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4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opular Horse Stories and the Invention of the Contemporary Human-Horse Relationship through an Alter Ego Paradigm
1
作者 Sylvine Piekel Chevalier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 2017年第2期119-137,共19页
From the end of the 19th to the dawn of the 20th century,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rendered the use of horse as source of energy and power progressively obsolete, promoting the displacement of its age-old utilitarian... From the end of the 19th to the dawn of the 20th century,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rendered the use of horse as source of energy and power progressively obsolete, promoting the displacement of its age-old utilitarian functions (transportation, work and war) as well as its social functions as a marker of distinction. Nonetheless, the advent of leisure society encouraged a redefinition of the horse and its social representations, a process spearheaded by the popular arts, especially those meant for child and youth audiences.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wo-fold. The first is to promote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historical role of popular arts (literature, movies) in the evolution of the conceptualization of human-horse relationship and the concomitant entrance of horse riding into leisure society, marked by dual processes turning it into an ever-more female and youth-oriented practice. The second is to examine the actual influence of the popular equine arts and the alter ego horse paradigm that they have created on riders' current practices. The latter are examined in relation to diverse criteria such as age, gender, type of riding, length of experience, social status and nationa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uman-horse relations alter ego popular arts children and youth feminization.
下载PDF
Popular Theatre: Puppet and Shadow Play in the Arab World
2
作者 Abdulaziz H Alabdullah 《Cultural and Religious Studies》 2014年第1期11-16,共6页
Theatrical manifestations like puppet plays, Shadow plays and the Qarakoz, with the exception of the art of story-telling, were probably brought to the Arab world from the Far East. While storytelling was probably the... Theatrical manifestations like puppet plays, Shadow plays and the Qarakoz, with the exception of the art of story-telling, were probably brought to the Arab world from the Far East. While storytelling was probably the primal theatrical form in that part of the world, shadow theatre and the qarakoz were a developed popular theatrical stage. The only difference between the qarakoz and the shadow theatre is that the former depends on presenting the puppets live on stage, while the latter displays the shadow of