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cute spinal subdural haematoma complicating a posterior spinal instrumented fusion for congenital scoliosis:A case report
1
作者 Godefroy Michon du Marais Anne Tabard-Fougère Romain Dayer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23年第20期4890-4896,共7页
BACKGROUND Acute spinal subdural haematoma(ASSH)is a rare and potentially devastating condition with a variable prognosis.Previously described subdural haematomas were thought to have occurred spontaneously or be rela... BACKGROUND Acute spinal subdural haematoma(ASSH)is a rare and potentially devastating condition with a variable prognosis.Previously described subdural haematomas were thought to have occurred spontaneously or be related to major or minor iatrogenic or traumatic injuries caused by surgery,spinal puncture or epidural anaesthesia.Other contributing pathologies have been described,such as intradural tumours or spinal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ASSH has also been associated with anticoagulation therapy,haemostatic abnormalities and risk factors such as pregnancy.To the best of our knowledge,this case study described the first reported occurrence of an ASSH during spinal surgery in a paediatric patient.The patient was not known to have any coagulopathies,and no obvious vascular lesions were documented.The surgical procedure did not directly involve the dura mater,and no evident intraoperative dural tears were found.CASE SUMMARY We reported and discussed a case of ASSH complicating a posterior spinal instrumented fusion during surgery for paediatric congenital scoliosis.This condition has not been previously described.We made recommendations for facing such an occurrence,explored its aetiology in the context of malformation and discussed the benefits of neuromonitoring during scoliosis correction and the management protocol.We conducted a PubMed literature review for cases of paediatric ASSH and other closely related disorders.We reviewed recommendations regarding neuromonitoring and treatment management in such cases.CONCLUSION ASSH is a rare complication of posterior spinal instrumented fusion.Published cases are more often associated with anticoagulation therapy or coagulopathy.Neuromonitoring is strongly recommended to detect and assess neurological status,thus enabling rapid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nd facilitating early spinal decompression and a return to a normal neurological stat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ute spinal subdural haematoma Congenital malformation PAEDIATRIC posterior spinal instrumented fusion SCOLIOSIS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 Case report
下载PDF
Intra-oper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 guided navigation for pediatric pelvic instrumentation: A technique guide 被引量:1
2
作者 Jason B Anari Patrick J Cahill +2 位作者 John M Flynn David A Spiegel Keith D Baldwin 《World Journal of Orthopedics》 2018年第10期185-189,共5页
Pelvic instrumentation for neuromuscular scoliosis has been part of neuromuscular scoliosis surgery since the era of the Luque Galveston construct. Unit Rod(Medtronic Sofamor-Danek, Nashville, TN) instrumentation brou... Pelvic instrumentation for neuromuscular scoliosis has been part of neuromuscular scoliosis surgery since the era of the Luque Galveston construct. Unit Rod(Medtronic Sofamor-Danek, Nashville, TN) instrumentation brought with it the concept of cantilever correction by placing the implants in the pelvis and then gradually bringing the rod to the spine by sequentially tightening the sublaminar