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ippo微创入路和后外侧入路治疗Lauge-Hansen旋后外旋Ⅲ~Ⅳ度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比较
1
作者 任冬 李伟 +2 位作者 杨正刚 刘忠鑫 黄楠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4年第3期94-97,共4页
目的对比mippo技术微创入路和后外侧入路治疗踝关Lauge-Hansen旋后外旋Ⅲ~Ⅳ度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踝关节Lauge-Hansen旋后外旋Ⅲ~Ⅳ度患者60例,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分为mippo技术微创入路组(A组)和后外侧... 目的对比mippo技术微创入路和后外侧入路治疗踝关Lauge-Hansen旋后外旋Ⅲ~Ⅳ度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踝关节Lauge-Hansen旋后外旋Ⅲ~Ⅳ度患者60例,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分为mippo技术微创入路组(A组)和后外侧入路组(B组)各30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透视次数、失血量、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踝关节疼痛持续时间、并发症、踝关节功能、骨愈合等情况。结果两组随访时间14~24月[(22±3)月]。A组切口长度、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VAS评分、术后疼痛持续时间明显小于B组,术中透视次数、手术时间多于B组(P<0.05);术后3月A组患者骨折愈合优良率高于B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骨折均达骨性愈合且无畸形愈合;术后12个月两组踝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并发症率明显低于B组(P<0.05);两组均无切口感染、骨折畸形愈合、骨不连、内固定松脱等并发症发生。结论mippo技术对比后外侧入路治疗踝关节旋后外旋Ⅲ~Ⅳ度骨折均能较好恢复踝关节功能,但前者手术侵袭性更小、并发症发生率更低,疼痛持续时间更短,骨折愈合更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PPO技术 经腓骨后外侧入路 踝关节旋后外旋型骨折
下载PDF
侧卧位后外侧入路治疗踝部旋后-外旋型Ⅲ、Ⅳ度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
2
作者 陆晨星 陈凤华 +2 位作者 许炜民 刘琰 徐力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4期1-5,共5页
目的:探讨侧卧位后外侧入路治疗踝部旋后-外旋型Ⅲ、Ⅳ度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0月—2023年4月在泰州市中医院骨伤科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80例踝关节骨折患者的资料,其中40例选择仰卧位后内侧入路的患者设为对照组,4... 目的:探讨侧卧位后外侧入路治疗踝部旋后-外旋型Ⅲ、Ⅳ度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0月—2023年4月在泰州市中医院骨伤科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80例踝关节骨折患者的资料,其中40例选择仰卧位后内侧入路的患者设为对照组,40例选择侧卧位后外侧入路手术设为研究组。对两组的手术情况及术后情况进行对比,并对比两组手术前后的踝关节情况。结果:两组术中失血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用时、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方面对比,研究组均比对照组更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3天,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疼痛评分、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均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周,研究组的踝关节活动度、足踝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旋后-外旋型Ⅲ、Ⅳ度踝关节骨折患者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选择侧卧位后外侧入路可在不增加术中失血量的情况下,获得比后内侧入路更好的临床疗效,其对于患者足踝功能、踝关节活动受限等情况均可有效改善,还可减轻术后患者的疼痛感受和炎症反应,降低术后发生并发症的风险,使患者得以顺利出院,对骨折的愈合起到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后-外旋型 踝关节骨折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后外侧入路 后内侧入路
下载PDF
桃红加味饮联合手术治疗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
3
作者 江冬福 彭利平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4年第13期6-9,20,共5页
目的探讨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患者应用桃红加味饮联合手术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2月至2023年12月三明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60例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患者,依据不同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 目的探讨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患者应用桃红加味饮联合手术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2月至2023年12月三明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60例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患者,依据不同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桃红加味饮治疗。比较两组疼痛评分、关节肿胀评分、踝-后足功能优良率、凝血功能及不良反应。结果术后2周观察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踝关节肿胀评分优于对照组,术后4周踝-后足功能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2周外周血D-二聚体(D-D)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周外周血纤维蛋白原(FIB)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住院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桃红加味饮联合手术治疗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可有效缓解术后疼痛,减轻踝关节肿胀,改善踝关节功能,起到显著止痛、消肿的作用,改善凝血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Ⅳ度踝关节骨折 旋后外旋型 桃红加味饮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下载PDF
