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致密砂岩储层可动流体分布特征及主控因素
1
作者 李亚婷 童长兵 +3 位作者 韩进 师良 钟高润 赵帮胜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4-53,共10页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长8储层流体分布差异显著、孔隙结构复杂、渗流能力相对薄弱等问题,选取研究区5块典型岩样开展测试分析,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SEM)、X衍射黏土矿物分析(XRD)、恒速压汞实验,对可动流体主控因素进行分析。研...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长8储层流体分布差异显著、孔隙结构复杂、渗流能力相对薄弱等问题,选取研究区5块典型岩样开展测试分析,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SEM)、X衍射黏土矿物分析(XRD)、恒速压汞实验,对可动流体主控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致密砂岩储层中可动流体饱和度为26.31%~50.61%,平均值为35.15%;可动流体孔喉半径为0.10~0.50μm;T_(2)截止值为6.69~49.90 ms,可动流体最小孔喉半径为0.16~0.36μm。储层渗透率较孔隙度对可动流体的控制更强;中值半径、最大孔喉半径、平均孔喉半径与可动流体均具有正相关性,中值半径影响较大;长石含量越高,越容易形成长石溶孔,可动流体饱和度越大;I类和Ⅱ类储层中高岭石含量较高,呈分散质点式填充孔隙,Ⅲ类储层中伊利石和伊蒙混层含量较高,呈搭桥式分割孔隙,是堵塞孔喉的主要原因。该研究成果可为提高致密油藏采收率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观孔喉 可动流体 核磁共振 致密砂岩 主控因素 鄂尔多地盆地
下载PDF
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对可动流体赋存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庆城地区长7段为例
2
作者 石桓山 胡望水 +3 位作者 李涛 李亦博 卢丹阳 刘国文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2-74,共13页
分析孔隙结构和可动流体分布特征是储层研究的关键要素,也是当前研究的重点与热点,对致密砂岩油气勘探及提高油气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以鄂尔多斯盆地庆城地区长7段致密砂岩储层为例,通过物性测试、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和核磁... 分析孔隙结构和可动流体分布特征是储层研究的关键要素,也是当前研究的重点与热点,对致密砂岩油气勘探及提高油气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以鄂尔多斯盆地庆城地区长7段致密砂岩储层为例,通过物性测试、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和核磁共振实验,结合分形理论,分析了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非均质性和可动流体分布特征,讨论了孔喉结构和非均质性对可动流体赋存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长7段储层储集空间主要由微纳米级孔隙贡献,孔隙连通性较差,孔喉半径主要分布在0.050~0.500μm;孔喉结构非均质性较强,分形维数分布在2.65~2.90;流体可动性较差,可动流体饱和度分布在16.68%~51.74%,可动流体多分布在中孔和小孔内。研究区长7段储层可分为3类:从Ⅰ类到Ⅲ类储层,剩余粒间孔和粒间溶蚀孔发育变少,孔隙连通性变差,孔喉尺寸变小,较大孔喉变少,非均质性变强,流体可动性变差,中孔和大孔内可动流体含量趋于降低,可动流体倾向于在小孔内赋存。研究成果为致密砂岩油气勘探及油气采收率提高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7段 致密砂岩储层 孔喉结构 非均质性 可动流体饱和度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致密砂岩储层孔喉结构特征及流体可动性影响因素
3
作者 康小斌 闫钰琦 +1 位作者 屈亚宁 刘松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9-88,共10页
