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olyethylene glycol/polylactic acid block co‐polymers as solid–solid phase change materials 被引量:3
1
作者 Xiang YDSoo Joseph K.Muiruri +11 位作者 Jayven CCYeo Zhuang MPng Anqi Sng Huiqing Xie Rong Ji Suxi Wang Hongfei Liu Jianwei Xu Xian JLoh Qingyu Yan Zibiao Li Qiang Zhu 《SmartMat》 2023年第3期108-119,共12页
Phase change materials(PCMs)are promising thermal energy storage materials due to their high specific latent heat.Conventional PCMs typically exploit the solid–liquid(s–l)transition.However,leakage and leaching are ... Phase change materials(PCMs)are promising thermal energy storage materials due to their high specific latent heat.Conventional PCMs typically exploit the solid–liquid(s–l)transition.However,leakage and leaching are common issues for solid–liquid PCMs,which have to be addressed before usage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s.In contrast,solid–solid(s–s)PCMs would naturally overcome these issues due to their inherent form stability and homogeneity.In this study,we report a new type of s–s PCM based on chemically linked polyethylene glycol(PEG,the PCM portion)with polylactic acid(PLA,the support portion)in the form of a block co‐polymer.Solid‐solid latent heat of up to 56 J/g could be achieved,with melting points of between 44°C and 55°C.For comparison,PEG was physically mixed into a PLA matrix to form a PEG:PLA composite.However,the composite material saw leakage of up to 9%upon heating,with a corresponding loss in thermal storage capacity.In contrast,the mPEG/PLA block co‐polymers were found to be completely homogeneous and thermally stable even when heated above its phase transition temperature,with no observable leakage,demonstrating the superiority of chemical linking strategies in ensuring form sta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lock co‐polymer chemically linked form‐stable phase change material(PCM) polyethylene glycol(PEG) polylactic acid(PLA) solid–solid transition
原文传递
Preparation and in vitro Release of Donepezil Hydrochloride Microspheres
2
作者 Yingzhou WANG Hao QI +2 位作者 Dongze ZHANG Zixuan ZHAO Chunyan ZHANG 《Medicinal Plant》 CAS 2018年第6期65-67,共3页
[Objectives]To prepare donepezil hydrochloride microspheres and evaluate their quality.[Methods]The donepezil hydrochloride microspheres were prepared by emulsification-solvent evaporation method.The morphology was ob... [Objectives]To prepare donepezil hydrochloride microspheres and evaluate their quality.[Methods]The donepezil hydrochloride microspheres were prepared by emulsification-solvent evaporation method.The morphology was observ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the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was determined by Laser Diffraction Method.The encapsulation efficiency,drug loading capacity,and in vitro release were determined by HPLC.