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xtensor pollicis brevis tendon can hyperextend thumb interphalangeal joint in absence of extensor pollicis longus: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1
作者 Robert J Strauch Carolyn B Strauch 《World Journal of Orthopedics》 2016年第7期448-451,共4页
We are reporting a case of extensor pollicis longus tendon rupture which did not require tendon transfer owing to the ability of the intact extensor pollicis brevis(EPB) to fully hyperextend the thumb interphalangeal ... We are reporting a case of extensor pollicis longus tendon rupture which did not require tendon transfer owing to the ability of the intact extensor pollicis brevis(EPB) to fully hyperextend the thumb interphalangeal joint. The thumb metacarpophalangeal joint was also able to be fully actively extended by the EPB. Previous anatomical studies have demonstrated that the insertional anatomy of the EPB tendon is highly variable and sometimes inserts onto the extensor hood and distal phalanx, which is likely the mechanism by which our patient was able to fully extend the thumb interphalangeal joint. Despite the potential for the EPB to extend the IP joint of the thumb, virtually all previously reported cases of extensor pollicis longus(EPL) tendon rupture had deficits of thumb IP extension requiring tendon transfer. This case highlights the potential ability of the EPB tendon to completely substitute for the function of the EPL tendon in providing thumb IP joint exten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xtensor pollicis brevis Extensor pollici longus Tendon rupture Extensor pollicis longus tendon rupture
下载PDF
Multiple tendons of the additional belly of flexor pollicis longus in the carpal tunnel: Embryological perspective and their clinical significance
2
作者 Ravindra Swamy Shantakumar Srinivasa Rao Sirasanagandla +3 位作者 Satheesha Badagabettu Nayak Mohandas Rao Kappettu Gadahad Shiroor Nagabhushan Somayaji Naveen Kumar 《Forensic Medicine and Anatomy Research》 2013年第4期70-73,共4页
