温湿(0·66~0·59MaB·P.)—凉干(0·59~0·40MaB·P.)—干旱(0·400~0·195MaB·P.)的6个气候演变阶段,揭示出5次明显气候转型事件。通过与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地区不同或相同季风环流系统中其他剖面气候特征的比较,探讨了气候转型的控制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大箐梁子剖面环境演变过程主要受青藏高原“昆黄运动”阶段性隆升与全球气候变化控制,同时也受该区季风环流的复杂性、特殊的地貌部位等区域环境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地层 孢粉分析 环境演变 季风环流 青藏高原
下载PDF
人类活动对滦河口湿地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被引量:10
8
作者 时玉涛 温海燕 乔光建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2011年第3期124-128,共5页
由于滦河上游修建和兴建大量蓄水工程,工农业用水量大幅度增加,滦河口入海水量大幅减少,对海口湿地生物多样性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由于入海淡水水量减少,进而引起河口过渡段面积缩小,咸淡水混合体水面面积相应减少,使处于广盐性和狭盐... 由于滦河上游修建和兴建大量蓄水工程,工农业用水量大幅度增加,滦河口入海水量大幅减少,对海口湿地生物多样性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由于入海淡水水量减少,进而引起河口过渡段面积缩小,咸淡水混合体水面面积相应减少,使处于广盐性和狭盐性之间的动植物生存空间降低,适合河口生存环境的水生动植物种类和数量锐减,生物多样性受到影响。通过对滦河口1956年-2000年入海水量分析,20世纪80年代后水量减少显著,使得咸淡水混合水体面积减少将近3倍,导致适应河口生长环境的动植物减少,河口生物多样性受到很大影响。对滦河口湿地生态环境状况进行了探讨和分析,为相关部门在现状条件下保护和恢复滦河口湿地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提供了技术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滦河口湿地 人类活动影响 河口生态环境 探讨分析
下载PDF
云南省水环境状况及问题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黄英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23-24,共2页
根据 2 0 0 0年云南省主要河流水质监测评价结果 ,全省评价河段总长 92 80km中 ,水质为Ⅰ~Ⅲ类的河长占 76 .3%。总体上 ,云南省内各大水系水质良好 ,但水污染总体上正在加重。从 1 985~ 2 0 0 0年 ,Ⅰ类河长年均减少 2 .3 % ,Ⅴ类河... 根据 2 0 0 0年云南省主要河流水质监测评价结果 ,全省评价河段总长 92 80km中 ,水质为Ⅰ~Ⅲ类的河长占 76 .3%。总体上 ,云南省内各大水系水质良好 ,但水污染总体上正在加重。从 1 985~ 2 0 0 0年 ,Ⅰ类河长年均减少 2 .3 % ,Ⅴ类河长年均增长 0 .6 %。废污水直接排入江河是引起污染的重要原因。水环境问题已成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要切实加强水资源的保护 ,科学地开发利用水土资源。为了有效地改善水环境的质量 ,污染控制应从源头开始并采取综合治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水环境 水污染 水质变化
下载PDF
河套平原沙漠化土地动态变化及影响因子 被引量:3
10
作者 郭娇 王伟 +1 位作者 张翼龙 石迎春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20年第8期74-79,共6页
以河套平原1976年、1990年、2000年和2006年4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应用RS和GIS手段,通过统计和空间分析,本文研究了该地区沙漠化土地动态变化状况和变化趋势,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研究区内达拉特旗沙漠化土地动态变化的气候和人类活动因... 以河套平原1976年、1990年、2000年和2006年4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应用RS和GIS手段,通过统计和空间分析,本文研究了该地区沙漠化土地动态变化状况和变化趋势,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研究区内达拉特旗沙漠化土地动态变化的气候和人类活动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79%。整体上看,土地沙漠化以逆转为主,局部地区有所恶化。达拉特旗土地沙漠化是众多因子综合作用的产物,近年来,气候因素在沙漠化动态变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占总影响力的61.11%,而人为因子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占总影响力的38.8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化 动态变化 影响因子 河套平原 主成分分析 气候因素 人类活动
下载PDF
从自然变化过程中分离人类活动的探讨——以山东利津剖面为例
11
作者 王永吉 刘东升 +1 位作者 刘乐军 谷东起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06-115,共10页
根据一天然剖面的炭屑、孢粉、年代学分析结果,研究了2500a以来的气候变化过程.在详细历史资料基础上,通过对比发现的炭屑异常峰值与历史上几次人口增殖和火灾有关,某些孢粉种属的变化则可能是人类耕种的结果.这说明只要提高研究的分辨... 根据一天然剖面的炭屑、孢粉、年代学分析结果,研究了2500a以来的气候变化过程.在详细历史资料基础上,通过对比发现的炭屑异常峰值与历史上几次人口增殖和火灾有关,某些孢粉种属的变化则可能是人类耕种的结果.这说明只要提高研究的分辨率,对于人类活动事件是可以把它从自然变化过程中分离出来的,这对改造环境、恢复生态是非常重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炭屑和孢粉分析 历史资料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下载PDF
珠江口万顷沙晚第四纪沉积及古环境重建 被引量:5
12
作者 余少华 陈芳 +4 位作者 谢叶彩 周洋 吴聪 陈炽新 龙桂 《热带地理》 2016年第3期374-387,共14页
