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催化裂解过程分子尺度的反应动力学模拟:原料油分子尺度的模拟 被引量:3
1
作者 欧阳福生 王胜 +1 位作者 江洪波 翁惠新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78-683,共6页
以工业实测数据为基础,运用结构导向集总方法构造分子,对催化裂解原料油进行了分子尺度上的蒙特卡罗模拟。结果表明,Monte Carlo方法可以在分子尺度上实现对催化裂解原料很好的模拟。两种工况下原料的平均分子量、饱和烃、芳烃、胶质沥... 以工业实测数据为基础,运用结构导向集总方法构造分子,对催化裂解原料油进行了分子尺度上的蒙特卡罗模拟。结果表明,Monte Carlo方法可以在分子尺度上实现对催化裂解原料很好的模拟。两种工况下原料的平均分子量、饱和烃、芳烃、胶质沥青、碳、氢、硫、氮含量等性质的计算值与实际值吻合,且由此产生的分子矩阵将为后续反应网络的建立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裂解 复杂反应体系 分子尺度 原料性质 蒙特卡罗模拟
下载PDF
基于煤系重质芳烃制备负极材料改性剂及性能 被引量:2
2
作者 陈雪 刘书林 +4 位作者 和凤祥 吕晗 武全宇 王浩 屈滨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6461-6468,共8页
目前,商业化的负极材料改性剂主要以煤系、石油系精制沥青为原料,其品质参差不齐、价格昂贵。为改善这一现状,本文提出以价格低廉的煤系重质芳烃为原料,通过净化、聚合工艺,制得负极材料改性剂。将改性剂粉碎后与针状焦粉粒分别进行包... 目前,商业化的负极材料改性剂主要以煤系、石油系精制沥青为原料,其品质参差不齐、价格昂贵。为改善这一现状,本文提出以价格低廉的煤系重质芳烃为原料,通过净化、聚合工艺,制得负极材料改性剂。将改性剂粉碎后与针状焦粉粒分别进行包覆、造粒工艺处理,得到改性后锂电负极材料。通过旋转流变仪和热重分析仪对改性剂的流变性能、热失重性能进行分析;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气体吸附仪、X-射线衍射仪、激光拉曼光谱仪和电池检测系统对改性后样品表面形貌、孔结构、层间距、结晶性程度和电化学性能进行表征。电化学测试得出改性后的负极材料可逆比容量从改性前的333.02mAh/g增加到356.34mAh/g和359.67mAh/g,首次库仑效率增加1.72%和1.31%;30mA/g电流密度下,100周循环保持率高达98.87%以上;300mA/g电流密度下,可逆比容量从改性前的95.27mAh/g增加到147.52mAh/g和187.30mAh/g。结果表明:加入改性剂制备得到的负极材料,展现出优异的比容量、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成本低、制备工艺产业化可行性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芳烃 聚合 制备 改性剂 二次颗粒 负极材料 电化学
下载PDF
碳氢稠环芳烃的电化学聚合及其聚合物的多功能性 被引量:2
3
作者 黄美荣 高鹏 李新贵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697-704,共8页
综述了电化学聚合制备碳氢稠环芳烃聚合物的最新研究进展。讨论了电化学聚合机理以及碳氢稠环芳烃聚合物的结构表征途径。指出电化学聚合制备的碳氢稠环芳烃聚合物具有导电性、残炭性和荧光性,其中聚薁膜的电导率最高(2.2S/cm);而在四... 综述了电化学聚合制备碳氢稠环芳烃聚合物的最新研究进展。讨论了电化学聚合机理以及碳氢稠环芳烃聚合物的结构表征途径。指出电化学聚合制备的碳氢稠环芳烃聚合物具有导电性、残炭性和荧光性,其中聚薁膜的电导率最高(2.2S/cm);而在四氢呋喃中不溶解的聚萘级分在900℃时具有最高的残留物含量(质量分数为85%)。所有碳氢稠环芳烃聚合物都是良好的蓝色荧光发射体,其中聚芘表现最为突出,它在四氢呋喃溶液中的荧光量子效率高达1.0,且能与硝基芳烃类物质作用而发生高效荧光淬灭,淬灭效率高达50%,远高于芘单体和其他应用于硝基芳烃类物质探测的聚合物。碳氢稠环芳烃聚合物在导电材料、耐高温材料和荧光传感探测材料等领域显示出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氢稠环芳烃聚合物 电化学聚合 导电性 荧光性
下载PDF
