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9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afety and Effectiveness of Stent-Assisted Coil Embolization for 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
1
作者 Bibang Ndong Virginio Shichao Zhang +8 位作者 Wenfeng Feng Mingzhou Li Gang Wang Huibin Kang Yunyu Wen Yu Ye Mesi Ndong Edo Euvaldo Songtao Qi Guozhong Zhang 《Open Journal of Modern Neurosurgery》 2024年第4期275-283,共9页
Background: It has been conclusively established that intracranial aneurysms measuring a diameter below 7 mm pose a minimal risk of rupture. Conversely, those exhibiting irregular morphology or featuring the presence ... Background: It has been conclusively established that intracranial aneurysms measuring a diameter below 7 mm pose a minimal risk of rupture. Conversely, those exhibiting irregular morphology or featuring the presence of a sac necessitate a more stringent and rigorous management approach. Objective: The primary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delve into the morphological features of ruptured aneurysms situated in distinct regions of the brain. Furthermore, we endeavor to assess the degree of safety and efficacy associated with stent-assisted embolization as a treatment modality for these ruptured aneurysms. Methods: This retrospective study encompassed a cohort of 467 patients who presented with intracranial ruptured aneurysms and were diagnosed through a combination of computed tomography (CT) and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 at Nanfang Hospital of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spanning from January 2009 to December 2019. The following clinical parameters were meticulously recorded: aneurysm height, width, neck measurements, immediate Raymond grade assessments, and any perioperative complications experienced. Results: Within the study population, the average dimensions of ruptured aneurysms were found to be 4.26 ± 2.10 mm (width), 4.86 ± 2.38 mm (height), and 4.04 ± 1.87 mm (neck). Categorically, the most prevalent types of aneurysms were 170 cases of an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aneurysms (accounting for 36.4%), followed by 161 cases of 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aneurysms (34.5%), 56 cases of middle cerebral artery aneurysms (12.0%), 13 cases of anterior cerebral artery aneurysms (2.8%), 45 cases of paraclinoid aneurysms (9.6%), 6 cases of superior pituitary artery aneurysms (1.3%), 7 cases of anterior choroidal artery aneurysms (1.5%), and 9 cases of vertebrobasilar artery aneurysms (2.0%). Notably, 18 patients (3.9%) presented with ruptured aneurysms coexisting with ascus. Regarding treatment approaches, 228 cases (48.8%) underwent stent-assisted embolization, 234 cases (50.1%) received coils embolization, and 5 cases (1.1%) were treated with the dual-catheter technique. Immediately post-treatment, 422 patients (90.4%) attained a Raymond Class I status, with a procedure-related complication rate of 0.9%. Importantly,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observed in the incidence of peri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cross the three distinct treatment groups (P = 0.505). Conclusion: The outcomes of this study affirm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stent-assisted embolization as a treatment modality for ruptured aneurys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 Interventional Therapy Stent Assisted embolization
下载PDF
早期神经介入栓塞术在老年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
作者 黄华兵 朱恩锋 +3 位作者 杨明林 许海 杨德福 姚俊中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6期42-44,共3页
