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D pore-scale modeling of nanofluids-enhanced oil recovery
1
作者 MINAKOV Andrey Viktorovich GUZEI Dmitriy Viktorovich +2 位作者 PRYAZHNIKOV Maxim Ivanovich FILIMONOV Sergey AnatoFyevich VORONENKOVA Yulia Olegovna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CSCD 2021年第4期956-967,共12页
The numerical modeling of oil displacement by nanofluid based on three-dimensional micromodel of cores with different permeability was carried out by the volume of fluid(VOF)method with experimentally measured values ... The numerical modeling of oil displacement by nanofluid based on three-dimensional micromodel of cores with different permeability was carried out by the volume of fluid(VOF)method with experimentally measured values of interfacial tension,contact angle and viscosity.Water-based suspensions of SiO_(2) nanoparticles with a concentration of 0–1%and different particle sizes were considered to study the effect of concentration and size of nanoparticles,displacement fluid flow rate,oil viscosity and core permeability on the efficiency of oil displacement by nanofluid.The oil recovery factor(ORF)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mass fraction of nanoparticles.An increase in nanoparticles’concentration to 0.5% allows an increase in ORF by about 19% compared to water flooding.The ORF increases with the decrease of nanoparticle size,and declines with the increase of displacing rate.It has been shown that the use of nanosuspensions for enhanced oil recovery is most effective for low-permeable reservoirs with highly viscous oil in injection modes with capillary number close to the immobilization threshold,and the magnitude of oil recovery enhancement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displacement speed.The higher the oil viscosity,the lower the reservoir rock permeability,the higher the ORF improved by nanofluids will b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nofluid flooding enhanced oil recovery pore scale modeling fluid volume method
下载PDF
Pore-scale simulation of gas-water flow in low permeability gas reservoirs 被引量:2
2
作者 曹廷宽 段永刚 +2 位作者 郁伯铭 方全堂 王容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7期2793-2800,共8页