puppets on a lighted white screen. The puppet art and the shadow play performers spread throughout the Arab world, especially in Egypt, Lebanon and Syria. The performances traditionally took place in plazas, public gardens and public cafe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history of this art and the role it played in spreading such an entertainment in the public life of the concerned societies, as well as portraying its importance as a tool for social and political critici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adow plays story-telling ALLEGORY popular art
下载PDF
中国武术文化“两创”的价值意蕴、实践原则与路径选择
3
作者 孙瑞阳 杨慧馨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2-128,共7页
“两创”方针的提出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时代传承与发展带来重要启示。中国武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应努力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薪火相传积蓄力量。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阐释中国武术... “两创”方针的提出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时代传承与发展带来重要启示。中国武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应努力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薪火相传积蓄力量。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阐释中国武术文化“两创”的价值意蕴,认为“两创”是中国武术“守根”“铸魂”的必要之选,是中国武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经之路,是中国武术紧跟全球化发展步伐的必然之举。但当前中国武术文化“两创”仍面临传统武术文化失语、大众武术文化失位、竞技武术文化失真的现实困境。由此,遵循全面认知、去粗取精与返本开新的实践原则,提出传统武术文化创理念,完善话语体系;大众武术文化创品牌,重塑社会价值;竞技武术文化创特色,巩固文化主体性的“两创”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武术文化 “两创” 传统武术 大众武术 竞技武术
下载PDF
文艺大众化运动与其发展和转型
4
作者 赵炎秋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2,共12页
文艺大众化的主要问题和基本观点,大致有六个方面:文艺发展的方向、文艺服务的对象、文艺创作的主体、文艺的内容与形式、文艺的语言、对五四新文化的评价。文艺大众化的理论与实践有其积极的意义,但也有其偏颇和局限之处。毛泽东没有... 文艺大众化的主要问题和基本观点,大致有六个方面:文艺发展的方向、文艺服务的对象、文艺创作的主体、文艺的内容与形式、文艺的语言、对五四新文化的评价。文艺大众化的理论与实践有其积极的意义,但也有其偏颇和局限之处。毛泽东没有延续文艺大众化运动的思路与方向,而是对文艺大众化的内容与问题进行了分解、总结与转型,对相关问题与争论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解决办法,将其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讲话》发表之后,文艺大众化进入“泛化”时期。20世纪50年代之后,繁荣社会主义文艺需要提高型的作品,文艺大众化逐渐失去活力。80年代之后,传统的大众文艺受到新起的大众文化挤压,开始走向式微。2014年,习近平发展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相关思想,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出“精品战略”。文艺大众化无论在实践还是理论上,都失去了现实性与合理性,整个文艺发展的方向由“大众化”转型为“精品战略”,便成为时代的必然要求与历史的必然趋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大众化 普及与提高 大众文化 精品战略
下载PDF
Pop Art and Portraits from Life
5
作者 宋晓阳 《海外英语》 2010年第11X期429-430,共2页
