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4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volution and Determinants of Population Agglomeration in Less Developed Metropolitan Areas:A Case Study of the Taiyuan Metropolitan Area,China
1
作者 QIN Zhiqin LIANG Ye +1 位作者 AN Shuwei DOU Yongjing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24年第4期739-751,共13页
It is of importance to enhance the urban areas'capacity for population aggregation in underdeveloped regions,aiming to rectify the imbalanced and insufficient patter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Taking the Ta... It is of importance to enhance the urban areas'capacity for population aggregation in underdeveloped regions,aiming to rectify the imbalanced and insufficient patter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Taking the Taiyuan Metropolitan Area(TMA)in central China as a case study,this paper examines the evolutionary proces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population agglomeration from 2000 to 2020,and identifies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agglomeration and their spatial effects.The findings indicated that:1)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sustained population shrinkage in the provincial area,the TMA showed a demographic trend of steady increase,albeit with a decelerated growth rate.In the metropolitan area,urban population size continued to grow rapidly,whereas the rural areas endured sustained losses.Disparities in city size continued to widen,and the polarization of concentrated population in the core cities kept increasing.2)Agglomerations in both secondary and service industries had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s on local population agglomeration,with the former effect being stronger.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government fiscal expenditure,and financial advancement all contributed to facilitating local population clustering.From a spatial spillover perspective,service agglomeration and financial development promoted population agglomeration in surrounding areas.Conversely,fiscal expenditure inhibited such agglomeration.As for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their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s were non-significant.The results obtained reveal several policy implications aimed at enhancing the population agglomeration capacity of the metropolitan area in underdeveloped regions during the new er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pulation agglomeration population shrinkage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s Taiyuan Metropolitan Area(TMA) China
下载PDF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China: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opulation Agglomeration 被引量:1
2
作者 CAO Yongwang ZHANG Rongrong +1 位作者 ZHANG Dahao ZHOU Chunshan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23年第4期719-735,共17页
Urban agglomeration(UA)is an advanced spatial economic form formed and developed in the process of rapid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and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urbaniz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economy... Urban agglomeration(UA)is an advanced spatial economic form formed and developed in the process of rapid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and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urbaniz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economy has developed rapidly in the recent decades of China,and the UAs have also developed rapidly.However,as a large population country,the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nd