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ithologic Boundaries in Permian Post-glacial Sediments of the Gondwana-affinity Regions of China:Typical Sections,Age Range and Correlation 被引量:10
1
作者 JIN Xiaochi HUANG Hao +1 位作者 SHI Yukun ZHAN Lipei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2期373-386,共14页
In Southwest China, Gondwana-affinity Permo-Carboniferons deposits are known to occur in the Northern Himalayas, the Lhasa Block and the South Qiangtang Block, the Baoshan Block and the Tengchong Bock. The three-fold ... In Southwest China, Gondwana-affinity Permo-Carboniferons deposits are known to occur in the Northern Himalayas, the Lhasa Block and the South Qiangtang Block, the Baoshan Block and the Tengchong Bock. The three-fold clastic successions, namely diamictite-pebbly mudstone-dark mudstone and shale are commonly interpreted as representing deposits of glacial-deglacial-postglacial periods in marine environments. Deposits, for example, the Dingjiazhai Formation in the Baoshan Block, the Kongshuhe Formation in the Tengchong Block, the Yongzhu Group and the Poindo Group in the Lhasa Block, are all succeeded by carbonate deposits. This marks a significant change from post-glacial clastic environment to a carbonate environment. Available paleontological data show that the change from post-glacial clastic environment to carbonate environment took place in the Baoshan, Tengchong and Lhasa Block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Artinskian. The carbonate environment in the Baoshan Block was spoiled by the eruption of the Woniusi Basalts, and in the Xainza area of the Lhasa Block was shortly replaced by clastic environment until the Kungurian. In the northern Himalayas limestones began to occur in the Late Permian in a fluctuating mann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MIAN Gondwana-affinity post-glacial YUNNAN Tibet
下载PDF
湖泊沉积有机碳同位素与环境变化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1
2
作者 余俊清 王小燕 +1 位作者 李军 安芷生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2001年第1期72-78,共7页
