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imary measurement of pollen flow in Liriodendron chinense using RAPD markers 被引量:1
1
作者 Shuangquan Huang Youhao Guo +1 位作者 Jiakuan Chen Qingfeng Wa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1998年第21期1819-1822,共4页
Techniques of tracking movements of pollen grains are essential for many topics in pollination biology. Pollen transfer of Liriodendron chinense(Hemsl.) Sarg., a hermaphroditic plant, may be both interfloral and intra... Techniques of tracking movements of pollen grains are essential for many topics in pollination biology. Pollen transfer of Liriodendron chinense(Hemsl.) Sarg., a hermaphroditic plant, may be both interfloral and intrafloral pollination. Observations on pollinator movements and flower emasculated experiments in natural populations showed that most of pollen grains deposited on stigmas in a flower are foreign. But it is not certain whether cross pollination or long distance pollen transfer occurs in this insect-pollinated plant. The authors attempt to use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RAPD) loci for paternity analysis to mark pollen dispersal. The results indicated pollen via gene transportation reached at least 100 m away from the pollen source in a selected population. The primary study suggests a larger effective population size in this endangered plant. With its rapid and simple characters, RAPD methods can be a suitable technique for marking pollen flow and able to be widely used in various tax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RIODENDRON chinense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pollen flow.
全文增补中
Gene flow among wild and cultivated common walnut(Juglans regia)trees in the Qinling Mountains revealed by microsatellite markers
2
作者 Huijuan Zhou Peng Zhao +1 位作者 Keith Woeste Shuoxin Zhang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5期2189-2201,共13页
Patterns of gene flow and gene introgres sion can be used to assess the risk of genetic pollution of wild forest trees from widespread cultivated trees.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genetic relationships and le... Patterns of gene flow and gene introgres sion can be used to assess the risk of genetic pollution of wild forest trees from widespread cultivated trees.