A novel method was developed to establish a realistic three dimensional(3D) network model representing pore space in low permeability sandstone.Digital core of rock sample was establish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micro-C... A novel method was developed to establish a realistic three dimensional(3D) network model representing pore space in low permeability sandstone.Digital core of rock sample was establish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micro-CT scanning and image processing,then 3D pore-throat network model was extracted from the digital core through analyzing pore space topology,calculating pore-throat parameters and simplifying the shapes of pores and throats.The good agreements between predicted and measured porosity and absolute permeability verified the validity of this new network model.Gas-water flow mechanism was studied by using pore-scale simulations,and the influence of pore structure parameters,including coordination number,aspect ratio and shape factor,on gas-water flow,was investigated.The present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with the increment of coordination number,gas flow ability in network improves and the effect of invading water on blocking gas flow weakens.The smaller the aspect ratio is,the stronger the anisotropy of the network is,resulting in the increase of seepage resistance.It is found that the shape factor mainly affects the end points in relative permeability curves,and for a highly irregular pore or throat with a small shape factor,the irreducible water saturation(Swi) and residual gas saturation(Sgr) are relatively hig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空间 低渗透油气藏 水流量 模拟 束缚水饱和度 相对渗透率曲线 网络模型 形状因子
下载PDF
基于XCT的气体扩散层传输特性孔尺度模拟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恒 詹志刚 +2 位作者 陈奔 隋邦杰 潘牧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9-105,共7页
为了探究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气体扩散层中孔隙率对各向异性传输特性的影响,先利用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XCT)可视化技术方法对Freudenberg H2315 GDL气体扩散层进行三维微观结构重构,随后利用孔尺度模型分别研究了气体有效扩散率、曲度... 为了探究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气体扩散层中孔隙率对各向异性传输特性的影响,先利用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XCT)可视化技术方法对Freudenberg H2315 GDL气体扩散层进行三维微观结构重构,随后利用孔尺度模型分别研究了气体有效扩散率、曲度、有效电导率、有效热导率与孔隙率的关系,利用格子-玻尔兹曼模型研究液态水渗透率在厚度方向和平面内方向与孔隙率的关系,以及液态水饱和度和毛细压强的关系。结果表明:孔隙率对传输特性有显著的影响,Freudenberg H2315 GDL气体扩散层表现出明显的各向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传输特性 微观重构 气体扩散层 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 孔尺度模型
下载PDF
考虑多尺度孔隙耦合效应的非饱和膨胀土本构模型
4
作者 张召 倪雪倩 张升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3-30,共8页
颗粒型膨润土材料具有颗粒间孔隙、集合体间孔隙和集合体内孔隙等多尺度孔隙结构特征,传统非饱和膨胀土双孔模型(BExM)难以准确描述其宏观力学行为。在现有BExM模型的理论框架基础上,从颗粒型膨润土材料的三重孔隙结构出发,通过双加载... 颗粒型膨润土材料具有颗粒间孔隙、集合体间孔隙和集合体内孔隙等多尺度孔隙结构特征,传统非饱和膨胀土双孔模型(BExM)难以准确描述其宏观力学行为。在现有BExM模型的理论框架基础上,从颗粒型膨润土材料的三重孔隙结构出发,通过双加载屈服面方程和宏微观耦合效应函数表征膨润土颗粒混合物的多尺度孔隙弹塑性变形行为及其相互耦合关系。通过对比试验数据与模型模拟结果发现,模型可较好地描述非饱和颗粒型膨润土材料的膨胀力特征、膨胀变形特征以及宏微观孔隙结构演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润土 非饱和土 本构模型 多尺度孔隙结构
