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Visualization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Rubber Agroforestry Ecosystem on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1
作者 Jianan Liu Dongling Qi +5 位作者 Chuan Yang Zhixiang Wu Yingying Zhang Qingmao Fu Xianlei Jiang Ruxin Lin 《Advances in Bio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 CAS 2024年第8期486-502,共17页
Rubber agroforestry systems positively impact soil microbial communities. This study employed a bibliometric approach to explore the research status, hotspots, and development trends related to these effects. Using Ci... Rubber agroforestry systems positively impact soil microbial communities. This study employed a bibliometric approach to explore the research status, hotspots, and development trends related to these effects. Using CiteSpace software, we visually analyzed research literature from the Web of Science (WOS) core database, spanning 2004 to 2024. The focus was on the impact of rubber agroforestry ecosystems on soil microbial communities. The results indicate significant attention from Chinese researchers, who have published numerous influential papers in this field. Authors Liu Wenjie have contributed the most papers, although no stable core author group exists.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s the leading research institution in terms of publication volume. While there is close collaboration between different institutions and countries, the intensity of researcher cooperation is low. The most cited literature emphasizes soil nutrients and structure in rubber agroforestry, laying a foundation for soil microorganism studies. Most cited journals are from countries like Netherlands and the United Kingdom. Key research areas include the effects of rubber intercropping on soil microbial communities, agroforestry management, and soil health. Research development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the initial stage (2010-2015), the development stage (2015-2020), and the mature stage (2020-2024). Current studies show that rubber intercropping and rubber-based agroforestry systems enhance soil microbial communities, positively impacting soil health. This paper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bber agroforestry systems and improved management plans. Future research could explore the effects of species composition on soil micro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 methods for species interactions. An in-depth study of the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s structure and func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rubber trees, is crucial. Developing effective, rationally designed rubber agroforestry systems and underground soil microbiome technology will promote sustainability and improve plantation productiv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bber (Hevea brasiliensis) Agroforestry ecosystem MICROBE CiteSpace BIBLIOMETRICS Rubber intercropping