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genetic relationships and levels of gene flow among wild and cultivated common walnut(Juglans regia)has become an urgent issue.Using twelve microsatellite markers,we investigated the genetic diversity and gene flow between cultivated and wild trees of J.regia in the Qinling Mountains,China.A high level of genetic variation was detected in both cultivated and wild trees.The mean number of alleles per locus was 17.5.Observed heterozygosity(HO)and expected heterozygosity(HE)were 0.777 and 0.800,respectively.Pollination of mother trees was not by nearest neighbors,and a paternity of 60.7%of offspring evaluated could not be assigned to a local,sampled tree.Pollen flow from cultivated trees to wild trees was infrequent(5.4%),and selfing rates ranged from zero to 25.0%.Male parents were located from 0 to 1005 m from their female partners,with an average pollination distance of 285.1 m.These results are discussed in light of the cultivated species’diversity,outlining the frequent spontaneous genetic contributions from the wild to the cultivated compartment.In addition,the pollen flow parameters provide useful information about the dynamics of pollen movement within J.regia popul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netic diversity Juglans regia Mating patterns Microsatellites pollen flow
下载PDF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 of pollen yield in natural populations of Pinus roxburghii
3
作者 Vinod Prasad KHANDURI 《Forestry Studies in China》 CAS 2012年第1期20-29,共10页
Male components of the reproduction process in Pinus roxburghii were investigated for their variation in time and space as well as pollination, viz. flowering phenology, pollen production variability and pollen disper... Male components of the reproduction process in Pinus roxburghii were investigated for their variation in time and space as well as pollination, viz. flowering phenology, pollen production variability and pollen dispersal, for five successive years at two different locations (at the lower and higher elevations). The study reveals that elevation and the hour of the day are the main determi- nants of anthesis and microsporangium dehiscence, because both are related to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The receptivity of ovulate cone strobili or female strobili occurred earlier at the lower elevation than at the higher elevation, with a longer receptivity period in the latter case. The phenology of male and female cones varied significantly between years and elevations. The determinations of pol- len yield considered various sources of