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ocky Land Desertification and its Driving Forces in the Karst Areas of Rural Guangxi,Southwest China 被引量:26
1
作者 LIU Yansui WANG Jieyong DENG Xiangzheng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08年第4期350-357,共8页
With a subtropical climate,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has a typical karst landscape.Rocky desertification has become a serious environmental issue due to its high vulnerability caused by the joint effect of natu... With a subtropical climate,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has a typical karst landscape.Rocky desertification has become a serious environmental issue due to its high vulnerability caused by the joint effect of natural settings and human activities,because of which its eco-environment has been deteriorated in recent years,and farmland has been disappearing sharply at the same time.This,in turn,has exacerbated the poverty level in the rural areas of the region.In this study,we monitore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ocky land desertification and its temporal evolution using Landsat TM/ETM images of 1985,1995,2000 and 2005.We also analyzed the driving forces of the desertification and its expansion.Through constructing regression models by using all the relevant variables and considering the lagged effects as well as fixed effects,we quantified the exact role of different factors causing rocky land desertification in the study area with some new findings.The new findings in this study are greatly helpful for preserving,restoring and reconstructing the degraded mountain environment in Guangxi and other karst areas in Southwest China,and also for alleviating poverty in the rural areas in the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cky land desertification karstmountain area rural poverty driving force GUANGXI southwest china
下载PDF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ainwater in karst rural areas,Guizhou Province, Southwest China 被引量:1
2
作者 Pin Lü Guilin Han Qixin Wu 《Acta Geochimica》 EI CAS CSCD 2017年第3期572-576,共5页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rainwater has been studied in a karst rural area from September 2012 to August 2013 in Guizhou Province,Southwest China.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VWM value of p H was 5.4,varied from 4...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rainwater has been studied in a karst rural area from September 2012 to August 2013 in Guizhou Province,Southwest China.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VWM value of p H was 5.4,varied from 4.6 to 6.9.Ca^(2+)and NH_4^+were the major cations,and SO_4^(2-)was the dominant anion.Neutralization factors show that the acid was mainly neutralized by Ca^(2+),NH_4^+and Mg^(2+).Investigations of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and enrichment factors revealed that Ca^(2+)and Mg^(2+)were mainly crust origins,and NH_4^+was from agriculture and livestock manure.SO_4^(2-)and NO_3^-were mainly from anthropogenic sour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emical composition RAINWATER Karst rural area southwest china
