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terlayer repair with porcine 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 versus internal repair with tragus cartilage in endoscopic tympanoplasty
1
作者 Lina Zhao Wenya Li Lei Zhang 《Laparoscopic, Endoscopic and Robotic Surgery》 2024年第2期79-86,共8页
Objective Endoscopic tympanoplasty includes various surgical methods,such as internal repair,interlayer repair,and external overlay.This technique requires autologous materials,allografts,and xenografts,which are used... Objective Endoscopic tympanoplasty includes various surgical methods,such as internal repair,interlayer repair,and external overlay.This technique requires autologous materials,allografts,and xenografts,which are used to repair tympanic membrane(TM)perforation.To obtain good results,appropriate surgical methods and repair materials should be selected.This study aims to assess the efficacy of repairing refractory TM perforations in the porcine 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SIS)during transcanal endoscopic type I tympanoplasty.Method A retrospective chart review was performed on patients who underwent TM perforation repair with porcine SIS and tragus cartilage between January 2022 and September 2022 at Sir Run Run Shaw Hospital,Zhejia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Perforation size,tympanic status,pre-and postoperative symptoms,follow-up data,wound healing rates,and hearing improvement were analysed.Results Of the 115 patients included in the study,56 underwent interlayer repair with porcine SIS of the TM,and 59 patients underwent internal repair with tragus cartilage.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t baseline in terms of age,sex,disease course,perforation side,tympanic status,underlying disease,or preoperative infection.The total postoperative effective rate of interlayer implantation with porcine SIS was 91.07%(51 patients),and that of internal implantation with tragus cartilage was 88.14%(52 patients).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in terms of the graft success rate between the two surgical methods(p=0.887).Postoperative pure tone auditory(PTA)and air-bone gap(ABG)density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both groups compared with before surgery(p<0.05).However,the postoperative PTA and ABG density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3 months post-surgery between the two groups(p>0.05).Compared to those in the internal implantation group,the patients in the interlayer group had a shorter operation duration(51.36±6.76 min vs.59.71±7.45 min,t=6.298,p<0.001)and less blood loss(11.91±2.61 mL vs.15.27±2.57 mL,t=7.019,p<0.001).Conclusions Our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porcine SIS,as well as the tragus cartilage,has a high success rate in repairing irreversible TM perforation.Endoscopic tympanoplasty via interlayer implantation with porcine SIS offers distinct advantages,including the absence of donor-site incision and scar formation,and ease of graft modification and manipul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rcine 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 Tragus cartilage Interlayer implantation Internal implantation Tympanic membrane Endoscopic tympanoplasty