为了明确核磁共振T2谱与孔喉半径的转换及优选评价储层流体可动性参数,选取鄂尔多斯盆地定边地区延长组长7段14块致密砂岩样品,开展了储层物性、高压压汞及核磁共振等实验,分析储层孔喉结构特征及其对流体可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 为了明确核磁共振T2谱与孔喉半径的转换及优选评价储层流体可动性参数,选取鄂尔多斯盆地定边地区延长组长7段14块致密砂岩样品,开展了储层物性、高压压汞及核磁共振等实验,分析储层孔喉结构特征及其对流体可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致密砂岩储层孔喉结构可划分为Ⅰ类、Ⅱ类、Ⅲ类和Ⅳ类,对应的平均孔喉半径逐渐减小,且储层物性和流体可动性依次变差;通过高压压汞来转换核磁共振可动流体T2谱可以精确表征半径为0.001~4μm的全孔径孔喉大小分布以及可动流体赋存特征;可动流体有效孔隙度可定量表示可动流体占据岩样内有效孔隙空间的大小,能够有效评价储层流体的可动性;致密砂岩储层流体可动性主要受控于孔喉结构参数,且受储层物性和黏土矿物含量的综合影响。研究成果可为致密砂岩储层质量评价和开发潜力预测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喉结构 流体可动性 核磁共振 高压压汞 可动流体T2谱
下载PDF
The primary controlling parameters of porosity, permeability,and seepage capability of tight gas reservoirs:a case study on Upper Paleozoic Formation in the eastern Ordos Basin,Northern China 被引量:5
4
作者 Hong-Jun Qu Bo Yang +4 位作者 Xia-He Tian Xin-She Liu Huan Yang Wen-Wu Dong Ya-Hui Chen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6期1270-1284,共15页
Tight sandstone gas(hereafter"tight gas")has become a subject of unconventional gas exploration globally.The large-scale development and use of tight gas resources in the USA,in particular,facilitated the ra... Tight sandstone gas(hereafter"tight gas")has become a subject of unconventional gas exploration globally.The large-scale development and use of tight gas resources in the USA,in particular,facilitated the rapid rebound of natural gas production in the USA,in addition to driving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ight gas worldwide.In the eastern Ordos Basin,the Upper Paleozoic feature includes multiple layers of gas,a shallow depth,and notable potential for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However,the reservoirs in the area are relatively tight,exhibit strong heterogeneity,and possess a complex micropore structure,thus restricting the eff ectiv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oil and gas.Thus,research on the primary parameters controlling pore throat structure and the seepage capability of low-permeability reservoirs will be beneficial for the effcient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natural gas in the eastern Ordos Basin.The parameters of reservoir porosity and percolation ability,as well as permeability,were analyzed using systematic sampling of the of the Upper Paleozoic Benxi,Taiyuan,and Shanxi Formations in the eastern Ordos Basin,constant-rate mercury injection experiments,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analysis,and gas–water-phase experimental studies.