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moval Effect of Coagulating Sedimentation Method on Polyethylene Microplastics in Water
1
作者 Shasha LIU Qiongru ZHUANG +3 位作者 Hongji HUANG Xiaodan LIN Yue YANG Jinghua WU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23年第9期31-33,43,共4页
Microplastic is a new kind of pollutant.It exists widely in the aquatic environment and seriously endangers the aquatic ecosystem.In this study,the coagulating sedimentation method was used to remove microplastics in ... Microplastic is a new kind of pollutant.It exists widely in the aquatic environment and seriously endangers the aquatic ecosystem.In this study,the coagulating sedimentation method was used to remove microplastics in water.Polyethylene(PE)was selected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microplastics,polyferric sulfate(PFS),polyaluminum chloride(PAC)and aluminum sulfate(AS)were used as coagulant,and polyacrylamide(PAM)was used as coagulant aid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pH,coagulant concentration and sedimentation time on the removal of PE by single and composite coagulant.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hen the dosage of PFS was 0.5 g/L and pH was 5.0,the removal rate could reach 82.14%,which was better than PAC and AS,indicating that PFS had better coagulation and sedimentation performance for PE;the composite coagulant of PFS+PAC+AS(1 g/L+0.2 g/L+0.2 g/L,pH was 5.0)had the highest removal rate of PE,reaching 96.06%;the removal rate of PE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in sedimentation time,but considering that the longer sedimentation time has less contribution to the improvement of removal rate,it is recommended that 4 h is appropri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plastics Coagulating sedimentation polyethylene(pe) REMOVAL
下载PDF
聚乙烯微塑料对冬小麦生长及土壤酶活性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丰晨晨 陈悦 +2 位作者 陈富鹏 李岚涛 林迪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96-507,共12页