目的 探讨老年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给予早期神经介入栓塞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28例老年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采用早期神经介入栓塞术治疗)和对照组(采用晚期神经介入栓塞术治疗),各1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目的 探讨老年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给予早期神经介入栓塞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28例老年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采用早期神经介入栓塞术治疗)和对照组(采用晚期神经介入栓塞术治疗),各1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血管内皮功能指标[一氧化氮(NO)、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内皮素-1(ET-1)]水平。结果 两组患者的脑水肿、下肢静脉血栓、再破裂出血、肺部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观察组NO为(53.15±8.05)μmol/L、vWF为(117.85±25.42)ng/ml、ET-1为(78.55±6.47)pg/ml,对照组NO为(53.95±8.51)μmol/L、vWF为(118.25±26.12)ng/ml、ET-1为(79.22±6.74)pg/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NO为(72.15±10.25)μmol/L、vWF为(69.45±7.23)ng/ml、ET-1为(43.41±7.20)pg/ml,对照组NO为(88.15±9.66)μmol/L、vWF为(94.33±8.01)ng/ml、ET-1为(56.23±6.81)pg/ml,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神经介入栓塞术在老年颅内动脉瘤破裂中的治疗效果良好,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颅内动脉瘤破裂 血管内皮因子 早期神经介入栓塞术 并发症 血管内皮功能
下载PDF
低剂量替罗非班用于急性颅内破裂动脉瘤支架置入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
3
作者 莫仡 曹洁 +4 位作者 朱旭成 陈荣华 邵华明 宣井岗 彭亚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587-594,共8页
目的探讨低剂量替罗非班用于支架置入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急性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1年4月至2020年9月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颅内动脉瘤破裂伴蛛网膜下腔出血并于入院24~48 h内行支架置入... 目的探讨低剂量替罗非班用于支架置入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急性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1年4月至2020年9月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颅内动脉瘤破裂伴蛛网膜下腔出血并于入院24~48 h内行支架置入结合弹簧圈栓塞且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患者335例,根据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双抗组(89例)和替罗非班组(246例)。收集所有患者的基线及临床资料并进行组间比较,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入院Hunt-Hess分级、入院改良Fisher量表评分、动脉瘤直径(>5 mm、≤5 mm)、动脉瘤位置(前循环、后循环)及术后急性脑积水或脑室积血、术后即刻动脉瘤栓塞情况。所有患者颅内动脉瘤破裂伴蛛网膜下腔出血均为入院后急诊头部CT平扫确认。术后即刻采用Raymond分级标准评估栓塞效果:Ⅰ级指完全不显影(完全栓塞),Ⅱ级指仅瘤颈显影(不完全栓塞),Ⅲ级指瘤体显影,其中Raymond分级Ⅰ~Ⅱ级为有效栓塞。替罗非班组:在动脉瘤瘤腔内填入弹簧圈后、支架释放时,给予4.2μg/kg替罗非班静脉注射后以0.07μg/(kg·min)静脉滴注维持6~8 h,并在停止静脉滴注2 h前予序贯阿司匹林100 mg与氯吡格雷75 mg双联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双抗组:至少于支架置入前2 h给予顿服负荷剂量阿司匹林300 mg+氯吡格雷300 mg,术后第2天给予阿司匹林100 mg+氯吡格雷75 mg。所有患者均接受术后持续口服6个月阿司匹林(100 mg/d)和术后持续口服3个月氯吡格雷(75 mg/d)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有效性指标、安全性指标、不良事件及其他并发症发生情况,其中有效性指标为术中及术后72 h内血栓事件发生率,安全性指标为术中及术后早期(术后48 h以内)颅内出血事件发生率、术后晚期(术后48 h及以后)颅内出血事件发生率和脑室外引流相关颅内出血事件(症状性、无症状性)发生率,不良事件为药物相关血小板减少症发生情况,其他并发症指延迟性脑缺血事件发生情况。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患者术后180 d临床预后,将mRS评分≤2分定义为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为预后不良,其中6分为死亡。结果(1)替罗非班组与双抗组的基线及临床资料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替罗非班组与双抗组术后180 d良好预后[75.2%(185/246)比74.2%(66/89),P=0.845]及死亡[10.2%(25/246)比12.4%(11/89),P=0.566]患者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抗血小板聚集方案有效性比较结果显示,替罗非班组与双抗组术中[0.8%(2/246)比4.5%(4/89),P=0.075]、术后72 h血栓事件[11.0%(27/246)比13.5%(12/89),P=0.527]发生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抗血小板聚集方案安全性比较结果显示,替罗非班组术后早期颅内出血事件发生率低于双抗组[2.8%(7/246)比10.1%(9/89),P=0.014],接受脑室外引流术发生症状性脑室外引流相关颅内出血事件患者比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比2/15,P=0.050)。两组术中颅内出血事件(1.6%比3.4%,P=0.580)、术后晚期颅内出血事件(3.3%比4.5%,P=0.836)、药物相关血小板减少症(0.4%比1.1%,P=0.461)发生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低剂量替罗非班方案用于支架置入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急性破裂动脉瘤在预防血栓事件方面与双抗效果类似,且不增加早期出血事件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裂颅内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替罗非班 低剂量 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术
下载PDF
法舒地尔与尼莫地平在颅内宽颈动脉瘤破裂弹簧圈栓塞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4
作者 苗统 周国平 +2 位作者 王飞 翟书鹏 魏康康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13期142-144,共3页
目的:比较法舒地尔与尼莫地平在颅内宽颈动脉瘤破裂弹簧圈栓塞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3月该院收治的80例颅内宽颈动脉瘤破裂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两组均接受支... 目的:比较法舒地尔与尼莫地平在颅内宽颈动脉瘤破裂弹簧圈栓塞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3月该院收治的80例颅内宽颈动脉瘤破裂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两组均接受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尼莫地平注射液治疗,研究组采用盐酸法舒地尔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预后情况[改良Rankin量表(mRS)]、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mRS、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为0,低于对照组的15.00%(7/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法舒地尔用于颅内宽颈动脉瘤破裂弹簧圈栓塞术后患者可有效降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减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改善预后,效果优于尼莫地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破裂 法舒地尔 尼莫地平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 脑血管痉挛 神经功能