影响旋后外旋型Ⅱ度及以上踝关节骨折术后功能恢复的多因素分析
4
作者 黄春桂 马亚飞 王军全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4年第9期910-916,共7页
目的:探讨旋后外旋型Ⅱ度及以上踝关节骨折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120例旋后外旋型Ⅱ度及以上踝关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 目的:探讨旋后外旋型Ⅱ度及以上踝关节骨折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120例旋后外旋型Ⅱ度及以上踝关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足-后踝评分分为优组(90~100分)73例,良组(75~89分)35例,可组(<50分)12例。比较3组末次随访时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对影响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术后功能恢复的相关因素行单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结果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优组与良、可组术后关节ROM(背伸、跖屈、内翻、外翻)以及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3组年龄≥50岁、旋后外旋型骨折Ⅳ度、合并下胫腓韧带损伤螺钉内固定、合并后踝骨折“T”形钢板固定、未放置引流管、存在感染、抗生素使用时间≥7 d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0岁[OR=2.829,95%CI(1.049,7.628),P=0.040]、旋后外旋型Ⅳ度骨折[OR=6.13,95%CI(1.153,32.593),P=0.033],合并下胫腓韧带损伤螺钉内固定[OR=10.785,95%CI(3.338,3.894),P=0.000]、合并后踝骨折“T”形钢板固定[OR=6.349,95%CI(1.869,21.560),P=0.003]是影响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术后功能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踝关节骨折术后结局为优者其ROM恢复较佳;年龄≥50岁、旋后外旋型骨折Ⅳ度、合并下胫腓韧带损伤螺钉内固定、合并后踝骨折“T”形钢板固定均影响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术后功能恢复的危险因素。临床可对这些影响因素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以改善其术后功能恢复,防止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骨折 旋后外旋型 后踝骨折 多因素分析
下载PDF
经腓骨后外侧入路内固定术治疗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患者的效果
5
作者 杨伟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15期66-69,共4页
目的:观察经腓骨后外侧入路内固定术治疗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AF)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3年10月该院收治的80例旋后外旋型Ⅳ度AF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经... 目的:观察经腓骨后外侧入路内固定术治疗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AF)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3年10月该院收治的80例旋后外旋型Ⅳ度AF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经腓骨入路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经腓骨后外侧入路内固定术治疗,两组术后均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水平,骨折愈合优良率,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骨折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折愈合优良率为95.00%(38/40),高于对照组的80.00%(3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82.50%(33/40),高于对照组的62.50%(25/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00%(2/40),低于对照组的20.00%(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腓骨后外侧入路内固定术治疗旋后外旋型Ⅳ度AF患者可改善围术期指标水平,提高骨折愈合优良率和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效果优于经腓骨入路内固定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后外旋型Ⅳ度 踝关节骨折 经腓骨后外侧入路内固定术 经腓骨入路内固定术 骨折愈合 踝关节功能恢复 并发症
下载PDF
加速康复外科理念联合个性化功能锻炼在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6
作者 李佳琪 《黑龙江医学》 2024年第1期76-78,共3页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联合个性化功能锻炼在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为促进患者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21年2月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绵阳医院收治的86例旋后外旋型Ⅳ...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联合个性化功能锻炼在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为促进患者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21年2月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绵阳医院收治的86例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联合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ERAS理念联合个性化功能锻炼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踝关节活动度、生活质量[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后,联合组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57,P<0.05)。干预后,联合组患者踝关节跖屈、背伸活动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23、3.600,P<0.05)。干预后,联合组患者躯体、综合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50、4.867,P<0.05)。干预后,联合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14,P<0.05)。结论:ERAS理念联合个性化功能锻炼应用于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术后患者中,可促进患者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提高踝关节活动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后外旋型 Ⅳ度踝关节骨折 加速康复外科理念 个性化功能锻炼
