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anocellulose: Effect on Thermal, Structural, Molecular Mobility and Rh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oly(Butylenes Adipate-Co-Butylene Terephthalate) Nanocomposites 被引量:1
1
作者 Gerson Alberto Valencia Albitres Francisco Pereira Araujo Junior +3 位作者 Daniela França Silva Freitas Danielle Mattos Mariano Maria Ines Bruno Tavares Luis Claudio Mendes 《Materials Sciences and Applications》 2022年第4期249-277,共29页
The concern with environmental preservation is a very current and relevant topic. Regarding polymers, the search for potentially ecofriendly matters has been the subjec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 this context, this w... The concern with environmental preservation is a very current and relevant topic. Regarding polymers, the search for potentially ecofriendly matters has been the subjec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 this context, this work aimed to study the effect of adding nanocellulose (nCE) with 1, 3, and 5 wt.% on poly(butylene adipate-co-butylene terephthalate) (PBAT). Thermal, structural, relaxometric, and rheological assessments were carried out.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PBAT copolymer by high field NMR revealed 56.4 and 43.6 m.% of the butylene adipate and butylene terephthalate segments, respectively. WAXD measurement on the deconvoluted diffraction patterns identified that nCE was a mixing of Cellulose I and Cellulose II polymorph structures. At any composition, nanocellulose interfered with the PBAT crystallisation process. Also, a series of new PBAT crystallographic planes appeared as a function of nanocellulose content. PBAT hydrogen molecular relaxation varied randomly with nanocellulose content and had a strong effect on the hydrogen relaxation. PBAT cold crystallisation and melting temperatures (T<sub>cc</sub> and T<sub>m</sub>) were almost unchangeable. Although T<sub>cc</sub> did not change during polymer solidification from PBAT molten state, the sample’s degree of crystallinity varied with composition through the transcrystallization phenomenon. Nanocomposite thermal stability decreased possibly owing to the catalytic action of sulfonated amorphous cellulose chains. For the sample with 3 wt.% of nanocellulose, the highest values of complex viscosity and storage modulus were achiev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NOCELLULOSE poly(butylene adipate-co-butylene terephthalate) Molecular Relaxation Nanocomposite
下载PDF
TRANSESTERIFICATION OF POLY(BISPHENOL A CARBONATE) WITH AROMATIC AND ALIPHATIC SEGMENTS IN BUTYLENE TEREPHTHALATE-CAPROLACTONE COPOLYESTER
2
作者 马德柱 《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04年第4期333-341,共9页