changes of UAs in China has unique characteristics.Using the fifth,sixth and seventh population census data,spatial auto-correlation and spatial econometric models,we analyzed the spatial-tempor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opulation agglomeration in China’s UAs.Results revealed that:1)from 2000 to 2020,the population gradually converged into UAs,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opulation agglomeration in different development degree of UAs differ.The higher the development degree of UA,the higher the population agglomeration degree.Besides,UAs are the main area with the most significant population agglomeration degree,and the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show that the cities with similar degree tend to be concentrated in space.The urban population gathering in UAs has a certain positive spillover effect on population size of neighboring cities.2)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conditions factors are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population agglomeration degree in UAs.The main factors of population gather into UAs are similar with the outside UAs,but the positive promotion of urbanization rate and proportion of tertiary industry in GDP on population agglomeration of UAs in China are enhancing from 2000 to 2020.Meanwhile,the other factors,such as high-quality public services,good urban living environment conditions,high-quality medical and educational resources,are also important factors to promote urban population gather into UAs.This study provides a basis for formulating the development planning of UAs in China,and enriches the relevant theoretical research of population evolu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U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rban agglomerations(UAs) population agglomeration influencing factors spatial econometric models China
下载PDF
Hydrate agglomeration modeling and pipeline hydrate slurry flow behavior simulation 被引量:6
3
作者 Guangchun Song Yuxing Li +3 位作者 Wuchang Wang Kai Jiang Zhengzhuo Shi Shupeng Yao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1期32-43,共12页
Dynamic modeling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hydrate slurry flow behavior are of great importance to offshore hydrate management.For this purpose, a dynamic model of hydrate agglomeration was proposed in this paper.Ba... Dynamic modeling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hydrate slurry flow behavior are of great importance to offshore hydrate management.For this purpose, a dynamic model of hydrate agglomeration was proposed in this paper.Based on population balance equation, the frame of the dynamic model was established first, which took both hydrate agglomeration and hydrate breakage into consideration.Then, the calculating methods of four key parameters involved in the dynamic model were given according to hydrate agglomeration dynamics.The four key parameters are collision frequency, agglomeration efficiency, breakage frequency and the size distribution of sub particles resulting from particle breakage.After the whole dynamic model was built, it was combined with several traditional solid–liquid flow models and then together solved by the CFD software FLUENT 14.5.Finally, using this method, the influences of flow rate and hydrate volume fraction on hydrate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hydrate volume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 and pipeline pressure drop were simulated and analyz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DRATE agglomeration Flow behavior Dynamic model Numerical SIMULATION population BALANCE