【目的】探究聚乙烯微塑料(polyethylene microplastics,PE-MPs)对冬小麦生长、生理及土壤酶活性影响效应,为揭示冬小麦对PE-MPs污染的生理生态响应机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不同粒径(10、500μm)和质量分数(0%、0.1%、0... 【目的】探究聚乙烯微塑料(polyethylene microplastics,PE-MPs)对冬小麦生长、生理及土壤酶活性影响效应,为揭示冬小麦对PE-MPs污染的生理生态响应机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不同粒径(10、500μm)和质量分数(0%、0.1%、0.5%、1.0%和5.0%)PE-MPs对冬小麦(播种后60、90、120 d)生长发育、光合生理、抗氧化酶活性、叶片解剖结构、冠层温度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冬小麦生长发育和光合生理等指标受PE-MPs影响显著。冬小麦株高、叶面积、叶鲜质量和根鲜质量等农艺指标及叶绿素a(Chl-a)、叶绿素b(Chl-b)、叶绿素a+b(Chl-a+b)含量和光合特性整体呈先升高(PE-MPs质量分数0.1%~0.5%)后降低(PE-MPs质量分数1.0%~5.0%)趋势。同时,PE-MPs显著提高了冬小麦抗氧化酶活性,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 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均在PE-MPs质量分数0.5%时达到最高,而后逐步下降。PE-MPs质量分数0.1%~0.5%时提高了叶片厚度,增加了植株冠层群体温度。此外,土壤脲酶(soil urease,S-URE)、酸性磷酸酶(soilacid phosphatase,S-ACP)和脱氢酶(soil dehydrogenase,S-DHA)活性受PE-MPs影响显著,3种酶活性整体均在PE-MPs质量分数0.5%~1.0%处理下达最大值。【结论】PE-MPs对冬小麦生长发育、理化特性及土壤酶活性影响效应整体呈低促(0.1%~0.5%)高抑(1.0%~5.0%)趋势变化,高质量分数PE-MPs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和毒性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微塑料 冬小麦 叶片抗氧化酶 冠层温度 土壤酶活性
下载PDF
PE-Cd复合污染土壤中Cd释放迁移特征及机制 被引量:1
3
作者 王迪 徐绍辉 +1 位作者 邵明艳 林青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69-1079,共11页
微塑料广泛分布于土壤环境中,不仅改变了土壤的理化性质还可富集重金属等污染物,进而影响它们在环境中的归趋.目前,有关微塑料对土壤中重金属运移影响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晰.选取聚乙烯(PE)微塑料和Cd为研究对象,在明确PE对Cd^(2+)吸附作... 微塑料广泛分布于土壤环境中,不仅改变了土壤的理化性质还可富集重金属等污染物,进而影响它们在环境中的归趋.目前,有关微塑料对土壤中重金属运移影响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晰.选取聚乙烯(PE)微塑料和Cd为研究对象,在明确PE对Cd^(2+)吸附作用机制的基础上,通过土柱淋溶实验研究了不同离子强度和类型(Ca^(2+)、Na^(+))下,PE含量和粒径对土壤中Cd释放迁移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PE对Cd^(2+)的吸附能力随粒径的增大而降低,以物理吸附为主,受颗粒内扩散过程控制.PE对Cd释放迁移的影响与CaCl_(2)浓度有关,高离子强度下(0.05 mol·L^(-1)和0.1 mol·L^(-1)),PE促进了Cd^(2+)的迁移,Cd^(2+)的出流浓度分别由6.48 mg·L^(-1)和16.79 mg·L^(-1)升高到7.12 mg·L^(-1)和23.45 mg·L^(-1);低离子强度下(0.01 mol·L^(-1))抑制了Cd的迁移,Cd^(2+)的出流浓度由0.66 mg·L^(-1)降低至0.57 mg·L^(-1);且PE添加量越大,促进或抑制作用越显著.同时,Cd的释放迁移也受PE粒径和含量的影响,当添加量较小(1%、4%)时,大粒径对Cd^(2+)迁移的促进效果更加显著;而当添加量较大(7%和20%)时,小粒径更易促进Cd^(2+)的迁移.当淋溶液为NaCl时,土壤的渗透性显著降低,PE对Cd的迁移无显著影响,但改变了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总之,微塑料改变了土壤中Cd的释放迁移行为,作用结果不仅与微塑料的粒径和含量有关,还受土壤溶液化学性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pe) 微塑料 吸附 镉(CD) 淋溶迁移 土壤
原文传递
海岸环境中两类软质微塑料表面生物膜DNA的提取方法比较与优化 被引量:1
4