下载PDF
小肠黏膜下层可吸收生物膜在牙槽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2
作者 张民珍 邝惠芳 +1 位作者 杨黎艳 罗文 《上海口腔医学》 CAS 2024年第3期279-284,共6页
目的:探讨小肠黏膜下层(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SIS)可吸收生物膜在牙槽骨缺损修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2年1月接受引导骨再生术(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的102例牙槽骨缺损患者,采用计算机随机数字生成器分... 目的:探讨小肠黏膜下层(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SIS)可吸收生物膜在牙槽骨缺损修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2年1月接受引导骨再生术(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的102例牙槽骨缺损患者,采用计算机随机数字生成器分为Bio-Gide组(51例,采用Bio-Gide可吸收生物膜)和SIS组(51例,采用SIS可吸收生物膜)。比较2组围术期相关指标、血钙、血磷、生物相容性、牙周附着丧失(periodontal attachment loss,PAL)长度、牙髓敏感度、牙松动度、牙槽骨骨量及不良事件。采用SPSS 24.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1天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术后第5天VAS评分,术前、术后1 d、术后12 d血钙、血磷水平,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PAL长度,术后3、6、12个月牙髓敏感度及牙松动度1级、2级百分率,术后12个月骨宽度增加量、骨高度增加量,不良事件发生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Bio-Gide组相比,SIS组创口愈合时间、生物膜吸收时间显著缩短(P<0.05),术后12 d排异反应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SIS可吸收生物膜、Bio-Gide可吸收生物膜在牙槽骨缺损修复GBR中的效果及安全性相当,但前者生物相容性更佳,后者可提供更长时间的屏障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槽骨缺损修复 小肠黏膜下层可吸收生物膜 Bio-Gide可吸收生物膜 引导骨再生术
下载PDF
Use of porcine 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 for pediatric endoscopic tympanic membrane repair 被引量:4
3
作者 Razan A.Basonbul Michael S.Cohen 《World Journal of Otorhinolaryngology-Head and Neck Surgery》 2017年第3期142-147,共6页
Tympanic membrane perforationsoccur frequently in children,and can result in hearing loss,otorrhea,pain,and cholesteatoma.Due to the narrower ear canal in children,a postauricular incision is often needed to access th... Tympanic membrane perforationsoccur frequently in children,and can result in hearing loss,otorrhea,pain,and cholesteatoma.Due to the narrower ear canal in children,a postauricular incision is often needed to access the tympanic membrane for surgical repair.Endoscopic approaches are increasingly being used for tympanic membrane repair,reducing the need for postauricular incisions.As the need for a postauricular incision decreases,the demand for non-autologous grafting material has increased.Acellular porcine 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 (SIS) has been described in the literature as an alternative to commonly used autologous grafts,and is well suited for use with transcanal endoscopic ear surgery as a minimally invasive approach.This paper describes techniques for use of SIS in endoscopic tympanic membrane repair in childre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DIATRIC ENDOSCOPIC ear surgery TYMPANOPLASTY ACELLULAR matrix porcine 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