In this article, the transesterification of poly(bisphenol A carbonate) (PC) with butylene terephthalate-caprolactone copolyester at a weight ratio 50/50 (BCL(21)) was thoroughly investigated by proton nuclear magneti... In this article, the transesterification of poly(bisphenol A carbonate) (PC) with butylene terephthalate-caprolactone copolyester at a weight ratio 50/50 (BCL(21)) was thoroughly investigated by proton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H-NMR), in conjunction with a model compound. The 1 H-NMR results of the annealed blend PC/BCL(21) show that the formation of bisphenol A-terephthalate ester units is the same as in the annealed blend of PC with PBT, and the transesterification actually occurs between PC and butylene terephthalate (BT) segments in BCL(21). By comparison with the model compound bisphenol A dibutyrate, the new signal appearing at δ= 2.56 in the 1H-NMR spectrum confirms the existence of bisphenol A caprolactone ester units resulting from the exchange reaction of PC with caprolactone (CL) segments. 1H-NMR analysis of the transesterification rates reveals that the reaction of PC with aromatic and aliphatic segments in BCL(21) proceeds in a random manner. The miscibility of the blend PC/BCL(21) copolyester is favorable for the transesterification of PC with BT segments and CL seg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NSESTERIFICATION poly(bisphenol A carbonate) butylene terephthalate-caprolactone copolyester 1H-NMR
下载PDF
再生基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co-碳酸丁二醇酯(r-PBCT)的热降解动力学
3
作者 赵彦芳 裴婷婷 +3 位作者 卜雯玥 梁日辉 杨中开 赵国樑 《北京服装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6-35,43,共11页
废旧聚酯纺织品经乙二醇(EG)醇解、与1,4-丁二醇(BDO)酯交换后得到对苯二甲酸双羟基丁二醇酯(BHBT),再与碳酸二甲酯(DMC)和BDO酯交换制备的双甲基碳酸丁二醇酯(BMBC)缩聚制备出再生基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co-碳酸丁二醇酯(r-PBCT)共聚... 废旧聚酯纺织品经乙二醇(EG)醇解、与1,4-丁二醇(BDO)酯交换后得到对苯二甲酸双羟基丁二醇酯(BHBT),再与碳酸二甲酯(DMC)和BDO酯交换制备的双甲基碳酸丁二醇酯(BMBC)缩聚制备出再生基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co-碳酸丁二醇酯(r-PBCT)共聚酯。在高纯氮气的气氛下,采用不同的升温速率对r-PBCT的热降解动力学进行研究,并与聚碳酸丁二醇酯(PBC)进行对比研究。利用Kissinger、Flynn-Wall-Ozawa及Friedman 3种方法分别计算了其热降解表观活化能。结果表明:PBC为一步降解行为;r-PBCT为两步热降解行为,随着BT链段含量的增加,活化能逐渐增加,热稳定性不断增强。利用Coast-Redfern法研究了PBC和r-PBCT的热降解反应动力学机理,其中,PBC的热降解反应级数为0.5;r-PBCT遵循一维扩散反应机理,反应级数为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旧聚酯纺织品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co-碳酸丁二醇酯 再生共聚酯 热降解动力学
下载PDF
稀土-钛催化剂上制备的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co-丁二酸丁二醇酯)的结构与性能 被引量:9
4
作者 朱孝恒 陈伟 +3 位作者 祝桂香 吕静兰 张艳霞 张伟 《石油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93-297,共5页
采用熔融缩聚法,以稀土-钛复合物为催化剂,以对苯二甲酸二甲酯、1,4-丁二醇和1,4-丁二酸为单体,制备了-系列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相对分子质量分布较窄的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co-丁二酸丁二醇酯)共聚酯。采用凝胶渗透色谱、核磁... 采用熔融缩聚法,以稀土-钛复合物为催化剂,以对苯二甲酸二甲酯、1,4-丁二醇和1,4-丁二酸为单体,制备了-系列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相对分子质量分布较窄的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co-丁二酸丁二醇酯)共聚酯。采用凝胶渗透色谱、核磁共振、示差扫描量热和广角x射线衍射等手段表征了该系列共聚酯的结构、热性能和结晶性能,并对它们的宏观力学性能及生物降解性进行了分析和描述。实验结果表明,在共聚酯中当脂肪族单元的摩尔分数为60%~80%时,共聚酯具有较好的热性能和力学性能,且具有-定的生物降解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元素 催化剂 脂肪-芳香共聚酯 生物降解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 聚丁二酸丁二醇酯 均聚酯