variability, i.e., the number of pollen strobili per branch, strobili per tree, microsporangia per tree and pollen grains per tree. Each of these parameters revealed significant year-to-year and elevation effects. Year-to-year varia- tion in the production of pollen cone and pollen grains with mass production after a three-year period revealed a three-year cycle of masting in pollen production in P. roxburghii. The pollen dispersal decreased quickly with distance from the pollen source. As a con- sequence, a distance of 600 m was proposed as a minimum to prevent contamination by pollen in the management of seed orchards. The results ultimately suggest that the ample production of pollen grains per tree along with flowering synchrony and long dispersal of pollen grains results in homogeneity in large popul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r pine pollen cone gene flow ELEVATION HIMALAYAS
下载PDF
流式细胞仪对甘蓝花粉倍性的测定
4
作者 杨鼎 李崇娟 +4 位作者 吕凤仙 和江明 兰梅 胡靖峰 徐学忠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4期78-81,117,共5页
利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甘蓝(Brassica oleracea var.capitata)花粉的倍性,以甘蓝GL21028的花粉为材料,以叶片为对照,比较花粉2种处理方式、3种不同细胞裂解液、2种核酸染料的效果差异。通过B缓冲液处理后获取的花粉细胞可以直接染色,为最... 利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甘蓝(Brassica oleracea var.capitata)花粉的倍性,以甘蓝GL21028的花粉为材料,以叶片为对照,比较花粉2种处理方式、3种不同细胞裂解液、2种核酸染料的效果差异。通过B缓冲液处理后获取的花粉细胞可以直接染色,为最简便处理方式;采用“Aru”buffer和Y 2种裂解液,染色剂DAPI,处理甘蓝叶片和花粉,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样本细胞DNA成峰集中,细胞碎片很少;配制的Y裂解液能够适用甘蓝材料流式细胞仪的观察。甘蓝花粉通过B缓冲液处理后,可以直接作为流式细胞仪倍性鉴定的材料,不再需要其他处理,配制的Y裂解液可以得到较好的试验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Brassica oleracea var.capitata) 流式细胞仪 花粉 测定 倍性 裂解液
下载PDF
水稻开花时的环境条件对花粉活力和结实的影响 被引量:119
5
作者 李训贞 梁满中 +1 位作者 周广洽 陈良碧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417-420,共4页
水稻开花时的外界环境对花粉活力有密切的关系。研究表明 ,在气温为 2 5℃~ 2 8℃ ,相对湿度为 70 %~ 80 % ,风速为 1~ 2级的条件下 ,花粉从花药散出后 ,随着时间延长花粉活力逐渐降低 ,但它在 1h内 ,仍有受精能力 ,可以结实。当气温... 水稻开花时的外界环境对花粉活力有密切的关系。研究表明 ,在气温为 2 5℃~ 2 8℃ ,相对湿度为 70 %~ 80 % ,风速为 1~ 2级的条件下 ,花粉从花药散出后 ,随着时间延长花粉活力逐渐降低 ,但它在 1h内 ,仍有受精能力 ,可以结实。当气温在 35℃以上 ,湿度为 6 5 %~ 70 % ,风速为 4级以上的条件下 ,花粉在 0 .5 h后 ,就丧失活力。当气温在 2 0℃以下 ,伴冷空气和 5级大风时则花药不能开裂 ,即使有少量花粉落在柱头上也不能萌发 ,无法结实。因此 ,研究开花时的外界条件对花粉的活力与受精的影响及其研制缓解水稻热害与冷害的抗逆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外界环境 开花 花粉活力 结实 环境条件
下载PDF
自然条件下大豆花粉的田间漂移 被引量:10
6
作者 赵丽梅 孙寰 +4 位作者 王曙明 王跃强 彭宝 程延喜 黄梅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4-86,共3页
