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5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RACTAL CHARACTER OF PHASE MORPHOLOGY OF HIGH IMPACT POLYSTYRENE/POLY(cis-BUTADIENE) RUBBER BLENDS 被引量:1
1
作者 盛京 《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2期125-133,共9页
Evolution and fractal character of the phase morphology of high impact polystyrene/poly(cis-butadiene) rubber (HIPS/PcBR) blends during melting and mixing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Evolution and fractal character of the phase morphology of high impact polystyrene/poly(cis-butadiene) rubber (HIPS/PcBR) blends during melting and mixing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The characteristic length L was defined as the size of particles of the dispersed phase in blends. Different fractal dimensions, Df and Din, were introduced to study the distribution width of phase dimensions in the dimensionless region and the uniformity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articles,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verage characteristic length Lm and Df increase as the volume fraction of the dispersed phase increases, when the volume fraction of the dispersed phase is lower than 50%. In other words, the size of particles increases and their distribution in the dimensionless region becomes more uniform. Meanwhile, the uniformity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becomes more perfect as the volume fraction increases. At a certain composition, Lm decreases in the initial stage of the mixing and levels off in the late stage. In the initial stage, Df becomes large rapidly with the process of blending, which means 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L in the dimensionless region becomes more uniform. Meanwhil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tends to be ideal rapidly in the early stage and fluctuates in a definite range in the late stage of the mix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ymer blends High impact polystyrene poly(cis-butadiene) rubber Fractal character
下载PDF
Preparation of Semi-interpenetrating Polymer Network of Silicon Rubber and Poly(methyl methylacrylate) Using Supercritical CO_2
2
作者 Zhi Min LIU Jia Qiu WANG +1 位作者 Guan Ying YANG Bu Xing HAN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SCIE CAS CSCD 2002年第7期683-684,共2页