湖泊沉积有机质稳定碳同位素 (δ13Corg)在区域气候与环境变化方面的应用研究近年来发展迅速 ,成果令人瞩目 .保存在各类湖泊岩芯中的δ13Corg记录揭示了晚更新世以来大气CO2浓度的变化、湖泊水位波动、湖区生态与植被的变迁以及气温变... 湖泊沉积有机质稳定碳同位素 (δ13Corg)在区域气候与环境变化方面的应用研究近年来发展迅速 ,成果令人瞩目 .保存在各类湖泊岩芯中的δ13Corg记录揭示了晚更新世以来大气CO2浓度的变化、湖泊水位波动、湖区生态与植被的变迁以及气温变化等重要环境信息 .由于造成δ13Corg值变化的影响因素较多 ,确定个湖与环境变化有关的主导因素时常有赖于其它证据的帮助 ,诸如地球化学、古湖沼学、孢粉学、分子同位素地层学等等 .前人通过研究来自不同类型湖泊、具不同曲线形态特征的δ13Corg记录 ,提出了多种环境解释模型 .本文对此作了归纳和评述 .鉴别和澄清湖泊沉积有机质的源物质以及有机物源随环境变化而发生过的变动 ,是研究δ13Corg记录环境意义至关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由于有机质含量、碳氮比值、氢指数、生物残留物鉴别等常能提供有关湖泊有机质来源、产率、成岩作用等方面的有用信息 ,这方面的研究结果应该尽可能一并提供 ,以利于恰当地应用现有的环境解释模型 ,或者建立个湖新模型 .单体生物标志化合物鉴别通常也能为区分湖积有机质中陆生、水生、细菌生等不同碳的来源提供有用信息 .特定化合物同位素分析技术近年来成功地应用于建立单体生物标志化合物碳同位素地层学 ,为湖积有机碳同位素在生态环境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沉积 有机质 碳同位素 环境解释模型 气候变化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镇江—江都河段古河谷沉积特征 被引量:18
3
作者 杨献忠 魏乃颐 +4 位作者 王强 于俊杰 蒋仁 张宗言 赵玲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1-18,共8页
江苏省江都地区南北向6个钻孔研究表明,晚更新世晚期(包括MIS3阶段)长江三角洲镇江(大港)—江都河段为辫状河道沉积,末次盛冰期由于全球性海面下降形成下切河谷。冰后期海平面上升引发的海侵造成古河谷的充填,并依次形成河床相、河漫滩... 江苏省江都地区南北向6个钻孔研究表明,晚更新世晚期(包括MIS3阶段)长江三角洲镇江(大港)—江都河段为辫状河道沉积,末次盛冰期由于全球性海面下降形成下切河谷。冰后期海平面上升引发的海侵造成古河谷的充填,并依次形成河床相、河漫滩相、河口湾相及三角洲相。冰后期早期的河床相黄色含砾砂层在该河段均有分布,可以作为标志层,其底板可作为冰后期—末次盛冰期的界面。古河谷中部冰后期与末次盛冰期地层具有连续沉积的特征,表明末次冰期低海面时长江仍为入海河流。冰后期海侵大约在9kaBP到达本区;最大海侵发生在6.5~7.0kaBP,此时三角洲已开始发生进积作用,河口沙坝也同时开始形成。三角洲平原形成以后,区域构造运动影响了河谷的均衡调整,密集的入江水道及人类活动不断改变三角洲平原的微地貌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河谷 沉积相 末次盛冰期 冰后期 长江三角洲
下载PDF
渤海南岸6000年来的岸线演变 被引量:36
4
作者 庄振业 许卫东 李学伦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1年第2期99-110,共12页
冰后期的海侵,淹没了渤海地区;大约在距今6000年左右,海侵达到最大范围。本文按照海相地层的分布,讨论了渤海南岸当时的海侵界线,又根据粉砂淤泥质海岸平均高潮线上发育的贝壳堤的位置,确定了尔后的几条古岸线。从而表明在该区6000年来... 冰后期的海侵,淹没了渤海地区;大约在距今6000年左右,海侵达到最大范围。本文按照海相地层的分布,讨论了渤海南岸当时的海侵界线,又根据粉砂淤泥质海岸平均高潮线上发育的贝壳堤的位置,确定了尔后的几条古岸线。从而表明在该区6000年来的海岸淤长过程中,曾出现过海岸线的数次停顿,这与黄河三角洲河口的交替摆动有密切关系。从而为研究渤海南岸的全新世地质历史,黄河三角洲的发育和区内资源开发提供重要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冰后期 贝壳堤 海侵 古岸线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亚三角洲地层结构对比 被引量:22