下载PDF
西南山区乡村贫困地域系统时空演化格局研究——以云南省镇沅县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潘卓 廖和平 +1 位作者 刘愿理 朱琳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4,共13页
在梳理总结国内外关于贫困地理与农村多维空间贫困、乡村地域系统与贫困地域系统理论前沿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乡村贫困地域系统”研究视角,并对乡村贫困地域系统理论内涵进行了初步探析.以云南省镇沅县109个村域为评价分析单元,构建了... 在梳理总结国内外关于贫困地理与农村多维空间贫困、乡村地域系统与贫困地域系统理论前沿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乡村贫困地域系统”研究视角,并对乡村贫困地域系统理论内涵进行了初步探析.以云南省镇沅县109个村域为评价分析单元,构建了乡村贫困地域系统演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了乡村贫困地域系统演化发展指数测度模型和基于“时空立方体—新兴时空热点分析”的时空演化模式识别方法.研究显示:(1)镇沅县2013-2021年乡村贫困地域系统演化时序阶段性特征经历了“差异波动演化(2013-2015年)—快速演化(2016-2019年)—增长滞缓趋稳(2020-2021年)”3个主要阶段.(2)镇沅县乡村贫困地域系统时空演化模式以连续热点模式为主,加强的热点模式呈零星分布,表征2013-2021年镇沅县乡村贫困地域系统整体上经历了较快且连续稳定的减贫演化过程,是减贫政策普惠作用在时空演化模式上的具体表现;连续冷点模式和持续冷点模式呈现出县域东西两端集聚分布态势.(3)多维空间贫困陷阱主要集中在和平镇、者东镇、振太镇的部分村域,相关村域脱贫稳定性相对较差、返贫风险较高.乡村发展是乡村地域系统循环累积与动态演化的结果,深入刻画分析乡村贫困地域系统时空演化格局与特征,对于科学推动脱贫地区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贫困地域系统 时空演化格局 西南山区 镇沅县
下载PDF
西南山区乡村人居环境治理:模式比较与政策启示——以4个典型村落为例
4
作者 张会吉 陈静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32-44,共13页
探索乡村人居环境治理的有效模式对推进乡村建设,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西南山区4个典型村落人居环境治理的实地调研,依据农户行为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多中心治理理论,按照治理主体力量的不同,将其划分为... 探索乡村人居环境治理的有效模式对推进乡村建设,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西南山区4个典型村落人居环境治理的实地调研,依据农户行为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多中心治理理论,按照治理主体力量的不同,将其划分为村民自主治理、政府治理、市场治理和多中心治理4种主要模式,并深入比较4种治理模式的实践机制。研究发现:4种模式在乡村人居环境治理中各有利弊,且适用环境不尽相同。距县城、中心镇较远,宗亲关系密切和农户较为分散的村落适宜推行村民自主治理模式;人口较为集聚且政府治理能力强的村落适宜推行政府治理模式;资源禀赋强、人文历史和交通条件好的村落适宜推行市场治理模式;村落发展较好且利益联动机制较为完善的村落,适宜推行多中心治理模式。西南山区乡村人居环境治理水平总体较低,后续治理任务依然艰巨,针对政府治理成本大、市场进出机制不完善和村民参与不积极等问题,从政府、市场和村民等视角提出了相应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山区 乡村人居环境 治理模式 政策启示 典型村落
下载PDF
西南喀斯特地区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振兴路径研究 被引量:19
5
作者 张军以 苏维词 +1 位作者 王腊春 李学梅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2期1-8,共8页
西南喀斯特地区是中国乡村振兴建设的重点及难点地区。针对西南喀斯特地区乡村振兴发展条件及面临的问题,该文探讨了西南喀斯特地区城乡发展关系、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表明:1)西南喀斯特地区应在已有城镇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以小城市、... 西南喀斯特地区是中国乡村振兴建设的重点及难点地区。针对西南喀斯特地区乡村振兴发展条件及面临的问题,该文探讨了西南喀斯特地区城乡发展关系、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表明:1)西南喀斯特地区应在已有城镇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以小城市、小城镇、重点镇及中心村为主体的新型山地特色城镇体系,完善城乡城镇体系,在提高城镇化率,减少乡村人口及乡村数量的基础上实现乡村振兴。2)以新型山地特色城镇体系和农业现代化转型为核心,促进乡村经济与城市经济的深度融合,形成乡村振兴的"内源"驱动发展机制。3)乡村振兴路径,应结合西南喀斯特山地特色,实施新型山地特色城镇体系建设工程,通过城镇的辐射带动,促进城市经济与乡村经济融合;实施以"劳动+技术+资本"多重集约化为特征的农业现代化转型,提高单位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保障农户收入持续增加;实施山地特色农业的纵向、横向延伸产业化工程建设,实现农业生产与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实现农业的内源驱动发展。4)乡村振兴政策,应着力从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加强智力、人才支持,创新农村土地利用管理体制机制,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完善基础设施等方面,保障乡村发展转型与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 农村 乡村振兴 农业转型 发展路径 西南喀斯特地区