The heterogeneous free-radical polymerization of methyl methylacrylate (MMA) and divinylbenzene (DVB) as cross-linker within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swollen silicon rubber (SR) has been studied as an approach to ... The heterogeneous free-radical polymerization of methyl methylacrylate (MMA) and divinylbenzene (DVB) as cross-linker within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swollen silicon rubber (SR) has been studied as an approach to preparing semi-interpenetrating polymer network (semi-IPN) of SR and poly(methyl methylacrylate) (PMMA). The SR/PMMA semi-IPNs were characteriz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and dynamic mechanical analyzer (D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percritical CO2 interpenetrating polymer network silicon rubber poly(methyl methylacrylate) polymerization.
下载PDF
Oxygen transmission of modified natural rubber,poly(lactic acid) and chitosan porous structures for wound dressing
3
作者 Sasiprapa Chitrattha Thawatchai Phaechamud 《Asia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SCIE CAS 2016年第1期168-169,共2页
Oxygen is a significant factor essential to provide the additional energy source for the wound repairing process.Many polymeric materials have been employed recently in wound dressing such as natural rubber(NR)[1],pol... Oxygen is a significant factor essential to provide the additional energy source for the wound repairing process.Many polymeric materials have been employed recently in wound dressing such as natural rubber(NR)[1],poly(lactic acid)(PLA)and chitosan[2]because of their biocompatibility and biodegradability.In this study,the oxygen transmission rate(OTR)of modified NR,PLA and chitosan porous structure was determined.The comparison for their OTR was investiga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XYGEN TRANSMISSION Natural rubber poly(lactic acid) CHITOSAN POROUS
下载PDF
Development of Biobased Poly(Lactic Acid)/Epoxidized Natural Rubber Blends Processed by Electrospinning: Morphological, Structural and Thermal Properties
4
作者 Jaqueline G. L. Cosme Vanessa M. Silva +1 位作者 Regina R. C. Nunes Paulo H. S. Picciani 《Materials Sciences and Applications》 2016年第4期210-219,共10页
This article reports the production of electrospun fibers from blends of poly(lactic acid) (PLA) and epoxidized natural rubber (ENR) solutions. The produced fibers were characteriz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 This article reports the production of electrospun fibers from blends of poly(lactic acid) (PLA) and epoxidized natural rubber (ENR) solutions. The produced fibers were characteriz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FTIR),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DSC), 