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1篇文章
< 1 2 3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mparison of Clinical Outcomes of Cortical Bone Trajectory and Traditional Pedicle Screw Fixation in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被引量:2
1
作者 Sundar Karki Shaodong Zhang +2 位作者 Xiaohu Wang Arjun Sinkemani Ganesh Kumar Sah 《Open Journal of Orthopedics》 2019年第3期31-47,共17页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PLIF) is a common surgical procedure and widely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lumbar degenerative disc disorders. Traditionally,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is done by using the tra...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PLIF) is a common surgical procedure and widely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lumbar degenerative disc disorders. Traditionally,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is done by using the traditional pedicle screw (PS) which offers great advantages, but at the same time it has some disadvantages which include the risk of superior facet joint violation and muscle damage. Recently, an alternative method of screw insertion via cortical bone trajectory (CBT) has been invented which has less invasive process and can be placed without the drawbacks associated with the traditional pedicle screw. However, it has to remain an interest whether CBT will provide similar or greater clinical outcomes compared to PS in PLIF. So the main aim of this review is to compare the clinical outcomes of cortical bone trajectory and traditional pedicle screw fixation in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based on the articles published on this topic. Compared to the traditional pedicle screw fixation, PLIF with CBT has similar clinical outcome based on pain intensity, ODI status and JOA score, as well as similar fusion rate and radiological evaluated complication such as loosening of screw. In addition PLIF with CBT has advantages of less facet joint violation, less blood loss, less intraoperative muscle damage and perioperative pain. On the basis of this study, we can suggest that PLIF with CBT can be considered as a reasonable alternative to PS in PLI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CORTICAL Bone TRAJECTORY Traditional PEDICLE screw Fixation CORTICAL screw PEDICLE screw
下载PDF
Modern posterior screw techniques in the pediatric cervical spine 被引量:1
2
作者 Daniel J Hedequist 《World Journal of Orthopedics》 2014年第2期94-99,共6页
Treatment of children with cervical spine disorders requiring fusion is a challenging endeavor for a variety of reasons. The size of the patients, the corresponding abnormal bony anatomy, the inherent ligamentous laxi... Treatment of children with cervical spine disorders requiring fusion is a challenging endeavor for a variety of reasons. The size of the patients, the corresponding abnormal bony anatomy, the inherent ligamentous laxity of children, and the relative rarity of the disorders all play a part in difficulty of treatment. The benefits of modern posterior cervical instrumentation in children, defined as rigid screw–rod systems, have been shown to be many including: improved arthrodesis rates, diminished times in halo-vest immobilization, and improved reduction of deformities. The anatomy of children and the corresponding pathology seen frequently is at the upper cervical spine and craniocervical junction given the relatively large head size of children and the horizontal facets at these regions predisposing them to instability or deformity. Posterior screw fixation, while challenging, allows for a rigid base to allow for fusion in these upper cervical areas which are predisposed to pseudarthrosis with non-rigid fixation.