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6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mparison of Clinical Outcomes of Cortical Bone Trajectory and Traditional Pedicle Screw Fixation in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被引量:2
1
作者 Sundar Karki Shaodong Zhang +2 位作者 Xiaohu Wang Arjun Sinkemani Ganesh Kumar Sah 《Open Journal of Orthopedics》 2019年第3期31-47,共17页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PLIF) is a common surgical procedure and widely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lumbar degenerative disc disorders. Traditionally,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is done by using the tra...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PLIF) is a common surgical procedure and widely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lumbar degenerative disc disorders. Traditionally,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is done by using the traditional pedicle screw (PS) which offers great advantages, but at the same time it has some disadvantages which include the risk of superior facet joint violation and muscle damage. Recently, an alternative method of screw insertion via cortical bone trajectory (CBT) has been invented which has less invasive process and can be placed without the drawbacks associated with the traditional pedicle screw. However, it has to remain an interest whether CBT will provide similar or greater clinical outcomes compared to PS in PLIF. So the main aim of this review is to compare the clinical outcomes of cortical bone trajectory and traditional pedicle screw fixation in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based on the articles published on this topic. Compared to the traditional pedicle screw fixation, PLIF with CBT has similar clinical outcome based on pain intensity, ODI status and JOA score, as well as similar fusion rate and radiological evaluated complication such as loosening of screw. In addition PLIF with CBT has advantages of less facet joint violation, less blood loss, less intraoperative muscle damage and perioperative pain. On the basis of this study, we can suggest that PLIF with CBT can be considered as a reasonable alternative to PS in PLI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CORTICAL Bone TRAJECTORY Traditional pedicle screw fixation CORTICAL screw pedicle screw
下载PDF
Treatment of Anderson Type II Odontoid Fracture in Elderly Patients by Posterior Pedicle Screw Fixation Combined with Iliac Bone Grafting 被引量:1
2
作者 Dun Liu Yong Wang +1 位作者 Bing Hu Jinjun Li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2017年第11期572-582,共11页
Objectives: To explore the treatment and related prognosis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Anderson II odontoid fracture with posterior pedicle screw fixation combined with iliac bone grafting. Methods: Retrospective analysi... Objectives: To explore the treatment and related prognosis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Anderson II odontoid fracture with posterior pedicle screw fixation combined with iliac bone grafting. Methods: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17 cases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Anderson II odontoid fracture who underwent posterior pedicle screw fixation combined with iliac bone grafting from January 2013 to December 2016. 17 patients had a history of trauma before surgery, and they all have varying degrees of atlantoaxial instability or subluxation and varying degrees of neck occipital pain and limited mobility. Result: No spinal cord or vertebral artery injury occurred during surgery. Follow-up information is complete. The follow-up period was 6 to 48 months (mean 27.4 ± 12.4 months). Postoperative imaging review prompted a good reduction of cervical spine, stable sequence;no pedicle screw loosening, fracture, iliac bone graft at the location of the situation, odontoid fracture and bone healing at the good, the patient after cervical rotation are limited to varying degrees. Conclusion: Posterior pedicle screw fixation combined with iliac bone grafting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Anderson II odontoid fracture can achieve good stability, and the prognosis is good, but long-term cervical rotation function may be affected to varying degre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DERSON Type II ODONTOID Fracture CERVICAL posterior Approach pedicle screw fixation