原文传递
猪小肠黏膜下层修复鼠皮肤全层缺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邹剑 刘粤 +2 位作者 朱轶 张智长 张长青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872-876,共5页
目的研究利用猪小肠黏膜下层(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SIS)作为组织工程材料修复SD大鼠背侧皮肤全层缺损的可行性。方法选用6周龄SD大鼠28只,体重300~350g。造成背部上下2处直径2cm的全层皮肤缺损,上处为空白组,不用任何覆盖;下处... 目的研究利用猪小肠黏膜下层(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SIS)作为组织工程材料修复SD大鼠背侧皮肤全层缺损的可行性。方法选用6周龄SD大鼠28只,体重300~350g。造成背部上下2处直径2cm的全层皮肤缺损,上处为空白组,不用任何覆盖;下处为SIS组,将解冻的SIS剪成直径2cm的圆形,覆盖缝合缺损皮肤周围。术后3d,1、2、3、4、6和8周(n=4),分别观察缺损皮肤修复的情况,HE染色观察,并计算修复面积百分比。结果两组缺损皮肤大体观察修复时均未出现感染;于2、3、4和6周时SIS修复皮肤的速度快于空白组,修复后的皮肤质软、有弹性,与周围组织基本持平,且瘢痕组织较空白组薄。1、2、3、4、6和8周时皮肤修复面积:SIS组分别为15.72%±3.64%,43.81%±4.87%,65.35%±5.63%,87.95%±4.78%,96.90%±6.89%和100%;空白组分别为13.42%±3.77%,38.24%±5.63%,58.74%±4.48%,76.50%±5.23%,92.30%±5.75%及100%,SIS组于1、2、3、4周时其皮肤修复面积百分比与空白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SIS组,皮肤中形成较多角化细胞及胶原组织,与正常皮肤的组织结构相近;空白组,皮肤中存在较多肉芽组织,皮下胶原中有炎性细胞及含铁血黄素;两组均无毛囊及附件产生。结论SIS作为组织工程支架材料修复大鼠皮肤全层缺损有一定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肠黏膜下层 皮肤缺损 修复
下载PDF
脱细胞猪小肠黏膜下层粉末用于大鼠脾部分切除创面止血的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王文平 张文红 +5 位作者 杜茂涛 张弘沛 龚慧 朱宇轩 李世荣 田怡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1年第4期281-285,共5页
目的探讨脱细胞猪小肠黏膜下层(SIS)粉末在大鼠脾部分切除创面的止血效果。方法经机械刮除、脱脂脱细胞、胃蛋白酶酶解、冻干等步骤获得SIS粉末。HE染色检测脱细胞SIS细胞残留情况,检测SIS粉末吸水性并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其超微结构。将40... 目的探讨脱细胞猪小肠黏膜下层(SIS)粉末在大鼠脾部分切除创面的止血效果。方法经机械刮除、脱脂脱细胞、胃蛋白酶酶解、冻干等步骤获得SIS粉末。HE染色检测脱细胞SIS细胞残留情况,检测SIS粉末吸水性并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其超微结构。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A、B、C、D组,切除大鼠部分脾组织,并将SIS粉末、福和泰止血粉、瞬时止血粉、无菌纱布压迫分别用于A、B、C、D组大鼠创面止血。扫描电镜下观察止血粉在创面上的情况,记录出血时间和出血量。于第20天、30天每组各处死5只大鼠,肉眼以及HE染色镜下观察创面止血粉末吸收情况。结果经过脱脂脱细胞处理后,SIS无细胞成分残留,镜下见SIS粉末呈单层的长薄片状。SIS粉末吸水率在120 s时达到饱和,是瞬时止血粉的1.87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脾部分切除使用止血粉后,A、B、C组创面均很快停止出血。A、B、C组的出血时间和出血量均显著短/少于D组(P<0.05);A组的出血时间和出血量均明显短/少于C组(P<0.05),A组的出血时间明显短于B组(P<0.05)。肉眼及镜下可见在第20天A、B、C组均可见未吸收完的止血粉末,第30天止血粉末较第20天明显吸收。结论脱细胞SIS不含细胞成分,在体内可降解,具有极强的吸水性,对大鼠脾部分切除创面具有令人满意的止血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细胞猪小肠黏膜下层 局部外用止血药 出血 止血 大鼠模型
下载PDF
构建可控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多壁碳纳米管的复合支架 被引量:1
6
作者 冯学艺 刘正尼 +1 位作者 汤睿 胡恒瑶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3期433-439,共7页
背景:单纯植入猪小肠黏膜下层修复腹壁缺损存在早期血管化不足,导致修复失败。目的:构建可控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多壁碳纳米管-猪小肠黏膜下层复合支架,评价其体外控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性能、力学性能及细胞毒性。方法:通过浸染将装载... 背景:单纯植入猪小肠黏膜下层修复腹壁缺损存在早期血管化不足,导致修复失败。目的:构建可控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多壁碳纳米管-猪小肠黏膜下层复合支架,评价其体外控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性能、力学性能及细胞毒性。方法:通过浸染将装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多壁碳纳米管复合到猪小肠黏膜下层上,构建可控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复合支架,并根据多壁碳纳米管与猪小肠黏膜下层的不同质量比(0,1%,3%,5%,10%)构建5种多壁碳纳米管-猪小肠黏膜下层。