下载PDF
直接酯化法合成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co-己二酸丁二醇)可生物降解共聚酯 被引量:8
5
作者 王晓慧 付志峰 +2 位作者 石艳 史君 陈颖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273-1278,共6页
采用直接酯化法,以对苯二甲酸(PTA)、己二酸(AA)和1,4-丁二醇(BG)为原料合成了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co-己二酸丁二醇)可生物降解共聚酯(PBAT)。实验结果表明,钛酸四丁酯一催化剂A(醋酸锑)复合催化剂的活性高于钛酸四丁... 采用直接酯化法,以对苯二甲酸(PTA)、己二酸(AA)和1,4-丁二醇(BG)为原料合成了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co-己二酸丁二醇)可生物降解共聚酯(PBAT)。实验结果表明,钛酸四丁酯一催化剂A(醋酸锑)复合催化剂的活性高于钛酸四丁酯催化剂;在n(PTA+AA)1n(BG)=1.40:1、酯化温度180~190℃,缩聚温度270~275℃的条件下,可通过直接酯化法合成PBAT,且副反应少;所合成的PBAT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且维卡软化点和熔体流动指数较高,有利于后加工;^1H NMR表征结果显示,PBAT中的n(PTA):n(AA)与投料比中的n(PTA):n(AA)接近;通过堆肥实验证实了所合成的PBAT是一种降解性能良好的共聚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己二酸 1 4-丁二醇 对苯二甲酸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co-己二酸丁二醇) 缩聚 共聚酯 生物降解
下载PDF
生物可降解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己二酸丁二酯)共聚酯的合成与表征 被引量:11
6
作者 邹俊 李芷 +1 位作者 张竞 李世云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3年第3期289-294,共6页
采用熔融缩聚法,以对苯二甲酸二甲酯(DMT)、1,4-丁二醇(BD)和己二酸(AA)为原料,合成了生物可降解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己二酸丁二酯)共聚酯(PBAT).采用乌氏粘度计对PBAT的特性黏度进行了测试,通过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氢谱(1... 采用熔融缩聚法,以对苯二甲酸二甲酯(DMT)、1,4-丁二醇(BD)和己二酸(AA)为原料,合成了生物可降解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己二酸丁二酯)共聚酯(PBAT).采用乌氏粘度计对PBAT的特性黏度进行了测试,通过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氢谱(1H-NMR)、X-射线衍射(XRD)、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和热失重分析(TGA)对其化学结构、结晶结构和热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n(DMT+AA)∶n(BD)=1.0∶1.3,n(DMT)∶n(AA)=5∶5,缩聚65 min的条件下,合成了特性黏度最大为0.1011 dL/g的PBAT;FT-IR和1H NMR谱图结果表明:合成的PBAT共聚酯为无规结构;XRD结果表明:合成的不同n(DMT)∶n(AA)的PBAT具有相同的结晶结构,且与PBT均聚物的结晶结构相同;DSC结果表明:结晶温度、结晶度和熔融温度随着BT单元含量的增加而提高,当BT含量达到80%时,出现明显的双重熔融峰;TGA结果表明:随着n(DMT)∶n(AA)增大,PBAT的热失重温度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 己二酸丁二酯)共聚酯 熔融缩聚 表征
下载PDF
可生物降解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co-己二酸丁二醇酯)共聚酯的挤出扩链反应 被引量:4
7
作者 吕静兰 陈伟 +2 位作者 祝桂香 朱孝恒 向明 《石油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046-1051,共6页
利用双螺杆挤出机对可生物降解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co-己二酸丁二醇酯)(PBTA)共聚酯进行挤出扩链改性,比较了不同扩链剂和过氧化物引发剂对PBTA共聚酯的改性效果。通过对扩链改性前后PBTA共聚酯的相对分子质量、热性能及流变性能的... 利用双螺杆挤出机对可生物降解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co-己二酸丁二醇酯)(PBTA)共聚酯进行挤出扩链改性,比较了不同扩链剂和过氧化物引发剂对PBTA共聚酯的改性效果。通过对扩链改性前后PBTA共聚酯的相对分子质量、热性能及流变性能的表征和分析,研究了扩链剂添加量和过氧化物引发接枝反应对PBTA共聚酯结构和性能的影响,针对不同的加工要求可适当调整扩链剂的添加量,制得了适合常规薄膜吹塑加工的可生物降解PBTA共聚酯。通过对扩链改性后的PBTA共聚酯进行堆肥埋片降解时发现,PBTA共聚酯经适当的接枝改性,在保证物理和加工性能得到改善的前提下,PBTA共聚酯仍具有很好的可生物降解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芳香共聚酯 生物降解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co-己二酸丁二醇酯) 扩链改性 反应性挤出