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 (TGA) and dynamic mechanical analysis (DMA). SEM images showed the reduction in fiber size with ENR content of up to 25% in the mixture PLA/ENR. FTIR analysis revealed a possible interaction between carboxylic group of PLA and epoxi group of ENR. Thermal analysis showed the increase of the crystallinity fraction with ENR content and a decrease in thermal stability of eletrospun mats with the addition of ENR. The dynamic mechanical properties showed an enhancement of the stiffness of PLA/ENR blends with the increase of ENR content, which can support the production of interesting materials for tissue engineering based on renewable and biocompatible polymers. The reported properties indicate the possibility to use such fiber mats as potential materials in tissue engineer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y(Lactic Acid) Epoxidized Natural rubber ELECTROSPINNING Biocompatible polymers polymer Blend
下载PDF
微纳层叠技术对ACM/PP热塑性弹性体性能的影响
5
作者 杨帆 罗讴阳 +3 位作者 李明谦 劳志超 阎华 马秀清 《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8-92,98,共6页
采用微纳层叠共挤出技术制备了ACM/PP热塑性硫化胶(TPV),研究了动态硫化温度、橡塑比、相容剂含量、炭黑与增塑剂含量对TPV力学性能与耐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动态硫化温度为190℃时,TPV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 采用微纳层叠共挤出技术制备了ACM/PP热塑性硫化胶(TPV),研究了动态硫化温度、橡塑比、相容剂含量、炭黑与增塑剂含量对TPV力学性能与耐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动态硫化温度为190℃时,TPV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硬度、压缩永久变形分别为12.83 MPa、104.67%、86.50%、50.00%;随着TPV橡塑比的增大,材料的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硬度、耐油性能明显降低;当相容剂PP-g-MAH(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的含量为15份时,TPV的综合力学性能与耐油性能最佳;TPV的拉伸强度、压缩永久变形、硬度随炭黑含量的增加而升高,随增塑剂DOTP含量的增加而降低,TPV的耐油性随炭黑含量的增加而提高,随DOTP含量的增加而变差,TPV的断裂伸长率随炭黑与DOTP含量的增加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层叠 热塑性弹性体 丙烯酸酯橡胶 聚丙烯 耐油性能
下载PDF
埃洛石-二氧化锆改性聚磷腈橡胶基复合材料高温烧蚀行为和原位陶瓷化反应 被引量:1
6
作者 常凯 王明超 +5 位作者 秦岩 王江 陈雯 任雯君 汪远 蔺自斌 《固体火箭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79-387,共9页
聚磷腈橡胶(PDPP)具有优异的阻燃性、热稳定性和高残炭率,是一种潜在的制备耐烧蚀绝热层的橡胶基体。为提高PDPP复合材料的耐烧蚀性,以埃洛石(HAL)和二氧化锆(ZrO_(2))为陶瓷化填料制备了HAL-ZrO_(2)-PDPP基复合材料,研究了这种混合陶... 聚磷腈橡胶(PDPP)具有优异的阻燃性、热稳定性和高残炭率,是一种潜在的制备耐烧蚀绝热层的橡胶基体。为提高PDPP复合材料的耐烧蚀性,以埃洛石(HAL)和二氧化锆(ZrO_(2))为陶瓷化填料制备了HAL-ZrO_(2)-PDPP基复合材料,研究了这种混合陶瓷化体系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热稳定性和烧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HAL和ZrO_(2)陶瓷化填料对PDPP复合材料的拉伸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无明显影响;含5 phr HAL和15 phr ZrO_(2)的PDPP复合材料拉伸强度为4.57 MPa,断裂伸长率为104.4%,经氧乙炔烧蚀后的线烧蚀率为0.060 mm/s,相较于单独使用HAL和ZrO_(2)分别提高了43.4%和33.2%。XPD和XPS结果表明,PDPP橡胶基体热解后的残炭分别与SiO_(2)和ZrO_(2)发生了生成SiC和ZrC的原位陶瓷化反应。在烧蚀过程中,低熔点陶瓷化填料熔融将基体热解形成的炭层与高熔点陶瓷粘结,使之成为含陶瓷-玻璃-热解炭复相结构的致密且具有一定强度的类陶瓷层,对提高复合材料的耐烧蚀性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热材料 聚磷腈橡胶 陶瓷化填料 耐烧蚀性能 埃洛石 二氧化锆