结果与结论:①复合支架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控释性能:随时间的延长,各组的累积浓度增高,且随着多壁碳纳米管质量的增加,释放浓度也逐渐增加。②复合支架的力学性能:1%,3%,5%,10%多壁碳纳米管-猪小肠黏膜下层最大载荷及弹性模量均高于猪小肠黏膜下层(P<0.05),且随着多壁碳纳米管质量的增加,最大载荷逐渐增加。③复合支架的成纤维细胞毒性:多壁碳纳米管在复合支架中质量分数≤5%时对细胞的生长无影响。表明构建的多壁碳纳米管复合支架具备良好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控释性能、力学性能及促进内皮细胞增殖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材料 纳米生物材料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多壁碳纳米管 猪小肠黏膜下层 复合支架 腹壁缺损 最大载荷 弹性模量 细胞毒性 省级基金 生物材料图片文章
下载PDF
猪小肠黏膜下层生物补片与人体真皮脱皮细胞基质补片应用于感染性腹壁缺损治疗中的效果及组织相容性影响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菅凤国 孙宏杰 +2 位作者 刘国正 王秀芹 王海亮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18年第8期10-10,12,共2页
目的研究猪小肠黏膜下层生物补片与人体真皮脱皮细胞基质补片应用于感染性腹壁缺损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52例感染性腹部缺损患者,比较两组治疗后住院时间、引流管保留时间与治疗前后疼痛评分。结果对比对照组,研究组治疗后疼痛评分更... 目的研究猪小肠黏膜下层生物补片与人体真皮脱皮细胞基质补片应用于感染性腹壁缺损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52例感染性腹部缺损患者,比较两组治疗后住院时间、引流管保留时间与治疗前后疼痛评分。结果对比对照组,研究组治疗后疼痛评分更低(P<0.05)。结论猪小肠黏膜下层生物补片应用于感染性腹壁缺损治疗中的效果优于人体真皮脱皮细胞基质补片,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小肠黏膜下层生物补片 应用 感染性腹壁缺损
下载PDF
脱细胞猪小肠黏膜下层的组织相容性
8
作者 周晓娟 熊绍虎 +3 位作者 张传森 许本柯 张喜 孙爱军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40-642,共3页
目的:研究脱细胞猪小肠黏膜下层(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SIS)的组织相容性。方法:酶消化联合去垢剂制备脱细胞猪SIS。将其植入SD大鼠脊柱旁肌肉内,组织学检测植入后不同时间(1、2和4周)样品周围组织反应。另取乳胶植入,做为阳性对... 目的:研究脱细胞猪小肠黏膜下层(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SIS)的组织相容性。方法:酶消化联合去垢剂制备脱细胞猪SIS。将其植入SD大鼠脊柱旁肌肉内,组织学检测植入后不同时间(1、2和4周)样品周围组织反应。另取乳胶植入,做为阳性对照。结果:经脱细胞处理后,猪SIS仅存纤维结构,未见细胞残留。植入后1周,脱细胞SIS形态完整,可见宿主细胞(成纤维细胞和炎性细胞)长入。2周时,可见脱细胞SIS断裂。至4周时,脱细胞SIS降解,新生细胞外基质形成,并可见毛细血管样结构。随植入时间的延长,炎性细胞逐渐减少。在不同时间点,乳胶均可完整取出,未见宿主细胞长入,其周围形成纤维囊。结论:提示脱细胞猪SIS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细胞 小肠黏膜下层 组织相容性 组织工程
下载PDF
时序释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转化生长因子β1的功能化生物补片在修复大鼠腹壁部分缺损中的应用
9
作者 刘正尼 郭彦平 汤睿 《上海医学》 CAS 2022年第4期245-252,共8页
目的评估功能化猪小肠黏膜下层(SIS)补片修复腹壁缺损的效果,探讨再生过程中多种生长因子的交互作用。方法采用可时序释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TGF-β1的功能化SIS补片[即携带VEGF的SF膜(VSF膜),携带TGF-β1的SF膜(TSF膜),以及携礴V... 目的评估功能化猪小肠黏膜下层(SIS)补片修复腹壁缺损的效果,探讨再生过程中多种生长因子的交互作用。方法采用可时序释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TGF-β1的功能化SIS补片[即携带VEGF的SF膜(VSF膜),携带TGF-β1的SF膜(TSF膜),以及携礴VEGF和TGF-β1的SF膜(VTSF膜)]修复Sprague-Dawley(SD)大鼠的腹壁缺损,利用两者的协同效应促进组织再生。并根据携带补片的不同将SD大鼠分为:VEGF(V组),TGF-β1(T组),VEGF和TGFβ1(VT组)及对照组。评估补片的VEGF和TGF-β1装载率及累计释放率,以及术后7、14、28 d模型大鼠标本大体观、组织表面纤维化、宿主反应、组织血管化、细胞外基质(ECM)重塑、调节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和力学性能等指标。结果7 d内,VSF和VTSF膜VEGF的累计释放率为(80.0±4.8)%。14 d内,TSF和VTSF膜TGF-β1的累计释放率分别为(39.5±2.6)%和(32.5±2.3)%。术后7 d,V组的CD15+表达水平显著高于T组和对照组,含因子补片(V、T、VT组)的CD68+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时间点TNF-α和IL-6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术后28 d,T组和VT组CD68+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V组及对照组(P值均<0.05)。术后28 d,VT组新生血管数量(即CD31荧光染色表达水平)均显著多于T组、V组及对照组(P值均<0.05),同时间点VT组形成的成熟血管数量(即CD31与α-SMA双荧光染色表达水平)较V组和T组显著增加(P值均<0.05)。术后28 d,与对照组及V、T组相比,VT组的补片中央区胶原Ⅰ荧光染色阳性的面积最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T组的胶原Ⅰ/Ⅲ比值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V、T、VT组纤连蛋白染色阳性比例均显著增加(P值均<0.05)。术后28 d,VT组的CD31和胶原Ⅰ的蛋白质表达水平显著高于V、T和对照组(P值均<0.05)。T组与VT组应力-应变曲线形态相似,而VT组的拉伸强度高于V组和对照组(P值均<0.05);较V组和对照组,T组和VT组分别具有更高的杨氏模量和更低的断裂伸长率(P值均<0.05)。结论SIS的功能化改性加强了补片植入后的组织融合,揭示了生长因子间的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化生物补片 时序释放 协同作用 猪小肠黏膜下层基质 腹壁缺损修复