Although the flexor pollicis longus is known to show the additional head of the origin, the occurrence of its additional tendons in the carpal tunnel are seldom reported. The presence of such additional tendons in the... Although the flexor pollicis longus is known to show the additional head of the origin, the occurrence of its additional tendons in the carpal tunnel are seldom reported. The presence of such additional tendons in the carpal tunnel cannot be overlooked during the radiological and surgical procedures in this region. Herein, we report a rare case of additional muscle belly of flexor pollicis longus. The additional muscle belly after a short course divided into three tendons. All three tendons entered the carpal tunnel along with flexor pollicis longus, passing deep to the flexor retinaculum. Within the carpal tunnel, two of these tendons fused and terminated by merging with the undersurface of the flexor retinaculum. The third tendon terminated by joining the flexor digitorum superficialis tendon for the index finger, in the palm. An additional slip of the first lumbrical muscle took origin from the third tendon of the additional muscle belly of flexor pollicis longus. Further, the embryological basis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current case is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EXOR pollicis Longus Additional MUSCLE Belly FLEXOR RETINACULUM CARPAL TUNNEL First Lumbrical
下载PDF
极简鞋对足肌肌肉形态影响的系统性评价与Meta分析
3
作者 白啸天 陈昭颖 +2 位作者 宋以玲 王烨 刘静民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46-650,共5页
目的:随着模拟裸足跑运动的流行,极简鞋运动成为了新兴的足部锻炼方式;足肌作为足部重要肌群,其形态的维持对足功能执行尤为重要。文章通过梳理近年来有关极简鞋对足肌形态影响的文献,系统性评价极简鞋相比于传统跑鞋对足肌形态的影响... 目的:随着模拟裸足跑运动的流行,极简鞋运动成为了新兴的足部锻炼方式;足肌作为足部重要肌群,其形态的维持对足功能执行尤为重要。文章通过梳理近年来有关极简鞋对足肌形态影响的文献,系统性评价极简鞋相比于传统跑鞋对足肌形态的影响效果。方法:以“minimal shoes、minimal footwear、minimalist shoes、minimalist footwear、foot muscle、feet muscle;极简鞋、足部肌肉”为关键词,在PubMed、Web of Science、ProQuest、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知识库检索2012-2022年间发表的相关中、英文文献。应用Review Manager 5.4.1和Stata 14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敏感性检验,采用Egger法对文献的发表偏倚进行检验,采用Meta回归对存在异质性的亚组进行判别。结果:与传统跑鞋相比,极简鞋可增加拇展肌的肌肉围度[SMD=2.034,95%CI(1.192,2.877),Z=4.73,P<0.001],经过剪补法后结果未发生反转,合并效应较为稳健(P<0.05);对于趾短屈肌,总合并效应并未显示出传统跑鞋和极简鞋之间存在差异[SMD=0.470,95%CI(-0.45,1.39),Z=1.00,P=0.318]。结论:相比于传统跑鞋,极简鞋干预可以有效提高拇展肌的肌肉围度,但对趾短屈肌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极简鞋运动对内侧纵弓的维持具有一定积极意义,但未来还需丰富极简鞋对不同足内在肌、不同人群的研究内容,以进一步探究极简鞋干预对足功能的促进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简鞋 足肌 拇展肌 趾短屈肌 足形态 META分析
