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mplex knee injuries treated in acute phase: Long-term results using Ligament Augment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System artificial ligament 被引量:4
1
作者 John Gliatis Konstantinos Anagnostou +3 位作者 Pantelis Tsoumpos Evdokia Billis Maria Papandreou Spyridon Plessas 《World Journal of Orthopedics》 2018年第3期24-34,共11页
AIM To present the long-term results of complex knee injuries, treated early using the Ligament Augment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System(LARS) artificial ligament to reconstruct 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METHODS ... AIM To present the long-term results of complex knee injuries, treated early using the Ligament Augment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System(LARS) artificial ligament to reconstruct 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METHODS From September 1997 to June 2010, thirty-eight complex knee injuries were treated, where early arthroscopic PCL reconstructions were undergone, using the LARS(Surgical Implants and Devices, Arc-sur-Tille, France) artificial ligament. Exclusion criteria were: Late(> 4 wk) reconstruction, open technique, isolated PCL reconstruction, knee degenerative disease, combinedfracture or vascular injury and use of allograft or autograft for PCL reconstruction. Clinical and functional outcomes were assessed with IKDC Subjective Knee Form, KOS-ADLS questionnaire, Lysholm scale and SF-12 Health Survey. Posterior displacement(PD) was measured with the Telos Stress Device. RESULTS Seven patients were excluded; two because of coexisting knee osteoarthritis and the remaining five because of failure to attend the final follow-up. The sample consisted of 31 patients with mean age at the time of reconstruction 33.2 ± 12.5 years(range 17-61). The postoperative follow-up was on average 9.27 ± 4.27 years(range 5-18). The mean average IKDC and KOS scores were 79.32 ± 17.1 and 88.1 ± 12.47% respectively. Average PD was 3.61 ± 2.15 mm compared to 0.91 ± 1.17 mm in the uninjured knees(one with grade 1+ and two with grade 2 +). Dial test was found positive in one patient, whereas the quadriceps active drawer test was positive in three patients. None was tested positive on the reverse-pivot shift test. The range of motion(ROM) was normal in thirty knees, in comparison with the contralateral one. There was no extension deficit. Osteoarthritic changes were found in three knees(9.6%).CONCLUSION Early treatment of complex knee injuries, using LARS artificial ligament for PCL reconstruction sufficiently reduces posterior tibia displacement and provides satisfactory long-term functional outcom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lex KNEE injuries 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ute RECONSTRUCTION ligament Augment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System
下载PDF
丝线重建颈后方韧带复合体联合Centerpiece支撑钢板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中的应用
2
作者 罗宇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4年第9期1462-1465,共4页
