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irst report of Athelia bombacina causing postharvest fruit rot on pear 被引量:6
1
作者 JIA Xiao-hui FU Jun-fan +4 位作者 WANG Wen-hui CUI Jian-chao DU Yan-min ZHOU Ru-jun SUN Ping-pi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11期2596-2599,共4页
Pear is an important fruit crop in the world. An uncharacterized disease has been observed on pear fruits during cold storage ir~ Suning, Shenzhou, Xinji and other locations in Hebei Province, China. The incidence rat... Pear is an important fruit crop in the world. An uncharacterized disease has been observed on pear fruits during cold storage ir~ Suning, Shenzhou, Xinji and other locations in Hebei Province, China. The incidence rate of the disease has reached 10%, and sometimes up to 20%. A particular fungus was consistently isolated from the infected pear fruit and cultured. Based on its morphology, molecular characteristics, pathogenicity and ITS sequence, the fungus was identified as Athelia bombacina. To our knowledge,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of Athelia bombacina causing postharvest fruit rot on pea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AR PATHOGENICITY postharvest Athelia bombacina fruit rot
下载PDF
Potential Use of Essentials Oils to Control Fruitlet Core Rot (FCR) in Pineapple (Queen Victoria Variety) in Reunion Island
2
作者 Marc Chillet Angélique Hoareau +1 位作者 Mathilde Hoarau Jérome Minier 《American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s》 2020年第11期1671-1681,共11页
Fruitlet Core Rot (FCR) is one of the major postharvest diseases of pineapple (<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Ananas comosus</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Fruitlet Core Rot (FCR) is one of the major postharvest diseases of pineapple (<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Ananas comosus</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var. </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comosus</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especially on the prone variety Queen Victoria cultivated in Reunion Island. This aggressive disease is generally due to two pathogens: </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Fusarium ananatum</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and </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Thalaromyces stolii</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and needs to be controlled during postharvest. In Reunion