下载PDF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Economic Agglomeration and Labor Productivity of Core Cities in Northeast China 被引量:4
4
作者 ZHANG Peng YANG Qingshan ZHAO Yichun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2年第2期221-231,共11页
Dalian, Shenyang, Changchun and Harbin are the four core cities which play an essential role in terms of promoting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Northeast China. In this paper, the impact of urban agglomeration on labor... Dalian, Shenyang, Changchun and Harbin are the four core cities which play an essential role in terms of promoting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Northeast China. In this paper, the impact of urban agglomeration on labor productivity is explored by making comparisons among these four cities. The model used for analysis is a classical model derived from previous studies. Some indicators, such as population density and economic density, were selected to examine the impact of urban agglomeration on the labor productivity based on the time-series data for the four cities from 1990 to 2007. The four main conclusions are: 1) The promotion from the growth rate of population density on the growth rate of labor productivity is limited. 2) The negative relationship exists between the growth rate of employment density and the growth rate of labor productivity. 3) Agglomeration effect exists in the four cities, the highest one is Dalian, Shenyang takes the second place, followed by Changchun and Harbin, and the predominant promotion exerted on the labor productivity is the output dens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生产率 中国东北地区 经济发展 集聚效应 城市群 人口密度 社会 时间序列数据
下载PDF
城市群人口集聚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基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王莹莹 《人口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8-132,共15页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如何推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成为政府和学界亟待解决的难题。以粤港澳大湾区为样本探讨城市群人口集聚对城市群内部以及周边区域共同富裕的影响,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采用...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如何推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成为政府和学界亟待解决的难题。以粤港澳大湾区为样本探讨城市群人口集聚对城市群内部以及周边区域共同富裕的影响,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全面FGLS”方法以及动态面板空间杜宾模型进行估计得到如下结论:粤港澳大湾区人口集聚无论是对于城市群内部共同富裕还是带动周边区域共同富裕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短期内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作用,但长期而言粤港澳大湾区人口不可能无限集聚,当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拥挤效应将超过集聚效应对共同富裕产生负面影响。上述结论意味着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内部形成的多中心集聚的态势,空间协调发展程度较高,在推动城市群内部共同富裕的同时,短期内也带动了周边区域的发展,但长期持续的发展仍需人口在粤港澳全域更为均衡地分布,而非无限向粤港澳大湾区集聚。基于上述结论,提出应重视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产业互联、城市互联等,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与粤东西两翼及山区人口等要素资源更为顺畅地流动,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粤港澳全域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人口集聚 区域协调发展 共同富裕 粤港澳大湾区
下载PDF
人口集聚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
6
作者 王丽 宋宝琳 宋凤轩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4-89,共6页
伴随城乡二元结构的逐渐打破,人口自由流动产生的人口集聚成为影响城市经济韧性的重要因素。选取2012—2022年中国城市数据,在厘清人口集聚与城市经济韧性之间内在逻辑关系的基础上,实证检验二者间的因果关系及其存在的空间效应。研究... 伴随城乡二元结构的逐渐打破,人口自由流动产生的人口集聚成为影响城市经济韧性的重要因素。选取2012—2022年中国城市数据,在厘清人口集聚与城市经济韧性之间内在逻辑关系的基础上,实证检验二者间的因果关系及其存在的空间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人口集聚对城市经济韧性具有显著的正向提升作用;人口集聚可以通过人力资本升级和产业多样化来间接提升城市经济韧性;不同地区的人口集聚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呈现出显著的区域异质性;人口集聚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具有空间外溢性,能够间接提升邻近城市的经济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集聚 城市经济韧性 人力资本 产业多样化
