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教育的现代与后现代之辩 被引量:5
1
作者 高天明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97-103,共7页
后现代对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反理性主义教育之上,教育自从神坛走下来后,就受到了理性的束缚,理性主义成为现代教育最好的哲学注解。现代和后现代之辩成为人们理解教育的一种新的途径。教育的重新理解和建构受到人们的关注,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对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反理性主义教育之上,教育自从神坛走下来后,就受到了理性的束缚,理性主义成为现代教育最好的哲学注解。现代和后现代之辩成为人们理解教育的一种新的途径。教育的重新理解和建构受到人们的关注,后现代主义的建设性观点给人们理解教育以极大的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 现代 后现代主义 反理性主义 发展
下载PDF
“后主义”时代身体美学知识生产的意义 被引量:3
2
作者 王亚芹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45-149,112,共6页
身体美学是"后主义"时代一种新兴的美学形态,与其相关的知识生产说到底是如何对待"形而上学遗产"的问题。身体美学理论通过将"身体"作为审美的本体,将身体训练与审美体验相互融合,实现了对西方传统美学... 身体美学是"后主义"时代一种新兴的美学形态,与其相关的知识生产说到底是如何对待"形而上学遗产"的问题。身体美学理论通过将"身体"作为审美的本体,将身体训练与审美体验相互融合,实现了对西方传统美学的改造与超越。同时,身体美学的知识生产也对当下美学生态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一方面提供了美学理论知识介入与阐释现实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也为美学走向生活提供了可行性,推动着生活美学的成熟与完善。因此,"后身体"研究不是一个简单的认识论事件,而是一种身心一体的存在状态,一种未完成的"天地神人和谐共在"之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主义时代 身体美学 美学重建
下载PDF
翻译理论研究的新课题
3
作者 张柏然 《广东培正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12-15,43,共5页
本文在总结与分析20世纪翻译学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对全球化与本土翻译理论传统、翻译理论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以及翻译、文化与审美诸问题进行了探讨,着重研究全球化与中国翻译学建设、现代性以及关于文化与翻译的关系,指出普遍主义与... 本文在总结与分析20世纪翻译学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对全球化与本土翻译理论传统、翻译理论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以及翻译、文化与审美诸问题进行了探讨,着重研究全球化与中国翻译学建设、现代性以及关于文化与翻译的关系,指出普遍主义与本土理论传统之争、文化研究冲击与审美经验在翻译学中地位的进与退、西方的“后学”话语的引入与对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状况的现实思考等等,是近年来的学术研究亮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学) 中西对话语境 中西融合 今古融合 “后学”话语
下载PDF
“后意识形态时代”的青年期待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嘉祺 陈敏 《北京青年研究》 2016年第2期5-10,共6页
从"西方‘意识形态终结论’的终结"到当下"后意识形态时代"的青年期待,这是学理探究我国青年意识形态趋向的逻辑主线。基于此发现,我国青年意识形态不单单是一种"本体论存在",更是一种"关系型构成&q... 从"西方‘意识形态终结论’的终结"到当下"后意识形态时代"的青年期待,这是学理探究我国青年意识形态趋向的逻辑主线。基于此发现,我国青年意识形态不单单是一种"本体论存在",更是一种"关系型构成":"多元、多样性、碎片化"的意识形态承认与"单一、同一性、聚集化"的意识形态转向。全景式解读我国青年意识形态生活现状,系统归纳我国青年意识形态规律生成,最终实现对"后意识形态时代"青年期待的把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意识形态 期待 青年主义
下载PDF
70年来中国人口与社会政策的演变--兼论“问题”“主义”与“GPP” 被引量:1
5
作者 陈社英 《领导科学论坛》 2020年第3期5-17,共13页
本文试图从总体公共政策(general public policy,简称GPP)角度高度反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人口与社会发展的曲折经历,并探索未来发展方向。基于公共政策系统分析和历史-比较方法提炼出"变迁中的经济国家"概念范畴,打破国... 本文试图从总体公共政策(general public policy,简称GPP)角度高度反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人口与社会发展的曲折经历,并探索未来发展方向。基于公共政策系统分析和历史-比较方法提炼出"变迁中的经济国家"概念范畴,打破国际上社会政策学科由福利国家统领的局面,使各种发展型与非/反发展型国家GPP模式探讨亦成为可能,为深刻理解中国经验提供比以往"问题"与"主义"焦点之分更为完整贴切的理论框架。概言之,关于人口与社会70余年变迁的主要观点有:(1)中华人民共和国创建的是与西方福利国家根本不同的社会主义经济国家;(2)"主义"之争导致GPP政治化,"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对于计划经济及计划生育的失误负有重要责任;(3)经济方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质是经济国家GPP去政治化,改革开放搁置"主义"之争更是进一步加速了物质生产自由化发展;人口方面,则在经济国家"两种生产"指导思想下推行计划生育,不惜采取强制性一胎化政策;(4)"唯GDP论"和"一切向钱看"积累了许多重大社会问题,同时,政府在改革开放中被去经济化(下放企业自主权、利改税等)亦越来越有余力研究解决这些问题;(5)21世纪在经济发展基础上,中共十九大提出了新的社会主要矛盾和既求充分又求平衡的发展战略,标志着"后经济国家"新时代的到来;(6)面对婚姻家庭解组、生育意愿低下、人口急剧老龄化等严峻挑战,新时期GPP重点再次转变,很大程度上将从"人口与经济"转向更为全面和动态平衡的"人口与社会"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之初被搁置的"主义"之争亟待在更高水平上研究出科学合理的答案,以彻底解决各种"问题",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人口与计划生育 总体公共政策(GPP) 后经济国家 “问题”与“主义” 拨乱反正与改革开放 社会发展与历史-比较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