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4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ructural failure mechanism and strengthening method of fracture plugging zone for lost circulation control in deep naturally fractured reservoirs 被引量:3
1
作者 XU Chengyuan YAN Xiaopeng +2 位作者 KANG Yili YOU Lijun ZHANG Jingyi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20年第2期430-440,共11页
Focused on the lost circulation control in deep naturally fractured reservoirs, the multiscale structure of fracture plugging zone is proposed based on the theory of granular matter mechanics, and the structural failu... Focused on the lost circulation control in deep naturally fractured reservoirs, the multiscale structure of fracture plugging zone is proposed based on the theory of granular matter mechanics, and the structural failure pattern of plugging zone is developed to reveal the plugging zone failure mechanisms in deep, high temperature, high pressure, and high in-situ stress environment. Based on the fracture plugging zone strength model, key performance parameters are determined for the optimal selection of loss control material(LCM). Laboratory fracture plugging experiments with new LCM are carried out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the key performance parameters of LCM on fracture plugging quality. LCM selection strategy for fractured reservoirs is develop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orce chain formed by LCMs determines the pressure stabilization of macro-scale fracture plugging zone. Friction failure and shear failure are the two major failure patterns of fracture plugging zone. The strength of force chain depends on the performance of micro-scale LCM, and the LCM key performance parameters include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fiber aspect ratio, friction coefficient, compressive strength, soluble ability and high temperature resistance. Results of lab experiments and field test show that lost circulation control quality can be effectively improved with the optimal material selection based on the extracted key performance parameters of LC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ep layer fractured reservoir lost circulation fracture plugging zone multi-scale structure strength and stability loss control material
下载PDF
Structure and production fluid flow pattern of post-fracturing high-rank coal reservoir in Southern Qinshui Basin 被引量:4
2
作者 刘世奇 桑树勋 +2 位作者 朱启朋 刘会虎 高贺凤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10期3970-3982,共13页