下载PDF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1型前臂肌肉MRI特点
4
作者 李颖 朱颖 +3 位作者 郑艺明 张巍 王朝霞 袁云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648-653,共6页
目的分析强直性肌营养不良1型(myotonic dystrophy type1,DM1)前臂肌肉MRI改变规律及其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收集基因检查确诊DM1患者的临床表现、电生理和病理资料,进行前臂肌肉MRI检查,分析T1WI序列上前臂肌肉脂肪化和短反转时间恢... 目的分析强直性肌营养不良1型(myotonic dystrophy type1,DM1)前臂肌肉MRI改变规律及其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收集基因检查确诊DM1患者的临床表现、电生理和病理资料,进行前臂肌肉MRI检查,分析T1WI序列上前臂肌肉脂肪化和短反转时间恢复序列水肿规律,对前臂各肌肉的脂肪化及水肿程度进行评分,并计算与年龄、病程、上肢远端无力之间的关系。结果23例患者发病年龄17~60岁,平均(34.3±12.2)岁,病程5(3,9)年,临床主要表现双手远端的发僵及无力,伴随脱发和多睡。肌肉MRI显示指深屈肌脂肪化评分为4.0(3.0,4.0)分、拇长屈肌4.0(3.0,4.0)分、拇短伸肌2.0(1.0,2.5)分、拇长展肌2.0(0.5,2.5)分、拇长伸肌2.0(1.0,2.0)分、指浅屈肌2.0(0.5,2.5)分、旋后肌2.0(1.0,2.0)分,其他肌肉1.0分,其中旋前圆肌为1.0(0.0,1.0)。9例出现指深屈肌萎缩,6例出现拇长屈肌萎缩,11例出现旋前圆肌肥大。肌肉水肿以指深屈肌、拇长屈肌、指浅屈肌最为明显,而肱桡肌、旋前圆肌未见水肿。骨骼肌MRI平均脂肪化评分与年龄、病程无相关,与肌力总评分(r=-0.590,P<0.01)相关;指深屈肌和拇长屈肌平均脂肪化评分分别与握力存在相关(r=-0.754,P<0.01和r=-0.699,P<0.01),与年龄、病程无相关。结论DM1患者前臂肌肉MRI检查可见相对特异的选择性肌肉受累分布,并可以评估肌无力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1型 骨骼肌 磁共振成像 指深屈肌 拇长屈肌 肌萎缩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针刀联合拇长屈肌激痛点灭活治疗拇指狭窄性腱鞘炎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3
5
作者 于川 王庆甫 +2 位作者 宗晨钟 彭浩轩 陶庆春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3年第15期146-150,共5页
目的探究超声引导下针刀联合拇长屈肌肌筋膜触发点(以下简称拇长屈肌激痛点)灭活治疗拇指狭窄性腱鞘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20年4月至2022年3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就诊的100例拇指狭窄性腱鞘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 目的探究超声引导下针刀联合拇长屈肌肌筋膜触发点(以下简称拇长屈肌激痛点)灭活治疗拇指狭窄性腱鞘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20年4月至2022年3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就诊的100例拇指狭窄性腱鞘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针刀联合拇长屈肌激痛点灭活治疗,对照组采用超声引导下针刀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周及治疗后1个月3个不同时间点比较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扳机指评分,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测量拇长屈肌肌腱厚度,并于治疗后1个月进行疗效评价。结果两组治疗前、1周及治疗后1个月VAS评分、扳机指评分组间比较、时间点比较及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组内比较:治疗后1周及1个月后两组VAS评分、扳机指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1个月观察组VAS及扳机指评分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治疗后1个月,两组拇长屈肌肌腱厚度较治疗前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针刀联合拇长屈肌激痛点灭活能有效改善拇指狭窄性腱鞘炎患者疼痛、功能受限及拇长屈肌肌腱厚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刀 狭窄性腱鞘炎 超声引导 拇长屈肌 激痛点