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reservoir porosity is controlled by the effective pore volume and number,whereas permeability is controlled by the largest throat radius,rather than the average.The effective pore volume controls the movable fluid saturation,while reservoir percolation capability is controlled by the effective pore volume,irreducible water saturation,and size of the gas–water two-phase seepage zo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Largest throat radius movable fluid saturation Effective pore throat volume The range of gas–water two-phase seepage zone
下载PDF
碳酸溶蚀对致密砂岩储层流动特征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长6致密砂岩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任岚 于志豪 +4 位作者 赵金洲 林然 吴建发 宋毅 谢孟珂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0-58,共9页
CO_(2)吞吐是一种提高致密油藏采收率的有效方法,然而由于注入的CO_(2)与地层水接触形成的碳酸与岩石矿物发生了溶蚀作用,从而改变了储层的流动特性。为了探讨碳酸溶蚀对储层流动特征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6段野外露头致... CO_(2)吞吐是一种提高致密油藏采收率的有效方法,然而由于注入的CO_(2)与地层水接触形成的碳酸与岩石矿物发生了溶蚀作用,从而改变了储层的流动特性。为了探讨碳酸溶蚀对储层流动特征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6段野外露头致密砂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岩心流动实验,通过测量CO_(2)在地层水中的溶解度,对比了碳酸溶蚀前后致密砂岩的孔隙度、可动孔喉下限、液相渗透率、矿物组成和微观形貌。结果表明:溶蚀作用提高了孔隙度和液相渗透率,使流体流动能力增强;溶蚀后致密砂岩的可动孔喉下限减小,降低了束缚水饱和度;方解石、白云石和长石是主要的溶蚀矿物,溶蚀后岩心的溶蚀孔明显增多;压力越大CO_(2)在地层水中的溶解度越大,碳酸的酸性越强,矿物溶蚀程度越大;温度越高,溶蚀作用越弱。研究成果明确了碳酸溶蚀作用对致密砂岩储层流动特征的影响规律,为致密油藏CO_(2)吞吐技术应用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CO_(2) 溶蚀作用 孔隙度 可动孔喉下限 液相渗透率
下载PDF
基于致密砂岩储层孔喉系统分形理论划分的可动流体赋存特征认识 被引量:4
6
作者 董鑫旭 孟祥振 蒲仁海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8-90,共13页
致密砂岩气储层非均质性强,储层流体的分布及可动性差异巨大,准确、可靠评价储层内流体的渗流能力和赋存特征十分必要。为探究可动流体在不同品质储层中的赋存特征和渗流能力差异,选取8块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山西组典型样品,基于由核磁... 致密砂岩气储层非均质性强,储层流体的分布及可动性差异巨大,准确、可靠评价储层内流体的渗流能力和赋存特征十分必要。为探究可动流体在不同品质储层中的赋存特征和渗流能力差异,选取8块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山西组典型样品,基于由核磁共振转化的伪毛细管压力曲线所刻画的储层孔喉分布情况,根据分形理论划分出不同级别孔喉系统并探讨其对可动流体赋存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储层类型依据孔隙类型、压汞曲线形态及参数可分为3类,由Ⅰ类至Ⅲ类,较大的溶蚀孔隙减少,晶间微孔增多,有效储集空间不断减少及渗流能力不断降低。