下载PDF
间作绿肥对茶园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进展
2
作者 黄伟红 王倩颖 +6 位作者 钱虹 林文超 翁雨博 张兰 毛翼虎 李征珍 李鑫 《中国茶叶》 2024年第8期30-34,共5页
茶园作为农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茶园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是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的关键。间作绿肥可以有效提高茶园土壤有机质含量,促进茶叶产量和品质的提升,已作为1项生态低碳茶关键技术在茶叶主产区广泛应用。文章通过总... 茶园作为农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茶园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是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的关键。间作绿肥可以有效提高茶园土壤有机质含量,促进茶叶产量和品质的提升,已作为1项生态低碳茶关键技术在茶叶主产区广泛应用。文章通过总结茶园间作绿肥相关研究,系统探讨了间作绿肥对茶叶产量和品质、茶园土壤质量,以及对茶园病虫草害防控的影响,旨在为茶园间作绿肥技术推广提供一定的建议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肥 间作 茶园生态系统 生态低碳茶
下载PDF
间作景观树种对茶园生态系统与茶叶生产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王金凤 周琦 +1 位作者 吕玉龙 陈卓梅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23-533,共11页
为寻求适宜的茶-景观树种间作模式,以玉兰[Yulania denudata(Desr.)D.L.Fu]、无患子(Sapindus saponaria L.)、山樱花[Prunus campanulata(Maxim.)Yüet Li]3种高大落叶景观乔木树种与茶树[Camellia sinensis(L.)O.Ktze.]间作的模... 为寻求适宜的茶-景观树种间作模式,以玉兰[Yulania denudata(Desr.)D.L.Fu]、无患子(Sapindus saponaria L.)、山樱花[Prunus campanulata(Maxim.)Yüet Li]3种高大落叶景观乔木树种与茶树[Camellia sinensis(L.)O.Ktze.]间作的模式作为研究对象,并以单作茶园(不间作)作为对照,通过测定茶园小气候变化、土壤理化性质、茶叶产量和生化成分,对3个景观树种与茶树复合经营模式进行全面的科学评估与研究。结果表明:3种景观树种均对间作茶园的小气候产生了有利影响,有效降低了夏季茶园温度,提高了茶园湿度,尤以间作玉兰和无患子的效果显著。3种间作模式均能改善间作茶园土壤的理化性质,以间作山樱花最佳,可以显著提升有机质、全氮和全磷等含量,并显著增加脲酶、蔗糖酶活性,全面改善土壤养分,间作玉兰和无患子可以促进茶树对土壤中钾、磷元素的吸收转化,从而提高茶叶的产量与品质。3种间作模式均不同程度提高间作茶园茶叶产量,在促进茶树生长的同时,也有利于氨基酸等物质的积累,形成适宜的酚氨比,提升茶叶品质,特别是间作无患子可以显著促进茶园增产提质,其茶青产量比对照提高51.81%。综上,玉兰、无患子、山樱花3种景观树种均适宜与茶树进行间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树种 间作 生态系统 茶叶产量 茶叶品质
下载PDF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Rubber Based Agroforestry Complex Systems in China
4
作者 Dongling Qi Zhixiang Wu +4 位作者 Chuan Yang Zhongliang Tao Linlin Zhao Yingying Zhang Qingmao Fu 《Advances in Bio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 2023年第12期479-491,共13页
Agroforestry ecosystems are constructed by simulating natural ecosystems, applying the principles of symbiosis in nature, and organizing multiple plant populations to coexist, while conducting targeted cultivation and... Agroforestry ecosystems are constructed by simulating natural ecosystems, applying the principles of symbiosis in nature, and organizing multiple plant populations to coexist, while conducting targeted cultivation and structural control scientifically. Rubber