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the anatomy of the cervical spine, the morphology of the cervical spine, and the available screw options is paramount for placing posterior cervical screws in children. The purpose of this review is to discuss both the anatomical and clinical descriptions re-lated to posterior screw placement in the cervical spine in childre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DIATRIC CERVICAL spine CERVICAL screw fixation posterior CERVICAL TECHNIQUES
下载PDF
Treatment of Anderson Type II Odontoid Fracture in Elderly Patients by Posterior Pedicle Screw Fixation Combined with Iliac Bone Grafting 被引量:1
3
作者 Dun Liu Yong Wang +1 位作者 Bing Hu Jinjun Li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2017年第11期572-582,共11页
Objectives: To explore the treatment and related prognosis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Anderson II odontoid fracture with posterior pedicle screw fixation combined with iliac bone grafting. Methods: Retrospective analysi... Objectives: To explore the treatment and related prognosis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Anderson II odontoid fracture with posterior pedicle screw fixation combined with iliac bone grafting. Methods: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17 cases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Anderson II odontoid fracture who underwent posterior pedicle screw fixation combined with iliac bone grafting from January 2013 to December 2016. 17 patients had a history of trauma before surgery, and they all have varying degrees of atlantoaxial instability or subluxation and varying degrees of neck occipital pain and limited mobility. Result: No spinal cord or vertebral artery injury occurred during surgery. Follow-up information is complete. The follow-up period was 6 to 48 months (mean 27.4 ± 12.4 months). Postoperative imaging review prompted a good reduction of cervical spine, stable sequence;no pedicle screw loosening, fracture, iliac bone graft at the location of the situation, odontoid fracture and bone healing at the good, the patient after cervical rotation are limited to varying degrees. Conclusion: Posterior pedicle screw fixation combined with iliac bone grafting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Anderson II odontoid fracture can achieve good stability, and the prognosis is good, but long-term cervical rotation function may be affected to varying degre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DERSON Type II ODONTOID Fracture CERVICAL posterior Approach PEDICLE screw FIXATION
下载PDF
术中滑轨CT辅助在经皮骶髂关节螺钉治疗骨盆后环损伤中的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盛斌 王奕威 +4 位作者 王愉思 刘德龙 杨瞻宇 关蕊 刘超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4年第5期438-444,共7页
目的:比较术中滑轨CT联合C形臂X线机辅助与单纯使用C形臂X线机辅助透视下经皮骶髂关节螺钉治疗骨盆后环损伤临床疗效。方法:自2018年12月至2022年2月收治76例骨盆后环损伤患者,其中,C形臂联合滑轨CT辅助下行内固定治疗39例为CT组,男23例... 目的:比较术中滑轨CT联合C形臂X线机辅助与单纯使用C形臂X线机辅助透视下经皮骶髂关节螺钉治疗骨盆后环损伤临床疗效。方法:自2018年12月至2022年2月收治76例骨盆后环损伤患者,其中,C形臂联合滑轨CT辅助下行内固定治疗39例为CT组,男23例,女16例,年龄(44.98±7.33)岁;仅在C形臂透视下行内固定治疗37例为C形臂组,男24例,女13例,年龄(44.37±10.82)岁。合并有前环骨折患者42例,均采用经皮髂前下棘内置外固定架(internal fixation,INFIX)或耻骨上支螺钉固定骨盆前环。术后比较两组随访时间、置钉时间、并发症。比较两组Matta复位评价、Majeed疗效评价、CT分级及二次手术翻修率。结果:CT组置钉时间(32.63±7.33) min,短于C形臂组(52.95±10.64) min(t=-9.739,P<0.05)。CT组随访时间(11.97±1.86)个月,C形臂组(12.03±1.71)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59,P>0.05)。CT组Matta复位评价结果(Z=2.79,P<0.05)、Majeed疗效评价结果(Z=2.79,P<0.05)、CT分级(Z=2.83,P<0.05)均优于C形臂组。CT组二次手术翻修率低于C形臂组(χ~2=5.641,P<0.05)。结论:术中滑轨CT联合C形臂辅助下经皮骶髂关节螺钉置入手术与传统C形臂透视相比,具有手术时间短、准确度及安全性高、术后二次翻修率显著下降等特点,是重建骨盆骨折后环稳定性的有效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轨CT 经皮骶髂关节螺钉 骨盆后环损伤 术中透视 微创