(2)Ⅰ、Ⅱ类样品基于伪毛细管压力曲线求取的孔喉分布曲线与高压压汞的孔喉分布曲线形态相似,且峰值保持一致。Ⅲ类样品包含较多压汞探测不到的纳米级孔喉,导致核磁共振求取的孔喉分布峰值向小孔喉偏移。(3)根据分形理论求取的分形转折点可将孔喉空间划分为相对的大、中、小3个孔喉系统,孔隙度与大孔喉系统的绝对空间含量相关性最好,渗透率、可动流体饱和度则与大孔喉系统在储集空间中所占的比例密切相关。结论认为,大孔喉系统的发育程度决定了储层可动流体的渗流能力,该认识可为致密气储层评价参数的优选提供依据,还可为非常规油气储层深入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 山西组 致密砂岩气 分形维数 孔喉系统 可动流体 赋存特征 渗流能力
下载PDF
基于核磁共振T_(2)谱的致密砂岩孔喉分布评价方法 被引量:3
7
作者 屈凯旋 李国良 +3 位作者 于春勇 赵全国 段传丽 房金伟 《录井工程》 2023年第2期1-8,共8页
利用核磁共振技术估算孔喉分布的关键在于准确确定弛豫时间与孔喉半径之间的转换方法,常规的线性关系转换方法拟合效果较差,而幂函数转换方法是经验公式,无法通过数学关系推导得出,两种方法都具有一定的缺陷。因此,基于Korringa-Seevers... 利用核磁共振技术估算孔喉分布的关键在于准确确定弛豫时间与孔喉半径之间的转换方法,常规的线性关系转换方法拟合效果较差,而幂函数转换方法是经验公式,无法通过数学关系推导得出,两种方法都具有一定的缺陷。因此,基于Korringa-Seevers-Torrey模型,结合核磁共振原理推导出了弛豫时间T_(2)谱与孔喉半径的理论关系,并建立了相应的计算模型,所有的模型参数都具有严格的物理意义。以南华北盆地太原组致密砂岩样品为例,对推导公式的准确性进行了验证。考虑到不同大小孔隙的表面弛豫率具有差异性,利用推导公式模型对致密砂岩的孔喉半径分布范围分段进行了拟合,结果显示,采用新方法拟合弛豫时间与孔喉半径数据的效果极佳,拟合决定系数均在0.89以上,说明新方法的准确性极高。此外,基于新方法获得了致密砂岩储层核磁共振孔喉半径分布,并确定了与可动流体分布对应的孔喉半径下限范围。该方法不仅有效提升了核磁共振孔喉半径分布的转换精度,也为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定量表征致密砂岩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提供了可靠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核磁共振 孔喉半径 可动流体 弛豫时间
下载PDF
中国致密储层孔隙结构表征需注意的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 被引量:92
8
作者 朱如凯 吴松涛 +3 位作者 苏玲 崔景伟 毛治国 张响响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323-1336,共14页
致密储层孔喉尺寸小、孔隙结构复杂、非均质性强,表征难度大。通过系统梳理目前致密储层表征技术发展现状,指出致密储层孔隙结构表征需注意的几个问题:1强调提高分辨率的同时,需加强样品代表性尺度研究;2追求新技术/方法的同时,需加强... 致密储层孔喉尺寸小、孔隙结构复杂、非均质性强,表征难度大。通过系统梳理目前致密储层表征技术发展现状,指出致密储层孔隙结构表征需注意的几个问题:1强调提高分辨率的同时,需加强样品代表性尺度研究;2追求新技术/方法的同时,需加强技术有效适用范围研究;3强调定量表征数据拼接的同时,需加强多尺度定性与定量数据融合,提高表征精度。提出致密储层孔隙结构表征核心技术未来发展方向:1多学科联合攻关,静态表征与动态演化相结合,实现孔隙结构的全面表征;2加强宏观尺度研究,密切联系可动流体评价,实现对规模有效储集体的准确预测;3加强现场应用研究,紧密结合储层增产改造措施,实现对工程甜点的评价优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储层 孔隙结构表征 技术误区 纳米孔喉系统 可动流体
下载PDF
致密砂岩气藏可动流体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以苏里格气田西区盒8段与山1段为例 被引量:23
9
作者 柳娜 周兆华 +3 位作者 任大忠 南珺祥 刘登科 杜堃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4-25,共12页