Island, </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F. ananatum</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is the principal causal agent impacting fruit exportation. Fruit produced for the export market is generally treated with chemicals. This type of postharvest treatment is not in line with consumer expectations, as consumers prefer fruits treated with nonharmful and natural products. The objective of this work was to study alternative postharvest treatments using the fungitoxic properties of essential oils and their ability to elicit the resistance mechanisms of the fruit. Six EAs were tested </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in vitro</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on mycelial growth of </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F. ananatum</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Whether by volatilization or included in the culture medium, some essential oils such as thymol, eugenol, geraniol and the carvone/menthol mixture have a strong fungistatic effect. But only thymol has a fungitoxic effect. The thymol, a natural molecule synthesized by thyme (</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Thymus vulgaris</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L. </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thymoliferum</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is the more effective </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in vitro </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and is the strongest potential to be used in postharvest treatment. Thymol, prepared at 0.025% in a terpene solvent that acts as a penetrating agent, was tested </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in vivo</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with inoculated fruits. The treatment was effective only on necrosis development from the upper part of the fruits. Pineapple polyphenol biosynthesis appears to have been suppressed by thymol treatment. Results and opportunities for this treatment are discussed. Additional experiments must be carried out in order to decide on the advisability of this type of treatment.</sp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ssential Oils Fruitlet Core rot PINEAPPLE postharvest Treatment THYMOL
下载PDF
阿拉伯半乳聚糖处理对青脆李果实褐腐菌的抑制效果及其诱导抗病性机理
3
作者 袁田 刘莹 +5 位作者 刘玲 韩赛影 张婷婷 郑安祺 明建 邓丽莉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254-260,共7页