下载PDF
基于颗粒分形特征的土体渗透特性预测模型 被引量:1
5
作者 黄献文 姜朋明 +2 位作者 周爱兆 王伟 唐楚轩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907-1915,共9页
为预测土体渗透特性,基于其微观结构,提出了土颗粒分形特征识别算法与渗流孔隙通道重建算法,并将重建几何模型与传统有限元法联合,建立了土体渗透系数蒙特卡洛预测模型。首先,依据土体的微观结构特征,通过分形特征识别算法(FCIM)识别土... 为预测土体渗透特性,基于其微观结构,提出了土颗粒分形特征识别算法与渗流孔隙通道重建算法,并将重建几何模型与传统有限元法联合,建立了土体渗透系数蒙特卡洛预测模型。首先,依据土体的微观结构特征,通过分形特征识别算法(FCIM)识别土壤中颗粒的椭圆度、粗糙度、级配、孔隙率以及长轴倾角;而后依据这些特征参数,采用渗流孔隙通道分形重建算法(FCRM)重塑土体微观结构模型;基于生成的微观结构模型,联合运用有限元法(FEM)与蒙特卡洛法(MC),获得具有统计意义的土体渗透系数。通过与试验结果对比,验证了预测模型的合理性(误差小于5%)。通过多因素分析,研究椭圆度、粗糙度、级配、孔隙率以及长轴倾角对土体渗透系数的影响,其大小关系依次为:级配>孔隙率>长轴倾角>椭圆度>粗糙度,皮尔逊相关系数分别为-0.3512,0.3065,-0.101,-0.042和-0.010;通过对渗流通道分析,发现级配和孔隙率主要影响渗流通道的“宽度”和“曲折度”;椭圆度、粗糙度和长轴倾角主要影响渗流通道绕行的“角度”和“长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透特性 孔隙尺度模拟 分形特性 蒙特卡洛算法 预测模型
下载PDF
储集层微观参数对油水相对渗透率影响的微观模拟研究 被引量:19
6
作者 高慧梅 姜汉桥 +1 位作者 陈民锋 何应付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34-737,共4页
为描述储集层微观参数对油水相对渗透率的影响,建立油水两相流的三维准静态孔隙网络模型,运用逾渗理论描述微观渗流机制,模拟初次油驱和二次水驱过程,并对相对渗透率进行了预测,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验证了孔隙网络模型... 为描述储集层微观参数对油水相对渗透率的影响,建立油水两相流的三维准静态孔隙网络模型,运用逾渗理论描述微观渗流机制,模拟初次油驱和二次水驱过程,并对相对渗透率进行了预测,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验证了孔隙网络模型模拟的有效性。利用孔隙网络模型研究水湿情况下孔喉比、配位数、形状因子对相对渗透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孔喉比增大,残余油饱和度增大,水相达到同样的渗流能力所对应的含水饱和度相对增加;配位数增大,两相共流区变大,残余油饱和度减小,配位数对非润湿相油的相对渗透率影响较大;形状因子增加,残余油饱和度减小,两相共流区变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网络模型 相对渗透率 微观模拟 水湿
下载PDF
利用孔隙级网络模型研究油水两相流 被引量:15
7
作者 陶军 姚军 +1 位作者 李爱芬 赵秀才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74-77,共4页
从岩心薄片分析着手,利用模拟退火算法重建数字岩心;从所建数字岩心中提取对等的由形状简单的孔隙和孔喉组成的孔隙级网络模型。利用表面自由能平衡得到每个网络模型组成单元的毛细管入口压力,从而确定孔隙中流体的流动过程,即所有单元... 从岩心薄片分析着手,利用模拟退火算法重建数字岩心;从所建数字岩心中提取对等的由形状简单的孔隙和孔喉组成的孔隙级网络模型。利用表面自由能平衡得到每个网络模型组成单元的毛细管入口压力,从而确定孔隙中流体的流动过程,即所有单元按毛细管入口压力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驱替,入口压力越小的孔隙越先被驱替。由单相和多相时流量的不同可以求出油水两相的相对渗透率,而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的一致性则证明了模型是可以用来代表真实岩样的,可以作为一个平台更深入地研究流体在多孔介质中的流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级网络模型 模拟退火算法 数字岩心 渗流机理 传导率
下载PDF
应用恒速压汞实验数据计算相对渗透率曲线 被引量:35
8
作者 王金勋 杨普华 +1 位作者 刘庆杰 郭和坤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66-69,共4页