芳烃试剂对稀土催化异戊二烯聚合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董为民 杨继华 +1 位作者 逄束芬 王佛松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29-32,共4页
在实验室通过在稀土催化剂配制时引入芳烃试剂的方法 ,考察了芳烃对稀土催化双烯烃聚合的影响。与作为聚合溶剂组分的芳烃导致催化活性降低的作用不同 ,在稀土催化剂配制时引入芳烃可提高催化活性 ,并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聚合产物相对分... 在实验室通过在稀土催化剂配制时引入芳烃试剂的方法 ,考察了芳烃对稀土催化双烯烃聚合的影响。与作为聚合溶剂组分的芳烃导致催化活性降低的作用不同 ,在稀土催化剂配制时引入芳烃可提高催化活性 ,并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聚合产物相对分子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催化剂 异戊二烯 芳香烃 试剂 顺式聚异戊二烯 定向聚合 橡胶
下载PDF
色谱相对外标法定量聚合级丙烯中烃类杂质 被引量:1
5
作者 张素玢 刘进 《辽宁化工》 CAS 1998年第1期56-57,共2页
本方法参照GB3392-82标准,采用气相色谱相对外标法定量聚合级丙烯中烃类杂质。该方法在实际生产中应用,操作简单,计算方便。
关键词 相对外标法 聚合级 烃类杂质 丙烯 聚丙烯 原料
下载PDF
混合C_4制备高活性聚异丁烯技术进展 被引量:4
6
作者 关颖 王旭辉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4-16,28,共4页
讨论了国内外以混合C4为原料制备高活性聚异丁烯(HRPIB)的聚合技术进展。重点论述了不同催化体系下的HRPIB制备技术,如经典的BF3系复合催化体系、新型钛系催化体系、新型铝系复合催化体系以及其它的催化体系,并介绍了一些合适的混合C4... 讨论了国内外以混合C4为原料制备高活性聚异丁烯(HRPIB)的聚合技术进展。重点论述了不同催化体系下的HRPIB制备技术,如经典的BF3系复合催化体系、新型钛系催化体系、新型铝系复合催化体系以及其它的催化体系,并介绍了一些合适的混合C4原料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碳四 HRPIB 制备 聚合 BF3 复合催化体系 技术
下载PDF
新型高效棒状高效液相色谱柱的制备与评价 被引量:5
7
作者 王进防 孟子晖 +2 位作者 周良模 王清海 朱道乾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7期745-748,共4页
制备了新型高效棒状(甲基丙烯酸-苯乙烯-二乙烯基苯)共聚物高效液相色谱柱,扫描电镜显示其具有大孔网络结构,从而表现出良好的通透性.以乙腈-水(90/10,V/V)为流动相,在流速为2.0mL/min下,柱压仅为2.5MPa.采用等度淋洗实现了多环芳烃及... 制备了新型高效棒状(甲基丙烯酸-苯乙烯-二乙烯基苯)共聚物高效液相色谱柱,扫描电镜显示其具有大孔网络结构,从而表现出良好的通透性.以乙腈-水(90/10,V/V)为流动相,在流速为2.0mL/min下,柱压仅为2.5MPa.采用等度淋洗实现了多环芳烃及芳香酸的分离.该方法简便且重现性好,具有很好的发展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 棒状 色谱柱 固定相 共聚物
下载PDF
以环共轭烃为重复单元的环多聚共轭烃的稳定性
8
作者 李前树 张星辰 李志儒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387-391,共5页
利用CNDO/2法讨论了以环共轭烃为重复单元的环多聚共轭烃的稳定性,得到C_4H_2是最可能的潜在合成物的结论。
关键词 环共轭烃 环多聚共轭烃 CNDO/2
下载PDF
分子水平重油生焦规律研究进展 被引量:3
9
作者 李中亚 申海平 范启明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1期93-100,共8页