[Results]The prepared donepezil hydrochloride microspheres were spherical with the average particle diameter of 15.927 μm.The drug loading capacity was 35.62%.The encapsulation efficiency was 90.32%.The drug release in vitro lasted for14 d.The release curve accorded with the first-order kinetic equation.[Conclusions]The prepared donepezil hydrochloride microspheres performed good sustained release effect in vitro,and it was expected to be used for research on Parkinson's disea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NEPEZIL HYDROCHLORIDE polylactic acid-glycolic acid COPOLYMER microspherE
下载PDF
聚乳酸超细纤维敷料的熔喷成形工艺及其快速导液特性
3
作者 王镕琛 张恒 +5 位作者 翟倩 刘瑞焱 黄鹏宇 李霞 甄琪 崔景强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0-38,共9页
为拓展聚乳酸(PLA)超细纤维非织造材料在医用敷料领域的应用,以聚乙二醇(PEG)、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共混改性PLA为原料,利用熔喷非织造成形方法制备PLA/PEG/SDS超细纤维材料,并对其结构和导液特性进行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随着SDS质量... 为拓展聚乳酸(PLA)超细纤维非织造材料在医用敷料领域的应用,以聚乙二醇(PEG)、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共混改性PLA为原料,利用熔喷非织造成形方法制备PLA/PEG/SDS超细纤维材料,并对其结构和导液特性进行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随着SDS质量分数由0%增大到1.5%,PLA/PEG/SDS共混聚合物的冷结晶温度从116.02℃降至93.58℃(降低约23.9%),熔融温度从164.10℃降至150.58℃(降低约8.9%);材料中超细纤维(纤维直径<5μm)的数量占比从0%增大至57%,同时5μL水的浸没时间从0.24 s降低至0.06 s,液体扩散面积从36.05 cm^(2)增大至78.26 cm^(2),吸水速率从4.38%/s提升至9.15%/s,液态水分扩散速率从2.21 mm/s提升至8.34 mm/s,表明液体导液特性有所提升,可用做敷料和补片等医用护理材料的基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织造材料 熔喷技术 超细纤维 聚乳酸 聚乙二醇 十二烷基硫酸钠 亲水改性 敷料
下载PDF
万古霉素缓释微球的制备及其质量评价
4
作者 宋远征 叶演 +4 位作者 巩守超 张玉东 刘志 孙红武 曾浩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4年第14期2413-2418,共6页
目的制备质量稳定、安全有效的载万古霉素缓释微球,评价其质量特征。方法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将聚乳酸(polylactic acid,PLA)和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按3种不同比例混合制备万古霉素微球进行筛选;... 目的制备质量稳定、安全有效的载万古霉素缓释微球,评价其质量特征。方法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将聚乳酸(polylactic acid,PLA)和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按3种不同比例混合制备万古霉素微球进行筛选;利用单因素实验,研究不同浓度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PVA)、内外水相比例对微球粒径、包封率、载药量的影响后并制备出优选的载万古霉素的PLA/PLGA缓释微球;对其体内外抗多重耐药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进行药效学研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内外水相比和PVA浓度对万古霉素的包封率和载药量影响不大(P>0.05),但微球中PLA和PLGA质量比对万古霉素的包封率和载药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纯PLA时微球平均粒径[(41.95μm)]、包封率[(28.87±0.32)%]和载药量[(17.80±0.21)%]最大。万古霉素微球对MRSA 252的抗菌活性高于其水溶液(最小抑菌浓度0.391 ng/L比0.781 ng/L)(P<0.0001)。万古霉素微球治疗受损皮肤感染MRSA 252比相同浓度的万古霉素水溶液具有更满意的杀菌活性(P<0.05)。万古霉素微球对感染MRSA 252小鼠的伤口治愈效果比万古霉素水溶液更好。结论通过优选获得的微球处方,制备的PLA/PLGA缓释微球可实现万古霉素药物的局部可控释放,通过调节PLA和PLGA在共混物中的比例提高药物包封率和载药量、定制降解速率、改变药物释放,是有效对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制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万古霉素 缓释微球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下载PDF