作者 陈涛 涂晨 +2 位作者 郭鹏鹏 周倩 骆永明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12-119,共8页
微塑料因粒径小、比表面积大,可作为重金属、有机污染物以及病原微生物的载体。已有研究表明,微塑料表面附着的微生物主要以生物膜的形式存在。本研究以山东省海岸带环境中常见的两类软质塑料——发泡类聚苯乙烯(expanded polystyrene,E... 微塑料因粒径小、比表面积大,可作为重金属、有机污染物以及病原微生物的载体。已有研究表明,微塑料表面附着的微生物主要以生物膜的形式存在。本研究以山东省海岸带环境中常见的两类软质塑料——发泡类聚苯乙烯(expanded polystyrene,EPS)和聚乙烯薄膜(polyethylene films,PE)为研究对象,比较了MP FastDNA~&#x00AE;和MOBIO PowerSoil~&#x00AE;两种DNA提取试剂盒对微塑料表面生物膜DNA的提取效果,探讨了不同的微塑料粒径和数量对DNA提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MP FastDNA~&#x00AE;试剂盒对两种软质微塑料表面生物膜DNA的提取浓度显著低于MOBIO PowerSoil~&#x00AE;试剂盒(1.0~12.5倍)。采用MP FastDNA~&#x00AE;试剂盒提取的PE表面DNA的浓度约为EPS的1.3~4.4倍。当微塑料数量不大于20片时,小粒径(1~3 mm)的EPS表面生物膜DNA浓度显著高于大粒径(3~5 mm)EPS,而对于PE薄膜则相反。对于两种粒径的EPS,微塑料表面DNA浓度均随着微塑料数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但对于小粒径(1~3 mm)的PE薄膜,DNA浓度随微塑料数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而大粒径(3~5 mm)的PE薄膜表面DNA浓度随微塑料数量的增加而降低。微塑料的粒径和数量对其表面DNA提取效果影响的差异与微塑料的类型及其理化性质有关。本研究可为海洋与海岸环境中微塑料表面微生物群落组成与多样性研究提供方法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生物膜 DNA 聚乙烯薄膜(pe) 发泡类聚苯乙烯(EPS)
下载PDF
地表水中聚乙烯微塑料的絮凝去除机制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奉翠 刘海成 +2 位作者 薛婷婷 周欣仪 陈卫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97-101,共5页
遴选地表水环境中常见的聚乙烯(PE)微塑料为目标污染物,开展絮凝试验,研究絮凝剂种类、pH值及助凝剂阴离子聚丙烯酰胺(APAM)对水体中PE微塑料去除的影响,分析絮凝机制。结果表明:相同絮凝剂投加量时,硫酸铝对PE微塑料的去除率高于三氯... 遴选地表水环境中常见的聚乙烯(PE)微塑料为目标污染物,开展絮凝试验,研究絮凝剂种类、pH值及助凝剂阴离子聚丙烯酰胺(APAM)对水体中PE微塑料去除的影响,分析絮凝机制。结果表明:相同絮凝剂投加量时,硫酸铝对PE微塑料的去除率高于三氯化铁的;水体pH值为中性、硫酸铝投加量为50 mg/L,室温下PE微塑料去除率约为40%,同样的水质条件及硫酸铝投加量下,加入5 mg/L APAM强化絮凝反应,PE微塑料的去除率提升至53.19%,当APAM投加量大于10 mg/L时,PE微塑料的去除率提升至60%;在助凝剂APAM强化硫酸铝对PE微塑料的絮凝去除过程中,吸附电中和、吸附架桥作用是絮凝去除微塑料的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聚乙烯 絮凝 去除率
下载PDF
聚乙烯微塑料与镉联合暴露对赤子爱胜蚓的毒性效应及交互作用评估
6
作者 杨晓霞 张雪梅 +6 位作者 舒晓 谢蔓莉 龚久平 杨俊英 李必全 柴勇 刘剑飞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482-496,共15页
将蚯蚓(赤子爱胜)分别暴露于不同浓度(0.5、2.5、10、20 g·kg^(-1))的聚乙烯(PE)微塑料(30~50μm)与镉(Cd,1、10 mg·kg^(-1))单独或复合污染土壤中28 d.以个体生长及繁殖、细胞色素P450亚酶(CYP1A2、CYP2B6、CYP2C9与CYP3A4)... 将蚯蚓(赤子爱胜)分别暴露于不同浓度(0.5、2.5、10、20 g·kg^(-1))的聚乙烯(PE)微塑料(30~50μm)与镉(Cd,1、10 mg·kg^(-1))单独或复合污染土壤中28 d.以个体生长及繁殖、细胞色素P450亚酶(CYP1A2、CYP2B6、CYP2C9与CYP3A4)和小分子代谢标记物(代谢组学)多指标为受试终点,并采用生物标记物响应指数法(Biomarker response index,BRI)和联合效应加成指数法(Effect addition index,EAI),评估PE微塑料与Cd复合污染毒性效应及交互作用.