阐述了重油缩合生焦规律分子水平的研究进展,主要从重油中四组分的分子组成与生焦的关系以及重油模型化合物生焦的研究两方面进行了概述。研究表明,对于重油各族组分来说:适量的饱和分有助于提升生焦质量;芳香分环数越多生焦越明显,生... 阐述了重油缩合生焦规律分子水平的研究进展,主要从重油中四组分的分子组成与生焦的关系以及重油模型化合物生焦的研究两方面进行了概述。研究表明,对于重油各族组分来说:适量的饱和分有助于提升生焦质量;芳香分环数越多生焦越明显,生焦质量越差;中、重胶质和沥青质易生焦,生焦质量差;杂原子会降低生焦质量,但各个杂原子的危害程度不同。而对于各个重油模型化合物来说:甲苯极难发生热缩合反应;萘、菲、蒽、芘的热缩合反应难度逐渐降低;二甲基萘由于侧链的作用,生焦质量比萘要差;1,2,4,5-四甲基苯由于其特殊的空间构型较易缩合生焦且生焦质量很好;杂原子模型化合物单独生焦质量越差,则其在加入到芳烃中之后对体系的生焦质量危害越大。随着超高分辨质谱技术的发展,为更加细致深入研究芳烃热缩合反应生焦机理提供了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化 聚合 碳氢化合物
下载PDF
环境中多环芳烃的迁移和转化 被引量:8
10
作者 李萍 《内蒙古环境保护》 1997年第4期38-39,共2页
本文综述环境中多环芳烃的来源的迁移转化的研究近况。大气中多环芳烃以光化学降解为主,在水体中以吸附过程迁移为净化特性,而在土壤中则以催化聚合反应降低其生物可给性。
关键词 多环芳烃 光化学反应 环境监测
下载PDF
中温和高温煤沥青的组成结构与性质 被引量:9
11
作者 王汝艳 马凤云 +3 位作者 钟梅 刘景梅 张晓静 陈义涛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956-2967,共12页
深入分析了新疆哈密淖毛湖中温煤沥青(CTPZ)和陕西榆林高温煤沥青(CTPG)的元素组成、热稳定性、微晶结构、分子结构特征等,选用Flynn-Wall-Ozawa法计算其热解活化能,对其甲苯可溶物和热聚合后试样的甲苯可溶物进行了GC-MS分析。结果表明... 深入分析了新疆哈密淖毛湖中温煤沥青(CTPZ)和陕西榆林高温煤沥青(CTPG)的元素组成、热稳定性、微晶结构、分子结构特征等,选用Flynn-Wall-Ozawa法计算其热解活化能,对其甲苯可溶物和热聚合后试样的甲苯可溶物进行了GC-MS分析。结果表明,CTPZ和CTPG的H/C原子比分别为1.005和0.510,O/C原子比分别为0.062和0.015;CTPZ的热解反应更加剧烈,轻组分逸出更快,热稳定性差,最终残炭率分别为16.03%和38.47%,CTPZ仅为CTPG的42%;在210~390℃,平均热解活化能分别为84.24和104.47 kJ/mol;芳香片层间距分别为0.404和0.356 nm,分别比石墨的芳香片层间距0.340 nm高出18.82%和4.71%,前者芳环上连有烷烃侧链和非平面结构的环烷烃更多,芳环层间有序性更差;CTPZ以正构长链烷烃为主,C20~C28相对含量超过50%,鉴于CTPZ正构烷烃的相对含量超过50%,且碳链长度在石蜡油的要求之内,故可分离制备石蜡油,而CTPG以芳烃为主,相对含量超过70%,其中,荧蒽类物质相对含量约达40%。热聚合结果表明,CTPG热聚合0.5 h,达到改质沥青一级品标准,宜做改质沥青原料,而CTPZ热聚合长达6 h,喹啉不溶物QI、结焦值CV和软化点SP等仍远离标准。经对热聚后试样进行GC-MS分析发现,CTPG中多环芳烃含量增加,表明其发生的是芳烃缩聚反应,而CTPZ中链状烷烃含量增加,表明其发生的是芳烃侧链部分的裂解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温煤沥青 高温煤沥青 芳烃 长链烷烃 热聚合
下载PDF
萘低温催化热缩聚机理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屈鑫旺 左萍萍 +2 位作者 李允梅 李娜 申文忠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259-1269,共11页
萘在高温煤焦油中的含量可达10%以上,以萘为原料进行催化缩聚是制备中间相沥青和功能炭材料的有效途径。本研究以无水AlCl_(3)为催化剂,系统研究了萘在不同温度(90-170℃)及AlCl_(3)与萘物质的量比(1∶100-30∶100)条件下的常压聚合过... 萘在高温煤焦油中的含量可达10%以上,以萘为原料进行催化缩聚是制备中间相沥青和功能炭材料的有效途径。本研究以无水AlCl_(3)为催化剂,系统研究了萘在不同温度(90-170℃)及AlCl_(3)与萘物质的量比(1∶100-30∶100)条件下的常压聚合过程。结果表明,当温度低于110℃时,缩聚产物主要由多联三环化合物构成,重质产物仅占29.5%;温度为150℃时,缩聚产物以四至五环迫位芳香缩合物为主,中质组分含量保持在50%;温度为170℃时,缩聚产物中存在大量六环芳香核,原料转化率高达90.7%,而且产物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及在THF中的溶解性,有利于高温热缩聚及后续石墨化工艺。