下载PDF
弹簧圈单栓与支架辅助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疗效比较
5
作者 刘云诗 谢晓东 +4 位作者 胡平 闫天凌 王栋华 曹友林 周小丽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第13期168-172,共5页
目的探讨单纯弹簧圈栓塞对比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21年9月在攀枝花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住院治疗的105例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通过1∶1倾向性得分匹配法分析单纯栓塞组和支架... 目的探讨单纯弹簧圈栓塞对比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21年9月在攀枝花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住院治疗的105例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通过1∶1倾向性得分匹配法分析单纯栓塞组和支架辅助栓塞组两组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情况。结果每组匹配23例患者,其中支架辅助栓塞组术后脑血管痉挛和出院时预后不良的发生率为13.04%(3例)和8.70%(2例),高于单纯栓塞组0和4.35%(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再出血、病死发生率和日常生活能力较差的比例相同,均为4.35%(1例)、4.35%(1例)和8.70%(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栓塞治疗破裂动脉瘤相比,支架辅助栓塞术后发生脑血管痉挛和不良预后的风险略高,但不增加再出血、致残、致死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破裂动脉瘤 单纯弹簧圈栓塞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 并发症 预后
下载PDF
介入栓塞术与显微外科夹闭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效果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比较
6
作者 卢璐祥 马洪鑫 戚贵军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4年第6期74-76,84,共4页
目的探讨介入栓塞术与显微外科夹闭术在颅内动脉瘤(IA)破裂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5月—2023年5月收治的82例IA破裂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显微外科夹闭术治疗,观察组采用介... 目的探讨介入栓塞术与显微外科夹闭术在颅内动脉瘤(IA)破裂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5月—2023年5月收治的82例IA破裂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显微外科夹闭术治疗,观察组采用介入栓塞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情况、预后效果、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生活质量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手术、住院时间分别为(132.41±15.36)min、(12.14±1.24)d,均短于对照组的(150.14±17.57)min、(16.82±1.35)d,术中出血量为(32.05±3.52)mL,少于对照组的(102.41±10.35)m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mRS评分为(1.65±0.21)分,低于对照组的(2.07±0.25)分,BI评分为(87.54±5.38)分,高于对照组的(80.34±5.22)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生活质量各领域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栓塞术治疗IA破裂的效果更佳,可减轻机体创伤,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术后生活质量,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破裂 介入栓塞术 显微外科夹闭术 并发症
下载PDF
开颅夹闭手术和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的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谭皓 唐权伟 +4 位作者 李世权 吴学平 侯成林 戴正军 秦保平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7期26-28,共3页
目的:探讨开颅夹闭手术和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23年3月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30例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83)和研究组(n=47)。对照... 目的:探讨开颅夹闭手术和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23年3月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30例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83)和研究组(n=47)。对照组实施开颅夹闭手术,研究组实施介入栓塞术。比较两组临床效果、临床指标、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治疗效果总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颅夹闭手术和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的临床效果相当,但介入栓塞术手术时间短,手术创伤小,更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裂颅内动脉瘤 开颅夹闭手术 介入栓塞治疗
下载PDF
颅内破裂动脉瘤栓塞术后并发吉兰-巴雷综合征1例
8
作者 洪小康 武倡臣 +2 位作者 黄新源 关锋 王凡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4年第3期187-189,共3页