下载PDF
经伤椎椎弓根植骨与不植骨联合内固定术治疗对腰椎骨折患者伤椎高度丢失的影响分析
5
作者 林勤 郑忠 +1 位作者 李超雄 林向全 《中外医疗》 2024年第26期1-4,21,共5页
目的探究在腰椎骨折的临床治疗中,经伤椎椎弓根植骨与不植骨联合内固定术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22年10月—2023年10月福州市第二医院收治的60例腰椎骨折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术中有无经伤椎椎弓根植骨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 目的探究在腰椎骨折的临床治疗中,经伤椎椎弓根植骨与不植骨联合内固定术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22年10月—2023年10月福州市第二医院收治的60例腰椎骨折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术中有无经伤椎椎弓根植骨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后路经伤椎椎弓根置钉内固定,研究组采用后路经伤椎椎弓根植骨联合置钉内固定,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脊柱状态、腰椎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优良率为93.33%(28/30),高于对照组的70.00%(2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55,P<0.05)。术后12个月,研究组伤椎前缘高度、伤椎楔形角大于对照组,后凸Cobb角、椎管狭窄率、椎体前缘压缩率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2个月,研究组日本骨科协会评估量表和巴塞尔指数评价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腰椎骨折的临床治疗中,后路经伤椎椎弓根植骨联合置钉内固定能够促进患者术后腰椎功能恢复,改善伤椎高度丢失,并减轻创伤应激和疼痛刺激,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提高康复效率,改善预后,实用性和安全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经伤椎椎弓根置钉内固定 后路经伤椎椎弓根植骨联合置钉内固定 腰椎骨折 腰椎功能 伤椎高度丢失
下载PDF
3D打印技术辅助后路伤椎置钉短节段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
6
作者 任喜颂 杜娟 时艳华 《海南医学》 CAS 2024年第13期1859-1865,共7页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辅助后路伤椎置钉短节段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至2022年9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28例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辅助后路伤椎置钉短节段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至2022年9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28例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4例。对照组患者行后路伤椎置钉短节段内固定,观察组患者行3D打印技术辅助后路伤椎置钉短节段内固定。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手术优良率、伤椎前缘高度比、Cobb角、椎体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椎体功能[日本骨科协会评估量表(JOA)]、围手术期应激激素[皮质醇(CO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去甲肾上腺素(NE)]和术后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置钉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中X线透视次数分别为(86.85±12.37)min、(4.29±1.02)min、(91.75±16.29)m L、(13.24±4.07)次,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05.34±20.83)min、(14.26±2.15)min、(127.56±29.63)mL、(18.64±5.12)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伤椎前缘高度比、Cobb角、VAS评分及JO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及3 d,观察组患者的COR、ACTH及NE分别为(734.27±53.21)nmol/L及(586.34±45.66)nmol/L、(20.41±2.14)pmol/L及(14.26±1.43)pmol/L、(562.37±32.15)ng/L及(410.37±29.41)ng/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87.26±68.44)nmol/L及(705.69±50.12)nmol/L、(25.63±2.37)pmol/L及(17.85±1.62)pmol/L、(779.82±40.16)ng/L及(568.94±30.25)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1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打印技术辅助后路伤椎置钉短节段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效果明显,可增强腰椎功能,减轻疼痛,缓解应激,且术后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技术 后路伤椎置钉短节段内固定 胸腰段椎体骨折 功能 应激反应
下载PDF
机器人辅助导航下骶髂螺钉置入的准确性 被引量:1
7
作者 张文辉 王春丽 +5 位作者 范立真 杨玉平 张金龙 张辉 刘杰 台会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3845-3849,共5页