wires, with the goal of creating a level pelvis over a straight spine. More recently surgeons have utilized pedicle screw constructs in which the corrective strategies have varied. Challenges with pelvic fixation using iliac screws linked to the spinal rod have l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2-alariliac technique(S2 AI) in which the spinal rod connects to the pelvic screw. The screw is placed in the S2 ala, crosses the sacro-iliac joint and into the ilium through a large column of supra-acetabular bone. This column is the same area used for anterior inferior iliac spine external fixation frames used in trauma surgery. S2 AI screw placement can be technically difficult and can require experienced radiology technologists to provide the appropriate views. Additionally, although the technique was originally described being placed via freehand technique with intra-operative flouroscopy, the freehand technique suffers from the anatomic anomalies present in the pelvis in neuromuscular scoliosis. As such, we prefer to place them using intra-operative navigation for all pediatric spinal deformity cases. Below in detail we report our intra-operative technique and an illustrative case examp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sterior instrumentation PEDIATRIC Spinal DEFORMITY Image guidance TECHNIQUE
下载PDF
伴左肩低的Lenke 2A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过度融合上胸弯会增加远端叠加的风险
3
作者 陈熙璞 秦晓东 +4 位作者 陈溢 何中 刘臻 邱勇 朱泽章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93-699,共7页
目的评估伴左肩低的Lenke 2A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上胸弯融合与术后远端叠加现象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16日至2018年10月21日于我院行脊柱后路胸腰椎融合术的104例术前左肩低的Lenke 2A型AIS患者资料,所有患者... 目的评估伴左肩低的Lenke 2A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上胸弯融合与术后远端叠加现象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16日至2018年10月21日于我院行脊柱后路胸腰椎融合术的104例术前左肩低的Lenke 2A型AIS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获得至少2年的随访,并通过X线片测量影像学参数。根据手术上端固定椎(UIV)的选择将患者分为≥T_(3)组(UIV在T_(3)及T_(3)以上)和<T_(3)组(UIV在T_(3)以下),比较两组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影像学参数、远端叠加发生率及生活质量(脊柱侧凸研究协会22项问卷评分)。结果104例患者平均年龄为(14.8±3.2)岁,平均随访时间为(33.0±9.6)个月。≥T_(3)组71例,<T_(3)组33例,两组术前临床及影像学参数匹配(P>0.05)。末次随访时,27例(26.0%)患者发生远端叠加,≥T_(3)组远端叠加的发生率高于<T_(3)组[31.0%(22/71)vs 15.2%(5/33),P<0.001];15例(14.4%)患者发生术后肩部不平衡(PSI),其中≥T_(3)组11例(15.5%),<T_(3)组4例(12.1%);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isser分级和UIV选择是伴左肩低Lenke 2A型AIS患者术后发生远端叠加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对于伴左肩低的Lenke 2A型AIS患者,UIV的选择与术后远端叠加发生率有关,融合上胸弯或将导致远端叠加风险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脊柱后路胸腰椎融合术 远端叠加 上端固定椎 上胸弯
下载PDF
后路伤椎置钉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对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应激指标、疼痛程度的影响
4
作者 薛龙海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6期75-78,共4页
目的探究后路伤椎置钉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SSPI)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TVF)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2月至2022年11月我院收治的56例TVF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n=28,后路伤椎置钉SSPI治疗)、B组(n=28,跨伤椎S... 目的探究后路伤椎置钉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SSPI)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TVF)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2月至2022年11月我院收治的56例TVF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n=28,后路伤椎置钉SSPI治疗)、B组(n=28,跨伤椎SSPI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A组的手术耗时长于B组,卧床时长短于B组,术后引流量、术中失血量多于B组(P<0.05)。术后3个月,A组的伤椎前缘高度比(AVHR)大于B组,Cobb角小于B组(P<0.05)。术后1、3个月,两组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低于术前,且A组低于B组(P<0.05)。术后1、3 d,两组的去甲肾上腺素(NE)、肌酸激酶(CK)、皮质醇(Cor)水平均高于术前,且A组高于B组(P<0.05)。两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与跨伤椎SSPI相比,后路伤椎置钉SSPI治疗TVF患者可进一步减轻疼痛、提高腰椎功能、缩短卧床时长,但会略微增加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手术创伤,延长手术耗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伤椎 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 胸腰段椎体骨折 应激指标