下载PDF
3D打印技术辅助后路伤椎置钉短节段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
3
作者 任喜颂 杜娟 时艳华 《海南医学》 CAS 2024年第13期1859-1865,共7页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辅助后路伤椎置钉短节段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至2022年9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28例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辅助后路伤椎置钉短节段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至2022年9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28例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4例。对照组患者行后路伤椎置钉短节段内固定,观察组患者行3D打印技术辅助后路伤椎置钉短节段内固定。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手术优良率、伤椎前缘高度比、Cobb角、椎体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椎体功能[日本骨科协会评估量表(JOA)]、围手术期应激激素[皮质醇(CO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去甲肾上腺素(NE)]和术后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置钉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中X线透视次数分别为(86.85±12.37)min、(4.29±1.02)min、(91.75±16.29)m L、(13.24±4.07)次,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05.34±20.83)min、(14.26±2.15)min、(127.56±29.63)mL、(18.64±5.12)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伤椎前缘高度比、Cobb角、VAS评分及JO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及3 d,观察组患者的COR、ACTH及NE分别为(734.27±53.21)nmol/L及(586.34±45.66)nmol/L、(20.41±2.14)pmol/L及(14.26±1.43)pmol/L、(562.37±32.15)ng/L及(410.37±29.41)ng/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87.26±68.44)nmol/L及(705.69±50.12)nmol/L、(25.63±2.37)pmol/L及(17.85±1.62)pmol/L、(779.82±40.16)ng/L及(568.94±30.25)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1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打印技术辅助后路伤椎置钉短节段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效果明显,可增强腰椎功能,减轻疼痛,缓解应激,且术后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技术 后路伤椎置钉短节段内固定 胸腰段椎体骨折 功能 应激反应
下载PDF
后路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和传统开放手术在脊柱骨折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4
作者 韩永锋 杨勇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5期76-79,共4页
目的分析后路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在脊柱骨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72例脊柱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治疗方案差异将其分为对照组(36例,传统开放手术)和研究组(36例,后路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目的分析后路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在脊柱骨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72例脊柱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治疗方案差异将其分为对照组(36例,传统开放手术)和研究组(36例,后路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7 d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周,研究组的伤椎矢状面指数、伤椎前缘高度高于对照组,脊柱后凸角度小于对照组(P<0.05)。术后1周,研究组的基质金属蛋白酶-9、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神经丝轻链及热休克蛋白70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后路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脊柱骨折能减轻对脊髓神经功能的损伤,促使脊柱功能恢复,且并发症少,利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后路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 传统开放手术
下载PDF
后路钉棒固定不植骨与植骨融合治疗不稳定Hangman骨折的疗效比较
5
作者 张建 王清 +5 位作者 李广州 钟德君 王高举 陈润森 张浩 张鹏鑫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13,共9页
目的:比较后路钉棒固定不植骨与后路钉棒固定植骨融合治疗不稳定Hangman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20年12月在我院接受颈后路钉棒内固定手术且随访2年以上的39例不稳定Hangman骨折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平均随访3.2... 目的:比较后路钉棒固定不植骨与后路钉棒固定植骨融合治疗不稳定Hangman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20年12月在我院接受颈后路钉棒内固定手术且随访2年以上的39例不稳定Hangman骨折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平均随访3.2±1.9年(2~9年)。男性31例,女性8例,年龄43.1±16.1岁(13~70岁)。其中22例接受单纯后路钉棒固定术(不植骨组:A组),17例接受后路钉棒固定自体髂骨植骨融合术(植骨组:B组)。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脊髓损伤分级,末次随访时Odom′s分级。在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并比较两组间C2/3移位、成角和颈椎前凸角,颈椎正侧位X线片及三维CT上观察骨折愈合情况、C2/3后方关节突关节(小关节)、椎体间融合情况。结果:3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A组99.3±14.2min,B组137.9±19.5min;术中出血量A组94.6±12.6mL,B组140.6±17.8mL,A组比B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P<0.05)。A组2例术后发生浅表切口感染,B组1例术后发生浅表切口感染、4例供骨区疼痛,予以对症处理后均好转。两组患者术后1周、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的VAS评分和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的NDI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各随访时间点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ASIA分级及Odom′s分级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C2/3成角、移位及颈椎前凸角较术前显著性改善(P<0.05),两组间各随访时间点上述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39例患者骨折全部愈合良好。A组C2/3双侧小关节均自发融合,椎体前缘自发融合1例,椎体后缘自发融合9例,椎体前缘和后缘均自发融合4例;B组C2/3双侧小关节均骨性融合,椎体前缘自发融合0例,椎体后缘自发融合10例,椎体前缘和后缘均自发融合3例;末次随访时,两组C2/3小关节(全部融合)和椎间融合率(A组63%、B组76%)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后路钉棒固定不植骨和后路钉棒固定植骨融合治疗不稳定Hangman骨折均能够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术后C2/3小关节及椎体间融合率相似。不植骨能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避免取髂骨相关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NGMAN骨折 后路钉棒固定 不植骨 自发融合