聚乙二醇改性聚乳酸的合成与性能表征 被引量:15
5
作者 樊国栋 陈春兰 +1 位作者 刘香云 张昭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38-240,共3页
以外消旋乳酸(D,L-LA)和不同数均分子量(Mn)的聚乙二醇(PEG)为原料,通过熔融缩聚法,合成了系列聚乳酸聚乙二醇(PLEG)。最佳工艺条件为:以(Sn(Oct)2)为催化剂,m(Sn(Oct)2)为0.8%,n(PEG)∶n(D,L-LA)=1∶600,聚合温度170℃,压力0.096 MPa... 以外消旋乳酸(D,L-LA)和不同数均分子量(Mn)的聚乙二醇(PEG)为原料,通过熔融缩聚法,合成了系列聚乳酸聚乙二醇(PLEG)。最佳工艺条件为:以(Sn(Oct)2)为催化剂,m(Sn(Oct)2)为0.8%,n(PEG)∶n(D,L-LA)=1∶600,聚合温度170℃,压力0.096 MPa条件下,反应8h。用特性粘度测试、FT-IR、XRD、接触角等对其进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系列PLEG中PLEG-800接触角为63°,表明其亲水性能最好;PEG-800和乳酸共聚合成的PLEG的粘均分子量最大,可达48997,与PDLLA相比,结晶度有较大提高,亲水性得到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 熔融缩聚 聚乳酸-聚乙二醇 亲水性 表征
下载PDF
中心多点等距设计法优化雌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的制备工艺 被引量:10
6
作者 赵刚 平其能 +1 位作者 栾杨 李六文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22-126,共5页
目的 :中心多点等距设计法优化雌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制备工艺 ,提高该制剂质量并对其特性进行预测。方法 :微球用油 /水乳剂溶剂挥发法制备 ,自变量为外水相聚乙烯醇浓度、有机相聚乳酸羟基乙酸浓度和理论载药量 ,以微球包封率、产... 目的 :中心多点等距设计法优化雌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制备工艺 ,提高该制剂质量并对其特性进行预测。方法 :微球用油 /水乳剂溶剂挥发法制备 ,自变量为外水相聚乙烯醇浓度、有机相聚乳酸羟基乙酸浓度和理论载药量 ,以微球包封率、产率、平均粒径和跨距为因变量对各自变量的各水平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和二项式拟合 ,根据因变量面法选择较佳工艺条件并对优化区间进行预测分析。结果 :包封率、产率、平均粒径和跨距用二项式模型拟合较好 ,复相关系数r分别为 0 9796 ,0 90 97,0 9138,0 84 5 5 ,包封率、平均粒径和跨距的预测值与实测值的偏差分别为 - 3 72 % ,6 4 7%和 10 0 6 %。结论 :中心多点等距设计法优化处方和制备工艺 ,对试验结果可较好的进行预测 ,是处方和制备工艺优化筛选的较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雌二醇 聚乳酸羟基乙酸 微球 中心多点等距设计 制备工艺
下载PDF
隐形顺铂聚乳酸纳米微粒对口腔鳞癌原发灶的靶向性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杨凯 陈绍维 +1 位作者 陈睿 温玉明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45-448,共4页
目的研究隐形顺铂聚乳酸纳米微粒(CDDP-PLA-PEG-NP)的物理特性及对口腔鳞癌原发灶的靶向性.方法用乳化溶剂蒸发法制备CDDP-PLA-PEG-NP;建立地鼠口腔颊鳞癌模型,并随机将64只动物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只.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静脉注... 目的研究隐形顺铂聚乳酸纳米微粒(CDDP-PLA-PEG-NP)的物理特性及对口腔鳞癌原发灶的靶向性.方法用乳化溶剂蒸发法制备CDDP-PLA-PEG-NP;建立地鼠口腔颊鳞癌模型,并随机将64只动物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只.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静脉注射CDDP-PLA-PEG-NP(6.6 mg/kg)和CDDP(1 mg/kg),每组于给药后0.083、0.5、1、2、4、6、12、24 h各处死4只动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两组各时间点血浆和癌组织中药物浓度,求出CDDP-PLA-PEG-NP对口腔鳞癌原发灶的靶向指数、选择性指数和口腔鳞癌原发灶对CDDP-PLA-PEG-NP的相对摄取率.结果 CDDP-PLA-PEG-NP的平均粒径为(143.2±1.8)nm,粒径分布范围为103.5 ~175.8 nm,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15.2±0.9)%、(89.0±0.8)%;在8个时间点的靶向指数和选择性指数均远大于1,口腔癌组织对CDDP-PLA-PEG-NP的摄取量是CDDP的10.36倍.结论 CDDP-PLA-PEG-NP在动物体内对口腔鳞癌原发灶具有良好的靶向性,是具有发展前途的口腔癌纳米靶向给药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鳞状细胞癌 纳米粒 顺铂 聚乙二醇 聚乳酸