下载PDF
氨甲环酸多次静脉给药在后入路腰椎内固定融合术中对炎症和凝血-纤溶系统的作用
5
作者 袁政 吴勇 +2 位作者 鲍恩虎 张立栋 陈向阳 《西部医学》 2023年第8期1158-1162,共5页
目的 探究氨甲环酸(TXA)多次静脉给药在后入路腰椎内固定融合术中对炎症和凝血-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 分析2019年3月—2021年6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90例行腰椎内固定融合手术的患者,分为对照组、单次给药组和多次给药组,每组30... 目的 探究氨甲环酸(TXA)多次静脉给药在后入路腰椎内固定融合术中对炎症和凝血-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 分析2019年3月—2021年6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90例行腰椎内固定融合手术的患者,分为对照组、单次给药组和多次给药组,每组30例。对照组切皮前30 min静脉输入生理盐水250 mL一次;单次给药组手术切皮前30 min静脉输入TXA 15 mg/kg一次;多次给药组切皮前30 min静脉使用TXA 15 mg/kg,切皮后3、6和9 h再分别追加使用TXA 15 mg/kg一次。分析患者术前、术后1、3和7 d炎症指标[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和IL-6]和凝血-纤溶指标[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原时间(PT)]变化,以及手术时间、围手术期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和术后48 h引流量、自体血回输量、异体血红细胞输入量、术后血红蛋白水平。结果 单次与多次给药组术后1、3 d WBC、CRP和IL-6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且多次给药组WBC、CRP、IL-6水平低于单次给药组(P<0.05);术后7 d时3组患者WB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次与多次给药组CRP、IL-6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单次与多次给药组CRP、IL-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次与多次给药组术后1、3 d DD和FDP水平都低于对照组(P<0.05),单次与多次给药组DD和FD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时3组患者DD和FD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1、3、7 d APTT和P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次与多次给药组术中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多次给药组隐性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均少于单次给药组(P<0.05)。单次与多次给药组手术时间和异体血红细胞输入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单次和多次给药组手术时间和异体血红细胞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次给药组自体血回输量小于对照组和单次给药组(P<0.05)。3组患者术后1、3、7 d血红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腰椎内固定融合术中多次静脉使用TXA可以进一步减少患者术后炎症反应,同时减少纤溶因子的释放,但对凝血功能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甲环酸 炎症 凝血-纤溶系 后入路腰椎内固定融合术
下载PDF
后路半椎体切除节段固定矫正侧后凸畸形疗效初步观察 被引量:20
6
作者 李明 倪春鸿 +6 位作者 朱晓东 赵新刚 刘洋 杨洪平 白玉树 王善松 侯铁胜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5期338-341,共4页
目的 :观察和评价由单个先天性半椎体引起的侧后凸畸形经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及节段矫形内固定的初期手术效果。对象与方法 :对 10例由单个先天性半椎体引起的侧后凸畸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年龄在 8~ 14岁之间 ,均经一期后路半椎体切... 目的 :观察和评价由单个先天性半椎体引起的侧后凸畸形经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及节段矫形内固定的初期手术效果。对象与方法 :对 10例由单个先天性半椎体引起的侧后凸畸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年龄在 8~ 14岁之间 ,均经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及节段性矫形内固定。随访 6个月~ 2年 (平均 1年 2个月 )。术前、术后及随访时摄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侧位片进行观察。结果 :10例患者术前均有侧后凸畸形。术后侧凸角度由平均 69°改善至 2 8° (矫正率 60 %) ;后凸畸形由术前的平均 48°矫正至平均 19°。随访获初步或坚强融合 ,无神经系统损伤、感染及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由先天性半椎体所引起的脊柱侧后凸畸形可经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和节段矫形内固定而获得满意的矫形效果。手术适应证为由胸椎或胸腰段半椎体畸形所引起的青少年患者的结构性侧后凸畸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侧后凸 后路半椎体切除 后路节段矫形
下载PDF
后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术后矫正角度丢失随访分析 被引量:36
7