将带有固定液的凹形载玻片放置于开花期间大豆田间的不同位置,通过统计载玻片上截获花粉的数量,推测风为大豆传粉的可能性。结果表明,2002年在大豆生产田,每小时每平方毫米截获花粉的数量为0.004个;不同高度截获花粉的数量存在明显差异... 将带有固定液的凹形载玻片放置于开花期间大豆田间的不同位置,通过统计载玻片上截获花粉的数量,推测风为大豆传粉的可能性。结果表明,2002年在大豆生产田,每小时每平方毫米截获花粉的数量为0.004个;不同高度截获花粉的数量存在明显差异,在相同时间内,40cm高处截获花粉的数量是26cm高处的2倍;2003年在不育系和恢复系1∶1相间种植的杂交大豆制种田,累计120分钟没有截获到大豆花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传粉 风媒
下载PDF
转基因水稻基因飘流研究十年回顾 被引量:21
7
作者 贾士荣 袁潜华 +7 位作者 王丰 姚克敏 裴新梧 胡凝 王志兴 王旭静 柳武革 钱前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0,共10页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水稻生产国和亚洲栽培稻的起源中心之一。随着中国转基因水稻研发的快速发展,需要研究水稻转基因飘流可能对环境和食品安全带来的潜在风险。基因飘流及其数据是对转基因水稻进行科学评估和监管的重要参数。为此,从2002...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水稻生产国和亚洲栽培稻的起源中心之一。随着中国转基因水稻研发的快速发展,需要研究水稻转基因飘流可能对环境和食品安全带来的潜在风险。基因飘流及其数据是对转基因水稻进行科学评估和监管的重要参数。为此,从2002年开始组建了研究团队,对转基因水稻的基因飘流进行了为期10年的系统研究。取得的结果主要包括:(1)阐明了水稻基因飘流的基本规律,揭示了影响水稻基因飘流的生物学和气象学主控因子。沿水稻开花期的主流风向,采用长方形田间试验设计,分别在三亚、广州和杭州3个点2-3个生长季,研究了纯合转bar基因花粉供体L201或B2(姐妹系,抗除草剂Basta)向19个非转基因受体(包括不育系、常规稻品种、杂交稻F1和普通野生稻)在不同距离上的基因飘流率,明确了转基因向不育系的飘流率最高,向普通栽培稻品种的基因飘流率最低(相邻种植时小于1%或0.1%),向普通野生稻的基因飘流率介于不育系和常规稻之间,向不育系的最大基因飘流率比向普通野生稻和栽培稻要大1-3个数量级;基因飘流率随距离增加呈负指数曲线衰减,且存在急剧降低的"拐点","拐点"的距离与试验点水稻开花期的风速密切相关,广州和杭州为1-2 m,三亚约为5 m;采用圆形、以花粉供体为中心的田间试验设计,以异交结实率很高的不育系博A作受体,清晰地解析了风向与基因飘流率的数值关系,主流和次主流风向下游4个扇区的基因飘流事件累计达90%-96%,而逆风向和侧逆风向4个扇区仅为4%-10%。综上所述,水稻转基因飘流率与常规育成品种间的异交率(一般在1%以下)基本相同,在数量级上转基因并未增加新的风险。(2)建立了以气象资料为参数的水稻花粉扩散和基因飘流普适模型,计算和预测了中国南方稻区17省、市的最大基因飘流阈值距离(maximum threshold distances,MTDs)。受东南季风和地形地貌的影响,中国南方稻区MTDs的空间分布特征为:东西之间有自东向西逐渐减小的趋势,南北之间首先在南方丘陵地区逐渐减小、越过南岭后再向东南沿海地区逐渐增大。(3)利用人工构建的普通野生稻与基因(Bt或bar)飘流后代栽/野F1杂种混栽群体,经多年多代跟踪观察,分析了转基因飘流至普通野生稻后的命运,发现栽/野F1杂种在3-5年后完全消失,混栽群体中检测不到外源的Bt和bar,有理由推测普通野生稻具有自我保护的机制。(4)研究了小规模田间试验中采用花期隔离和布帐隔离措施降低水稻基因飘流率的效果;调查了海南、广东、广西普通野生稻原生境居群与相邻种植的栽培稻花期相遇情况,建立了相应的数据库;研究了基因拆分技术作为生物学限控措施从根本上限控基因飘流的效果;以本研究的结果及对国际上主要农作物基因飘流的调研数据为基础,提出了在水稻基因飘流风险评估和监管中采用分类管理和阈值管理的原则。在10年回顾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对未来研究的重点也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普通野生稻 转基因 花粉扩散 基因飘流 风险评估 风险管理 RICE (Oryza SATIVA L ) common WILD RICE (O rufipogon)
下载PDF
慈姑花的开放式样及其花粉流 被引量:9
8
作者 黄双全 靳宝锋 +1 位作者 王青锋 郭友好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1999年第7期726-730,共5页
对一野生慈姑(SagitariatrifoliaL.)居群的性表达状态及其花粉流散布规律进行了观测。慈姑雌雄同株,单株雄花数是雌花数的3.6倍。雌雄花单花期均为1d,但二者开放式样不同。尽管雌花的数目较少,但在1d内... 对一野生慈姑(SagitariatrifoliaL.)居群的性表达状态及其花粉流散布规律进行了观测。慈姑雌雄同株,单株雄花数是雌花数的3.6倍。雌雄花单花期均为1d,但二者开放式样不同。尽管雌花的数目较少,但在1d内开放较多的花,其花的开放速率比雄花快。在居群水平上表现出雌雄花比例随时间大幅度波动。在传粉者进行的2612次访花活动中,传粉者表现出偏“雌性”访问,对每朵雌花的访问是雄花的1.4倍。用番红染色法标记慈姑的花粉运动表明,花的不同开放式样影响花粉流的散布。当雄花数占高比例时,花粉主要在邻近的个体间散布;而雄花的比例较低、雌花相对较多时,花粉远距离散布的强度加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慈姑 花的开放式样 传粉者 花粉流