下载PDF
内外生增长作用下中国城市群的人口负增长风险及其异质性
7
作者 王梅梅 王寅 +2 位作者 刘蔼明 董蕴萱 毛锦凰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83-595,共13页
以中国19个城市群所含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第七次人口普查资料等数据,优化模糊逻辑方法,借助ArcGIS和MATLAB平台构建人口流动复杂网络,以人口流动强度表征外生增长,以户籍人口生育率表征内生增长,以儿童比例、老龄化率、平均家庭规模、... 以中国19个城市群所含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第七次人口普查资料等数据,优化模糊逻辑方法,借助ArcGIS和MATLAB平台构建人口流动复杂网络,以人口流动强度表征外生增长,以户籍人口生育率表征内生增长,以儿童比例、老龄化率、平均家庭规模、人口密度、性别比5个指标构建人口负增长评价指标体系,用模糊逻辑方法测算人口负增长风险指数,进而用空间回归方法对城市群人口负增长风险的增长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中国内地城市群的人口负增长风险平均值为0.48,流出型城市的人口负增长风险较流入型城市高。2)提升型城市群人口负增长风险受外生增长(人口流动引起的增长)和内生增长(由户籍生育率引起的增长)作用的共同影响,外生增长的影响更大。壮大型城市群人口负增长风险的动力机制是外生增长,培育型城市群人口负增长风险的动力机制是内生增长。3)根据中国城市群人口负增长风险及其影响因素,19个城市群的人口负增长风险及其机制可以划分为8个类型。综上,文章认为提升型城市群应以注重人口空间均衡,壮大型城市群应充分发挥大城市对人口的“截流”作用,培育型城市群应进行人力“固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负增长风险 外生增长 内生增长 城市群 中国
下载PDF
国家中心城市人口协同发展模式及效能类型探究——基于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
8
作者 尹德挺 赵政 史毅 《改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8-103,共16页
基于协同理论的分析框架,在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基础上,采用改进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关系协同、地位协同和圈层协同的视角对城市群人口协同发展与国家中心城市效能类型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竞合力、主导力和聚合力共同构成... 基于协同理论的分析框架,在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基础上,采用改进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关系协同、地位协同和圈层协同的视角对城市群人口协同发展与国家中心城市效能类型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竞合力、主导力和聚合力共同构成城市群人口高效协同的三维支撑体系。非中心城市的竞合力是城市群提升人口潜力的关键。尽管国家中心城市在城市群人口系统从旧结构向新结构演化的过程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的其他城市对国家中心城市的人口引力作用相对更强,非中心城市对城市群活力的影响值得重视。中心城市的主导力是城市群实现人口跃迁的关键。国家中心城市在城市群发展过程中的集聚作用突出且呈现持续增强态势,在从弱主导走向强主导的演化过程中,国家中心城市经济实力是其重要支撑。城市网络的聚合力是城市群优化人口格局的关键。在与城市群其他城市之间的圈层关系中,国家中心城市保持较高的子群内部密度、形成稳定的凝聚态势是城市群辐射能力的重要体现。基于“三力”研究,建议“任务面向型”城市积极引导产业和人口有序分流、避免人口过度集中,提升城市群人口发展的协同效能;“成长面向型”城市加快培育非中心城市的发展能力,提升城市群整体的伺服效能;“关系面向型”城市加强与其他中心城市之间的分工协作,改善城市群整体的自组织机制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中心城市 城市群 人口空间组织
下载PDF
交通设施改善、市场集聚效应与城市人口增长差异
9
作者 魏守华 吴海峰 钱非非 《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5-74,共20页
针对中国城市人口增长率和城市规模明显分化的现象,本文从向心力的集聚效应和离心力的通勤成本视角进行研究。理论模型和1990—202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回归结果显示,地铁等交通设施改善和基于市场潜力的消费集聚效应会增大均衡时城市... 针对中国城市人口增长率和城市规模明显分化的现象,本文从向心力的集聚效应和离心力的通勤成本视角进行研究。理论模型和1990—202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回归结果显示,地铁等交通设施改善和基于市场潜力的消费集聚效应会增大均衡时城市规模,区位基础等本地特征因素也会影响均衡城市规模。稳健性和异质性检验表明,交通设施的改善驱动高等级大城市人口的持续增长,来自市场潜力的集聚效应是中小城市人口增长的关键因素。进一步分解关键解释变量的计量结果表明,城市群,特别是都市圈的中小城市的人口快速增长得益于圈层结构中市场潜力带来的集聚效应,而内陆和东北的孤立中小城市因市场潜力弱而人口增长缓慢。机制分析结果显示,市场潜力通过增加产品需求和提升工资水平、交通设施改善通过提高有效劳动力数量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吸引人口流入并推动人口增长,且房价调节关键解释变量与人口增长的关系。为促进城镇体系协调发展,国家应构建“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外围中小城市”多层次空间格局,优化区域空间功能分工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规模 通勤成本 交通设施改善 集聚效应 市场潜力 人口增长
下载PDF
基于栅格数据的辽中南城市群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测评
10
作者 田深圳 吴文美 +2 位作者 李航 王亚丹 李雪铭 《环境科学导刊》 2024年第4期5-10,共6页
以辽中南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1km×1km栅格数据,建立了基于地形起伏度、植被、水文、温湿指数的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综合评价模型,对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进行了综合评价与合理分区。研究结果表明:①辽中南城市群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 以辽中南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1km×1km栅格数据,建立了基于地形起伏度、植被、水文、温湿指数的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综合评价模型,对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进行了综合评价与合理分区。研究结果表明:①辽中南城市群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受地形条件限制较小,受水文、植被、气候条件限制较大。②辽中南城市群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指数范围为19.03~84.15,在空间上总体呈现出西高东低的态势。③中度适宜地区分布最广,高度适宜地区与不适宜地区面积最小。④辽中南城市群64.48%的人口分布在中高度适宜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栅格数据 人居环境 自然适宜性 人口分布 辽中南城市群