5
作者 李保华 王强 李从先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85-698,共14页
依据对江苏省泰兴市黄桥镇钻孔和海门市钻孔、上海长兴岛钻孔地层岩心沉积特征的研究,讨论了冰后期以来长江三角洲河口地区的层序地层。研究表明,沿古河谷纵剖面各河段地层中沉积相组合关系有明显区别。在古河谷下端地区,下切河谷充填... 依据对江苏省泰兴市黄桥镇钻孔和海门市钻孔、上海长兴岛钻孔地层岩心沉积特征的研究,讨论了冰后期以来长江三角洲河口地区的层序地层。研究表明,沿古河谷纵剖面各河段地层中沉积相组合关系有明显区别。在古河谷下端地区,下切河谷充填层序自下而上由河流相、河口湾相、浅海相和三角洲相组成,沉积相组合最完整。在古河谷上端地区,由于河口湾在海侵发生时存在着涌潮作用,因此,河漫滩泥质沉积层顶部的冲刷面被确定为最大海泛面,其上覆稳定的河口砂体;浅海相和河口湾相沉积在该区域变薄直至尖灭;层序顶部由中潮坪突变为高潮坪,最终形成泛滥平原。这意味着,原先确定的自西向东的长江三角洲的几个亚三角洲或河口砂体沉积,并非都具有向上变粗的三角洲层序。文中报道的3个钻孔,揭露了冰后期长江三角洲完整的下切河谷充填层序。河口湾顶不具备三角洲层序的地区应称为滨海平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后期 长江三角洲 下切河谷层序 沉积过程 沉积相
下载PDF
冰后期长江河口段古河谷地层层序特征 被引量:10
6
作者 曹光杰 张学勤 熊万英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06年第3期1-5,共5页
末次盛冰期,由于基面大幅度下降,长江河口段形成了深切古河谷。河流携带的部分粗砂砾在河床上形成滞留沉积。冰后期海平面上升引发的海侵造成了长江古河谷的充填和河床相、河漫滩河口湾相和部分河口湾浅海相的形成。尔后的进积产生了部... 末次盛冰期,由于基面大幅度下降,长江河口段形成了深切古河谷。河流携带的部分粗砂砾在河床上形成滞留沉积。冰后期海平面上升引发的海侵造成了长江古河谷的充填和河床相、河漫滩河口湾相和部分河口湾浅海相的形成。尔后的进积产生了部分河口湾浅海相及三角洲相。根据钻孔资料绘制的古河谷地质剖面图显示,冰后期海侵旋回出现在三角洲顶点到现在河口口门地区,溯河而上受海洋影响的程度逐渐减弱。古河谷的中部,靠近主泓线附近,沉积层序完整。古河谷的边缘地带,往往缺失底部的河床相砂砾层。底部的厚层河床相砂砾层是由河床滞留沉积和溯源加积堆积形成的,在古河谷沉积层序中存在着多种沉积间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次盛冰期 冰后期 长江河口段 古河谷 地层层序
下载PDF
黄旗海岩芯烧失量分析与冰后期环境演变 被引量:10
7
作者 刘子亭 余俊清 +1 位作者 张保华 张丽莎 《盐湖研究》 CSCD 2008年第4期1-5,共5页
重建闭流型湖泊的水位及环境变化,可以为研究冰后期及全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及季风环流演变提供不可或缺的关键信息。对HQH4岩芯烧失量与川蔓藻化石种子的研究结果显示,黄旗海湖区在全新世到来之前的气候寒冷,湖面冰封期较长,夏季温... 重建闭流型湖泊的水位及环境变化,可以为研究冰后期及全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及季风环流演变提供不可或缺的关键信息。对HQH4岩芯烧失量与川蔓藻化石种子的研究结果显示,黄旗海湖区在全新世到来之前的气候寒冷,湖面冰封期较长,夏季温度较低,致使湖泊的有机生产率和自生碳酸盐产量比全新世低很多。黄旗海从全新世早期起进入了稳定的湖泊发展阶段后有机生产率显著上升,自生碳酸盐产量同步大幅度增长。在10200—6800aBP期间,烧失量出现显著波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气候发生暖湿-冷干-暖湿-冷湿的变化。在6800~3800aBP期间,烧失量较高而且波动较小,反映了中全新世黄旗海以稳定的温暖湿润气候为主,湖水水位变化不大,有机质和碳酸盐生产力较高。从3800aBP起,气候逐渐变凉,间有多次冷暖干湿的剧烈变化,水位波动频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旗海 湖底岩芯 烧失量 川蔓藻 冰后期环境演变
下载PDF
南黄海YSDP102孔冰消期以来的重矿物组合特征 被引量:6
8