背景:骨科机器人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已有相关报道证明其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等众多优点,但其置钉准确性暂时尚无明确报道。目的:评估机器人辅助下骶髂螺钉置入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收集甘肃省人民医院创伤外科2020年1月至2023年4月... 背景:骨科机器人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已有相关报道证明其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等众多优点,但其置钉准确性暂时尚无明确报道。目的:评估机器人辅助下骶髂螺钉置入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收集甘肃省人民医院创伤外科2020年1月至2023年4月收治的骶髂关节骨折脱位、骶骨骨折患者的病历资料,共计131例,其中S_(1)螺钉131枚,S_(2)螺钉46枚,合计螺钉177枚。按照是否行机器人辅助分为2组,观察组63例行机器人辅助导航下置入骶髂螺钉,男36例、女27例,年龄19-72岁,平均(45.3±17.6)岁,其中单纯S_(1)螺钉固定39例、S_(1)S_(2)螺钉均固定24例,合计骶髂螺钉数目87枚;对照组68例行C臂透视下徒手置入骶髂螺钉,男41例、女27例,年龄23-67岁,平均(42.6±21.3)岁,其中单纯S_(1)螺钉固定46例、S_(1)S_(2)螺钉均固定22例,合计骶髂螺钉数目90枚。术后CT扫描,依据SMITH等方法评估S_(1)螺钉数、S_(2)螺钉数、总螺钉数等级并计算置钉准确率。结果与结论:①观察组S_(1)螺钉准确置钉62枚(62/63),准确率为98%;S_(2)螺钉准确置钉24枚(24/24),准确率100%;总螺钉数准确置钉86枚(86/87),准确率99%;②对照组S_(1)螺钉准确置钉58枚(58/68),准确率85%,S_(2)螺钉准确置钉19枚(19/22),准确率86%;总螺钉数准确置钉77枚(77/90),准确率86%;③两组患者S_(1)螺钉准确率、S_(2)螺钉准确率、总螺钉准确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机器人辅助导航下置入骶髂螺钉比C臂透视下徒手置钉具有更高的准确性,但仍有着较低的置钉失误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辅助 骶髂螺钉 骶髂关节骨折脱位 骶骨骨折 置钉 准确率 骨盆后环
下载PDF
骨科机器人辅助与徒手经皮骶髂螺钉固定治疗骨盆后环骨折比较的Meta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张国旭 曾剑波 +5 位作者 李静 谢骐骏 周冠斌 管建豪 陈文创 陈海云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2932-2938,共7页
目的:经皮骶髂螺钉内固定已经成为治疗骨盆后环骨折的主要手术方式,然而徒手闭合操作对术者经验要求较高,且反复透视增加患者和医务人员辐射危害。文章通过Meta分析方法比较机器人辅助与徒手经皮骶髂螺钉置入治疗骨盆后环骨折临床疗效... 目的:经皮骶髂螺钉内固定已经成为治疗骨盆后环骨折的主要手术方式,然而徒手闭合操作对术者经验要求较高,且反复透视增加患者和医务人员辐射危害。文章通过Meta分析方法比较机器人辅助与徒手经皮骶髂螺钉置入治疗骨盆后环骨折临床疗效的差异。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及ClinicalTrials.gov等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从各数据库建库到2022年12月。搜集国内外关于对比研究机器人辅助与徒手经皮骶髂螺钉置入治疗骨盆后环骨折临床疗效的文献,由2名研究者分别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筛选并提取文献数据。采用Cochrane风险评估标准评价随机对照试验质量,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对纳入队列研究的质量进行评估。使用RevMan 5.4软件对纳入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局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时间、透视频率、钻孔次数、Majeed术后功能评分、Matta骨折复位优良率、Gras螺钉位置优良率、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结果:①共纳入13篇文献,2篇为随机对照试验,均提及随机方法;11篇为非随机对照研究,根据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进行文献质量评价,1篇8分,9篇7分,1篇6分,文献质量较好;共纳入748例患者,其中机器人组430例,徒手组318例。②Meta分析结果显示,机器人辅助组手术时间(MD=-28.30,95%CI:-40.20至-16.40)、术中出血量(MD=-6.36,95%CI:-10.06至-2.66)、术中透视时间(MD=-12.13,95%CI:-19.54至-4.72)、术中透视频率(MD=-17.39,95%CI:-29.00至-5.78)、术中导针钻孔次数(SMD=-9.50,95%CI:-14.27至-4.73)和Gras螺钉位置优良率(OR=8.65,95%CI:3.26-22.92)均明显优于徒手组(P<0.05);③机器人辅助组可显著降低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OR=0.10,95%CI:0.02-0.48,P<0.05);④两组骨折愈合时间(MD=-0.08,95%CI:-0.21,0.06)、Matta骨折复位优良率(OR=2.06,95%CI:0.97-4.39)、Majeed功能评分(MD=0.91,95%CI:-0.31-2.13)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与徒手骶髂关节置钉相比,机器人辅助可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减少患者和医务人员辐射伤害,提高螺钉位置优良率,降低患者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但对骨折复位质量、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功能无显著改善。未来仍需更多大样本、多中心、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加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 骨折 骨盆后环 机器人 机器人手术 骶髂关节螺钉 螺钉 META分析
下载PDF
不同入路螺钉内固定治疗HaraguchiⅠ型后踝骨折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高方茂 张杰荣 +2 位作者 熊时喜 田晓林 林超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4年第6期521-524,共4页
目的探究不同入路螺钉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中后踝骨折的疗效及并发症分析。方法前瞻性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10月本院收治的HaraguchiⅠ型后踝骨折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每组40例。A组患者采用经皮由前向后... 目的探究不同入路螺钉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中后踝骨折的疗效及并发症分析。方法前瞻性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10月本院收治的HaraguchiⅠ型后踝骨折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每组40例。A组患者采用经皮由前向后螺钉内固定后踝骨折治疗,B组患者采用经皮后外侧入路有限暴露并复位螺钉内固定后踝骨折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指标与术后恢复情况、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末次随访踝关节活动度(ROM)评分、术后评估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者手术时间、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患者透视次数多于B组,术中出血量、腓骨切口长度少/短于B组(P<0.05)。