Field geological work, field engineering monitoring, laboratory experiments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were used to study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pore-fracture system and hydraulic fracture of No.3 coal reser... Field geological work, field engineering monitoring, laboratory experiments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were used to study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pore-fracture system and hydraulic fracture of No.3 coal reservoir in Southern Qinshui Basin. Flow patterns of methane and water in pore-fracture system and hydraulic fracture were discussed by using limit method and average method. Based on the structure model and flow pattern of post-fracturing high-rank coal reservoir, flow patterns of methane and water were established. Results show that seepage pattern of methane in pore-fracture system is linked with pore diameter, fracture width, coal bed pressure and flow velocity. While in hydraulic fracture, it is controlled by fracture height, pressure and flow velocity. Seepage pattern of water in pore-fracture system is linked with pore diameter, fracture width and flow velocity. While in hydraulic fracture, it is controlled by fracture height and flow velocity. Pores and fractures in different sizes are linked up by ultramicroscopic fissures, micro-fissures and hydraulic fracture. In post-fracturing high-rank coal reservoir, methane has level-three flow and gets through triple medium to the wellbore; and water passes mainly through double medium to the wellbore which is level-two flo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ow pattern structure model high-rank coal reservoir hydraulic fracture Southern Qinshui Basin
下载PDF
Predicting gas-bearing distribution using DNN based on multi-component seismic data: Quality evaluation using structural and fracture factors 被引量:3
3
作者 Kai Zhang Nian-Tian Lin +3 位作者 Jiu-Qiang Yang Zhi-Wei Jin Gui-Hua Li Ren-Wei Ding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4期1566-1581,共16页
The tight-fractured gas reservoir of the Upper Triassic Xujiahe Formation in the Western Sichuan Depression has low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This study presents a DNN-based method for identifying gas-bearing strata ... The tight-fractured gas reservoir of the Upper Triassic Xujiahe Formation in the Western Sichuan Depression has low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This study presents a DNN-based method for identifying gas-bearing strata in tight