截取一段实际储层岩样 ,利用恒速压汞实验技术测定其孔喉频数分布 ,并拟合成连续分布函数 ,该函数符合伽马函数分布。对剩余岩样进行了油、水相对渗透率的测定。以所拟合的孔喉频数分布为主要输入参数 ,利用孔隙网络模型计算了油、水相... 截取一段实际储层岩样 ,利用恒速压汞实验技术测定其孔喉频数分布 ,并拟合成连续分布函数 ,该函数符合伽马函数分布。对剩余岩样进行了油、水相对渗透率的测定。以所拟合的孔喉频数分布为主要输入参数 ,利用孔隙网络模型计算了油、水相对渗透率。计算结果与利用JBN法处理的实测结果对比表明 ,恒速压汞实验是确定岩石微观孔喉分布的一种非常有效的实验手段 ,可直接为孔隙网络模型提供主要的输入参数 ,能够得到反映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的较合理的相对渗透率曲线 ,这对于用JBN法不满足或者处理结果不理想的实验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恒速压汞 实验数据 计算 相对渗透率曲线 喉道数分布 孔隙网络模型 油气层
下载PDF
冷冻干燥过程相迁移和相分布的孔尺度网络模型与模拟 被引量:4
9
作者 刘永忠 赵雁飞 +1 位作者 陈三强 孙皓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86-293,共8页
构建了51×51二维孔-喉网络模型对冷冻干燥过程的升华干燥阶段进行模拟。与传统的连续介质模型相比,孔网络模型的特征是具有跟踪干燥过程中物料内部的干燥前沿和相分布的能力。采用网络模型预测了牛肉和火鸡肉的干燥曲线,并模拟了... 构建了51×51二维孔-喉网络模型对冷冻干燥过程的升华干燥阶段进行模拟。与传统的连续介质模型相比,孔网络模型的特征是具有跟踪干燥过程中物料内部的干燥前沿和相分布的能力。采用网络模型预测了牛肉和火鸡肉的干燥曲线,并模拟了不同冻结速率的火鸡肉在干燥过程中形成的相分布。讨论了模型的计算特性,并分析了孔径分布对相分布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网络模型可较好地预测升华干燥阶段,可在孔尺度上揭示干燥过程的动力学机理,将为准确地判断升华干燥与解析干燥的转变点提供理论计算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冻干燥 网络模型 模拟 孔径分布 相分布
下载PDF
孔隙网络模型法计算水相滞留对气体渗流的影响 被引量:7
10
作者 王金勋 吴晓东 潘新伟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13-115,共3页
孔隙结构是影响气藏储集层孔喉中水相滞留的一个重要因素。考虑滞留的水相在孔隙中的微观分布,利用Bethe网络模型模拟,研究水相滞留对不同孔隙结构体系的气体渗流能力的影响规律,主要包括孔喉大小和分布均匀程度等影响因素。初步模拟计... 孔隙结构是影响气藏储集层孔喉中水相滞留的一个重要因素。考虑滞留的水相在孔隙中的微观分布,利用Bethe网络模型模拟,研究水相滞留对不同孔隙结构体系的气体渗流能力的影响规律,主要包括孔喉大小和分布均匀程度等影响因素。初步模拟计算表明,应用孔隙网络模型研究水相滞留对气体渗流的影响规律是可行的,能将水相微观滞留堵塞机理与宏观损害程度相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网络模型 水相滞留 气体渗流 计算
下载PDF
毛细管压力、饱和度和相界面积间的关系 被引量:5
11
作者 陶军 姚军 +1 位作者 李爱芬 赵秀才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90-92,107,共4页
多相流体在多孔介质中流动时,传质扩散、非水相溶解等现象都与相间界面有关,利用孔隙级网络模型定量表征每一个孔隙孔喉中流体分布,结合几何知识,计算得到了多相流体在孔隙级网络模型中流动时的毛细管压力、饱和度和相间界面积,并作出... 多相流体在多孔介质中流动时,传质扩散、非水相溶解等现象都与相间界面有关,利用孔隙级网络模型定量表征每一个孔隙孔喉中流体分布,结合几何知识,计算得到了多相流体在孔隙级网络模型中流动时的毛细管压力、饱和度和相间界面积,并作出了它们之间的关系曲线。计算结果表明,毛细管压力、饱和度和界面积之间存在着比较明显的相互制约关系。这一关系为研究与界面有关的非水相溶解、界面间的传质等现象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级网络模型 多相流 毛细管压力 相界面积 饱和度
下载PDF
LiCoO2电池正极微结构重构及有效传输系数预测 被引量:4
12
作者 吴伟 蒋方明 曾建邦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2361-2370,共10页
采用Monte Carlo方法重构了LiCoO2电池正极的三维微结构,重构单元的特征尺寸为几十纳米量级,从而得到了明确区分活性材料、固体添加物以及孔相(电解液)的微结构.通过对重构电极的特征化分析,得到了微结构中特定相的连通性和扭曲率、组... 采用Monte Carlo方法重构了LiCoO2电池正极的三维微结构,重构单元的特征尺寸为几十纳米量级,从而得到了明确区分活性材料、固体添加物以及孔相(电解液)的微结构.通过对重构电极的特征化分析,得到了微结构中特定相的连通性和扭曲率、组分体积分数的空间分布、比表面积、孔径分布等特征信息.采用D3Q15格子Boltzmann模型(LBM)计算了该重构电极的有效热导率、电解液(或固相)的有效传输系数.同时发现,与随机行走方法以及Bruggemann关系式计算获得的扭曲率数值相比,LBM预测值更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孔尺度模型 微结构重建 MONTE CARLO方法 特征化 扭曲率 有效传输系数 格子BOLTZMANN方法 随机行走方法
下载PDF
LiCoO2电池正极三维微结构的Monte Carlo重构及特征化 被引量:4
13
作者 吴伟 蒋方明 +3 位作者 陈治 汪颖 赵丰刚 曾毓群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243-1247,共5页