2组患者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的AOFAS评分均较术后3个月升高,且末次随访时的AOFAS评分高于术后6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的AOFAS评分均高于A组(P<0.05)。2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的踝关节(跖屈、外翻、内翻、背屈)ROM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螺钉位置不佳、疼痛程度、行走及下蹲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后踝骨折复位质量优于A组(Z=4.248,P<0.05)。2组患者均未发生内固定松动、骨折复位丢失等并发症。结论经皮由前向后螺钉内固定与经皮后外侧入路有限暴露并复位螺钉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中后踝骨折均具有较好效果,且安全性高,前者透视次数更多,术中出血量更少,后者改善踝关节功能与骨折复位质量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踝骨折 后踝骨折 经皮由前向后螺钉内固定 经皮后外侧入路有限暴露并复位螺钉内固定 疗效 并发症
下载PDF
前向后与后向前螺钉固定治疗三踝骨折中后踝骨折的比较
10
作者 刘天一 侯国进 +5 位作者 周方 姬洪全 张志山 郭琰 吕扬 田耘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15-421,共7页
目的比较三踝骨折手术时后踝骨折前向后与后向前螺钉固定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22年10月因后踝骨折行拉力螺钉固定治疗并随访12个月以上共376例资料。按骨折块厚度分为2个亚组,小骨折亚组为骨折块厚度<17 mm(螺钉螺纹长... 目的比较三踝骨折手术时后踝骨折前向后与后向前螺钉固定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22年10月因后踝骨折行拉力螺钉固定治疗并随访12个月以上共376例资料。按骨折块厚度分为2个亚组,小骨折亚组为骨折块厚度<17 mm(螺钉螺纹长度)共167例,大骨折亚组为骨折块厚度≥17 mm共209例。每个亚组根据后踝骨折螺钉内固定方向不同分为前向后组与后向前组,小骨折亚组前向后74例,后向前93例;大骨折亚组前向后88例,后向前121例。对比末次随访美国足踝矫形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评分,测量术后第1天以及末次随访X线片骨折块在骨折线方向上的位移(Dn)和垂直于骨折线方向上的位移(Dt),计算术后骨折块移位,即末次随访Dn+Dt与术后第1天Dn+Dt之差。结果术后第1天X线显示,小骨折和大骨折亚组前向后组对比后向前组Dn和Dt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全组随访12~85个月,平均19.3月。在小骨折亚组,术后骨折块移位后向前组[(0.11±0.19)mm]优于前向后组[(0.19±0.21)mm](P=0.011),AOFAS评分也优于前向后组[(80.2±8.4)分vs.(76.2±8.6)分,P=0.003];在大骨折亚组,术后骨折块移位后向前组[(0.11±0.18)mm]与前向后组[(0.12±0.19)mm]无统计学差异(P=0.630),AOFAS评分也无统计学差异[(84.1±7.8)分vs.(82.8±7.6)分,P=0.246]。结论后踝骨折前向后与后向前拉力螺钉内固定在复位效果上无明显区别。对于骨折块厚度<17 mm者,后向前固定疗效优于前向后固定;对于骨折块厚度≥17 mm者,前向后固定与后向前固定在疗效上无明显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踝骨折 拉力螺钉 内固定 前向后 后向前
下载PDF
新型钉尾横连在后路寰枢椎固定中的生物力学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欧阳北平 马向阳 +3 位作者 罗春山 邹小宝 陆廷盛 陈啟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837-1841,共5页
背景: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是治疗寰枢椎脱位的主要方法,横连接在内固定系统抗旋转能力中起着重要作用。新型寰椎钉尾横连可以有效克服传统横连安装不便、影响植骨床和脊髓损伤可能等缺点,但不同安装模式的新型钉尾横连的生物力... 背景: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是治疗寰枢椎脱位的主要方法,横连接在内固定系统抗旋转能力中起着重要作用。新型寰椎钉尾横连可以有效克服传统横连安装不便、影响植骨床和脊髓损伤可能等缺点,但不同安装模式的新型钉尾横连的生物力学性能尚不清楚。目的:测试不同安装模式的新型寰椎钉尾横连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中的生物力学特性,为临床选择最佳安装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6具新鲜人体枕颈标本作为完整组(A组),在完整组基础上建立Ⅱ型齿状突骨折的寰枢椎失稳模型(B组),在失稳组基础上对每具标本先后进行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C组),在C组上依次安装不同模式新型寰椎钉尾横连,其中包括上水平横连(两寰椎螺钉钉尾)为D组,下水平横连(两枢椎螺钉钉尾)为E组,斜形横连(左上右下为F组,左下右上为G组),交叉横连为H组。在三维运动机上将标本模型按顺序进行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和左右旋转测试,获取各个内固定状态下的寰枢椎活动度。运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评价各组模型的生物力学特性。结果与结论:①在6种工况下,A、C、D、E、F、G、H组寰枢椎活动度小于B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在前屈、后伸状态下,5种横连内固定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③在左右旋转方向上,D、E组与F、G、H组对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D与E组,F与G组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F、G与H组对比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④提示在前屈、后伸状态下,5种钉尾横连组生物力学稳定性相当;但在左右旋转状态下,斜形钉尾横连和交叉钉尾横连的稳定性明显优于上下钉尾横连组;而斜形钉尾横连具备和交叉横连同等的抗旋转稳定性,故值得临床优先推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钉尾横连 后路 寰枢椎 内固定 生物力学
下载PDF
胫骨髓内钉联合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胫骨干骨折合并后踝骨折
12
作者 田超 蒋亮东 +3 位作者 陈天华 邓件良 李亮 冯淯超 《临床骨科杂志》 2024年第5期729-732,共4页