本研究在提出“齐聚-热解-稠环化”反应机理基础上,考察了催化萘聚合产物的结构与组成:当AlCl_(3)与萘物质的量比为1∶100时,对萘短链齐聚进行模拟,可得二至七级萘齐聚物,而将AlCl_(3)与萘物质的量比提升至10∶100时,萘受AlCl_(3)催化热解可产生乙炔和甲基萘。该研究阐明了萘沥青前驱体的形成机理,为进一步萘催化缩聚制备中间相沥青的产物控制和沥青缩聚轻组分的循环再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萘聚合 LEWIS酸催化 多环芳烃 中间相沥青
下载PDF
N_2对PET连续固相缩聚生产的影响探讨 被引量:4
13
作者 马立刚 《合成技术及应用》 2002年第3期8-10,共3页
结合生产试验结果 ,分析、研究N2 流量、温度及其组分对PET固相缩聚反应速率及产品质量的影响 ,用于指导生产 ,优化调整工艺 ,提高瓶用聚酯的产品质量。
关键词 PET 连续固相缩聚 氮气 聚酯 碳氟化合物
下载PDF
马来酸酐与混合碳四的沉淀聚合 被引量:1
14
作者 鲍方健 宋文波 刘振杰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64-571,共8页
利用马来酸酐与混合碳四组分中的活泼烯烃进行共聚实现α-烯烃与碳四烃的分离,采用FTIR,^(13)C NMR,~1H NMR,~1H-^(13)C HSQC 2D NMR,SEM等方法研究了共聚物的结构、共聚反应类型以及反应条件对共聚反应的影响。表征结果显示,马来酸酐... 利用马来酸酐与混合碳四组分中的活泼烯烃进行共聚实现α-烯烃与碳四烃的分离,采用FTIR,^(13)C NMR,~1H NMR,~1H-^(13)C HSQC 2D NMR,SEM等方法研究了共聚物的结构、共聚反应类型以及反应条件对共聚反应的影响。表征结果显示,马来酸酐与混合碳四共聚为交替共聚反应;适宜的聚合工艺为自由基聚合,反应溶剂为乙酸异戊酯。形成最终聚合物粒子的过程中伴随有二次成核过程,所得聚合物粒子表面粗糙不平,但粒子尺寸较均一,粒径在1μm左右。实验结果表明,混合碳四过量,引发剂用量达到马来酸酐用量的1%(x)以上时,共聚物收率可以达到90%以上。以过氧化二苯甲酰为引发剂所得共聚物的粒子形貌更加规则。混合碳四中的正丁烯和异丁烯参与了与马来酸酐的聚合反应,异丁烯的竞聚率高于正丁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来酸酐 混合碳四 交替共聚 沉淀聚合 正丁烯 异丁烯
下载PDF
热聚法合成深色石油树脂 被引量:5
15
作者 周洪柱 卓兴利 李光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851-1855,共5页
乙烯裂解副产物C9芳烃馏分经过精馏分离提取220℃之前馏分,残余的重馏分与溶剂油按一定比例混配在一定温度和压力的条件下通过自由基聚合反应得到深色石油树脂。研究了反应温度、反应压力、改性剂含量等因素对深色石油树脂软化点、黏度... 乙烯裂解副产物C9芳烃馏分经过精馏分离提取220℃之前馏分,残余的重馏分与溶剂油按一定比例混配在一定温度和压力的条件下通过自由基聚合反应得到深色石油树脂。研究了反应温度、反应压力、改性剂含量等因素对深色石油树脂软化点、黏度及正庚烷值等指标的影响规律;确定了深色石油树脂热聚合温度、压力、恒温时间等工艺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解C9芳烃 热聚合 深色石油树脂 改性剂
下载PDF
配方组份及改性工艺对碳五石油树脂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熊立群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 CAS 2019年第5期91-94,共4页
以间戊二烯为主要单体,其他碳五双烯烃(如异戊二烯)、碳五单烯烃(如2-甲基-1-丁烯、2-甲基-2-丁烯)等为改性单体,无水三氯化铝(AlCl3)为催化剂,采用阳离子共聚法合成碳五石油树脂,通过改变配方组分、添加剂量及温度等聚合条件,考察各参... 以间戊二烯为主要单体,其他碳五双烯烃(如异戊二烯)、碳五单烯烃(如2-甲基-1-丁烯、2-甲基-2-丁烯)等为改性单体,无水三氯化铝(AlCl3)为催化剂,采用阳离子共聚法合成碳五石油树脂,通过改变配方组分、添加剂量及温度等聚合条件,考察各参数对树脂熔融黏度、蜡雾点、相对分子质量及分布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产品的熔融黏度、蜡雾点及相对分子质量分布都随异戊二烯用量的增加而增大,而随聚合温度及催化剂用量的增大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戊二烯 异戊二烯 催化剂 聚合温度 碳五石油树脂