agroforestry complex ecosystems aim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erms of industry, ecology, resource utilization, and the livelihoods of producers. Rubber agroforestry complex ecosystems create a complex production structure system that integrates biology, society, and the economy through species combinations. Rubber trees and associated biological components coordinate with each other, mutually promote growth, and yield a variety of products for producers. Cultivation techniques and patterns of rubber agroforestry are essential components of these ecosystems.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production practices of rubber agroforestry complex cultivation, with a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istics (complexity, systematicity, intensity, and hierarchy) of rubber agroforestry systems using a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a survey approach. It explores the types and scales of complex planting, specifications and forms, and major effects of complex cultivation. This study identifies successful rubber agroforestry cultivation patterns and practical techniques, as well as the potential benefits of developing rubber agroforestry cultivation. It also points out the shortcoming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omplex planting, including an emphasis on production practices but insufficient theoretical research, a focus on production but inadequate attention to the market, and an emphasis on yield while overlooking the improvement of standards, brands, and added value. There are various complex patterns for young rubber plantations, but relatively fewer for mature plantations. Based on this analysis,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future efforts should focus on in-depth research on interspecies and environmental interactions in rubber agroforestry ecosystems, clearly define key roles, accelerate the innovation of development patterns, and strengthen the foundation for development. It recommends promoting and demonstrating successful rubber agroforestry complex patterns and providing technical training, developing product branding for rubber agroforestry patterns, enhancing product value, expanding the application functions of rubber-forest mixed crop products, and establishing a stable and sustainable industry chain. This study provide practical experience and theoretical insights in rubber agroforestry complex systems from China the potential to enrich the knowledge of rubber agroforestry composite systems, provide practical experience to improve the operating income of smallholders, and even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bber plant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bber Tree (Hevea brasiliensis) Agroforestry ecosystem Rubber intercropping Complex Ecological Cultivation Land Resource
