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拟南芥雄性不育突变体opw(only pollen wall)候选突变基因的克隆 被引量:1
1
作者 庞朝廷 张婷 +2 位作者 李娜 吴文艳 高菊芳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第5期624-630,共7页
在T-DNA插入突变体Salk_059463株系的群体中,筛选到两株雄性不育突变体,对TDNA序列上的一对引物进行PCR鉴定,结果表明:其基因组中没有T-DNA插入.遗传分析表明这两株雄性不育突变体由同一单个隐性基因控制,引起不育的主要原因是从花药发... 在T-DNA插入突变体Salk_059463株系的群体中,筛选到两株雄性不育突变体,对TDNA序列上的一对引物进行PCR鉴定,结果表明:其基因组中没有T-DNA插入.遗传分析表明这两株雄性不育突变体由同一单个隐性基因控制,引起不育的主要原因是从花药发育的第8期开始,小孢子细胞质内容物逐渐减少直至消失,到花药发育的第12期,药室内的小孢子只剩下一个花粉壁空壳,故该突变体命名为opw(only pollen wall).利用图位克隆的方法对OPW基因进行了定位,结果表明OPW基因位于第二条染色体上分子标记T28M21和T3G21之间的12 kb区间内,该区间内一共有21个基因注释.通过克隆区间内的基因并测序发现opw-1突变体基因组中At2g40140基因编码序列的外显子在第289和第290个碱基之间插入了一个A碱基,而opw-2突变体基因组中At2g40140基因编码序列的外显子在第412和第413个碱基之间插入了一个T碱基,造成的编码序列移码使第424至第426碱基成为终止密码子,故At2g40140是编码OPW的候选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南芥 雄性不育 花粉壁空壳 图位克隆
下载PDF
Mapping of three QTLs for seed setting and analysis on the candidate gene for qSS-1 in rice(Oryza sativa L.) 被引量:2
2
作者 Elsheikh Y M Ahmed ZHANG Yan-pei +5 位作者 YU Jian-ping Rashid M A Rehman ZHANG Zhan-ying ZHANG Hong-liang LI Jin-jie LI Zi-chao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4期735-743,共9页
The lower seed setting is one of the major hindrances which face grain yield in rice. One of the main reasons to cause low spikelet fertility (seed setting) is male sterility or pollen abortion. Notably, pollen abor... The lower seed setting is one of the major hindrances which face grain yield in rice. One of the main reasons to cause low spikelet fertility (seed setting) is male sterility or pollen abortion. Notably, pollen abortion has been frequently observed in advanced progenies of rice. In the present study, 149 BC2F6 individuals with significant segregation in spikelet fertility were generated from the cross between N040212 (indica) and Nipponbare (japonica) and used for primary gene mapping. Three QTLs, qSS-1, qSS-7 and qSS-9 at chromosomes 1, 7 and 9, respectively, were found to be associated with seed setting. The recombinant analysis and the physical mapping information from publicly available resources exhibited that the qSS-1, qSS-7 and qSS-9 loci were mapped to an interval of 188, 701 and 3741 kb, respectively. The seed setting responsible for QTL qSS-1 was further fine mapped to 93.5 kb by using BC2F7 population of 1 849 individuals. There are 16 possible putative genes in this 93.5 kb region. Pollen vitality tests and artificial pollination indicated that the male gamete has abnormal pollen while the female gamete was normal. These data showed that low seed setting rate relative to qSS-1 may be caused by abnormal pollen grains. These results will be useful for cloning, functional analysis of the target gene governing spikelet fertility (seed setting) and understanding the genetic bases of pollen ster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ce (Oryza sativa L.) QTL mapping seed setting pollen sterility