吉兰-巴雷综合征(GBS)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神经疾病,主要特征是四肢无力和肌张力减低。颅内破裂动脉瘤栓塞术后出现肢体肌力下降一般认为是症状性血管痉挛,通常发生在术后4~10 d。本文报道1例55岁男性左侧颈内动脉C6段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栓... 吉兰-巴雷综合征(GBS)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神经疾病,主要特征是四肢无力和肌张力减低。颅内破裂动脉瘤栓塞术后出现肢体肌力下降一般认为是症状性血管痉挛,通常发生在术后4~10 d。本文报道1例55岁男性左侧颈内动脉C6段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12 d突然出现渐进性四肢无力,四肢肌张力减低、腱反射消失,完善神经传导检查、脑脊液病毒抗体、血清周围神经抗体检查等检查确诊GBS。予以免疫球蛋白治疗后康复出院,7个月随访恢复正常。这提示颅内破裂动脉瘤栓塞术后脑血管痉挛期出现无明确病因的四肢肌力减退时,应当考虑到GBS,早期诊断对于避免延误病情和及时治疗非常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破裂动脉瘤 血管内栓塞 吉兰-巴雷综合征
下载PDF
超早期与非超早期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
9
作者 廖伟强 《中外医药研究》 2024年第2期75-77,共3页
目的:分析超早期与非超早期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佛山市三水区人民医院收治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开展非超早期(发... 目的:分析超早期与非超早期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佛山市三水区人民医院收治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开展非超早期(发病>24h)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研究组开展超早期(发病≤24h)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比较两组住院情况、短期疗效、昏迷评分、神经功能评分、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短期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治疗后,两组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升高,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降低,研究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结论:超早期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效果较好,可缩短患者卧床和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和并发症发生率,缓解昏迷症状和神经功能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介入栓塞 治疗时机 颅内破裂动脉瘤 并发症
下载PDF
超早期Neuroform支架辅助栓塞颅内破裂动脉瘤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唯实 徐建基 邓智峰 《海南医学》 CAS 2022年第23期3017-3019,共3页
目的探讨超早期Neuroform支架辅助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至2021年11月在台山市人民医院使用NeuroformEZ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30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前Hunt-HessⅠ~Ⅱ级15例,Ⅲ... 目的探讨超早期Neuroform支架辅助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至2021年11月在台山市人民医院使用NeuroformEZ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30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前Hunt-HessⅠ~Ⅱ级15例,Ⅲ级10例,Ⅳ级5例。于颅内动脉瘤破裂后24 h内实施NeuroformEZ支架辅助栓塞治疗。依据Raymond标准评估患者的术后栓塞状况,术后随访6个月,按照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患者的预后,同时统计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手术完成后即刻行脑血管造影,依据Raymond标准,1级26例,2级3例,3级1例,所有患者栓塞术中及术后即刻造影均无出血并发症;随访6个月,27例完全栓塞且未复发,3例血泡样动脉瘤早期复发,经支架、微弹簧圈致密栓塞后显示完全栓塞,且2个月后复查显示未复发;mRS评分结果显示,25例恢复良好,5例预后差;术后,3例发生少量出血,均为动脉瘤子囊没有栓塞完全,2例出现偏瘫,属于脉络膜前动脉瘤。结论超早期Neuroform支架辅助栓塞颅内破裂动脉瘤疗效显著,能有效提升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愈合率,同时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破裂动脉瘤 NEURofORM支架 超早期 栓塞 临床疗效 安全性
下载PDF
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与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破裂的效果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景庆 杜艳玲 +4 位作者 孙东辉 李圣民 邵华 郭影 刘文彬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3年第8期99-102,共4页
目的 探讨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与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破裂的效果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6月—2021年8月收治的100例前交通动脉瘤破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支架组、球囊组,每组50例。支架... 目的 探讨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与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破裂的效果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6月—2021年8月收治的100例前交通动脉瘤破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支架组、球囊组,每组50例。支架组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球囊组采用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观察并比较2组栓塞效果、不同时段认知功能评分、不良反应及预后情况。结果 治疗后,球囊组栓塞效果优于支架组(P<0.05)。术后1、3个月,球囊组认知功能评分高于支架组(P<0.05)。治疗后,球囊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支架组,Glasgow预后量表分级优于支架组(P<0.05)。结论 与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比较,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破裂患者的栓塞效果更为显著,且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减少不良反应发生,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前交通动脉 动脉瘤 破裂 弹簧圈栓塞 球囊 支架 认知功能障碍 预后
下载PDF
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急性期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安全性及有效性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带林 钟海龙 +2 位作者 薛晓鹏 马东明 刘爱华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338-340,345,共4页