鄂尔多斯盆地致密砂岩气藏开发前景良好,但储层广泛发育的微纳米孔喉使得多孔喉介质空间内流体赋存、运移规律复杂,导致天然气开采难度较大。为明确储层可动流体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对苏里格气田西区主力产气层盒8段与山1段储层开展... 鄂尔多斯盆地致密砂岩气藏开发前景良好,但储层广泛发育的微纳米孔喉使得多孔喉介质空间内流体赋存、运移规律复杂,导致天然气开采难度较大。为明确储层可动流体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对苏里格气田西区主力产气层盒8段与山1段储层开展核磁共振、扫描电镜、物性测试及恒速压汞等实验研究。结果表明:①盒8段与山1段储层可动流体饱和度特征差异明显,前者(平均为48.75%)明显高于后者(平均为23.64%)。②盒8段可动流体分布特征受物性及孔喉结构控制明显,优势渗流通道的广泛发育及相对丰富的较大孔喉是储层较高可动流体饱和度的重要控制因素,复杂的孔喉配置关系导致山1段可动流体赋存特征影响因素复杂。③可动流体综合评价模型表明,强粒间孔-溶孔信号,高过渡半径及高过渡进汞饱和度均是较大可动流体饱和度的关键控制因素。该研究成果明确了不同段致密砂岩气藏可动流体控制因素,为致密砂岩气藏“甜点”预测提供了理论依据,对致密砂岩气藏开发具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气藏 可动流体 储层物性 孔喉结构 苏里格气田西区
下载PDF
柔性转向剂在多孔介质中的运移规律研究 被引量:23
10
作者 马红卫 刘玉章 +3 位作者 李宜坤 唐孝芬 覃和 熊春明 《石油钻采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80-82,99,共4页
由于油层非均质性和长期水驱,油水井之间形成了大孔道。大量注入水沿着大孔道无效循环,降低了水驱波及系数。矿场试验证明基于弹性变形通过孔喉的柔性转向剂SR-3,对大孔道实现了有效封堵,但其在地层运移规律及深部液流转向机理还需进一... 由于油层非均质性和长期水驱,油水井之间形成了大孔道。大量注入水沿着大孔道无效循环,降低了水驱波及系数。矿场试验证明基于弹性变形通过孔喉的柔性转向剂SR-3,对大孔道实现了有效封堵,但其在地层运移规律及深部液流转向机理还需进一步深化。采用孔喉模型对SR-3在大孔道中的运移规律及其封堵大孔道产生的液流转向能力进行了实验研究。分析了喉粒径比、平均喉道长度、驱替液的注入速度对门槛压力的影响及SR-3颗粒的剪切破坏。结果表明SR-3可以变形通过窄小孔喉,在大孔道中产生沿程脉动阻力,实现深部液流转向,提高水驱波及系数。对一定孔隙,有最优喉粒径比,使SR-3在地层中平稳运移,实现深部液流转向。SR-3运移到地层深部是其提高波及系数和采收率的主要因素;SR-3的弹性变形有利于其运移到地层深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转向剂 大孔道 深部液流转向 喉粒径比 模拟实验
下载PDF
低渗透储层不同成岩相可动流体赋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6段储层为例 被引量:8
11
作者 任颖 孙卫 +4 位作者 明红霞 张茜 霍磊 曹雷 陈斌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124-1133,共10页
利用高压压汞、恒速压汞、核磁共振、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等资料,对姬塬地区长6段不同成岩相储层开展可动流体赋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三类有效成岩相储层,绿泥石膜胶结—残余粒间孔相、长石溶蚀相及高岭石胶结相... 利用高压压汞、恒速压汞、核磁共振、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等资料,对姬塬地区长6段不同成岩相储层开展可动流体赋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三类有效成岩相储层,绿泥石膜胶结—残余粒间孔相、长石溶蚀相及高岭石胶结相,微观孔喉差异明显,主要体现在喉道上;(2)从T2谱分析可知,绿泥石膜胶结—残余粒间孔相孔喉半径均匀,连通性好,可动流体饱和度最高,长石溶蚀相次之,可动流体饱和度中等,高岭石胶结相孔隙类型单一且小,可动流体饱和度最低;(3)孔喉半径、主流喉道半径、孔喉半径比及有效孔喉体积是引起不同成岩相储层可动流体赋存特征差异的主控因素,渗透率的大小是影响其饱和度大小的重要因素之一,高岭石和伊利石含量的增多对其可动流体赋存具有破坏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姬塬地区 长6储层 成岩相 可动流体 微观孔隙结构 喉道
下载PDF
特低渗砂岩储层储集特征及其孔隙结构类型划分——以姬塬油田长6油层组砂岩储层为例 被引量:8
12
作者 张茜 孙卫 +2 位作者 任大忠 屈雪峰 雷启鸿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192-1198,共7页