作者 姜学钧 李绍全 申顺喜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27-31,共5页
利用 1995年中韩合作项目在黄海东部海域获得的 YSDP10 2钻孔岩心 ,选取了 2 8个样品进行了矿物学的分析与测试 ,共发现矿物 2 4种 ,其中重矿物 2 0种 ,组合为绿泥石、云母、绿帘石、角闪石、石榴子石。结果显示重矿物组合及物质来源比... 利用 1995年中韩合作项目在黄海东部海域获得的 YSDP10 2钻孔岩心 ,选取了 2 8个样品进行了矿物学的分析与测试 ,共发现矿物 2 4种 ,其中重矿物 2 0种 ,组合为绿泥石、云母、绿帘石、角闪石、石榴子石。结果显示重矿物组合及物质来源比较稳定 ,主要是冰消期以来海侵过程对陆架上早期沉积物的改造 ,其次是各种海洋动力对陆架基岩的侵蚀所形成的沉积物 ,在垂向上可以分成 3个矿物段 ,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消期 重矿物组合 物质来源 沉积环境 南黄海
下载PDF
U_(37)~K指标在南海末次盛冰期表层海水古温度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5
9
作者 姚龙奎 薛斌 +4 位作者 姚梅 陈荣华 赵庆英 张宏 杨丹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4-31,共8页
根据1998年6~9月采集于南海海域沉积岩芯中的浮游有孔虫氧、碳同位素和SiO2、CaCO3地球化学地层序列,标定了南海的年代框架,并应用U^K37指标重建了南海南、北部末次盛冰期以来表层海水的古温度。结果显示:南海南部冰后期和末次盛冰... 根据1998年6~9月采集于南海海域沉积岩芯中的浮游有孔虫氧、碳同位素和SiO2、CaCO3地球化学地层序列,标定了南海的年代框架,并应用U^K37指标重建了南海南、北部末次盛冰期以来表层海水的古温度。结果显示:南海南部冰后期和末次盛冰期时U^K37海水表层估温分别为24.5~27.4℃和23.8~25.3℃,平均水温分别为26.3℃和24.3℃。南海北部冰后期和末次盛冰期时U^K37海水表层估温分别为23.3~26.9℃和22.2~23.8℃,平均水温分别为26.6℃和22.8℃。南海北部温差比南部大,也比同一纬度的其它观察点大得多,充分表明南海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敏感程度远大于开放性大洋,同时也进一步证实了边缘海对于冰期旋回的环境信号具有放大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K37指标 古温度 冰后期和末次盛冰期 中国南海
下载PDF
青藏高原腹地湖泊沉积对第四纪晚期古季风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6
10
作者 胡东生 张华京 +3 位作者 徐冰 李炳元 孔照辰 温景春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83-489,共7页
通过对青藏高原腹地的综合科学考察和对中心钻孔岩芯剖面的最新研究,用层序地层学与年代地层学和气候地层学相结合的方法,分辨出可可西里地区湖泊沉积记录(孔深7.25 m)的第四纪晚期距今3万余年以来的古气候变化,沉积物磁化率等因子综合... 通过对青藏高原腹地的综合科学考察和对中心钻孔岩芯剖面的最新研究,用层序地层学与年代地层学和气候地层学相结合的方法,分辨出可可西里地区湖泊沉积记录(孔深7.25 m)的第四纪晚期距今3万余年以来的古气候变化,沉积物磁化率等因子综合表征的高原古季风变化是波动发展的,发生在仙女木期地质环境事件中的季风活动具有强烈暴发的特点,是高原季风发展中的突变事件,而且地表热点效应对其起到了激发作用。综合分析的研究成果表明,它的变化频谱与激变因子及其运行机制是伴随着青藏高原地质效应的演变而发展的,为研究第四纪冰消期以来的气候变化提供了新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沉积气候记录 古季风变化频谱 第四纪晚冰期环境 青藏高原腹地
下载PDF
静力触探在莱州湾冰后期三角洲层序地层学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1
作者 徐建国 刘中业 +3 位作者 陶有兵 徐华 纪汶龙 张春池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24,共14页