下载PDF
Functional Outcome of Pronation-External Rotation-Weber C Ankle Fractures with Supracollicular Medial Malleolar Fracture Treated with or without Syndesmotic Screws: A Retrospective Comparative Cohort Study 被引量:9
7
作者 Yong Wu Qi-Fei He +2 位作者 Liang-Peng Lai Xia Li Jun-Lin Zhou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21期2551-2557,共7页
Background: In treatment of ankle fracture, intraoperative stress tests are used to assess the syndesmotic injury and instability. However, the optimized timing of the strees test should be applied whether in pre- or... Background: In treatment of ankle fracture, intraoperative stress tests are used to assess the syndesmotic injury and instability. However, the optimized timing of the strees test should be applied whether in pre- or post-bony fixation during operation is seldom be reported in previous studies. The different strategies on stress test timing would exhibit opposite results within a type ofpronation-external rotation (PER) fractures with supracollicular medial malleolar (SMM) fractures. This study was designed to assess the 3-year ffmctional outcomes of the special PER fractures with or without a syndesmotic transfixation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wo different intraoperative stress test strategies. Methods: This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included 61 PER injury-Weber C ankle fractures combined with SMM fractures who were treated in Beijing Jishuitan Hospital between 2013 and 2014 and followed up for 3 years. Stress test was performed twice intraoperatively. A positive intraoperative stress test before bony fixation and a negative intraoperative stress test after bony fixation were found in these included patients. Twenty-nine patients (Group 1 ) were treated without a supplemental syndesmotie screw fixation, according to the negative intraoperative stress test alter bony fixation, while 32 patients (Group 2) were treated with an additional syndesmotic screw fixation based on the positive intraoperative stress test before bony fixation. The 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 (AOFAS)Ankle-Hindfoot Scale and Visual Analog Scale (VAS) for pain scores were the main measurements of outcome. The statistical index of demographic data, fracture morphologic data, time interval of follow-up, AOFAS and VAS were recorded and assessed by SPSS 21.0 software through Fisher exact tests and 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the main outcomes and influential factors were evaluated by linear regression models. Results: We observed no difference in the distribution of age, sex, presence of associated posterior malleolus (PM), fracture dislocation, and fixation of associated PM between two treatment groups. With the numbers available,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ssociation could be detected with regard to the AOFAS (Group 1 vs. Group 2, 96.72 ± 6.20 vs. 94.63 ± 8.26, F = 1.24, P = 0.27) and VAS (Group I vs. Group 2, 1.47 ± 2.14 vs. 0.72 ± 1.49, F = 2.44, P - 0.12) in association with two strategies. Conclusions: The present study indicates no difference to the use of the syndesmotic screw in terms of the ffinctional outcome between syndesmosis transfixation and no-fixation patients among PER-Weber C ankle fi'acture patients with SMM fracture after 3-year ibllow-up.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pre- and post-bony-fixation intraoperative stress tests and the morphology of medial malleoli fractures in ankle fract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kle fracture ankle Injuries ankle Joint Pronation-external rotation fracture Stress Test
原文传递
Rare pattern of Maisonneuve fracture:A case report
8
作者 Bin Zhao Nan Li +2 位作者 Hong-Bin Cao Gui-Xin Wang Jin-Quan He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22年第14期4684-4690,共7页