通过诱导果实抗病性控制果实采后病害是减少果实采后损失的重要手段。为研究阿拉伯半乳聚糖(arabinogalactan,AG)处理对采后青脆李果实褐腐病的抑制效果及其与果实抗病性的关系,该文研究了AG对褐腐病原菌(Monilinia fructicola)的直接... 通过诱导果实抗病性控制果实采后病害是减少果实采后损失的重要手段。为研究阿拉伯半乳聚糖(arabinogalactan,AG)处理对采后青脆李果实褐腐病的抑制效果及其与果实抗病性的关系,该文研究了AG对褐腐病原菌(Monilinia fructicola)的直接抑制作用,以及异孔损伤接种及AG浸泡处理对青脆李果实褐腐病的控制效果,并通过测定青脆李果实酚酸含量、抗病相关酶活力及其相关基因表达量,初步阐明其提高青脆李果实抗病性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AG对M.fructicola的生长无抑制作用;AG处理后青脆李果实的发病率、病斑直径及自然发病率均显著低于对照(P<0.05);此外,AG处理显著提高青脆李果实酚酸含量,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β-1,3-葡聚糖酶、几丁质酶活力及多酚氧化酶、几丁质酶、病程相关蛋白相关基因表达量。综上所述,AG处理可通过提高抗病相关基因表达量,调控抗病相关酶活力及酚酸的积累,进而提高青脆李果实对褐腐病的抗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脆李 阿拉伯半乳聚糖 褐腐病 诱导抗病性 采后病害
下载PDF
罗伦隐球酵母对草梅采后灰霉病害的生物防治(英文) 被引量:16
4
作者 郑晓冬 张红印 席玙芳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71-175,共5页
测定了罗伦隐球酵母对草莓采后由灰葡萄孢霉引起的灰霉腐烂的抑制效果。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固体培养基(PDA)体外抑菌实验中 ,把生长有罗伦隐球酵母的营养酵母葡萄糖固体培养基 (N YDA)切块放置在涂布有灰霉孢子的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固体... 测定了罗伦隐球酵母对草莓采后由灰葡萄孢霉引起的灰霉腐烂的抑制效果。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固体培养基(PDA)体外抑菌实验中 ,把生长有罗伦隐球酵母的营养酵母葡萄糖固体培养基 (N YDA)切块放置在涂布有灰霉孢子的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固体培养基上一起培养 ,罗伦隐球酵母并不能抑制霉菌的生长 ;而在马铃薯葡萄糖液体培养基 (PDB)体外抑菌实验中 ,罗伦隐球酵母活细胞有效地抑制了灰霉孢子的萌发。酵母细胞菌悬液对灰霉的抑菌效果好于酵母培养液 ,而酵母热杀死液和滤液没有抑菌作用。酵母菌悬液的细胞浓度对其抑菌作用有显著的影响 :无论草莓在 2 0℃条件下贮藏 3d或是在 2℃条件下贮藏 2 0 d,应用在草莓上的酵母细胞浓度越高 ,则草莓的霉变率越低。罗伦隐球酵母菌悬液对草莓整果储藏自然条件下霉变的抑制试验也有类似的结果。因此 ,罗伦隐球酵母可以代替化学杀菌剂作为草莓采后的霉菌抑制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莓 灰霉 采后腐烂 生物防治 罗伦隐球酵母
下载PDF
ClO_2处理对兰州百合低温贮藏的防腐保鲜效果 被引量:9
5
作者 巩慧玲 王晓敏 +1 位作者 袁惠君 冯再平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359-364,共6页
为了探索食用百合鳞茎采后耐久保鲜方法,以兰州百合鳞茎为试材,研究了ClO2处理对百合鳞茎在(-3±1)℃贮藏温度下的防腐保鲜效果。结果表明:不同浓度ClO2熏蒸处理1h均能降低百合贮藏期间的腐烂指数,其中6mg/L浓度ClO2处理时腐烂指数... 为了探索食用百合鳞茎采后耐久保鲜方法,以兰州百合鳞茎为试材,研究了ClO2处理对百合鳞茎在(-3±1)℃贮藏温度下的防腐保鲜效果。结果表明:不同浓度ClO2熏蒸处理1h均能降低百合贮藏期间的腐烂指数,其中6mg/L浓度ClO2处理时腐烂指数最低,该处理也降低了百合贮藏期间的呼吸强度,抑制了贮藏期间可滴定酸和丙二醛含量的升高、维生素C含量的降低和贮藏后期可溶性糖含量的降低,保证了百合鳞茎贮藏期间的风味品质。ClO2浓度较低或过高时,保鲜效果均有所降低。研究结果认为适宜浓度的ClO2可作为防腐保鲜剂在百合鳞茎的实际贮运中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贮藏 品质控制 农产品 兰州百合 CLO2 防腐 保鲜
下载PDF
拮抗菌生物防治果蔬病害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6
作者 华娟 李淋玲 +1 位作者 程华 程水源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3年第10期71-74,共4页
综述了近年来利用拮抗菌控制果蔬采后病害的拮抗菌种类及应用、拮抗菌的防病机制、拮抗菌增效措施,并分析了拮抗菌防治果蔬采后病害的前景,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果蔬 采后腐烂 拮抗菌 生物防治
下载PDF
采后菠萝黑腐病的发生及防治 被引量:3
7
作者 唐友林 周玉婵 +1 位作者 周永成 谭兴杰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13-15,共3页
采后菠萝果实在常温下贮藏7~14d后,常出现黑腐病症状,冬、夏两季病害发展没有显著的差异。采前果实保留冠芽、采后用蜡乳剂、杀菌剂、赤霉素GA3处理和12℃低温贮藏,可以防止黑腐病的发生。
关键词 菠萝 黑腐病 防治 果实 贮藏
下载PDF
