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6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afety of different acupuncture manipulations for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with vertigo 被引量:19
1
作者 Yan Wen Chao Zhang +5 位作者 Xiao-feng Zhao Shi-zhe Deng Si He Ling-hui Huang Guang Tian Zhi-hong Meng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8期1267-1273,共7页
Acupuncture at Fengchi(GB20) in the posterior neck improves vertigo.However,subarachnoid hemorrhage and spinal epidural hematoma have been reported to occur after acupuncture in the posterior neck.Therefore,in the p... Acupuncture at Fengchi(GB20) in the posterior neck improves vertigo.However,subarachnoid hemorrhage and spinal epidural hematoma have been reported to occur after acupuncture in the posterior neck.Therefore,in the present study,we assessed the safety of acupuncture at Fengchi.Laboratory tests and adverse event reports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safety of different acupuncture manipulations for the treatment of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with vertigo.A total of 136 patient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four groups.Verum acupuncture was conducted with different needle insertion directions(contralateral paropia or prominentia laryngea) and different needle twisting frequencies(60 or 120 times/minute) at Fengchi and matching acupoints(for example,Zhongwan [CV12],Qihai [CV6],Zusanli [ST36],and Fenglong [ST40]).The patients received 14 treatments over 3–4 weeks.Routine blood analysis,hepatic and renal function tests,urine and feces tests and electrocardiography were performed before the first treatment session and after the final session.Adverse events were recorded after every session.Of the 136 patients,120 completed the study.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pretreatment and posttreatment test results in any of the groups.Only five patients suffered from minor adverse events(needling pain,slight hematoma and transient chest tightness).No serious adverse events were found.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a 14-session course of needling at Fengchi is relatively safe for treating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with vertig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rve regeneration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VERTIGO ACUPUNCTURE direction twisting frequency Fengchi (GB20) adverse event SAFETY neural regeneration
下载PDF
PCI患者基底动脉迂曲方向与其优势椎动脉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黄勃 雷春 +2 位作者 胡胜伟 左丽娟 严玉梅 《中国现代医生》 2023年第26期74-78,共5页
目的探讨后循环脑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患者基底动脉迂曲方向与其优势椎动脉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取高安市人民医院2019年1月至2022年4月神经内科收治的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 目的探讨后循环脑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患者基底动脉迂曲方向与其优势椎动脉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取高安市人民医院2019年1月至2022年4月神经内科收治的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142例,均给予MR血管成像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分为椎动脉优势(vertebral artery dominance,VAD)组(n=80)、非VAD组(n=62);根据牛津郡社区脑卒中项目分型标准分为前循环组(n=64)、后循环组(n=78),其中伴VAD的前循环患者25例,伴VAD的后循环患者55例。分析影响VAD患者合并前循环组基底动脉弯曲的相关因素及基底动脉迂曲与VAD的关系,并就相关典型病例进行说明。结果VAD合并前循环组基底动脉弯曲的患者比例低于VAD合并后循环组(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基底动脉弯曲为影响VAD患者合并后循环缺血的危险因素(OR=2.273,P<0.05);经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VAD与基底动脉迂曲相关(r=0.854,P<0.001),且基底动脉迂曲方向与VAD呈相反方向。结论基底动脉弯曲为影响VAD患者合并后循环缺血的危险因素,VAD与基底动脉迂曲相关,且基底动脉迂曲方向与VAD呈相反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序列检查 后循环脑缺血 基底动脉迂曲 优势椎动脉