下载PDF
PTT-PBT共聚酯的核磁共振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邹汉涛 刘洪涛 刘晓洪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08年第2期14-18,共5页
利用直接酯化法合成了一系列不同配比的PTT-PBT(简称PTBT)共聚酯。采用核磁共振(NMR)和固体13C-NMR研究了共聚酯的化学组成、序列结构和结晶性能。1H-NMR和13C-NMR表明:PTBT为无规嵌段聚合物,而且共聚酯链段中PBT链段的实际含量都要小... 利用直接酯化法合成了一系列不同配比的PTT-PBT(简称PTBT)共聚酯。采用核磁共振(NMR)和固体13C-NMR研究了共聚酯的化学组成、序列结构和结晶性能。1H-NMR和13C-NMR表明:PTBT为无规嵌段聚合物,而且共聚酯链段中PBT链段的实际含量都要小于投料比,可能归因于生成四氢呋喃的副反应消耗了部分丁二醇。共聚酯中各链段的序列长度与其含量成正比,即含量高的组份具有更长的平均序列长度,但PTT序列长度较短,PTT链段比PBT链段更倾向于发生交替反应。固体13C-NMR表明:PTBT共聚酯结晶主要是富集相对应的链段参与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 共聚酯 核磁共振 序列结构
下载PDF
IPA改性PBT共聚酯结晶性能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张军 张建 李红芳 《合成技术及应用》 2012年第4期19-21,共3页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是重要的半结晶性热塑性聚酯,差别化的聚酯产品需要差别化的结晶性能。文章合成得到间苯二甲酸(IPA)含量0~20%改性PBT共聚酯样品,DSC分析表明改性共聚酯的结晶熔点及结晶熔融焓下降,且随IPA含量的增加近似呈...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是重要的半结晶性热塑性聚酯,差别化的聚酯产品需要差别化的结晶性能。文章合成得到间苯二甲酸(IPA)含量0~20%改性PBT共聚酯样品,DSC分析表明改性共聚酯的结晶熔点及结晶熔融焓下降,且随IPA含量的增加近似呈线性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 间苯二甲酸(IPA) 共聚酯
下载PDF
丙三醇对PBST共聚酯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10
作者 魏真真 朱朋飞 +1 位作者 李发学 俞建勇 《合成纤维》 CAS 2014年第3期10-14,共5页
基于生物可降解性聚酯——聚丁二酸-共-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ST),通过原位添加不同含量的丙三醇作为第四单体,制备出共聚改性的PBST共聚酯。通过核磁共振仪(NMR)、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广角X射线衍射仪(WAXD)及接触角测试,分别对PBST... 基于生物可降解性聚酯——聚丁二酸-共-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ST),通过原位添加不同含量的丙三醇作为第四单体,制备出共聚改性的PBST共聚酯。通过核磁共振仪(NMR)、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广角X射线衍射仪(WAXD)及接触角测试,分别对PBST共聚酯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丙三醇的加入并没有改变PBST共聚酯的化学组成和结构;随着丙三醇含量的增加,共聚酯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先上升后下降,而熔点是逐步降低的;改性前后和拉伸前后PBST的晶型均未发生变化,但分子结构的规整性受到破坏,且发生拉伸诱导取向;改性PBST共聚酯的亲水性能较纯PBST有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聚酯 聚丁二酸-共-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 丙三醇 热学性能 晶体结构 亲水性 poly(butylene succinate-co-terephthalate)
下载PDF
生物基共聚酯PBSeT制备与性能
11
作者 安超 李迎春 +5 位作者 王文生 蔡迪 畅贝哲 常磊 崔煜 周梦阳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5-49,60,共6页
采用单釜酯化缩聚法合成了聚癸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SeT),研究了对苯二甲酸和癸二酸配比对共聚酯PBSeT热性能和拉伸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共聚酯PBSeT的热性能和性能性能可以通过控制共聚单体的物质的量之比来调整。采用傅立叶变... 采用单釜酯化缩聚法合成了聚癸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SeT),研究了对苯二甲酸和癸二酸配比对共聚酯PBSeT热性能和拉伸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共聚酯PBSeT的热性能和性能性能可以通过控制共聚单体的物质的量之比来调整。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核磁共振氢谱(1H NMR)表征了PBSeT的化学结构和组成,对苯二甲酸物质的量分数为60%和70%的共聚酯PBSeT仍具有生物可降解性。