sandstone. First, multi-component composite seismic attributes are obtained.The strong nonlinear relationships between multi-component composite attributes and gas-bearing reservoirs can be constrained through a DNN. Therefore, we identify and predict the gas-bearing strata using a DNN. Then, sample data are fed into the DNN for training and testing. After optimized network parameters are determined by the performance curves and empirical formulas, the best deep learning gas-bearing prediction model is determined. The composite seismic attributes can then be fed into the model to extrapolate the hydrocarbon-bearing characteristics from known drilling areas to the entire region for predicting the gas reservoir distribution. Finally, we assess the proposed method in terms of the structure and fracture characteristics and predict favorable exploration areas for identifying gas reservoi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lti-component seismic exploration Tight sandstone gas reservoir prediction Deep neural network(DNN) reservoir quality evaluation fracture prediction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下载PDF
Application of Seismic Azimuth Anisotropic Technique in Fractural Detection of Lower Triassic Jia-2 Reservoir in TNB Area 被引量:2
4
作者 Bi Yan-bin Long Sheng-xiang +1 位作者 Guo Tong-lou Liu Bin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A02期72-78,共7页
关键词 叠前地震数据 方位各向异性 技术检测 下三叠统 裂缝检测 水库 应用 碳酸盐岩储层
下载PDF
深层-超深层致密储层天然裂缝分布特征及发育规律 被引量:3
5
作者 曾联波 巩磊 +1 位作者 宿晓岑 毛哲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4,共14页
天然裂缝是深层-超深层致密储层的有效储集空间和主要渗流通道,影响着致密储层油气的运移、富集、单井产能、开发方式及开发效果。通过对近年来致密储层裂缝研究成果总结和文献综述,分析了深层-超深层致密储层天然裂缝分布特征及发育规... 天然裂缝是深层-超深层致密储层的有效储集空间和主要渗流通道,影响着致密储层油气的运移、富集、单井产能、开发方式及开发效果。通过对近年来致密储层裂缝研究成果总结和文献综述,分析了深层-超深层致密储层天然裂缝分布特征及发育规律。将致密储层天然裂缝分为大尺度裂缝、中尺度裂缝、小尺度裂缝和微尺度裂缝4个级别。不同尺度裂缝分布具有幂律分布的特点,裂缝尺度越大,数量越少;裂缝尺度越小,数量越多。大、中尺度裂缝主要起渗流作用,小尺度裂缝主要起渗流和储集作用,而微尺度裂缝主要起储集作用。在地层埋藏过程中的应力体制演化决定了不同时期天然裂缝的类型、产状及其力学性质;构造应力大小、岩石力学层的力学性质和厚度差异控制了多尺度裂缝的形成分布及其发育程度。构造变形导致不同构造部位的局部应力和应变分布产生差异,增强了裂缝发育的非均质性。逆冲断层通过控制其上盘地层变形控制了“裂缝域”的分布规律;走滑断层的组合样式、活动方式和岩石力学层共同控制了相关裂缝的三维空间展布。裂缝形成演化过程中的开启-闭合规律决定了裂缝的储集空间,记录了裂缝有效性的演化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带结构 有效性演化 天然裂缝 多尺度裂缝 致密储层 深层-超深层
下载PDF
断控缝洞型油藏底水驱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挖潜策略
6
作者 王敬 徐智远 +5 位作者 刘俊源 冯键宇 王琦 焦玉卫 张琪 刘慧卿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01-1113,共13页