下载PDF
彩色马铃薯新品系细胞学观测及SSR指纹图谱构建 被引量:1
3
作者 杨馨月 张霞 +4 位作者 于卓 张海龙 于肖夏 杜学润 樊荣 《种子》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93-100,共8页
为了明确8个彩色马铃薯新品系(P18、P22、P38、P126、P143、P218、P271和P359)在细胞遗传学和DNA分子水平上的遗传差异,本研究以彩色马铃薯紫彩3号为对照,采用染色体制片法,对各新品系的花粉育性、花粉母细胞PMCMⅠ染色体构型进行分析,... 为了明确8个彩色马铃薯新品系(P18、P22、P38、P126、P143、P218、P271和P359)在细胞遗传学和DNA分子水平上的遗传差异,本研究以彩色马铃薯紫彩3号为对照,采用染色体制片法,对各新品系的花粉育性、花粉母细胞PMCMⅠ染色体构型进行分析,并利用SSR标记技术构建了8个新品系的指纹图谱。结果表明,8个彩色马铃薯新品系的花粉育性依次为:55.32%,66.98%,47.32%,80.21%,60.12%,78.33%,49.34%和65.42%,其染色体配对构型依次为2n=4x=48=6.03Ⅰ+8.23Ⅱ+4.89Ⅲ+2.71Ⅳ、2n=4x=48=4.28Ⅰ+9.46Ⅱ+4.20Ⅲ+3.05Ⅳ、2n=4x=48=7.01Ⅰ+7.97Ⅱ+5.16Ⅲ+2.39Ⅳ、2n=4x=48=3.22Ⅰ+1.57Ⅱ+3.29Ⅲ+3.44Ⅳ、2n=4x=48=5.33Ⅰ+8.97Ⅱ+4.95Ⅲ+2.47Ⅳ、2n=4x=48=3.85Ⅰ+10.03Ⅱ+3.75Ⅲ+3.21Ⅳ、2n=4x=48=6.45Ⅰ+8.12Ⅱ+4.90Ⅲ+2.65Ⅳ和2n=4x=48=4.65Ⅰ+9.32Ⅱ+4.25Ⅲ+2.98Ⅳ,表明在细胞学水平上各品系间有一定差异。此外,利用筛选出的5对SSR适宜引物,对各新品系及对照材料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共获得74个SSR多态性标记,其多态性位点占比89.16%,进而以特异性引物STI046建立了8个彩色马铃薯新品系及对照紫彩3号的SSR指纹图,并以平均遗传距离(GD值)0.46为基准,将9个材料分为三类:新品系P22、P126、P143、P218、P271、P359、紫彩3号(ck)为一类,新品系P18和P38各单独为一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色马铃薯新品系 花粉育性 PMCMⅠ染色体构型 SSR标记 指纹图谱
下载PDF
用RAPD标记对栽培稻F_1花粉不育基因座S-b定位 被引量:10
4
作者 庄楚雄 梅曼彤 +1 位作者 张桂权 卢永根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700-705,共6页
S b是栽培稻F1 花粉不育基因座位之一 ,在S b基因座 ,台中 6 5的基因型为Sj Sj,而台中 6 5 (简称T6 5 )的近等基因系TISL2的基因型为Si Si。通过F2 群体和BC1 F1 群体的遗传分析表明 ,台中 6 5和TISL2的F1 花粉不育性由一个基因座控制 ,... S b是栽培稻F1 花粉不育基因座位之一 ,在S b基因座 ,台中 6 5的基因型为Sj Sj,而台中 6 5 (简称T6 5 )的近等基因系TISL2的基因型为Si Si。通过F2 群体和BC1 F1 群体的遗传分析表明 ,台中 6 5和TISL2的F1 花粉不育性由一个基因座控制 ,S b基因座的等位基因Si 和Sj 相互作用 ,导致携带Sj 基因的花粉败育 ,产生染败花粉。用 187个RFLP标记和 5 0 0个RAPD引物分析了T6 5和TISL2间的多态性 ,结果只有 2个RAPD扩增片段H0 8 130 0和Y0 9 15 0 0在T6 5和TISL2间表现为多态 ,经Southern杂交分析 ,H0 8 130 0和Y0 9 15 0 0在水稻基因组中为单拷贝序列 ,并把H0 8 130 0转化为RFLP标记 ,经F2 群体的共分离分析表明 ,H0 8 130 0和Y0 9 15 0 0在F2 群体中呈明显的偏态分离 ,用MAPMAKER EXP3.0计算 ,H0 8 130 0和Y0 9 15 0 0与S b基因座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 1.3cM和 6 .6cM。克隆和测定了H0 8 130 0两侧的部分DNA序列 ,经同源性分析发现 :右末端 5 80bp的序列中有 10 1bp的序列与水稻第五染色体的克隆P0 0 33D0 6 (注册号 :AC0 7935 7)有 94 %的同源性 ,左末端中 5 4 0bp的序列与P0 0 33D0 6有 86 %的同源性 ,由于P0 0 33D0 6为由位于水稻第五染色体定位 18.8cM处的标记R316 6锚定 ,结果说明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PD标记 栽培稻 F1 花粉不育基因座 S-b定位