作者 李磊 郭开今 +2 位作者 辛兵 周冰 郭含军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574-576,共3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后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术后脊柱矫正角度丢失的有关原因。方法:以影像学结果作为观察指标,统计本院1990年1月~2004年5月因创伤造成的胸腰椎骨折病例早期行后路内固定术治疗情况,并分析随访的59例患者术中不同的植骨... 目的:回顾性分析后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术后脊柱矫正角度丢失的有关原因。方法:以影像学结果作为观察指标,统计本院1990年1月~2004年5月因创伤造成的胸腰椎骨折病例早期行后路内固定术治疗情况,并分析随访的59例患者术中不同的植骨方法,对内固定拆除后脊柱生理曲度丢失的影响。结果:平均随访时间2.5年。6例出现内固定器物断裂,其他病例中有16例于内固定物取出后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矫正角度丢失。结论:脊柱矫正角度的丢失,是后路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较为常见的并发症。术中行正确的经椎弓根植骨,并适当使用椎体间融合器(TFC),可较好地避免其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内固定术 胸腰椎骨折 矫正角度 丢失
下载PDF
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及内固定治疗低度腰椎滑脱 被引量:17
8
作者 何志敏 陈德玉 +2 位作者 郭永飞 刘军海 陈宇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9期1441-1444,共4页
[目的]阐述、探讨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及椎弓根内固定治疗低度腰椎滑脱的疗效及临床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05年9月收治的53例行腰椎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及椎弓根内固定治疗的低... [目的]阐述、探讨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及椎弓根内固定治疗低度腰椎滑脱的疗效及临床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05年9月收治的53例行腰椎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及椎弓根内固定治疗的低度腰椎滑脱患者。分析手术前后的Boxall滑脱率、滑脱角及椎间高度的变化。分析临床疗效及融合率、手术方式、并发症之关系,阐述临床治疗新体会。[结果]5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6个月(9~21个月),49例(92,5%)病人获得椎体间骨性融合。术前与术后的Boxall指数、滑脱角及椎间高度均有显著差异(P〈0.01)。并发症:1例患者发生融合器后移;1例患者发生椎间隙低毒性感染;2例患者发生神经根牵拉伤;1例发生融合器下沉。[结论]腰椎滑脱通过腰椎后路一次完成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及椎弓根内固定,疗效显著。并发症发生与围手术期密切相关,手术过程因人而异,并发症的发生与手术操作技巧、协调性关系尤为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后路椎间融合 内固定 脊柱滑脱
下载PDF
单纯后路与一期前后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 被引量:15
9
作者 李娟 董健 +3 位作者 李熙雷 周晓岗 马易群 李超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8-43,共6页
目的探讨单纯后路手术与一期前后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是否有同等疗效。方法收集了2003年5月至2008年10月我院骨科采用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治疗的胸腰椎结核患者58例资料,其中单纯后路手术组30例,一期前后路手术组28例,... 目的探讨单纯后路手术与一期前后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是否有同等疗效。方法收集了2003年5月至2008年10月我院骨科采用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治疗的胸腰椎结核患者58例资料,其中单纯后路手术组30例,一期前后路手术组28例,均采用标准疗程三联或四联抗结核方案。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随访临床疗效、实验室及影像学资料,随访时间为43~108个月。结果两组患者在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输血量、引流天数及引流量等方面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均得到有效改善。单纯后路组1例术后3年出现肋骨结核及窦道,1例术后4年出现其他部位结核,手术部位均未见复发。后凸Cobb角矫正均较满意。结论两种术式治疗短节段胸腰椎结核疗效相当,单纯后路手术创伤较小,疗效满意,适用于不能耐受前路手术及双侧腰大肌脓肿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结核 腰大肌脓肿 病灶清除 后路内固定
下载PDF
一期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前路经腹膜后病灶清除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 被引量:25
10
作者 王华锋 杨昌盛 +6 位作者 郑召民 陈嵘 梁珪清 廖忠 梁春祥 王华 王建儒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813-819,共7页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前路经腹膜后病灶清除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的疗效。方法:2012年10月-2015年3月共收治12例腰骶段脊柱结核患者,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24—77岁(43.9±18.4岁);病变节段位于L4~S1。术前...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前路经腹膜后病灶清除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的疗效。方法:2012年10月-2015年3月共收治12例腰骶段脊柱结核患者,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24—77岁(43.9±18.4岁);病变节段位于L4~S1。术前抗结核药物治疗2—4周,血沉下降及结核中毒症状改善后,行手术治疗。均为一期后前路手术.即后路微创置入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后,前路经腹旁正中腹膜后入路行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术后继续系统抗结核治疗12~18个月。