应用常规物性、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常规压汞、核磁共振等实验,着重分析姬塬地区长6油层组微观孔隙结构类型划分及其对可动流体饱和度的影响。研究表明:该区的储集空间主要为原生粒间孔、其次为长石溶孔;根据毛管压力曲线形态以及相应... 应用常规物性、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常规压汞、核磁共振等实验,着重分析姬塬地区长6油层组微观孔隙结构类型划分及其对可动流体饱和度的影响。研究表明:该区的储集空间主要为原生粒间孔、其次为长石溶孔;根据毛管压力曲线形态以及相应的参数,将储层孔隙结构分为Ⅰ类、Ⅱ类、Ⅲ类、Ⅳ类,四类孔隙结构对应储集空间不同,其储集性能和渗流能力依次变差;核磁共振测得T_2谱图形态与其所对应孔喉半径进汞饱和度分布形态相似,T_2值大小与孔喉半径大小呈正相关性,孔喉半径是影响可动流体分布的主要因子,渗透率与可动流体饱和度呈较好的正相关性,是表征孔隙结构渗流能力的直观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姬塬地区 长6储层 微观孔隙结构 核磁共振 可动流体饱和度 孔喉半径 渗透率
下载PDF
致密砂岩储层可动流体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为例 被引量:36
13
作者 李闽 王浩 陈猛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40-149,共10页
明确可动流体含量、分布及影响因素是有效评价致密储层开发潜能的基础。选取准噶尔盆地芦草沟组21块致密砂岩样品,采用核磁共振T_2谱分析和离心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测量岩样在不同含水饱和度下的核磁共振T_2谱,并辅以铸体薄片和扫描电镜... 明确可动流体含量、分布及影响因素是有效评价致密储层开发潜能的基础。选取准噶尔盆地芦草沟组21块致密砂岩样品,采用核磁共振T_2谱分析和离心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测量岩样在不同含水饱和度下的核磁共振T_2谱,并辅以铸体薄片和扫描电镜技术分析储层可动流体含量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储层岩样核磁共振T_2谱主要呈现为5种形态,复杂的储层微观特征和孔喉结构均是导致核磁共振T_2谱形态多样的主要原因;储层建立束缚水饱和度的最佳离心力是400~450 psi,计算得到可动流体饱和度为29.44%~68.92%,平均值为46.69%,不同岩样可动流体含量和分布均有明显差异,可动流体分布的有效孔喉半径下限约为50 nm,储层主流喉道半径为70~200 nm;可动流体含量和物性参数之间的关系表明,对于物性较差的储层,渗透率是决定可动流体含量的主要因素,但对于物性较好的储层,渗透率对可动流体含量的影响较小;孔隙类型、形状及表面粗糙程度均会影响储层束缚水含量和分布;储层次生孔隙的发育程度及分布、孔喉半径大小及连通性、黏土矿物的充填程度及产状和裂缝的发育情况都会对可动流体含量产生影响。该研究成果可为致密储层开发潜力评价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 可动流体分布 孔喉半径 影响因素 芦草沟组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致密砂岩储层微观孔喉结构及其对渗流特征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周长地区长8储层为例 被引量:24
14
作者 刘广峰 白耀星 +3 位作者 王文举 潘少杰 王猛 高星星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9-34,共6页
通过铸体薄片、高压压汞、恒速压汞、X衍射、核磁共振及渗流实验等多种实验手段,分析研究了周长地区长8致密砂岩储层孔喉结构特征及其对渗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储层主要发育粒间孔和长石溶孔,孔隙面孔率低;喉道类型以片状-弯... 通过铸体薄片、高压压汞、恒速压汞、X衍射、核磁共振及渗流实验等多种实验手段,分析研究了周长地区长8致密砂岩储层孔喉结构特征及其对渗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储层主要发育粒间孔和长石溶孔,孔隙面孔率低;喉道类型以片状-弯曲片状和缩颈式喉道为主;岩石排驱压力低,进汞饱和度高,但退汞效率低,一方面是由于孔喉连通性差,另一方面储层中的黏土矿物也对退汞效率产生了影响。孔喉结构是影响致密砂岩储层渗流特征的主要因素,其中,喉道半径、孔喉比及连通性等决定储层渗流能力的关键。大喉道主要提供储层的渗流能力,而中-小孔喉则对储集能力的贡献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孔喉结构特征 油水渗流特征 可动流体饱和度
下载PDF