下载PDF
Clinical Analysis of Embryonic 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
3
作者 Minshi Lin Chaoying Liang +3 位作者 Ke Ma Xunjin Yan Weizhi Zhang Songliang Li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Nursing Research》 2023年第2期8-12,共5页
Objective:To understand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atients with embryonic 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abnormal vascular development.Methods:The clinical data of 396 patients with embryonic... Objective:To understand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atients with embryonic 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abnormal vascular development.Methods:The clinical data of 396 patients with embryonic 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 confirmed by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and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were analyzed.Results:Two-hundred patients ha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including recurrent dizziness,vertigo,and tinnitus;45 had headaches,97 had limb weakness,and 16 patients had syncope or impaired consciousness.Seventy-six patients with circulatory infarction were admitted to the hospital.There were 251 patients with history of hypertension,74 with diabetes,113 with hyperlipidemia,13 with dominant vertebral artery,10 with intracranial aneurysm,and 19 with absence of A1 segment of the anterior cerebral artery(considering developmental variation).Conclusion:Embryonic 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 develops abnormally during the embryonic period,often accompanied by abnormal vascular access.Due to abnormal hemodynamics,the incidence of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aneurysm,and infarction increases in such pati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mbryonic 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pos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ion Intracranial aneurysm
下载PDF
陈幸生芒针透刺联合项丛刺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经验
4
作者 王磊 陈幸生 +1 位作者 沈玥 邢怡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4年第2期260-264,共5页
后循环缺血是脑病科常见疾病,发病率较高。文章阐述了陈幸生主任医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经验。督脉为阳脉之海,循行入脑,其认为芒针透刺督脉可以振奋全身阳气,通督调神、疏通经络、调和气血;“项丛刺”按照“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 后循环缺血是脑病科常见疾病,发病率较高。文章阐述了陈幸生主任医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经验。督脉为阳脉之海,循行入脑,其认为芒针透刺督脉可以振奋全身阳气,通督调神、疏通经络、调和气血;“项丛刺”按照“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原则,针刺局部穴位,疏通颈部经脉,可以温阳散寒,活血化瘀,两种针刺疗法联合,共同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临床疗效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芒针 项丛刺 后循环缺血 眩晕
下载PDF
针刺联合耳穴压籽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观察 被引量:1
5
作者 王翊梦 鲁望 +3 位作者 杭明辉 陆云圻 张凯熠 洪燕仔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170-174,共5页
目的使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眩晕障碍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眩晕评估评分量表(dizziness assessment rating scale,DARS)及中医证候量表评价针刺联合耳穴压籽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 目的使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眩晕障碍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眩晕评估评分量表(dizziness assessment rating scale,DARS)及中医证候量表评价针刺联合耳穴压籽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方法招募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气血亏虚型)患者6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针刺+耳穴压籽治疗)34例和对照组(针刺治疗)33例。针刺选穴为百会、风池、肾俞、肝俞、脾俞、足三里。针刺治疗每次20 min,1周3次,12次(4周)为1个疗程。耳穴压籽选穴:枕、皮质下、神门、脾,于每日早晨7:00至晚间7:00嘱患者对穴位进行4次按压,每3 h 1次,每个穴位匀速按压30次。治疗次数:两耳交替压籽,1周3次,12次(4周)为1个疗程。