下载PDF
西南丘陵山区农村居民点整理:难点与对策 被引量:49
6
作者 周滔 杨庆媛 刘筱非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2003年第5期45-49,共5页
以重庆市部分区县的实地调研为依据,分析了西南丘陵山区农村居民点的分布特点,阐述了农村居民点整理所面临的种种困难;提出了实现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并以新颁布施行的《农村土地承包法》为法律和政策依据,根据区内... 以重庆市部分区县的实地调研为依据,分析了西南丘陵山区农村居民点的分布特点,阐述了农村居民点整理所面临的种种困难;提出了实现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并以新颁布施行的《农村土地承包法》为法律和政策依据,根据区内条件差别提出相应的农村居民点整理对策和相关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丘陵山区 土地承包经营权 农村土地管理 农村土地承包法 中国
下载PDF
当代中国农村扶贫30年(1979~2009)述评 被引量:39
7
作者 杨占国 于跃洋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0-87,共8页
本文从回顾当代中国农村扶贫的30年艰难历程入手,通过对30年来当代中国农村扶贫的规律、特点和经验的梳理和阐释,试图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当代中国农村扶贫工作的根本出路在于:不断提高扶贫瞄准的精准化程度,不断提高微观主体的组织化... 本文从回顾当代中国农村扶贫的30年艰难历程入手,通过对30年来当代中国农村扶贫的规律、特点和经验的梳理和阐释,试图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当代中国农村扶贫工作的根本出路在于:不断提高扶贫瞄准的精准化程度,不断提高微观主体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贫困地区各类农产品在市场交换中的平等化程度,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的知识化、技能化程度,不断提高农村贫困地区剩余劳动力在城乡间流动的自由化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农村 扶贫开发 历史经验 现实启示
下载PDF
农村贫困户脱贫摘帽后的困境及可持续生计探讨——以我国西部农村为例 被引量:3
8
作者 匡后权 陈红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第2期79-83,共5页
农村贫困户脱贫摘帽是脱贫攻坚过程中的阶段性胜利,扶贫的终极目标在于让贫困户实现可持续的生计发展,让脱贫不返贫,推动持久脱贫。按照英国国际发展署(DFID)建立的SLA框架,文章从背景要素、生计要素、政策要素和策略要素等几个方面,在... 农村贫困户脱贫摘帽是脱贫攻坚过程中的阶段性胜利,扶贫的终极目标在于让贫困户实现可持续的生计发展,让脱贫不返贫,推动持久脱贫。按照英国国际发展署(DFID)建立的SLA框架,文章从背景要素、生计要素、政策要素和策略要素等几个方面,在分析了西部贫困户“脱贫摘帽”后可持续生计面临的困境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保障体系、发挥生计资产要素的效能、软硬件政策支持协同配合、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等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贫 可持续生计 农村 贫困户 西部
下载PDF
西部贫困山区农村家庭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以陕西商洛地区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段塔丽 李梦洁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3年第4期136-140,154,共6页
以陕西省商洛地区农村为例,采用实地调查和问卷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农村家庭经济在退耕还林前后的变化以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退耕还林以来,农村家庭收入有所增长,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由以种植业为主变为以外出... 以陕西省商洛地区农村为例,采用实地调查和问卷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农村家庭经济在退耕还林前后的变化以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退耕还林以来,农村家庭收入有所增长,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由以种植业为主变为以外出打工收入为主;家庭生产经营仍然是分散的个体方式,市场率和生产效益较低;传统的副业生产多为零散经营;山区农村家庭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具有普遍性。最后,从当地贫困山区自然环境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的实际出发,提出了几种农村家庭经济发展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贫困山区 农村家庭经济 发展模式 商洛地区