下载PDF
熔融聚合法直接合成生物降解材料PLEG 被引量:19
8
作者 汪朝阳 王方 +1 位作者 赵耀明 周玲 《功能高分子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1期30-34,共5页
 以乳酸(LA)和分子量1000的聚乙二醇(PEG)为原料(mLA/mPEG=9),以氯化亚锡为催化剂(mC/mLA=0.005),165℃、70Pa下熔融聚合10h,合成生物降解材料聚乳酸 聚乙二醇(PLEG)。其[η]最高可达0.3398dL/g。直接熔融聚合法有利于降低其成本。
关键词 生物降解材料 PLEG 聚乳酸-聚乙二醇 直接熔融聚合 药物缓释载体
下载PDF
生物可降解5-氟尿嘧啶载药微球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17
9
作者 尹静波 陈红丹 +3 位作者 罗坤 庄秀丽 陈学思 曹田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174-1176,共3页
Microspheres containing an antimetabolite drug 5-Fluorouracil were prepared from (poly(lactic) acide)(PLA) or poly(lactic acid)-polyethylene glycol(PLA-PEG) as the carrier by using a water-in-oil-in-water emulsion sol... Microspheres containing an antimetabolite drug 5-Fluorouracil were prepared from (poly(lactic) acide)(PLA) or poly(lactic acid)-polyethylene glycol(PLA-PEG) as the carrier by using a water-in-oil-in-water emulsion solvent evaporation technique. The conditions of the microspheres preparation such as polymer concentration in organic solvent, relative molecular weight of PLA-PEG and PLA/PEG mass ratio were discussed. The surface morphology and the size of the microspheres were observed by SEM. The drug content of microspheres was examined by TGA and the drug release in vitro was evaluated.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the drug content increased with the nano-silica used. The highest drug content in this study was 39.9%. The drug-release kinetics satisfied the requirements of controlled drug-relea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氟尿嘧啶 聚乳酸(PLA) 乳酸-乙二醇(PLA—PEG) 微球 纳米二氧化硅 控制药物释放
下载PDF
槲皮素PLGA-TPGS纳米粒处方筛选及体外稳定性 被引量:7
10
作者 徐红 高萌 +5 位作者 关欣 董浩 董仁超 丛中笑 张成鸿 田燕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45-350,共6页
目的采用正交实验法筛选制备槲皮素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维生素E聚乙二醇1000琥珀酸酯(PLGATPGS)纳米粒(QPTN)的最佳处方和制备工艺,并对QPTN进行体外稳定性考察。方法采用单一因素方法分别考察主药槲皮素与载体比例、乳化剂TPGS溶液浓... 目的采用正交实验法筛选制备槲皮素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维生素E聚乙二醇1000琥珀酸酯(PLGATPGS)纳米粒(QPTN)的最佳处方和制备工艺,并对QPTN进行体外稳定性考察。方法采用单一因素方法分别考察主药槲皮素与载体比例、乳化剂TPGS溶液浓度、超声功率、超声时间对QPTN粒径、载药量、包封率的影响。在单一因素实验基础上通过正交实验筛选制备QPTN的最佳处方和工艺,并制备6批QPTN。通过影响因素、加速、长期实验考察其中3批QPTN的体外稳定性。结果制备QPTN的最佳处方及工艺是槲皮素与载体比例为3∶10,TPGS溶液的浓度为0.05%,超声功率为200 W时超声6 min。在该条件下制备6批QPTN的平均粒径、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155.4±2.7)nm、(21.6±1.5)%和(93.7±2.9)%。体外稳定性实验中,QPTN在影响因素、加速、长期实验条件下稳定性良好。结论确定了制备QPTN的最佳处方和工艺,自制QPTN粒径较小,载药量和包封率较高,体外显示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槲皮素 纳米粒 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维生素E聚乙二醇1000琥珀酸酯 稳定性