下载PDF
PDO-SIS补片的生物力学性能及其对大鼠腹壁缺损的修复作用 被引量:3
10
作者 谢亚运 汪军 +4 位作者 程文悦 吴卫东 张剑 周海洋 胡志前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66-371,共6页
目的探讨采用猪脱细胞小肠黏膜下组织(P-SIS)和聚二恶烷酮(PDO)合成的一种杂化补片——PDO-SIS补片的力学性能及其对大鼠腹壁部分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通过编织、真空层压等步骤构建PDO-SIS补片和8SIS补片,并测量其相关力学性能。取健... 目的探讨采用猪脱细胞小肠黏膜下组织(P-SIS)和聚二恶烷酮(PDO)合成的一种杂化补片——PDO-SIS补片的力学性能及其对大鼠腹壁部分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通过编织、真空层压等步骤构建PDO-SIS补片和8SIS补片,并测量其相关力学性能。取健康雌性SD大鼠36只,在腹部两侧各制作一个1cm×1cm的腹壁部分缺损,分别以等面积的PDO-SIS补片、8SIS补片进行修复,分别于术后2、4、8周随机选取12只大鼠取材并进行评估。结果 PDO-SIS补片的弯曲长度和拉断力均大于8SIS补片(P<0.05),且均随PDO材料直径的增加而增加。术后各时间点两组均未观察到急性炎症反应。术后2周时,PDO-SIS补片组和8SIS补片组中均可观察到中等程度的慢性炎症反应,但随时间延长炎症反应逐渐减轻,至术后8周时两组均未见明显的慢性炎症反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补片材料在修复区内均逐渐降解,再生的胶原组织不断沉积,两组在胶原含量和排列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PDO-SIS补片与8SIS补片相比具有更好的力学性能,在修复大鼠腹壁部分缺损时不引起强烈的免疫排斥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小肠黏膜下组织 杂化补片 生物力学 再生医学
下载PDF
脱细胞猪小肠黏膜下层基质中纤维连接蛋白定量检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陈毅 夏磊磊 +6 位作者 张扬 高建萍 李赛娜 雷雄心 李勇超 张贵锋 赵博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97-100,共4页
采用分批次酶解和高效液相色谱与质谱分析联用技术(HPLC-MS)对脱细胞猪小肠黏膜下层(p-SIS)基质材料中纤维连接蛋白(FN)进行了定量检测。分批次酶解消除了静态酶解时间长、酶解效率低的不足,将酶解时间从96 h缩短至6 h,降解率可以达到95... 采用分批次酶解和高效液相色谱与质谱分析联用技术(HPLC-MS)对脱细胞猪小肠黏膜下层(p-SIS)基质材料中纤维连接蛋白(FN)进行了定量检测。分批次酶解消除了静态酶解时间长、酶解效率低的不足,将酶解时间从96 h缩短至6 h,降解率可以达到95%以上。采用胰蛋白酶特异性酶解得到猪源FN的一个特征多肽为SSPVVIDASTAIDAPSNLR,HPLC-MS对这一特征肽段定量检测结果表明,VIDASISTM和Biodesign两种脱细胞材料中FN的含量分别为0.43%和0.17%。方法学实验证明该方法精确度较高(RSD为1.31%)。结果表明基于质谱的分析技术可有效检测脱细胞基质中FN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小肠黏膜下层 脱细胞基质 纤维连接蛋白 特征肽段 液质联用技术
下载PDF
猪小肠黏膜下层脱细胞基质中Ⅰ、Ⅲ型胶原检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扬 陈毅 +5 位作者 高建萍 夏磊磊 李勇超 王清石 张贵锋 赵博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8-111,共4页
猪小肠黏膜下层脱细胞基质(SⅠS,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的主要成分为Ⅰ、Ⅲ型胶原,拟建立一种基于液相质谱联用(HPLC-MS)的胶原类型识别和定量检测方法。首先利用胰蛋白酶将胶原标准品和样品酶解,利用离子阱质谱(Ⅰon trap mass s... 猪小肠黏膜下层脱细胞基质(SⅠS,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的主要成分为Ⅰ、Ⅲ型胶原,拟建立一种基于液相质谱联用(HPLC-MS)的胶原类型识别和定量检测方法。首先利用胰蛋白酶将胶原标准品和样品酶解,利用离子阱质谱(Ⅰon trap mass spectrometry, LCQ)识别出Ⅰ、Ⅲ型胶原的特征多肽分别为GETGPAGPAGPVGPVGAR、GPPGAVGPSGPR,再利用三重四极杆质谱(Triple quadrupole mass spectrometry, TSQ)对其进行定量;然后通过胶原标准品浓度和峰面积的线性关系计算Ⅰ、Ⅲ型胶原的含量。结果表明VⅠDASⅠSTM和Biodesign■中Ⅰ、Ⅲ型胶原的含量总和与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结果一致,通过HPLC-MS检测猪跟腱和真皮中Ⅰ、Ⅲ型胶原含量的结果符合其在组织中的分布规律;方法学实验表明HPLC-MS的精密度(RSD=2.38%)较高、稳定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小肠黏膜下层 脱细胞基质 Ⅰ型胶原 Ⅲ型胶原 液质联用
下载PDF