下载PDF
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低温花粉不育的QTL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杨杰 翟虎渠 +4 位作者 王才林 仲维功 邹江石 池桥宏 万建民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07-513,共7页
为探明籼粳杂种低温花粉不育的遗传基础,以籼稻品种3037和粳型广亲和品种02428的F2分离群体进行了低温花粉不育的遗传分析。推迟播种后,F2群体各单株孕穗期的日平均温度为21~23℃,调查了F2群体各单株的花粉育性。利用108对SSR引物构建... 为探明籼粳杂种低温花粉不育的遗传基础,以籼稻品种3037和粳型广亲和品种02428的F2分离群体进行了低温花粉不育的遗传分析。推迟播种后,F2群体各单株孕穗期的日平均温度为21~23℃,调查了F2群体各单株的花粉育性。利用108对SSR引物构建了包含157个F2单株,覆盖12条染色体的分子标记连锁图谱。该连锁图的总长度为1857.8c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16.26cM,标记较均匀地分布在12条染色体上。采用区间作图法对F2群体花粉不育进行QTL分析,共检测到2个低温花粉不育QTLs,即qLTSPS2和qLTSPS5,分别位于第2、5染色体,其加性效应分别为0.021、0.045,显性效应分别为-0.246、-0.251,显性度分别为11.7和4.8,具有超显性效应,超显性是QTL作用的主要方式,这2个位点杂合基因型在低温环境下具有降低花粉育性的作用,分别解释表型变异的15.6%、11.9%。另外,两因素的方差分析表明这两个QTL之间不存在互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籼粳杂种 低温 花粉不育 QTL定位
下载PDF
我国东北全新世花粉分布图及其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任国玉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365-385,共21页
根据65个地点化石花粉分析资料,编制了我国东北全新世每隔两千年时间片断的花粉百分比等值线图和花粉等时线图,并进行了初步分析。花粉图展示了东北地区植被演化的主要特征。桦树在全新世初期遍布从三江平原到辽东半岛南端的东北东... 根据65个地点化石花粉分析资料,编制了我国东北全新世每隔两千年时间片断的花粉百分比等值线图和花粉等时线图,并进行了初步分析。花粉图展示了东北地区植被演化的主要特征。桦树在全新世初期遍布从三江平原到辽东半岛南端的东北东部地区,在森林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榆属和栎属等阔叶乔木在早中全新世的大部分时间内是东部森林中的主要种类;在大约5kaBP以后,松属在东北现在的森林地区开始增加,云、冷杉属也表现出较明显扩大,中北部地区的森林覆盖度可能比原来增大了。这些图还表明了单点花粉研究难以发现的植被时空演化规律,如全新世森林草原生态过渡带发生过东西向摆动,但摆动幅度并不大;中晚全新世东北南部和中南部地区森林覆盖度先后出现过明显下降,而北部和中北部地区森林覆盖度保持稳定或略有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粉图 植被演化 森林覆盖 全新世 中国东北
下载PDF
水稻穗异常突变体tutou4的鉴定及基因定位 被引量:1
7
作者 宋远辉 花芹 +7 位作者 林泉祥 郑思怡 欧阳晨林 杨晔 孙家猛 陈庆全 李金才 张海涛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304-1313,共10页
水稻穗异常退化现象在水稻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经常发生。穗部退化可引起穗长、枝梗数、每穗粒数和结实率下降,影响单株产量。穗退化性状因其遗传基础复杂、受环境和生理因素影响较大,其分子机制及其遗传网络仍知之甚少。tutou4是一个来自... 水稻穗异常退化现象在水稻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经常发生。穗部退化可引起穗长、枝梗数、每穗粒数和结实率下降,影响单株产量。穗退化性状因其遗传基础复杂、受环境和生理因素影响较大,其分子机制及其遗传网络仍知之甚少。tutou4是一个来自于组织培养的穗异常退化突变体,该突变体表现为穗部部分颖花退化,每穗粒数和枝梗数减少,单株产量降低。遗传分析表明,该性状由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通过图位克隆的方法最终将候选基因定位在水稻第8染色体短臂端Os8-3-2和Os8-3-3之间,遗传距离为39.09 kb的范围内。该区间包括3个编码基因,通过测序发现tutou4突变体中基因LOCOs08g06480的起始密码子上游有4325 bp的片段缺失,且最后一个外显子(7538 bp)上碱基A被替换成碱基G,但氨基酸未改变。荧光定量PCR的结果表明,该基因在突变体中表达量显著下降。因此,tutou4穗异常性状可能是由Tutou4启动子缺失或外显子碱基替换造成的基因表达量降低引起的表型突变。Tutou4为已报道基因OsLIS-L1/OsREL2/ASP1的等位基因。Tutou4穗发育异常的表型为研究穗部发育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材料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穗异常 表型分析 花粉败育 图位克隆