下载PDF
防虫网隔离对水稻花粉飘移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汪德锋 雷新民 +3 位作者 曹明 袁经天 任红 杨小锋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8期16-21,共6页
以恢复系测64-7和不育系珍汕97A为材料,研究防虫网隔离对水稻花粉飘移距离的影响。结果表明:孔径0.075、0.048、0.038 mm的防虫网均能影响花粉漂移的频率,但三者隔离效果差异不显著;花粉漂移频率与风向和风速大小密切相关,即下风口的漂... 以恢复系测64-7和不育系珍汕97A为材料,研究防虫网隔离对水稻花粉飘移距离的影响。结果表明:孔径0.075、0.048、0.038 mm的防虫网均能影响花粉漂移的频率,但三者隔离效果差异不显著;花粉漂移频率与风向和风速大小密切相关,即下风口的漂移频率显著高于上风口的漂移频率,但经防虫网隔离后二者差异不显著;4个试验处理漂移频率总体趋势相同,即随着距离的增加,漂移频率逐渐减小。因此生产原种应该使用孔径0.048 mm的防虫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防虫网隔离 花粉漂移
下载PDF
药用野生稻(Oryza officinalis Wall)和转bar基因水稻(Oryza sativa L.)花粉杂交的基因漂移 被引量:16
10
作者 宋小玲 强胜 +2 位作者 刘琳莉 徐言宏 刘友良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5-8,共4页
采用生殖生物学方法研究了药用野生稻和转bar基因水稻花粉杂交的基因漂移。结果表明 ,供试水稻花粉在药用野生稻柱头上的萌发生长与药用野生稻自花授粉花粉的萌发生长有一定差异 ,表现在穿过柱头的花粉粒百分率及内容物释放和正在凝缩... 采用生殖生物学方法研究了药用野生稻和转bar基因水稻花粉杂交的基因漂移。结果表明 ,供试水稻花粉在药用野生稻柱头上的萌发生长与药用野生稻自花授粉花粉的萌发生长有一定差异 ,表现在穿过柱头的花粉粒百分率及内容物释放和正在凝缩、释放的花粉粒百分率较少。虽然转基因水稻花粉能在药用野生稻柱头上正常萌发生长 ,并能释放内容物 ,但杂交后结实率为 0 ,表明转基因水稻和药用野生稻杂交不亲和。他们的不亲和性不是在花粉的萌发和穿过柱头这一阶段 ,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在本实验条件下转基因水稻和药用野生稻没有发生成功的基因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用野生稻 转BAR基因水稻 花粉杂交 基因漂移 生殖生物学 抗除草剂基因 安全性
下载PDF
利用SSR分子标记对鹅掌楸自由授粉子代的父本分析 被引量:12
11
作者 孙亚光 李火根 《植物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90-596,共7页
利用自行开发的12个EST-SSR分子标记,采用最大似然法对鹅掌楸(L.chinense (Hemsl.)Sarg.)实验群体3个半同胞家系的180个子代进行父本分析。结果表明,每个SSR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为3-7,平均为4.67;其平均观测杂合度(Ho)、平均期望杂合度(He... 利用自行开发的12个EST-SSR分子标记,采用最大似然法对鹅掌楸(L.chinense (Hemsl.)Sarg.)实验群体3个半同胞家系的180个子代进行父本分析。结果表明,每个SSR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为3-7,平均为4.67;其平均观测杂合度(Ho)、平均期望杂合度(He)及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458、0.635和0.580。利用12个SSR标记可在95%的可信度确定114个子代的父本,占子代群体的63.3%,其累积排除概率为98.52%。自由授粉状态下,鹅掌楸的自交率为11.6%,而北美鹅掌楸自交率为0,且种内交配比例大于种间交配。鹅掌楸平均有效花粉散布距离为20-30m,最大散布距离为70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鹅掌楸 交配方式 父本分析 花粉流 SSR
下载PDF
转基因小麦环境释放中基因漂移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汪越胜 覃建兵 +1 位作者 李克秀 何光源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91-93,共3页