下载PDF
GNPs/PEG对聚乳酸材料结晶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5
11
作者 张显勇 王忠 +2 位作者 贾仕奎 陈立贵 付蕾 《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6-20,共5页
采用超声辅助真空装置制备石墨烯纳米片(GNPs)/聚乙二醇(PEG)复配改性剂,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了一系列聚乳酸(PLA)/GNPs、PLA/GNPs/PEG复合材料,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偏光显微镜(POM)和万... 采用超声辅助真空装置制备石墨烯纳米片(GNPs)/聚乙二醇(PEG)复配改性剂,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了一系列聚乳酸(PLA)/GNPs、PLA/GNPs/PEG复合材料,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偏光显微镜(POM)和万能试验机对其断面形貌、结晶行为和力学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添加复配改性剂GNPs/PEG后,PLA基复合材料的断面出现明显的PLA纤维,呈现韧性断裂; GNPs或GNPs/PEG的添加未改变PLA的晶型,当GNPs/PEG为0. 1%时,PLA基复合材料的结晶度达到38. 50%,比纯PLA提高了27. 99%; GNPs/PEG的添加也有效地改善了PLA的拉伸强度和缺口冲击强度,分别比纯PLA的提高了13. 32%和51. 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 石墨烯纳米片 聚乙二醇 结晶行为 力学性能
下载PDF
聚乙二醇对直接合成聚乳酸-聚乙二醇的影响 被引量:6
12
作者 王方 赵耀明 汪朝阳 《合成树脂及塑料》 EI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1-34,共4页
为了得到综合性能较佳的生物降解材料聚乳酸-聚乙二醇(PLEG),以SnO为催化剂,直接以外消旋乳酸单体为原料,与不同数均分子量(Mn)的聚乙二醇(PEG)共聚合,通过直接熔融共聚法,在165℃、70Pa下,反应15h,合成了系列PLEG。用特性黏数测试、傅... 为了得到综合性能较佳的生物降解材料聚乳酸-聚乙二醇(PLEG),以SnO为催化剂,直接以外消旋乳酸单体为原料,与不同数均分子量(Mn)的聚乙二醇(PEG)共聚合,通过直接熔融共聚法,在165℃、70Pa下,反应15h,合成了系列PLEG。用特性黏数测试、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差示扫描位热法、X射线衍射、接触角测试等手段对其进行表征,发现PEG的Mn为1000时,特性黏数最大,为0.4009dL/g,且亲水性得到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性黏数 直接合成 聚乳酸 共聚法 聚乙二醇(PEG) 熔融 单体 外消旋 数均分子量 核磁共振氢谱
下载PDF
低含量增塑剂PEG对PLA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5
13
作者 朱艳 张显勇 +3 位作者 贾仕奎 王忠 付蕾 陈立贵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6,20,共7页
以质量分数不高于2%的聚乙二醇(PEG)为增塑剂,采用熔融共混法,利用双螺杆挤出机制备系列聚乳酸(PLA)/PEG共混物,并对其断面形貌、结晶行为、热稳定性和力学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PEG能够在PLA基体中均匀分散,低含量PEG的引入未改变PL... 以质量分数不高于2%的聚乙二醇(PEG)为增塑剂,采用熔融共混法,利用双螺杆挤出机制备系列聚乳酸(PLA)/PEG共混物,并对其断面形貌、结晶行为、热稳定性和力学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PEG能够在PLA基体中均匀分散,低含量PEG的引入未改变PLA晶型;随着PEG含量的增加,PLA/PEG共混物的冷结晶焓逐渐减小,而熔融焓逐渐增大,结晶度在PEG质量分数为2%时达到最大值37.65%,较纯PLA提高了54.43%;添加PEG后,PLA晶体由球晶变为不规则的多边形晶体。随着PEG含量的增加,共混物拉伸强度和缺口冲击强度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当PEG质量分数为1.6%时,PLA/PEG共混物的拉伸强度达到最大,其值为66.75 MPa,较纯PLA提高了14.3%;当PEG质量分数为1.2%时,缺口冲击强度达到最大,其值为11.4 kJ/m2,较纯PLA提高了51.39%,表明低含量的增塑剂PEG也能起到增韧PLA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 聚乙二醇 断面形貌 结晶行为 力学性能
下载PDF
聚乙二醇对聚乳酸的共聚改性研究 被引量:12
14
作者 樊国栋 杨海燕 《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1-53,共3页