Pop art,as a major school of art,was an important art activity in the 60s of the 20th century in the West world. It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history of art. Pop art created a dialogue of life and art,broken the... Pop art,as a major school of art,was an important art activity in the 60s of the 20th century in the West world. It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history of art. Pop art created a dialogue of life and art,broken the narrow concept-"Art for art",and expanded the scope of art. Pop art now is the watershed of modern art and post-modern art to some art theory. It is rather necessary to understand and draw the knowledge from pop art. The relationship of my works and pop art is from the unconscious intention beginning to a consciously excavating. To show the meaning of my work and features,I make full use of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pop art and rational use of its advantages to endow my work a life and clarity,giving a strong and simple visual effects to readers,to make my work more extroverted and more sentiment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P art LIFE popular culture LANGUAGE form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REATION concept technique of expression
下载PDF
文艺大众化讨论与瞿秋白无产阶级文艺范式的建构
6
作者 周建华 欧阳杰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63-70,共8页
瞿秋白领导和推动了发生于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第二次文艺大众化讨论。1930年代初,瞿秋白“赋闲”上海,领导左翼文化运动。建立起与左联内部的有效沟通,熟悉和掌握左翼文学大致情况之后,瞿秋白先通过茅盾传达了自己关于革命文艺发展的思... 瞿秋白领导和推动了发生于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第二次文艺大众化讨论。1930年代初,瞿秋白“赋闲”上海,领导左翼文化运动。建立起与左联内部的有效沟通,熟悉和掌握左翼文学大致情况之后,瞿秋白先通过茅盾传达了自己关于革命文艺发展的思考,期间通过起草《苏维埃的文化革命》《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新任务》等文件,将“大众化”作为文化运动的中心问题。1932年3月左联完成改组工作,经过思想上、组织上充分准备之后,瞿秋白推出《普洛大众文艺的现实问题》等系列文章,阐述了革命文艺的无产阶级方向,构建了“立场-题材-文腔”三位一体的无产阶级文艺范式,为蓬勃兴起的无产阶级文艺提供了崭新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瞿秋白 文艺大众化 无产阶级文艺 范式
下载PDF
AIGC时代艺术普及和公众参与路径分析
7
作者 王文杰 王争耀 《晋阳学刊》 2024年第6期118-125,共8页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内容生产领域发生了由PGC到UGC再到当前AIGC的更迭。随着AI内容生成技术的发展与运用,艺术民主化作为民众全面介入、参与艺术的衡量尺度,其在AIGC时代下的进一步深化是AI生成技术在艺术与社会二者关系...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内容生产领域发生了由PGC到UGC再到当前AIGC的更迭。随着AI内容生成技术的发展与运用,艺术民主化作为民众全面介入、参与艺术的衡量尺度,其在AIGC时代下的进一步深化是AI生成技术在艺术与社会二者关系层面上的显著影响之一。文章将艺术民主化的内涵归纳为民众对艺术的创作权、享用权、艺术教育、艺术评鉴以及艺术社会参与文化多样性五个维度,不同维度之间相互联结相互影响。通过AI生成内容技术对不同维度的影响路径的分析与探究,综合性地论证了AIGC时代艺术民主化将迈向更具全面、整体、深入的发展进程,考量了AIGC相关技术对艺术民主化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GC 艺术普及 公众参与 AI生成内容
下载PDF
弥合断层,走向互动:中国当代艺术的“公众面向”
8
作者 谢慧英 《艺术传播研究》 CSSCI 2024年第4期57-67,共11页
从全球化时代各国各民族谋求文化发展、确认文化身份的路径看,当代艺术应当能成为国际交流中塑造国家形象、彰显国家文化活力的重要载体。优秀的本土当代艺术能够为具备明确的当代意识和时代感的国人提升参与社会文化事务的能力与审美... 从全球化时代各国各民族谋求文化发展、确认文化身份的路径看,当代艺术应当能成为国际交流中塑造国家形象、彰显国家文化活力的重要载体。优秀的本土当代艺术能够为具备明确的当代意识和时代感的国人提升参与社会文化事务的能力与审美水准做出自己的贡献。然而出于历史背景、当代艺术自身对观念阐释的依赖,以及消费主义和泛娱乐性文化生态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目前的中国当代艺术与大众之间尚有巨大的审美“断层”。在新的时代语境下,中国当代艺术迫切需要重新思考其“公众面向”的应有之义,以切实寻求与公众互动的有效路径,展现出应有的姿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艺术 审美断层 公众传播 艺术当代性 艺术普及
下载PDF
“大众化”与苏区文艺的经验价值
9
作者 宋剑华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2-100,共9页