静力触探试验是广泛应用于海岸带地区岩土工程勘察的原位测试手段,静探数据的连续性、高分辨率在其应用于晚第四纪地层结构研究中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对莱州湾沿岸249个工程地质孔-静力触探孔组的岩性编录资料与静探参数资料进行对比研... 静力触探试验是广泛应用于海岸带地区岩土工程勘察的原位测试手段,静探数据的连续性、高分辨率在其应用于晚第四纪地层结构研究中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对莱州湾沿岸249个工程地质孔-静力触探孔组的岩性编录资料与静探参数资料进行对比研究,建立了冰后期沉积不同沉积相的静探参数曲线识别模式,以此为基础配合^(14)C测年、微体古生物鉴定等资料,开展莱州湾沿岸冰后期三角洲的层序地层学研究,划分体系域、识别层序边界。研究结果表明:(1)莱州湾沿岸晚更新世以来历次海侵均发育河流三角洲,其中的冰后期三角洲保存最完整,区域上分为主体区和侧翼区两个沉积分区,二者在沉积岩性上有明显差异。(2)莱州湾沿岸冰后期沉积体系域类型包括由末次冰盛期至冰后期早期的河流相、滨海湖沼相沉积组成的低水位体系域,由冰后期中期三角洲前缘、潮坪沉积组成的海侵体系域,由冰后期晚期三角洲前缘、潮坪和三角洲平原沉积组成的高水位体系域。(3)莱州湾沿岸冰后期海侵区沉积环境为潮坪环境,整个海侵过程中最大古水深小于10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力触探 冰后期三角洲 粒序结构 层序地层学 古水深
下载PDF
横向非均匀地球负荷问题的CLFE有限元算法的有效性 被引量:4
12
作者 汪汉胜 Wu Patrick +1 位作者 Schotman Hugo 王志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657-1664,共8页
本文设计了三个数值算例分别模拟径向分层黏弹地球对二阶球谐负荷、均厚圆盘负荷和全球末次冰期真实冰负荷的响应.利用耦合位扰动Laplace方程的三维有限元法(CLFE),计算出地球表面的位移、大地水准面的变化、冰后海平面变化和这些量的... 本文设计了三个数值算例分别模拟径向分层黏弹地球对二阶球谐负荷、均厚圆盘负荷和全球末次冰期真实冰负荷的响应.利用耦合位扰动Laplace方程的三维有限元法(CLFE),计算出地球表面的位移、大地水准面的变化、冰后海平面变化和这些量的现今变化速率,并将其结果与传统谱方法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两种方法的结果总体上表现出良好的一致性,因此,CLFE方法被证实是正确的、有效的、能被用于研究地幔横向非均匀性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新的方法完全没有横向非均匀小扰动假设的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有限元 非均匀 负荷 冰后回弹
下载PDF
冰后期胶州湾层序地层划分与沉积环境演变 被引量:1
13
作者 董贺平 李广雪 +1 位作者 李绍全 李春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7,共7页
通过对胶州湾青岛近海沉积物微古化石及浅层地震资料的综合解释,运用层序地层概念,确定了层序界面的划分方法。初次海泛面之下为河流沉积,微体古生物缺乏,其上岩性以含贝壳的砂质粗粒为主,微古特征表现为低丰度、低分异度。浓缩段岩性... 通过对胶州湾青岛近海沉积物微古化石及浅层地震资料的综合解释,运用层序地层概念,确定了层序界面的划分方法。初次海泛面之下为河流沉积,微体古生物缺乏,其上岩性以含贝壳的砂质粗粒为主,微古特征表现为低丰度、低分异度。浓缩段岩性为虫孔发育的泥质细粒组分,微古丰度出现最高值。据此可将胶州湾青岛近海层序地层划分为半个三级层序,海进体系域发育海侵边界层、潮沟充填及古滨岸沉积,高位体系域形成大沽河洋河复合三角洲沉积体及湾口两侧的潮汐三角洲沉积体。以层序的方法研究近岸沉积物有利于不同地域不同时代地层间的对比,通过岩性和微体化石及矿物分布等特征综合确定海泛面,在具有多物源、快速沉积特点的近岸海湾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 界面划分 沉积演化 冰后期 胶州湾
下载PDF
古长江河口湾充填潮流作用机制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9
14