目的探讨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急性期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与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自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88例急性期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患者为研究... 目的探讨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急性期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与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自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88例急性期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应用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记录所有患者的手术结果、围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随访结果。结果88例患者(88个破裂动脉瘤)中,共置入92枚Neuroform Atlas支架。术后即刻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显示,88个破裂动脉瘤中,69个(78.4%)为Raymond分级Ⅰ级,18个(20.5%)为Raymond分级Ⅱ级,1个(1.1%)为Raymond分级Ⅲ级。10例(11.4%)患者发生围术期并发症,包括缺血性并发症9例,出血性并发症1例。61例患者获得影像学随访,动脉瘤闭塞达到Raymond分级Ⅰ级53例(86.9%),Raymond分级Ⅱ级7例(11.5%),Raymond分级Ⅲ级1例(1.6%)。83例患者获得临床随访,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患者75例(90.4%),3~5分患者8例(9.6%)。结论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急性期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具有较高的栓塞满意率和安全性,且能获得良好的临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期颅内破裂 宽颈动脉瘤 支架 弹簧圈栓塞术
下载PDF
两种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的疗效及预后对比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龙祥 何强华 +2 位作者 郭文才 李炯 吴过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3年第11期1349-1354,共6页
目的观察两种不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CE)治疗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IWA)的疗效及预后。方法选取巴中市中心医院108例颅内破裂IWA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LVIS组(54例,LVIS支架辅助CE治疗)、Enterprise组(54例,Enterprise支架辅助CE治疗)... 目的观察两种不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CE)治疗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IWA)的疗效及预后。方法选取巴中市中心医院108例颅内破裂IWA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LVIS组(54例,LVIS支架辅助CE治疗)、Enterprise组(54例,Enterprise支架辅助CE治疗),比较2组栓塞效果、脑血管反应性(CVR)、预后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与IWA复发情况。结果2组患者术后即刻栓塞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LVIS组术后6个月栓塞率高于Enterprise组(P<0.05);治疗后2组屏气后动脉平均血流流速及屏气指数均有提高,但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2组患者改良Rankin量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评分均有所提高,但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个月内LVIS组并发症发生率3.70%,Enterprise组为9.26%,2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LVIS组IWA复发率(0)低于Enterprise组(7.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VIS支架、Enterprise支架辅助CE治疗颅内破裂IWA近期疗效相当,预后良好,但LVIS支架辅助治疗远期疗效更佳,复发率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 LVIS支架 Enterprise支架 弹簧圈栓塞 复发
下载PDF
低剖面可视化腔内支撑装置(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的效果
14
作者 梁建锋 《大医生》 2023年第19期4-8,共5页
目的 研究低剖面可视化腔内支撑装置(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的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北京市房山区第一医院收治的88例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 目的 研究低剖面可视化腔内支撑装置(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的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北京市房山区第一医院收治的88例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LVIS支架辅助下的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疗效、血管内皮相关指标水平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2个月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内皮素-1(ET-1)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低于术前,一氧化氮(NO)及一氧化氮合酶(NOS)水平高于术前,且观察组ET-1及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NO及NOS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对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效果好,可有效改善其血管内皮功能,减轻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剖面可视化腔内支撑装置 弹簧圈栓塞技术 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
下载PDF
低Hunt-Hess分级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不同时机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7
15
作者 胡华龙 蒋烽烽 《浙江创伤外科》 2023年第2期227-230,共4页