目的:分析丝线重建颈后方韧带复合体联合Centerpiece支撑钢板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3年6月我院收治的80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 目的:分析丝线重建颈后方韧带复合体联合Centerpiece支撑钢板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3年6月我院收治的80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实施传统颈后路单开门缝线悬吊门轴干预;观察组实施丝线重建颈后方韧带复合体联合Centerpiece支撑钢板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影像学观测指标(椎管矢状径、颈椎曲度、C_(2)~C_(7)Cobb角、颈椎活动度、最窄节段椎管面积)。结果:术后3个月~1年,观察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1年,观察组椎管矢状径、颈椎曲度、C_(2)~C_(7)Cobb角、颈椎活动度、最窄节段椎管面积均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C_(4)、C_(6)门轴骨愈合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1年,两组患者C_(4)、C_(6)门轴骨愈合情况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丝线重建颈后方韧带复合体联合Centerpiece支撑钢板应用于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中具备良好的治疗效果,能有效恢复颈椎功能,减轻对最窄节段椎管面积、颈椎活动度、门轴骨愈合情况及椎管扩大程度的影响,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颈椎轴性症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线缝合 颈后方韧带复合体 Centerpiece支撑钢板 单开门椎管成形术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下载PDF
CT与MRI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合并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的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3
作者 王瑞波 王自涛 +1 位作者 李燕平 孙邦建 《中国医学装备》 2024年第6期50-55,共6页
目的:探讨CT与MRI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合并后方韧带复合体(PLC)损伤的评价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6月邯郸市第一医院诊治的68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将其中32例确诊为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并发PLC... 目的:探讨CT与MRI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合并后方韧带复合体(PLC)损伤的评价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6月邯郸市第一医院诊治的68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将其中32例确诊为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并发PLC损伤患者纳入PLC组,36例未并发PLC损伤患者纳入非PLC组。所有患者均于术前行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检查,采用四格表法计算CT、MRI诊断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并发PLC损伤的阳性和阴性预测值,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CT、MRI诊断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并发PLC损伤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值、灵敏度及特异度。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并发PLC损伤的危险因素,比较两组载荷分享评分系统(LCS)评分、椎管内占位率、胸腰椎损伤分类及严重程度(TLICS)评分,以及柯布(Cobb)角、椎体楔变角(SIEA)、局部后凸角(LK)及棘突间距增加值(IISD)的差异。结果:68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经CT检查后,其中34例显示PLC损伤,34例显示无PLC损伤,PLC损伤的阳性预测值为70.59%(24/34),阴性预测值为76.47%(26/34),与“金标准”相比,一致性一般(Kappa=0.471,P<0.001);经MRI检测后,其中33例显示PLC损伤,35例显示无PLC损伤,PLC损伤阳性预测值为90.91%(30/33),阴性预测值为94.29%(33/35),与“金标准”相比,一致性较好(Kappa=0.853,P<0.001)。MRI的诊断确诊率为92.65%(63/68),高于CT的73.53%(50/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43,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CT、MRI诊断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并发PLC损伤的AUC分别为0.730、0.919;灵敏度分别为70.60%、75.40;特异度分别为88.20%、95.70%。PLC组与非PLC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受伤原因、LCS评分以及椎管内占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TLICS评分、Cobb角、SIEA、LK及IISD比较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9.443、4.181、4.973、5.198、5.056,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LICS评分>5分、Cobb角、SIEA、LK及IISD是影响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并发PLC损伤的危险因素(OR=13.973、1.155、1.365、1.385、5.262,P<0.05)。结论:MRI诊断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合并PLC损伤效能高于CT,且TLICS评分、Cobb角、SIEA、LK及IISD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并发PLC损伤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体层成像(CT) 磁共振成像(MRI)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PLC) 影响因素
下载PDF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合并PLC损伤患者术后再骨折的原因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李庆伟 孔祥清 孟纯阳 《中国实用医药》 2023年第9期37-40,共4页