差示扫描量热(DSC)分析表明,随着对苯二甲酸丁二酯(BT)含量的增加,PBSeT的结晶能力增强,结晶度可由9.13%提高到16.34%,并且其耐热性得到改善。X射线衍射谱图结果表明,共聚酯PBSeT中的结晶结构为BT链段。拉伸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共聚酯PBSeT具有良好的拉伸性能,其拉伸强度大于20 MPa,断裂伸长率大于6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癸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 共聚酯 生物可降解 癸二酸 合成 耐热性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釜压发泡法制备生物可降解PBAT发泡颗粒 被引量:3
12
作者 冀峰 龚炜华 +4 位作者 张艳 罗水源 于庆雨 朱君秋 郭江彬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2-126,共5页
通过超临界二氧化碳釜压发泡技术制备了生物可降解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co-聚己二酸丁二醇酯(PBAT)发泡颗粒,采用核磁共振光谱仪(^(1)H-NMR)、凝胶渗透色谱仪(GPC)、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对PBAT的化学组分及热性能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 通过超临界二氧化碳釜压发泡技术制备了生物可降解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co-聚己二酸丁二醇酯(PBAT)发泡颗粒,采用核磁共振光谱仪(^(1)H-NMR)、凝胶渗透色谱仪(GPC)、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对PBAT的化学组分及热性能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渗透条件对PBAT发泡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BAT中己二酸丁二醇(BA)和对苯二甲酸丁二醇(BT)链节含量分别为53%和47%(摩尔分数);PBAT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最大熔融温度和结晶度分别是-33、122℃和13.16%,其分解温度为280℃;当渗透温度从76℃增加到90℃时,PBAT发泡颗粒密度逐渐降低、发泡倍率逐渐增大,且该条件下制备的PBAT发泡颗粒放置1 d后密度增加、发泡倍率降低,继续延长放置时间至7 d时,其密度和发泡倍率保持不变;当渗透时间从0.5 h延长到2 h时,PBAT发泡颗粒密度逐渐降低、发泡倍率逐渐增加;当渗透时间从2 h延长到3 h时,其密度和发泡倍率保持不变;当渗透压力从10 MPa增加到12 MPa时,PBAT发泡颗粒密度逐渐降低、发泡倍率逐渐增加;当渗透压力从12 MPa增加到14 MPa时,其密度和发泡倍率保持不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醇酯 超临界二氧化碳 生物可降解共聚酯 发泡颗粒
下载PDF
基于超临界二氧化碳釜压发泡技术制备生物可降解聚丁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醇共聚酯发泡颗粒 被引量:1
13
作者 冀峰 张艳 +4 位作者 龚炜华 于庆雨 朱君秋 郭江彬 罗水源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6-72,共7页
文中首次使用超临界二氧化碳釜压发泡技术制备了生物可降解聚丁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醇共聚酯(PBST)发泡颗粒。核磁共振分析结果表明,PBST中丁二酸的摩尔分数是55%;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结果表明,PBST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和熔点分别是-16℃和118... 文中首次使用超临界二氧化碳釜压发泡技术制备了生物可降解聚丁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醇共聚酯(PBST)发泡颗粒。核磁共振分析结果表明,PBST中丁二酸的摩尔分数是55%;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结果表明,PBST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和熔点分别是-16℃和118℃;热重分析结果表明,PBST的分解温度是312℃。研究了渗透温度、渗透时间和渗透压力对PBST发泡颗粒密度和发泡倍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渗透温度从60℃上升到80℃,PBST发泡颗粒的密度逐渐降低、发泡倍率逐渐增大。PBST发泡颗粒放置1 d后,密度增加,发泡倍率降低。继续延长放置时间至7 d,密度和发泡倍率均保持不变;当渗透时间从1 h延长到2 h,PBST发泡颗粒的密度逐渐降低,发泡倍率逐渐增加。当渗透时间从2 h延长到3 h,PBST发泡颗粒的密度和发泡倍率保持不变;当渗透压力从10 MPa增加到12 MPa,PBST发泡颗粒的密度逐渐降低,发泡倍率逐渐增加;当渗透压力从12 MPa增加到14 MPa时,PBST发泡颗粒的密度和发泡倍率保持不变;PBST发泡颗粒的最佳渗透温度是70℃、渗透时间是2 h、渗透压力是12 MPa。扫描电镜结果显示,PBST发泡颗粒的平均泡孔在10μm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二氧化碳 釜压发泡 生物可降解共聚酯 聚丁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醇共聚酯 发泡颗粒
下载PDF