对复合电极介观微结构采用实验以及数值方法进行重构是开发锂离子电池孔尺度模型的基础和前提。本文采用Monte Carlo方法重构了LiCoO2电池正极的三维微结构,重构单元的特征尺寸为纳米量级,从而得到了明确区分活性材料、固体添加物以及孔... 对复合电极介观微结构采用实验以及数值方法进行重构是开发锂离子电池孔尺度模型的基础和前提。本文采用Monte Carlo方法重构了LiCoO2电池正极的三维微结构,重构单元的特征尺寸为纳米量级,从而得到了明确区分活性材料、固体添加物以及孔相(电解液)的微结构,随后对重构电极进行了特征化分析,得到了微结构的连通性、比表面积等特征信息,并采用D3Q15 LBM模型计算了重构电极的有效热导率、电解液(或固相)的有效传输系数,电解液或固相的扭曲率。重建电极与实际电极的孔隙率、组分体积分数、相关函数等重要统计特性相一致。LB数值结果说明了有效传输参数与电极微构型的密切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尺度模型 微结构重建 MONTE Carlo 扭曲率 有效物性 格子BOLTZMANN
下载PDF
致密岩心带压渗吸实验及多尺度模拟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帅 丁云宏 +2 位作者 杨艳明 卢拥军 才博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2017年第2期66-74,共9页
致密储层孔喉半径小,毛细管压力高,渗吸动力强,压裂后若不立即放喷,可依靠压后焖井过程中的压差驱替和自发渗吸提高原油采出程度。为探索该过程机理,进行了带压渗吸实验和多尺度模拟研究:首先,将岩心单面开启,进行带压渗吸实验... 致密储层孔喉半径小,毛细管压力高,渗吸动力强,压裂后若不立即放喷,可依靠压后焖井过程中的压差驱替和自发渗吸提高原油采出程度。为探索该过程机理,进行了带压渗吸实验和多尺度模拟研究:首先,将岩心单面开启,进行带压渗吸实验,模拟压裂完成后裂缝壁面在停泵压力下的渗吸行为。其次,建立基于CT扫描的孔喉尺度模型,分别获得驱替和渗吸的相对渗透率曲线和毛细管压力曲线。最后,以相渗曲线和毛管压力曲线为纽带建立矿场尺度模型,进行油藏尺度模拟。结果表明:①岩心带压渗吸条件下的采收率比自发渗吸提高约10%-15%;②通过调整孔喉尺度模型的微观孔隙参数进行渗吸采收率的拟合,可分别计算得到驱替和渗吸的相对渗透率及毛细管压力曲线;③油藏尺度下对基质赋予渗吸属性、对裂缝赋予驱替属性,可对开采初期的产量变化有较好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岩心 体积压裂 自发渗吸 强制渗吸 孔隙尺度模型
下载PDF
孔隙网络模型在土壤水文学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5
作者 吕菲 刘建立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15-922,共8页
非饱和土壤的水力性质是采用模型定量模拟水分和溶质在非饱和带中运动的最重要的物理参数,可以用网络模型来预测。孔隙网络模型的主要优点在于可以对发生在土壤孔隙尺度上的物理、化学过程进行直观的表达和模拟。目前,国内外研究者已在... 非饱和土壤的水力性质是采用模型定量模拟水分和溶质在非饱和带中运动的最重要的物理参数,可以用网络模型来预测。孔隙网络模型的主要优点在于可以对发生在土壤孔隙尺度上的物理、化学过程进行直观的表达和模拟。目前,国内外研究者已在样品图像获取、图像分析、模型建立以及求解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对其进行综合评述的基础上,指出了已有网络模型在建立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进一步明确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尺度 网络模型 土壤水力性质 土壤水文学
下载PDF
任意三角形毛细管中水力传导率与形状因子关系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陶军 姚军 +1 位作者 李爱芬 赵秀才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729-1732,共4页
孔隙级网络模型可以用简单几何体来代表真实的孔隙孔喉,以分析流体在这些简单几何体中的流动,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有限元法对任意三角形截面管中的单相和油水两相流动的速度场进行了求解,后由速度场进一步计算出了水力传导率。研究了... 孔隙级网络模型可以用简单几何体来代表真实的孔隙孔喉,以分析流体在这些简单几何体中的流动,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有限元法对任意三角形截面管中的单相和油水两相流动的速度场进行了求解,后由速度场进一步计算出了水力传导率。研究了水力传导率与形状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单相流水力传导率与形状因子近似呈直线关系,而油水两相流时,水力传导率除与形状因子有关外,还随着角落半角和油水接触角的变化而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传导率 形状因子 孔隙级网络模型 有限元法 三角形毛细管
下载PDF
仓内谷物通风干燥过程的孔道网络模型 被引量:6
17