目的 探讨胫骨髓内钉联合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胫骨干骨折合并后踝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胫骨髓内钉联合空心钉内固定治疗16例胫骨干骨折合并后踝骨折患者。记录骨折复位情况、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评价... 目的 探讨胫骨髓内钉联合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胫骨干骨折合并后踝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胫骨髓内钉联合空心钉内固定治疗16例胫骨干骨折合并后踝骨折患者。记录骨折复位情况、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3~53(30.20±11.94)个月。术后胫骨干及后踝骨折均对位对线良好;胫骨干骨折愈合时间2~3(2.45±0.36)个月;后踝骨折愈合时间1~2(1.49±0.36)个月。术后内固定稳定,无骨折块进一步移位、螺钉松动、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采用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评价临床疗效:优8例,良7例,可1例,优良率15/16。结论 胫骨髓内钉联合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胫骨干骨折合并后踝骨折临床疗效确切,术前应常规行CT或MRI检查以降低漏诊率,术中应尽量避免空心钉进入下胫腓联合而影响患者术后踝关节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干骨折 后踝骨折 胫骨髓内钉 空心拉力螺钉 下胫腓联合
下载PDF
不同固定方法治疗胫骨平台外后侧骨折的生物力学分析研究
13
作者 毛冯缘 程邦君 +1 位作者 黄燕峰 罗轶 《中国医学工程》 2024年第8期38-41,共4页
目的通过生物力学分析研究采用掌骨T形钢板和拉力螺钉治疗胫骨平台外后侧骨折的疗效。方法将20具人工合成的右侧胫骨模形,根据胫骨平台外后侧劈裂塌陷性骨折的形态学特征,建立胫骨平台外后侧劈裂塌陷性骨折模形,随机分为两组(n=10):A组... 目的通过生物力学分析研究采用掌骨T形钢板和拉力螺钉治疗胫骨平台外后侧骨折的疗效。方法将20具人工合成的右侧胫骨模形,根据胫骨平台外后侧劈裂塌陷性骨折的形态学特征,建立胫骨平台外后侧劈裂塌陷性骨折模形,随机分为两组(n=10):A组采用3.5掌骨T形钢板固定;B组采用2枚拉力螺钉固定。测量两组在轴向负荷加载起始为10 N,最大为2000 N的压力下的垂直位移和最大失效载荷。结果钢板组和螺钉组在250 N载荷下骨折块的垂直位移分别为(0.21±0.15)mm和(0.35±0.11)mm,在500 N载荷下骨折块的垂直位移分别为(0.32±0.12)mm和(0.91±0.27)mm,在1000 N载荷下骨折块的垂直位移分别为(0.76±0.16)mm和(1.75±0.21)mm,在1500 N载荷下骨折块的垂直位移分别为(0.93±0.14)mm和(2.37±0.26)mm,在同一载荷下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钢板组和螺钉组的最大失效载荷分别为(1865±183)N和(1242±146)N,二者最大失效载荷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掌骨T形钢板固定胫骨平台外后侧骨折,可以对塌陷的胫骨平台外后侧骨折块起到有效、稳定、坚强的固定,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明显的生物力学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平台骨折 胫骨外后侧平台骨折 外后侧骨折 支撑钢板 螺钉
下载PDF
微型钢板与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后踝大块骨折患者术后关节功能恢复效果的比较
14
作者 范军界 虞宵 +3 位作者 吕峰 吴卫东 沈军 孙立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2571-2577,共7页
目的比较后踝大块骨折患者采用微型钢板与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对术后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自2021年3月至2023年6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后踝大块骨折患者150例,采用奇偶数法进行分组,其中75例进行空心钉内固定治疗的患者列为对照组,另... 目的比较后踝大块骨折患者采用微型钢板与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对术后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自2021年3月至2023年6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后踝大块骨折患者150例,采用奇偶数法进行分组,其中75例进行空心钉内固定治疗的患者列为对照组,另外75例实施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的患者纳入观察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踝关节活动度、踝关节功能以及健康状态,统计炎症因子水平、术后并发症以及临床疗效。结果在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上,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下床活动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以及住院时间上,观察组短于对照组(P<0.05)。踝关节背伸、踝关节跖屈、足部内翻以及足部外翻活动度上,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AOFAS评分与KPS评分上,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在IL-6、IL-8以及CRP水平上,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上,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型钢板内固定术用于后踝大块骨折的手术效果理想,对于临床指标与踝关节活动度的改善具有促进作用,可有效提升踝关节功能,减轻炎症反应,减少术后并发症,临床可进一步推广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踝大块骨折 微型钢板内固定术 空心钉内固定术 关节功能
下载PDF
关节镜下空心螺钉或带线锚钉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卫帅 路绪超 +1 位作者 韩中伟 朱贤友 《临床骨科杂志》 2024年第2期237-237,共1页
2021年3月~2022年1月,我科采用关节镜下空心螺钉或带线锚钉治疗43例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43例,男27例,女16例。均为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闭合撕脱骨折,Meyers分型均为Ⅲ型。左侧18例... 2021年3月~2022年1月,我科采用关节镜下空心螺钉或带线锚钉治疗43例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43例,男27例,女16例。均为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闭合撕脱骨折,Meyers分型均为Ⅲ型。左侧18例,右侧25例。23例采用空心螺钉固定,20例采用带线锚钉固定。伤后至手术时间3~12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检查 后交叉韧带 胫骨止点骨折 锚钉 空心螺钉