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入路相关并发症、植骨融合情况,比较术前、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红细胞沉降率(ESR)、腰椎局部前凸角(local lordotic angle,LLA)。结果:1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切除的病灶组织行病理检查,均符合结核改变。手术时间165~380min(268.8±76.7min);出血量160~2500m1(627.5±640.3ml)。共有3例手术相关并发症。均发生于前路手术时,1例为静脉丛撕破,经压迫后止血;2例腹膜撕裂,术中进行修补。随访12~48个月(31.1±9.8个月),12例均获骨性融合,无结核复发征象,无内固定松动、断裂征象。8例术前神经功能损害者术后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术前VAS评分为7.1±1.1分,末次随访时为2.1±1.0分;术前ESR为65.8±29.9mrrdh,末次随访时为15.1±8.5mm/h;VAS和ESR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术前LLA为3.0°±83°,术后即刻矫正为11.0°±6.0°,末次随访时为10.4°±5.9°;与术前相比较,术后即刻LLA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LLA无明显丢失。结论:一期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前路经腹膜后病灶清除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可以显著矫正脊柱畸形并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前路经腹膜后入路存在一定的并发症发生率,需谨慎操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结核 腰骶段 前路病灶清除 后路内固定
下载PDF
围术期多模式镇痛在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1
作者 张奎渤 朱颖娴 +4 位作者 郭远清 李国威 陈涛 黄创新 黄宗文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3期1424-1427,共4页
目的探讨围术期多模式镇痛方案在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前瞻性研究2011年7月至2012年12月于本院行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手术患者共64例,根据镇痛方案不同随机分为多模式镇痛组(M组,32例)和单一方法镇痛组(S组,32例... 目的探讨围术期多模式镇痛方案在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前瞻性研究2011年7月至2012年12月于本院行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手术患者共64例,根据镇痛方案不同随机分为多模式镇痛组(M组,32例)和单一方法镇痛组(S组,32例)。多模式镇痛组联合采用口服塞来昔布超前镇痛、术中局部浸润麻醉、术毕留置静脉自控镇痛泵(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PCA)、术后静脉注射帕瑞昔布方法;单一方法镇痛组仅留置PCA。记录两组术后3、12、24、48 h及首次下床活动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记录总体镇痛满意度、PCA按压次数与用药量、补救镇痛情况;观察镇痛相关不良反应及术后引流情况。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M组术后3、12、24、48 h及首次下床活动的VAS评分均低于S组(P<0.05),总体镇痛满意度优于S组;M组PCA按压次数、芬太尼用量低于S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M组低于S组(P<0.05)。两组术后伤口引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多模式镇痛可有效缓解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手术患者的疼痛,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降低副作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镇痛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疼痛 多模式镇痛 腰椎后路融合手术 内固定器械
下载PDF
退变性脊柱侧凸后路手术治疗的中期效果分析 被引量:12
12
作者 邱浩 初同伟 +3 位作者 黄博 邹传奇 刘复洲 周跃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716-720,共5页
目的探讨经后路手术治疗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的中期临床效果。方法对我科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采用后路减压并固定融合手术治疗的36例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影像学检查比较治疗前后冠状位Cobb角、腰椎前凸角及脊柱平衡改善... 目的探讨经后路手术治疗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的中期临床效果。方法对我科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采用后路减压并固定融合手术治疗的36例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影像学检查比较治疗前后冠状位Cobb角、腰椎前凸角及脊柱平衡改善情况,评价矫形效果,结合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与Oswest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患者手术前后生活质量。结果36例患者包括男性11例,女性25例;年龄42-78岁,平均62.5岁。所有病例全程随访平均2.2年(1.5-3.5年)。患者术后各随访时间点影像学测量参数、腰腿痛VAS评分及ODI指数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1年相比,手术2年后的末次随访腰痛VAS(1.96±0.90vs2.48±0.77,t=2.942,P〈0.05)与ODI(20.04±8.85vs26.48±6.99,t=3.648,P〈0.05)皆得到进一步改善。冠状面Cobb角矫正率为39.9%,腰椎前凸角平均增加约10°,末次随访时患者冠状面及矢状面平衡较术后1年得到进一步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围手术期切口感染3例,硬脊膜破裂3例,外周神经节功能异常5例,对症处理后皆获得满意疗效。1例患者减压后短节段融合术后1年半时脊柱侧凸加重,行延长固定节段的翻修手术后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末次随访影像学检查无断钉、断棒,无螺钉松动及假关节形成。结论采用经后路减压并固定融合责任节段手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可明显缓解患者疼痛,提高其生活质量,相比短节段而言,长节段固定融合能较好纠正畸形的脊柱、延缓侧凸进展。虽然手术相关并发症较高,但通过积极对症支持治疗,皆可得到良好控制,并不影响手术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脊柱侧凸 后路减压并固定融合 生活质量 并发症