下载PDF
单切口拇长屈肌转位术治疗MyersonⅢ型陈旧性跟腱断裂的临床效果
6
作者 赵艺平 鹿军 赵思明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3年第24期74-77,共4页
目的 探讨单切口拇长屈肌转位术治疗MyersonⅢ型陈旧性跟腱断裂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1月至2020年11月收治的32例MyersonⅢ型陈旧性跟腱断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单切口拇长屈肌转位术治疗。比较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美国... 目的 探讨单切口拇长屈肌转位术治疗MyersonⅢ型陈旧性跟腱断裂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1月至2020年11月收治的32例MyersonⅢ型陈旧性跟腱断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单切口拇长屈肌转位术治疗。比较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跟腱断裂评分(ATRS)评分;分析患者的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末次随访时,两组的AOFAS、ATRS评分均高于术前,VAS评分均低于术前(P<0.05)。患者的满意度为93.75%。术后创面浅表皮缘坏死1例,给予换药处理,口服抗生素14 d,1个月后伤口愈合,其余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结论 单切口拇长屈肌腱转位术治疗MyersonⅢ型陈旧性跟腱断裂的效果显著,患者满意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切口 拇长屈肌转位术 MyersonⅢ型陈旧性跟腱断裂
下载PDF
示指指浅屈肌腱转位治疗拇长屈肌腱自发性断裂1例
7
作者 邹玉彬 汪军 +1 位作者 冯明录 欧阳伟 《临床骨科杂志》 2023年第6期865-865,共1页
患者,女,53岁,右拇指疼痛伴活动受限3周,于2022年12月5日至我院就诊。主诉:右拇指腱鞘炎1年余,多次外院行小针刀腱鞘松解术+局部封闭术治疗,余无特殊病史。查体:右拇指主动屈曲活动障碍,背伸活动及血运、感觉良好,掌指关节处压痛阳性。... 患者,女,53岁,右拇指疼痛伴活动受限3周,于2022年12月5日至我院就诊。主诉:右拇指腱鞘炎1年余,多次外院行小针刀腱鞘松解术+局部封闭术治疗,余无特殊病史。查体:右拇指主动屈曲活动障碍,背伸活动及血运、感觉良好,掌指关节处压痛阳性。B超检查提示:右第一掌指关节面局部指屈肌腱断裂可能。初步诊断为拇长屈肌腱自发性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腱转位 拇长屈肌腱断裂 自发性断裂
下载PDF
食指固有伸肌腱移位重建拇长伸肌功能及评价 被引量:18
8
作者 詹海华 阚世廉 +4 位作者 费起礼 宫可同 鲁毅军 张宝贵 韩力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4期301-303,共3页
目的 评价采用食指固有伸肌腱移位重建拇长伸肌功能的临床疗效。 方法 对 1978年 8月~ 2 0 0 3年 3月以食指固有伸肌移位重建拇长伸肌功能的 4 6例患者进行随访、评价。其中男 32例 ,女 14例。年龄 16~ 5 1岁 ,平均 36岁。外伤陈... 目的 评价采用食指固有伸肌腱移位重建拇长伸肌功能的临床疗效。 方法 对 1978年 8月~ 2 0 0 3年 3月以食指固有伸肌移位重建拇长伸肌功能的 4 6例患者进行随访、评价。其中男 32例 ,女 14例。年龄 16~ 5 1岁 ,平均 36岁。外伤陈旧性断裂 2 4例 ,继发性断裂 2 2例。病程 2天~ 5个月 ,平均 74天。 结果  4 1例获 7个月~ 2 3年随访 ,平均 9年 3个月。术后拇指抬高丢失 0~ 2 .2 cm,平均 1.8cm;拇指屈曲丢失 0~ 3cm,平均 1.6 cm;食指均能单独背伸 ,背伸丢失 0~ 8度 ,平均 5度。按 SEEM评分标准 :优 2 9例 ,良 10例 ,可 2例 ,优良率达 95 %。 结论 食指固有伸肌腱移位重建拇长伸肌功能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 ,采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指固有伸肌腱 移位 重建 拇长伸肌