基因漂移供体是转基因小麦 ,受体有转基因小麦的非转基因分离体、受体对照品系和地方小麦品种 ,以外源uidA基因表达作为基因漂移的分子标记 .在供体开花期间 ,距供体 5个不同距离上收集花粉 ,约 80 %的花粉分布在距供体中心 15m以内 ,距... 基因漂移供体是转基因小麦 ,受体有转基因小麦的非转基因分离体、受体对照品系和地方小麦品种 ,以外源uidA基因表达作为基因漂移的分子标记 .在供体开花期间 ,距供体 5个不同距离上收集花粉 ,约 80 %的花粉分布在距供体中心 15m以内 ,距离 35m处只检测到约 6 %的花粉 .在 11个检测样点检测受体和供体间杂交率 ,供体与分离体混种同一小区时 ,基因漂移频率较高 (1.0 8% ) ;与其受体对照播种于相邻小区 (相距约0 .5m)时 ,基因漂移频率居中 (0 .6 3% ) ;地方品种距供体边缘 0 .5~ 2 .5m处 ,频率较低 (0 .2 5 % ) ;3m以外没有检测到基因漂移 ,认为转基因小麦基因漂移距离应在 3m以内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小麦 环境释放 花粉 基因漂移
下载PDF
花粉介导的转Bt基因棉花田间基因流监测 被引量:12
13
作者 王长永 刘燕 +2 位作者 周骏 陈建群 钦佩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801-806,共6页
采用花粉粒染色法对转Bt基因棉的花粉漂移距离和强度进行了观测,并应用PCR法检测转Bt基因棉的基因流频率.花粉粒染色法监测结果表明:同株异花间的花粉散布频率显著高于异株异花间(P<0.01);靠近转Bt基因棉花粉染色区1m处的平均花粉散... 采用花粉粒染色法对转Bt基因棉的花粉漂移距离和强度进行了观测,并应用PCR法检测转Bt基因棉的基因流频率.花粉粒染色法监测结果表明:同株异花间的花粉散布频率显著高于异株异花间(P<0.01);靠近转Bt基因棉花粉染色区1m处的平均花粉散布频率,在东、南、西、北4个方向分别为44.8%、48.9%、57.1%和21.5%,但随着距转基因棉田距离的增大,4个方向的平均花粉散布频率都呈下降趋势.PCR结果的统计分析表明,在25m内,花粉散布距离和方向对基因流频率有极显著影响(P<0.01),随着距转基因棉田距离的增大,基因流频率呈下降趋势,最远距离为25m时的最高基因流频率为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胁基因棉花 基因流 花粉漂移 花粉粒染色法 监测
下载PDF
小毛茛(Ranunculus ternatus Thunb.)花粉流潜能初探 被引量:6
14
作者 王金平 李天煜 +2 位作者 汪小凡 李海军 贾宗超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25-228,共4页
在自然居群中对小毛茛传粉机制与距离作了观测,并对开花后花粉萌发能力的变化作了研究,结果是:该种兼具虫媒或风媒传粉机制,以虫媒传粉为主;传粉距离多数局限于2m以内,但不排除远距离传粉的可能性;体外萌发试验表明,该种花粉... 在自然居群中对小毛茛传粉机制与距离作了观测,并对开花后花粉萌发能力的变化作了研究,结果是:该种兼具虫媒或风媒传粉机制,以虫媒传粉为主;传粉距离多数局限于2m以内,但不排除远距离传粉的可能性;体外萌发试验表明,该种花粉萌发率在开花第一天甚低,开花后24h达到最高值。作者推测,小毛茛花粉以近距离散布为主,但具有远距离传播的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毛茛 传粉机制 花粉流潜能
下载PDF
转基因小麦向其近缘野生种基因漂移的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任江萍 李磊 尹钧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8-30,共3页
为了正确评估转基因新种质在田间释放后因基因漂移所产生的生态风险,以转除草剂基因小麦豫麦70号为花粉供体材料,以野生二粒小麦为花粉受体材料进行了栽培种向其主要近缘野生种基因漂移的检测研究。结果表明,小麦基因漂移的频率在距花... 为了正确评估转基因新种质在田间释放后因基因漂移所产生的生态风险,以转除草剂基因小麦豫麦70号为花粉供体材料,以野生二粒小麦为花粉受体材料进行了栽培种向其主要近缘野生种基因漂移的检测研究。结果表明,小麦基因漂移的频率在距花粉供体中心0.5m时最大,随着距花粉供体中心距离的增加而递减,在距中心4m处频率最小。气候因素中影响基因漂移频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是风,顺、逆风基因漂移的频率相差近1.8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花粉 基因漂移 转基因
下载PDF
三七花粉流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杨莉 崔秀明 +2 位作者 孙玉琴 韦美丽 黄天卫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CAS 2012年第6期11-14,共4页
目的研究三七花粉流扩散趋势。方法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的方法,对拟定父本和随机挑选母本的子代进行亲本分析。结果拟定父本植株花粉在距其1.5 m同心圆上的密度为50.9%,在距其3 m同心圆上的密度为31.3%,在距其4.5 m同心圆上的... 目的研究三七花粉流扩散趋势。方法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的方法,对拟定父本和随机挑选母本的子代进行亲本分析。结果拟定父本植株花粉在距其1.5 m同心圆上的密度为50.9%,在距其3 m同心圆上的密度为31.3%,在距其4.5 m同心圆上的密度为24.9%。结论三七花粉的传播距离应≥4.5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七 花粉流 RAPD