下载PDF
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后早期深部感染的因素分析及治疗 被引量:14
13
作者 俞兴 徐林 +4 位作者 毕连涌 柳根哲 李鹏洋 曲弋 焦勇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33-437,共5页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后早期深部感染的发生率、影响因素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2011年1 492例行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患者术后早期深部感染的发生率,根据是否发生感染将患者分为两组:感染组11例,非感染组1 481例...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后早期深部感染的发生率、影响因素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2011年1 492例行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患者术后早期深部感染的发生率,根据是否发生感染将患者分为两组:感染组11例,非感染组1 481例,进行感染风险因素评分(infection risk factor score,RFS),比较两组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分析保留内置物情况下彻底清创、持续冲洗负压引流结合静脉滴注抗菌药物治疗的成功率、分析失败因素及处理策略,探讨何种状况下需清创同期取出内固定。结果 1 492例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后早期深部切口感染11例(0.74%),感染组与非感染组RFS分别为2.64±0.24和0.78±0.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9例保留内置物情况下采用彻底清创、持续冲洗负压引流,结合静脉滴注抗菌药物,治疗成功6例。另3例2次清创取出内固定后继续冲洗引流:2例感染彻底控制、1例伤口愈合后1个月血液感染继发颅内感染、感染性休克死亡;2例术前长期口服激素同时RFS≥3分患者,采用彻底清创、持续冲洗负压引流,结合静脉滴注抗菌药物同时取出内固定,感染彻底控制。结论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后早期深部感染发生率相对较低,保留内置物情况下彻底清创后持续冲洗负压引流结合静脉滴注应用抗菌药物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术前长期口服激素同时RFS≥3分患者,彻底清创同时取出内固定有利于感染彻底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后路内固定术 深部感染 治疗 冲洗引流
下载PDF
胸椎结核治疗的术式选择:81例分析 被引量:7
14
作者 崔旭 马远征 +4 位作者 陈兴 才晓军 郭立新 薛海滨 胡明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12年第10期755-760,共6页
目的 回顾性分析成人胸椎结核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探讨胸椎结核术式选择的适应证。方法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采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成年胸椎结核患者112例,81例非跳跃性结核患者获得平均37(17~72)个月的随访。其中有23例合并脊髓功... 目的 回顾性分析成人胸椎结核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探讨胸椎结核术式选择的适应证。方法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采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成年胸椎结核患者112例,81例非跳跃性结核患者获得平均37(17~72)个月的随访。其中有23例合并脊髓功能障碍。根据病灶部位和病变程度采用5种手术方式:A组(18例),胸廓内胸膜外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B组(21例),经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C组(10例),胸膜外经肋横突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D组(27例),后路固定一期或二期前路经胸或胸膜外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E组(5例),上胸段结核胸骨柄或胸骨劈开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结果(1)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手术平均时间A,B,c,D,E组分别为3.5,3.0,3.0,4.5,4.0h;术中平均出血量A,B,C,D,E组分别为350,450,300,640,600ml。(2)脊柱后凸畸形矫正率:A组(47.5±11.8)%,B组(46.9±10.2)%,C组(59.9±17.4)%,D组(61.7±18.6)%,E组(44.1±8.7)%。(3)末次随访时矫正角度丢失率:A组(64.2±19.1)%,B组(63.8±18.1)%,C组(56.9±11.8)%,D组(53.6±15.6)%,E组(63.5±17.1)%。23例伴有脊髓压迫症状的患者中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至少提高了一级。结论胸椎结核的术式选择应根据病变的部位、范围以及患者的一般状态而定。老龄患者由于体质差,最好采用胸膜外经肋横突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路固定在矫正脊柱后凸畸形及维持矫形方面要优于前路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胸椎 病灶清除术 前路固定 后路固定
下载PDF
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迟发性感染的治疗 被引量:5
15
作者 吕国华 王冰 +2 位作者 马泽民 康意军 李启贤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15期22-24,共3页