下载PDF
城市义务教育入学门槛与流动人口子女随迁决策——人口流动新形势下的教育资源空间配置优化
11
作者 郑磊 郑逸敏 张重玖 《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6-141,共16页
在流动人口向城市群集聚的新形势下,城市群承担着创新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机制的重要责任。以长三角城市群为样本,基于政策文本研究各城市针对流动人口随迁子女设置的义务教育入学门槛,并定量分析其对流动人口子女随迁决策的影响。研究发... 在流动人口向城市群集聚的新形势下,城市群承担着创新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机制的重要责任。以长三角城市群为样本,基于政策文本研究各城市针对流动人口随迁子女设置的义务教育入学门槛,并定量分析其对流动人口子女随迁决策的影响。研究发现,各城市以材料准入制和积分入学制两种模式设置入学门槛,其高低并没有呈现从核心城市(上海)到中心城市(南京、杭州等)再到其他城市递减的趋势。义务教育入学门槛与子女随迁之间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高入学门槛城市比低入学门槛城市的流动人口子女随迁几率低55%,且这种关系在低收入流动人口群体中更加明显。为了构建人口流动新形势下的共享型教育体系,应当优化教育资源的空间配置:在理念上探索城市群教育资源统筹配置的思路,在制度上创新突破行政区划的教育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在技术上完善以常住人口为基础的义务教育资源规划布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城市义务教育入学门槛 流动人口 子女随迁 教育资源配置
下载PDF
城市群视角下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时空演变——基于人口普查与抽样调查数据的分析
12
作者 刘玉萍 王瑞曦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4期420-429,共10页
基于全国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数据,以12个主要城市群作为研究区域,并以地级及以上城市作为空间单元,采用时序比较、核密度估计、马尔科夫链分析以及地理探测器模型,对2000—2020年我国城市群人口老龄化的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 基于全国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数据,以12个主要城市群作为研究区域,并以地级及以上城市作为空间单元,采用时序比较、核密度估计、马尔科夫链分析以及地理探测器模型,对2000—2020年我国城市群人口老龄化的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城市群的人口老龄化整体呈现出加速深化趋势,但不同城市群在加深速度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2)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群所辖城市人口老龄化的离散程度有明显扩大的趋势,考察期内不同城市群所辖城市人口老龄化的空间分布及其演进区别明显,城市的相对老龄化水平在保持较强惯性的同时,也体现出一定的动态变化性;(3)2010年,城市群人口老龄化主要受老年人口惯性的影响,而2020年,除老年人口惯性外,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迁移也是引致城市群人口老龄化空间分异的重要因素。结果总体表明,近二十年来我国不同城市群的人口老龄化展现出明显的时空差异与动态演变特征,因此各城市群应有针对性地制定差异化的人口老龄化政策,以更有效地应对日益严峻的老龄化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人口老龄化 时空演变 影响因素 人口普查
下载PDF
高质量发展视域下城市群空间网络联系与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基于成渝城市群的实证分析
13
作者 王卓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3-79,210,211,共19页
在人口规模巨大的背景下,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采用2006—2020年1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使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修正引力模型分别测度成渝城市群16个城市在2006—2020年间的空间网络联系... 在人口规模巨大的背景下,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采用2006—2020年1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使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修正引力模型分别测度成渝城市群16个城市在2006—2020年间的空间网络联系度与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水平,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城市群空间网络联系对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影响及其时空异质性和网络外部效应,发现:(1)城市群空间网络联系可促进本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但将在周边形成“集聚阴影”,产生不利于周边城市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网络负外部效应。(2)成渝城市群空间网络联系对成都市、重庆市双核心城市以及绵阳市、宜宾市和泸州市三个副中心城市的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水平产生促进作用。随着行政级别的提升,城市网络联系逐渐由不利于周边城市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负外部效应转变为促进周边城市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正外部效应。(3)城市空间网络联系所产生的外部效应呈现先负后正,最后趋于收敛的倒S型,且在0-100公里的范围内形成“集聚阴影”,150-200公里范围内为城市网络联系发挥正外部效应的最优半径。(4)科技创新和创业活跃度的提升是城市空间网络联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关键渠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渝城市群 空间网络联系 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高质量发展
下载PDF