采前喷施壳聚糖对荔枝采后腐烂的控制 被引量:2
8
作者 王志国 潘在焜 +1 位作者 蓝延玲 梁海花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344-346,共3页
荔枝采前1个月,喷施壳聚糖,有利于荔枝果皮中丁质酶及β-1,3-葡聚糖酶活性的持续累积,而且增加了果肉中有机酸含量。贮藏过程中,β-1,3-葡聚糖酶的活性及有机酸下降的速度大大降低,荔枝腐烂得到有效控制,0.05%壳聚糖比0.03%更为有效。
关键词 荔枝 采前喷施 壳聚糖 采后腐烂
下载PDF
利用葡萄籽油防治桃子采后褐腐病的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张殿朋 韩雪梅 +2 位作者 卢彩鸽 张晓元 刘伟成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05-109,共5页
为探索桃采后褐腐病的新型非化学农药防治手段,研究了不同用量葡萄籽油处理(体积分数分别为0.5%、0.1%、0.05%、0.01%)对桃采后褐腐病的抑制效果。将褐腐病菌(Monilinia fruc-ticola)(终浓度:5×104 cfu/mL)和不同体积分数的葡萄籽... 为探索桃采后褐腐病的新型非化学农药防治手段,研究了不同用量葡萄籽油处理(体积分数分别为0.5%、0.1%、0.05%、0.01%)对桃采后褐腐病的抑制效果。将褐腐病菌(Monilinia fruc-ticola)(终浓度:5×104 cfu/mL)和不同体积分数的葡萄籽油于PDB培养基中25℃下共培养24~96h,然后调查病原菌孢子萌发及芽管伸长情况。结果表明,当葡萄籽油体积分数≥0.05%时,其对病原菌孢子萌发的抑制率为100%。以打孔法人为模拟接种褐腐病菌(浓度:5×104 cfu/mL)至桃子上,随后接种不同体积分数的葡萄籽油,25℃下贮藏6d后调查褐腐病斑大小。结果表明,当葡萄籽油体积分数≥0.05%时,其在桃子体内对褐腐病斑的抑制率在50%以上,而且0.1%和0.5%的葡萄籽油用量对褐腐斑的抑制效果相当;当体积分数为0.01%时,葡萄籽油对病菌孢子萌发及桃褐腐斑的抑制效果大大降低。因此,将0.1%定为葡萄籽油抑制桃褐腐病菌的最佳用量。自然条件下,在1℃冷藏21d后,经0.1%葡萄籽油处理过的桃子发病率为20.0%,化学药剂戊唑醇处理过的桃子发病率为18.7%,而空白对照组发病率为45.5%,表明0.1%葡萄籽油的防治效果(56.0%)接近化学药剂防治效果(58.9%)。同时,对葡萄籽油处理过的果实进行了果实品质参数测定,包括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维生素C含量、可滴定酸含量,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葡萄籽油处理过的果实品质没有发生显著变化。说明葡萄籽油在防治桃采后褐腐病方面具有代替化学农药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子 采后病害 褐腐病 葡萄籽油 防治效果
下载PDF
臭氧结合拮抗酵母对草莓采后灰霉病的控制 被引量:30
10
作者 张红印 马龙传 +2 位作者 姜松 董英 郑晓冬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58-263,共6页
为了寻找一种能够代替化学杀菌剂控制草莓采后病害的方法,试验研究了臭氧与罗伦隐球酵母(Cryptococcus laurentii(Kufferath)Skinner)结合使用对草莓采后灰霉病的控制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臭氧处理能显著降低草莓采后灰霉病发病率、抑... 为了寻找一种能够代替化学杀菌剂控制草莓采后病害的方法,试验研究了臭氧与罗伦隐球酵母(Cryptococcus laurentii(Kufferath)Skinner)结合使用对草莓采后灰霉病的控制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臭氧处理能显著降低草莓采后灰霉病发病率、抑制草莓水果伤口处致病菌数目和抑制霉菌孢子的萌发。经过2d的贮藏,臭氧处理与罗伦隐球酵母结合使用草莓灰霉病的发病率为29.63%,显著低于对照处理(70.37%),同时也低于臭氧处理及罗伦隐球酵母单独处理的发病率(分别为48.15%和44.44%)。在20℃和4℃下培养,罗伦隐球酵母在水果伤口处能迅速地增长,并持续保持较高水平。臭氧处理与罗伦隐球酵母结合处理能诱导草莓果实的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氢酶(CAT)和β-1,3-葡聚糖酶(GLU)活性的提高,同时可以抑制脂氧合酶(LOX)活性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采后病害 生物防治 草莓 灰霉病 罗伦隐球酵母
下载PDF
重组几丁质酶对采后葡萄贮藏过程中抗病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阎瑞香 李宁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58-162,共5页