下载PDF
大豆-柑桔间作系统中作物对磷的吸收利用特性 被引量:35
5
作者 周卫军 王凯荣 李合松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2565-2572,共8页
微区试验和 32 P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大豆 -柑桔间作系统中大豆和柑桔对不同土层中磷的吸收特征表明 ,大豆 -柑桔间作大豆与柑桔对浅层磷具有强烈竞争作用 ,大豆和柑桔对浅层磷的利用率分别降低41 .5 %和 1 4.7% ,浅层磷肥对大豆和柑桔... 微区试验和 32 P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大豆 -柑桔间作系统中大豆和柑桔对不同土层中磷的吸收特征表明 ,大豆 -柑桔间作大豆与柑桔对浅层磷具有强烈竞争作用 ,大豆和柑桔对浅层磷的利用率分别降低41 .5 %和 1 4.7% ,浅层磷肥对大豆和柑桔的供应量分别降低 346.8mg/区和 1 48.1 mg/区。柑桔对土壤深层磷的吸收能力比大豆强 ,单作大豆对浅层磷的利用率比单作柑桔高 1 0 4 .8% ,而对 35 cm和 5 5 cm土层磷的利用率分别比单作柑桔低 2 5 .6%和 878.3%。大豆基本不能利用 5 5 cm及其以下的磷 ,利用率小于0 .1 %。大豆 -柑桔间作可以提高大豆对深层磷肥的利用率 ,间作大豆对 35 cm和 5 5 cm土层磷肥的利用率比单作大豆分别高 32 .3%和 1 75 .0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柑桔间作系统 ^32P 磷肥 吸收 利用 大豆
下载PDF
间套作种植提升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被引量:88
6
作者 苏本营 陈圣宾 +1 位作者 李永庚 杨文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4期4505-4514,共10页
间套作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同时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能够充分利用有限资源,提升单位面积物质产出,同时还具有多重其他生态效益,是一种基于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农业发展范式。生态系统服务是评价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当前... 间套作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同时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能够充分利用有限资源,提升单位面积物质产出,同时还具有多重其他生态效益,是一种基于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农业发展范式。生态系统服务是评价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当前生态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从生态系统服务的角度论述间套作种植提升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并从物质产出、土壤肥力维持、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病虫草害和有害污染物控制等方面论述了间套作种植提升农田生态系统功能的实践及机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间套作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的理论框架和指标体系,并提出了间套作种植农田生态系统未来应加强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套作 农田 生态系统服务 物质生产 生物多样性 水土保持 有害物控制 土壤肥力
下载PDF
茶柿间作系统中茶树根际微环境的研究 被引量:17
7
作者 朱海燕 刘忠德 +1 位作者 王长荣 钟章成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715-718,共4页
以湖北省贺胜桥茶场的茶柿间作系统和纯茶园系统为研究对象,对两种系统中茶树根系分泌物中的氨基酸、酚、可溶性糖及有机酸进行了分析,同时测定了根际土壤pH和养分含量.结果表明:与纯茶园系统相比,间作系统中茶树根系分泌的氨基酸量增加... 以湖北省贺胜桥茶场的茶柿间作系统和纯茶园系统为研究对象,对两种系统中茶树根系分泌物中的氨基酸、酚、可溶性糖及有机酸进行了分析,同时测定了根际土壤pH和养分含量.结果表明:与纯茶园系统相比,间作系统中茶树根系分泌的氨基酸量增加了2倍,酚下降了45.45%,酚氨浓度比下降了81.82%,改善了茶叶品质;根系分泌有机酸的能力减弱,防止了土壤的进一步酸化;同时土壤的理化性质得到了改善,更适宜于茶树的生长,因此,茶柿间作系统从根际微环境这个角度来看也是一个理想的复合生态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系统 茶树 根际 根系分泌物 养分
下载PDF
枣粮间作养分利用与表观损失空间差异性 被引量:16
8
作者 尹飞 毛任钊 +2 位作者 傅伯杰 刘小京 张秀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715-2721,共7页