目的分析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合并后方韧带复合体(PLC)损伤患者术后再骨折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及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的68例OVCF合并PLC损伤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根据术后影像学检查显示是否... 目的分析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合并后方韧带复合体(PLC)损伤患者术后再骨折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及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的68例OVCF合并PLC损伤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根据术后影像学检查显示是否发生再次骨折分为再骨折组(32例)和对照组(36例)。比较两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骨水泥量、骨密度、手术方式、穿刺方法、Cobb角、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1.4个月。再骨折组32例(34个椎体),发生在手术椎体相邻节段椎体25例(26个椎体),手术椎体非相邻节段椎体7例(8个椎体),再骨折率为47.06%(32/68)。两组患者的年龄、身高、体重、骨水泥量、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骨折组ODI评分(36.19±5.69)分高于对照组的(32.09±7.32)分,骨密度(3.04±0.42)g/cm^(2)小于对照组的(3.52±0.47)g/cm^(2),Cobb角(37.56±6.61)°大于对照组的(33.15±4.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骨折组PVP 24例、PKP 8例,单侧穿刺22例、双侧穿刺10例;对照组PVP 9例、PKP 27例,单侧穿刺15例、双侧穿刺21例。两组患者手术方式及穿刺方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方式、穿刺方法、Cobb角、ODI评分和骨质疏松严重程度是OVCF合并PLC损伤患者术后再骨折的影响因素。行PKP、双侧穿刺、Cobb角越小,OVCF合并PLC损伤患者术后发生椎体再骨折的几率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 再骨折 经皮椎体成形术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下载PDF
3D打印辅助置钉联合改良PLIF在退行性脊柱侧弯矫形中的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李亮 梁梅 +3 位作者 王聪聪 沈世彬 黄浩然 周政纲 《实用骨科杂志》 2023年第12期1062-1069,共8页
目的 探讨3D打印辅助椎弓根钉置入联合改良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PLIF)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弯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青岛市城阳区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47例,随... 目的 探讨3D打印辅助椎弓根钉置入联合改良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PLIF)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弯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青岛市城阳区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4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23例患者,男11例,女12例;年龄54~76岁,平均(63.09±6.22)岁;均选择常规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矫形术及PLIF的手术方式。观察组24例患者,男11例,女13例;年龄51~72岁,平均(60.64±5.65)岁;在术前应用3D打印技术制定手术方案后进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矫形术及保留后纵韧带复合体的改良PLIF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透视次数、置钉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术前及术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脊髓功能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变化,术前及末次随访Cobb角变化,置钉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观察组术中实际置入的椎弓根螺钉的直径和长度、进钉点与后正中线的距离以及椎弓根钉外展角度等指标与术前椎弓根钉置入的测量情况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术中置钉可接受率及准确率上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手术时间、透视次数、置钉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方面的比较均低于对照组(P<0.05)。所有手术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18个月,平均(13.20±2.51)个月。观察组在术后1个月、6个月及12个月的VAS、JOA评分及ODI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方面,观察组也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应用3D打印辅助置钉联合改良PLIF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弯,能显著减少手术时间、透视次数、置钉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提高手术效率及手术的安全性,有效地减少了手术产生的二次创伤及透视辐射伤害,使术中医护人员及患者的身体健康得到保护,可以有效减轻术后患者的疼痛,对患者术后脊柱功能的恢复也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脊柱侧弯 3D打印技术 后方棘突韧带复合体 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
下载PDF
不同椎板切除回植术生物力学特性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6
作者 徐铖菡 禚汉杰 +6 位作者 柴旭斌 郝宇鹏 张博文 陈勤 王彦金 栗林 周英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742-752,共11页