作者 朱玉荣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73-82,共10页
长江三角洲的发育是以古长江河日湾的充填来实现的.研究潮汐、潮流在古长江河口湾充填中所起的作用,可深入了解长江三角洲的形成发育过程.建立了渤海、黄海、东海的二维潮流数学模型,数值模拟了冰后期最大海侵,即现今长江三角洲地... 长江三角洲的发育是以古长江河日湾的充填来实现的.研究潮汐、潮流在古长江河口湾充填中所起的作用,可深入了解长江三角洲的形成发育过程.建立了渤海、黄海、东海的二维潮流数学模型,数值模拟了冰后期最大海侵,即现今长江三角洲地区为巨大河口湾时的M2潮汐、潮流.在此基础上,计算了古长江河口湾及其周围海域8种粒径泥沙的潮平均悬移与推移输沙率,并根据输沙率散度的正负,划分了海底冲刷区与淤积区.根据计算结果得出,冰后期最大海侵时,存在大致以古长江河口湾湾口中点为腹点、波腹线向海凸起的独特驻潮波波腹区.在其控制下,外海潮流大致以古长江河口湾湾口中点为顶点作辐聚、辐散运动.在古潮流场作用下,经历每一个潮周期后,古长江河口湾周围海域的泥沙均向河口湾内净输运,并在河口湾内淤积.古长江河口湾的充填是在长江带来大量泥沙,外海的潮汐、潮流又有利于泥沙向河口湾内净输运,且在河口湾内沉积的情况下实现的.外海的潮汐、潮流为古长江河口湾的充填、长江三角洲的发育提供了必要而又有利的水动力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侵 古长江河口湾 潮流 泥沙输运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地球自转变化非潮汐项的冰期后地壳反弹解释 被引量:7
15
作者 杨志根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313-319,共7页
本文采用地球上四个最大的冰帽参数,计算了冰帽的融化对地球转动惯量的影响.根据冰期后地壳反弹理论,由现代天体测量空间技术观测资料分析得到的地球自转变化非潮汐项,估计给出了基于1066B地球模型的下地幔粘性系数为1.35&... 本文采用地球上四个最大的冰帽参数,计算了冰帽的融化对地球转动惯量的影响.根据冰期后地壳反弹理论,由现代天体测量空间技术观测资料分析得到的地球自转变化非潮汐项,估计给出了基于1066B地球模型的下地幔粘性系数为1.35×10(22)≥V(LM)≤1.91×10(22)Pas.结果表明,用冰期后的地壳反弹理论和上述的地球下地幔粘性系数基本可以解释现代空间技术观测得到的地球自转变化中的非潮汐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自转 非潮汐项 更新世 地壳反弹
下载PDF
冰后期最大海侵以来长江、钱塘江河口湾发育过程的沉积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朱玉荣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6,共6页
利用二维潮流数学模型对冰后期最大海侵以来 5期古岸线与现在岸线条件下古长江河口湾、古钱塘江河口湾及其邻近海域的主要水动力 M2 潮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 ;在此基础上 ,分别计算了进入不同时期潮流场的7种粒径泥沙的潮平均单宽悬移输... 利用二维潮流数学模型对冰后期最大海侵以来 5期古岸线与现在岸线条件下古长江河口湾、古钱塘江河口湾及其邻近海域的主要水动力 M2 潮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 ;在此基础上 ,分别计算了进入不同时期潮流场的7种粒径泥沙的潮平均单宽悬移输沙率与推移输沙率及其相应的输沙率散度 ,据此得出不同粒径泥沙在当时潮流场中的悬移与推移输运趋势 ,划分了海底淤积区与冲刷区。计算结果表明 :在不同时期的潮流场作用下 ,长江入海泥沙除最大限度地沉积在古长江河口湾 (或古长江河口 )内及其附近海域外 ,部分向苏北沿海净输运 ;部分向钱塘江河口湾内净输运 ;部分南下向浙江—福建沿海的离岸区净输运 ,并使这些地区发生淤积。自冰后期最大海侵以来 ,古长江河口湾不断缩小 ,最终转变为长江三角洲。在该过程中 ,长江河口不断东进南偏最终达到现今长江口的位置 ,古钱塘江河口湾则不断向海扩展 ,同时不断被充填。钱塘江河口湾的发育和沉积与古长江河口湾的充填、长江三角洲的向海伸展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后期 海侵 发育过程 沉积动力学 钱塘江河口湾
下载PDF