在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时分别对患者进行TCD检测以及DHI、DARS、中医证候积分评分。结果治疗组在治疗2周和4周后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c vertigo,PCIV)患者的DHI和中医证候积分改善较对照组明显(P<0.05),对DARS积分的改善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分别在治疗2周后和治疗4周后对DHI、DARS以及中医证候积分改善较治疗前明显(P<0.05),并且治疗4周后较治疗2周后改善也明显(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2周后基底动脉(BA)、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的收缩峰流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4周后,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两组在治疗2周后和治疗4周后BA、LVA、RVA的收缩峰流速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治疗4周后较治疗2周后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4.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耳穴压籽法和针刺法均可有效加快脑血流速度、改善PCIV患者的眩晕程度,减少PCIV导致的功能障碍,且针刺联合耳穴压籽法的疗效较单纯针刺法更为显著;该试验进行和随访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9%,总体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耳穴压籽 后循环缺血 眩晕 经颅多普勒超声
下载PDF
颈动脉/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应用TCD联合颈动脉超声诊断后循环缺血的效能及影像学特点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晓春 周佛养 +4 位作者 张玉 朱晨霞 李俊杰 张娜 金仲伟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8期138-142,共5页
目的:探讨分析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联合颈动脉超声(CAU)诊断颈动脉/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后循环缺血(PCI)的效能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0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颈动脉/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8... 目的:探讨分析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联合颈动脉超声(CAU)诊断颈动脉/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后循环缺血(PCI)的效能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0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颈动脉/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80例,将确诊PCI的42例患者纳入PCI组,将无PCI的38例患者纳入非PCI组。两组均行TCD与CAU检查。比较两组TCD检查指标[椎动脉(VA)、大脑后动脉(PCA)及基底动脉(BA)平均血流速度]、CAU检查指标[斑块情况、内-中膜厚度(IMT)、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同时以CT血管造影(CT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TCD检查、CAU检查及二者联合诊断颈动脉/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PCI的效能。结果:PCI组PCA、VA、BA平均血流速度均大于非PCI组,软斑块占比高于非PCI组,IMT、PI、RI均大于非PC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组硬斑块占比明显低于非P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CD检查诊断颈动脉/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PCI的敏感度为76.19%(32/42),特异度为92.11%(35/38),Kappa值为0.677;CAU检查诊断颈动脉/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PCI的敏感度为73.81%(31/42),特异度为89.47%(34/38),准确度为81.25%(65/80),Kappa值为0.627;TCD联合CAU检查诊断颈动脉/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PCI的敏感度为97.62%(41/42),特异度为89.47%(34/38),准确度为93.75%(75/80),Kappa值为0.874;TCD联合CAU检查诊断颈动脉/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PCI的敏感度、阴性预测值、准确度均高于各单项检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PCI患者与非PCI患者相比,其血流动力学、斑块情况、血管循环阻力均存在显著差异,TCD联合CAU检查运用于颈动脉/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中能有效观察其血流动力学改变,并且在诊断患者是否出现PCI中具有较高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多普勒超声 颈动脉超声 颈动脉/椎动脉粥样硬化 后循环缺血
下载PDF
老年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及危险因素分析
7
作者 崔秀英 杨敏 +2 位作者 白海波 张沐源 张然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9期1025-1029,共5页