改性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的合成及表征
14
作者 陈薇 韩华 +3 位作者 赵文静 黄凯聪 俞建勇 吴德群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62-867,共6页
在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的熔融聚合过程中添加不同比例的富马酸(FA),成功合成了一系列聚(对苯二甲酸共富马酸丁二醇酯)(PBTF)的无规共聚酯。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分析、差示扫描量热法、热重分析、广角X射线衍射、特... 在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的熔融聚合过程中添加不同比例的富马酸(FA),成功合成了一系列聚(对苯二甲酸共富马酸丁二醇酯)(PBTF)的无规共聚酯。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分析、差示扫描量热法、热重分析、广角X射线衍射、特性黏度测试等方法,表征共聚酯的化学结构、热学性能和结晶性能。结果表明:合成的PBTF共聚酯与预期结构相符;随着FA添加量的增加,共聚酯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熔点和结晶度均逐渐降低,但对其热稳定性影响不大;各共聚酯样品的晶体结构与纯PBT基本相同,均为三斜晶系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 富马酸 共聚酯 热学性能 结晶性能
下载PDF
高强超韧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共聚酯合金的制备 被引量:2
15
作者 郭少华 罗国君 +1 位作者 牛艳华 李光宪 《高分子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504-1513,共10页
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高强超韧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co-对苯二甲酸-1,4-环己二醇酯)(PCTG)/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接枝POE(POE-g-GMA)共混物,并对其增韧机理进行了系统分析,同时利用高速相机记录了不同韧性... 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高强超韧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co-对苯二甲酸-1,4-环己二醇酯)(PCTG)/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接枝POE(POE-g-GMA)共混物,并对其增韧机理进行了系统分析,同时利用高速相机记录了不同韧性材料的冲击行为.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照片显示POE-g-GMA均匀分散在体系中,粒径约为0.3μm.PCTG和PBT具有很好的相容性,并能抑制PBT的结晶;随着PCTG含量的增加(0 wt%~40 wt%),共混物玻璃化转变温度(T_(g))呈线性增加,结晶度逐渐降低,但韧性增加不大.当PCTG含量为50 wt%时,材料发生脆韧转变,缺口冲击强度达到1060 J/m,断裂伸长率达到360%,分别较未添加PCTG的样品(PBT-3E)提高了17和20倍,且拉伸强度未有明显下降(45 MPa,下降了18%).冲击断面的微观形貌表明,在该含量下,材料发生了大量的空洞化和屈服形变.进一步分析表明,体系中更多的可移动无定形组分(MAF),更低的T_(g)和结晶度是材料发生脆韧转变的主要原因,而冲击瞬间产生的自发热,也进一步促进了材料屈服形变.最后通过仪器化冲击仪和高速相机记录了材料在脆性断裂和韧性断裂2种模式下形变随时间的关系,为进一步理解材料冲击行为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 共聚酯 高强超韧 自发热 冲击行为
原文传递
聚2,5-呋喃二甲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FT)的合成与性能 被引量:1
16
作者 常萌 黄关葆 周丽娜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1-45,共5页
以2,5-呋喃二甲酸(FDCA)、对苯二甲酸(PTA)、1,4-丁二醇(BDO)为原料,钛酸四丁酯为催化剂,通过改变FDCA与PTA物质的量之比(0∶10~3∶7)及缩聚温度,采用直接酯化法来制备聚2,5-呋喃二甲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FT),并对其结构和性能进行... 以2,5-呋喃二甲酸(FDCA)、对苯二甲酸(PTA)、1,4-丁二醇(BDO)为原料,钛酸四丁酯为催化剂,通过改变FDCA与PTA物质的量之比(0∶10~3∶7)及缩聚温度,采用直接酯化法来制备聚2,5-呋喃二甲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FT),并对其结构和性能进行了分析表征。通过对不同配比PBFT共聚酯的红外谱图进行结构分析,可以清晰地分辨出特征官能团(呋喃环和苯环上的碳碳双键、酯基、呋喃环)的标志峰;对PBFT共聚酯的特性黏度、DSC、TG等性能进行分析发现:随着FDCA含量的增加,PBFT共聚酯的特性黏度由0.8逐渐下降至0.4;共聚酯颜色加深;冷结晶温度Tcc增加,热结晶温度Tmc和熔点Tm下降;热稳定性能下降,热分解温度由357℃下降至27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 5-呋喃二甲酸 聚2 5-呋喃二甲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FT) 共聚酯 直接酯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