下载PDF
髂腹股沟骨皮瓣修复虎口挛缩及一期拇对掌功能重建 被引量:12
9
作者 韩金豹 高宏阳 +2 位作者 杨磊 姚黎明 孔令伟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46-348,共3页
目的探讨手部损伤后虎口严重挛缩及拇对掌功能障碍者,应用髂腹股沟骨皮瓣开大虎口,一期重建拇指对掌功能的手术疗效。方法2003年7月-2006年2月,对5例虎口严重挛缩伴拇对掌功能障碍的患者采用髂腹股沟骨皮瓣修复虎口挛缩的同时一期行骨... 目的探讨手部损伤后虎口严重挛缩及拇对掌功能障碍者,应用髂腹股沟骨皮瓣开大虎口,一期重建拇指对掌功能的手术疗效。方法2003年7月-2006年2月,对5例虎口严重挛缩伴拇对掌功能障碍的患者采用髂腹股沟骨皮瓣修复虎口挛缩的同时一期行骨性拇对掌功能重建,其中男4例,女1例;年龄20-38岁。挤压伤术后3例,腕关节离断伤和爆炸伤术后各1例。虎口平均宽度为18mm,虎口角平均为20°,病程6-24个月。术后进行临床观察及随访。结果术后5例患者皮瓣全部成活,术后3周断蒂,8周X线片示髂骨与第1、2掌骨骨性愈合,移植骨无变形及吸收。随访6-12个月,虎口角平均增大60°,虎口宽度平均增大32mm,持物功能恢复良好。结论采取髂腹股沟骨皮瓣修复虎口挛缩的同时一期行骨性拇对掌功能重建,是一种相对简便安全,疗效可靠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髂腹股沟骨皮瓣 虎口挛缩 拇对掌功能 重建
下载PDF
顺式阿曲库铵对眼轮匝肌和拇内收肌肌松效应的比较 被引量:10
10
作者 王莹恬 黄施伟 +1 位作者 赵雪莲 李士通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7期555-556,共2页
目的评价静注顺式阿曲库铵对同步监测的眼轮匝肌和拇内收肌的肌松效应。方法择期气管内全麻ASAⅠ或Ⅱ级患者20例,静注0.10mg/kg(2ED95)顺式阿曲库铵,用两台加速度肌张力监测仪同步监测眼轮匝肌和拇内收肌。结果眼轮匝肌和拇内收肌的起... 目的评价静注顺式阿曲库铵对同步监测的眼轮匝肌和拇内收肌的肌松效应。方法择期气管内全麻ASAⅠ或Ⅱ级患者20例,静注0.10mg/kg(2ED95)顺式阿曲库铵,用两台加速度肌张力监测仪同步监测眼轮匝肌和拇内收肌。结果眼轮匝肌和拇内收肌的起效时间分别为(194±40)s和(187±39)s,无反应期为(14.31±3.78)min和(23.73±7.40)min(P<0.01),T125%恢复时间为(31.08±8.14)min和(36.71±8.47)min(P<0.05),T175%恢复时间为(46.22±9.07)min和(49.76±11.11)min。结论用于监测中等药量顺式阿曲库铵的肌松效应,拇内收肌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顺式阿曲库铵 眼轮匝肌 拇内收肌 肌松监测
下载PDF
骨间前神经综合征解剖学基础 被引量:6
11
作者 舒强 卢敏 +2 位作者 孟凡东 凌光烈 徐恩多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38-339,共2页
目的 :探讨骨间前神经综合征发病解剖基础。方法 :48侧 (左右各 2 4侧 )成人防腐固定标本在肉眼或双目放大镜下解剖观察可能构成对骨间前神经卡压的解剖结构。结果 :有 6 6 .6 %的拇长屈肌副头由内上至外下斜过骨间前神经主干前方。横... 目的 :探讨骨间前神经综合征发病解剖基础。方法 :48侧 (左右各 2 4侧 )成人防腐固定标本在肉眼或双目放大镜下解剖观察可能构成对骨间前神经卡压的解剖结构。结果 :有 6 6 .6 %的拇长屈肌副头由内上至外下斜过骨间前神经主干前方。横过骨间前神经的结构还有 :尺侧副血管 (48.3% ) ,指浅屈肌发出至拇长屈肌的小肌束或纤维束 (10 .4% )。骨间前神经与桡、尺骨的关系 :77%骨间前神经走在桡骨颈前方下行一段 ,长为 3.9cm(37侧 ,) ;16 .7%骨间前神经在桡、尺骨之间走行 ;6 .3%隔指深屈肌走在尺骨的前方。结论 :拇长屈肌副头、横过骨间前神经的肌束和纤维等结构可能是致骨间前神经综合征的解剖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间前神经 骨间前神经综合征 解剖学
下载PDF
桡骨远端骨折非手术治疗后拇长伸肌腱自发性断裂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被引量:6
12
作者 王雷 安洪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379-1382,共4页