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分析的方法,比较三种腰椎椎板切除回植术(laminectomy replantation,LMRP)的生物力学特性,为LMRP的选择提供相关生物力学依据.方法:提取一名35岁健康男性志愿者的全腰椎CT图像数据,建立L1~L5的有限元模型,得到正常... 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分析的方法,比较三种腰椎椎板切除回植术(laminectomy replantation,LMRP)的生物力学特性,为LMRP的选择提供相关生物力学依据.方法:提取一名35岁健康男性志愿者的全腰椎CT图像数据,建立L1~L5的有限元模型,得到正常全腰椎模型M0并进行有效性验证.参照临床手术方法,以L3椎体为手术节段,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及韧带离断情况建立不同的LMRP模型,包括揭盖式LMRP模型M1;头侧翻转式LMRP模型M2a、尾侧翻转式LMRP模型M2b;保留棘间、棘上韧带连续性的旋转式LMRP模型M3.对各模型L5椎体下表面进行固定约束,在L1椎体上表面施加垂直向下的压力载荷500N,同时在该表面施加10N·m力矩载荷,分别进行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六种工作状态加载,分析各模型在6种运动状态下各节段腰椎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及各部位最大等效应力.结果:与相关文献数据比较,模型M0中L1~L5各节段ROM及总ROM与既往研究结果相近,证明本模型有效.前屈状态下M1~M3模型相较于M0,L1~L5 整体 ROM 增大百分比依次为 M1(21.6%)>M2b(15.6%)>M2a(12.1%)>M3(3.6%)>M0;L2/3 节段 ROM增大百分比为 M1(52.8%)>M2b(51.8%)>M2a(11.7%)>M3(10.5%)>M0;L3/4 节段 ROM 增大百分比为 M1(50.0%)>M2a(46.7%)>M2b(17.1%)>M3(7.9%)>M0;各模型 L1/2 椎间盘最大等效应力较 M0 增大 19.0%~23.0%;L2/3 椎间盘最大等效应力变化百分比为 M1(29.42%)>M2b(29.41%)>M2a(6.1%)>M3(5.2%)>M0;L3/4椎间盘最大等效应力变化百分比为M1(26.6%)>M2a(26.2%)>M2b(7.5%)>M3(2.5%)>M0;L4/5椎间盘最大等效应力较M0减少10.0%~11.5%;L1~L5关节软骨整体最大等效应力变化百分比为M2a(63.6%)>M1(61.3%)>M2b(9.2%)>M3(3.5%)>M0;各模型术椎椎体及椎弓根处钛钉最大等效应力无明显差异且M3最小;术椎棘突及棘突处钛钉最大等效应力由大到小依次为M2a>M3>M1>M2b;两侧微型钛板最大等效应力由大到小依次均为M2a>M3>M1,M2b中两侧微型钛板的最大等效应力规律与术椎及其他内固定物最大等效应力规律不一致;M1与M3微型钛板整体应力明显低于M2a与M2b且应力分布相对均匀.左旋右旋状态下,M1~M3模型中L3/4节段ROM较M0增大约40%,其他状态下各模型ROM及最大等效应力无明显差异.结论:相较于揭盖式和翻转式LMRP,保留棘间、棘上韧带连续性的旋转式LMRP各节段ROM与正常模型接近,具有良好的术后稳定性,各结构应力与正常模型相比变化较小,内固定物应力分布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板切除回植术 后方韧带复合体 生物力学 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双Y型钛板内固定联合后方韧带复合体回植椎板成形术在脊髓脊柱手术的临床应用
7
作者 荣孝慈 肖宗宇 +4 位作者 黄煜伦 李学涛 邵杰 祝海平 王之敏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23年第12期140-145,共6页
目的探讨双Y型钛板内固定联合后方韧带复合体(posterior ligamentous complex,PLC)回植椎板成形术在脊髓脊柱手术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在脊髓脊柱手术中采用经双Y型钛板内固定联合PLC回植技术重建椎管的6例脊髓脊柱疾病病例资料... 目的探讨双Y型钛板内固定联合后方韧带复合体(posterior ligamentous complex,PLC)回植椎板成形术在脊髓脊柱手术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在脊髓脊柱手术中采用经双Y型钛板内固定联合PLC回植技术重建椎管的6例脊髓脊柱疾病病例资料。术后所有患者随访3~12个月,复查时行脊柱螺旋CT三维重建及脊柱MRI检查。采用改良McCormick分级标准评估临床症状和日本骨科协会脊髓功能评分(IJOA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末次随访时分级及评分分别与术前比较,采用White&Panjabi脊柱不稳评分标准评估术后脊柱稳定性,分别测量手术前后颈、胸、腰椎使用双Y型钛板PLC回植的各节段椎管的横径和前后径,评估术后是否造成椎管狭窄。结果6例患者术中游离椎板节段数为(4.0±2.9)个(1~8个),手术椎管共24个节段,其中固定节段23个,包括使用双Y型微钛板固定节段为15段,两孔微钛板固定节段为8段。除1例术后切口为Ⅰ类乙等愈合,其余患者术后切口均为Ⅰ类甲等愈合,无感染、局部异常积液、脑脊液漏,未出现钛板置入导致的脊髓、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术后复查CT显示局部微钛板固定良好,无塌陷、移位、断板等情况发生,椎管无后凸、侧凸畸形。6例患者随访时间为(8±4.1)个月(3~12个月)。McCormick分级,术前:Ⅱ级5例,Ⅲ级1例;末次随访:Ⅰ级3例,Ⅱ级1例,Ⅲ级1例,Ⅳ级1例;与术前相比,临床症状好转3例,不变1例,恶化2例。IJOA评分术前(16.33±1.97)分,末次随访升至(17.67±2.5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P=0.01)。末次随访时,6例患者术后White&Panjabi脊柱不稳评分均<5分,无1例出现脊柱失稳。与术前比较15个使用双Y型微钛板固定节段术后椎管横径和前后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脊髓脊柱手术采用双Y型钛板内固定联合PLC回植椎板技术重建椎管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改善、并发症少,术后无脊柱失稳及椎管狭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管狭窄 椎板成形术 双Y型钛板 后方韧带复合体 脊柱稳定性
下载PDF
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对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后邻近节段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8
作者 魏巍 王天昊 +4 位作者 刘建恒 毛克亚 李慧 潘春昂 赵永飞 《颈腰痛杂志》 2023年第3期324-328,334,共6页