发生于江西中央苏区的“文艺大众化”运动,是中国现代革命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极大地丰富了苏区军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土地革命战争的思想主张,同时还为延安文艺和解放区文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价值。这种经验价... 发生于江西中央苏区的“文艺大众化”运动,是中国现代革命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极大地丰富了苏区军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土地革命战争的思想主张,同时还为延安文艺和解放区文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价值。这种经验价值具体表现为:以识字扫盲运动为前导,尽可能提升工农大众的文化水准,进而为“文艺大众化”运动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以“红色山歌”“图画讲演”及“活报剧”为表现形式,将革命宣传与群众娱乐融为一体,开辟了一条“文艺大众化”运动的有效途径;以“工农剧社”为孵化器,培养苏区自己的艺术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文艺大众化”的艺术品味。总而言之,苏区“文艺大众化”运动的经验价值,就是追求“娱乐性”与“革命性”的完美统一,并在中国现代革命的具体实践中,创造了“人民文艺”的早期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大众化”运动 苏区文艺 经验价值
下载PDF
理论缺位对我国流行声乐学术建设的影响
10
作者 顾元成 《黑河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73-75,共3页
流行声乐演唱成为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中最喜闻乐见的声乐艺术形式。中国流行声乐教育的发展,是以表演实践经验传承引导教学实践的现象广泛存在,这种教学方式的优点便于以教师为模板批量培养高质量演唱人才,但缺点却也十分明显,即挤压了流... 流行声乐演唱成为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中最喜闻乐见的声乐艺术形式。中国流行声乐教育的发展,是以表演实践经验传承引导教学实践的现象广泛存在,这种教学方式的优点便于以教师为模板批量培养高质量演唱人才,但缺点却也十分明显,即挤压了流行声乐多样化发展的空间。流行声乐的优势在于有效传播,这源于演唱方法与作品语言特征对所服务阶级需求的强烈,但流行唱法的特点也使其不应存在统一性的技术与声音要求,这在客观上形成了弱化流行演唱理论建设的理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声乐 通俗演唱 音乐艺术理论
下载PDF
从“化大众”到“大众化”——延安时期的现实主义文学转型探赜
11
作者 王俊虎 李明泽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79-85,共7页
延安时期的现实主义文学经历了从最初具有试验性质的“化大众”尝试到适应民众需求的“大众化”转型,完成了由五四传统的现代启蒙现实主义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过渡与转变,反映了时代与人民的呼声。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延安时期的现实主义文学经历了从最初具有试验性质的“化大众”尝试到适应民众需求的“大众化”转型,完成了由五四传统的现代启蒙现实主义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过渡与转变,反映了时代与人民的呼声。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延安时期的现实主义文学开始转型,从先前过度欧化、高度强调自我、对社会无限度批判的“化大众”文学逐渐转变为作者注重在创作中融入本土特色、愿意深入革命与人民生活当中去取材,努力创作鼓舞民众抗战勇气、赞扬无产阶级革命的“大众化”文学,彰显出中国现代文学特有的中国经验、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时期 现实主义 文艺大众化
下载PDF
革命、无产阶级、大众化——论左翼文艺运动三个关键词之间的逻辑关系
12
作者 周建华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349-356,共8页
“革命”“无产阶级”“大众化”是左翼文艺运动三大关键词。这三个关键词生动地反映了从革命文学论争到文艺大众化讨论进程中的左翼文艺运动历史风貌,对于中国现代无产阶级文学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范型作用。“革命”竖起了左翼文艺的... “革命”“无产阶级”“大众化”是左翼文艺运动三大关键词。这三个关键词生动地反映了从革命文学论争到文艺大众化讨论进程中的左翼文艺运动历史风貌,对于中国现代无产阶级文学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范型作用。“革命”竖起了左翼文艺的道德标杆,确立了革命文学生存与发展的伦理优势;“无产阶级”标明了左翼文艺的意识形态属性,明确了革命文学的主体及思想立场;“大众化”初步型构了无产阶级文艺范式,解决了革命文学发展的基本路径与方法。“革命”“无产阶级”“大众化”以其不可分割的逻辑关系形象地演绎了中国现代无产阶级文学形成的关键历史进程,揭示了无产阶级文学最终走向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 无产阶级 大众化 逻辑关系 左翼文艺运动
下载PDF
新医科建设背景下的病原生物学创新教学模式探索 被引量:1
13