选取位于珠江口万顷沙ZK316-2钻孔进行孢粉、硅藻和岩性等分析,重建了珠江口晚更新世以来的海侵海退旋回和古环境特征。孢粉和硅藻分析表明:晚更新世期间该区域主要经历了一次大的海侵海退,期间有2次小的海平面波动。晚更新世地层海相... 选取位于珠江口万顷沙ZK316-2钻孔进行孢粉、硅藻和岩性等分析,重建了珠江口晚更新世以来的海侵海退旋回和古环境特征。孢粉和硅藻分析表明:晚更新世期间该区域主要经历了一次大的海侵海退,期间有2次小的海平面波动。晚更新世地层海相特征明显,孢粉组合指示了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其植被以南亚热带常绿林为主,孢粉组合以青冈属、蕈树属、金缕梅科等亚热带种属为主,期间出现的海桑属推测为滨海相沉积,指示了当时海平面的位置。晚更新世的海相沉积尽管14C测年结果为老于30 ka左右,但经过区域孢粉组合、硅藻特征、海平面高度等因素的综合对比分析后认为:下部海相层的年代更可能属于MIS 5期,而期间2次短暂的低海面记录可能与5b和5d海平面波动有关。钻孔上部13.9 m以上为全新世2 232 cal.a B.P.以来的沉积,孢粉分析表明植被仍以亚热带常绿林为主,但人类干扰因素的禾本科、松属、芒箕和火灾记录(炭屑)大量增加,指示了沿海人类活动增强和大规模农业的发展,这与全新世晚期海平面下降和三角洲的快速加积作用基本同步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岸 孢粉 硅藻 海平面变化 晚第四纪 人类活动
下载PDF
变化环境下径流演变的研究方法进展 被引量:4
13
作者 宋益涛 王双涛 +4 位作者 罗平平 查显宝 徐承毅 曹哲 朱伟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8-76,84,共10页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使流域天然径流序列发生时空演变。对变化环境背景下径流序列演变规律、驱动因素的研究及在不同气候模式下对未来径流的预估对流域水资源管理和长期规划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对当前变化环境下径流演变趋势检...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使流域天然径流序列发生时空演变。对变化环境背景下径流序列演变规律、驱动因素的研究及在不同气候模式下对未来径流的预估对流域水资源管理和长期规划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对当前变化环境下径流演变趋势检验、径流变化归因分析及未来径流趋势预估的相关研究方法进行了全面的回顾,并进行综合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多种检验方法组合优于单一检验,其结果更为可靠;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程度在不同流域、不同时期差异较大;未来径流预估结果的不确定性源于气候模式、水文模型和降尺度方法等多个方面。研究结果可为变化环境下径流演变及其驱动因素的研究提供新思路和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演变 变化环境 定量分析 气候模型 可能影响 不确定性
下载PDF
Middle-late Holocene environment change induced by climate and human based on multi-proxy records from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eastern China 被引量:2
14
作者 Rui KE Xiayun XIAO +3 位作者 Changting CHI Aubrey HILLMAN Baoyan JIA &Xiangdong YA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7期1450-1467,共18页
Our knowledge abou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human activities and the environment in the middle-late Holocene remains incomplete.Core C1 in Lake Chaohu from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MLYR),eastern ... Our knowledge abou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human activities and the environment in the middle-late Holocene remains incomplete.Core C1 in Lake Chaohu from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MLYR),eastern China,provides an opportunity to investigate vegetation and climate changes,human activities,and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EASM) evolution since 5100 cal.yr BP.These variables are assessed based on radiocarbon dating,pollen and charcoal records,and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χ_(lf)),median grain size and TP.Results reveal a hiatus in sedimentation between 2080 and 730 cal.yr BP in the western part of Lake Chaohu,which is common in most lakes in the MLYR.Evergreen and deciduous broadleaved mixed forest retreated gradually after 3650 cal.yr BP,and was replaced by secondary Pinus forest after at least 730 cal.yr BP.Intense agricultural activities and vegetation clearance are first detected at 2520 cal.yr BP.Human settlements expanded from the lake front wetlands (during the period 2520–2080 cal.yr BP) to remote high-altitude areas(2080–400 cal.yr BP),and then returned to the lake front to reclaim the wetlands and lake (after 400 cal.yr BP).A gradual trend of recessional EASM strength from 4300 cal.yr BP and centennial-scale variations of EASM during the period5100–3650 cal.yr BP are revealed.The reduction of summer insolation,southward shift of the ITCZ,and El Ni?o Southern Oscillation may control the intensity of EASM and climate on a large regional sca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len environment change human activity Lake sediment Middle-late Holocen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原文传递