下载PDF
中国农村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概念模型与形成机理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徐孝勇 寸家菊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5期68-75,共8页
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在现行贫困标准下实现脱贫,是中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最艰巨任务之一。农村贫困地区实现区域性整体脱贫的关键在于培育和提升自我发展能力。本文在分析农村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 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在现行贫困标准下实现脱贫,是中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最艰巨任务之一。农村贫困地区实现区域性整体脱贫的关键在于培育和提升自我发展能力。本文在分析农村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内涵和构成要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农村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概念模型,探讨了中国农村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内部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分析了农村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形成的行动主体和形成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农村贫困地区 自我发展能力 形成机理
下载PDF
川西南民族地区农村金融精准扶贫对策研究——以凉山州为例 被引量:4
11
作者 杨永清 陈璐 《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年第3期48-51,共4页
川西南民族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连片贫困区,在精准扶贫中需要依托金融扶贫夯实基础。基于川西南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的实际情况,通过对当前凉山州农村金融支农现状分析,从金融机构和农村贫困地区农户两个方面探析了农村金融支农不足原因,最... 川西南民族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连片贫困区,在精准扶贫中需要依托金融扶贫夯实基础。基于川西南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的实际情况,通过对当前凉山州农村金融支农现状分析,从金融机构和农村贫困地区农户两个方面探析了农村金融支农不足原因,最后,从州政府、金融机构以及农户三个层面提出农村金融精准扶贫政策建议,以期助推川西南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工作,实现同步小康的战略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南 民族地区 农村金融 农村贫困地区 金融精准扶贫
下载PDF
中国西北民族地区农村贫困问题研究——以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为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胡兆义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4期13-18,共6页
贫困是困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现象之一。我国西北民族地区的大部分农村,由于受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等各种因素的相互制约,贫困问题依然严重,扶贫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因此,深入研究西北民族地区农村贫困的原因,探索有效解决农村贫困... 贫困是困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现象之一。我国西北民族地区的大部分农村,由于受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等各种因素的相互制约,贫困问题依然严重,扶贫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因此,深入研究西北民族地区农村贫困的原因,探索有效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途径,直接关系到我国多民族社会的和谐稳定与新农村建设的实现,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民族地区 农村贫困 扶贫 东乡族
下载PDF
西南贫困山区乡村振兴潜力与劳动力资源耦合关系——以贵州省望谟县为例 被引量:6
13
作者 何田 廖和平 +3 位作者 孙平军 师满江 刘愿理 青丽波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45-150,共6页