下载PDF
聚磷腈复合材料的烧蚀数值仿真
7
作者 常凯 秦岩 +5 位作者 王江 邹镇岳 王明超 傅华东 蔺自斌 任雯君 《固体火箭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75-684,共10页
聚磷腈(PDPP)弹性体具有优异的阻燃性、抗小分子迁移能力和低发烟量特性,在固体火箭发动机内绝热层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为预测PDPP复合材料的耐烧蚀性能,首先利用热重曲线计算PDPP复合材料的热解反应动力学参数,然后基于阿伦尼乌斯方... 聚磷腈(PDPP)弹性体具有优异的阻燃性、抗小分子迁移能力和低发烟量特性,在固体火箭发动机内绝热层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为预测PDPP复合材料的耐烧蚀性能,首先利用热重曲线计算PDPP复合材料的热解反应动力学参数,然后基于阿伦尼乌斯方程、傅里叶热传导方程和达西定律建立复合材料的烧蚀模型,最后使用COMSOL软件对复合材料的烧蚀过程进行数值仿真,预测复合材料在给定工况下的温度分布、热解程度分布、孔隙压力分布、热解气体质量通量分布和烧蚀表面退移。结果表明,计算所得线烧蚀率为0.067 mm/s,与氧-乙炔试验结果对比误差为11.7%。PDPP复合材料烧蚀过程中的温度分布会影响基体的热分解反应,使热解层的位置逐渐向底面移动,相应地最大孔隙压力和热解气体质量通量区域逐渐向材料内部移动且两者数值逐渐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磷腈复合材料 绝热层 热解动力学 烧蚀模拟
下载PDF
马来酸酐接枝改性GTR对聚乳酸性能的影响
8
作者 胡永祥 谢纪岭 +5 位作者 李伟铭 张璐 汤香港 吕亿同 申红望 鞠冠男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0-24,共5页
以过氧化二苯甲酰(BPO)为引发剂,将马来酸酐(MAH)接枝到废旧轮胎橡胶粉(GTR)表面得到了GTR⁃g⁃MAH(MGTR),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聚乳酸(PLA)/MGTR共混物,并对其微观形貌、结晶行为及力学性能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成功地将MAH接枝到GT... 以过氧化二苯甲酰(BPO)为引发剂,将马来酸酐(MAH)接枝到废旧轮胎橡胶粉(GTR)表面得到了GTR⁃g⁃MAH(MGTR),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聚乳酸(PLA)/MGTR共混物,并对其微观形貌、结晶行为及力学性能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成功地将MAH接枝到GTR上;MGTR粒子能均匀地分散在PLA基体中,两相间具有良好的相容性;MGTR能促进PLA的结晶并形成更加完善的晶体。当MGTR含量为10%时,样品具有最高的结晶度16.4%,是纯PLA的7倍;PLA/MGTR的拉伸强度随着MGTR含量的增加逐渐减小,而断裂伸长率和冲击强度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当MGTR含量为15%时,样品表现出最大的断裂伸长率和冲击强度,分别比纯PLA提高了30%和60%,对PLA起到了良好的增韧效果,并能保持较好的拉伸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 废旧橡胶粉 马来酸酐接枝 相容性 力学性能
下载PDF
交联密度和交联键分布对NR/TBIR硫化胶应用性能的影响
9
作者 王浩 李兰阁 +2 位作者 刘晓 孟夏 王日国 《弹性体》 CAS 2024年第2期51-58,共8页
通过在普通硫磺硫化体系(CV)、半有效硫磺硫化体系(SEV)和有效硫磺硫化体系(EV)中变化促进剂/硫磺用量调控硫化胶的交联密度和交联键分布,研究其对天然橡胶(NR)和NR/反式丁戊橡胶(TBIR)硫化胶应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交联密度是影响... 通过在普通硫磺硫化体系(CV)、半有效硫磺硫化体系(SEV)和有效硫磺硫化体系(EV)中变化促进剂/硫磺用量调控硫化胶的交联密度和交联键分布,研究其对天然橡胶(NR)和NR/反式丁戊橡胶(TBIR)硫化胶应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交联密度是影响硫化胶应用性能的关键,在CV、SEV和EV硫化体系中提高交联密度,NR和NR/TBIR硫化胶的硬度、定伸应力、耐磨耗性能逐渐提高,拉断伸长率、耐疲劳性能和滚动阻力逐渐降低。在同样的交联密度下调控交联键类型由多硫键向单硫键和双硫键转变,NR和NR/TBIR硫化胶的耐疲劳性能显著下降。在同样的交联密度和交联键分布下,NR/TBIR硫化胶相比NR硫化胶均具有更优异的耐磨耗性能和耐疲劳性能以及更低的滚动阻力,相比NR硫化胶,降低交联密度会使NR/TBIR硫化胶在耐磨耗性能上具有更大优势,降低交联密度、提高多硫键比例会使NR/TBIR硫化胶在耐疲劳性能上具有更大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橡胶 反式丁戊橡胶 交联密度 交联键分布 耐疲劳性能