基于枣粮间作复合生态系统内部异质性,通过在系统内不同位置采样,分析了枣粮间作系统内间作作物产量、氮磷营养元素利用与表观损失方面的空间差异性,并对枣粮间作、枣树单作和农田3种生态系统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枣粮间作系统内间... 基于枣粮间作复合生态系统内部异质性,通过在系统内不同位置采样,分析了枣粮间作系统内间作作物产量、氮磷营养元素利用与表观损失方面的空间差异性,并对枣粮间作、枣树单作和农田3种生态系统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枣粮间作系统内间作作物产量随着距枣树种植行距离的缩小而迅速降低,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性。虽然与农田生态系统比较,间作小麦、玉米均表现减产,经济产量分别降低11.4%、39.9%,但整个枣粮间作系统提高了土地利用程度;(2)枣粮间作系统间作作物吸收氮磷量也呈现明显空间差异性,且与间作作物生物量有极显著相关性。3种生态系统相比,吸氮量为枣粮间作>枣树单作>农田;吸磷量为农田>枣粮间作>枣树单作;(3)枣粮间作系统内氮磷表观损失量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距枣树种植行0.25m处表观损失量显著高于其它位置表观损失量,在距枣树种植行6.5m到2m范围内,随着与枣树种植行的接近,氮磷表观损失量有所降低。3种生态系统相比,氮、磷表观损失量均为枣树单作>农田>枣粮间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枣粮间作 养分利用 养分表观损失 空间异质性
下载PDF
枣粮间作生态系统土壤氮空间分布特性 被引量:14
9
作者 尹飞 毛任钊 +1 位作者 傅伯杰 陈明灿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25-331,共7页
基于枣粮间作复合生态系统内部异质性,通过在不同位置采样测定,探讨了枣粮间作系统内土壤氮素空间分布特性。结果表明:(1)枣粮间作生态系统中,在小麦收获期和玉米收获期两个时期,土壤全氮和硝态氮含量均存在明显的垂直和水平两个方向空... 基于枣粮间作复合生态系统内部异质性,通过在不同位置采样测定,探讨了枣粮间作系统内土壤氮素空间分布特性。结果表明:(1)枣粮间作生态系统中,在小麦收获期和玉米收获期两个时期,土壤全氮和硝态氮含量均存在明显的垂直和水平两个方向空间变异性。而土壤铵态氮含量极低且没有明显的空间变异;(2)与全氮相比,枣粮间作系统中硝态氮空间变异性更强,且随着时间变化其空间分布特性有明显变化;(3)氮素施用量对土壤全氮和硝态氮空间变异有正向作用,而植株对氮的吸收利用可以降低土壤氮素分布空间差异程度。各因子对土壤全氮空间变异影响强弱顺序为氮吸收量>氮素施用量>土壤含水量;对土壤硝态氮空间变异影响强弱顺序为氮素施用量>土壤全氮含量>氮素吸收量>土壤含水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枣粮间作 全氮 硝态氮 分布 空间异质性
下载PDF
杨麦间作系统硝态氮淋失的原位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吴殿鸣 薛建辉 +1 位作者 罗英 侍昊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11-116,共6页
利用田间原位淋溶装置研究了杨麦间作系统中林分密度和施氮量对小麦田土壤60 cm深处硝态氮淋失浓度和淋失量及0~80 cm土层硝态氮分布特征的影响。施氮量设不施氮(N0,0 kg/hm2)、常规施氮(N140,140 kg/hm2)、减量施氮(N70,70 kg/hm2)、... 利用田间原位淋溶装置研究了杨麦间作系统中林分密度和施氮量对小麦田土壤60 cm深处硝态氮淋失浓度和淋失量及0~80 cm土层硝态氮分布特征的影响。施氮量设不施氮(N0,0 kg/hm2)、常规施氮(N140,140 kg/hm2)、减量施氮(N70,70 kg/hm2)、增量施氮(N210,210kg/hm2)4个处理。结果表明:对照地淋溶水量与降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杨麦间作系统能显著减少淋溶水量。土壤硝态氮淋溶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上升,对照地60 cm处N210处理下硝态氮淋溶量最大,为13.89 kg/hm2。杨麦间作系统L1(2 m×5 m)小区距树0.5 m处淋溶量比对照麦地减少了60.27%;相同处理距树1.5 m处比对照地减少了50.11%,不同林分硝态氮淋失量不同,但差异不明显。分析认为,杨麦间作系统能有效减少硝态氮在土壤中的淋溶和累积,且存在明显的空间变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麦间作系统 硝态氮淋溶 林分密度
下载PDF
秸秆覆盖对红壤旱地间作生态系统小气候的影响 被引量:9
11
作者 黄国勤 张明林 +1 位作者 刘隆旺 钱海燕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1期76-78,共3页
田间试验研究秸秆覆盖对红壤旱地间作生态系统小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红壤旱地实施秸秆覆盖后湍流交换热通量增大、潜热交换热通量和土壤热通量变小,且使秸秆全覆盖和半覆盖处理近地面温度和土壤湿度增高、土壤温度和近地面湿度降低,秸... 田间试验研究秸秆覆盖对红壤旱地间作生态系统小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红壤旱地实施秸秆覆盖后湍流交换热通量增大、潜热交换热通量和土壤热通量变小,且使秸秆全覆盖和半覆盖处理近地面温度和土壤湿度增高、土壤温度和近地面湿度降低,秸秆覆盖具有蓄水保墒和低温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旱地 秸秆覆盖 间作生态系统 小气候