暴露试验结果显示,联合胁迫能显著影响Cd的生物累积.联合暴露下,蚯蚓体内Cd的积累受微塑料浓度的影响显著.PE与Cd的交互作用随效应水平的增加由拮抗作用转变为协同作用.20 g·kg^(-1) PE与1 mg·kg(-1) Cd联合暴露,以及10~20 g·kg(-1) PE与10mg·kg^(-1) Cd联合暴露下,CYP2B6及CYP3A4活力显著低于对照水平,提示蚯蚓氧化损伤的产生.基于代谢组识别出的前10位重要的小分子代谢物分别为:十二羟基十二烷酸、3'-磷酸腺苷、肌苷、喹啉酸、亚麻酸衍生物(9Z,11E,13S,15Z)-13-羟基十八碳-9,11,15-三烯酸(13(S)-HOT)、硬脂酸、尿苷、L-胱硫醚、胸苷酸与亮氨酸.PE与Cd联合暴露下,上述小分子代谢物水平均发生显著平变化.PE与Cd联合暴露的毒性作用模式与蚯蚓自身解毒能力受损、脂质代谢、嘌呤、嘧啶代谢及氨基酸代谢紊乱有关.本研究结果有助于精准评估土壤PE微塑料与Cd的复合生态风险,为提升PE微塑料与Cd复合污染生态风险的认知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子爱胜蚓 聚乙烯(pe)微塑料 细胞色素P450亚酶 代谢组学 变化水平 生物标记物响应指数法 效应加成指数法
原文传递
聚乙烯微塑料对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梁榕 何娇 +2 位作者 孙飞虎 张瑞芳 王鑫鑫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679-3687,共9页
微塑料污染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威胁引起了广泛关注.为了明确聚乙烯微塑料对土壤性质的影响,通过为期4个月的土壤培养试验,探究不同质量分数(1%、2.5%、5%)和粒径(30目、100目)聚乙烯微塑料对土壤化学性质、养分含量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 微塑料污染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威胁引起了广泛关注.为了明确聚乙烯微塑料对土壤性质的影响,通过为期4个月的土壤培养试验,探究不同质量分数(1%、2.5%、5%)和粒径(30目、100目)聚乙烯微塑料对土壤化学性质、养分含量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①100目2.5%和5%微塑料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pH,不同质量分数和粒径聚乙烯微塑料添加对土壤电导率影响不显著.②相比于CK,添加微塑料会不同程度降低土壤速效钾、有效磷和硝态氮含量.添加100目微塑料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和铵态氮含量.③当微塑料粒径为100目时,相比于CK,不同质量分数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土壤过氧化氢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5%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蔗糖酶活性.④土壤性质的变化受微塑料质量分数和粒径影响,质量分数越高、粒径越小,影响越显著.综上,聚乙烯微塑料对土壤性质的影响没有预期的明显,未来研究应重点关注不同影响所涉及的机制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微塑料(pe mps) 质量分数 粒径 土壤养分 土壤酶活性
原文传递
聚乙烯微塑料对盐渍化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8
作者 王志超 李哲 +3 位作者 李嘉辰 屈忠义 杨文焕 李卫平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088-3097,共10页