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水文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宋明琦 罗清虎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1年第8期155-156,共2页
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不断加剧,对自然资源的无度获取,以及污染物的随意排放,导致生态环境遭受严重污染和破坏。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碳排放量不断增加,导致全球气候逐渐变暖,与人类活动联合作用下,给水文资源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本... 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不断加剧,对自然资源的无度获取,以及污染物的随意排放,导致生态环境遭受严重污染和破坏。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碳排放量不断增加,导致全球气候逐渐变暖,与人类活动联合作用下,给水文资源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本文主要结合现有研究成果,分析人类活动、气候变化对水文环境的不良影响,在此基础上,寻求合理有效的措施应对这一不良影响,力求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影响 人类活动 气候变化 环境污染 水环境
下载PDF
Holocene grassland vegetation, climate and human impact in central eastern Inner Mongolia 被引量:8
16
作者 HUANG Fei1, Kealhofer Lisa2, XIONG Shangfa3 & HUANG Fengbao1 1. Nanjing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Paleontolog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Nanjing 210008,China 2. Anthropology and Sociology Department,Santa Clara University,CA 95053,USA 3.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29,Chin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5年第7期1025-1039,共15页
Phytolith and pollen preserved in the Taipusi Banner paleosol profile, central eastern Inner Mongolia, provide evidence of Holocene grassland vegetation, climate and human impact. The combined phytolith and pollen rec... Phytolith and pollen preserved in the Taipusi Banner paleosol profile, central eastern Inner Mongolia, provide evidence of Holocene grassland vegetation, climate and human impact. The combined phytolith and pollen records reveal a major change in vegetation composition about 5000 a BP. Before 5000 a BP, the vegetation was dominated by Aneurolepidium Chinese-Stipa grandis grassland of C4 grasses. After 5000 a BP, C4 grasses rapidly retreated, indicating a shift to colder and more arid conditions. The gradual invasion of Stipa krylovii, Ag-ropyron desertorum, Ephedra, Chenopodiaceae and Caragana reveal the onset of grassland degeneration. Between 10000 and 8720 a BP, the Aneurolepidium Chinese-Stipa grandis grassland included a small proportion of Artemisia shrub and Echionopos type plants, implying a strong winter monsoon and very weak summer monsoon. From 8720 to 7000 a BP, C4 grasses were common, indicating a strengthening of the summer monsoon. Between 7000 and 5000 a BP, the Holocene thermal maximum was evident, with a significant expansion of C4 grasses and the presence of some trees (such as Pinus and Betula, and so on) in or near the study site. From 4200?000 a BP, a sandy grassland of Artemisia and Agropyron desertorum together with Aster-type taxa occurred. Precipitation amelioration took place between 3000 and 2170 a BP, with a rapid development of Echinops type plants and a small expansion of C4 grasses. From 2170 a BP to present, human activities accelerated the process of grassland degene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YTOLITH and pollen records grassland environment change human impact HOLOCENE CENTRAL EASTERN Inner Mongolia.