以乳酸单体(LA)为原料,锌酸亚锡[Sn(Oct)2]为催化剂,按m[Sn(Oct)2]∶m(LA)=0.008∶1投料,在170℃、0.095 MPa下反应8 h,直接熔融缩聚合成PLA,其Mη(黏均摩尔质量)为12514。将PLA与PEG-400、PEG-600和PEG-800按m(PLA)∶m(PEG)=9∶1共聚... 以乳酸单体(LA)为原料,锌酸亚锡[Sn(Oct)2]为催化剂,按m[Sn(Oct)2]∶m(LA)=0.008∶1投料,在170℃、0.095 MPa下反应8 h,直接熔融缩聚合成PLA,其Mη(黏均摩尔质量)为12514。将PLA与PEG-400、PEG-600和PEG-800按m(PLA)∶m(PEG)=9∶1共聚合成系列PLEGs。用特性黏度、FT-IR、DSC、接触角测定等测试手段对其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系列PLEGs中,PEG-600和PLA共聚合成的PLEG的最高,可达28900。PEG-800和PLA共聚合成的PLEG接触角最小,为57.0°,表明其亲水性能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聚乙二醇 聚乳酸 聚乙二醇 直接熔融聚合法 表征
下载PDF
丹参酮ⅡA-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对兔肝动脉栓塞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陈红宇 李琦 +5 位作者 陈庆华 赵泽华 韩蕾 王之 徐嵩森 王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977-981,共5页
目的观察经肝动脉注入丹参酮ⅡA-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对兔肝动脉的栓塞作用。方法新西兰兔24只在DSA监视下经肝动脉注入丹参酮ⅡA微球,注入后10 min,1、3、7、14、21、30、42 d各取3只再次造影,观察肝动脉栓塞情况,并处死取肝、心、脾... 目的观察经肝动脉注入丹参酮ⅡA-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对兔肝动脉的栓塞作用。方法新西兰兔24只在DSA监视下经肝动脉注入丹参酮ⅡA微球,注入后10 min,1、3、7、14、21、30、42 d各取3只再次造影,观察肝动脉栓塞情况,并处死取肝、心、脾、肺、肾和胃组织,观察病理变化,同时作血常规和肝、肾功能检查。结果栓塞后10 min造影显示,肝动脉末梢血管消失。栓塞后第1、3、7、14、21、30 d造影,肝动脉末梢血管均未显影。栓塞后第42 d造影显示肝动脉末梢血管已显影。病理切片显示栓塞部位出现炎性及坏死。常规和生化结果:介入栓塞后白细胞出现一过性升高,第7 d恢复正常水平(P>0.05);AST、ALT均在栓塞后第3 d达到最高值,第7 d恢复正常水平(P>0.05)。结论丹参酮ⅡA微球具有良好的肝动脉末梢栓塞效果,栓塞时间在30~42 d,是一种理想的肿瘤介入栓塞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酮ⅡA 微球 聚乳酸/羟基乙酸 栓塞 介入
下载PDF
载两性霉素B的PLA-PEG纳米粒在小鼠体内的分布 被引量:3
16
作者 徐楠 郁晓 +2 位作者 范国荣 温海 陈江汉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849-851,共3页
采用改良的相分离法制备载有两性霉素B(1)的聚乳酸-聚乙二醇纳米粒,HPLC法检测小鼠脑组织及其它脏器中的药物浓度。以1粉针剂和1脂质体为对照,评价纳米粒的脑靶向作用。在小鼠脑内1粉针剂组未能检测出药物,1脂质体组于3h后能测得微量药... 采用改良的相分离法制备载有两性霉素B(1)的聚乳酸-聚乙二醇纳米粒,HPLC法检测小鼠脑组织及其它脏器中的药物浓度。以1粉针剂和1脂质体为对照,评价纳米粒的脑靶向作用。在小鼠脑内1粉针剂组未能检测出药物,1脂质体组于3h后能测得微量药物,1纳米粒组小鼠给药30min后脑内浓度达33.5ng/g,12h达最高(160.4n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性霉素B 聚乳酸-聚乙二醇共聚物 纳米粒 脑靶向
下载PDF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缓释微球对周围神经损伤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晓华 程明和 +1 位作者 王新霞 王强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39-643,共5页
目的观察脑源性营养因子(BDNF)缓释微球对周围神经损伤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为载体材料,采用复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BDNF-PLGA缓释微球。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BDNF组和BDNF-PLGA缓释... 目的观察脑源性营养因子(BDNF)缓释微球对周围神经损伤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为载体材料,采用复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BDNF-PLGA缓释微球。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BDNF组和BDNF-PLGA缓释微球组,每组12只;除假手术外,其他各组大鼠均制备坐骨神经钳夹损伤模型。术后BDNF组神经损伤局部注射1mL/kg BDNF(30μg/mL),BDNF-PLGA缓释微球组局部注射1mL/kg BDNF-PLGA缓释微球(活性BDNF含量30μg/mL)。每周注射给药1次,共给药4次。