下载PDF
拟南芥雄性不育突变体ms1502的遗传及定位分析 被引量:13
8
作者 易君 高菊芳 +4 位作者 张在宝 江华 周根余 杨仲南 张森 《云南植物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83-288,共6页
通过EMS诱变、背景纯化与遗传分析,从拟南芥(Arabidopsisthaliana)中筛选到了一棵隐性单基因控制的雄性不育突变体ms1502。细胞学观察发现,突变体在小孢子从四分体释放出后花药绒毡层过早衰亡,小孢子的内容物不正常地凝聚,最终无法形成... 通过EMS诱变、背景纯化与遗传分析,从拟南芥(Arabidopsisthaliana)中筛选到了一棵隐性单基因控制的雄性不育突变体ms1502。细胞学观察发现,突变体在小孢子从四分体释放出后花药绒毡层过早衰亡,小孢子的内容物不正常地凝聚,最终无法形成正常的花粉粒。利用图位克隆的方法对该基因MS1502进行了定位,结果表明MS1502位于第4条染色体上分子标记F25I24和T12H20之间105kb区间内。目前该区间内尚未见到花药发育必需基因(不育基因)的报道,因此MS1502是一个控制花粉发育的新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南芥 花药发育 雄性不育突变体 图位克隆
下载PDF
尼洋河流域表土孢粉组合与年均降水量关系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张德怀 韩晓丽 +1 位作者 代然然 孙爱芝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0-85,共6页
对尼洋河流域5个不同植被带下18个表土样品的孢粉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植被带下表土花粉组合差异显著,表土花粉组合与现代植被带在空间分布、建群种和优势种属方面基本一致,两者对应结果分别为:高山草甸为莎草科组合带;亚高山灌丛为沙棘属... 对尼洋河流域5个不同植被带下18个表土样品的孢粉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植被带下表土花粉组合差异显著,表土花粉组合与现代植被带在空间分布、建群种和优势种属方面基本一致,两者对应结果分别为:高山草甸为莎草科组合带;亚高山灌丛为沙棘属-蒿属组合带;高山栎林为栎属-蔷薇科-蒿属组合带;高山松林为松属组合带;针阔混交林为松属-冷杉属-蒿属组合带。年均降水量(MAP)是影响尼洋河流域表土孢粉组合的重要因素。草本、乔木花粉百分含量与研究区MAP值呈显著相关,草本花粉的百分含量与MAP值呈明显负相关,而乔木花粉则相反。研究区孢子和花粉浓度不一定随MAP增加而显著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土花粉组合 年均降水量(map) 尼洋河流域
下载PDF
栽培稻F_1花粉不育基因座S-α的分子定位 被引量:17
10
作者 庄楚雄 张桂权 +1 位作者 梅曼彤 卢永根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9年第3期213-218,共6页
以栽培稻品种台中65及其等基因已不育系TISL4为材料,用RFLP和RAPD等技术,对F_1花粉不育基因座S-a定位。通过用RFLP和RAPD方法对亲本间进行多态性分析,发现亲本间的多态性很低,说明经多代回交后,在等基因系基因组中供体亲本的DNA... 以栽培稻品种台中65及其等基因已不育系TISL4为材料,用RFLP和RAPD等技术,对F_1花粉不育基因座S-a定位。通过用RFLP和RAPD方法对亲本间进行多态性分析,发现亲本间的多态性很低,说明经多代回交后,在等基因系基因组中供体亲本的DNA片段所占的比例很小。通过连锁分析,将S-a定位在第1染色体上。S-a与分子标记CDO548、O11—1000、RG146和Y13-500之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6.4cM、6.8cM、7.2cM和11.3cM。S-a基因座上S-a^i/S-a^j等位基因互作使携带S-a^j基因的花粉败育是寻致该F_2群体产生偏态分离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种不育性 花粉不育基因座 基因定位 水稻
下载PDF
水稻F1花粉不育基因的精细定位及其遗传分化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文涛 张桂权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2003年第4期559-561,共3页