地膜覆盖保墒已成为盐渍化土壤种植中重要的农艺措施,而盐渍化与微塑料双重胁迫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为探究聚乙烯微塑料对盐渍化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通过室内模拟盐渍化土壤环境中微塑料污染的方法,探究不同类型(氯盐... 地膜覆盖保墒已成为盐渍化土壤种植中重要的农艺措施,而盐渍化与微塑料双重胁迫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为探究聚乙烯微塑料对盐渍化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通过室内模拟盐渍化土壤环境中微塑料污染的方法,探究不同类型(氯盐类和硫酸盐类)和不同含量(弱、中、强)的盐渍化土壤赋存不同丰度聚乙烯(PE)微塑料(土样干重的1%和4%)条件下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PE微塑料会降低盐渍化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且硫酸盐类盐渍土处理受到的影响更强烈.赋存PE微塑料后不同处理微生物组成基本一致,但其相对丰度会发生变化,硫酸盐类盐渍土处理中各菌群相对丰度的变化较氯盐类盐渍土处理更强;门水平上,变形菌门相对丰度与赋存PE微塑料丰度呈正相关,而拟杆菌门、放线菌门和酸杆菌门相对丰度与赋存PE微塑料丰度呈负相关;科水平上,黄杆菌科、食碱菌科、盐单胞菌科和鞘脂单胞菌科相对丰度随赋存PE微塑料丰度增大而增大.KEGG代谢通路预测显示,赋存PE微塑料会降低微生物新陈代谢和遗传信息等功能相对丰度,硫酸盐类盐渍土对新陈代谢功能的抑制作用强于氯盐类盐渍土,而对遗传信息功能的抑制效果弱于氯盐类盐渍土;新陈代谢功能二级通道中氨基酸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能量代谢等功能受到抑制,推测新陈代谢功能的降低可能是由于上述二级代谢通路相对丰度降低引起的.试验结果可为微塑料和盐渍化双重污染条件下对土壤环境的影响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微塑料(pe mps) 盐渍化土壤 微生物 组成和多样性 功能
原文传递
聚乙烯微塑料对土壤氮转化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进展
9
作者 王树涛 汪晚晴 +4 位作者 荣飒爽 李宇欣 王鑫鑫 梁盼 刘微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756-4765,共10页
聚乙烯塑料是当前农田土壤微塑料(MPs)污染的主要类型之一,具有分布广、颗粒小、易积累且难降解等特点,长期在土壤中存在影响元素循环.在总结国内外重要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系统分析和综述了聚乙烯微塑料(PE-MPs)影响土壤氮转化的关键因... 聚乙烯塑料是当前农田土壤微塑料(MPs)污染的主要类型之一,具有分布广、颗粒小、易积累且难降解等特点,长期在土壤中存在影响元素循环.在总结国内外重要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系统分析和综述了聚乙烯微塑料(PE-MPs)影响土壤氮转化的关键因素和过程.一方面PE-MPs自身作为碳源招募微生物,选择定殖微生物种群,释放添加剂等途径对与土壤氮转化相关微生物和关键酶活性产生直接影响.另一方面PE-MPs通过影响土壤理化性质改变微生物生长微环境对与土壤氮转化相关微生物和关键酶活性产生间接影响.此外,MPs的重要添加剂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PAEs)可能是短期内影响土壤氮转化过程的主要因子.通过建议未来应该深入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可为MPs污染土壤的氮素营养调控和生态风险评估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微塑料(pe-mps) 氮转化 微生物 土壤理化性质 氮转化功能基因
原文传递
典型雌激素在微塑料上的吸附特征及位点能量分布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姜艳 郑密密 +3 位作者 胡嘉梧 柳王荣 贺德春 潘杰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158-2167,共10页
微塑料(MPs)和雌激素是目前备受关注的新型污染物,MPs可作为环境中雌激素的载体而产生复合污染.为了解聚乙烯(PE)为代表的MPs对典型雌激素的吸附特性,采用批平衡吸附实验法,借助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等研究不同... 微塑料(MPs)和雌激素是目前备受关注的新型污染物,MPs可作为环境中雌激素的载体而产生复合污染.为了解聚乙烯(PE)为代表的MPs对典型雌激素的吸附特性,采用批平衡吸附实验法,借助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等研究不同体系下PE对6种典型雌激素的吸附行为和位点能量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在不同初始浓度(100μg·L^(-1)和1000μg·L^(-1)),PE对目标雌激素的吸附过程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初始浓度的增加会影响吸附平衡时间和雌激素吸附量占比.