BACKGROUND Maisonneuve fracture is a special type of ankle fracture that consists of proximal fibular fracture,a lesion of the inferior tibiofibular syndesmotic complex(interosseous ligament,anterior inferior tibiofib... BACKGROUND Maisonneuve fracture is a special type of ankle fracture that consists of proximal fibular fracture,a lesion of the inferior tibiofibular syndesmotic complex(interosseous ligament,anterior inferior tibiofibular ligament and posterior inferior tibiofibular ligament),and injury of the medial structure of the ankle(deltoid ligament tear or medial malleolar fracture).The accepted mechanism of Maisonneuve fracture is pronation external rotation according to the Lauge-Hansen classification.In this paper,we report a rare pattern of Maisonneuve fracture,which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oth pronation external rotation ankle fracture and supination adduction ankle fracture.CASE SUMMARY A 31-year-old female patient accidentally sprained her right ankle while walking 5 d before hospitalization in our hospital.The patient was initially missed in other hospitals and later rediagnosed in our outpatient department.Full-length radiographs of the lower leg revealed proximal fibula fracture,inferior tibiofibular joint separation,and medial malleolar fracture involving the posterior malleolus,which was also revealed on computed tomography scans.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revealed rupture of the anterior inferior tibiofibular ligament and an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We diagnosed a rare pattern of Maisonneuve fracture with proximal fibular fracture,inferior tibiofibular joint separation,medial malleolar fracture and ruptures of the anterior inferior tibiofibular ligament and an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The patient underwent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in our hospital.A 6-mo postoperative follow-up confirmed a good clinical outcome.CONCLUSION To our knowledge,this rare pattern of Maisonneuve fracture has not been previously described.The possible mechanism of injury is supination adduction combined with pronation external rotation.Careful analysis of the injury mechanism of Maisonneuve fracture is of great clinical significance and can better guide clinical treat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kle fracture Maisonneuve fracture Mechanism analysis Pronation external rotation Supination adduction Case report
下载PDF
正骨十四法治疗旋后外旋型Ⅱ度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张兆华 梁泳聪 杜绍龙 《中国实用医药》 2023年第9期140-143,共4页
目的研究佛山市中医院正骨十四法与普通正骨手法治疗Lau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Ⅱ度踝关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68例Lau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Ⅱ度踝关节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34例。A组患者采用正骨十四法复... 目的研究佛山市中医院正骨十四法与普通正骨手法治疗Lau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Ⅱ度踝关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68例Lau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Ⅱ度踝关节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34例。A组患者采用正骨十四法复位治疗,B组患者采用普通手法复位治疗。比较两组Olerud-Molander踝关节功能评分系统(OMAS)评分、临床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完整的6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在末次随访(6个月)拍摄X光片时,骨折均已经达到临床愈合标准。两组初次随访的OM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两组的OMAS评分均高于本组初次随访时,A组的OMAS评分(90.43±5.22)分高于B组的(85.34±5.3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手法复位时间(23.0±5.2)min长于B组的(15.0±4.3)min,并发症发生率8.82%低于B组的29.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中发生并发症3例,患者6个月后行走仍有肿痛;B组中发生并发症10例,6例患者6个月后可见行走疼痛,2例出现骨折复位后丢失,2例出现早期的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A组患者的复位过程疼痛程度评分(6.50±0.31)分低于B组的(7.10±0.42)分,复位过程体验感满意率85.29%高于B组的61.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au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Ⅱ度踝关节骨折采用传统保守治疗手法及正骨十四法复位均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正骨十四法手法复位并发症少,患者体验更好,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骨十四法 旋后外旋型Ⅱ度踝关节骨折 踝关节功能