目的探讨老年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及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医院老年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120例,根据治疗后3个月预后情况进行分组,分析预后不良和良好患者临床一般资料、外周血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_(... 目的探讨老年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及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医院老年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120例,根据治疗后3个月预后情况进行分组,分析预后不良和良好患者临床一般资料、外周血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_(1)c,HbA_(1)c)等差异,总结老年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预后不良患者39例,预后不良发生率为32.50%。预后不良组年龄和入院期间最高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分别为(68.93±4.02)岁和(19.30±2.50)分,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预后不良组空腹血糖、HbA_(1)c、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ipoprotein 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LP-PLA2)、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和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PAF)分别为(7.28±0.92)mmol/L、(7.02±0.86)%、(330.50±65.53)μg/L、(20.22±6.43)ng/L和(248.23±44.18)ng/L,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入院期间最高NIHSS评分、空腹血糖、LP-PLA2、PAF是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构建的方程预测预后不良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84(95%CI:0.821~0.948),P<0.05,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4.60%和81.50%。结论老年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不良比例高,预后情况受患者年龄、入院期间最高NIHSS评分、空腹血糖、LP-PLA2、PAF的影响,同时由此构建的模型对患者预后不良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后循环缺血 老年
下载PDF
针刺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及其安全性的Meta分析
8
作者 俞雅婷 郭栋 +1 位作者 王丹丹 黄文文 《中医临床研究》 2024年第14期61-68,共8页
目的:运用Meta分析的方式,研究针刺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关于针刺治疗后循... 目的:运用Meta分析的方式,研究针刺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关于针刺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限定为各数据库建库至2023年11月。导入至EndNote20进行筛除,采用“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对纳入研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运用Stata 16.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文献为29篇,总样本量212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针刺治疗或辅助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相对于对照组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RR=1.14,95%CI(1.11,1.19),P<0.01],改善患者眩晕症状(MD=-9.20,95%CI[-13.19,-5.21],P<0.01),改善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基底动脉的平均流速指标,加快峰值流速,并减少三条后循环血管的搏动指数(Pulsation Index,PI)。且不论是针灸治疗还是中药西药治疗或联合治疗,其不良反应均较轻,表明针刺治疗后循环缺血的安全性与常规治疗相当。结论:针刺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有一定的安全性。但受限于纳入研究质量和方法学,导致检验效能不足,存在一定程度的临床异质性,将来仍需进行更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以进一步验证其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缺血 针刺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下载PDF
眩晕定方对PCIV气虚血瘀证家兔脑干前庭神经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刘芳 刘春华 +3 位作者 伍大华 李强翔 颜旭 邓浩庆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5年第11期1270-1273,共4页
目的构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CIV)气虚血瘀证家兔模型,观察眩晕定方对循环缺血性眩晕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从40只家兔中随机选取8只设为空白对照组(KBDZ组),其余32只采用"饥饿+限量高脂饲料+颈椎旁硬化剂注射... 目的构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CIV)气虚血瘀证家兔模型,观察眩晕定方对循环缺血性眩晕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从40只家兔中随机选取8只设为空白对照组(KBDZ组),其余32只采用"饥饿+限量高脂饲料+颈椎旁硬化剂注射+旋转刺激"多因素方法造模。在造模进行至第4周末,选择符合模型标准的32只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MXDZ组)、眩晕定高剂量组(XYDG组)、眩晕定中剂量组(XYDZ组)、养血清脑颗粒组(YXQN组),每组各8只。各组分别给予相应药物灌胃干预2周,实验结束时通过透射电镜观测前庭神经核组织超微病理的改变,采用诱发电位仪观测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改变。结果电镜下观察前庭神经核组织病变严重程度依次为:MXDZ组〉YXQN组≥XYDZ组〉XYDG组〉KBDZ组。药物干预后,与MXDZ组波峰潜伏期比较,XYDG组Ⅰ波、Ⅴ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XYDZ组、XYDG组Ⅰ~Ⅴ波IP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YXQN组比较,XYDG组、XYDZ组Ⅴ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Ⅴ波IP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眩晕定方可恢复脑干、前庭神经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有关,从而发挥对前庭神经核组织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气虚血瘀 眩晕定方 脑干 前庭神经核