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方法量化评价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posterior ligament complex,PLC)对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和小关节的生物力学影响。方法建立正常的腰骶椎(L_(1)-S_(1))三维有限元模型(normal model,Nm),分别建... 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方法量化评价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posterior ligament complex,PLC)对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和小关节的生物力学影响。方法建立正常的腰骶椎(L_(1)-S_(1))三维有限元模型(normal model,Nm),分别建立单纯融合模型(fusion model,Fm)、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模型(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model,PLIFm)、切除上邻近节段PLC的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模型(PLC resection and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model,PR&PLIFm),在相同的预载荷和力矩加载下进行前屈、后伸、侧弯和扭转运动,分析比较4组模型手术及邻近节段的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椎间盘应力和小关节接触力变化。结果成功建立了正常有效的腰骶椎有限元模型及3种融合模型。3种融合模型均出现邻近节段ROM和椎间盘应力的不同程度增加,PLIFm和PR&PLIFm在邻近节段ROM、椎间盘应力和小关节接触力的增加更显著,切除PLC在前屈时对上邻近节段所受影响更大。结论腰椎融合导致邻近节段活动度、椎间盘应力和小关节负荷的增加,切除后方韧带复合体导致邻近节段的应力增加,邻近节段退变的风险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后方韧带复合体 脊柱融合术 生物力学 邻近节段退变 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保留脊柱后方韧带复合体腰椎管扩大术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 被引量:21
9
作者 马凯 姜长明 +5 位作者 杨群 吴春明 唐开 李正维 姜滨 王以进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918-922,共5页
目的评价保留脊柱后方韧带复合体腰椎管扩大术临床疗效及生物力学特征。方法取8个新鲜腰骶椎标本,根据处理方法,分为3组。A组:8个完整腰骶椎标本进行生物力学测定;B组:A组测试后,切除L3~53个全椎板,保留后方韧带复合体,即为保留脊柱后... 目的评价保留脊柱后方韧带复合体腰椎管扩大术临床疗效及生物力学特征。方法取8个新鲜腰骶椎标本,根据处理方法,分为3组。A组:8个完整腰骶椎标本进行生物力学测定;B组:A组测试后,切除L3~53个全椎板,保留后方韧带复合体,即为保留脊柱后方韧带复合体的腰椎管扩大术(改良术式);C组:B组测试后,将保留的韧带复合体切除,即为传统术式。3组均行轴向压缩实验、三点弯曲实验及扭转实验。2000年6月-2006年6月,收治309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保留脊柱后方韧带复合体腰椎管扩大术。其中男152例,女157例;年龄20~80岁,平均57.2岁。病程3个月~41年。单纯腰椎管狭窄症55例;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254例,其中合并L4、5椎间盘突出105例,L4~S1椎间盘突出56例,L5、S1椎间盘突出86例,L2、3高位腰椎间盘突出7例。术后采用JOA下腰痛手术疗效评分标准、患者手术满意度及影像学观察进行疗效评定。结果轴向压缩实验:前屈时,A、B组应变、应力、轴向位移均小于C组(P<0.01);轴向刚度大于C组(P<0.01)。后伸时,A、B、C3组间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点弯曲实验:在相同弯矩下,挠度、倾角、弯曲刚度A、C组及B、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扭转实验:相同扭角条件,B组承载的扭矩大于C组(P<0.01);相同扭矩条件,B组扭角小于C组(P<0.01),B组扭转刚度大于C组(P<0.01)。临床应用结果:术中神经根牵拉伤7例;术后脑脊液漏5例,伤口感染4例,经处理后痊愈。309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7年。根据JOA下腰痛评分标准,JOA评分平均改善率为86.0%;其中优163例,良112例,可34例,优良率89%。X线片未见椎体不稳。患者手术满意度为87%。结论保留脊柱后方韧带复合体腰椎管扩大术有利于保持脊柱的力学稳定性,疗效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 减压术 脊柱后方韧带复合体
下载PDF
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保留颈后韧带复合体加微型钛板固定的生物力学 被引量:16
10
作者 张成程 林月秋 +1 位作者 陈建明 周吉祥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9-62,共4页
目的:探讨保留颈后韧带复合体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联合微型钛板固定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制备新鲜羊颈椎标本10具,分成两组,每组5具。A组,保留颈后方韧带复合体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组;B组,保留颈后韧带复合体联合微型钛板固定单开门... 目的:探讨保留颈后韧带复合体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联合微型钛板固定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制备新鲜羊颈椎标本10具,分成两组,每组5具。A组,保留颈后方韧带复合体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组;B组,保留颈后韧带复合体联合微型钛板固定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组。两组先分别测完整标本状况下弯曲、左右侧屈及轴性旋转的生物力学数据。A组、B组制成手术模型标本后再分别测上述生物力学数据,与完整标本对比。结果:A组术后在抵抗前屈载荷时与完整标本时无明显差异(P>0.05),但在抵抗左右侧屈(P<0.05)及对抗轴向旋转载荷时稳定性较完整标本下降(P<0.05)。B组术后在抵抗前屈载荷及左右侧屈载荷时与完整标本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在对抗轴向旋转载荷时稳定性较完整标本下降(P<0.05),但较A组差异小(P<0.05)。结论:保留颈后方韧带复合体结合微型钛板固定的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其颈椎标本在对抗侧屈及轴性旋转载荷方面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优于单纯保留颈后方韧带复合体的单开门椎管成形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后方韧带复合体 微型钛板 单开门 椎管成形术 生物力学