平极长期漂移与地球平均下地幔黏性估计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志根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736-746,共11页
利用 9个国际纬度观测站的平纬长期变化序列 ,重新讨论并估计了平极的长期漂移 ,得到漂移的平均速率为 (3 .3 5 6″± 0 .1 42″)× 1 0 - 3/a,方向为西经 78.7°± 2 .5° .进一步基于最新的ICE 4G冰期后地壳反弹... 利用 9个国际纬度观测站的平纬长期变化序列 ,重新讨论并估计了平极的长期漂移 ,得到漂移的平均速率为 (3 .3 5 6″± 0 .1 42″)× 1 0 - 3/a,方向为西经 78.7°± 2 .5° .进一步基于最新的ICE 4G冰期后地壳反弹模型 ,采用地球上 8个冰盖的冰融参数 ,估计了理论的平极长期漂移方向为西经 74.8°.由观测的平极长期漂移速率为约束 ,基于 1 0 6 6B地球模型 ,估计得到地球平均下地幔的黏性为νLM=(0 .5— 1 .7)× 1 0 2 2 Pa·s,表明νLM应具有近 1 0 2 2 Pa·s量级 ,并认为地球平极的长期漂移很可能是由最近的 2 1 0 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极长期漂移 冰期后地壳反弹 地球平均下地幔黏性 SDEP 冰盖 冰融参数
下载PDF
长期极移与冰期后地壳反弹理论 被引量:2
18
作者 杨志根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年刊》 1999年第20期16-22,共7页
基于冰期后地壳反弹理论,采用地球上4个最大冰帽的参数,计算了最近21000年以来冰帽的融化对地球惯性张量的影响,得到理论的长期极移方向为西经74°2。现代空间测地技术的观测结果表明,北美板块不存在明显的北向运动,所以国际上... 基于冰期后地壳反弹理论,采用地球上4个最大冰帽的参数,计算了最近21000年以来冰帽的融化对地球惯性张量的影响,得到理论的长期极移方向为西经74°2。现代空间测地技术的观测结果表明,北美板块不存在明显的北向运动,所以国际上9个纬度观测序列的平纬近80年的长期变化存在着随经度的系统性分布尚不能得到很好解释。因此,现代纬度变化研究结出3-4mas/a的长期极移结果有待进一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极移 板块运动 冰期后地壳反弹 冰帽 地球 惯性张量
下载PDF
南极和格陵兰冰帽的变化与地球自转的非潮汐项 被引量:2
19
作者 杨志根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年刊》 1996年第17期57-61,共5页
本文认为目前南极和格陵兰冰帽正处于冰积过程的观点存在较大的不可靠性;在讨论地球自转变化的非潮汐项时,仅考虑南极和格陵兰冰帽的变化是欠合理的;非潮汐项的影响可能主要来自冰期后的地壳反弹。
关键词 地球自转 潮汐作用 海平面变化 冰期后地壳反弹 冰帽 南极 格陵兰
下载PDF
论沙尘暴与冰后期古气候进程的关系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兴诗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1-5,共5页
关于沙尘暴的成因,学界大多认为其是近期以来人为破坏荒漠植被的结果。通过分析第四纪黄土生成历史,以及古文献中的大量关于“雨土”的记录,可以发现其实沙尘暴古已有之,古代沙尘暴活动剧烈程度较今日有过之而无不及。事实上,黄土... 关于沙尘暴的成因,学界大多认为其是近期以来人为破坏荒漠植被的结果。通过分析第四纪黄土生成历史,以及古文献中的大量关于“雨土”的记录,可以发现其实沙尘暴古已有之,古代沙尘暴活动剧烈程度较今日有过之而无不及。事实上,黄土堆积即沙尘暴的直接产物,“雨土”是其过程和现象。第四纪冰期结束以来的全新世期间,存在着以2500-3000年为周期的冷暖干湿变化周期。目前,地球已经历了大约2500年的亚大西洋期行将结束,新的灾变时期即将来临。因此,从地球总的气候发展趋势来看,沙尘暴活动加剧是不可避免的,人类活动并非导致沙尘暴的主要原因,只不过加剧其程度而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暴 黄土 “雨土” 第四纪冰后期 气候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