探讨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迟发性感染的发生原因和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12例患者分别在术前和术中窦道分泌物取样行细菌培养 ,培养时间为 7d以上。 3例先行抗炎、窦道搔刮或切开清理、置管冲洗引流 ,均未见效而改行内固定物取出术。另 9... 探讨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迟发性感染的发生原因和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12例患者分别在术前和术中窦道分泌物取样行细菌培养 ,培养时间为 7d以上。 3例先行抗炎、窦道搔刮或切开清理、置管冲洗引流 ,均未见效而改行内固定物取出术。另 9例在明确诊断后即行积极的内固定物取出术。术中仔细观察软组织和骨质的变化 ,术后抗炎。结果 :7例细菌培养阳性。 3例为微球菌 ,4例为粪链球菌。另 5例为阴性。术前和术中 2次取样培养结果一致。 3例先行保守治疗者改行内固定物取出术后伤口及窦道顺利愈合 ,平均住院时间 4 0d。另 9例在明确诊断后即行内固定物取出术 ,术后伤口及窦道顺利愈合 ,平均住院时间 14d。术后抗生素的应用时间为 12~ 14d。随访 3~ 12个月感染无复发。术中发现 9例窦道与椎弓根螺钉尾部相通 ,原发病灶仅为在该处的局限性肉芽病灶、有少许脓块 ,该钉尾的固定螺帽有松动。病灶不向深处累及椎弓根和椎板 ,椎弓根钉本身无松动 ;另 3例窦道与横向连接杆的一端相通 ,原发病灶亦为一小的局限肉芽组织团块。结论 :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发生的迟发性感染通常是由低毒性细菌引起的局部软组织感染 ,骨质未受侵蚀 ,对这一感染引起的窦道、流脓采取抗炎、局部处理效果差 ,而积极的内固定物取出术是有效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 脊柱后路内固定术 迟发性感染 细菌学 治疗
下载PDF
胸腔镜下前路松解联合后路矫形治疗脊柱畸形 被引量:8
16
作者 王冰 吕国华 李启贤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2期71-74,共4页
目的:评价胸腔镜下前路松解联合后路矫形对脊柱畸形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9例脊柱畸形行胸腔镜辅助前路松解及后路脊柱畸形矫形植骨融合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结果。结果:胸腔镜手术时间平均120min,前路松解、阻滞椎... 目的:评价胸腔镜下前路松解联合后路矫形对脊柱畸形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9例脊柱畸形行胸腔镜辅助前路松解及后路脊柱畸形矫形植骨融合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结果。结果:胸腔镜手术时间平均120min,前路松解、阻滞椎间盘平均4.2个。术后14例特发性脊柱侧凸Cobb角平均被纠正到29.4°,4例神经纤维瘤病性脊柱侧凸Cobb角平均被纠正到28°,1例胸椎后凸Cobb角被纠正到58.5°。术后平均随访17.5个月,无矫正度的丢失和其它神经系统及血管损伤并发症。结论:胸腔镜辅助前路脊柱松解是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联合后路矫形治疗脊柱畸形可获得满意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镜 脊柱畸形 前路 后路 矫形 融合
下载PDF
应用Isola内固定系统矫治重度脊柱侧凸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明 刘洋 +4 位作者 倪春鸿 朱晓东 白玉树 赵新刚 侯铁胜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4期218-221,共4页
目的:探讨Isola脊柱内同定系统矫治重度脊柱侧凸的方法并评价其疗效。方法:1998年6月至2003年1月应用Isola脊柱内同定系统治疗重度脊柱侧凸32例,其中特发性脊柱侧凸25例,神经纤维瘤病性脊柱侧凸3例.神经肌肉性脊柱侧凸4例。冠状面... 目的:探讨Isola脊柱内同定系统矫治重度脊柱侧凸的方法并评价其疗效。方法:1998年6月至2003年1月应用Isola脊柱内同定系统治疗重度脊柱侧凸32例,其中特发性脊柱侧凸25例,神经纤维瘤病性脊柱侧凸3例.神经肌肉性脊柱侧凸4例。冠状面主弯Cobb角92.1°±11.4°(75°~116°)。根据不同的侧凸类型、侧凸角度、柔韧性等采用一期前后路联合矫形、分期前后路联合矫形或单纯后路矫形手术.术中运用悬臂技术产生的平移力进行矫形,同时应用椎板下钛缆同定。比较术前、术后冠状面和矢状面的畸形程度,并通过躯干侧移(LT)值分析躯干平衡的重建。结果:随访6~48个月,平均18个月.全组患者术后冠状面矫形效果明显,Cobb角术后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主弯平均Cobb角矫正率为53.8%,末次随访冠状面Cobb角平均丢失313°±3.80°矢状面上81.3%的患者恢复了胸椎生理性后凸(30°~50°),84.4%的患者恢复了腰前凸(40°~60°)。术后LT值矫正率为67.1%.与冠状面Cobb角的矫正率呈正相关。结论:应用Isola内固定系统矫治重度脊柱侧凸,利用悬臂技术产生的平移力尤其与椎板下钛缆矫形同定相结合.可获得冠状面上较高的矫正率.同时可获得矢状面的矫正并达到躯干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治疗 重度脊柱侧凸 手术方法 Iso1a内固定系统
下载PDF
不同远端固定椎对退变性腰椎侧凸长节段后路融合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16
18
作者 陈其昕 闻君侠 +1 位作者 李方财 陈刚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710-716,共7页
目的:研究选择不同的远端固定椎(distal instrumented vertebra,DIV)对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长节段后路融合(posterior spinal fusion,PSF)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2005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 目的:研究选择不同的远端固定椎(distal instrumented vertebra,DIV)对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长节段后路融合(posterior spinal fusion,PSF)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2005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诊断为DLS并行后路长节段脊柱融合手术治疗的63例患者。男性16例,女性47例,年龄50-72岁,平均61.4岁。根据术中DIV的选择不同分成两组,L5固定组(A组):选择L5作为DIV,共44例;骶椎固定组(B组):选择S1作为DIV,共19例。分别对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固定节段数进行比较,测量并记录每例患者术前、术后末次随访的冠状面侧凸Cobb角、顶椎位移、冠状面平衡(骶骨中垂线与C7铅垂线的距离)和矢状面腰椎前凸角(T12上终板和S1上终板垂线间的夹角)、胸腰椎后凸角(T10上终板和L2下终板垂线间的夹角)、矢状面平衡(C7铅垂线与S1椎体后上缘的距离)、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和骶骨倾斜角。