下载PDF
保留颈后方韧带复合体对单开门颈椎板成形术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2
11
作者 王伟 任龙喜 +2 位作者 张彤童 韩正锋 王渊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2期122-125,共4页
目的:观察保留颈后方韧带复合体对单开门颈椎板成形术的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方法:新鲜羊颈椎标本24具,分成三组,每组8具。A组,完整标本组,保留伸肌,切除前方结构;B组,在A组方法处理基础上行保留颈后方韧带复合体单开门颈椎板成形术;C组... 目的:观察保留颈后方韧带复合体对单开门颈椎板成形术的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方法:新鲜羊颈椎标本24具,分成三组,每组8具。A组,完整标本组,保留伸肌,切除前方结构;B组,在A组方法处理基础上行保留颈后方韧带复合体单开门颈椎板成形术;C组,在A组基础上行传统单开门颈椎板成形术。在电子万能试验机上行生物力学试验,测试项目包括三点折弯试验、轴向拉伸试验和压缩试验。分析比较三组间的差异性。结果:三点折弯试验标本变直时A、B两组位移无差异,C组与A、B两组比较均明显减小(P<0.05);在变直时A、B两组加载力无差异,C组则较A、B两组明显变小(P<0.05)。拉伸试验在变直时B组与A组比较加载力明显变小(P<0.05),C组与A组相比显著变小(P<0.01),同时C组与B组比较也明显变小(P<0.05);10N位移B、C两组与A组相比均明显增大(P<0.05)。压缩试验中在前方加压10N时B组与A组比较位移明显变大(P<0.05),C组显著大于A组(P<0.01),同时C组亦明显大于B组(P<0.05)。结论:在对抗导致颈椎变直和前屈的应力方面,保留颈后方韧带复合体完整性的单开门手术标本明显优于破坏了其完整性的传统单开门手术标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开门 颈椎板成形术 颈后方韧带复合体 生物力学 颈椎
下载PDF
胸腰椎骨折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的MRI诊断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6
12
作者 黄承 王艺伟 +6 位作者 李斌 蒋毅 张丛笑 左如俊 石岩 吴磊 曹俊明 《医学研究杂志》 2016年第9期110-113,共4页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的MRI诊断方法与效果,分析胸腰椎骨折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2012年4月~2015年4月选择在笔者医院骨科诊治的8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都进行MRI诊断与手术探查确诊。结果MRI诊断为...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的MRI诊断方法与效果,分析胸腰椎骨折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2012年4月~2015年4月选择在笔者医院骨科诊治的8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都进行MRI诊断与手术探查确诊。结果MRI诊断为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28例,手术所见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30例,为此胸腰椎骨折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的MRI诊断敏感度与特异性分别为93.3%和100.0%。随着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程度的增加,脊髓损伤百分比明显增加,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体重指数、腰椎间盘病变和骨赘为导致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发生的主要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胸腰椎骨折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比较常见,体重指数、腰椎间盘病变和骨赘为主要的危险因素,MRI诊断具有很好的敏感度、特异性,能有效反应损伤程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 MRI黄韧带 棘间韧带
下载PDF
椎板截骨原位回植椎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疗效分析 被引量:10
13
作者 段大鹏 陈志龙 +1 位作者 徐洪海 刘宗智 《中国骨伤》 CAS 2018年第4期347-353,共7页
目的 :比较后路椎板截骨原位回植椎间融合术与椎板全切椎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手术治疗的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16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92例,女75例;年龄45~75(5... 目的 :比较后路椎板截骨原位回植椎间融合术与椎板全切椎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手术治疗的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16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92例,女75例;年龄45~75(59.6±12.4)岁。167例患者根据不同的手术方式分为椎板回植组(82例)和椎板全切组(85例),对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及临床结果进行分析,其中一般情况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临床结果包括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ability Index,ODI),影像学资料,Mac Nab结果以及术后硬膜外纤维化(epidural fibrosis,EF)和相邻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发生率。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8~36个月,平均(24.8±5.7)个月,且两组患者的随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椎板回植组末次随访时VAS、ODI指数及JOA评分分别为(2.0±1.1)分、(24.0±1.8)%、(19.8±8.2)分,椎板全切组分别为(2.5±1.6)分、(23.3±2.0)%、(22.5±8.5)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Mac Nab标准,椎板回植组优59例,良20例,可3例;椎板全切组优47例,良26例,可12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板回植组16例出现EF,发生率为19.51%;椎板全切组30例,发生率为35.2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板回植组出现20例ASD,发生率为24.39%;椎板全切组出现37例,发生率为43.5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板截骨回植术与椎板全切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均可取得理想的临床效果,而椎板截骨回植术保留了脊柱后方韧带复合体的完整性,术后EF和ASD发生率低,是一种较好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板截骨回植术 硬膜外纤维化 相邻节段退变 脊柱后方韧带复合体