根据断控缝洞型油藏构造成因和地震资料,分析了典型缝洞结构特征,设计并制作了“树状”缝洞结构三维大尺度可视化物理模型,开展了不同生产速度、不同井储配置关系下底水驱和底水驱后多介质协同开采实验,揭示了该类缝洞结构下底水驱剩余... 根据断控缝洞型油藏构造成因和地震资料,分析了典型缝洞结构特征,设计并制作了“树状”缝洞结构三维大尺度可视化物理模型,开展了不同生产速度、不同井储配置关系下底水驱和底水驱后多介质协同开采实验,揭示了该类缝洞结构下底水驱剩余油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明确了底水驱后不同开采方式下剩余油动用特征。研究表明,“树状”缝洞结构中,底水驱后剩余油主要包括非井控区断裂带剩余油和井控区断裂带顶部“阁楼型”剩余油;高生产速度下存在明显的底水沿断裂带的水窜现象,采用间歇式排采可以有效削弱断裂带间的干扰效应,起到抑制水窜的效果;与直井开采相比,水平井能够降低断裂带间的导流能力差异,呈现出较好的抗水窜能力;水平井越靠近“树冠”上部,底水驱阶段采收率越高,但综合考虑底水驱及后续注气开发,水平井部署在“树冠”中部且钻穿较多数量的断裂带时总采收率更高;底水驱后顶部注气吞吐优于气驱、大段塞吞吐优于小段塞吞吐,既可以有效动用与油井横向连通的井控区断裂带顶部“阁楼型”剩余油又可以动用非井控区断裂带剩余油,从而大幅度提高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控缝洞型油藏 缝洞结构特征 三维物理模型 底水驱 剩余油 挖潜策略
下载PDF
碳酸盐岩强非均质储层相控反演方法研究
7
作者 成锁 田军 +3 位作者 肖文 刘永雷 赵龙飞 郑华灿 《石油物探》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19-1028,共10页
岩溶缝洞体是碳酸盐岩主要储层类型,具有强非均质性特征,量化预测难度大。常规地震反演方法虽然可实现储层的量化预测,但满足不了岩溶缝洞体中多类型储层的量化及高精度研究需求。针对这一问题,在相控约束反演技术思路的基础上,提出了... 岩溶缝洞体是碳酸盐岩主要储层类型,具有强非均质性特征,量化预测难度大。常规地震反演方法虽然可实现储层的量化预测,但满足不了岩溶缝洞体中多类型储层的量化及高精度研究需求。针对这一问题,在相控约束反演技术思路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梯度结构张量属性约束的确定性相控反演方法。该方法可概述为3步:首先,基于梯度结构张量属性,划分出反映碳酸盐岩缝洞体轮廓的储层相与非储层相;其次,以地震相为约束条件,建立低频模型;最后,将低频模型应用于地震反演过程,得到储层敏感属性,进而实现碳酸盐岩强非均质储层的量化预测。模型试算结果和塔里木盆地M工区实际应用结果均表明,该方法能有效识别岩溶缝洞体中多类型储层的分布范围,与实钻结果及开发动态特征吻合,为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的整体量化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储层 岩溶缝洞体 非均质性 相控反演 梯度结构张量
下载PDF
托普台南区块断溶体油藏栅状断片结构数值模拟 被引量:1
8
作者 张如杰 乐平 +4 位作者 张莹 李小波 黄楠 赵黎明 范庆振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8-64,共7页
塔河油田托普台南区块断溶体油藏开发初期产量高,后期暴性水淹和快速见水井多,产量递减快,针对此类特征,目前尚未建立较好的模拟方法。结合断溶体油藏岩溶特征、地震特征、实钻井井储关系以及三带结构提出断溶体油藏栅状断片结构,根据... 塔河油田托普台南区块断溶体油藏开发初期产量高,后期暴性水淹和快速见水井多,产量递减快,针对此类特征,目前尚未建立较好的模拟方法。结合断溶体油藏岩溶特征、地震特征、实钻井井储关系以及三带结构提出断溶体油藏栅状断片结构,根据此认识,通过融合断层自动提取技术和蚂蚁体属性,得到断裂指示因子,用以刻画栅状断片储集体,利用张量属性刻画溶蚀孔洞型储集体,建立双重介质组分模型,开展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栅状断片结构是断溶体油藏的主要导流通道;断裂指示因子比断层自动提取技术和最大似然更适合表征栅状断片结构,并在通水源处与张量属性匹配度高,在其他区域匹配性差;与单重介质模型相比,基于栅状断片结构的双重介质模型拟合精度更高,更能反映断溶体油藏生产动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普台南区块 断溶体油藏 暴性水淹 栅状断片结构 地质建模 断裂指示因子 双重介质模型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页岩油储层天然裂缝特征与压裂模拟 被引量:1
9
作者 徐田录 吴承美 +2 位作者 张金凤 曹爱琼 张腾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5-43,共9页
综合利用岩心、地震、测井和微地震监测等资料,在天然裂缝模型和地应力模型的约束下,运用页岩储层压裂缝网模拟研究了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天然裂缝特征及其对压裂缝网扩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天... 综合利用岩心、地震、测井和微地震监测等资料,在天然裂缝模型和地应力模型的约束下,运用页岩储层压裂缝网模拟研究了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天然裂缝特征及其对压裂缝网扩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天然裂缝包括层理缝和构造缝,以层理缝为主,数量多、倾角小,裂缝数量平均为251条,裂缝面密度为0.58~1.34条/m,平均为0.93条/m。构造缝倾角为70°~95°,裂缝数量明显少于层理缝,根据形成时间及产状,构造缝可分为Ⅰ类和Ⅱ类构造缝。(2)研究区最小水平主应力为50.41~55.22 MPa,最大水平主应力为53.52~74.43 MPa,有利于水力压裂缝网的延伸,芦草沟组纵向存在应力隔层,最大层间应力差可达12 MPa,水力压裂时人工裂缝不易穿层。(3)研究区芦草沟组页岩压裂改造以激活高角度构造缝为主,96.45%的压裂缝为“T形”裂缝,而“十字形”和“一字形”压裂缝仅占2.24%和1.21%,芦草沟组压裂缝半缝长度为70~100 m,高度为10~30 m,邻近断层时由于缝长过大,易发生井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储层 水力压裂 天然裂缝 层理缝 构造缝 压裂扩展模拟 芦草沟组 二叠系 吉木萨尔凹陷