猪小肠黏膜下层作为组织修复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3
作者 粟香 葛良鹏 李前勇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22-128,共7页
小肠黏膜下层(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SIS)是经脱细胞技术处理的一种天然细胞外基质材料,免疫原性低,生物相容性好,因此广泛用于组织再生修复。然而,只有准确的理解SIS各种生物学特性,才能更好的实现SIS在再生医学领域的转化应用。... 小肠黏膜下层(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SIS)是经脱细胞技术处理的一种天然细胞外基质材料,免疫原性低,生物相容性好,因此广泛用于组织再生修复。然而,只有准确的理解SIS各种生物学特性,才能更好的实现SIS在再生医学领域的转化应用。SIS作为组织修复材料的功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SIS的组成结构、力学特性以及植入体内后降解产生的小分子及其产生的各种特性功能。因此本文就SIS的理化组成、特性、加工方式及应用相关进展进行综述,以助理解SIS的结构与功能,促进SIS的转化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肠黏膜下层 细胞外基质 组织修复
下载PDF
国产猪小肠黏膜下层脱细胞基质用于兔硬脑膜修复的效果及安全性
14
作者 孙立旦 杨飞霞 +4 位作者 张迪 陈泽良 张志慧 李英俊 史利军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CAS 2022年第1期36-41,共6页
目的以新西兰白兔构建硬脑膜缺损模型,通过观察使用国产猪小肠黏膜下层脱细胞基质补片后动物的生理状态、临床表现以及病理组织学改变,评价可降解补片修复硬脑膜缺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用48只新西兰白兔制作硬脑膜缺损模型,并随机... 目的以新西兰白兔构建硬脑膜缺损模型,通过观察使用国产猪小肠黏膜下层脱细胞基质补片后动物的生理状态、临床表现以及病理组织学改变,评价可降解补片修复硬脑膜缺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用48只新西兰白兔制作硬脑膜缺损模型,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4只,分别植入国产的猪小肠黏膜下层脱细胞基质补片(供试品)和国外市售的生物硬脑膜修补片(对照品),然后观察术后两组动物的基本情况。植入术后7 d、30 d、60 d、90 d共4个时间点分别检测兔血液学及血生化指标变化,然后安乐死动物,解剖观察硬脑膜修复情况,并取硬脑膜创伤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分析。实验期间,对所有动物进行兽医临床观察。结果试验组和对照品组兔均能在术后30 d硬脑膜外口愈合,两组动物临床行为学观察无明显异常,存活率也无差异。此外,植入术后各时间节点的兔血液学及生化指标均无明显变化(P>0.05),且解剖动物后观察证实两组间硬脑膜修复过程无明显差别,病理组织学检查也未见感染性炎性反应。结论用猪小肠黏膜下层脱细胞基质修复兔硬脑膜,与市售材料相比,具有类似的硬脑膜修复疗效与防脑脊液渗漏效果,证明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小肠黏膜下层 脱细胞基质 硬脑膜 兔模型
下载PDF
新型生物抗菌修补片抑菌效果和安全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程文悦 刘耀婷 +2 位作者 陈金水 王强 张剑 《海军医学杂志》 2020年第1期38-41,共4页
目的筛选合适的抗菌剂制备生物抗菌修补片,验证抑菌效果和安全性。方法评估硝酸银、苯扎溴铵和三氯生的体外浮游、生物膜状态革兰氏阴/阳性菌的抑菌效果,选择合适浓度的抗菌剂与猪小肠黏膜下层脱细胞基质结合,制备生物抗菌修补片,考察... 目的筛选合适的抗菌剂制备生物抗菌修补片,验证抑菌效果和安全性。方法评估硝酸银、苯扎溴铵和三氯生的体外浮游、生物膜状态革兰氏阴/阳性菌的抑菌效果,选择合适浓度的抗菌剂与猪小肠黏膜下层脱细胞基质结合,制备生物抗菌修补片,考察补片的体外抑菌性,抗菌剂释放和细胞毒性。结果硝酸银对革兰氏阴性菌、苯扎溴铵对革兰氏阳性菌抑菌效果较好,但对生物膜状态的细菌抑制作用较差。三氯生对浮游菌和细菌生物膜均具有良好抑菌效果。故选择三氯生和猪小肠黏膜下层制备生物抗菌修补片(TSIS)。体外释放实验证实TSIS可以持续释放三氯生,对金葡菌体外抑菌作用长达24 d、大肠杆菌的抑菌作用长达7 d。细胞毒性实验证实TSIS的生物安全性良好。结论新型生物抗菌修补片可持续释放抗菌成分,生物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抗菌修补片 三氯生 小肠黏膜下层
下载PDF
脱细胞猪小肠黏膜下层与猪脱细胞真皮基质作为真皮支架的对比研究
16
作者 吴晴晴 肖贵喜 +5 位作者 贾立平 陆静 胡亮 陆晓蔚 吕庆兵 包亚明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2年第7期114-118,共5页
目的:应用脱细胞猪小肠黏膜下层与猪脱细胞真皮基质作为真皮替代物与SD大鼠自体刃厚皮片进行复合移植,修复SD大鼠全层皮肤缺损,比较两者优劣性,为临床提供更理想的真皮替代物。方法:以36只SD大鼠为动物模型,随机区组法随机分为两组,每... 目的:应用脱细胞猪小肠黏膜下层与猪脱细胞真皮基质作为真皮替代物与SD大鼠自体刃厚皮片进行复合移植,修复SD大鼠全层皮肤缺损,比较两者优劣性,为临床提供更理想的真皮替代物。方法:以36只SD大鼠为动物模型,随机区组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8只,在其背部造成2.5 cm×2.5 cm的全层皮肤缺损,实验组应用脱细胞猪小肠黏膜下层+自体刃厚皮移植修复,对照组应用猪脱细胞真皮基质+自体刃厚皮移植修复,移植后2周对移植皮片成活率分析研究,移植后4周、8周、12周取材进行一般观察、组织学观察和收缩率的计算。结果:术后2周,实验组植皮存活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于术后4周、8周、12周动态观察,实验组植皮区收缩率较对照组低,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组织学观察,术后4周,两组植入材料与移植皮片融合度均很好,植入材料内及其周围均有大量的成纤维细胞和新生毛细血管长入,并有炎症细胞浸润;术后8周,两组植入材料内及其周围均有成纤维细胞和新生毛细血管长入,炎症细胞较术后4周时少,两组植入材料的原有胶原纤维结构尚清晰,出现疏松;术后12周,两组植入材料基本被新生胶原纤维替代,新生胶原纤维排列规则有序,与表皮面基本平行,血管非常丰富。结论:脱细胞猪小肠黏膜下层能有效修复大鼠皮肤缺损,在促进创面愈合和防止创面收缩方面的效果较猪脱细胞真皮基质有一定的优势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细胞猪小肠黏膜下层 皮片移植 自体刃厚皮 猪脱细胞真皮基质 对比研究