下载PDF
后路经皮置钉与开放置钉行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治疗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
6
作者 刘昌余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13期47-51,共5页
目的:探讨脊柱骨折患者分别实施后路经皮置钉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及开放置钉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咸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脊柱骨折患者,依据不同的手术方式将80例患者分为两组... 目的:探讨脊柱骨折患者分别实施后路经皮置钉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及开放置钉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咸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脊柱骨折患者,依据不同的手术方式将80例患者分为两组,实施开放置钉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治疗的40例患者命名为对照组,实施后路经皮置钉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治疗的40例患者命名为观察组,对比两组的围手术期指标、术前术后的应激反应、炎症反应、疼痛程度、伤椎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血清肌酸激酶(CK)与血清皮质醇(Cor)比较,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C反应蛋白(CRP)比较,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周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周的Cobb角与伤椎前缘压缩率均比术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的Cobb角、伤椎前缘压缩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经皮置钉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及开放置钉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均能有效促进脊柱骨折患者的伤椎恢复,但后路经皮置钉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术后恢复时间短、应激反应和炎症反应轻、术后疼痛感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后路经皮置钉 开放置钉 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
下载PDF
后路植骨融合术联合椎弓根固定术在腰椎滑脱患者中的应用
7
作者 王怀新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19期3536-3539,共4页
目的研究后路植骨融合术联合椎弓根固定术在腰椎滑脱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周口市中心医院腰椎滑脱患者96例,选取时间为2021年3月至2022年2月,随机分为对照组(48例)和研究组(48例)。对照组接受椎弓根固定术治疗,研究组在对照... 目的研究后路植骨融合术联合椎弓根固定术在腰椎滑脱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周口市中心医院腰椎滑脱患者96例,选取时间为2021年3月至2022年2月,随机分为对照组(48例)和研究组(48例)。对照组接受椎弓根固定术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使用后路植骨融合术。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复位丢失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Beaujon功能评分(BFS)、椎间隙高度和滑脱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多、复位丢失率低(P<0.05);术后6个月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VAS评分低、BFS评分高(P<0.05);术后6个月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椎间隙高度高、滑脱率低(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10.42%(5/48)]与对照组[6.25%(3/48)]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植骨融合术联合椎弓根固定术在腰椎滑脱患者治疗中的效果显著,虽然操作时间较长,出血量较多,但能明显改善疼痛症状,恢复患者腰椎功能,降低复位丢失率和滑脱率,且并发症较少,治疗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滑脱 后路植骨融合术 椎弓根固定术
下载PDF
后路减压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完全性胸椎骨折脱位疗效分析
8
作者 谢小东 梁磊 李春晓 《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2024年第1期37-39,共3页
目的探讨后路减压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完全性胸椎骨折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给予2016年10月至2021年10月汝南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1例完全性胸椎骨折脱位患者行后路减压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观察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疼痛程度... 目的探讨后路减压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完全性胸椎骨折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给予2016年10月至2021年10月汝南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1例完全性胸椎骨折脱位患者行后路减压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观察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疼痛程度、骨折愈合情况、脊髓功能恢复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20132±2687)min,术中出血量为(95460±7509)ml。术后1周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为(46±13)分,术后6个月患者VAS评分为(17±06)分,均较术前明显减轻(t=6429、23780,P均<0001)。术后随访6个月,所有患者均达骨性融合,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为A级1例、B级1例、C级1例、D级8例,且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感染、压疮、肋间神经痛、背痛、继发性后凸畸形等并发症。结论后路减压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可有效减轻完全性胸椎骨折脱位患者疼痛程度,促进骨性融合及脊髓功能恢复,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弓根螺钉 后路减压 胸椎 骨折 脱位 脊髓功能