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的不育性限制了亚种间的遗传交流和杂种优势利用。本研究通过发展位置特异性的微卫星标记将F1花粉不育基因S b座位进行了精细定位 ;通过分析近等基因系中代换片段的遗传效应 ,鉴定出了F1花粉不育基因S d座位 ,利用位... 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的不育性限制了亚种间的遗传交流和杂种优势利用。本研究通过发展位置特异性的微卫星标记将F1花粉不育基因S b座位进行了精细定位 ;通过分析近等基因系中代换片段的遗传效应 ,鉴定出了F1花粉不育基因S d座位 ,利用位置特异性的微卫星标记将S d进行了定位 ;根据基因组的序列资料和利用较大的作图群体对S b和S d两个座位进行了物理作图 ;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了一批复等位基因近等基因系 ,对育性基因的遗传分化进行了研究。取得了如下主要结果 :1、根据S b座位初步定位的结果发展位置特异性的微卫星标记 ,将F1花粉不育基因座S b进行了精细定位。结果表明多态性标记均与S b座位紧密连锁 ,其中R830STS、PSM 7、PSM8、PSM 9、PSM 5 9和PSM 6 0位于S b座位一端 ,与S b座位遗传距离分别为 1 5cM、 1 2cM、 0 9cM、 0 9cM、0 9cM和 0 9cM ,而PSM 2 0 2、PSM 2 0 6、PSM 2 0 8、RM13、R2 2 13SSTS和RM 4 13位于S b座位的另一端 ,与S b座位的遗传距离分别为 0 9cM、 2 1cM、 3 8cM、 4 1cM、 4 4cM和 5 3cM。2、根据S b座位精细定位的结果 ,从IRGSP下载了S b座位所在区域克隆的序列 ,将克隆的序列进行了拼接 ,同时将与S b座位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与序列拼接图进行了电子整合。根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F1花粉不育基因 基因定位 遗传分化 杂种优势利用
下载PDF
调控拟南芥花粉发育突变体zy1511的基因定位及特征分析(英文)
12
作者 张森 周鹊 +3 位作者 陈辉 易君 高菊芳 杨仲南 《分子细胞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63-168,共6页
为了进一步研究花药花粉发育过程,我们通过EMS诱变,筛选到拟南芥雄性不育突变体zy1511。遗传分析表明,zy1511为隐性单位点突变。细胞学观察表明.突变体花药中小孢子从四分体释放出后绒毡层并没有开始退化,花药发育后期绒毡层依然部分... 为了进一步研究花药花粉发育过程,我们通过EMS诱变,筛选到拟南芥雄性不育突变体zy1511。遗传分析表明,zy1511为隐性单位点突变。细胞学观察表明.突变体花药中小孢子从四分体释放出后绒毡层并没有开始退化,花药发育后期绒毡层依然部分存在。说明突变体花药绒毡层退化比野生型的要迟,因此,小孢子不能发育成正常花粉粒。利用图位克隆的方法将zv1511定位于第一条染色体上分子标记F25P12和T8L23之间134.kb的区间内。本项工作为zy1511基因的克隆及对花粉发育功能分析奠定了基础。目前尚未见到该区间内雄性不育基因的报道。因此,zy1511是控制花粉发育的尚未发现的关键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南芥 雄性不育突变体 花粉发育 图位克隆
下载PDF
豫粳6号保持系与恢复系TR2604间杂种花粉不育基因的定位
13
作者 张宏根 孙一标 +6 位作者 封智蔷 钱凯 裴艳 李闯 汤述翥 梁国华 顾铭洪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380-1385,共6页
阐明BT型杂交粳稻组合间育性差异的遗传基础有助于三系法杂交粳稻组合的选育。根据TR2604与豫粳6号A(B)、9201A(B)后代的花粉育性及小穗育性,明确了豫粳6号A(B)/TR2604 F1不育由双亲间特异性不亲和造成。遗传分析表明豫粳6号A(B)与TR260... 阐明BT型杂交粳稻组合间育性差异的遗传基础有助于三系法杂交粳稻组合的选育。根据TR2604与豫粳6号A(B)、9201A(B)后代的花粉育性及小穗育性,明确了豫粳6号A(B)/TR2604 F1不育由双亲间特异性不亲和造成。遗传分析表明豫粳6号A(B)与TR2604 F1花粉不育受单基因S38(t)控制。以352株豫粳6号A/TR2604//TR2604、豫粳6号B/TR2604//豫粳6号B等群体中单株为定位群体,将S38(t)定位于第7染色体上标记RM18和RM234之间,与两标记遗传距离分别为0.43 cM和0.14 cM,两标记间物理距离约为180 kb,相关结果为S38(t)图位克隆工作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系杂交粳稻 杂种花粉不育 遗传分析 基因定位
下载PDF
栽培稻(Oryzasativa L.)亚种间F_1花粉不育基因S-a的精细定位及克隆 被引量:9
14
作者 苏菁 刘耀光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2003年第5期757-758,共2页
水稻籼粳亚种间存在着强大的杂种优势 ,但杂种育性普遍偏低成为这一杂种优势利用的主要障碍。研究证明 ,花粉不育是导致杂种不育的主要原因之一。张桂权和卢永根等 (1987- 1994 )鉴定了 6个花粉不育基因座位 (S a ,S b ,S c ,S d ,S e和... 水稻籼粳亚种间存在着强大的杂种优势 ,但杂种育性普遍偏低成为这一杂种优势利用的主要障碍。研究证明 ,花粉不育是导致杂种不育的主要原因之一。张桂权和卢永根等 (1987- 1994 )鉴定了 6个花粉不育基因座位 (S a ,S b ,S c ,S d ,S e和S f)。其中S a基因座位已被庄楚雄等 (1996 )初步定位在水稻第一染色体着丝粒附近。本论文是在此基础上 ,利用美国Cornell大学、日本RGP构建的水稻高密度遗传图和日本构建的BAC/PAC物理图及其基因组测序资料 ,对S a作进一步的精细定位 ,建立了包含该基因的TAC重叠群 ,并通过序列分析发现S a候选基因 ,为分离鉴定S a基因及研究该基因在水稻杂种不育中的分子作用机理打下了基础。