下载PDF
压裂井的三维精细表征与单井模拟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辉 廖新维 +1 位作者 李则骅 Wei Yu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4-102,共9页
目前压裂直井或压裂水平井的单井模拟主要是基于二维或拟三维网格进行表征,但这2类网格无法精细表征裂缝、井筒的三维空间形态。为此,提出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来进行压裂井的三维几何建模方法,形成了3D精细半结构网格剖分方法... 目前压裂直井或压裂水平井的单井模拟主要是基于二维或拟三维网格进行表征,但这2类网格无法精细表征裂缝、井筒的三维空间形态。为此,提出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来进行压裂井的三维几何建模方法,形成了3D精细半结构网格剖分方法和流程,以及高效数值求解方法,将该方法应用于现场一口压裂直井,并对其进行了模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所构建的3D压裂直井、压裂水平井的内边界井模型,简化和统一了不同压裂井模型的井产量计算方程,该方法同样适用于更复杂的3D定向压裂井的井产量计算;水力裂缝的几何形态、尺寸和小层物性是空间压力分布的重要影响因素。所得结论可为提高复杂压裂井的三维精细表征能力和单井模拟精度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裂井 精细表征 3D半结构网格 单井模拟 多层缝网 压力分布
下载PDF
孔喉结构对超深层碳酸盐岩气藏多类型储层渗流能力的影响
11
作者 张钰祥 闫海军 +7 位作者 位云生 曹正林 郭建林 杨胜来 邓惠 陈掌星 郑国强 王忠楠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1-140,共10页
超深层碳酸盐岩气藏孔喉结构非均质性强,渗流机制复杂。选取川西北地区双鱼石区块栖霞组储层岩心,通过多尺度CT试验、核磁共振试验和储层条件下的单相渗流、气水两相渗流及应力敏感试验等,系统定量地研究超深层多类型储层孔喉结构特征... 超深层碳酸盐岩气藏孔喉结构非均质性强,渗流机制复杂。选取川西北地区双鱼石区块栖霞组储层岩心,通过多尺度CT试验、核磁共振试验和储层条件下的单相渗流、气水两相渗流及应力敏感试验等,系统定量地研究超深层多类型储层孔喉结构特征参数与渗流特征参数的相关性,深入剖析裂缝、大孔和基质孔隙对超深层多类型气藏气体单相和气水两相渗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于中深层储层,增加喉道数量对于提高目的超深层储层的渗流能力非常关键;裂缝发育增加了岩样喉道数量、提高了岩样的连通性从而来大幅度提高岩样的气体渗流能力,并降低了含水气藏的启动压力梯度,缩小了岩样的气水两相共渗区间,但裂缝受压易形变的特质导致岩样的应力敏感性增强,在高压差时岩样的渗流能力和弹性能也急速下降;大孔喉发育提高了储层的储容能力,其抵抗变形能力强的特质有利于降低岩样的应力敏感性,在高压差时维持岩样较高的渗流能力和弹性能。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应考虑对裂缝-孔隙型和裂缝-孔洞型储层在生产初期控制产气速度以维持长期稳产,对孔洞型和孔隙型储层增大生产压差或进行压裂和酸化等工艺措施以释放储层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深层气藏 栖霞组 碳酸盐岩 渗流机制 缝洞结构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四川盆地公山庙西地区侏罗系大安寨段致密油储层特征及高产主控因素
12
作者 闫雪莹 桑琴 +5 位作者 蒋裕强 方锐 周亚东 刘雪 李顺 袁永亮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8-109,共12页
在致密灰岩储层特征认识的基础上,利用薄片鉴定、测井响应、叠前地震波形指示反演(SMI)等方法对四川盆地公山庙西地区大安寨段致密灰岩储层特征及高产主控因素展开了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四川盆地公山庙西地区大安寨段灰岩储层可... 在致密灰岩储层特征认识的基础上,利用薄片鉴定、测井响应、叠前地震波形指示反演(SMI)等方法对四川盆地公山庙西地区大安寨段致密灰岩储层特征及高产主控因素展开了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四川盆地公山庙西地区大安寨段灰岩储层可分为厚层型和薄层型2种类型。灰岩储层平均孔隙度为1.2%,平均渗透率为0.05 mD,为特低孔、低渗储层,储集空间主要为次生溶孔和微裂缝;②根据断层规模、断穿层位及平面上的断距,将研究区断层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其中大安寨段主要受一级和二级断层影响,与断层伴生的裂缝体系有效改善了储层物性;③研究区有利相带控制了油气的分布,断储配置关系控制了油藏的产能,可分为“薄层灰岩+一级断缝”与“厚层灰岩+一级/二级断缝”2种高产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缝体系 介壳灰岩 构造缝 成岩缝 有利相带 断储配置关系 大安寨段 侏罗系 公山庙西地区 四川盆地