下载PDF
伤椎椎弓根长螺钉在治疗胸腰椎骨折中的应用 被引量:18
14
作者 陈德纯 来津 +3 位作者 谭俊铭 王朝阳 邢顺民 时国华 《颈腰痛杂志》 2013年第1期46-49,共4页
目的探讨伤椎置钉应用长螺钉在胸腰椎骨折的复位作用。方法对62例AO分类为A型及部分B1、B2型胸腰椎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采用后路手术,分析伤椎形态特点,伤椎椎弓根两侧或一侧置入长度与上下椎弓根等长的螺钉,通过长螺钉... 目的探讨伤椎置钉应用长螺钉在胸腰椎骨折的复位作用。方法对62例AO分类为A型及部分B1、B2型胸腰椎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采用后路手术,分析伤椎形态特点,伤椎椎弓根两侧或一侧置入长度与上下椎弓根等长的螺钉,通过长螺钉置顶、撬拨复位等,使压缩、爆裂粉碎椎体恢复正常或近似正常高度及解剖序列,恢复椎管容积,占位>50伴神经症状者在术中减压并需用其他器械辅助进行椎管内骨片复位。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0月,平均19月,62例患者均伤椎置长钉,共118枚,骨折块复位和椎体高度恢复,Cobb角较术前纠正;其中1例复位不佳,均无后方韧带复合体过撑。结论伤椎置钉技术对胸腰爆裂椎骨折具有良好的即时复位效果,但伤椎长螺钉更加容易复位及维持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 骨折 复位 后方韧带复合体
下载PDF
后方韧带复合体逐级切除对损伤胸腰椎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6
15
作者 李耀 沈中海 王向阳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53-557,共5页
目的 研究后方韧带复合体逐级切除对损伤胸腰椎稳定性的影响,验证棘上韧带对维持损伤胸腰椎稳定的作用。方法 取8具健康新鲜人体T11-L3节段标本,于L1椎体中1/3行楔形切除,并在材料试验机上压缩至闭合以制备L1椎体骨折。对T12-L1处后... 目的 研究后方韧带复合体逐级切除对损伤胸腰椎稳定性的影响,验证棘上韧带对维持损伤胸腰椎稳定的作用。方法 取8具健康新鲜人体T11-L3节段标本,于L1椎体中1/3行楔形切除,并在材料试验机上压缩至闭合以制备L1椎体骨折。对T12-L1处后方韧带复合体按照关节囊、棘间韧带、棘上韧带、黄韧带的顺序进行逐级切除,依次连续测量T12-L1节段前屈、后伸、侧弯、旋转运动时的运动范围(range of motion, ROM)及中性区(neutral zone, NZ)变化。结果 在前屈和后伸运动中,椎体切除及棘上韧带断裂后,ROM及NZ显著增加。在侧弯运动中,椎体切除和关节囊破坏后,ROM显著增加。在旋转活动中,椎体切除及关节囊破坏导致ROM增加,NZ无显著增加。结论 棘上韧带断裂后,T12-L1节段稳定性发生显著下降,尤其在前屈运动中。棘上韧带是维持胸腰椎节段稳定性的关键韧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方韧带复合体 逐级切除 胸腰椎 稳定性 生物力学
下载PDF
影像学参数与胸腰段PLC及神经损伤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张志成 刘秀梅 +2 位作者 李放 任大江 孙天胜 《实用骨科杂志》 2014年第5期389-393,463,共6页
目的分析胸腰段损伤椎体压缩、平移、椎管侵及、后凸畸形等骨性影像学参数与后方韧带复合体及神经损伤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12月间的胸腰段损伤(T11~L2)患者48例,排除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和病理性骨折患者。所有患者均具... 目的分析胸腰段损伤椎体压缩、平移、椎管侵及、后凸畸形等骨性影像学参数与后方韧带复合体及神经损伤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12月间的胸腰段损伤(T11~L2)患者48例,排除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和病理性骨折患者。所有患者均具备X线片、CT平扫及矢状位重建、MRI检查。CT正中矢状位片上测量局部后凸角、伤椎楔变角、伤椎前后壁高度、伤椎压缩率、棘突间距、椎体间平移距离、椎管前后径;轴位CT测量后壁骨折块突入椎管的距离,除以椎管前后径计算为椎管侵及率。根据MRI的表现将后方韧带复合体(posterior ligamentous complex,PLC)状态分为无损伤、不完全损伤、完全断裂。记录ASIA运动评分及ASIA残损分级。使用Spearman相关系数评估影像学参数、韧带损伤、神经损伤间的相关性。结果 3例患者局部后凸角大于30°,4例患者椎体楔变角大于30°,6例局部后凸角大于20°,11例椎体楔变角大于20°。10例椎体压缩率大于50%,29例椎体间平移大于3.5 mm,6例棘突间距增大大于7mm,12例椎管侵及率大于50%。根据MRI评估,17例患者存在PLC损伤。局部后凸角大于30°、椎体间平移大于3.5mm、棘突间距增大大于7 mm时,与PLC损伤存在有统计学意义的正相关性,而当椎体间平移大于2.5 mm、椎管侵及率大于50%时,与AISA残损分级和ASIA运动评分存在有统计学意义的负相关性。其他未见明显相关性。结论椎体间平移大于3.5 mm、局部后凸角大于30°、棘突间距增宽大于7 mm通常合并PLC损伤,椎管侵及率大于50%及椎体间平移大于2.5 mm时倾向于合并神经损伤。PLC和神经组织的状态应直接通过MRI进行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段损伤 后方韧带复合体 评估 脊髓损伤 后凸畸形
下载PDF
保留后部韧带复合体结构对腰椎减压融合术后相邻节段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超 杨枫 +1 位作者 徐成 阮狄克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31-135,共5页