特低渗透砂岩储层微观孔喉与可动流体变化特征 被引量:19
15
作者 高辉 孙卫 +1 位作者 高静乐 宋广寿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89-93,共5页
基于核磁共振、恒速压汞实验结果,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特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微观孔喉与可动流体变化特征进行了定量评价。分析表明,特低渗透砂岩储层可动流体参数、喉道特征参数变化幅度大,孔隙参数差异小。微观孔喉对可动流体参数的... 基于核磁共振、恒速压汞实验结果,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特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微观孔喉与可动流体变化特征进行了定量评价。分析表明,特低渗透砂岩储层可动流体参数、喉道特征参数变化幅度大,孔隙参数差异小。微观孔喉对可动流体参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喉道特征的变化上,喉道半径越小,可动流体参数衰减越快。孔喉比较大、分布范围宽是特低渗透砂岩储层可动流体含量低,可动用程度差的主要原因之一。孔隙、喉道进汞饱和度与可动流体参数之间均表现出了非常好的相关性,表明有效孔隙、喉道体积越大,可动流体含量越高,可动用程度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动流体含量 孔喉特征 核磁共振 恒速压汞 特低渗砂岩储层
下载PDF
考虑孔喉与流体分子相互作用及毛管力的相平衡计算 被引量:5
16
作者 李元生 李相方 +1 位作者 藤赛男 徐大融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11-515,共5页
在致密气藏或者页岩气藏中,纳米级孔喉与流体的相互作用会影响到气相的凝析与蒸发,从而影响流体露点压力和泡点压力的计算。考虑到纳米孔喉与流体分子的相互作用,建立了考虑孔喉与流体分子相互作用的状态方程以及相关逸度方程。基于该... 在致密气藏或者页岩气藏中,纳米级孔喉与流体的相互作用会影响到气相的凝析与蒸发,从而影响流体露点压力和泡点压力的计算。考虑到纳米孔喉与流体分子的相互作用,建立了考虑孔喉与流体分子相互作用的状态方程以及相关逸度方程。基于该状态方程和逸度方程,建立了考虑孔喉与流体分子相互作用和毛管力影响的相平衡计算方法。通过对甲烷、丁烷和辛烷混合物的相平衡计算发现,当孔喉直径小于10nm时,孔喉与流体分子的相互作用对状态方程的影响显著,孔喉与流体分子的相互作用使得相包络线缩小,露点压力降低,泡点压力增大。毛管力作用使得露点压力降低,且孔喉越小,露点压力下降越显著。通过该研究更深入地认识到纳米孔喉对流体相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喉 喉道半径 流体分子 状态方程 毛管力 相平衡计算
下载PDF
恒速压汞及核磁共振技术在四川盆地西部致密砂岩储层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21
17
作者 冯动军 肖开华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68-376,共9页
在深入分析恒速压汞法和核磁共振实验原理的基础上,结合岩心实验结果,分析川西新场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四段储集空间类型、孔隙结构类型、孔喉特征、孔喉比特征及其与孔、渗相关关系,研究孔隙和喉道对毛细管曲线的影响,探讨孔喉特征对... 在深入分析恒速压汞法和核磁共振实验原理的基础上,结合岩心实验结果,分析川西新场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四段储集空间类型、孔隙结构类型、孔喉特征、孔喉比特征及其与孔、渗相关关系,研究孔隙和喉道对毛细管曲线的影响,探讨孔喉特征对可动流体参数的影响。川西须四段为低孔、低—超低渗致密储层,孔隙度介于1.6%~10.9%,平均5.9%,渗透率介于(0.01~2.81)×10^(-3)μm^(2),平均0.37×10^(-3)μm^(2)。发育粗喉大孔、粗喉小孔、细喉大孔和细喉小孔4类孔隙结构类型,孔隙半径介于8~180μm,平均112μm,以微孔—小孔为主;喉道半径介于0.100~1.008μm,平均0.484μm,以微喉为主。孔隙半径对低—超低渗储层的物性影响较小,喉道半径与渗透率相关性较好,其影响了毛细管曲线的变化,控制了低渗透储层的物性特征,是决定气藏开发效果的关键性因素。孔隙半径、喉道半径和最终进汞饱和度对可动流体参数影响较大,基于此三项参数提出孔隙结构指数,结合测井曲线开展了川西致密砂岩储层评价,评价结果与实际效果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恒速压汞 核磁共振 孔隙结构 孔隙 喉道 可动流体 须家河组 川西