下载PDF
扇三角洲前缘非常规致密油储层裂缝发育模式:以泌阳凹陷东南部古近系核三段为例
13
作者 尹帅 张子阳 +4 位作者 张星星 王景辰 胡伟 丁文龙 李虎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9-155,共17页
泌阳凹陷东南部位于古湖盆短轴陡坡一侧,发育牵引流驱动的扇三角洲前缘复杂沉积体系,不同类型砂体中裂缝的定量刻画对非常规致密油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指导作用。该地区古近系核桃园组三段属典型的“凹中隆”背景下的扇三角洲前缘沉积,目... 泌阳凹陷东南部位于古湖盆短轴陡坡一侧,发育牵引流驱动的扇三角洲前缘复杂沉积体系,不同类型砂体中裂缝的定量刻画对非常规致密油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指导作用。该地区古近系核桃园组三段属典型的“凹中隆”背景下的扇三角洲前缘沉积,目前对于该类沉积及构造背景下的天然裂缝发育规律的认识仍存在不足。本文以该地区核三段从Ⅱ到Ⅵ砂组非常规陆相致密油储层为例,利用大量岩心、物性、常规、成像测井资料和数值模拟方法,系统研究了致密砂岩储层裂缝特征及分布规律,提出了该地区扇三角洲前缘非常规致密油储层裂缝发育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岩性、砂体厚度、沉积作用和构造均对致密砂岩储层裂缝分布有显著的控制作用。薄层单砂体或其复合砂体中更容易发育裂缝,当单砂体厚度大于6 m时,砂体中裂缝通常相对欠发育。裂缝主要发育于水下分流河道前缘、侧向加积河道单翼、河口坝和远砂坝中。将河道类型划分为均质河道和非均质河道。侧向快速堆积形成的非对称型非均质河道中砂体叠置厚度较大,可超过18 m,裂缝较为发育;对于均质河道前缘,即靠近扇三角洲前缘河口坝微相区域,其在垂向上通常发育于靠近河口坝顶部的沉积序列中,代表较强的水动力条件,裂缝也较为发育。裂缝与油气聚集有密切的关系,工区核三段裂缝主要形成于新近系坳陷期。通过DFN离散裂缝模拟,恢复了主力小层裂缝三维空间展布。结果显示,核三段主要发育E-W和NE向两组共轭裂缝,且局部以发育其中一组为主,这些裂缝多平行或垂直于隆起构造痕线分布。天然裂缝在背斜低部位和翼部相比顶部更为发育。此外,多条共轭剪切缝相交或同走向一侧单翼裂缝相连接可形成“裂缝嵌合带”,其可能为压驱过程中长距离水窜产生的直接诱因,因而在后期压驱中要规避“裂缝嵌合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泌阳凹陷 非常规致密油储层 沉积 构造 裂缝发育规律
下载PDF
关闭矿井采空区破碎岩体再断裂机制及空隙结构演化特性
14
作者 孟凡非 浦海 +1 位作者 倪宏阳 卞正富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4-114,共11页
受“双碳”政策影响,关闭矿井地热开采技术逐渐受到关注。关闭矿井采空区内储热流体提取效率与其渗流特性密切相关,而破碎岩体空隙结构是决定采空区渗流特性的关键因素。因此,需要研究地热开采复杂环境下储热空间破碎岩体空隙结构变形... 受“双碳”政策影响,关闭矿井地热开采技术逐渐受到关注。关闭矿井采空区内储热流体提取效率与其渗流特性密切相关,而破碎岩体空隙结构是决定采空区渗流特性的关键因素。因此,需要研究地热开采复杂环境下储热空间破碎岩体空隙结构变形演化特性。笔者基于颗粒离散元数值方法,建立浸水及侧向约束压缩条件下不同级配的破碎岩体数值模型,分析破碎岩体变形行为及二次断裂演化特性,追踪颗粒从岩体骨架结构剥离及空隙内运移规律。得到如下结论:破碎岩体压实过程应力随应变增长可分为3个阶段:初始阶段(0<ε≤0.175),缓慢增长阶段(0.175<ε≤0.275)以及快速增长阶段(ε>0.275)。快速增长阶段应力-应变曲线出现明显波动,破碎岩体二次断裂及应力重分布现象在该阶段最明显。破碎岩体热储环境下空隙率的变化值与初始空隙率成正比,最大达到0.2。当破碎岩体内岩块粒径悬殊大时,接触键应变能最大,断裂能增长缓慢。岩块与颗粒密集区接触部分断裂分布多,与空隙接触部分断裂分布极少。颗粒未剥离岩块时,随岩块运动,整体运动路径复杂速度较小;颗粒剥离瞬间速度突然增大,与岩块碰撞导致速度改变。当颗粒速度减小到与周围岩块相近时,将造成空隙空间的堵塞。研究结果可为关闭矿井储热空间换热效率评估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闭矿井 热储空间 破碎岩体 空隙结构 裂隙分布特征
下载PDF
孔隙—裂缝型岩溶热储热——流—化多场耦合作用机理
15
作者 姬佳炎 宋先知 李根生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4-224,共11页