以克瑞森无核葡萄品种为试材,采用重组几丁质酶对接种灰霉菌的葡萄果实进行处理,研究重组几丁质酶对葡萄果实腐烂的抑制及其诱导抗病作用。结果表明:在25℃条件下,重组几丁质酶处理能诱导采后葡萄的抗病性,不仅增加了葡萄果实中POD、PPO... 以克瑞森无核葡萄品种为试材,采用重组几丁质酶对接种灰霉菌的葡萄果实进行处理,研究重组几丁质酶对葡萄果实腐烂的抑制及其诱导抗病作用。结果表明:在25℃条件下,重组几丁质酶处理能诱导采后葡萄的抗病性,不仅增加了葡萄果实中POD、PPO和PAL的酶活性,而且降低了丙二醛含量,诱导了果实中酚类物质含量的积累;在不同程度上延缓了葡萄的发病时间,降低了发病指数,贮藏至第6天时,对照的发病指数已达到100%,而重组几丁质酶处理的发病指数仅为47.8%。总的来看,重组几丁质酶处理可以提高葡萄采后抗病性,在贮藏初期抑制由灰霉引起的葡萄腐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几丁质酶 采后腐烂 葡萄 诱导抗病
下载PDF
采后拮抗木霉菌处理及不同厚度PE膜包装对辣椒货架期品质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胡青霞 陈延惠 +2 位作者 栗燕 李向伟 韩珂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19-429,共11页
对辣椒品种湘研16号进行了不同采后处理,研究了该品种辣椒在采后用不同浓度拮抗木霉菌(稀释600、800、1000倍)处理、不同厚度薄膜包装(0.02、0.03mmPE膜)处理后在室温条件下其腐烂率、VC、叶绿素变化的情况,以期找到适宜的辣椒采后处理... 对辣椒品种湘研16号进行了不同采后处理,研究了该品种辣椒在采后用不同浓度拮抗木霉菌(稀释600、800、1000倍)处理、不同厚度薄膜包装(0.02、0.03mmPE膜)处理后在室温条件下其腐烂率、VC、叶绿素变化的情况,以期找到适宜的辣椒采后处理方法以延长其在常温下的货架期。结果表明:经稀释600、800倍的木霉菌处理后的辣椒无论何种包装,贮藏4d,其腐烂率极显著低于其他处理,且腐烂率低于10%。0.02mmPE膜包装,稀释600倍的木霉菌处理腐烂指数上升最慢,且各个时期腐烂指数极显著低于其他处理。0.03mmPE膜包装时,稀释600、800倍的腐烂指数发展均较慢。用600倍木霉菌稀释液处理的辣椒,用0.03mmPE薄膜效果要显著优于0.02mmPE膜;用800、1000倍木霉菌稀释液、5×10-66-BA处理的辣椒及CK,0.02mmPE膜包装的辣椒腐烂指数总体低于0.03mm包装的辣椒。在保持VC方面,稀释1000倍处理的优于800倍的,800倍的又优于600倍的。510×10-66-BA处理的则略逊于不同稀释浓度的木霉菌处理的辣椒。而CK对VC的保存率则更差一些。不用任何保鲜剂处理,0.03mm厚的PE膜在VC的保存率上极显著优于0.02mm厚的PE膜。0.03mmPE膜包装对于抑制叶绿素分解和比0.02mmPE膜包装效果好。另外,发现拮抗木霉菌处理的辣椒保绿效果比果蔬采后处理中常用于保绿的6-BA的效果要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 拮抗木霉菌 采后病害 生物防治 腐烂率 货架寿命
下载PDF
柑橘采后蒂腐病生防酵母菌的筛选及鉴定 被引量:5
13
作者 陈丽锋 闵晓芳 +1 位作者 邓伯勋 余慧 《中国生物防治》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1期47-52,共6页
通过离体及混菌试验,筛选出了对柑橘黑色蒂腐病具有较强拮抗作用的9株酵母菌。其中X-1、MA-2在离体条件下效果最好,在混菌5d后仍不见病原菌的生长。通过果实抑菌试验得到活体条件下效果最好的菌株Pg2-5,处理后果实的发病率在20.00%,比对... 通过离体及混菌试验,筛选出了对柑橘黑色蒂腐病具有较强拮抗作用的9株酵母菌。其中X-1、MA-2在离体条件下效果最好,在混菌5d后仍不见病原菌的生长。通过果实抑菌试验得到活体条件下效果最好的菌株Pg2-5,处理后果实的发病率在20.00%,比对照76.67%降低了56.67个百分点。防治效果与酵母菌的浓度呈正相关,与培养时间呈负相关。经形态和生理生化指标鉴定Pg2-5为假丝酵母属欧诺比假丝酵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柑橘 蒂腐病 拮抗菌 生物防治 采后病害
下载PDF
采后果实褐腐病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4
作者 凡先芳 王宝刚 曾凯芳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390-394,共5页
褐腐病是采后核果果实最重要的侵染性病害之一,会严重危害贮藏期的果实,造成大量损失。低温贮藏、气调贮藏、热处理、辐射处理、微波处理等物理防治技术对采后果实褐腐病的防治有一定的效果。化学杀菌剂能够高效控制采后果实褐腐病,但... 褐腐病是采后核果果实最重要的侵染性病害之一,会严重危害贮藏期的果实,造成大量损失。低温贮藏、气调贮藏、热处理、辐射处理、微波处理等物理防治技术对采后果实褐腐病的防治有一定的效果。化学杀菌剂能够高效控制采后果实褐腐病,但其有污染环境、易产生耐药性的缺陷,天然杀菌剂的应用、生物防治尤其是拮抗菌防治技术弥补了化学杀菌剂在控制采后褐腐病方面的不足,采前技术如喷钙、使用拮抗菌也能有效控制采后果实褐腐病。采前采后技术综合防治果实褐腐病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文从物理、化学、生物防治技术及几种技术复合等角度综述了各防治技术对采后果实褐腐病的控制作用,为综合防治褐腐病、减少商业损失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后 果实 褐腐病 防治技术
下载PDF
高光谱成像结合SIS与RFS的蓝莓腐烂病检测 被引量:8
15
作者 何宽 田有文 +2 位作者 乔世成 姚萍 古文君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13-421,共9页