原文传递
1860s以来巢湖沉积物金属元素富集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指示意义 被引量:16
17
作者 贾铁飞 张卫国 俞立中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217-1226,共10页
根据对巢湖CH1钻孔沉积物进行210Pb比活度测试和粒度、磁学、金属元素分析,在推算沉积速率并建立沉积物年代学标尺的基础上,分析了沉积物金属元素富集与粒度组成和磁学特性间的关系。在对沉积物金属元素含量进行粒度校正后,发现大约自... 根据对巢湖CH1钻孔沉积物进行210Pb比活度测试和粒度、磁学、金属元素分析,在推算沉积速率并建立沉积物年代学标尺的基础上,分析了沉积物金属元素富集与粒度组成和磁学特性间的关系。在对沉积物金属元素含量进行粒度校正后,发现大约自沉积速率推算年代1860s A.D.起,沉积物Cu、Zn元素开始出现非自然水平富集,是化石燃料高温燃烧、金属冶炼与机械制造等人为活动影响所致。这与始自1861年,以生产枪炮、弹药、火轮船为主的中国近代第一个兵工厂———安庆内军械所,在时间上与可能的金属污染性质上是完全一致的,说明巢湖沉积物金属元素的非自然水平富集,是对这一时期区域工业发轫与人类工业活动的沉积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巢湖 金属元素分析 人类活动影响 环境变化
原文传递
澧阳平原优周岗遗址孢粉记录的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 被引量:4
18
作者 郭媛媛 莫多闻 +1 位作者 毛龙江 郭伟民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41-1050,共10页
通过对澧阳平原优周岗遗址剖面沉积样品孢粉分析,重建了该区5500 a B.P.~4000 a B.P.气候、水文、植被变化和人类活动历史。结果表明:距今5500~5200年大溪文化晚期,气候环境较为适宜;距今5200~4000年的屈家岭—石家河文化时期,气候暖... 通过对澧阳平原优周岗遗址剖面沉积样品孢粉分析,重建了该区5500 a B.P.~4000 a B.P.气候、水文、植被变化和人类活动历史。结果表明:距今5500~5200年大溪文化晚期,气候环境较为适宜;距今5200~4000年的屈家岭—石家河文化时期,气候暖湿程度先升高后降低,转折点在4800 a B.P.左右。其中,距今4200~4000年的石家河文化晚期,气候向干凉化发展。孢粉组合显示优周岗遗址周边一直有湿润生境存在,且在屈家岭文化中晚期和石家河晚期出现湿生草本、蕨类孢子和藻类的明显增加,反映两次水文变化过程。优周岗遗址大溪文化时期常绿和落叶阔叶林已遭破坏,稻作农业有一定发展,屈家岭—石家河文化早中期稻作规模扩展。然而石家河文化晚期,稻作农业规模明显收缩,可能与区域文化衰落有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变化 人类活动 孢粉分析 稻作农业
原文传递
华北平原小冰期以来干湿变化与人类活动特征 被引量:21
19
作者 范保硕 张文胜 +4 位作者 张茹春 阳小兰 李月丛 李冰 丁国强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83-496,共14页
气候变化尤其干湿变化对人类活动具有重要影响,高分辨率地重建过去的干湿变化是研究区域干湿变化的基础,同时也为未来气候变化提供依据。目前针对华北地区小冰期高分辨率的气候变化研究还较少,特别是干湿变化研究更少。本研究在3个AMS-... 气候变化尤其干湿变化对人类活动具有重要影响,高分辨率地重建过去的干湿变化是研究区域干湿变化的基础,同时也为未来气候变化提供依据。目前针对华北地区小冰期高分辨率的气候变化研究还较少,特别是干湿变化研究更少。本研究在3个AMS-14C测年的基础上,通过99个样品的孢粉、炭屑、粒度等指标高分辨率地重建了该地区小冰期以来的气候干湿变化特征及与人类活动强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小冰期之前(约1340 A.D.)乔木花粉含量多在25%以上,指示流域植被以森林草地景观为主,沉积物颗粒较粗,沉积环境不稳定,气候较为湿润。