目的探讨低Hunt-Hess分级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在不同时机接受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的疗效及预后研究。方法对2019年3月至2022年3月兰溪市人民医院救治的62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治疗时间分为早期组32例,延期... 目的探讨低Hunt-Hess分级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在不同时机接受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的疗效及预后研究。方法对2019年3月至2022年3月兰溪市人民医院救治的62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治疗时间分为早期组32例,延期组30例,对两组术后疗效、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早期组术后总有效率为93.75%较延期组73.33%高(P<0.05);早期组术后白细胞介素-6(IL-6)为(8.82±1.73)ng/L、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为(26.14±5.15)ng/L、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为(0.58±0.18)μg/L,指标水平均较延期组IL-6(12.04±2.06)ng/L、MCP-1(35.15±7.86)ng/L、TNF-α(1.08±0.22)μg/L低(P<0.05);早期组术后神经功能评分(8.73±2.84)较延期组(12.42±3.08)低,早期组肢体功能(33.24±9.52)、生活能力评分(64.26±10.06)较延期组肢体功能(27.53±8.35)、生活能力评分(55.14±9.54)高(P<0.05)。结论早期实施血管内介入栓塞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改善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减轻炎症反应,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质量,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 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 疗效 预后
下载PDF
介入栓塞术和开颅夹闭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1
16
作者 马勇 李红红 +2 位作者 周宇 李斌 柴尔青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3年第33期70-73,共4页
目的比较介入栓塞术和开颅夹闭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甘肃省人民医院收治的70例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分为研究组(35例)与对照组(35例),研究组采用介入栓塞术治疗,... 目的比较介入栓塞术和开颅夹闭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甘肃省人民医院收治的70例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分为研究组(35例)与对照组(35例),研究组采用介入栓塞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开颅夹闭术治疗。比较两组的住院和手术相关指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度、平均动脉压、预后及并发症。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住院费用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组患者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组格拉斯哥预后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及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组平均动脉压降低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组与对照组并发症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相较于传统开颅夹闭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显示出了自身优势,可以缩短手术及住院时间,术后患者疼痛感知较弱,提升患者舒适度,改善预后。当然,介入栓塞术也应考虑患者家庭经济状况,在此之上,介入栓塞术更值得被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裂颅内动脉瘤 介入栓塞术 开颅夹闭术 临床疗效
下载PDF
血管内介入治疗对小型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效果及安全性 被引量:2
17
作者 鲁春鹤 熊锴 +2 位作者 陈宏权 肖敏 柳清洋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3年第8期974-977,1016,共5页
目的 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对小型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2021年3月至2023年1月于南方科技大学医院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的196例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直径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小型组(动脉瘤直径≤5 mm)和对照组... 目的 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对小型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2021年3月至2023年1月于南方科技大学医院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的196例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直径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小型组(动脉瘤直径≤5 mm)和对照组(动脉瘤直径﹥5 mm),每组9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发病特征、治疗情况、术中脑动脉痉挛发生情况、术中再出血情况、采用支架辅助栓塞的比例、术后即刻完全栓塞率及术后症状性缺血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的发病至就诊时间、发病至介入时间、动脉瘤部位及Hunt-Hess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型组患者术中脑动脉痉挛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患者,术中再出血率、采用支架辅助栓塞的比例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造影检查结果显示,小型组患者的完全栓塞率(RaymondⅠ级的比例)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症状性缺血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管内介入治疗小型颅内动脉瘤破裂具有较好的疗效与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破裂 血管内介入治疗 栓塞 安全性
下载PDF
Pipeline栓塞装置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内动脉破裂血泡样动脉瘤的疗效分析
18
作者 郭凯 王增武 +1 位作者 王鹏成 王媛媛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3年第7期433-436,共4页