下载PDF
平肝定眩合剂联合针灸对肝阳上亢型后循环缺血患者临床症状、基底动脉血流的影响及安全性分析
10
作者 郑中花 田黎 +1 位作者 臧修明 户稼庆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9-102,共4页
目的探究平肝定眩合剂联合针灸对肝阳上亢型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ory ischemia,PCI)患者的治疗疗效。方法2020年6月—2022年6月期间,在该院随机选取肝阳上亢型PCI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对... 目的探究平肝定眩合剂联合针灸对肝阳上亢型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ory ischemia,PCI)患者的治疗疗效。方法2020年6月—2022年6月期间,在该院随机选取肝阳上亢型PCI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针灸治疗,观察组在其基础上联合平肝定眩合剂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疗效、不良反应以及血清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肌酐(creatinine,Cr)、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变化,同时对患者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结果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FIB浓度低于对照组(P<0.05),左/右侧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Vm)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两组血清Cr、A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平肝定眩合剂联合针灸、单行针灸治疗均对肝阳上亢型PCI具有一定的治疗疗效,然而联合治疗对患者的大脑血供以及脑细胞的积极影响更为显著,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值得临床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阳上亢型后循环缺血 平肝定眩合剂 针灸 基底动脉血流
下载PDF
温针灸对后循环缺血眩晕大鼠神经递质和IKB/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石红 杜晓楠 +3 位作者 牛向宝 赵若男 王建锋 邹会艳 《西部中医药》 2024年第5期37-43,共7页
目的:研究温针灸对后循环缺血眩晕大鼠神经递质和人核因子κB抑制蛋白(inhibitor of NF-κB,IKB)/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温针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 目的:研究温针灸对后循环缺血眩晕大鼠神经递质和人核因子κB抑制蛋白(inhibitor of NF-κB,IKB)/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温针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普通针刺组和药物组各14只。假手术组仅分离大鼠右侧颈总动脉(common carotid artery,CCA)及右侧锁骨下动脉(subclavian artery,SCA),不进行CCA及SCA结扎术,直接缝合,其余各组进行CCA及SCA结扎建立后循环缺血眩晕大鼠模型。假手术组及模型组不进行干预;药物组给予盐酸氯桂利嗪治疗;普通针刺组在药物组基础上于“风池“”率谷“”百会”穴进行普通针刺;温针灸组在药物组基础上于“风池“”率谷“”百会”穴进行温针灸。干预结束后,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检测各组大鼠前庭神经核血流量下降率;应用TUNEL法检测各组大鼠前庭神经核细胞凋亡指数(apoptotic index,AI);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法检测各组大鼠前庭神经核B淋巴细胞因子相关X蛋白(Bcl-2-associated X protein,Bax)、B淋巴细胞瘤2(B cell lymphama,Bcl-2)和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ysteinyl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inase 3,caspase-3)蛋白表达;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IKB mRNA、NF-κB mRNA及IKB、NF-κB p65蛋白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大鼠神经递质变化情况。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药物组、温针灸组和普通针刺组大鼠治疗后右侧前庭神经血流下降率、前庭神经核AI均降低(P<0.05),温针灸组低于普通针刺组和药物组(P<0.05);与模型组比较,药物组、温针灸组和普通针刺组大鼠前庭神经核Bax和Caspase-3蛋白表达降低,Bcl-2蛋白表达升高(P<0.05),温针灸组Bax和Caspase-3蛋白表达低于药物组和普通针刺组(P<0.05),Bcl-2蛋白表达高于药物组和普通针刺组(P<0.05);与模型组比较,药物组、温针灸组和普通针刺组大鼠海马区与大脑皮质中乙酰胆碱酶、谷氨酸浓度降低,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γ-氨基丁酸浓度升高(P<0.05),温针灸组乙酰胆碱酶、谷氨酸浓度低于普通针刺组和药物组(P<0.05),5-羟色胺、γ-氨基丁酸高于药物组和普通针刺组(P<0.05);与模型组比较,药物组、温针灸组和普通针刺组大鼠脑组织中IKB、NF-κBp65蛋白及mRNA表达降低(P<0.05),温针灸组低于普通针刺组和药物组(P<0.05)。结论:温针灸能够改善后循环缺血眩晕大鼠眩晕症状,降低神经细胞凋亡,调节神经递质紊乱,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IKB/NF-κB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眩晕 后循环缺血 神经递质 温针灸 大鼠
下载PDF
健脾化痰方联合氟桂利嗪治疗痰湿中阻型眩晕临床观察
12
作者 杨为亚 孙玲 +1 位作者 王进峰 夏伟 《山西中医》 2024年第9期27-29,共3页