作者 宋章永 毛樱逾 +1 位作者 佘俊萍 陈文碧 《基础医学教育》 2024年第10期847-850,共4页
新医科建设背景下,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和提升病原生物学教学质量已成为病原生物学教育教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通过十多年的病原生物学教学模式改革实践,西南医科大学病原生物学教学团队逐步探索出将科普论文创作融入课程... 新医科建设背景下,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和提升病原生物学教学质量已成为病原生物学教育教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通过十多年的病原生物学教学模式改革实践,西南医科大学病原生物学教学团队逐步探索出将科普论文创作融入课程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举办艺术作品大赛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等教学实践活动方法。通过连续成功举办四届校级基础医学艺术作品大赛和组织大学生参加形态学绘图、形态学读片等全国比赛,并将比赛作品反哺于课堂教学,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参与度,提升了病原生物学教学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原生物学 教学改革 科普作品 艺术作品大赛 教学质量
下载PDF
科技叙事的生成式变革: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的互构与平衡 被引量:4
14
作者 周慎 房曼琳 陈蔚浩 《数字出版研究》 2024年第2期125-132,共8页
在科学传播领域,如何有效地将晦涩的科学概念转化为公众易于理解的形式,达成科学严谨性和艺术展现力的精妙平衡,始终是一个挑战。生成式AI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科学与艺术的融合提供了新的可能,使这种平衡不再只是一种创意追求,而是转化为... 在科学传播领域,如何有效地将晦涩的科学概念转化为公众易于理解的形式,达成科学严谨性和艺术展现力的精妙平衡,始终是一个挑战。生成式AI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科学与艺术的融合提供了新的可能,使这种平衡不再只是一种创意追求,而是转化为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双向互动的技术工程问题。本文以大科学装置科普为背景,详细阐述了前沿科技资源在科普化进程中如何运用生成式AI工具开展科学性保障和艺术性加工创作,使科学性与艺术性得以双重实现,并激发出更广泛、更深入的科学对话和理解。生成式科技叙事将在科学传播中扮演越来越多元及重要的角色,其未来将向交互沉浸化、专业垂类化、教育方法化的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式科技叙事 科学传播 大科学装置 数字艺术 前沿科技资源科普化 AIGC
下载PDF
基于朱子家风的茶艺作品创编实践
15
作者 郑慕蓉 翁睿 施晓莉 《武夷学院学报》 2024年第8期1-6,共6页
朱子家风是中国传统家风的典范,倡导“读书、循理、和顺、勤俭”的家风传承,对现代和谐文明家庭的构建仍具有指导价值。茶艺属于大众文艺,是文化传播的优良载体。“诗礼传家”茶艺作品将茶艺、茶礼与朱子家风精神融合,以茶为载体讲述了... 朱子家风是中国传统家风的典范,倡导“读书、循理、和顺、勤俭”的家风传承,对现代和谐文明家庭的构建仍具有指导价值。茶艺属于大众文艺,是文化传播的优良载体。“诗礼传家”茶艺作品将茶艺、茶礼与朱子家风精神融合,以茶为载体讲述了闽北祖孙三代家风传承的故事。采用闽北建州特色茶品与武夷经典茶艺流程,通过择水备器、服饰造型、舞台造景等艺术设计,以舞台茶艺形式弘扬朱子文化。将传统文化置于时代背景下,进行文艺创作,供大众欣赏,有利于丰富百姓精神家园,实现文化自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艺作品 大众文艺 朱子家风 家风文化
下载PDF
文化发展视野下主旋律歌曲的流行化转变趋势
16
作者 肖晗 刘罡 《黑河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87-89,170,共4页
主旋律歌曲在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与弘扬方面占有重要地位,是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旋律歌曲作为连接国家与社会民众的纽带,要与国家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方向相一致,要考虑与社会大众审美取向、审美能力等的同步性,有效... 主旋律歌曲在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与弘扬方面占有重要地位,是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旋律歌曲作为连接国家与社会民众的纽带,要与国家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方向相一致,要考虑与社会大众审美取向、审美能力等的同步性,有效地确保自身社会宣传功能的实现。在民族文化发展背景下,随着社会民众审美取向的转变及审美能力的提高,我国主旋律歌曲也在悄然发生着流行化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旋律歌曲 流行化转变 艺术文化
下载PDF
中国新闻摄影观念的形成与实践(1900-1947)
17
作者 张博 《新闻与传播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9-128,共10页