在单一体系(单一雌激素)和复合体系(6种雌激素共存)中,雌激素在PE上的吸附更符合Freundlich模型(R2>0.94).等温吸附实验结果及XPS和FTIR表征结果表明,吸附过程主要受范德华力和疏水分配作用影响;单一己烯雌酚(DES)体系中出现的C—O—C官能团和单一炔雌醇(17α-EE2)体系中出现的C—O—C及O-C=O官能团,表明化学键合作用对合成雌激素在MPs上的吸附有一定的影响,而对天然雌激素基本没有影响.与单一体系相比,复合体系中各雌激素的吸附位点能量整体向高位能区偏移,位点能量增加了2.15%~40.98%,其中,己烯雌酚(DES)的位点能量变化最为显著,说明其在复合体系中具有竞争优势.以上研究结果可以为有机污染物和微塑料共存情况下的吸附行为、作用机制和环境风险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pe) 雌激素 吸附 位点能量 微塑料(mps)
原文传递
土壤中聚乙烯和聚苯乙烯微塑料对多环芳烃的吸附行为和机理分析 被引量:8
11
作者 李珍 孙丽娜 +4 位作者 范琪 杨昊 刘文浪 李宣枝 肖雅婷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32-244,共13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微塑料对土壤基质中16种多环芳烃(PAHs)吸附的影响.通过批实验考察了PAHs在聚乙烯(PE)和聚苯乙烯(PS)微塑料上的吸附过程,系统地评价了pH和腐殖酸(HA)浓度等环境因素对微塑料吸附土壤PAHs的影响.结果表明,微塑料对土壤中P... 本研究旨在探讨微塑料对土壤基质中16种多环芳烃(PAHs)吸附的影响.通过批实验考察了PAHs在聚乙烯(PE)和聚苯乙烯(PS)微塑料上的吸附过程,系统地评价了pH和腐殖酸(HA)浓度等环境因素对微塑料吸附土壤PAHs的影响.结果表明,微塑料对土壤中PAHs的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且Freundlich模型对吸附结果的拟合程度(R^(2)=0.9868~0.9931)明显高于Langmuir模型(R^(2)=0.8638~0.8927),说明微塑料对PAHs的吸附过程主要为化学吸附.通过吸附热力学计算的ΔH均为正值,ΔG为负值,表明微塑料对土壤PAHs的吸附是自发的吸热过程.pH和HA对PE和PS微塑料吸附PAHs的影响显著,PE和PS微塑料对PAHs的吸附量分别在pH=5.0和pH=7.0时达到峰值;腐殖酸浓度的增加抑制了PAHs在PE微塑料上的吸附,吸附量从9363.95 ng·g^(-1)降到4877.42 ng·g^(-1),但促进了PAHs在PS微塑料上的吸附,吸附量从9422.71 ng·g^(-1)增加到13259.73 ng·g^(-1),这表明PAHs对腐殖酸的亲和力高于对PE微塑料的亲和力.微塑料对土壤PAHs的吸附主要与静电作用、π-π作用和疏水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聚乙烯(pe) 聚苯乙烯(PS) 吸附行为 吸附机理 农田土壤 多环芳烃(PAHs)
原文传递
聚乙烯微塑料的微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2
作者 骆苑蓉 钱义谦 齐雅楠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4869-4875,共7页
现代工业的发展使得塑料制品的使用量急剧增加,由此产生的大量废旧塑料垃圾在环境中裂解形成粒径更小的微塑料(<5 mm).由于微塑料结构稳定,分布广泛且生物可利用性低,在环境中长期存在,已经逐渐成为对海洋生态和环境造成巨大影响的... 现代工业的发展使得塑料制品的使用量急剧增加,由此产生的大量废旧塑料垃圾在环境中裂解形成粒径更小的微塑料(<5 mm).由于微塑料结构稳定,分布广泛且生物可利用性低,在环境中长期存在,已经逐渐成为对海洋生态和环境造成巨大影响的重要污染物.近年的研究表明,自然环境中存在一些能降解这些难降解微塑料的微生物,微生物降解无二次污染且对环境扰动少,在微塑料的去除中具有很好地应用潜力,但亦有一些局限性.综述了环境中数量最多的聚乙烯微塑料的微生物降解研究现状,着重探讨了降解效果和量化方法.基于微塑料生物分解效率普遍较低的现状,开展进一步的研究还非常有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塑料垃圾 微塑料 聚乙烯(pe) 生物降解 表征方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