下载PDF
后外侧入路下不同内固定术治疗旋后外旋型Ⅲ~Ⅳ度踝关节骨折的临床比较 被引量:4
10
作者 刘小平 刘超群 +2 位作者 陈豪 刘进炼 王振 《河北医药》 CAS 2023年第18期2824-2827,共4页
目的 研究后外侧入路下不同内固定术治疗旋后外旋型Ⅲ~Ⅳ度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以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需行后外侧下内固定术治疗的100例旋后外旋型Ⅲ~Ⅳ度踝关节骨折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 目的 研究后外侧入路下不同内固定术治疗旋后外旋型Ⅲ~Ⅳ度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以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需行后外侧下内固定术治疗的100例旋后外旋型Ⅲ~Ⅳ度踝关节骨折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和B组,每组50例。A组采用经后外侧入路螺钉内固定术治疗;B组采用后外侧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2组患者术后均随访18个月。比较2组患者临床指标,骨折骨性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患者的踝关节功能以及术后18个月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期间2组患者均未有脱落;A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短于B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骨折骨性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美国矫形足踝协会踝-后足评分系统(AOFAS)踝关节功能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后外侧入路下螺钉内固定与钢板内固定对旋后外旋型Ⅲ~Ⅳ度踝关节骨折患者具有相当的治疗效果,但经外侧入路螺钉内固定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骨折 旋后外旋型 后外侧入路
下载PDF
机械动力牵拉法结合递进式目标康复锻炼对旋前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9
11
作者 王士冲 赵定亮 +1 位作者 化龙昂 黄莹 《西部医学》 2023年第8期1142-1146,1157,共6页
目的 探讨机械动力牵拉法结合递进式目标康复锻炼对旋前外旋型(PER)踝关节骨折术后患者功能恢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2月—2021年2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收治的94例PERⅢ度或Ⅳ度踝关节骨折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术后康复... 目的 探讨机械动力牵拉法结合递进式目标康复锻炼对旋前外旋型(PER)踝关节骨折术后患者功能恢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2月—2021年2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收治的94例PERⅢ度或Ⅳ度踝关节骨折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术后康复锻炼的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术后予以递进式目标康复锻炼,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机械动力牵拉。比较两组VAS评分、踝关节背伸与跖屈角度、踝关节肿胀、AOFAS踝-后足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3、6月VAS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2周、1月、3月、6月踝关节背伸与跖屈角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2周、1月、3月、6月踝关节骨折患者踝关节肿胀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AOFAS踝-后足评分优良率高于对照组(90.9%vs 70.0%,χ^(2)=6.345,P=0.012)。观察组AOFAS踝-后足评分中异常步态、前后活动(屈/伸)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物质、心理、社会、躯体等生活质量的各维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机械动力牵拉法结合递进式目标康复锻炼应用于PERⅢ度或Ⅳ度踝关节骨折术后患者可减轻疼痛程度,改善踝关节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骨折 旋前外旋型 递进式目标康复训练 机械动力牵拉 踝关节功能
下载PDF
Buttress与空心钉治疗旋后外旋Ⅳ度踝关节骨折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浩宇 钱钧 吴盼 《浙江创伤外科》 2023年第11期1999-2002,共4页
目的比较Buttress与空心钉治疗旋后外旋Ⅳ度踝关节骨折(AF)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在本院诊治的90例旋后外旋Ⅳ度AF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A组(n=40)、B组(n=50)。A组给予空心钉固定治疗,B组给予But... 目的比较Buttress与空心钉治疗旋后外旋Ⅳ度踝关节骨折(AF)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在本院诊治的90例旋后外旋Ⅳ度AF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A组(n=40)、B组(n=50)。A组给予空心钉固定治疗,B组给予Buttress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术后3个月的骨折愈合情况、并发症发生率、美国足踝骨科协会(AOFAS)优良率以及术前、术后3个月的AOFAS评分。结果B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显著高于A组(P<0.05),住院时间、下地行走时间及完全负重时间均显著低于A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骨折愈合优良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AOFAS评分显著升高(P<0.05),且B组AOFAS评分及其优良率均显著优于A组(P<0.05)。结论空心钉与Buttress治疗旋后外旋Ⅳ度AF患者,在促进骨折愈合、减少并发症方面的效果相当;与空心钉治疗比较,Buttress治疗更有助于促进患者术后恢复,恢复患者正常关节功能,但后者具有手术操作时间长、出血量大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UTTRESS 空心钉 旋后外旋Ⅳ度踝关节骨折 治疗效果
下载PDF
补阳还五汤加减配合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9
13
作者 陈京峰 仝晓明 李治斌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21-1024,共4页