以2020年脱贫摘帽的贵州省望谟县161个行政村为研究对象,分析乡村振兴潜力与劳动力资源水平空间分布格局,运用耦合协调评判模型,探究二者耦合协调关系及发展类型。结果表明:(1)县域乡村振兴潜力水平整体偏低,空间分布存在较明显的地域... 以2020年脱贫摘帽的贵州省望谟县161个行政村为研究对象,分析乡村振兴潜力与劳动力资源水平空间分布格局,运用耦合协调评判模型,探究二者耦合协调关系及发展类型。结果表明:(1)县域乡村振兴潜力水平整体偏低,空间分布存在较明显的地域差异性,受县城经济辐射越强、环境资源及交通区位条件越好的村庄,乡村振兴潜力越高;(2)劳动力资源水平因自然禀赋较差以及劳动力大量外出转移就业而相对较低,表现出南部高、北部低的分布特点;(3)县域乡村振兴潜力与劳动力资源以中度耦合为主,呈现基本协调的态势,耦合协调度较高的行政村主要分布在县域南部产业经济发展较好及区位交通较便捷的地区;(4)县域乡村振兴与劳动力资源耦合协调关系包括劳动力资源滞后型、乡村振兴滞后型和同步型,其中以同步型为主,该类型将是乡村振兴发展的重难点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潜力 劳动力资源 耦合协调 空间格局 西南山区 望谟县 贵州省
下载PDF
中国西南石漠化地区农村能源消费结构研究 被引量:12
14
作者 郭应军 熊康宁 +2 位作者 安裕伦 盈斌 王琦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26-234,共9页
农村能源在国家能源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源消费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生态安全、居民身体健康产生重要影响。通过对贵州省石漠化防治示范区的4县8个乡(镇)25个行政村的429户农户进行了派员式入户调查,揭示中国西南石漠化地区的农村... 农村能源在国家能源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源消费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生态安全、居民身体健康产生重要影响。通过对贵州省石漠化防治示范区的4县8个乡(镇)25个行政村的429户农户进行了派员式入户调查,揭示中国西南石漠化地区的农村能源消费与石漠化等级之间的关联性。研究发现,1)研究区内仍然以薪柴和煤炭为主能源消费结构。2)农村用能呈现清洁化和高效化的趋势,然而能源转型是缓慢的过程;3)能源消费模式区域差异显著。毕节撒拉溪形成"薪柴+煤炭"的生活用能模式,"煤炭"型取暖模式和"薪柴"型生产用能(煮猪食)模式。关岭花江和贞丰北盘江形成"薪柴+电力"生活用能模式和"电力"型取暖模式。施秉喀斯特形成"薪柴+电力"的生活用能模式,"薪柴+煤炭"取暖用能模式和"煤炭"型生产用能模式;4)石漠化等级与薪柴消费量之间的相关性:潜在石漠化地区的薪柴使用量在合理的生态阈值之内,轻度和强度石漠化地区面临石漠化加重与扩大的风险;5)石漠化地区农村能源贫困严重。毕节撒拉溪和贞丰北盘江存在经济不可支付性,4个示范区室内环境污染严重。通过对比分析,发现研究区农村家庭能源消费主要受制于农户收入水平、能源资源的可获性、取暖、传统文化、产业结构、政策等因素的综合影响。该研究为掌握中国西南石漠化地区家庭能源消费现状和发展趋势,制定相关能源与环境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 能源资源 能源消费 石漠化 中国西南
下载PDF
清代荒政思想制度对精准扶贫的现实启示 被引量:1
15
作者 谭啸宇 蔡乐苏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00-206,327,共7页
清代所遭受的各类自然灾害异常频繁,给经济社会造成巨大灾难,为维护封建统治,清朝无论是最高统治者或各级官僚阶层抑或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都比较重视荒政工作,在实践中形成了丰富的荒政思想,给后世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当前,全党... 清代所遭受的各类自然灾害异常频繁,给经济社会造成巨大灾难,为维护封建统治,清朝无论是最高统治者或各级官僚阶层抑或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都比较重视荒政工作,在实践中形成了丰富的荒政思想,给后世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当前,全党全国上下都在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而奋斗,扶贫开发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超出人的想象,如期完成这一艰巨任务,不仅要苦干实干,也需要有正确的思想理论作为指导。荒政与扶贫开发在本质上是不同的,但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在我国扶贫开发中,不仅需要吸收借鉴世界上其他国家扶贫开发好的经验和做法,更要立足我国实际,深入挖掘优秀历史文化尤其是清代荒政思想,充分汲取其精华,为扶贫开发工作提供思想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农村 清代荒政 精准扶贫 贫困群众 传统文化
下载PDF
教育与健康水平对农户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对中国农村贫困地区的一项研究 被引量:31
16
作者 李伟 《市场与人口分析》 CSSCI 2001年第5期45-53,共9页
根据中国 2 3个贫困县农户抽样调查数据 ,分析了不同教育和健康水平农户劳动生产率的差异 ,探讨了农户劳动生产率的决定因素 ,确定改进农户教育和健康水平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贡献。研究表明 ,农户的教育和健康水平的提高对贫困地区农业... 根据中国 2 3个贫困县农户抽样调查数据 ,分析了不同教育和健康水平农户劳动生产率的差异 ,探讨了农户劳动生产率的决定因素 ,确定改进农户教育和健康水平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贡献。研究表明 ,农户的教育和健康水平的提高对贫困地区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非常显著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 健康水平 农户劳动生产率 农村贫困地区 中国
下载PDF
中国农村贫困地区卫生筹资与组织研究——合作医疗干预试点方案综合报告 被引量:3
17
作者 中国农村贫困地区卫生筹资与组织课题组 《中国卫生经济》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19-21,共3页