目的:提高对桡骨远端骨折非手术治疗后拇长伸肌腱(extensor pollicis longus,EPL)自发性断裂的诊治水平。方法:通过对既往有桡骨远端骨折、无新发创伤而确诊EPL自发断裂病例进行原因分析和规范手术治疗。结果:桡骨远端骨折后,存在"... 目的:提高对桡骨远端骨折非手术治疗后拇长伸肌腱(extensor pollicis longus,EPL)自发性断裂的诊治水平。方法:通过对既往有桡骨远端骨折、无新发创伤而确诊EPL自发断裂病例进行原因分析和规范手术治疗。结果:桡骨远端骨折后,存在"摩擦机制"和"压力机制"两种原因诱发EPL迟发性损伤,如未引起重视,则有可能发生EPL自发性断裂,早期可行端对端原位修复,晚期因肌腱近断端动力不足,多采取肌腱转位重建伸拇功能,示指固有伸肌腱是较好的动力肌选择。结论:需要充分认识桡骨远端骨折发生后,无论骨折移位与否,均有可能发生EPL自发性断裂。如果早期发现"摩擦机制"和"压力机制"存在的高危因素,并尽早干预处理,就可能降低EPL发生自发性断裂的概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骨折 拇长伸肌腱 断裂 自发性
下载PDF
七氟醚对不同肌肉记录的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监测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彩霞 徐振东 梁伟民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72-175,共4页
目的评价不同呼气末浓度七氟醚对不同肌肉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otorevoked potentials,MEPs)监测的影响,为临床进行MEPs监测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择期神经外科手术患者20例,年龄23~62岁,ASAⅠ~Ⅱ级。采用经颅电刺激技术记录MEPs。... 目的评价不同呼气末浓度七氟醚对不同肌肉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otorevoked potentials,MEPs)监测的影响,为临床进行MEPs监测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择期神经外科手术患者20例,年龄23~62岁,ASAⅠ~Ⅱ级。采用经颅电刺激技术记录MEPs。上肢选择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肱桡肌、伸指总肌、拇短展肌和小指展肌;下肢选择股直肌、胫前肌、腓肠肌和拇展肌作为记录肌肉。分别于清醒和七氟醚呼气末浓度0.5、0.75、1.0和1.3MAC时,记录和比较不同肌肉MEPs的波幅和潜伏期差异。结果①在清醒及七氟醚呼气末浓度为0.5MAC时,上肢及下肢肌肉中分别以拇短展肌、拇展肌记录的MEPs波幅最大(P<0.05),0.75和1.0MAC时,拇短展肌、伸指总肌和小指展肌MEPs波幅无显著差异;②清醒及七氟醚呼气末浓度为0.5、0.75和1.0MAC时,拇短展肌和拇展肌记录MEPs的成功率均为100%;1.3MAC时分别为95%(19/20例)和90%(18/20例);③清醒和七氟醚不同呼气末浓度时,拇短展肌和拇展肌MEPs波幅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潜伏期均呈上升趋势。结论拇短展肌和拇展肌可作为记录MEPs理想的部位,临床可根据监测需要选取。在0.5~1.0MAC七氟醚呼气末浓度时可获得较稳定的MEP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诱发电位 七氟醚 电刺激 拇短展肌 拇展肌
下载PDF
小指固有伸肌移位拇对掌功能重建术及其术后并发症 被引量:6
14
作者 李炳万 李锐 王华龙 《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4期524-526,共3页
目的:探讨小指固有伸肌腱移位拇对掌功能重建术的优点、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方法:采用以小指固有伸肌为力源,以尺骨下端尺侧缘为滑车,将移位腱分二束后,将其近侧束固定于拇掌指关节近侧拇长伸肌腱,而将另一束固定于拇掌指关节远... 目的:探讨小指固有伸肌腱移位拇对掌功能重建术的优点、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方法:采用以小指固有伸肌为力源,以尺骨下端尺侧缘为滑车,将移位腱分二束后,将其近侧束固定于拇掌指关节近侧拇长伸肌腱,而将另一束固定于拇掌指关节远侧拇长伸肌腱(津下法23例)或将远侧束固定部位改为近节指骨桡背侧骨内(我们的改良法58例)。其中后期18例针对术后小指伸直不全,采用切断环、小指指总伸肌腱间腱联合的方法。结果:72例术后随访平均29个月,无明显并发症、效果满意者66例,总满意率为916% 。其中,早期54例中发生小指伸直不全者3例、“鹅颈畸形”3例;后18例采用切断环、小指指总伸肌腱间腱联合的方法后,无一例发生小指伸直不全现象。结论:在拇对掌功能重建术中,将小指固有伸肌腱可作为首选力源,但术后可能发生小指伸直不全,切断环、小指指总伸肌腱间腱联合的方法是预防该并发症的有效手段。术后发生的“鹅颈畸形”可以用改进移位固定部位的方法予以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拇指对掌功能 重建术 肌腱移位 并发症 术后