目的:观察口服中药补阳还五汤配合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的疗效。方法:将所有入选的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患者共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两组,每组各35例。所有患者均对症处理后行手术切开复位,然后采用钢板及... 目的:观察口服中药补阳还五汤配合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的疗效。方法:将所有入选的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患者共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两组,每组各35例。所有患者均对症处理后行手术切开复位,然后采用钢板及空心钉内固定。治疗组于术后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减口服,对照组术后口服伤科接骨片。两组疗程均为8周,并随访3个月。结果:疗程结束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7.1%,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3.3%,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的平均肿痛消失时间及平均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骨折愈合程度评分在第4周、6周和8周时均少于对照组,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口服补阳还五汤配合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可以明显提高临床疗效,缩短肿痛消失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骨折 旋后外旋型 补阳还五汤 临床观察
下载PDF
旋前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损伤特点及疗效分析 被引量:8
14
作者 庄颖峰 张旭鸣 +2 位作者 周仕国 林兴盛 石松长 《创伤外科杂志》 2017年第10期750-753,共4页
目的探讨旋前外旋型踝关节骨折的损伤特点及手术治疗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2月手术治疗的21例旋前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患者,男性11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33.9岁(16~57岁)。阅读X线片及CT等影像学资料,判断是否合并后踝骨折... 目的探讨旋前外旋型踝关节骨折的损伤特点及手术治疗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2月手术治疗的21例旋前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患者,男性11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33.9岁(16~57岁)。阅读X线片及CT等影像学资料,判断是否合并后踝骨折、下胫腓联合分离、胫距关节脱位及胫距关节面是否粉碎,采取Baird-Jackson踝关节功能评定标准判定手术疗效。结果 21例中旋前外旋型Ⅳ度19例,Ⅲ度2例,其中18例存在下胫腓联合分离,15例使用螺钉稳定下胫腓联合。合并后侧及外侧脱位者14例,外侧脱位者1例,后侧半脱位者1例,无脱位者5例,脱位率76.2%。7例后踝骨折胫骨远端关节面塌陷,可见游离骨碎片。末次随访(术后11~13个月,平均12.4个月)时,Baird-Jackson评分为81~100分,平均94.1分;其中优10例,良6例,中5例,优良率76.2%。结论旋前外旋型Ⅲ~Ⅳ度踝关节骨折多合并胫距关节脱位及下胫腓联合分离,需要复位固定下胫腓联合,正确的解剖复位及内固定,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骨折 旋前外旋 外科手术
下载PDF
手法复位配合外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2
15
作者 张永锋 杨团民 《天津中医药》 CAS 2017年第12期820-822,共3页
[目的]探讨无痛正骨手法复位配合U型胶布外固定治疗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并下胫腓联合损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本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就诊的71例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并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其中38例给予无痛正骨手法复位配合... [目的]探讨无痛正骨手法复位配合U型胶布外固定治疗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并下胫腓联合损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本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就诊的71例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并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其中38例给予无痛正骨手法复位配合U型胶布外固定治疗,33例给予手术治疗,分别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骨折愈合时间、关节功能恢复时间;骨折治疗后6个月分别通过影像学疗效、Mazur评分系统评价。[结果]7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两组在住院时间、住院费用、骨折愈合时间、关节功能恢复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6个月Mazur评分,无痛正骨手法组均优于手术组(P<0.05)。[结论]无痛正骨手法复位配合U型胶布外固定治疗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并下胫腓联合损伤疗效满意、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骨折 旋后-外旋型 正骨手法 U型胶布外固定 临床疗效
下载PDF
关节镜监控下复位内固定治疗旋前外旋Ⅳ度踝关节骨折 被引量:7
16
作者 赵廷虎 张勇 《临床骨科杂志》 2017年第3期375-375,共1页
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我们采用踝关节镜监控下微创经皮螺钉固定治疗17例旋前外旋Ⅳ度踝关节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关键词 关节镜检查 踝关节骨折 旋前外旋Ⅳ度 骨折固定术
下载PDF
重建旋前外旋Ⅳ度踝关节骨折下胫腓联合稳定性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振宇 李成 马静 《中国医学工程》 2014年第4期27-27,30,共2页
目的评价手术重建旋前外旋Ⅳ度踝关节骨折下胫腓联合稳定性的效果及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方法分析2008年3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53例Ⅳ度不伴有三角韧带损伤旋前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手术病例。手术方法为外踝钢板固定,内踝2枚螺钉固定,修... 目的评价手术重建旋前外旋Ⅳ度踝关节骨折下胫腓联合稳定性的效果及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方法分析2008年3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53例Ⅳ度不伴有三角韧带损伤旋前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手术病例。手术方法为外踝钢板固定,内踝2枚螺钉固定,修补下胫腓联合前韧带,依后踝骨块大小决定是否进行螺钉固定。然后进行拉钩试验检测下胫腓联合稳定性。若不稳定,加行下胫腓螺钉固定。术后定期随访复查。结果随访12-48个月,平均18个月。所有病例骨折均愈合,术后均未发现下胫腓联合分离。后踝固定33例,未固定后踝20例。术中拉钩试验共发现14例下胫腓联合不稳,均为未固定后踝患者。末次随访时按AOFAS踝关节-后足评分标准,后踝固定组优良率为84.8%;未固定后踝组优良率为75.0%。两组优良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于旋前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后踝固定与否是决定能否有效重建下胫腓联合的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前外旋型 踝关节骨折 胫腓下联合分离