目的:观察健脾化痰方联合氟桂利嗪治疗痰湿中阻型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10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各50例,对照组予氟桂利嗪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健脾化痰方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 目的:观察健脾化痰方联合氟桂利嗪治疗痰湿中阻型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10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各50例,对照组予氟桂利嗪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健脾化痰方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等指标均改善(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TC、LDL-C水平明显降低,HDL-C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LDL-C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脾化痰方联合氟桂利嗪治疗痰湿中阻型眩晕临床疗效较好,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焦虑情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缺血 眩晕 痰湿中阻 健脾化痰方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颈椎横突尖电项针法调控后循环缺血大鼠血管和神经新生
13
作者 杨丽芳 文林月 +2 位作者 欧小燕 张寒 柳刚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398-406,共9页
[目的]观察颈椎横突尖电项针法对后循环缺血大鼠脑血流量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 [目的]观察颈椎横突尖电项针法对后循环缺血大鼠脑血流量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内皮抑素(endostatin,ES)和神经巢蛋白(Nestin)、神经元特异性核蛋白(NeuN)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颈椎横突尖电项针法对后循环缺血大鼠血管新生和神经再生的作用及具体机制。[方法]32只雄性SD大鼠结扎右侧颈总动脉和右锁骨下动脉,复制成永久性后循环缺血模型,假手术组8只仅暴露血管不结扎。将造模成功的24只大鼠分为模型组、西药组和颈椎横突尖电项针组,每组8只。模型组不予任何针刺治疗,但在颈椎横突尖电项针组进行针刺治疗的相同时间内,对该组大鼠进行抓取、捆绑和固定,确保时间、条件与颈椎横突尖电项针组相同;颈椎横突尖电项针组大鼠双侧风池穴和C2、C4、C6颈椎尖位置予以电针治疗;西药组采用尼莫地平溶液灌胃。治疗频率每天一次,连续治疗6 d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休息1 d,共2个疗程。采用超声多普勒血流仪检测各组大鼠平均脑血流量,异硫氰酸荧光素-葡聚糖示踪法检测缺血区大脑皮质新生毛细血管数量,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法观察缺血区大脑皮质组织形态,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右侧大脑纹状体中Nestin、NeuN的阳性表达,免疫印迹分析血管新生相关因子VEGF、bFGF、MMP-9、ES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干预后模型组大鼠脑血流量显著降低(P<0.01),新生毛细血管数量增加(P<0.05),右侧纹状体Nestin、NeuN阳性表达增加(P<0.05,P<0.01),缺血区大脑皮质VEGF、MMP-9、bFGF、ES蛋白表达增加(P<0.01,P<0.05)。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和颈椎横突尖电项针组大鼠脑血流量明显上升(P<0.01),缺血区大脑皮质新生毛细血管数量增加(P<0.05),右侧纹状体Nestin、NeuN阳性表达增加(P<0.05,P<0.01),缺血区大脑皮质VEGF、bFGF蛋白表达增加(P<0.05),MMP-9、ES蛋白表达减少(P<0.01)。与西药组比较,颈椎横突尖电项针组大鼠右侧纹状体Nestin、NeuN阳性表达增加(P<0.05),其余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横突尖电项针法可改善后循环缺血大鼠脑血流量,减轻神经缺损程度,促进大鼠血管和神经发生,其作用可能与调控血管新生相关因子的蛋白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缺血 针刺 颈椎横突尖电项针法 血管新生 脑缺血 神经发生
下载PDF
热敏灸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临床观察
14
作者 郑敏 蒋帅 +2 位作者 甘蕾蕾 汪子栋 李勇 《山东中医杂志》 2024年第5期520-524,共5页
目的:观察热敏灸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常规干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热敏灸治疗(选取穴位行穴位敏化激发),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穴位... 目的:观察热敏灸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常规干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热敏灸治疗(选取穴位行穴位敏化激发),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穴位贴敷治疗,共治疗2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眩晕中医证候积分及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和阻力指数(RI)],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眩晕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同期对照组(P<0.01)。第1、第2疗程结束后观察组左右椎动脉、基底动脉的Vm均较治疗前升高,且高于同时期对照组(P<0.05);第2疗程结束后观察组PI、RI均较治疗前降低,且低于同时期对照组(P<0.05);第2疗程结束后对照组左右椎动脉、基底动脉的Vm均较治疗前升高,基底动脉的PI和RI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70.0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热敏灸联合穴位贴敷可有效改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供血,调节脑血管流量,缓解临床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眩晕 后循环缺血 热敏灸 穴位贴敷 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后循环缺血眩晕的疗效分析
15
作者 崔广阳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4年第14期130-133,共4页