新闻摄影观念是关于“什么是新闻摄影”以及“如何实践新闻摄影”的观念。中国独特的历史语境、文化观念与社会制度塑造了独特的新闻摄影观念,但是现有关于中国新闻摄影的研究,却未给予这一透视中国特色新闻实践的重要视角应有的重视,... 新闻摄影观念是关于“什么是新闻摄影”以及“如何实践新闻摄影”的观念。中国独特的历史语境、文化观念与社会制度塑造了独特的新闻摄影观念,但是现有关于中国新闻摄影的研究,却未给予这一透视中国特色新闻实践的重要视角应有的重视,近代中国新闻摄影观念的形成与实践也成为一个被忽视的议题。“武器论”观念是近代中国成型的新闻摄影观念,核心内涵将新闻摄影视为对内团结动员和对外揭露宣传的重要工具和“武器”,实践目标在于为抗战争取最广泛的国内外支持和服务战时政治,其形成是摄影术在近代中国作为一种新媒介与中国社会、文化和新闻业复杂互动的结果。19世纪40年代,摄影术作为一种新技术与新兴视觉媒介进入中国,肖像和风景摄影是当时摄影术的主要应用领域。随着摄影成为当时社会的一种时尚与风雅,中国社会开始转变对摄影术“奇技淫巧”的态度。19世纪70—80年代,摄影术获得了中国大众的接受,摄影开始被用来记录具有新闻价值的社会事件,纪实摄影是这一时期摄影的主流形式。20世纪初,摄影术与中国新闻实践有了“联姻”的趋势,新闻摄影从纪实摄影中分离出来,开始在中国新闻实践中发挥作用,但是此时的新闻摄影主要是作为文字报道的一种辅助性手段。20世纪20年代开始,中国国内开始出现报纸的摄影附刊。这一时期照相馆是最重要的新闻摄影稿件来源,但是摄影图片大多没有新闻价值,中国新闻摄影处于探索时期,因此并没有成型的新闻摄影观念。20世纪20—30年代,一批知识分子和文化精英共同推动了摄影从技术到艺术的转变,这一转变将摄影与当时的“文艺大众化”运动相勾连。在左翼思潮与战争影响下,摄影成为一种服务时代的“工具”。战争语境促成了沙飞“摄影武器论”思想的萌芽,“战时新闻摄影”概念的提出标志着新闻摄影“武器论”观念的形成。在与中共抗战动员和宣传建政需求的结合中,“武器论”观念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深化,《晋察冀画报》忠实实践了“对内鼓动”和“对外宣传”的双重要求。“武器论”观念的形成深受中国独特的社会历史语境与文化观念的影响,其实践对推动近代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摄影 新闻摄影观念 武器论 沙飞 文艺大众化
下载PDF
抗战时期老舍的“慰劳之行”及其文学行为探析
18
作者 贾东方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8-14,共7页
1939年,作家老舍在北路慰劳之旅中,真切地体味、感知到了战争所带来的创伤以及民众的苦难,促使他尽力规避现实的纠葛与矛盾,将自己投身到民族抗战的大潮之中。老舍的创作、座谈、演讲等文学行为,不仅间接促进了抗战文艺在西北地区的传播... 1939年,作家老舍在北路慰劳之旅中,真切地体味、感知到了战争所带来的创伤以及民众的苦难,促使他尽力规避现实的纠葛与矛盾,将自己投身到民族抗战的大潮之中。老舍的创作、座谈、演讲等文学行为,不仅间接促进了抗战文艺在西北地区的传播,也影响了张亚雄、莫关等一批青年文艺爱好者。无论是“慰劳之行”中的民生疾苦书写还是通俗文艺观的宣扬,都是老舍“忧国悯生”情结的外在表达与显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舍 慰劳之行 忧国悯生 通俗文艺观
下载PDF
“喜闻乐见”的内涵及其时代语境
19
作者 吴秀敏 孙会强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96-101,共6页
“喜闻乐见”是延安时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对文艺作品的基本要求,具体包括对文艺内容、形式以及作为评价标准三个方面,这一要求在不同时期的政治语境中,作为文艺政策的关键词被反复重申。党的文艺政策对“喜闻乐见”的倡导、使用是与时代... “喜闻乐见”是延安时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对文艺作品的基本要求,具体包括对文艺内容、形式以及作为评价标准三个方面,这一要求在不同时期的政治语境中,作为文艺政策的关键词被反复重申。党的文艺政策对“喜闻乐见”的倡导、使用是与时代脉搏同步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总是以人民精神生活的现实需求,以及文艺工作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为出发点而进行的。文艺生态多元化已然是文艺创作的现实,然而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性质和目标,决定了处于动态社会结构中的文艺创作在“为什么人”这一根本问题上不能有所动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时期 “喜闻乐见” 文艺 人民
下载PDF
美术馆与博物馆释展与大众审美接受交互研究——以青岛博物馆2023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群展主题活动为例
20
作者 张闫博宇 李雪妍 《建筑与文化》 2024年第8期291-293,共3页
“释展”一词首先出现在博物馆展览中,美术馆与博物馆作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种艺术空间,其展览内容与面对的人群更有针对性。文章以青岛博物馆518国际博物馆日主题美术展览活动为例,通过对其策划与实践分析,探究美术展览策划未来发... “释展”一词首先出现在博物馆展览中,美术馆与博物馆作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种艺术空间,其展览内容与面对的人群更有针对性。文章以青岛博物馆518国际博物馆日主题美术展览活动为例,通过对其策划与实践分析,探究美术展览策划未来发展方向,从而提高美术展览与大众审美接受的契合程度,使大众在观展过程中更具认同与归属感,从而提高美术展览内涵知识的有效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术馆 释展 审美接受 大众审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