劳动力迁移与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提升——基于30个省级面板数据分析
14
作者 王巧丽 《华东经济管理》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8-58,共11页
劳动力迁移可改变迁入地收入分配机制,解决制造业技术创新资源投入冗余与产出不足矛盾,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文章基于2012—2021年中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结合新古典经济增长和新迁移等理论,实证检验劳动力迁移与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的... 劳动力迁移可改变迁入地收入分配机制,解决制造业技术创新资源投入冗余与产出不足矛盾,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文章基于2012—2021年中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结合新古典经济增长和新迁移等理论,实证检验劳动力迁移与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关系。研究发现:劳动力迁移可显著提升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且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减弱;人口集聚效应、知识溢出效应是劳动力迁移与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关系的中介变量;劳动力迁移对东部和中部地区、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具有显著正向作用;市场化程度和政府干预均能增强劳动力迁移对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但这一影响存在最优边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力迁移 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 人口集聚效应 知识溢出效应 技术密集型
下载PDF
政策变迁对粤港澳大湾区人口流动的影响研究
15
作者 王莹莹 《决策与信息》 2024年第4期65-78,共14页
自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出台至今,粤港澳大湾区在珠三角城市群的基础上结合港澳优势已发展成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以及人口集聚能力最强的城市群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粤港澳大湾区与国... 自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出台至今,粤港澳大湾区在珠三角城市群的基础上结合港澳优势已发展成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以及人口集聚能力最强的城市群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粤港澳大湾区与国内其他城市群相比,人口迁移流动除了受到户籍制度的影响,还受到社会制度差异的制约。采用双重差分方法对粤港澳大湾区人口流动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提出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对于粤港澳大湾区人口流动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从具体政策影响来看,创业就业政策、税收支持政策以及优质生活政策对于粤港澳大湾区人口流动的促进作用更具直接性。由此,要实现粤港澳大湾区生产要素特别是人口和劳动力高效便捷流动,实现大湾区转型发展、创新发展,仍需要进行制度和政策创新,在就业、税收、优质生活、通关服务以及人才引进等方面出台更多切实有利于人口流动、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政策,如建立统一的公共服务平台、统一个人所得税税收征收标准、提升生活便利度等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城市群发展 人口流动 人才政策
下载PDF
城市群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网络特征分析及空间模式划分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莉 刘颖 +1 位作者 唐晨珂 彭立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92-504,共13页
基于2017年CMDS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地理空间分析方法,解析中国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长江中游及哈长城市群的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网络空间结构差异,划分其空间模式。研究发现,城市群居留网络整体上呈不同等级的“圈层”结构... 基于2017年CMDS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地理空间分析方法,解析中国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长江中游及哈长城市群的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网络空间结构差异,划分其空间模式。研究发现,城市群居留网络整体上呈不同等级的“圈层”结构,距离衰减效应显著。居留网络结构特征迥异,沿海城市群流动人口来源腹地广,京津冀和长三角集聚效应明显,流动人口居留意愿更高;珠三角城市群居留强度低,结构松散。内陆城市群吸引范围有限,居留意愿低,成渝城市群居留联系弱,内外部流动相对均衡,长江中游城市群呈现弱集聚与轻均衡特征,哈长城市群内部结构紧凑,外部联系松散。不同区位、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群其居留意愿网络空间格局差异明显,流动人口居留选择具有明晰的地域指向。沿海城市群应加大区域低中心性城市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吸引人口流入;内陆城市群应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平衡人口流出与流入,避免区域人口过度流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人口 居留意愿 网络分析 网络模式 城市群
下载PDF
乡镇增长与收缩对经济韧性的异质性影响与作用路径:基于人口结构视角
17
作者 张娅莉 雍璐宁 +2 位作者 董蕴萱 RAMAMOORTHY Ayyamperumal 王梅梅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3期84-93,共10页