下载PDF
枣粮间作系统节肢动物群落组成与时序动态 被引量:6
12
作者 高飞 周国娜 +1 位作者 袁胜亮 高宝嘉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2723-2730,共8页
为揭示枣粮间作系统中枣园和农田两个亚系统节肢动物群落的关系,将枣粮间作系统区分为枣园亚系统和农田亚系统进行节肢动物生态调查并分析时序动态.调查共发现节肢动物14936头,分属3纲、14目、96科,其中枣园亚系统个体5992头,分属3纲、1... 为揭示枣粮间作系统中枣园和农田两个亚系统节肢动物群落的关系,将枣粮间作系统区分为枣园亚系统和农田亚系统进行节肢动物生态调查并分析时序动态.调查共发现节肢动物14936头,分属3纲、14目、96科,其中枣园亚系统个体5992头,分属3纲、14目、82科,农田亚系统个体8971头,分属3纲、14目、80科,且枣园、农田两个亚系统节肢动物群落的结构存在一定差异.对系统进行时间序列的最优分割可将其划分为4个不同的时期,即麦田亚系统衰落期、系统物种增长期、系统发展稳定期、系统动荡衰落期.系统主要天敌物种在4个阶段中表现出相互迁移的特性,且两个亚系统寄生性天敌物种对另一系统的害虫存在着制约作用.枣粮间作系统中枣园和农田两个亚系统节肢动物群落间的物种迁移和相互作用对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控害能力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枣粮间作系统 节肢动物 组成 时序动态
下载PDF
枣棉间作生态系统内根系和棉花产量分布及土壤养分时空变化 被引量:12
13
作者 宋锋惠 吴正保 史彦江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8-53,共6页
为提高枣棉间作系统内肥料管理水平,在棉花不同物候期,测定系统内土壤养分的空间差异性。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随棉花生育进程基本呈增加的趋势,且枣树西侧的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高于东侧,并且0<H(土层深度)≤20 cm土层有机质... 为提高枣棉间作系统内肥料管理水平,在棉花不同物候期,测定系统内土壤养分的空间差异性。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随棉花生育进程基本呈增加的趋势,且枣树西侧的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高于东侧,并且0<H(土层深度)≤20 cm土层有机质质量分数明显高于20 cm<H≤40 cm土层;土壤中速效N、P和K的质量分数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分布差异性。随着棉花生育进程,土壤中速效N、P、K的质量分数均呈下降趋势。在水平分布上,随距枣树距离的增加,土壤中速效N、P质量分数均表现出先下降再上升的变化规律,距离树体130 cm左右的土壤速效N、P质量分数最低,而速效K质量分数则相对较为平稳。在垂直分布上,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速效P质量分数呈明显降低现象,而速效N、K质量分数变化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枣棉间作 时空异质性 土壤养分 根系密度
下载PDF
海南雅星林场芒果园间作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研究初报 被引量:8
14
作者 易小平 余雪标 唐树梅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2003年第1期21-27,共7页
对海南儋州雅星林场4龄芒果园的4种间作模式土壤中养分流失、养分淋失、氨挥发、养分输送循环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果园不同生态系统中,间作柱花草模式养分盈余最大,达到349.8kg/hm2,养分再循环量大,有利于果园不断的培肥;间作木薯模... 对海南儋州雅星林场4龄芒果园的4种间作模式土壤中养分流失、养分淋失、氨挥发、养分输送循环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果园不同生态系统中,间作柱花草模式养分盈余最大,达到349.8kg/hm2,养分再循环量大,有利于果园不断的培肥;间作木薯模式养分盈余最少,只有7.64kg/hm2;而只有间作木薯模式的P,K和间作番薯—花生模式的N素才处于亏损状态,分别亏缺2.32kg/hm2 ,2.34kg/hm2 ,7.78kg/hm2。在果园生态系统中,不同养分损失量大小顺序为:有机质>速效钾>全氮>水解氮>速效磷。不同季节施肥(尿素),NH3挥发损失有明显的差异。随着N肥施用量的增加,N的淋失量呈现显著或极显著性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雅星林场 芒果园 间作 生态系统 养分循环 土壤肥力
下载PDF
红壤旱地的间作生态系统小气候特征分析 被引量:13
15
作者 罗冰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34-637,643,共5页
通过对不同生态系统小气候观测,结果表明:与玉米单作系统相比,玉米间作生态系统在受光结构、通风、湿度、温度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其可以通过生物种群的多层次立体配置、空间立体利用来改善生态系统空间生态位。
关键词 红壤旱地 间作生态系统 小气候
下载PDF