目的分析后循环缺血眩晕患者采用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倍他司汀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78例后循环缺血眩晕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倍他司汀治疗)与对照组(倍他司汀治疗),各39例。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眩... 目的分析后循环缺血眩晕患者采用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倍他司汀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78例后循环缺血眩晕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倍他司汀治疗)与对照组(倍他司汀治疗),各39例。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眩晕症评分、血液粘度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高于对照组的89.74%,差异显著(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眩晕症状评分简化量表(VSS-SF)、眩晕障碍量表(DHI)、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VSS-SF、DHI、BBS评分分别为(8.22±1.04)、(10.49±1.22)、(50.49±1.22)分,均优于对照组的(12.49±1.28)、(15.67±1.45)、(35.28±1.14)分,差异显著(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中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全血高切粘度(4.57±0.49)mPa·s、全血中切粘度(5.65±0.42)mPa·s、全血低切粘度(8.62±1.31)mPa·s均低于对照组的(4.92±0.58)、(5.96±0.75)、(9.27±1.54)mPa·s,差异显著(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后循环缺血眩晕采取银杏达莫注射液与倍他司汀共同治疗效果明显,可明显缓解眩晕症状,改善血液粘度,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达莫 倍他司汀 后循环缺血眩晕 血液粘度
下载PDF
低频电刺激辅助丁苯酞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症
16
作者 王苗苗 周国平 《华夏医学》 CAS 2024年第1期145-149,共5页
目的观察低频电刺激辅助丁苯酞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眩晕症状及脑血流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2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7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37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丁苯酞,研究组在对照组基... 目的观察低频电刺激辅助丁苯酞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眩晕症状及脑血流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2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7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37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丁苯酞,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低频电刺激。比较两组眩晕症状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脑血流量。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眩晕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全血黏度、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右侧椎动脉血流速度、左侧椎动脉血流速度、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频电刺激辅助丁苯酞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能有效改善眩晕症状,降低血液黏度,提高脑血流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频电刺激 丁苯酞 后循环缺血 眩晕
下载PDF
后循环缺血患者CTA及HR-MRI颅内动脉管壁斑块特征分析
17
作者 岳玉雪 唐雪珂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4年第3期394-398,共5页
目的探讨后循环缺血患者头颅CT血管成像(CTA)及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颅内动脉管壁斑块特征。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3年5月在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后循环缺血患者100例,年龄(57.76±8.92)岁,男58例,女42例。其中,短暂性... 目的探讨后循环缺血患者头颅CT血管成像(CTA)及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颅内动脉管壁斑块特征。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3年5月在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后循环缺血患者100例,年龄(57.76±8.92)岁,男58例,女42例。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49例,脑梗死患者51例。分析CTA判断脑血管狭窄、侧支循环情况及CTA、HR-MRI斑块检出情况,分析TIA和脑梗死患者HR-MRI斑块参数差异,一致性分析采用Kappa检验,组间差异采用t检验、χ^(2)检验。结果CTA判断脑血管狭窄的结果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Kappa值为0.761,P<0.05,CTA判断脑血管狭窄的准确率为85.00%(85/100);CTA判断脑血管侧支循环的结果与DSA检查结果Kappa值为0.820,P<0.05,CTA判断脑血管侧支循环的准确率为91.00%(91/100);脑梗死患者CTA、HR-MRI斑块检出率分别为92.16%(47/51)和90.20%(46/51),明显高于TIA患者[77.55%(38/49)、73.47%(36/4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181、4.737,均P<0.05);HR-MRI斑块参数比较:脑梗死患者斑块面积、斑块负荷、重构指数分别为(5.86±0.92)mm^(2),(26.17±4.82)%、(1.19±0.19),明显高于TIA患者[(3.94±0.82)mm^(2),(21.14±4.43)%、(1.10±0.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001、-5.427、-2.308,均P<0.05);脑梗死患者正性重构比例、易损斑块比例、斑块位于腹侧或上侧壁比例分别为82.35%(42/51)、72.55%(37/51)、76.47%(39/51),明显高于TIA患者[63.27%(31/49)、34.69%(17/49)、36.73%(18/4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619、14.417、16.099,均P<0.05)。结论CTA在后循环缺血患者脑血管狭窄及侧支循环判断中有一定应用价值,TIA和脑梗死患者HR-MRI斑块参数有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血管成像 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 后循环缺血 斑块