岩溶型热储开采过程中,储层孔隙内水岩反应会导致流动通道变形,忽略这一反应过程将导致热储产能预测偏差较大。为了揭示水岩作用下岩溶型热储孔隙和裂缝形态的演化特征,综合考虑了孔隙和裂缝内的水岩反应过程,搭建了孔隙—裂缝双重介质... 岩溶型热储开采过程中,储层孔隙内水岩反应会导致流动通道变形,忽略这一反应过程将导致热储产能预测偏差较大。为了揭示水岩作用下岩溶型热储孔隙和裂缝形态的演化特征,综合考虑了孔隙和裂缝内的水岩反应过程,搭建了孔隙—裂缝双重介质热—流—化多场耦合模型并验证了其准确性,进而分析了热—流—化多物理场与孔隙—裂缝形态的分布特征,探究了孔隙—裂缝内水岩反应对孔、缝变形和系统取热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欠饱和注入条件下,注入井处发生溶解反应,生产30年时,裂缝开度增大了0.32%,孔隙度增大了75.76%;(2)生产30年时,考虑孔隙—裂缝内水岩反应案例的裂缝平均开度降低了0.05%,考虑裂缝而不考虑孔隙内水岩反应案例的裂缝平均开度增大了17.12%,二者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3)考虑孔隙—裂缝内水岩反应案例相比于仅考虑裂缝而不考虑孔隙内水岩反应的案例,生产30年时,生产温度相差不大,系统注采压差增大了1.57倍。结论认为:(1)岩溶型热储孔隙内水岩反应对孔、缝变形和取热性能影响显著,其改变了水岩反应对裂缝开度的作用机理,影响系统注采压差;(2)孔隙内的水岩反应不容忽视,在进行岩溶型热储产能的精确预测和经济评价时必须予以充分考虑;(3)该认识可为岩溶型热储开发方案设计和产能预测方面提供理论和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型热储 孔隙结构 裂缝开度 水岩作用 取热性能 孔—缝双重介质 热—流—化多场耦合 裂缝变形
下载PDF
成岩流体对超深致密砂岩储层构造裂缝充填及溶蚀改造的影响:以塔里木盆地克拉苏油气田为例
16
作者 王俊鹏 曾联波 +5 位作者 徐振平 王珂 曾庆鲁 张知源 张荣虎 蒋俊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2-323,共12页
塔里木盆地克拉苏油气区是我国“西气东输”的重要气源地,也是我国已建成的最大超深油气田。该区主要目的层组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为一套中厚层细中砂岩夹薄层泥岩建造,埋深主要介于6000~8000 m,储层基质孔隙度普遍低于10%,孔喉结构复杂... 塔里木盆地克拉苏油气区是我国“西气东输”的重要气源地,也是我国已建成的最大超深油气田。该区主要目的层组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为一套中厚层细中砂岩夹薄层泥岩建造,埋深主要介于6000~8000 m,储层基质孔隙度普遍低于10%,孔喉结构复杂,构造裂缝普遍发育,且有效裂缝网络对该类气藏高产稳产至关重要。同时,深埋高温压条件下,成岩流体沿裂缝快速活动,对储层裂缝有效性产生了差异影响。本文针对井下大量岩心构造裂缝开展CT扫描、主体薄片、阴极发光、激光共聚焦、扫描电镜等实验分析,系统研究了成岩流体在微裂缝尺度、岩心裂缝尺度、圈闭尺度、油气田尺度上对构造裂缝的成岩类型、配置关系、裂缝有效开度及影响分布范围。认为成岩流体对克拉苏油气田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构造裂缝有效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裂缝面本身及周围储层孔喉的胶结充填及溶蚀作用,主体裂缝(超60%)胶结充填率不足5%,有效开度介于0.2~2 mm,成岩流体沿微裂缝胶结沉淀或溶蚀改造,但仅影响裂缝周围约4 mm~20 m范围,在岩石的差异矿物之间(一般为石英颗粒及长石颗粒)更易发生溶蚀;成岩流体垂向上沿背斜储层中上部50~150 m内的裂缝网络发生胶结、溶蚀作用,整体充填率约为60%~80%,在底水层中裂缝胶结充填率达60%~90%;平面上,成岩流体沿先期沉积水系迹线、顺构造裂缝活动,南北向影响距离为20~40 km,主要为方解石充填与胶结。由于高效沟通的裂缝网络位于目的层中上部,应考虑在中部或中上部地层中钻完井,避开顶部的“基底式胶结”层,在北部区块针对裂缝中的方解石充填物大开度裂缝实施酸化压裂措施,提升储层整体渗流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深层 成岩流体 裂缝有效性 致密储层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基于复合岩溶区地质模式的缝洞储集体建模——以塔河十二区S94CH井区为例
17
作者 何世伟 董越 +2 位作者 程洪 袁飞宇 宋传真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98-1005,共8页
塔河十二区复合岩溶区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油气资源丰富,但岩溶控制因素复杂,储集体发育的结构模式不清,地质精细表征及建模难度较大。基于多元、多尺度资料,建立了复合岩溶区岩溶地质模式,并提出了“结构约束、层次建模、分类融合”的... 塔河十二区复合岩溶区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油气资源丰富,但岩溶控制因素复杂,储集体发育的结构模式不清,地质精细表征及建模难度较大。基于多元、多尺度资料,建立了复合岩溶区岩溶地质模式,并提出了“结构约束、层次建模、分类融合”的建模思路。结果表明:按照成因、规模、配置关系,将复合岩溶区储集体划分为暗河、断控、不整合3个结构体系。暗河结构体系具有暗河轮廓和内部充填2个层次,断控结构体系具有断控岩溶带轮廓和内部溶洞、断裂2个层次。储集体轮廓层次规模较大,可采用基于雕刻的确定性方法构建分布模型;内部层次采用确定性加随机模拟的方法,在地质、地震概率约束下构建模型。以塔河十二区S94CH井区为例,融合三维地质模型体现了空间结构体系特征,与动态数据较为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体系 复合岩溶 地质建模 缝洞储集体 塔河油田