分析两组间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间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A组固定节段数平均少于B组1.36个(P=0.022);A组手术后各脊柱测量参数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改善;B组Cobb角、顶椎位移、腰椎前凸角和胸腰椎后凸角手术前后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但冠状面平衡和矢状面平衡则无显著差异(P〉0.05);A、B两组手术前后骨盆入射角无改变(P〉0.05);A组手术后骨盆倾斜角较术前显著减小(P〈0.05),骶骨倾斜角则显著有增大(P〈0.05);而B组此2项骨盆参数手术前后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矢状面失平衡、内固定松动、需翻修的L5/S1椎间盘退变、需翻修的骶骨固定等远端固定椎相关并发症A组7例(15.91%),B组8例(42.11%)(P〈0.0001)。结论:采用后路长节段融合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DIV选择L5或S1能获得相似的矫正效果;选择L5能有效保留L5/S1的活动度;而选择S1则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侧凸 下端固定椎 后路脊柱融合术
下载PDF
脊柱后路去骨松质截骨术在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段后凸畸形矫正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19
作者 张智发 杨全中 +3 位作者 杨晓清 胡文浩 王尧 张雪松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6期586-590,共5页
目的分析并评估脊柱后路去骨松质截骨矫形术(vertebral column decancellation,VCD)应用于矫正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段后凸畸形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2年5月我院112例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段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 目的分析并评估脊柱后路去骨松质截骨矫形术(vertebral column decancellation,VCD)应用于矫正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段后凸畸形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2年5月我院112例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段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6例患者纳入研究。根据纽约标准影像学特征、实验室检查以及临床特征对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进行诊断。按照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分型,纳入研究的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段后凸畸形患者在胸腰段后凸区域行VCD单节段截骨。监测术中出血量,测量术前、术后矢状面Cobb角、矢状面偏移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颏额垂线角(chin-brow vertical angle,CBVA),SRS-22调查表评估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生活质量。结果所有接受脊柱后路去骨松质截骨后凸畸形矫正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围术期未发生截骨平面以下完全瘫痪等严重并发症,无患者死亡。术前矢状位Cobb角为45°(13°~60°)、矢状面偏移距离为22.4(14.3~29.5)cm、颏额垂线角为42°(25°~63°),术后1周测矢状位Cobb角为5°(0°~16°)、矢状面偏移距离7.9(2.6~12.5)cm、颏额垂线角10°(4°~17°),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SRS-22量表评分中功能评分为2.42±0.54,外观评分为2.15±0.48,术后6个月SRS-22量表评分功能评分为4.25±0.48,外观评分为4.18±0.50,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后路椎体去骨松质截骨术在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段后凸畸形矫正手术中可恢复脊柱矢状面平衡和稳定,同时可避免脊髓过度短缩、神经卡压等并发症,是一种较安全有效的截骨矫形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段后凸 强直性脊柱炎 后路矫形术 脊柱内固定 椎体去骨松质术
下载PDF
后路三柱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 被引量:8
20
作者 杨海云 高忠礼 +3 位作者 邓树才 刘欣 吕工一 刘建坤 《实用骨科杂志》 2009年第7期487-490,共4页
目的评价经后路椎体部分切除钛网植入联合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段不稳定骨折的效果。方法采用单纯后侧入路切除部分椎体植入钛网并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方法治疗8例不稳定胸腰椎骨折。男6例,女2例,平均39.3岁;T11骨折1例,T12骨折3例,L1骨... 目的评价经后路椎体部分切除钛网植入联合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段不稳定骨折的效果。方法采用单纯后侧入路切除部分椎体植入钛网并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方法治疗8例不稳定胸腰椎骨折。男6例,女2例,平均39.3岁;T11骨折1例,T12骨折3例,L1骨折3例,L2骨折1例。根据Denis分型,本组8例均为三柱骨折。平均后凸成角26.6°,平均椎管占位77.4%,平均椎体高度丢失70.6%。对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手术并发症以及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程度进行评价。结果5例术后神经功能较术前无明显改善;2例ASIA评分由D提高到E,1例由C提高到D,椎体正常序列基本恢复,术后局部后凸成角平均恢复到5°(0~14°)。所有病例均未出现严重血管损伤以及神经症状加重等并发症。手术时间129~230 min,平均168 min。术中出血量1 650~3 650 mL,平均2 594 mL。结论不稳定胸腰椎骨折可采用单纯后侧入路切除部分椎体植入钛网并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该方法操作简单、并发症较少并能提供三柱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切除 后侧入路 胸腰段骨折 脊柱内固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