下载PDF
后路切开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与经皮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对比
9
作者 朱耀军 《中国伤残医学》 2024年第1期9-13,共5页
目的:探讨将后路切开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经皮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应用于单节段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中的作用与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3月—2021年3月收治的102例单节段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 目的:探讨将后路切开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经皮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应用于单节段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中的作用与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3月—2021年3月收治的102例单节段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1例。对照组采用后路切开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观察组采用经皮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比较2组患者的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8.04%,高于对照组的78.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低于对照组,失血总量、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节段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治疗工作中应用经皮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较后路切开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能够改善患者各项手术指标,并降低其VAS评分,能够获得更为理想的效果,促进其疾病康复,可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 后路切开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 经皮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 单节段
下载PDF
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疗效观察
10
作者 余玉珍 孔来法 丁颖威 《浙江临床医学》 2024年第3期417-419,共3页
目的 观察椎弓根钉棒系统应用于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81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1例)与对照组(40例),观察组采用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对照组采用骶髂关节前路钢... 目的 观察椎弓根钉棒系统应用于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81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1例)与对照组(40例),观察组采用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对照组采用骶髂关节前路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围术期指标、治疗前后生命体征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优良率为95.12%,高于对照组77.50%(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中出血量较小(P<0.05);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舒张压、收缩压均升高,观察组升高幅度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呼吸频率、心率均降低,观察组降低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死亡率为4.88%,对照组死亡率为2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钢板内固定相比,使用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疗效显著,有利于减少骨折区域的出血量,稳定患者的生命体征,降低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弓根钉棒系统 钢板内固定 不稳定型骨盆骨折
下载PDF
脊柱骨折患者采用后路微创手术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研究
11
作者 季现忠 孟宪庆 《中外医疗》 2024年第11期52-55,共4页
目的探讨脊柱骨折患者采用后路微创手术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9年1月—2023年12月邹城市人民医院接诊的脊柱骨折患者140例作为研究对象,经简单抽签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70例,传统开放手术)和研究组(70例,经皮椎弓根螺钉... 目的探讨脊柱骨折患者采用后路微创手术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9年1月—2023年12月邹城市人民医院接诊的脊柱骨折患者140例作为研究对象,经简单抽签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70例,传统开放手术)和研究组(70例,经皮椎弓根螺钉后路内固定术),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8.57%,优于对照组的8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75,P<0.05)。两组的骨折愈合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研究组腰椎功能障碍评分以及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研究组伤椎前高压缩比以及Cobb角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经皮椎弓根螺钉后路内固定术治疗脊柱骨折的效果较为明显,可以促使患者的疼痛感降低,改善患者的伤椎前高压缩比以及Cobb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经皮椎弓根螺钉后路内固定术 骨折愈合时间 腰椎功能障碍评分
下载PDF
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置钉后路复位内固定术对胸腰椎骨折患者伤椎功能及不良事件的影响
12
作者 刘耿耿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25期66-69,共4页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置钉后路复位内固定术对胸腰椎骨折患者伤椎功能及不良事件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于我院进行内固定手术治疗的84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手术方法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42例,经伤椎椎弓...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置钉后路复位内固定术对胸腰椎骨折患者伤椎功能及不良事件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于我院进行内固定手术治疗的84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手术方法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42例,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置钉后路复位内固定术)和对照组(42例,跨伤椎后路复位内固定术)。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椎体解剖结构、伤椎功能恢复情况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的治疗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3、6个月,两组的伤椎前缘高度比均升高,矢状面Cobb角均降低,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1、3、6个月,研究组的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高于对照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置钉后路复位内固定术可改善胸腰椎骨折患者的椎体解剖结构及腰椎功能,疗效确切且安全性高,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置钉后路复位内固定术 胸腰椎骨折 伤椎功能