小冰期期间(1340~1920 A.D.)乔木花粉多降低至15%以下,喜干的藜科、荨麻属和葎草属花粉含量明显增加,指示气候整体变干,但不同阶段变干程度又存在明显差异:小冰期早期(1340~1580 A.D.)孢粉组合中喜干的藜科花粉含量逐渐增加,湿生植物花粉含量减少,PCA axis 1得分值多在0~1之间,显示气候偏干。该时期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炭屑浓度、农作物(禾本科≥35μm)花粉和磷(P)含量均最低,说明小冰期早期研究区人类活动强度相对较弱;小冰期中期(1580~1800 A.D.)喜干的藜科、荨麻属和葎草属花粉含量达到最高值,PCA axis 1得分值较小冰期早期更正偏,指示气候更为干旱。炭屑浓度、伴人植物、磷(P)含量和农作物(禾本科≥35μm)花粉均达最高值,指示人类活动强度明显增强;小冰期晚期(1800~1920 A.D.)湿生的禾本科和水生植物狐尾藻属等花粉含量达到最高值,PCA axis 1得分值负偏,指示气候变湿润。该阶段农作物(禾本科≥35μm)花粉、炭屑浓度和磷(P)含量较上一时期均略有降低,表明人类活动强度较小冰期中期略有降低。小冰期以后(1920年至今)喜湿的禾本科和水生植物狐尾藻属花粉含量减少,与小冰期晚期相比,气候向着干旱化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洋淀 小冰期 孢粉分析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原文传递
唐代正定古城址形成时期的环境背景与人类活动 被引量:7
20
作者 张峻凡 范保硕 +7 位作者 陈伟 杨家兴 李月丛 许清海 张生瑞 李德晖 张文胜 翟鹏飞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489-1502,共14页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文化繁盛时期,也是正定古城开始形成并逐渐繁荣的时期。正定开元寺南遗址唐代地层出露厚度较厚,存在多个连续的文化层,成为研究唐代正定地区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关系较理想地点。本研究基于AMS-14C测年与考古定年...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文化繁盛时期,也是正定古城开始形成并逐渐繁荣的时期。正定开元寺南遗址唐代地层出露厚度较厚,存在多个连续的文化层,成为研究唐代正定地区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关系较理想地点。本研究基于AMS-14C测年与考古定年,通过孢粉分析,结合炭屑、粒度、植硅体,揭示了唐代正定古城址形成的环境背景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正定开元寺南遗址周边地区由于受人类活动影响较早,开发历史悠久,植被已受到破坏,使得本地植被总体上以草本植物为主,多高于80%,但不同阶段存在较大变化:1)唐代前期(680~760 A.D.)本地人口大量增加,人类活动强度显著增强,使得研究区在此阶段森林覆盖度大幅下降,乔木花粉含量明显降低,而草本植物花粉含量明显上升,特别是农作物(禾本科≥30μm)花粉含量明显增加,同时粒度分析显示这一时期沉积物粒度最细,反映整体上水动力条件相对较弱,沉积环境相对稳定,给正定古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唐代后期(760 A.D.之后)受战乱和人口迁移影响,本地人口大量减少,人类活动减弱,使植被有一定程度的恢复,乔木花粉含量回升,伴人植物和农作物花粉含量降低,炭屑浓度也急剧下降,粒度方面砂含量明显增加,粒径变粗,表明水动力条件较强,可能有大规模洪水发生,给城镇发展带来影响。2)植硅体分析表明,农作物中粟相对含量最高,其次为黍,再次为麦,由此可见唐代时期正定地区粮食作物种植以粟为主,辅以黍和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正定古城遗址 孢粉分析 植硅体 沉积环境 人类活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