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 :1 构建了台中 6 5 (含S aj)及其近等基因系TILS4 (E4 ,含S ai)杂交的F2 群体 ,观察了 70 6株F2 个体的花粉育性分离状况。其中可育株 36 7株 ,半不育株 339株 ,分离比为 1∶1。2 利用前人筛选的多态性标记R2 15 9、R192 8和本研究新获得的多态性标记GR2、GR1、AR1、D2 3M、D1 5S、F12M 1,用 70 6株F2 群体对S a进行了的精细定位。结果表明S a与分子标记R2 15 9、GR2、GR1、AR1、R192 8、F12M 1、D1 5S和D2 3M之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 2 0 7cM ,1 2 1cM ,0 6 5cM ,0 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稻 亚种间杂种 花粉不育基因 S-a基因 基因定位 基因克隆 杂种优势
下载PDF
拟南芥雄性不育突变体pmi1的遗传与定位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昉 王哲 +3 位作者 高贝 司英语 周树敏 张卫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第3期319-324,共6页
通过甲基磺酸乙酯(简称EMS)诱变拟南芥Col-0种子获得一株隐形雄性不育突变体pollen mitosis 1,pmi1.遗传分析结果显示突变体为配子体遗传.细胞学观察发现突变体花粉粒发育出现异常:细胞塌陷,细胞核在单核靠边期后和花粉第一次有丝分裂(... 通过甲基磺酸乙酯(简称EMS)诱变拟南芥Col-0种子获得一株隐形雄性不育突变体pollen mitosis 1,pmi1.遗传分析结果显示突变体为配子体遗传.细胞学观察发现突变体花粉粒发育出现异常:细胞塌陷,细胞核在单核靠边期后和花粉第一次有丝分裂(简称PMI)前的时间段发生降解.通过图位克隆方法将该基因定位在分子标记T19L18和T1D16之间,物理距离55Kb.测序分析证明这55Kb区间中的ERECTA基因的编码区在3067bp的位置发生单碱基替换,C/G变为A/T.由此说明ERECTA基因在拟南芥从单核小孢子到二细胞花粉的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粉粒 雄性不育 PMI 图位克隆
下载PDF
植物证据在校园犯罪案件中的应用
16
作者 杨桔 吕宙 邹卫东 《刑事技术》 2019年第1期22-25,共4页
本文以重庆某高校校园的植物为研究对象,经调查走访确定了该校园内的隐蔽路径,采集并研究校园内的开花植物和具有典型特征的叶片植物,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体视显微镜对植物花粉和叶片进行外观形态观察,并以该校园为模型,制作了植物花... 本文以重庆某高校校园的植物为研究对象,经调查走访确定了该校园内的隐蔽路径,采集并研究校园内的开花植物和具有典型特征的叶片植物,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体视显微镜对植物花粉和叶片进行外观形态观察,并以该校园为模型,制作了植物花粉区域性分布地图,初步建立了校园犯罪相关植物证据数据库,为将来刻画相关案件嫌疑人的行动轨迹、确定案发地点以及认定犯罪嫌疑人等方面提供有力辅助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证据 校园犯罪 花粉地图 犯罪信息数据库
下载PDF
Pollen-based reconstruction of vegetation patterns of China in mid-Holocene 被引量:2
17
作者 于革 孙湘君 +6 位作者 秦伯强 宋长青 李海宇 Prentice I.C. Harrison S.P.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1998年第2期130-136,共7页
Biomization provides an important way to assign pollen taxa to biomes and to simulate palaeo-vegetation patterns, so that pollen data can be mapped to reconstruct biogeography and climate. The authors have tested the ... Biomization provides an important way to assign pollen taxa to biomes and to simulate palaeo-vegetation patterns, so that pollen data can be mapped to reconstruct biogeography and climate. The authors have tested the applicability of this procedure to assign modern pollen surface samples from China to biomes. The procedure successfully delineated the major vegetation types of China. When the same procedure was applied to 6 ka B.P. fossil pollen samples, the