在国家指定的10个贫困县开展的合作医疗制度干预试点方案的设计和实施中,作者采用“四分模型法”对可获得的医疗服务补偿费用的额度进行估算,并在结果中讨论了这些贫困县的多渠道筹资、补偿率、个人支付和资金配置等方面的差异。农村合... 在国家指定的10个贫困县开展的合作医疗制度干预试点方案的设计和实施中,作者采用“四分模型法”对可获得的医疗服务补偿费用的额度进行估算,并在结果中讨论了这些贫困县的多渠道筹资、补偿率、个人支付和资金配置等方面的差异。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能否坚持长久,取决于它的筹资机制、卫生服务的利用情况以及它的民主监督管理情况的好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 合作医疗 筹资 贫困地区 中国
下载PDF
西南农村社区避难建筑的面积指标与配置策略研究
18
作者 谢瑞杭 周铁军 潘崟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20-228,共9页
地震是西南地区面临的最严重和破坏性最强的灾害类型,在农村迫切需要安全可靠的社区避难建筑保障村民的生命安全。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避难建筑建设,要求提高室内避灾规模,而我国缺乏农村社区避难建筑设计的规范标准,既有研究也有所不足... 地震是西南地区面临的最严重和破坏性最强的灾害类型,在农村迫切需要安全可靠的社区避难建筑保障村民的生命安全。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避难建筑建设,要求提高室内避灾规模,而我国缺乏农村社区避难建筑设计的规范标准,既有研究也有所不足。因此,该文系统介绍了核定西南农村社区避难建筑面积指标的研究方法与技术依据。首先说明了避难建筑面积配置影响因素和分类配建原则,阐述了西南农村社区的“共性”与“个性”特征。然后,依据“共性”特征,量化了避难建筑基础指标,测算了各类功能用房的建筑面积,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人均建筑面积指标的核算。最后,为了适应“个性”特征,提出了面积配置策略,以期补充完善我国避难建筑设计理论和方法,为农村避难建筑科学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社区 避难建筑 面积指标 西南地区
下载PDF
贫困农村地区儿童看护人抑郁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牛洁琼 吴天晨 +4 位作者 尹晓涵 赵春霞 黄小娜 张敬旭 王晓莉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22年第3期217-221,共5页
目的探讨贫困农村地区儿童看护人抑郁的影响因素。方法利用儿童早期发展综合项目基线调查资料,对看护人的基本信息进行统计学描述,对影响看护人抑郁状态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各因素与看护人抑郁发生风险的关系... 目的探讨贫困农村地区儿童看护人抑郁的影响因素。方法利用儿童早期发展综合项目基线调查资料,对看护人的基本信息进行统计学描述,对影响看护人抑郁状态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各因素与看护人抑郁发生风险的关系。结果在2808名调查对象中,儿童看护人抑郁发生率为39.9%(1121/2808)。调整了居住地区、看护人的性别、民族以及经济状况后,看护人高年龄(OR=1.96,95%CI:1.41~2.73),家中儿童数量多(OR=1.62,95%CI:1.17~2.26;OR=4.39,95%CI:2.39~8.07),儿童大月龄(OR=1.28,95%CI:1.05~1.57)以及有家人酗酒(OR=1.76,95%CI:1.43~2.17)会增加看护人抑郁发生风险;高学历(OR=0.55,95%CI:0.37~0.81)及有医疗保险(OR=0.61,95%CI:0.46~0.83)会降低看护人抑郁发生风险。结论中国贫困农村地区儿童看护人抑郁的发生率高。看护人高年龄、低学历、无医疗保险、家中儿童数量多、儿童大月龄以及家人酗酒均为看护人抑郁高发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看护人 抑郁 贫困农村地区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我国西南高原山区农村生活能源消费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欣欣 石祖梁 +2 位作者 王久臣 王飞 邢可霞 《农业工程》 2019年第12期49-54,共6页
为推动区域农村能源的有效供给和生态环境的良好发展,系统分析了1992—2017年西南高原山区农村生活能源消费变化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农村生活能源的消费总量和人均消费量呈现先升后降的阶段性变化特征(2008年达到最高),至2017年分别较... 为推动区域农村能源的有效供给和生态环境的良好发展,系统分析了1992—2017年西南高原山区农村生活能源消费变化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农村生活能源的消费总量和人均消费量呈现先升后降的阶段性变化特征(2008年达到最高),至2017年分别较1992年增加了3.64%和65.13%。煤、秸秆和薪材是农村地区主要的能源消费种类。随时间的推进,沼气、油、液化石油气、天然气、煤气和太阳能消费比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商品能源比例由1992年的30.05%增加到2017年的57.60%,体现出能源结构由传统的能源利用模式向多元化、优质化和商品化方向转变。能源消费强度的区域分布基本呈现北高南低的特征,能源消费结构也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因地制宜地采取商品、非商品能源多能互补的农村能源发展模式,重点推进秸秆、薪材等生物质能及太阳能的高效、清洁化利用,是促进西南高原山区农村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高原山区 农村生活能源 消费结构 区域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