目的比较人体腰椎标本保留后部韧带复合体(posterior ligament complex,PLC)结构在位移及载荷两种不同加载模式下对腰椎减压融合术后相邻节段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方法 6具急性脑死亡新鲜青年男性T12~S2尸体标本,每个标本在位移及载... 目的比较人体腰椎标本保留后部韧带复合体(posterior ligament complex,PLC)结构在位移及载荷两种不同加载模式下对腰椎减压融合术后相邻节段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方法 6具急性脑死亡新鲜青年男性T12~S2尸体标本,每个标本在位移及载荷加载两种模式下依次完成以下状态的生物力学测试:完整状态、L4~5椎板间大开窗减压固定、L4~5全椎板切除减压固定。通过摄像系统非接触式测量融合相邻节段运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并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在位移加载模式下,全椎板切除组屈曲ROM较椎间大开窗组显著增加,而在后伸、侧弯及旋转方面两组无显著性的差别。结论位移和载荷加载模式对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的生物力学影响存在差异性。与保留PLC结构的椎间大开窗减压方式相比,破坏PLC结构的全椎板切除减压方式可以导致相邻节段屈曲ROM显著增加,并提高相邻节段在后伸、侧弯及旋转等运动状态下ROM,其远期出现融合相邻节段失稳的可能性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融合 后部韧带复合体 相邻节段退变 生物力学
下载PDF
保留后方韧带复合体在胸腰椎骨折治疗中的意义 被引量:5
18
作者 王伟 任龙喜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8期1366-1368,i0001,共4页
[目的]探讨保留后方韧带复合体在胸腰椎骨折治疗中的意义。[方法]1998~2002年单一节段胸腰椎爆裂骨折治疗中保留后方韧带复合体44例,同期行胸腰椎爆裂骨折治疗切除后方韧带复合体者35例。两种方法分别有15例(定义为A组)和12例(定义... [目的]探讨保留后方韧带复合体在胸腰椎骨折治疗中的意义。[方法]1998~2002年单一节段胸腰椎爆裂骨折治疗中保留后方韧带复合体44例,同期行胸腰椎爆裂骨折治疗切除后方韧带复合体者35例。两种方法分别有15例(定义为A组)和12例(定义为B组)行2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物,比较AB两组间2次手术前后腰椎功能JOA评分。[结果]2次手术前腰椎功能JOA评分:A组平均24.5分(19~29分);B组平均22.8分(19~29分),二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2次手术后JOA评分:A组平均24.8分(20~29分),B组平均17.5分(13~26分)。二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胸腰椎骨折治疗中保留后方韧带复合体,利于术后腰椎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减压 后方韧带复合体 功能评价
下载PDF
不同手术时机对胸腰段椎体骨折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玉伟 王海蛟 +3 位作者 崔巍 周鹏 李程 效伟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2018年第30期115-120,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时机手术对胸腰段椎体骨折伴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临床疗效及复位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1月手术治疗的胸腰段椎体骨折伴脊髓不完全损伤患者的资料,按手术距离受伤的时间将其分为两组:伤后72 h内手术者... 目的探讨不同时机手术对胸腰段椎体骨折伴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临床疗效及复位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1月手术治疗的胸腰段椎体骨折伴脊髓不完全损伤患者的资料,按手术距离受伤的时间将其分为两组:伤后72 h内手术者为A组;≥72 h者为B组。A组40例,年龄21~62岁,T11 3例,T12 10例,L1 15例,L2 12例。B组39例,年龄20~69岁,T11 2例,T12 9例,L1 16例,L2 12例。比较两组术后脊髓功能恢复情况及矫形效果。结果随访24~47个月,平均(31.3±9.8)个月。两组均无术后感染、继发性脊髓神经损伤、内固定松动的发生。A组40例中15例进行椎管内减压(37.5%),B组39例中33例进行椎管内减压(84.6%)(P<0.05)。术前两组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间ASIA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两组感觉评分和运动评分比较,A组感觉评分和运动评分均高于B组(P <0.05);术前两组伤椎前缘高度压缩比及伤椎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组椎体高度的恢复、矫形效果高于B组。结论对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伴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的患者,伤后72 h内进行手术治疗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和矫形效果,72 h内手术利于进入椎管内的骨折块复位可使部分患者避免椎管内减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胸椎 腰椎 脊髓损伤 后方韧带复合体 减压
下载PDF
重建颈后方韧带复合体单、双开门椎板成形术的生物力学比较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任龙喜 王渊 +1 位作者 王伟 韩正锋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8期627-631,共5页
目的:比较重建颈后方韧带复合体单、双开门椎板成形术后生物力学的差异。方法:新鲜山羊颈椎标本24具,随机分成3组,每组8具。A组,完整标本组,保留后方项韧带、伸肌等伸颈结构,切除前方结构;B组,在A组基础上行重建颈后方韧带复合体单开门... 目的:比较重建颈后方韧带复合体单、双开门椎板成形术后生物力学的差异。方法:新鲜山羊颈椎标本24具,随机分成3组,每组8具。A组,完整标本组,保留后方项韧带、伸肌等伸颈结构,切除前方结构;B组,在A组基础上行重建颈后方韧带复合体单开门椎板成形手术;C组,在A组基础上行重建颈后方韧带复合体双开门椎板成形术。在电子万能试验机上行生物力学实验,测试项目包括三点折弯试验、轴向拉伸试验和压缩试验,分析比较三组间的差异性。结果:三点折弯试验中标本变直时的位移、加载力,A、B、C三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拉伸试验中各拉伸负荷下与变直时的位移,A、B、C三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压缩试验中,A、B、C三组间位移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对抗颈椎变直和前屈的应力方面,重建颈后方韧带复合体单、双开门颈椎板成形术间无明显差别,都最大限度保留了颈后方韧带复合体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椎板成形术 颈后方韧带复合体 生物力学 山羊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