作者 袁越锦 徐英英 刘相东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15-118,共4页
以仓内玉米堆为研究对象,运用孔道网络方法和传递过程原理等知识,建立了考虑颗粒自身热质传递、孔隙气相对流、温度梯度和孔道结构特征等因素的仓内谷物通风干燥孔道网络模型。该模型具有易拓展,干燥变量信息全面,可直接输入物料结构特... 以仓内玉米堆为研究对象,运用孔道网络方法和传递过程原理等知识,建立了考虑颗粒自身热质传递、孔隙气相对流、温度梯度和孔道结构特征等因素的仓内谷物通风干燥孔道网络模型。该模型具有易拓展,干燥变量信息全面,可直接输入物料结构特征参数来模拟预测干燥特性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物 干燥 孔道网络模型 双尺度
下载PDF
基于micro-CT扫描的孔裂隙结构表征及渗流模拟 被引量:2
18
作者 元永国 王瑞 范楠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5-20,共6页
以羊场湾不粘煤为研究对象,基于micro-CT扫描实验和Avizo处理软件,对煤中孔裂隙、矿物质以及煤基质进行精确提取与分割,并通过三维重构技术,得到了连通孔裂隙模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具有孔裂隙形态学拓扑结构的等效孔隙网络模型,... 以羊场湾不粘煤为研究对象,基于micro-CT扫描实验和Avizo处理软件,对煤中孔裂隙、矿物质以及煤基质进行精确提取与分割,并通过三维重构技术,得到了连通孔裂隙模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具有孔裂隙形态学拓扑结构的等效孔隙网络模型,统计分析了煤中孔喉结构参数,包括孔隙半径、孔隙体积、喉道半径、喉道长度以及配位数;基于孔隙尺度的渗流模拟,实现了孔裂隙空间单相水的可视化渗流过程,并计算了3个方向的绝对渗透率。研究结果表明:羊场湾不粘煤中以片状孔隙群和大尺度互相垂直的裂隙发育为主,平均孔隙半径和喉道半径分别为106、27.79μm,平均配位数为3.45;在单相水渗流过程中,孔裂隙空间内的渗流速度明显高于流入流出端,3个方向的渗透率表现出明显的各向异性,其中y方向的绝对渗透率数值最大,x方向的渗透率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观结构 等效孔隙网络模型 孔隙尺度 孔喉结构参数 绝对渗透率 各向异性
下载PDF
非常规油气储集孔隙多尺度连通性的定量显微CT研究 被引量:16
19
作者 王玉丹 杨玉双 +6 位作者 刘可禹 任玉琦 谭海 邓彪 杜国浩 谢红兰 肖体乔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6-92,2,共7页
非常规油气储集孔隙结构复杂多样,以纳米级孔喉系统为主,局部发育毫米-微米级孔隙和裂隙。孔、裂隙大小、形态及三维连通性等微观结构特征对油气赋存状态、运移方式、渗流特征等地质问题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常规方法无法实现微纳孔隙多... 非常规油气储集孔隙结构复杂多样,以纳米级孔喉系统为主,局部发育毫米-微米级孔隙和裂隙。孔、裂隙大小、形态及三维连通性等微观结构特征对油气赋存状态、运移方式、渗流特征等地质问题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常规方法无法实现微纳孔隙多尺度三维结构及连通性分析。本文采用同步辐射多能CT技术,结合数据约束模型(DCM)方法对非常规油气储集微纳孔、裂隙研究,可实现多尺度三维可视化表征,进一步获得孔、裂隙体积统计分布及其三维连通结构等信息。基于上海光源显微CT实验平台,针对碳酸盐岩及陆相页岩两种样品,成功获得了孔、裂隙三维结构以及统计分布、三维连通结构等定量信息。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有望成为非常规油气储集研究强有力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步辐射CT 数据约束模型 多尺度孔、裂隙分布 连通性
下载PDF
网络模型在非线性渗流模拟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于春生 杨晓培 +1 位作者 苏娜 张连锋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2年第6期88-92,共5页
从微观孔隙结构出发,将微观孔隙网络模型和宏观数值模拟模型有机结合,求取低速非线性渗流启动压力梯度。在多层长岩心水驱油实验基础上,对实验结果分别进行考虑启动压力梯度和不考虑启动压力梯度的拟合,结果显示考虑启动压力梯度的拟合... 从微观孔隙结构出发,将微观孔隙网络模型和宏观数值模拟模型有机结合,求取低速非线性渗流启动压力梯度。在多层长岩心水驱油实验基础上,对实验结果分别进行考虑启动压力梯度和不考虑启动压力梯度的拟合,结果显示考虑启动压力梯度的拟合结果更好。选择考虑启动压力梯度的数值模型给出的网格压力、饱和度数据进行水驱油渗流场变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高中低渗层的压力、含油饱和度分布随注入速度的提高分别有所提高和降低,且高渗层变化均不明显;不同工作制度下低渗层压力变化很大,提高驱替速度时低渗层的压力会在高渗层开时下降,而关闭高渗层会大幅增加低渗层的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向非均质 孔隙网络模型 启动压力 数值模拟 微观渗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