下载PDF
不同抗氧剂对反式-1,4-丁二烯-异戊二烯共聚橡胶及其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10
作者 宗鑫 高波 +2 位作者 李兰阁 葛怀涛 李丹丹 《合成橡胶工业》 CAS 2024年第6期485-490,共6页
研究了3种抗氧剂对反式-1,4-丁二烯-异戊二烯共聚橡胶(TBIR)生胶耐老化性能、天然橡胶(NR)/TBIR混炼胶硫化特性和NR/TBIR硫化胶物理机械性能及耐屈挠疲劳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类抗氧剂对TBIR生胶和NR/TBIR复合材料的防老化效果... 研究了3种抗氧剂对反式-1,4-丁二烯-异戊二烯共聚橡胶(TBIR)生胶耐老化性能、天然橡胶(NR)/TBIR混炼胶硫化特性和NR/TBIR硫化胶物理机械性能及耐屈挠疲劳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类抗氧剂对TBIR生胶和NR/TBIR复合材料的防老化效果不同。含有不同抗氧剂的TBIR生胶的氧化诱导温度和氧化诱导时间不同,其中含有受阻酚类、对苯二胺类和亚磷酸酯类复合抗氧剂的TBIR生胶的氧化诱导温度最高、氧化诱导时间最长,其耐热氧老化性能最好。相较于NR混炼胶,不同NR/TBIR混炼胶的最小转矩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大,焦烧时间延长,正硫化时间缩短,硫化速率加快,其中含有复合抗氧剂混炼胶的硫化速率较其他混炼胶更快。抗氧剂种类对NR/TBIR硫化胶的物理机械性能和常温耐屈挠疲劳性能无显著影响;相较于NR硫化胶,NR/TBIR硫化胶的拉伸强度、定伸应力和扯断伸长率均略降低,耐磨性能均显著提高,而滚动阻力则均显著降低;相较于NR硫化胶,除含有受阻酚类抗氧剂的NR/TBIR硫化胶外,其他硫化胶的老化系数均减小;相较于NR硫化胶,NR/TBIR硫化胶的常温疲劳寿命均显著延长,90℃时的高温疲劳寿命有不同程度的延长,其中仅含有受阻酚类抗氧剂硫化胶的疲劳寿命最长;100℃老化48 h后仅含有受阻酚类抗氧剂NR/TBIR硫化胶的六级疲劳寿命显著延长,而其他NR/TBIR硫化胶和NR硫化胶疲劳寿命基本保持不变。综合而言,受阻酚类抗氧剂对NR/TBIR硫化胶具有较好的热氧老化防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氧剂 反式-1 4-丁二烯-异戊二烯共聚橡胶 天然橡胶 复合材料 物理机械性能 耐老化性能 耐屈挠疲劳性能
下载PDF
不同硫化体系对生物基衣康酸酯橡胶性能的影响
11
作者 韩菊 郝福兰 +2 位作者 赵春财 牛淳良 郑红兵 《合成橡胶工业》 CAS 2024年第3期240-246,共7页
研究了传统硫化(CV)体系、半有效硫化(SEV)体系、有效硫化(EV)体系、过氧化物双叔丁基过氧异丙基苯(BIBP)/三烯丙基异氰脲酸酯(TAIC)硫化体系和酚醛树脂SP1045硫化体系对生物基衣康酸酯橡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BIBP/TAIC硫化体系硫化... 研究了传统硫化(CV)体系、半有效硫化(SEV)体系、有效硫化(EV)体系、过氧化物双叔丁基过氧异丙基苯(BIBP)/三烯丙基异氰脲酸酯(TAIC)硫化体系和酚醛树脂SP1045硫化体系对生物基衣康酸酯橡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BIBP/TAIC硫化体系硫化速率最快,而SP1045硫化体系硫化速率最慢,CV体系、SEV体系和EV体系硫化速率依次逐渐加快;硫黄硫化体系硫化胶的交联密度由大到小依次为:CV体系、SEV体系和EV体系;硫化胶拉伸强度由大到小依次为:SEV体系、SP1045硫化体系、CV体系、EV体系和BIBP/TAIC硫化体系,其中EV体系硫化胶的扯断伸长率和撕裂强度最大,CV体系硫化胶的耐磨性能最好;BIBP/TAIC硫化体系硫化胶具有最优的耐热氧老化性能;与硫黄硫化体系相比,BIBP/TAIC和SP1045硫化体系硫化胶玻璃化转变温度明显向高温方向偏移;CV体系硫化胶60℃时的损耗因子和滚动阻力均为最小;EV体系硫化胶的的有效阻尼温域最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衣康酸酯橡胶 硫化体系 硫化特性 物理机械性能 耐热氧老化性能 动态力学性能
下载PDF
橡胶阻尼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12
作者 涂春潮 周文英 +1 位作者 米志安 苏正涛 《合成橡胶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88-391,共4页
分析了橡胶材料的阻尼机理,重点讨论了丙烯酸酯橡胶、聚氨酯、丁基橡胶、丁腈橡胶和聚乙酸乙烯酯橡胶经过改性制备橡胶阻尼材料的研究进展,指出了橡胶阻尼材料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橡胶 阻尼材料 丙烯酸酯橡胶 聚氨酯 丁基橡胶 丁腈橡胶 聚乙酸乙烯酯 综述