基于甘肃环县不同乡镇的人口特征空间分布和人口结构差异,将乡镇分为收缩型乡镇和增长型乡镇,采用模糊推理方法测算环县各乡镇经济韧性水平,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方法分析乡镇经济韧性的影响因素,最后对比不同乡镇类型人口结构变化对乡镇经... 基于甘肃环县不同乡镇的人口特征空间分布和人口结构差异,将乡镇分为收缩型乡镇和增长型乡镇,采用模糊推理方法测算环县各乡镇经济韧性水平,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方法分析乡镇经济韧性的影响因素,最后对比不同乡镇类型人口结构变化对乡镇经济韧性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收缩型乡镇和增长型乡镇的人口结构存在明显差异;环县乡镇之间经济韧性水平发展严重不均衡,乡镇经济韧性水平受人口密度、总人数、高中及以上人口比例、批发与零售业人员比例、科技人员比例、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多个因素影响;批发与零售业人员比例和科技人员比例对于增长型乡镇经济韧性的影响较大,人口数量和质量对于收缩型乡镇经济韧性有重要作用.研究旨在将人口增减与乡镇重构相结合,为黄土高原乡镇多方位发展和城乡融合提供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收缩 人口结构 收缩型乡镇 增长型乡镇 经济韧性
下载PDF
地理、集聚经济与人口空间分布的长期演变 被引量:2
18
作者 陈志龙 《人口与发展》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1-51,119,共12页
基于1776—2010年地区层面人口数据,从地理与集聚经济两个视角考察中国人口空间分布的演变及其驱动力。研究发现:(1)无论是在封建农业社会,还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中国人口空间分布都具有不均匀的特征,并且随着近代工业化的开始,不均匀程... 基于1776—2010年地区层面人口数据,从地理与集聚经济两个视角考察中国人口空间分布的演变及其驱动力。研究发现:(1)无论是在封建农业社会,还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中国人口空间分布都具有不均匀的特征,并且随着近代工业化的开始,不均匀程度出现进一步加剧的趋势;(2)理论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自然地理和集聚经济是影响人口空间分布不均匀的重要因素,同时,这两个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也随着时间而变化,地理因素在早期占主导地位,近代工业化启动后,集聚经济的作用日益凸显。人口集聚是经济和自然规律作用下的结果,政府应努力破除阻碍人口流动的制度性因素,鼓励人口自由流动,以充分发挥以大城市为中心的都市圈的经济增长极作用,从而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分布 地理 集聚经济
下载PDF
主体功能区视角下的滇中城市群人口-经济-资源环境时空耦合分析
19
作者 龙晓惠 陈国平 +3 位作者 林伊琳 赵俊三 王荣耀 冯怡翔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67-378,共12页
[目的]探析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三者之间协调及发展水平状况,阐明各县耦合协调关系及影响因素,为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提供有力支撑。[方法]基于2010年、2015年、2020年滇中城市群的自然、经济及人文数据,从主体功能区视角建立人口-经济... [目的]探析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三者之间协调及发展水平状况,阐明各县耦合协调关系及影响因素,为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提供有力支撑。[方法]基于2010年、2015年、2020年滇中城市群的自然、经济及人文数据,从主体功能区视角建立人口-经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序关系分析法(G1)与熵权法(EW)确定综合权重,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度量各县耦合协调关系,定量分析了2010年、2015年、2020年滇中城市群人口-经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演变状况,探析其发展规律。[结果](1)3个时段内,研究区人口在县域尺度呈空间正相关关系,且空间聚集性逐渐增强,呈现西部低人口密度聚集和中部高人口密度聚集态势且常年稳定;(2)2010—2020年,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三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综合发展水平有微弱提升,严重失调的协调类型逐渐消除,濒临失调占比46.94%成为最主要的协调类型;(3)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两两耦合协调分布不均,其中2020年人口-经济综合耦合协调指数最低为0.4543,协调度水平时空分布与三系统协调评价结果吻合度是两两耦合协调评价中最高的,对人口-经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评价结果影响最大;(4)在主体功能区划实施前后,国家重点开发区两两耦合协调水平变化显著,人口-经济-资源环境整体耦合协调水平较低且有倒退趋势,省级重点开发区长期稳定可控;(5)研究区的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三者之间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关系,但协调性在一定程度上处于制约状况。[结论]高耦合协调性主要依赖于人口对市县区经济的带动作用。重点开发区的有效实施必须抓好人口与经济协同发展,人口和经济协调是未来优化主体功能区的重点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功能区划 重点开发区 人口-经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模型 滇中城市群 人口时空演变
下载PDF
基于人口流动的中国城市群多中心结构演化
20
作者 马宇薇 浩飞龙 王士君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3-142,共10页
利用2015—2018年腾讯人口迁徙大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采用多中心结构测度等方法,对中国19个城市群的人口规模、流动特征和空间结构演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从整体上看,中国城市群的形态多中心结构指数差异明显,且有微弱向单中心... 利用2015—2018年腾讯人口迁徙大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采用多中心结构测度等方法,对中国19个城市群的人口规模、流动特征和空间结构演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从整体上看,中国城市群的形态多中心结构指数差异明显,且有微弱向单中心空间结构发展的态势,而功能多中心结构指数大多较低,但表现出不断上升趋势.(2)在多中心结构类型匹配方面,优化提升类城市群的功能多中心结构指数较高但形态多中心结构指数普遍偏低,发展壮大类城市群的形态多中心结构指数较高但功能多中心结构指数大多偏低,而培育发展类城市群内部存在不同匹配类型.(3)在多中心结构类型演替方面,优化提升类和发展壮大类城市群多中心化发展的趋势较为明显,而培育发展类城市群大多呈现单中心化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人口流动 空间结构 形态多中心 功能多中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