下载PDF
尺侧腕伸肌及拇长伸肌移位重建拇指对掌功能 被引量:6
15
作者 薄占东 洪光祥 王发斌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3年第12期711-712,共2页
目的评价尺侧腕伸肌及拇长伸肌移位重建拇指对掌功能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 1990年以来 ,我院接受尺侧腕伸肌及拇长伸肌移位术重建拇指对掌功能的 2 9例腕部正中神经不可逆损伤患者、2 0例正中神经合并尺神经损伤患者的随访结果 (... 目的评价尺侧腕伸肌及拇长伸肌移位重建拇指对掌功能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 1990年以来 ,我院接受尺侧腕伸肌及拇长伸肌移位术重建拇指对掌功能的 2 9例腕部正中神经不可逆损伤患者、2 0例正中神经合并尺神经损伤患者的随访结果 (随访 6— 12个月 )。结果 2 9例正中神经不可逆损伤患者中 ,优 2 1例、良 8例 ,优良率 10 0 % ;2 0例正中神经合并尺神经损伤患者中 ,优 9例、良 7例、可 4例 ,优良率 80 %。结论对腕部正中神经不可逆损伤 ,特别是合并尺神经损伤患者 ,尺侧腕伸肌及拇长伸肌移位术是一种理想的重建拇指对掌功能的手术方法 ,且操作简单 ,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尺侧腕伸肌 拇长伸肌 拇指对掌功能 正中神经损伤
下载PDF
截骨内固定术结合拇收肌切断术治疗拇外翻的临床探讨 被引量:2
16
作者 邓天琼 张怡五 +3 位作者 蒲渝 高卫民 陈永龙 王晓勇 《西南国防医药》 CAS 2014年第2期168-170,共3页
目的通过观察、分析及对比随访5年的60例拇外翻患者临床表现、术前及术后患足X片,以期找到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对重度拇趾外翻患者,根据其年龄、全身情况、临床表现及术前患足负重位正斜位X片检查结果,行相应的截骨术、内固定术,... 目的通过观察、分析及对比随访5年的60例拇外翻患者临床表现、术前及术后患足X片,以期找到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对重度拇趾外翻患者,根据其年龄、全身情况、临床表现及术前患足负重位正斜位X片检查结果,行相应的截骨术、内固定术,并结合拇收肌切断术进行治疗。结果本组术后3、6个月及术后1、3、5年复查,患足正斜位X片显示拇外翻角得到有效纠正,拇外翻角均控制在20°以内。随访5年仅2例发现拇外翻角纠正丢失,其余病例纠正的拇外翻角均无明显丢失,未见骨折畸形愈合或不愈合。结论截骨内固定术结合拇收肌切断术是治疗重度拇外翻行之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拇外翻 截骨 内固定术 拇收肌切断术
下载PDF
改良Chevron截骨术联合收肌切断术治疗轻中度外翻 被引量:4
17
作者 余磊 左进步 宋立琨 《武警医学》 CAS 2016年第10期994-996,共3页
目的评估改良Chevron截骨术联合收肌切断术治疗轻中度外翻患者的手术效果。方法对符合观察条件的36例(50足)患者进行了临床手术资料的回顾性观察,对其手术前后资料进行整理,并通过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趾-跖趾-趾间关节评分(AOFAS)和... 目的评估改良Chevron截骨术联合收肌切断术治疗轻中度外翻患者的手术效果。方法对符合观察条件的36例(50足)患者进行了临床手术资料的回顾性观察,对其手术前后资料进行整理,并通过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趾-跖趾-趾间关节评分(AOFAS)和视觉模拟评分(VAS)对手术效果进行量化比较。结果随访及评分结果显示,所有患者术后外翻症状有了很大改观,术后未出现感染、跖骨头坏死、愈合不良等并发症。HVA由术前(31.1°±4.3°)降至术后(14.8°±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MA由术前(14.5°±3.4°)降至术后(7.4°±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OFAS评分由术前(48.7±7.0)分升至术后(85.1±5.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功能评级优26足,良19足,中5足,优良率90%。结论选择改良后的手术术式进行外翻畸形的矫正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翻 改良Chevron截骨术 收肌切断术
下载PDF
尺侧腕伸肌-拇短伸肌腱移位重建拇对掌功能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6