为了能够快速、无损地检测采后蓝莓腐烂病害,利用高光谱成像技术对采后蓝莓腐烂病进行检测。本研究提出光谱信息分割法(SIS)对866.5 nm波段图像蓝莓病害区域进行分割,取得了较好效果。另外根据正常蓝莓光谱曲线和病害蓝莓光谱曲线,提出... 为了能够快速、无损地检测采后蓝莓腐烂病害,利用高光谱成像技术对采后蓝莓腐烂病进行检测。本研究提出光谱信息分割法(SIS)对866.5 nm波段图像蓝莓病害区域进行分割,取得了较好效果。另外根据正常蓝莓光谱曲线和病害蓝莓光谱曲线,提出区域特征筛选法(RFS),并结合竞争适应重加权采样(CARS)和连续投影(SPA)算法对可见光第一区域波段、近红外第二区域波段分别筛选特征波长。最后,采用相关向量机(RVM)模型和径向基(RBF)神经网络模型对蓝莓腐烂病害进行检测。检测结果表明,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特征波长组合建立的CARS-RBF模型检测效果最好,特征波长为655.8,710.9,752.2,759.9,761.2,866.5,969.7 nm,训练集和测试集正常蓝莓与病害蓝莓检测准确率分别为98.3%、98.6%和97.5%、98.75%。本研究提出的光谱信息分割法(SIS)和区域特征筛选法(RFS)检测蓝莓病害,为蓝莓在线检测和分拣提供了一种新的参考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光谱成像 蓝莓腐烂病 光谱信息分割法 区域特征筛选法 无损检测
下载PDF
黄晶果采后主要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3
16
作者 徐丹丹 乔方 +2 位作者 刘敏 林泽勉 禤文生 《保鲜与加工》 CAS 2021年第11期94-101,共8页
为明确引起黄晶果采后腐烂的主要致病菌,采用传统组织分离法从采后贮藏期自然发病的黄晶果果实上分离病原菌,利用柯赫氏法则进行致病性测定;结合形态学特征和联合基因(ITS和TUB2)系统进化树分析进行病原菌鉴定。结果表明:从黄晶果果实... 为明确引起黄晶果采后腐烂的主要致病菌,采用传统组织分离法从采后贮藏期自然发病的黄晶果果实上分离病原菌,利用柯赫氏法则进行致病性测定;结合形态学特征和联合基因(ITS和TUB2)系统进化树分析进行病原菌鉴定。结果表明:从黄晶果果实上分离得到的5株疑似病原菌,回接发病症状与自然贮藏发病症状一致,确定其为黄晶果的病原菌;5株病原菌分别为:可可毛色二孢(Lasiodiplodia theobromae)、蔷薇拟盘多毛孢(Neopestalotiopsis rosae)、间座壳真菌(Diaporthe pseudomangiferae)、层出镰孢菌(Fusarium proliferatum)和棘孢曲霉(Aspergillus aculeatinus)。该研究通过对黄晶果采后贮藏期间病原菌的分离鉴定,为黄晶果采后病害的有效防控及延长其采后贮藏时间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晶果 采后病原菌 果实腐烂 分离鉴定
下载PDF
我国主要产区柑橘采后病害发生动态 被引量:6
17
作者 陈江华 崔雪婧 +3 位作者 程家森 林杨 谢甲涛 付艳苹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2-97,共6页
对我国14个主要产区9个不同种类柑橘果实采后病害发生动态进行调查和病害鉴定,结果发现:采后病害种类主要为青绿霉病、酸腐病、蒂腐病、炭疽病和黑腐病,尤其以青绿霉病为主;不同种类柑橘的主要病害类型不同,青绿霉病在宽皮类柑橘中发生... 对我国14个主要产区9个不同种类柑橘果实采后病害发生动态进行调查和病害鉴定,结果发现:采后病害种类主要为青绿霉病、酸腐病、蒂腐病、炭疽病和黑腐病,尤其以青绿霉病为主;不同种类柑橘的主要病害类型不同,青绿霉病在宽皮类柑橘中发生频率较高,而酸腐病为脐橙的主要病害;贮藏2个月的病害发生率与采前1周雨日密切相关,因此认为晴天采收有利于降低采后病害的发生。同时,认为可以根据不同种类的柑橘品种依据其主要病害类型采取更有针对性的采后处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柑橘 采后病害 青绿霉病 酸腐病 蒂腐病 炭疽病 黑腐病 贮藏 发生动态
下载PDF
植物多酚对水果采后腐烂病防治研究进展
18
作者 卞大伟 张学敏 +2 位作者 刘鑫荣 赵莹 李宏 《农业科学》 2020年第9期718-723,共6页
水果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含有多种人体必需元素。但由于人为原因或病原微生物的侵染,导致水果采后腐烂现象普遍存在。生物防治技术以其环保、健康等特点被人们广泛接受。植物多酚类以其抗菌、抗氧化等特点,已成为防治水... 水果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含有多种人体必需元素。但由于人为原因或病原微生物的侵染,导致水果采后腐烂现象普遍存在。生物防治技术以其环保、健康等特点被人们广泛接受。植物多酚类以其抗菌、抗氧化等特点,已成为防治水果采后腐烂病的一种重要举措,日益为人们所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果采后腐烂病 生物防治 植物多酚
下载PDF
Antifungal activity of total and fractionated phenolic extracts from two wild edible herbs 被引量:1
19
作者 Maria Antonia Gatto Simona Marianna Sanzani +4 位作者 Piero Tardia Vito Linsalata Mariax Pieralice Lucrezia Sergio Donato Di Venere 《Natural Science》 2013年第8期895-902,共8页