下载PDF
用花粉粒染色法标记虫媒植物的花粉流 被引量:5
17
作者 黄双全 郭友好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1999年第7期788-790,共3页
花粉作为植物有性生殖过程中的雄性供体,其释放后的去向和散布范围直接影响植物的交配模式和居群遗传结构,但花粉的运动肉眼不易观察,因此标记花粉运动的方法一直是传粉生物学中的关键技术[1,2]。尽管已有多种分子标记的技术被... 花粉作为植物有性生殖过程中的雄性供体,其释放后的去向和散布范围直接影响植物的交配模式和居群遗传结构,但花粉的运动肉眼不易观察,因此标记花粉运动的方法一直是传粉生物学中的关键技术[1,2]。尽管已有多种分子标记的技术被用来研究花粉的运动,包括同工酶[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红 甲基绿 虫媒植物 花粉流 花粉粒染色
下载PDF
中国砂梨多倍体种质资源发掘及其花粉育性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张靖国 范净 +2 位作者 陈启亮 杨晓平 胡红菊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1期71-74,共4页
【目的】发掘中国砂梨种质资源中蕴藏的多倍体种质,明晰中国砂梨基于染色体水平的多样性,为砂梨多倍体育种和起源进化等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较为系统全面地对国家果树种质武昌砂梨圃中收集保存的466份砂梨种质进行倍... 【目的】发掘中国砂梨种质资源中蕴藏的多倍体种质,明晰中国砂梨基于染色体水平的多样性,为砂梨多倍体育种和起源进化等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较为系统全面地对国家果树种质武昌砂梨圃中收集保存的466份砂梨种质进行倍性鉴定,并对新发掘的多倍体砂梨种质进行花粉生活力和自交结实率分析。【结果】共发掘出多倍体砂梨种质5份且均为三倍体,占总样本的1.07%,显示中国砂梨种内基于染色体的多样性水平较低。三倍体种质的花粉生活力和自交结实率均为0,显示其花粉不育且无单性结实能力。【结论】首次将流式细胞仪成功地用于中国砂梨种质资源的染色体倍性分析,发掘出的5份三倍体种质中,有3份自然三倍体集中分布于鄂西恩施的秦巴山区和武陵山区结合部,暗示该区域或为砂梨的起源演化中心之一。花粉育性分析结果可为其在多倍体育种等研究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梨 多倍体 流式细胞仪 花粉育性
下载PDF
长白鸢尾开花的生物学特性及花粉生活力 被引量:10
19
作者 穆丹 王玲 卓丽环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7-58,共2页
以长白鸢尾(Irismandshurica)为试材,对其开花的全过程进行观察与分析。采用TTC法和KI-I2法测定花粉生活力。经研究发现:花粉生活力随时间的延续逐渐下降;于黑暗、低温的冰箱中4℃贮藏的花粉在24h内仍能保持30%以上的生活力;长白鸢尾花... 以长白鸢尾(Irismandshurica)为试材,对其开花的全过程进行观察与分析。采用TTC法和KI-I2法测定花粉生活力。经研究发现:花粉生活力随时间的延续逐渐下降;于黑暗、低温的冰箱中4℃贮藏的花粉在24h内仍能保持30%以上的生活力;长白鸢尾花的开放受气候因素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鸢尾 开花 生物学特性 花粉生活力
下载PDF
蒲黄抑制大鼠血栓形成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5
20
作者 王恩军 靳祎 +1 位作者 王亮 李少春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27-228,共2页
目的:观察蒲黄对大鼠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Wistar大白鼠35只随机分为5组,制作大鼠动静脉血栓模型,实验组予以蒲黄灌胃,阳性对照组予以阿司匹林灌胃,空白对照组予以生理盐水灌胃,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血栓湿重及血流变参数。结果... 目的:观察蒲黄对大鼠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Wistar大白鼠35只随机分为5组,制作大鼠动静脉血栓模型,实验组予以蒲黄灌胃,阳性对照组予以阿司匹林灌胃,空白对照组予以生理盐水灌胃,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血栓湿重及血流变参数。结果:蒲黄可抑制大鼠动静脉环路血栓的形成,使血栓湿重降低,血栓抑制率达15%~43%;同时蒲黄还可有效改善血流变参数。结论:蒲黄具有明显抗血栓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黄 血栓形成 抑制作用 血流速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