下载PDF
长节段与短节段融合联合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术在退变性脊柱侧弯治疗中的对比分析
13
作者 孙健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4年第2期91-94,共4页
目的探讨长节段与短节段融合联合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术在退变性脊柱侧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3年6月我院收治的60例退变性脊柱侧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两组均行后路椎弓... 目的探讨长节段与短节段融合联合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术在退变性脊柱侧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3年6月我院收治的60例退变性脊柱侧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两组均行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术,对照组行短节段融合,观察组行长节段融合.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手术情况、影像学参数、疼痛评分、Oswse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为(232.41±28.68)min,长于对照组的(164.85±14.83)min,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中透视次数分别为(554.96±52.41)mL、(156.32±14.82)mL、(6.32±1.15)次,均多于对照组的(449.65±45.84)mL、(123.41±13.35)mL、(4.21±0.83)次,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侧凸Cobb角、矢状面平衡偏移量、冠状位平衡偏移量分别为(18.15±1.63)°、(17.79±1.45)mm、(13.51±1.23)mm,均低于对照组的(22.34±2.49)°、(23.53±2.57)mm、(16.78±1.45)mm,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ODI评分分别为(1.42±0.24)分、(12.58±1.23)分,均低于对照组的(1.98±0.27)分、(15.39±1.42)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生活质量各领域评分分别为(87.25±5.24)分、(88.26±5.19)分、(88.93±5.25)分、(90.76±4.15)分,均高于对照组的(80.62±5.21)分、(81.11±5.09)分、(82.04±5.18)分、(83.63±4.58)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节段与短节段融合在退变性脊柱侧弯中各有价值,短节段融合手术创伤更小,长节段能更好恢复脊椎力线及功能,还需根据临床病情特点慎重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脊柱侧弯 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术 长节段融合 短节段融合
下载PDF
强化手术室护理在经皮腰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14
作者 李夫娟 《中外医药研究》 2024年第24期130-132,共3页
目的:探究经皮腰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中应用强化手术室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2月—2021年2月于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进行经皮腰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的腰椎骨折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 目的:探究经皮腰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中应用强化手术室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2月—2021年2月于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进行经皮腰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的腰椎骨折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强化手术室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疼痛情况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椎体前缘、后缘长度及Cobb角大于干预前,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低于对照组,疼痛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生命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心理健康评分高于干预前,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行经皮腰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的腰椎骨折患者实施强化手术室护理干预,可改善其临床指标,减轻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腰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腰椎骨折 手术室护理
下载PDF
斜外侧腰椎间融合术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效果
15
作者 张树芳 陈荣春 +1 位作者 黄怀 叶书熙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3年第19期20-23,共4页
目的:探讨斜外侧腰椎间融合术(OLIF)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P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2年5月赣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腰椎退变性患者,随机分为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TLIF)组和OLIF–PF组,各40例... 目的:探讨斜外侧腰椎间融合术(OLIF)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P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2年5月赣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腰椎退变性患者,随机分为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TLIF)组和OLIF–PF组,各40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腰痛程度、功能障碍程度、骨融合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OLIF–PF组患者手术出血量少于TLIF组,手术时间、放射线暴露时间短于TLIF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术后1年,OLIF–PF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评分低于TLIF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经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均显示骨融合良好。OLIF–PF组无手术并发症发生。TLIF组2例患者出现术侧拇趾背伸肌力4级,考虑神经根牵拉所致,术后2周肌力恢复至5级;2例患者出现腰痛部疼痛,给予口服塞来昔布等止痛药物后好转。结论:OLIF–P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手术效果良好,与TLIF相比具有手术创伤小及并发症少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变性疾病 斜外侧腰椎间融合术 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 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