The 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phenolic extracts of salad burnet (Sanguisorba minor Scop. s.l.) and broomrape (Orobanche crenata Forsk.) was performed. Active fractions were separated and characterized and, in the c... The 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phenolic extracts of salad burnet (Sanguisorba minor Scop. s.l.) and broomrape (Orobanche crenata Forsk.) was performed. Active fractions were separated and characterized and, in the case of O. crenata, two phenolic compounds, verbascoside and is overbascoside, were quantitatively extracted, purified and characterized. These compounds proved to be effective in reducing the growth of some important fungi responsible for the decay of fresh fruit and vegetables in postharvest. Verbascoside showed significant activity against Penicillium italicum, fairly inhibited Monilinia laxa, P. expansum, and Aspergillus carbonarius, and showed little activity against Botrytis cinerea, M. fructicola and P. digitatum. Isoverbascoside completely inhibited B. cinerea, P. digitatum, P. italicum, and P. expansum;it fairly inhibited M. laxa and A. carbonarius;while it showed to be less effective against M. fructicola. The obtained results support the possible use of some wild edible plants as a source of phenolic substances for the postharvest biological control of fresh fruit and vegetable ro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timicrobials postharvest rot Storage PHENOLS VERBASCOSIDE Isoverbascoside HPLC FLC
下载PDF
生防酵母菌株的分离筛选及其防治苹果果实轮纹病效果 被引量:7
20
作者 戴忠良 高克祥 《山东农业科学》 2018年第9期102-108,138,共8页
为有效防控采后苹果果实轮纹病,从泰安市三地果园不同果树的叶片和果实中分离出30株酵母菌,分别进行离体抑菌活性测定和活体防病效果筛选,其中4株酵母菌抑菌活性较强,对4株酵母菌不同处理液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不同浓度下的防治效果及... 为有效防控采后苹果果实轮纹病,从泰安市三地果园不同果树的叶片和果实中分离出30株酵母菌,分别进行离体抑菌活性测定和活体防病效果筛选,其中4株酵母菌抑菌活性较强,对4株酵母菌不同处理液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不同浓度下的防治效果及在苹果果实上的生长定殖动态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酵母菌株H3、T2、T3、Z8对苹果轮纹病菌抑菌作用较强,第8 d的抑菌率分别为91.46%、91.06%、77.20%、88.66%。接种浓度为1×108cfu/m L的酵母菌7 d后,其防病效果分别是65.1%、82.5%、69.8%、84.1%。培养原液和菌悬液对病原菌抑制作用较强,菌落平均直径小于4 cm。显微镜观察发现只有菌株T3具有重寄生作用。酵母菌与病菌菌丝共培养试验中,酵母菌对菌丝生长量的抑制率都在99%以上。酵母菌浓度越高,防病效果越好,其中菌株Z8的防治效果达到59.4%。4株酵母菌在YPD培养基和苹果伤口中呈指数型增长,在YPD培养基中24 h达到峰值,在苹果伤口上48 h达到峰值。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初步鉴定,4株酵母菌均属于季也蒙迈耶氏酵母(Meyerozyma guilliermondi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母菌 果蔬采后病害 苹果果实轮纹病 拮抗作用 生物防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