下载PDF
猪小肠黏膜下层脱细胞基质补片在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中应用价值的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17
作者 靳翠红 曹金鑫 +5 位作者 吴立胜 吕忠船 魏光兵 姚晨 申英末 陈杰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88-1194,共7页
目的探讨猪小肠黏膜下层脱细胞基质(SIS)补片在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LIHR)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单盲、非劣效性研究方法。选取2021年4月至2022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等全国4家医学中心收治的... 目的探讨猪小肠黏膜下层脱细胞基质(SIS)补片在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LIHR)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单盲、非劣效性研究方法。选取2021年4月至2022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等全国4家医学中心收治的216例行LIHR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中央随机系统将患者分为两组:试验组使用国产SIS补片,对照组使用进口同类材质来源补片。患者人组情况基线特征评价使用全分析集,有效性指标评价使用符合方案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土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和(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试验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差值的95%可信区间(CI)下限>非劣效界值-10%,则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为非劣效。结果(1)人组患者情况。筛选出符合研究条件的人组患者216例,因不依从试验方案脱落46例,其余170例纳入全分析集;因失访脱落9例,完成随访161例,试验组1例不符合纳入标准被剔除,其余160例均纳人符合方案集(试验组80例,对照组8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手术方式、Gilbert疝分型、出血量、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研究终点。①主要研究终点:术后随访6个月,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均无疝复发,复发率为0。非劣效检验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疝复发率差值为0(95%CI为-4.58%~4.58%),下限为-4.58%>-10%,满足非劣效假设。②次要研究终点:随访期内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分别有18例和29例发生浆液肿,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65,P>0.05)。试验组患者中术后疼痛4例、术后不适感1例;对照组患者中术后疼痛8例,无术后不适感。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切口感染、肠瘘、肠梗阻、肠管损伤、过敏和排异、睾丸炎和(或)菱缩以及其他并发症。结论与进口同类材质来源补片比较,国产SIS补片用于LIHR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股沟 生物补片 猪小肠黏膜下层 随机对照研究 临床疗效
原文传递
复合生物补片在腹股沟疝修补术中远期临床价值的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18
作者 孟云潇 司仙科 +7 位作者 平定 校红兵 华蕾 李绍杰 黄磊 蔡昭 李绍春 唐健雄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069-1074,共6页
目的探讨复合生物补片在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远期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非劣效性研究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2月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等3家医学中心收治的172例成人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 目的探讨复合生物补片在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远期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非劣效性研究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2月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等3家医学中心收治的172例成人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患者均行腹股沟后壁加强+补片重建修补术,术中使用静电纺复合生物补片设为试验组,使用进口猪小肠黏膜下层补片设为对照组。