reconstructions showed that the forest zones were systematically shifted northwards ca. 300\500 km beyond their present northern limits in eastern China; the area of desert and steppe vegetation was reduced compared to the present in northwestern China; the area of tundra was reduced largely on the Tibetan Plateau. This research is a contribution to the project of BIOME 6000 in Pacific-Asian reg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len VEGETATION PATTERNS biomization and mapping MID-HOLOCENE China.
原文传递
The Post-meiotic Deficicent Anther1 (PDA1) gene is required for post-meiotic anther development in rice 被引量:10
18
作者 Lifang Hu Hexin Tan +1 位作者 Wanqi Liang Dabing Zhang 《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1期37-46,共10页
To understand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of male reproductive development in the model crop rice,we isolated a complete male sterile mutant post-meiotic deficient anther1 (pda1) from a γ-ray-treated rice mutant librar... To understand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of male reproductive development in the model crop rice,we isolated a complete male sterile mutant post-meiotic deficient anther1 (pda1) from a γ-ray-treated rice mutant library.Genetic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pda1 mutant was controlled by a recessive nucleus gene.The pda1 mutant anther seemed smaller with white appearance.Histological analysis demonstrated that the pda1 mutant anther undergoes normal early tapetum development without obvious altered meiosis.However,the pda1 mutant displayed obvious defects in postmeiotic tapetal development,abnormal degeneration occurred in the tapetal cells at stage 9 of anther development.Also we observed abnormal lipidic Ubisch bodies from the tapetal layer of the pda1 mutant,causing no obvious pollen exine formation.RT-PCR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expression of genes involved in anther development including GAMYB,OsC4 and Wax-deficient anther1 (WDA1) was greatly reduced in the pda1 mutant anther.Using map-based cloning approach,the PDA1 gene was finely mapped between two markers HLF610 and HLF627 on chromosome 6 using 3,883 individuals of F2 population.The physical distance between HLF610 and HLF627 was about 194 kb.This work suggests that PDA1 is required for post-meiotic tapetal development and pollen/microspore formation in ri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CE ANTHER DEGENERATION pollen exine mapping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