下载PDF
致密砂岩储层孔喉结构差异对可动流体赋存特征的影响——以苏里格气田东区和西区盒8储层为例 被引量:18
18
作者 吴育平 孙卫 +2 位作者 杜堃 黎盼 屈怡倩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12-222,共11页
为探讨致密砂岩储层的微观孔喉结构参数对可动流体赋存特征的影响,本文以苏里格气田东区和西区盒8储层为例,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恒速压汞及核磁共振等实验方法,对比并分析了微观孔喉结构差异对可动流体赋存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 为探讨致密砂岩储层的微观孔喉结构参数对可动流体赋存特征的影响,本文以苏里格气田东区和西区盒8储层为例,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恒速压汞及核磁共振等实验方法,对比并分析了微观孔喉结构差异对可动流体赋存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喉道大小及分布特征是造成致密砂岩储层渗流能力不同的主要因素,喉道半径分布范围越宽,峰值越大,渗流能力就越强;相反,喉道半径分布范围越窄,峰值越小,渗流能力就越弱。致密砂岩储层在可动流体赋存特征方面的差异本质是源于喉道发育程度不同,特别是在孔喉结构非均质性越强的储层中,喉道对可动流体的赋存特征影响越为显著。致密砂岩储层的有效孔隙体积相比于有效喉道体积对可动流体的影响更大,也更能表征流体的赋存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储层 苏里格气田 孔隙结构 可动流体
下载PDF
致密砂岩储层可动流体赋存特征及主控因素分析——以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长63储层为例 被引量:11
19
作者 王桐 魏虎 +3 位作者 孙卫 韩进 白云云 高庚庚 《非常规油气》 2020年第2期56-63,共8页
致密砂岩储层的微观孔喉结构特征复杂,流体的赋存特征和渗流特征差异性明显,是目前致密砂岩储层开发的关键问题所在。本文以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长63致密砂岩储层为例,采用核磁共振、恒速压汞、高压压汞、扫描电镜、铸体薄片等多种微... 致密砂岩储层的微观孔喉结构特征复杂,流体的赋存特征和渗流特征差异性明显,是目前致密砂岩储层开发的关键问题所在。本文以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长63致密砂岩储层为例,采用核磁共振、恒速压汞、高压压汞、扫描电镜、铸体薄片等多种微观实验方法相结合对比分析,对储层可动流体进行定量评价,并探讨影响储层可动流体变化差异性成因的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致密砂岩储层T2谱形态分布复杂,主要表现为双峰结构形态,且左右峰幅度高低不等,同时具有一定的多峰和单峰形态。微观孔喉结构特征的非均质性是导致可动流体赋存特征差异的主要控制因素,同时黏土矿物的成分、含量、分布形式以及充填孔喉程度也是影响可动流体赋存特征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庆地区 核磁共振 微观孔喉结构 可动流体 主控因素
下载PDF
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储集层流动孔喉下限 被引量:8
20
作者 唐红娇 梁宝兴 +4 位作者 刘伟洲 刘欢 时凤 兰尚涛 王启祥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12-616,共5页
以页岩油物性为基础,针对确定页岩储集层流动孔喉下限时缺乏足够理论和实验支持的问题,开展岩心核磁共振实验、离心实验、流动实验和高压压汞实验,依据架桥理论和边界层理论,宏观与微观分析相结合,建立了页岩储集层流动孔喉下限的确定... 以页岩油物性为基础,针对确定页岩储集层流动孔喉下限时缺乏足够理论和实验支持的问题,开展岩心核磁共振实验、离心实验、流动实验和高压压汞实验,依据架桥理论和边界层理论,宏观与微观分析相结合,建立了页岩储集层流动孔喉下限的确定方法。明确了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页岩储集层流动孔喉下限为50 nm,可动流体主要由半径为50~500 nm的孔喉贡献,半径大于500 nm的孔喉对可动流体的贡献不足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木萨尔凹陷 芦草沟组 页岩储集层 流动孔喉下限 核磁共振 架桥理论 边界层理论 可动流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