观察指标:(1)入组患者分组情况。(2)研究终点。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等级资料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以术后6年疝复发率作为有效性评价依据,使用Cochran-Mantel-Haenszel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非劣效性检验采用间隔法进行,若两组疝复发率差值的95%可信区间下限>-10%,则认为试验组非劣于对照组;若下限>0,则认为试验组优于对照组。结果(1)入组患者分组情况。筛选出符合研究条件的成人腹股沟疝患者172例;均为男性;年龄为(61±2)岁。172例患者随机分配至试验组和对照组各86例。随访6年,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有20例和19例患者失访。(2)研究终点。①主要研究终点:术后6年,试验组66例患者无复发,对照组67例患者中4例疝复发。非劣效检验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疝复发率差值的95%可信区间为0.27%~14.41%,下限0.27%>-10%,且同时>0。②次要研究终点: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6个月、术后6年静息或咳嗽状态简单疼痛评分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随访,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中分别有2例和5例发生并发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8,P>0.05)。术后6年随访,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并发症。结论复合生物补片应用于腹股沟疝修补术安全、可行,远期疝复发率低,临床疗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股沟 复合生物补片 猪小肠黏膜下层 修补术 长期疗效
原文传递
组织工程化骨膜的构建及其在体外的成骨活性检测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苍宇 汪新柱 +5 位作者 任广铁 拓振合 庾佳佳 孙瑞 汪静 赵琳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56-261,共6页
[目的]利用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猪小肠粘膜下层复合构建组织工程骨膜,体外观察其生物学特性并检测成骨活性,为将来体内移植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以猪小肠粘膜下层基质作为支架材料,与新西兰大白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或体外成骨诱... [目的]利用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猪小肠粘膜下层复合构建组织工程骨膜,体外观察其生物学特性并检测成骨活性,为将来体内移植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以猪小肠粘膜下层基质作为支架材料,与新西兰大白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或体外成骨诱导培养后的BMSCs,采用沉淀法复合构建两种组织工程化骨膜(M2及M1),用MTT法检测种子细胞在支架材料上的生长情况;扫描电镜(SEM)观察种子细胞在支架材料上的生长、粘附状态;通过ELISA检测碱性磷酸酶活性和骨钙素分泌水平。[结果]种子细胞在SIS上生长良好,M2及M1在含有成骨诱导剂的培养基中培养可分泌一定量骨钙素(11 d达峰值),并表达碱性磷酸酶活性(7 d达峰值)。而且,Ml所分泌骨钙素的量与碱性磷酸酶活性高于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猪小肠粘膜下层复合构建组织工程化骨膜能够保持较稳定的生物活性,种子细胞能良好地在支架上附着、生长增殖,并稳定地分泌一定量的骨钙素和碱性磷酸酶,在体外表达较强的成骨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猪小肠粘膜下层 组织工程骨膜 骨钙素 碱性磷酸酶
原文传递
组织工程骨膜及脱蛋白骨修复兔桡骨大段骨缺损的早期观察 被引量:3
20
作者 任广铁 周海宇 +4 位作者 张苍宇 拓振合 庾佳佳 孙瑞 赵琳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730-736,共7页
[目的]比较组织工程骨膜及脱蛋白骨对兔桡骨大段骨缺损的早期修复效果,研究组织工程骨膜移植修复大段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分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增殖,制成细胞悬液接种于猪小肠黏膜下层表面,构建组织工程骨膜。3个月龄新西... [目的]比较组织工程骨膜及脱蛋白骨对兔桡骨大段骨缺损的早期修复效果,研究组织工程骨膜移植修复大段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分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增殖,制成细胞悬液接种于猪小肠黏膜下层表面,构建组织工程骨膜。3个月龄新西兰大白兔24只,随机分为3组各8只,手术制备单侧桡骨干30 mm骨膜-骨缺损模型,A组缺损区植入组织工程骨膜骨修复,B、C组则分别以猪小肠黏膜下层和脱蛋白骨作为对比。术后4周,行X线检查并杀取标本予以组织学染色及评分。[结果]经放射学和组织学观察,在A组中缺损区可见大量新骨形成并桥连两缺损端;而在B组和C组中无明显新骨产生。[结论]使用组织工程骨膜修复同种异体兔桡骨大段骨缺损是可行的,且明显优于脱蛋白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猪小肠粘膜下层 组织工程骨膜 大段骨缺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