下载PDF
后路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和传统开放手术在脊柱骨折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16
作者 韩永锋 杨勇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5期76-79,共4页
目的分析后路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在脊柱骨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72例脊柱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治疗方案差异将其分为对照组(36例,传统开放手术)和研究组(36例,后路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目的分析后路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在脊柱骨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72例脊柱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治疗方案差异将其分为对照组(36例,传统开放手术)和研究组(36例,后路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7 d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周,研究组的伤椎矢状面指数、伤椎前缘高度高于对照组,脊柱后凸角度小于对照组(P<0.05)。术后1周,研究组的基质金属蛋白酶-9、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神经丝轻链及热休克蛋白70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后路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脊柱骨折能减轻对脊髓神经功能的损伤,促使脊柱功能恢复,且并发症少,利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后路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 传统开放手术
下载PDF
后路C_(2-3)固定结合顶棒置入与单纯后路C_(2-3)固定治疗不稳定Hangman骨折的比较
17
作者 张浩 王清 +2 位作者 张建 李广州 王高举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848-1854,共7页
背景:Hangman骨折中Ⅱ、ⅡA、Ⅲ型常需手术治疗,手术方式选择存在较大争议,目前均存在术后复位不全及畸形愈合等不足;前期作者团队使用C_(2-3)拉力螺钉结合经口顶棒技术间歇性推顶C2椎体治疗不稳定Hangman骨折,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但... 背景:Hangman骨折中Ⅱ、ⅡA、Ⅲ型常需手术治疗,手术方式选择存在较大争议,目前均存在术后复位不全及畸形愈合等不足;前期作者团队使用C_(2-3)拉力螺钉结合经口顶棒技术间歇性推顶C2椎体治疗不稳定Hangman骨折,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但前期研究样本少,且缺少对照组比较。目的:比较后路C_(2-3)固定结合经口顶棒技术和单纯后路C_(2-3)固定治疗不稳定Hangma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行后路C_(2-3)固定手术治疗的55例不稳定Hangman骨折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根据手术方案分为2组,其中23例患者接受后路C_(2-3)固定结合经口顶棒技术治疗(A组),32例接受单纯后路C_(2-3)固定术(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疼痛目测类比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美国脊髓损伤协会脊髓损伤分级和患者满意度(Odom’s分级);另外对比各观察时间点C_(2-3)移位和成角及其他影像学指标的变化。结果与结论:①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两组患者末次随访颈痛目测类比评分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较术前获得显著改善(P<0.05),Odom’s分级显示A组优良21例(91%);B组优良29例(91%);两组各项临床疗效指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③两组术前C_(2-3)成角和位移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及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C_(2-3)成角和位移均较术前明显减小,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术后和末次随访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及末次随访时,A组C_(2-3)位移和成角较B组明显减小,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④末次随访时,A组患者均未发生残余畸形,B组发生残余畸形4例(13%,4/32);⑤因此,后路C_(2-3)固定结合经口顶棒技术可能有利于枢椎体复位和稳定,减少畸形愈合,获得更好的复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NGMAN骨折 顶棒技术 后路拉力螺钉 骨折复位 内固定
下载PDF
后路钉棒固定不植骨与植骨融合治疗不稳定Hangman骨折的疗效比较
18
作者 张建 王清 +5 位作者 李广州 钟德君 王高举 陈润森 张浩 张鹏鑫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13,共9页
目的:比较后路钉棒固定不植骨与后路钉棒固定植骨融合治疗不稳定Hangman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20年12月在我院接受颈后路钉棒内固定手术且随访2年以上的39例不稳定Hangman骨折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平均随访3.2... 目的:比较后路钉棒固定不植骨与后路钉棒固定植骨融合治疗不稳定Hangman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20年12月在我院接受颈后路钉棒内固定手术且随访2年以上的39例不稳定Hangman骨折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平均随访3.2±1.9年(2~9年)。男性31例,女性8例,年龄43.1±16.1岁(13~70岁)。其中22例接受单纯后路钉棒固定术(不植骨组:A组),17例接受后路钉棒固定自体髂骨植骨融合术(植骨组:B组)。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脊髓损伤分级,末次随访时Odom′s分级。在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并比较两组间C2/3移位、成角和颈椎前凸角,颈椎正侧位X线片及三维CT上观察骨折愈合情况、C2/3后方关节突关节(小关节)、椎体间融合情况。