下载PDF
钩草平肝汤联合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临床观察
18
作者 胡小花 黄纡寰 段小林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第6期133-135,154,共4页
目的观察自拟钩草平肝汤联合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原则,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肝阳上亢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用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观察组... 目的观察自拟钩草平肝汤联合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原则,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肝阳上亢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用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自拟钩草平肝汤口服及针刺治疗,2组疗程均为10 d。比较2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经颅多普勒(TCD)血流检查指标等。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6.67%(29/30),高于对照组的76.67%(23/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TCD各项指标平均血流速度(Vm)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且观察组的左、右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的Vm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钩草平肝汤联合针刺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眩晕症状,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眩晕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肝阳上亢证 钩草平肝汤 针刺疗法 中医综合疗法
下载PDF
早期针刺治疗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痰浊上蒙证患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7
19
作者 李鑫 张智龙 许可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3年第2期166-169,共4页
目的 观察早期针刺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痰浊上蒙证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选择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痰浊上蒙证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针药组及西药组,每组各30例。西药组给予西比灵胶囊口服,每晚睡前服用1次,每次5 mg... 目的 观察早期针刺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痰浊上蒙证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选择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痰浊上蒙证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针药组及西药组,每组各30例。西药组给予西比灵胶囊口服,每晚睡前服用1次,每次5 mg,针药组在西药组基础上采用调气化痰定眩法针刺,穴取中脘、丰隆、支沟、四神聪等,留针30 min, 1次/d,两组均持续治疗8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眩晕评估评分量表(dizziness assessment rating scale, DARS)评分,眩晕障碍评定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 DHI)评分,检测大脑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 VA)、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 BA)血流速度变化及中医证候积分,并判定临床疗效。结果 针药组总有效率为96.67%(29/30),西药组为73.33%(22/30),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后DARS评分、DHI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且针药组优于西药组(P<0.01)。针药组治疗后双侧VA、BA血流速度较治疗前增快(P<0.01),且快于西药组(P<0.01)。结论 早期针刺治疗能改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痰浊上蒙证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表现,其机制可能与改善VA、BA血流速度、增加血流、提高脑灌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痰浊上蒙证 针刺疗法
下载PDF
猎人弓综合征一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20
作者 宁召腾 宫健 +3 位作者 刘基 于萍 王贤军 孙洪扬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616-619,共4页
猎人弓综合征(BHS)又称旋转性椎动脉闭塞综合征,是由于头颈部转动或后伸时椎动脉受压迫导致后循环缺血症状的临床综合征。该病临床表现与椎动脉型颈椎病类似,易引起临床医师的误诊。现将本院收治的1例BHS患者报道如下,希望通过分析该患... 猎人弓综合征(BHS)又称旋转性椎动脉闭塞综合征,是由于头颈部转动或后伸时椎动脉受压迫导致后循环缺血症状的临床综合征。该病临床表现与椎动脉型颈椎病类似,易引起临床医师的误诊。现将本院收治的1例BHS患者报道如下,希望通过分析该患者影像学特点及诊治经过,提高临床医师对该少见疾病的认识,减少其漏诊率及误诊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猎人弓综合征 椎动脉 转颈试验 后循环缺血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