枣粮间作生态系统土壤氮素水平分布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尹飞 李佩艳 +1 位作者 李友军 付国占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29-133,共5页
基于枣粮间作复合生态系统内部异质性,通过在系统内不同位置采样,分析了枣粮间作系统内土壤氮素水平分布特性。结果表明:①枣粮间作生态系统中,在小麦收获期和玉米收获期两个时期,土壤全氮和硝态氮含量均存在明显的水平变异性。土壤全... 基于枣粮间作复合生态系统内部异质性,通过在系统内不同位置采样,分析了枣粮间作系统内土壤氮素水平分布特性。结果表明:①枣粮间作生态系统中,在小麦收获期和玉米收获期两个时期,土壤全氮和硝态氮含量均存在明显的水平变异性。土壤全氮含量在距枣行1-6.5 m范围内,随着与枣行距离的缩短,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最高值出现在距枣行3 m处。土壤硝态氮含量随着与枣行距离的缩短而迅速增加。而土壤铵态氮含量极低且没有明显的水平变异;②氮素施用量对土壤全氮和硝态氮空间变异有正向作用,而植株对氮的吸收利用可以降低土壤氮素分布空间差异程度。各因子对土壤全氮空间变异影响强弱顺序为氮吸收量〉氮素施用量〉土壤含水量;对土壤硝态氮空间变异影响强弱顺序为氮素施用量〉土壤全氮含量〉氮素吸收量〉土壤含水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枣粮间作 土壤 全氮 硝态氮 分布
下载PDF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中人体舒适度及劳动效率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傅懋毅 傅金和 黄寿波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447-454,共8页
连续两个夏季,在位于中北亚热带地区的中国浙江省富阳市和临安县的桃茶间作园和纯茶园内布置采茶试验,并同步进行小气候测定。结果表明,间作园比纯茶园光强减弱10~60klx,气温降低0.3~2.1℃,空气湿度提高1%~5%... 连续两个夏季,在位于中北亚热带地区的中国浙江省富阳市和临安县的桃茶间作园和纯茶园内布置采茶试验,并同步进行小气候测定。结果表明,间作园比纯茶园光强减弱10~60klx,气温降低0.3~2.1℃,空气湿度提高1%~5%,风速减小0.1~0.3m·s-1。间作园内采茶工的衣服温度降低0.5~1.5℃,并以着白色衣料者降低最多;劳动者的实感温度降低0.3~0.8℃,在1d中感到“极度不舒适”的时间减少2.5h;不舒适指数减少1~3,人体感到“很不舒适”的时间减少1h。由于在间作园林下劳动感到舒适,因而劳动生产率提高22.6%~2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 林业 复合生态系统 人体舒适度 劳动效率
下载PDF
植物物种多样性对植食性昆虫和主栽作物的影响及其生态学机制 被引量:1
18
作者 万年峰 蒋杰贤 《上海农业学报》 2020年第1期140-149,共10页
增加生物多样性,已被众多研究证实为增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方法;其中,植物物种多样性种植模式(诱集植物、间作和地面生草),是实现该途径的重要措施。通过概述这3种模式对植食性昆虫的丰度以及对植食性昆虫危害主栽作物的影响,并运... 增加生物多样性,已被众多研究证实为增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方法;其中,植物物种多样性种植模式(诱集植物、间作和地面生草),是实现该途径的重要措施。通过概述这3种模式对植食性昆虫的丰度以及对植食性昆虫危害主栽作物的影响,并运用5种理论(天敌、资源集中、推–拉、屏障和保险假说),分析了植物多样性调控植食性昆虫的生态学机制,并就利用生物多样性调控植食性昆虫的研究方向与方法进行了展望,以期更好服务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主栽作物 诱集植物 间作 地面生草 天敌假说 资源集中假说
下载PDF
苹果园生态系统间作套种模式探讨 被引量:2
19
作者 吴晔 《中国果菜》 2018年第4期68-71,共4页
苹果园合理间作套种,兼顾苹果园资源、环境、效率、效益的综合性,把握苹果园间作套种原则,规模化间作套种农作物、中药材和其他作物等模式,建立苹果生产生态农业体系。本文探讨了豆科、鼠茅草等绿肥,甘草、半夏等中药材以及冬小麦、西... 苹果园合理间作套种,兼顾苹果园资源、环境、效率、效益的综合性,把握苹果园间作套种原则,规模化间作套种农作物、中药材和其他作物等模式,建立苹果生产生态农业体系。本文探讨了豆科、鼠茅草等绿肥,甘草、半夏等中药材以及冬小麦、西瓜等农作物在苹果园生态系统中间作套种技术要点生态效应和经济收益,研究发现,这些间作套种模式可促进苹果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套种 模式 苹果园 生态系统
下载PDF
果粮间作模式生态系统能量输入输出特征研究——以岷江上游干旱河谷试区为例 被引量:2
20
作者 包维楷 《生态农业研究》 CSCD 1998年第3期50-54,共5页
研究了岷江上游3种代表性的果粮间作模式生态系统能量输入输出特征。由于结构不合理,辅助能投入效率仅1.15~1.52。3种模式光能利用率为0.661%~1.205%,较对照单作高,潜力较大。应采取果粮间作模式生态系统组分及其结构优化、辅助能... 研究了岷江上游3种代表性的果粮间作模式生态系统能量输入输出特征。由于结构不合理,辅助能投入效率仅1.15~1.52。3种模式光能利用率为0.661%~1.205%,较对照单作高,潜力较大。应采取果粮间作模式生态系统组分及其结构优化、辅助能投入结构和水平改善、非可食产品就地滞留还田及食物链循环利用等措施进行优化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粮间作模式 生态系统 能量投入效率 干旱河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