下载PDF
ZnO晶须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研究 被引量:22
13
作者 周祚万 楚珑晟 +1 位作者 唐明文 顾利霞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02-205,共4页
对ZnO晶须/NR复合材料的实验研究表明,表面改性后的ZnO晶须对NR具有显著的增强和抗老化作用,其增强效果沿橡胶混炼剪切方向与垂直剪切方向几乎相同。对ZnO晶须/PPS复合体系的研究结果表明,偶联剂表面处理后的ZnO晶须对PPS有显著的增强... 对ZnO晶须/NR复合材料的实验研究表明,表面改性后的ZnO晶须对NR具有显著的增强和抗老化作用,其增强效果沿橡胶混炼剪切方向与垂直剪切方向几乎相同。对ZnO晶须/PPS复合体系的研究结果表明,偶联剂表面处理后的ZnO晶须对PPS有显著的增强作用。研究发现,经典的预测复合材料强度的理论公式可以较好地预测ZnO晶须/NR体系,但对ZnO晶须/PPS复合材料的预测则与实测值存在较大差异。分析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该晶须特殊的空间四针状结构能有效地传递受力,尖端作用避免了端口应力集中引起的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O 晶须 树脂 氧化锌 天然橡胶 聚苯硫醚 各向异性 工程塑料
下载PDF
硅氮烷的合成与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4
作者 张金东 滕雅娣 +1 位作者 李旭日 王思林 《有机化学》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358-1365,共8页
硅氮烷根据原料以及合成方法的不同可分为链硅氮烷、环硅氮烷、聚硅氮烷等.有机硅氮化合物由于其含有的硅氮键、氮氢键的独特性质,在陶瓷前驱体制备、耐热材料的制备、辉光放电反应、高效液相色谱等方面有了越来越重要的应用.介绍了硅... 硅氮烷根据原料以及合成方法的不同可分为链硅氮烷、环硅氮烷、聚硅氮烷等.有机硅氮化合物由于其含有的硅氮键、氮氢键的独特性质,在陶瓷前驱体制备、耐热材料的制备、辉光放电反应、高效液相色谱等方面有了越来越重要的应用.介绍了硅氮烷的一些最新合成与应用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硅氮烷 聚硅氮烷 陶瓷前驱体 耐高温橡胶
下载PDF
聚1,2-亚丙基碳酸酯/天然橡胶共混弹性体 Ⅲ.结构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庞浩 廖兵 +3 位作者 黄玉惠 丛广民 林果 赵树录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88-190,共3页
对聚 1,2 -亚丙基碳酸酯 (PPC) /天然橡胶 (NR)共混弹性体的结构与热稳定性进行了讨论。TEM照片表明 PPC/NR是不相容的两相结构。凝胶含量数据表明 PPC参与了交联网络的构筑 ,从而提高了力学性能。热失重数据表明 ,由于共混 PPC参与了... 对聚 1,2 -亚丙基碳酸酯 (PPC) /天然橡胶 (NR)共混弹性体的结构与热稳定性进行了讨论。TEM照片表明 PPC/NR是不相容的两相结构。凝胶含量数据表明 PPC参与了交联网络的构筑 ,从而提高了力学性能。热失重数据表明 ,由于共混 PPC参与了交联网络 ,共混提高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1 2-亚丙基碳酸酯 天然橡胶 共混 弹性体 结构 互穿网络
下载PDF
二氧化碳塑料与硅橡胶共混材料的形态与性能 被引量:6
16
作者 刘慧宏 潘莉莎 +3 位作者 徐鼐 卢凌彬 林强 傅送保 《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9-71,共3页
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聚碳酸亚丙酯(PPC)和硅橡胶(TYPE)的共混物,采用DSC、FTIR、扫描电镜等手段系统研究共混物配比对体系热、力学性能、形貌的影响。共混物采用套管上吹法吹塑成膜,共混物吹膜性能稳定,可以获得力学性能和耐热性能较好... 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聚碳酸亚丙酯(PPC)和硅橡胶(TYPE)的共混物,采用DSC、FTIR、扫描电镜等手段系统研究共混物配比对体系热、力学性能、形貌的影响。共混物采用套管上吹法吹塑成膜,共混物吹膜性能稳定,可以获得力学性能和耐热性能较好的膜材料,在包装、生物医用材料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降解 聚碳酸亚丙酯 硅橡胶 共混物 薄膜
下载PDF
聚丙撑碳酸酯/三元乙丙橡胶共混改性弹性体的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廖兵 林果 黄玉惠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85-87,共3页
将聚丙撑碳酸酯(PPC)与三元乙丙橡胶(EPT)共混制成弹性体。研究了PPC的添加量、硫化剂的种类及用量、硫化时间、硫化温度和添加炭黑对共混弹性体的物理力学性能、交联度的影响。研究发现,PPC能与EPT形成化学交联,... 将聚丙撑碳酸酯(PPC)与三元乙丙橡胶(EPT)共混制成弹性体。研究了PPC的添加量、硫化剂的种类及用量、硫化时间、硫化温度和添加炭黑对共混弹性体的物理力学性能、交联度的影响。研究发现,PPC能与EPT形成化学交联,加入一定量的PPC能使EPT弹性体的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撑碳酸酯 三元乙丙橡胶 共混 弹性体 改性