目的 探讨Pipeline栓塞装置(PED)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内动脉破裂血泡样动脉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21年4月应用PED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20例颈内动脉破裂血泡样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20例共用22枚支架,均成功置入... 目的 探讨Pipeline栓塞装置(PED)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内动脉破裂血泡样动脉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21年4月应用PED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20例颈内动脉破裂血泡样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20例共用22枚支架,均成功置入载瘤动脉。术后即刻DSA显示Raymond分级Ⅰ级18例,Ⅱ级2例。术后24 h内发生缺血并发症4例,术后1 d突发术区出血后死亡1例。19例存活病人出院后随访8~46个月,平均(22.7±7.3)个月;术后6个月DSA显示动脉瘤完全不显影,载瘤动脉通畅;术后6个月mRS评分0分12例,1分6例,2分1例。结论 PED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内动脉破裂血泡样动脉瘤的临床预后良好,安全有效,短期内再出血率低,但仍需更长时间的随访和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研究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 颅内破裂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Pipeline栓塞装置 弹簧圈 疗效
下载PDF
支架辅助弹簧圈颅内栓塞对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影响
19
作者 牛艳国 王献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3年第22期123-126,共4页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颅内栓塞对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110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支架辅助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单纯弹簧圈栓塞术,n=55)和研究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n=55)。比较2组患者手术情况及住院...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颅内栓塞对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110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支架辅助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单纯弹簧圈栓塞术,n=55)和研究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n=55)。比较2组患者手术情况及住院时间、神经功能、血清髓磷脂碱性蛋白(MBP)水平、临床疗效以及脑脊液炎症因子水平。结果术后,2组患者神经生长因子(NGF)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高于术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患者血清MBP和脑脊液白细胞介素-4(IL-4)、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高于术前,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6.36%,高于对照组的83.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颅内栓塞对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效果较好,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降低其脑脊液炎症水平和血清MBP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辅助弹簧圈颅内栓塞 颅内破裂动脉瘤 神经功能 髓磷脂碱性蛋白 炎症因子
下载PDF
血管内介入栓塞术与显微镜下开颅夹闭术对Hunt-HessⅢ级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手术成功率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高明明 闫惠颖 +4 位作者 刘保华 袁璞 朱宗锦 张怀兵 张庆荣 《黑龙江医学》 2023年第23期2834-2836,共3页
目的:探究实施血管内介入栓塞术与显微镜下开颅夹闭术对Hunt-HessⅢ级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手术成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2月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医院神经外科诊治的94例Hunt-HessⅢ级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目的:探究实施血管内介入栓塞术与显微镜下开颅夹闭术对Hunt-HessⅢ级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手术成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2月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医院神经外科诊治的94例Hunt-HessⅢ级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手术治疗方案分为两组,每组各47例患者,研究组实施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对照组实施显微镜下颅内夹闭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指标、血清中皮质醇(Cor)、D-二聚体(D-D)、白细胞介素-6(IL-6)、肾上腺素(A)指标表达水平、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手术成功率。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73、12.416、40.320,P<0.05);术后,两组患者血清中Cor、D-D、IL-6、A指标表达水平均低于术前,且研究组各指标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65、3.078、2.174、7.608,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81,P<0.05);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78,P>0.05)。结论:对Hunt-HessⅢ级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实施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能有效减轻手术对患者机体的损伤,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快速康复,提升手术成功率。显微镜下颅内夹闭术治疗花费较少,且适用范围较广,成功率也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破裂动脉瘤 Hunt-HessⅢ级 血管内介入栓塞术 显微镜下开颅夹闭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