下载PDF
后路单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寰椎骨折 被引量:2
16
作者 鲍凯 宋文慧 +2 位作者 刘昌文 梁凯恒 王佳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94-599,共6页
背景:近几十年来不稳定寰椎骨折的治疗一直存有争议,手术方式的选择也已从C_(1)-C_(2)或C_(0)-C_(2)融合发展到现在尽可能保留运动节段,然而,无论是经口入路还是后路入路,复位效果及术后并发症问题仍待进一步研究。目的:观察后路单节段... 背景:近几十年来不稳定寰椎骨折的治疗一直存有争议,手术方式的选择也已从C_(1)-C_(2)或C_(0)-C_(2)融合发展到现在尽可能保留运动节段,然而,无论是经口入路还是后路入路,复位效果及术后并发症问题仍待进一步研究。目的:观察后路单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20年9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14例不稳定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0例,女4例,平均年龄51.8岁,所有患者均采用单节段椎弓根螺钉-棒系统进行后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查阅病历和术前、术后X射线片,并通过术前和术后CT扫描,根据Spence标准即张口位X射线片寰椎两侧块移位之和≥6.9 mm判定为不稳定寰椎骨折,同时明确骨折类型,并评估骨折复位情况,末次随访时行颈椎过伸过屈位X射线片来评估寰枢关节是否稳定。结果与结论:①14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平均随访(21.0±6.4)个月,术后复查颈椎X射线片及CT均可见内固定位置良好,复位良好;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神经功能受损、椎动脉损伤、伤口感染等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②目测类比评分由术前的(6.5±1.3)分降至术后的(1.9±0.8)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颈部功能障碍指数由术前的74.4±4.5降至末次随访时的12.1±4.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末次随访时颈部屈伸70°-88°(79.7±6.0)°;颈部左右侧屈76°-85°(82.1±2.8)°;左右旋转129°-155°(143.5±8.4),所有患者在末次随访时颈椎活动范围均恢复良好,末次随访时拍摄颈椎过伸过屈位X射线片未见寰枢关节存在任何不稳定的影响学表现;术后4例患者主诉颈部僵硬伴活动受限,在规范康复及指导治疗下均基本恢复正常水平;④提示后路单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寰椎骨折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并发症少,复位效果也较好,而且更主要的是患者颈部屈伸及旋转功能基本不受限;对于C_(1)骨折,横韧带断裂可能不是切开复位内固定的禁忌证,但C_(1)-C_(2)不稳定的长期影响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椎骨折 颈后路 单节段 内固定 椎弓根钉 骨折复位
下载PDF
OLIF联合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和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江雨剑 张玙 +5 位作者 刘晨 肖良 李逸峰 赵泉来 吴仲宣 耿寅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325-331,共7页
目的探讨斜外侧腰椎融合术(OLIF)联合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和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行OLIF联合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的43例腰椎退行性疾病(LDD... 目的探讨斜外侧腰椎融合术(OLIF)联合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和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行OLIF联合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的43例腰椎退行性疾病(LDD)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临床疗效。测量术前及末次随访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根据PI-LL的差值判断PI与LL是否匹配将患者分为匹配组和失匹配组。分析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行OLIF联合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变化。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VAS评分、ODI评分以及PI-LL、LL、SS、PT、SVA、DH和FH均有变化(P<0.05)。组间比较,两组术前及末次随访的LL和DH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匹配组中,术前的LL、FH与VAS评分呈正相关;失匹配组中,术前的LL与VAS、ODI评分和PI-LL均呈负相关,末次随访的LL与VAS、ODI评分和PI-LL均呈负相关,PT与PI-LL呈正相关。结论OLIF联合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作为一种新的组合微创技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脊柱矢状面的平衡。同时明确了LL与临床疗效间的相关性,可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 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 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
下载PDF
后路减压植骨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脊柱骨折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8
作者 马向伟 薛栋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11期1051-1055,共5页