下载PDF
乙烯装置压缩系统烃凝液处理流程的改进 被引量:1
17
作者 武兴彬 吕行 魏弢 《乙烯工业》 CAS 2006年第4期37-39,共3页
在对目前乙烯装置前脱丙烷前加氢流程中,碱洗后烃凝液两种处理方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改进流程。改进流程能有效地解决前两种烃凝液处理流程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前脱丙烷前加氢流程 液相烃 聚合 结垢 堵塞 运行周期
下载PDF
高效可再生SiO_(2)/P(SMA-co-MMA-co-BA)树脂的制备及氯代烃吸附性能
18
作者 李凤 邱海燕 +3 位作者 兰贵红 张英婷 张名 徐倩霞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236-1242,共7页
采用悬浮聚合法制备了一种二氧化硅/聚(甲基丙烯酸十八烷基酯-co-甲基丙烯酸甲酯-co-丙烯酸丁酯)[SiO_(2)/P(SMA-co-MMA-co-BA)]树脂,用于水体中氯代烃的吸附去除。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了未改性SiO_(2)粒径和改性SiO_(2)用量对树脂吸附... 采用悬浮聚合法制备了一种二氧化硅/聚(甲基丙烯酸十八烷基酯-co-甲基丙烯酸甲酯-co-丙烯酸丁酯)[SiO_(2)/P(SMA-co-MMA-co-BA)]树脂,用于水体中氯代烃的吸附去除。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了未改性SiO_(2)粒径和改性SiO_(2)用量对树脂吸附性能的影响,并利用FTIR、界面参数、SEM和BET等对材料的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树脂对氯代烃的吸附选择性强,且当负载的未改性SiO_(2)粒径为50 nm、改性SiO_(2)用量为丙烯酸酯单体总质量的1.5%,吸附时间为9 h时,改性树脂对CH_(2)Cl_(2)、CHCl_(3)、CCl_(4)和C_(2)Cl_(4)的饱和吸附倍率分别可以达到49.10、56.41、46.50和43.45 g/g,与未添加改性SiO_(2)的树脂相比吸附能力分别提高了62.91%、49.23%、42.86%和54.08%;经过9次吸脱附循环后,改性树脂对CHCl3的吸附倍率仍有50.30 g/g,与未经SiO_(2)改性的树脂相比其再生性能提高了23.8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聚合法 丙烯酸酯 二氧化硅 氯代烃 吸附再生 水处理技术
下载PDF
Origin of Petroleum: A New Theory of Its Formation
19
作者 Mustafa Mahmoud Mawad 《Journal of Power and Energy Engineering》 2020年第8期63-72,共10页
Petroleum is not a production of direct transformation of organic material into kerogen or oil. Sea organics can’t form such huge oil fields, since these sea creatures will either be consumed by bigger ones or decaye... Petroleum is not a production of direct transformation of organic material into kerogen or oil. Sea organics can’t form such huge oil fields, since these sea creatures will either be consumed by bigger ones or decayed after few days. Farther more these sea animals consist of several components, such as