18
作者 李大为 刘志刚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7-59,共3页
目的:研究拇对掌肌、拇短展肌的解剖学特点,探讨符合人体生物力学的拇对掌功能重建的方法。方法:对20侧新鲜成人上肢标本,解剖拇对掌肌、拇短展肌,并建立尺侧腕伸肌-拇短伸肌移位重建拇对掌功能的手术模型。结果:拇短展肌肌纤维方向沿第... 目的:研究拇对掌肌、拇短展肌的解剖学特点,探讨符合人体生物力学的拇对掌功能重建的方法。方法:对20侧新鲜成人上肢标本,解剖拇对掌肌、拇短展肌,并建立尺侧腕伸肌-拇短伸肌移位重建拇对掌功能的手术模型。结果:拇短展肌肌纤维方向沿第1掌骨纵轴方向,拇对掌肌肌纤维方向与第1掌骨成一定角度。尺侧腕伸肌-拇短伸肌移位后,测量拇指远侧横纹中点到第3掌骨长轴与掌远侧横纹交点之间的最大距离可达(5.9±0.7)cm。结论(:1)尺侧腕伸肌长度、肌力足以重建拇对掌功能,拇短伸肌腱止点恒定,联合移位后其作用方向与拇短展肌方向一致,且旋前角度足够。(2)以尺侧腕伸肌-拇短伸肌移位重建拇对掌功能是一种符合拇对掌功能生物力学的简单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拇对掌功能重建 肌腱移位 尺侧腕伸肌 拇短伸肌 应用解剖
下载PDF
手骨间掌侧肌数目的观察 被引量:3
19
作者 洛树东 韩来春 李宝善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174-176,共3页
解剖、观察25例成人手的第1掌骨间隙,发现具有额外肌束者18例(72%),分析认为位于此间隙内、止于拇指近侧节指骨的额外肌束属于拇收肌的扩展部分,不宜命名新的“骨间掌侧肌”。
关键词 骨间掌侧肌 拇收肌
下载PDF
硬脊膜外腔阻滞对维库溴铵肌松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黄丽娜 汪正平 +2 位作者 马皓琳 李士通 庄心良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900-905,共6页
目的观察拇内收肌和足拇短屈肌在单纯全身麻醉(GA)以及GA联合硬脊膜外腔阻滞(cGEA)下的恢复情况,并探讨硬脊膜外腔阻滞对肌松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选择行腹式全子宫切除术的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分级为Ⅰ~Ⅱ级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GA组... 目的观察拇内收肌和足拇短屈肌在单纯全身麻醉(GA)以及GA联合硬脊膜外腔阻滞(cGEA)下的恢复情况,并探讨硬脊膜外腔阻滞对肌松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选择行腹式全子宫切除术的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分级为Ⅰ~Ⅱ级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GA组和cGEA组。cGEA组选取L1~L2间隙行硬膜外穿刺,插管完成后10min开始追加局部麻醉药(0.75%布比卡因2.5mL与2%利多卡因2.5mL的混合液)。予常规麻醉诱导,单次肌颤搐高度稳定在100%左右时,静脉注射维库溴铵0.1mg/kg并完成气管插管。连续刺激尺神经和胫后神经,监测4个成串刺激(TOF)及单刺激肌颤搐(T1/Tc)。分别记录起效时间,TOF中第1、2、3、4个肌颤搐(T1、T2、T3、T4)出现的时间,以及TOF中第4个肌颤搐与第1个肌颤搐的比值(TOFR)恢复至0.25及0.9的时间。当TOFR恢复至0.9时拔管。术后于麻醉后监护室内评价患者的Bromage运动阻滞评分。结果两组间手指、脚趾于首次及末次追加后起效时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首次剂量给药后,GA组拇内收肌、拇短屈肌T1、T2、T4出现的时间和临床时效(TOFR恢复至0.25)与同部位的cGEA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首次追加后,cGEA组拇内收肌T2、T3、T4出现的时间及临床时效均显著长于GA组(P值分别<0.05、0.01)。末次追加后,cGEA组拇内收肌T1、T2、T3、T4出现的时间、临床时效以及TOFR恢复至0.9的时间均显著长于GA组(P值均<0.05),而两组间足拇短屈肌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硬脊膜外腔阻滞会加速维库溴铵的起效,减慢恢复,但不能改变拇内收肌和足拇短屈肌肌松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脊膜外腔阻滞 加速度监测仪 拇短屈肌 拇内收肌 维库溴铵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