观察大鼠的大体形态、步态、关节活动等情况,并进行神经功能行为学评分;术后4周,检查神经传导速度(NCV)、波幅、潜伏期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的幅度,检查完毕后取坐骨神经损伤部位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 BDNF-PLGA缓释微球组坐骨神经损伤大鼠的步态、关节活动等一般状况较模型组明显改善,且优于BDNF组。BDNF-PLGA缓释微球可有效改善大鼠损伤神经功能,到第4周时已基本恢复正常,其神经功能恢复状况快于BDNF组。术后4周,BDNF-PLGA缓释微球组能提高大鼠坐骨神经NCV,增大电位波幅,缩短潜伏期,增大坐骨神经CMAP波幅,提高CMAP恢复率(与模型组比较,P<0.01),且上述指标的改善均优于BDNF组(P<0.05)。BDNFPLGA缓释微球明显改善坐骨神经髓鞘、轴突、髓神经纤维等组织病理学改变。结论 BDNF-PLGA缓释微球对周围神经损伤大鼠具有显著的神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微球体 周围神经损伤
下载PDF
聚乳酸均聚物的IPDI/PEG二步法扩链改性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樊国栋 杨海燕 +1 位作者 王海花 陈佑宁 《现代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52-54,共3页
以乳酸为原料、锌酸亚锡为催化剂,按二者质量比1∶0.008投料,在170℃、0.09 MPa下反应8 h,直接熔融缩聚生成聚乳酸均聚物,测得其羟值(以KOH计)为112 mg/g。聚乳酸均聚物与IPDI反应,当—OH/—NCO摩尔比为1.5时,176℃、0.09 MPa条件下,反... 以乳酸为原料、锌酸亚锡为催化剂,按二者质量比1∶0.008投料,在170℃、0.09 MPa下反应8 h,直接熔融缩聚生成聚乳酸均聚物,测得其羟值(以KOH计)为112 mg/g。聚乳酸均聚物与IPDI反应,当—OH/—NCO摩尔比为1.5时,176℃、0.09 MPa条件下,反应13 min得到PLA的rη最大。将PLA分别与几种PEG共聚合成PLEGs,对聚合物进行了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聚乙二醇 聚乙二醇 直接熔融缩聚
下载PDF
去甲斑蝥素聚乳酸-聚乙二醇纳米粒的制备及细胞毒性实验 被引量:2
19
作者 任杰 仲谦 +3 位作者 李航 袁华 郁晓 成浩 《药学服务与研究》 CAS CSCD 2007年第4期294-297,共4页
目的:制备去甲斑蝥素纳米粒(norcantharidin nanoparticles,NCTD-NP),并考察其缓释特性和细胞毒性。方法:以聚乳酸-聚乙二醇为载体,采用相分离法制备NCTD-NP。用激光粒度仪测定纳米粒的粒径,以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以HPLC法测定其包封率... 目的:制备去甲斑蝥素纳米粒(norcantharidin nanoparticles,NCTD-NP),并考察其缓释特性和细胞毒性。方法:以聚乳酸-聚乙二醇为载体,采用相分离法制备NCTD-NP。用激光粒度仪测定纳米粒的粒径,以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以HPLC法测定其包封率,以紫外分光光度法考察其体外释放特性。应用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酶反应比色法(MTT法)比较NCTD-NP和NCTD对胆囊癌GBC-SD细胞的细胞毒性。结果:纳米粒的粒径为(97.4±14.5)nm,表面光滑,包封率为(51.7±1.32)%,具有良好缓释性能。相同浓度的NCTD-NP和NCTD的细胞毒性在24 h之前基本相同,但NCTD-NP对GBC-SD细胞的生长有更持久的抑制效果,在IC50浓度48 h时仍抑制(56.42±9.45)%,而NCTD组仅抑制(23.14±3.77)%,两组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NCTD-NP具有良好的缓释性能,并且可较长时间抑制胆囊癌GBC-SD细胞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甲斑蝥素 纳米颗粒 制备 细胞毒性 聚乳酸 聚乙烯二醇类
下载PDF
注射用雌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缓释微球生物相容性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赵刚 平其能 +2 位作者 田长青 张秀芹 孟晓东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93-795,共3页
目的:以整体动物为研究对象,考察注射用雌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缓释微球动物体内的生物降解和生物相容性。方法:肌注给药,显微镜观察组织切片,研究空白PLGA微球及载雌二醇PLGA微球的生物降解和相容性。结果:28d内,微球从规则球形降解为不... 目的:以整体动物为研究对象,考察注射用雌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缓释微球动物体内的生物降解和生物相容性。方法:肌注给药,显微镜观察组织切片,研究空白PLGA微球及载雌二醇PLGA微球的生物降解和相容性。结果:28d内,微球从规则球形降解为不规则微小颗粒,组织学观察空白微球和载雌二醇微球均未见病理改变。结论:注射用雌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缓释微球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和相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雌二醇 聚乳酸羟基乙酸 微球 生物相容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