目的探讨后路减压植骨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7月于信阳市中心医院择期行手术治疗的150例脊柱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50)。对照组患者采... 目的探讨后路减压植骨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7月于信阳市中心医院择期行手术治疗的150例脊柱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50)。对照组患者采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观察组患者采用后路减压植骨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记录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伤口愈合时间。于术后1个月评估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评估2组患者的脊髓神经功能,行X线、CT检测2组患者的伤椎修复指标Cobb角及伤椎前缘高度。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术后6个月内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固定物断裂及松动、感染及胃肠道反应。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及伤口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0%(45/50)、100.00%(50/50);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5.263,P<0.05)。术前,2组患者的ASIA分级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c=0.632,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术后1个月的ASIA分级分布情况较术前改善(Hc=22.538、45.637,P<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患者的ASIA分级分布情况优于对照组(Hc=17.589,P<0.05)。术前,2组患者的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患者的Cobb角显著小于对照组,伤椎前缘高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术后1个月的Cobb角显著小于术前、伤椎前缘高度显著大于术前(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99,P>0.05)。结论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比较,后路减压植骨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脊柱骨折可显著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缩短住院时间和伤口愈合时间,更有效促进脊柱骨折患者椎体脊柱侧弯及生理高度的恢复,改善患者脊髓神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减压植骨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 脊柱骨折 脊髓神经
下载PDF
不同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 被引量:3
19
作者 潘林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3年第8期1468-1471,共4页
目的 比较不同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PSF)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 将信阳市中心医院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收治的105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均接受PSF治疗,A组接受经皮入路,B组接受Wiltes入路,C组接受后正... 目的 比较不同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PSF)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 将信阳市中心医院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收治的105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均接受PSF治疗,A组接受经皮入路,B组接受Wiltes入路,C组接受后正中入路。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t检验比较3组围手术期指标及术前、术后3个月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伤椎前缘高度、Cobb角。结果 C组患者手术时间最长,其次为A组,B组手术时间最短;A组术中出血量最少,住院时间最短,其次为B组,C组术中出血量最多,住院时间最长(P<0.05)。术后3个月,3组患者VAS评分、改良ODI均降低,且A组VAS评分最低,其次为B组,C组最高(P<0.05);3组患者术后3个月ODI、伤椎前缘高度、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入路PSF治疗胸腰椎骨折损伤更轻、术后恢复更快、术后疼痛程度最轻,经Wiltes入路操作手术时间最短,3种入路对胸腰椎骨折患者手术治疗效果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 经皮入路 Wiltes入路 后正中入路
下载PDF
Wiltse入路单侧椎弓根钉棒内固定联合自体髂骨移植治疗单节段腰椎峡部裂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韩亮 李强松 《海南医学》 CAS 2023年第4期514-519,共6页
目的 研究Wiltse入路单侧椎弓根钉棒内固定联合自体髂骨移植治疗单节段腰椎峡部裂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武警陕西省总队医院收治的80例单节段腰椎峡部裂患者进行研究,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 目的 研究Wiltse入路单侧椎弓根钉棒内固定联合自体髂骨移植治疗单节段腰椎峡部裂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武警陕西省总队医院收治的80例单节段腰椎峡部裂患者进行研究,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自体髂骨移植治疗,对照组采用正中入路单侧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研究组采用Wiltse入路单侧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中出血量等相关手术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7 d、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Frankel分级评定、椎间融合率、植骨融合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术后引流量、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77.9±11.5) mL、(148.3±17.5) mL、(2.32±0.42) h、(8.4±2.4) d,明显短(少)于对照组的(3.64±0.51) h、(269.4±25.4) mL、(121.4±17.8) mL、(14.3±3.1)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JOA评分、OD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术后3个月以及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JOA评分明显升高、ODI评分明显下降,且研究组患者的JOA评分分别为(15.64±0.87)分、(22.73±1.51)分、(24.38±3.0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3.01±0.52)分、(18.22±1.03)分、(22.04±2.61)分,术后ODI评分分别为(19.4±3.5)%、(11.3±2.4)%、(8.3±1.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7±3.7)%、(17.9±2.8)%、(14.7±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脊髓神经功能评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末次随访时,研究组患者的脊髓神经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椎间融合率、植骨融合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0%,略高于对照组的2.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Wiltse入路单侧椎弓根钉棒内固定联合自体髂骨移植治疗单节段腰椎峡部裂可有效降低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疼痛感,改善患者术后腰部运动功能,临床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节段腰椎峡部裂 Wiltse入路 单侧椎弓根钉棒内固定 自体髂骨移植 疗效 安全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