proteins, scales, bones, and minerals, which could not be changed into oil. These should be seen as oil contamination, and we know that oil is relatively <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very pure hydrocarbon. Using methane as a primary component in the</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process of petroleum formation is a logical possibility for several reasons. Methane is quite abundant in nature, since the creation of the globe until these days. Furthermore, methane could be transformed into the different components of the crude oil by polymerization. Methane is highly pure hydrocarbon producing highly pure oil components. Methane could migrate easier than kerogen, and be collected in the methane traps (oil traps), since it behaves like water seeping into the lower beds. By mild heat and pressure at the depth methane polymers (oil components) will be formed. Oil is considered to be formed <i></i></span><i><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in-situ</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pan></i> and not as mentioned in the organic theory, migrating from the kitchen to the oil trap. All the above point of views will be discussing in detail. Alternative ideas which are more logical and more acceptable will be suggested, and it will be the new progress concerning the origin of petroleum, its exploration, and localiz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HANE polymerIZATION hydrocarbons New Theory
下载PDF
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测定聚合级丙烯中微量烃类杂质 被引量:1
20
作者 竹桂君 雷小丽 《齐鲁石油化工》 2019年第3期224-227,共4页
采用PANNA GC A91高智能型气相色谱仪,通过优化色谱分析条件,与已知含量的标准气体对照进行定性,用面积外标法进行定量,建立了聚合级丙烯中的烃类杂质的分析方法,为中韩(武汉)石油化工有限公司装置生产提供了准确的数据支持。该方法具... 采用PANNA GC A91高智能型气相色谱仪,通过优化色谱分析条件,与已知含量的标准气体对照进行定性,用面积外标法进行定量,建立了聚合级丙烯中的烃类杂质的分析方法,为中韩(武汉)石油化工有限公司装置生产提供了准确的数据支持。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精确度高、重复性好、速度快的优点,完全满足对工业用聚合级丙烯中的烃类杂质测定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 聚合级丙烯 烃类杂质 分析方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