下载PDF
聚氯乙烯/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赵笛 滕谋勇 +2 位作者 李玉超 刘春梅 夏衍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7-71,共5页
采用乳液共凝聚的方法得到预分散的羧基丁腈橡胶(XNBR)/石墨烯复合材料,再将聚氯乙烯(PVC)与XNBR/石墨烯复合材料通过熔融复合制备PVC/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采用透射电镜表征了石墨烯在XNBR中的分散性,并研究了石墨烯含量对PVC/石墨烯... 采用乳液共凝聚的方法得到预分散的羧基丁腈橡胶(XNBR)/石墨烯复合材料,再将聚氯乙烯(PVC)与XNBR/石墨烯复合材料通过熔融复合制备PVC/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采用透射电镜表征了石墨烯在XNBR中的分散性,并研究了石墨烯含量对PVC/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拉伸强度、硬度、电性能和热稳定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VC/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热稳定性能和导电性明显提高。石墨烯含量为0.05%时,石墨烯片层在PVC中充分分散,形成导电通路,当含量达到1%时,复合材料的电导率由2.74×10-15S/cm提高到1.06×10-6S/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 羧基丁腈橡胶 聚氯乙烯 分散性 力学性能 电学性能
下载PDF
聚乙烯橡胶抗射流侵彻数值仿真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祖旭东 黄正祥 顾晓辉 《系统仿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6-59,64,共5页
建立了不同倾角的情况下夹层为聚乙烯橡胶复合材料的复合靶板抗射流侵彻的数值仿真用AUTODYN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数值仿真并分析了倾角对复合靶板抗射流侵彻的影响,指明了倾角对聚乙烯橡胶复合材料抗射流侵彻的影响,将不同倾角下均质靶... 建立了不同倾角的情况下夹层为聚乙烯橡胶复合材料的复合靶板抗射流侵彻的数值仿真用AUTODYN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数值仿真并分析了倾角对复合靶板抗射流侵彻的影响,指明了倾角对聚乙烯橡胶复合材料抗射流侵彻的影响,将不同倾角下均质靶板与复合靶板抗射流侵彻影响进行了对比,根据靶板抗射流侵彻时消耗的射流的能量计算出复合靶板中聚乙烯橡胶夹层对靶板抗射流侵彻的影响大小,分析了在倾角下复合靶板影响射流侵彻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聚乙烯复合靶有较好的抗射流侵彻能力;复合靶的倾角严重影响射流的破碎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橡胶 抗侵彻性能 倾角 数值仿真
下载PDF
丁腈橡胶/聚氯乙烯/受阻酚AO-60共混物的结构与性能 被引量:26
20
作者 向平 赵秀英 张立群 《合成橡胶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19-223,共5页
用差示扫描量热法、X射线衍射法、扫描电子显微镜及元素分析法分析了丁腈橡胶(NBR)/聚氯乙烯(PVC)/四[β-(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季戊四醇酯(AO-60)共混物的结构,并研究了共混物的阻尼性能及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当AO-60用量小... 用差示扫描量热法、X射线衍射法、扫描电子显微镜及元素分析法分析了丁腈橡胶(NBR)/聚氯乙烯(PVC)/四[β-(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季戊四醇酯(AO-60)共混物的结构,并研究了共混物的阻尼性能及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当AO-60用量小于50份时,其分子在基体中以非晶态形式存在;当AO-60用量超过50份时,过量的AO-60形成聚集体并在基体中形成少量的晶体;NBR/PVC/AO-60共混物内部呈现“海相-岛相”结构,连续相主要是NBR,而分散相主要是PVC与AO-60分子。NBR/PVC/AO-60共混物的损耗因子-温度曲线呈双峰特征,且随着AO-60用量的增加,峰值明显增大。当AO-60用量为50份时,NBR/PVC/AO-60共混物的综合力学性能较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阻酚 丁腈橡胶 聚氯乙烯 共混物 结构 阻尼性能 力学性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