下载PDF
郑氏正骨手法结合内翻小夹板治疗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临床观察 被引量:2
18
作者 彭亮 巫宗德 张强 《四川中医》 2016年第5期159-161,共3页
目的:探讨运用郑氏正骨手法结合内翻小夹板治疗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观察其中长期疗效,介绍并评价其临床应用上的特点。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在2009年1月~2014年10月期间,收治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并得到随访的成人患者46例,在C臂下... 目的:探讨运用郑氏正骨手法结合内翻小夹板治疗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观察其中长期疗效,介绍并评价其临床应用上的特点。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在2009年1月~2014年10月期间,收治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并得到随访的成人患者46例,在C臂下运用郑氏正骨手法整复,采用我院特制的踝关节内翻小夹板固定。按照踝关节骨折复位放射学评价标准(Burwell-Charnley)及美国足踝骨科协会AOFAS评定标准进行系统评分。结果:其中46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0.8~5年,平均为2.1±0.5年。所有患者骨折均达到临床骨愈合,根据踝关节骨折复位放射学评价标准(Burwell-Charnley):旋后-外旋型Ⅱ度骨折解剖复位12例,复位可4例;复位差2例,旋后-外旋型Ⅲ度骨折:解剖复位4例,复位可2例;旋后-外旋型Ⅳ度骨折:解剖复位14例,复位可6例;复位差4例。末次复查,按AOFAS评定标准:优34例,良8例,中2例,差2例,优良率为88.9%;总体平均得分:85.0±2.8。结论:郑氏正骨手法结合内翻小夹板治疗大部分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中、长期疗效较为满意。对于合并距上关节不稳定、内踝骨折移位明显、后踝较大的患者,固定中后期易移位,中长期疗效不佳,应该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骨折 旋后-外旋型骨折 非手术治疗郑氏伤科
下载PDF
保守疗法与手术疗法治疗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临床疗效比较研究 被引量:18
19
作者 卢立军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5年第2期166-167,共2页
目的:对比分析保守疗法以及手术疗法在治疗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对其适应症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3年12月在我院骨科住院治疗的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患者例4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治疗方... 目的:对比分析保守疗法以及手术疗法在治疗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对其适应症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3年12月在我院骨科住院治疗的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患者例4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治疗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保守组和手术组,其中保守组患者20例,手术组患者26例,保守组患者采用手法复位联合石膏外固定进行治疗,手术组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踝关节功能活动以及X片评分,并对其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等进行记录。结果对于患者的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的不同程度,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I度和II度损伤适合于保守治疗,III与IV度损伤患者则更适合手术治疗。结论对于II度损伤的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的患者来说,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无显著差异;对于III与IV度损伤患者来说,手术组,在骨折复位以及关节恢复上显著优于保守组,建议此类患者采用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骨折 旋后外旋型 手法复位与石膏外固定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下载PDF
三角韧带手术与术后内翻位石膏固定治疗旋前外旋型Ⅲ度踝关节骨折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4
20
作者 赵海建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6年第18期2786-2789,共4页
目的研究三角韧带手术与术后内翻位石膏固定术治疗旋前外旋型Ⅲ度踝关节骨折效果比较。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来本院就诊的50例旋前外旋型Ⅲ度踝关节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25例。对照组行切开复... 目的研究三角韧带手术与术后内翻位石膏固定术治疗旋前外旋型Ⅲ度踝关节骨折效果比较。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来本院就诊的50例旋前外旋型Ⅲ度踝关节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25例。对照组行切开复位三角韧带修补术,观察组行三角韧带修补术后内翻位石膏固定,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优良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4.oo%和8.00%,对照组分别为64.00%和24.0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和完全负重时间分别为(7.34±1.04)周和(12.38±2.23)周,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切开复位并三角韧带修补术后行内翻位石膏固定治疗旋前外旋型Ⅲ度踝关节骨折疗效显著,可显著缩短骨折愈合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临床应根据骨折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前外旋型 HI度踝关节骨折 三角韧带 内翻位石膏固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