下载PDF
压裂直井的三维半结构网格表征与求解方法
18
作者 刘辉 廖新维 +1 位作者 李则骅 于伟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43-652,共10页
为模拟直井压裂后形成的三维裂缝的复杂形态和空间渗流特征,提出一种精确表征三维裂缝的新方法.首先,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建立压裂直井的三维几何模型,明确裂缝、储层和井的空间几何关系;然后,根据三维裂缝复杂几何形态及其与井筒的... 为模拟直井压裂后形成的三维裂缝的复杂形态和空间渗流特征,提出一种精确表征三维裂缝的新方法.首先,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建立压裂直井的三维几何模型,明确裂缝、储层和井的空间几何关系;然后,根据三维裂缝复杂几何形态及其与井筒的空间相交方式,以及空间渗流特征,提出三维半结构网格节点约束算法和网格剖分方法,并实现混合离散求解;最后,利用所提方法对现场一口压裂直井P进行单井模拟,分析其井底压力和压力空间分布特征,并反演得到一套储层和裂缝的压裂评价参数.研究结果表明,裂缝的三维几何形态对直井P的压力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影响,井P在垂向上的压力分布具有明显的非均匀性.该研究有助于理解压裂过程中裂缝的三维形态以及裂缝对井底压力和空间渗流特征的影响,从而提高复杂压裂井的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开发 油藏数值模拟 压裂直井 计算机辅助设计 三维半结构网格 单井模拟 压力空间分布
下载PDF
基于Fluent对水平压裂喷嘴结构的参数设计
19
作者 刘俊杰 黄文婷 +5 位作者 刘杰 蒋雨欣 刘震 刘佳乐 代俊鹏 熊创 《阀门》 2024年第6期730-735,共6页
页岩油气是一种通过水力压裂和水平井技术开采的非常规能源资源。由于页岩储层的低渗透性和低孔隙度,产能相对较低。为解决页岩油气开采的技术难题,实现更有效、可持续的页岩油气开采方式,基于AnsysFluent对喷嘴结构及其参数进行优化,... 页岩油气是一种通过水力压裂和水平井技术开采的非常规能源资源。由于页岩储层的低渗透性和低孔隙度,产能相对较低。为解决页岩油气开采的技术难题,实现更有效、可持续的页岩油气开采方式,基于AnsysFluent对喷嘴结构及其参数进行优化,建立了喷嘴的流体力学模型,并绘制了等速核轴向速度变化曲线、喷嘴出口截面速度变化曲线、流场速度云图等,并对不同结构及参数的喷嘴的等速核长度及速度大小进行比较,从而根据数值模拟及仿真结果选择最优结构和参数。研究表明,在倒角、圆角、渐变、三段式结构中,同等压力条件下,渐变式和圆角结构等速核最长;同等流量条件下,倒角结构等速核速度最大,三段式结构等速核最长,圆角结构其次。结合以上仿真结果,设计一种倒角、圆角结合的喷嘴结构,并以倒角(圆锥段)角度、圆柱段长度为参数研究其对射流速度及等速核长度的影响,综合考虑,得到12种三段式结构中最优的结构,并总结出各参数对射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压裂水平井 射孔喷嘴 等速核 结构优化
下载PDF
基底变质岩深部潜山储层构造裂缝发育特征及主控因素——以渤海湾盆地渤中B区块为例
20
作者 施宁 刘敬寿 +3 位作者 张冠杰 程奇 张雷 刘文超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99-811,共13页
构造裂缝是改善基底变质岩潜山储层物性、提高油气产能的关键因素,但对于基底变质岩潜山储层构造裂缝的发育特征及主控因素的多尺度综合研究较少。以渤海湾盆地渤中B区块为例,综合利用薄片、岩心和成像测井资料,系统总结了基底变质岩潜... 构造裂缝是改善基底变质岩潜山储层物性、提高油气产能的关键因素,但对于基底变质岩潜山储层构造裂缝的发育特征及主控因素的多尺度综合研究较少。以渤海湾盆地渤中B区块为例,综合利用薄片、岩心和成像测井资料,系统总结了基底变质岩潜山储层构造裂缝的特征,明确了主控因素,揭示了构造裂缝有效性影响因素和发育模式。研究区构造裂缝主要发育剪性裂缝,张性缝次之,斜交缝和直立缝较发育;裂缝整体充填程度高,主要充填物为泥质,其次为碳酸盐类;识别出近EW向、NE—SW向、NW—SE向和NNW—SSE向四组构造裂缝,其中近EW向裂缝较为发育,说明印支早期的强挤压作用环境是裂缝大规模发育的关键时期。研究区构造裂缝主要受岩石力学性质、构造作用、风化作用、储层物性和岩性控制。构造裂缝有效性主要受控于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与构造裂缝走向的夹角、构造运动、裂缝充填以及溶蚀作用等因素。纵向上基底变质岩深部潜山的构造裂缝随着深度增加所受风化作用减弱,在内幕带中沿断层局部发育溶蚀孔隙;不同岩石力学性质的岩石发育裂缝程度不同,脆性指数较大的岩石裂缝发育程度较高。横向上背斜核部的构造裂缝线密度大于翼部,当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处于合适范围时有利于构造裂缝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裂缝 裂缝发育特征 基底变质岩 潜山 储层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