结果:3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A组99.3±14.2min,B组137.9±19.5min;术中出血量A组94.6±12.6mL,B组140.6±17.8mL,A组比B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P<0.05)。A组2例术后发生浅表切口感染,B组1例术后发生浅表切口感染、4例供骨区疼痛,予以对症处理后均好转。两组患者术后1周、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的VAS评分和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的NDI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各随访时间点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ASIA分级及Odom′s分级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C2/3成角、移位及颈椎前凸角较术前显著性改善(P<0.05),两组间各随访时间点上述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39例患者骨折全部愈合良好。A组C2/3双侧小关节均自发融合,椎体前缘自发融合1例,椎体后缘自发融合9例,椎体前缘和后缘均自发融合4例;B组C2/3双侧小关节均骨性融合,椎体前缘自发融合0例,椎体后缘自发融合10例,椎体前缘和后缘均自发融合3例;末次随访时,两组C2/3小关节(全部融合)和椎间融合率(A组63%、B组76%)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后路钉棒固定不植骨和后路钉棒固定植骨融合治疗不稳定Hangman骨折均能够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术后C2/3小关节及椎体间融合率相似。不植骨能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避免取髂骨相关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NGMAN骨折 后路钉棒固定 不植骨 自发融合
下载PDF
后路植骨融合术联合椎弓根固定术在腰椎滑脱患者中的应用
19
作者 王怀新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19期3536-3539,共4页
目的研究后路植骨融合术联合椎弓根固定术在腰椎滑脱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周口市中心医院腰椎滑脱患者96例,选取时间为2021年3月至2022年2月,随机分为对照组(48例)和研究组(48例)。对照组接受椎弓根固定术治疗,研究组在对照... 目的研究后路植骨融合术联合椎弓根固定术在腰椎滑脱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周口市中心医院腰椎滑脱患者96例,选取时间为2021年3月至2022年2月,随机分为对照组(48例)和研究组(48例)。对照组接受椎弓根固定术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使用后路植骨融合术。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复位丢失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Beaujon功能评分(BFS)、椎间隙高度和滑脱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多、复位丢失率低(P<0.05);术后6个月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VAS评分低、BFS评分高(P<0.05);术后6个月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椎间隙高度高、滑脱率低(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10.42%(5/48)]与对照组[6.25%(3/48)]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植骨融合术联合椎弓根固定术在腰椎滑脱患者治疗中的效果显著,虽然操作时间较长,出血量较多,但能明显改善疼痛症状,恢复患者腰椎功能,降低复位丢失率和滑脱率,且并发症较少,治疗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滑脱 后路植骨融合术 椎弓根固定术
下载PDF
后路经皮置钉与开放置钉行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治疗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
20
作者 刘昌余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13期47-51,共5页
目的:探讨脊柱骨折患者分别实施后路经皮置钉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及开放置钉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咸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脊柱骨折患者,依据不同的手术方式将80例患者分为两组... 目的:探讨脊柱骨折患者分别实施后路经皮置钉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及开放置钉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咸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脊柱骨折患者,依据不同的手术方式将80例患者分为两组,实施开放置钉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治疗的40例患者命名为对照组,实施后路经皮置钉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治疗的40例患者命名为观察组,对比两组的围手术期指标、术前术后的应激反应、炎症反应、疼痛程度、伤椎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血清肌酸激酶(CK)与血清皮质醇(Cor)比较,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C反应蛋白(CRP)比较,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周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周的Cobb角与伤椎前缘压缩率均比术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的Cobb角、伤椎前缘压缩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经皮置钉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及开放置钉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均能有效促进脊柱骨折患者的伤椎恢复,但后路经皮置钉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术后恢复时间短、应激反应和炎症反应轻、术后疼痛感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后路经皮置钉 开放置钉 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