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8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pleural effusion following hepatectomy in primary liver cancer 被引量:5
1
作者 Jian-Jun Yan, Xiang-Hua Zhang, Kai-Jian Chu, Liang Huang, Fei-Guo Zhou and Yi-Qun Yan Department of Hepatic Surgery, Eastern Hepatobiliary Surgery Hospital, 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8, China 《Hepatobiliary & Pancreatic Diseases International》 SCIE CAS 2005年第3期375-378,共4页
Postoperative pleural effusion occurs frequently after hepatectomy. The risk factors,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postoperative pleural effusion in patients with primary liver cancer (PLC) who have undergone hepatect... Postoperative pleural effusion occurs frequently after hepatectomy. The risk factors,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postoperative pleural effusion in patients with primary liver cancer (PLC) who have undergone hepatectomy and the value of the argon beam coagulator (ABC) for the prevention of pleural effusion are studied. METHODS:A total of 523 patients with PLC at our institution who had had right hepatectomy from July 2000 to June 2004 were studied retrospectively. Comparative analysis was made to identify the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postoperative pleural effusion and the efficacy of various managements. RESULTS:Of the 523 patients whose livers were dissociated using argon beam cutting and/or coagulation, 20(3.8%) developed pleural effusions;whereas in the other 467 patients underwent hepatectomy with suture ligation of the diaphragmatic secondary wound surface during the same period, 49(10.5%) had pleural effusion (P<0.01). The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postoperative pleural effusion included subphrenic collection, postoperative hepatic insufficiency with ascites, duration of hepatic occlusion and underlying cirrhosis. CONCLUSIONS: Dissociation of the liver by argon beam cutting and/or coagulation can save suture ligation of the diaphragmatic secondary wound surface and may also prevent postoperative pleural effusion. Pleural drainage using an indwelling central-venous-catheter (CVC) in the pleural cavity is safe and efficacio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imary liver cancer HEPATECTOMY postoperative pleural effusion argon beam cut and/or coagulation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下载PDF
Factors related to pleural effusion following hepatectomy for primary liver cancer 被引量:9
2
作者 Chu, Kai-Jian Yao, Xiao-Ping Fu, Xiao-Hui 《Hepatobiliary & Pancreatic Diseases International》 SCIE CAS 2007年第1期58-62,共5页
BACKGROUND: Pleural effusion frequently complicates hepatectomy and multiple factors contribute to its development following hepatectomy for primary liver cancer.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se factor... BACKGROUND: Pleural effusion frequently complicates hepatectomy and multiple factors contribute to its development following hepatectomy for primary liver cancer.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se factors. METHODS: From March 2003 to May 2005, 228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primary liver cancer underwent hepatectomy in our department were evaluated retrospectively to identify factors related to postoperative pleural effusion. RESULTS: Among the 228 patients, postoperative pleural effusions arose in 58 (25.4%). Univariate analysis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postoperative ascites, subphrenic collection, Pringle manoeuvre length, drainage amount on postoperative day 1, albumin level on postoperative day 7,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 level on postoperative days I and 3, prealbumin level on postoperative days 3 and 7, and tumor size (P<0.05). Ordinal regression analysis revealed that subphrenic collection, drainage on postoperative day I and ALT plus prealbumin on postoperative days I and 3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postoperative pleural effusion (P<0.05). CONCLUSION: Subphrenic collection and operative injury to the liver appeared to be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pleural effusion after hepatectomy for primary liver canc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stoperative pleural effusion primary liver cancer HEPATECTOMY ETIOLOGY
下载PDF
An Analysis of Prospective Outcome of Re-resection for Recurrent Live Cancer and Extrahepatic Metastases,a Follow-up of 267\Cass 被引量:1
3
作者 陈汉 吴孟超 +3 位作者 罗祥基 杨业发 尉公田 胡雷 《The Chinese-German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CAS 2003年第1期2-9,58,共9页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prospective outcome and summarize experience in re-resection for recurrent liver cancer and extrahepatic metastases.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267 patients with recurrent primary liver c...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prospective outcome and summarize experience in re-resection for recurrent liver cancer and extrahepatic metastases.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267 patients with recurrent primary liver cancer (PLC) after re-resection from January 1960 to July 2000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Re-hepatectomy was performed on 205 cases, resection of extrahepatic metastases on 51 cases and combined resection of recurrent liver cancer and extrahepatic metastases on 11 cases. The clinico-pathologic features, operation type and survival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types of liver re-resection included left lateral lobectomy in 11.2% of patients, hemihepatetomy and extended hemi-hepatectomy in 4.4%, local radical resection in 68.3%, other subsegmentectomy in 17.1%. The peak recurrence rate (64.4%) occurred at 1–2 years. The overall 1-, 3, 5- and 10-year survival rates after second resection were 81.0%, 40.3%, 19.4% and 9.0% respectively, while they were 77.5%, 29.8%, 13.2% and 6.61% respectively after the third resection. The median survival time was 44 months. The re-resection with extrahepatic metastases also provided the possibility of longer survival. Conclusion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subsegmentectomy and local excision is appropriate for the hepatic repeat resection. The peak recurrence may be correlated with portal thrombus and operative factor. The re-resection can be indicated not only in intrahepatic recurrent metastases but also in extrahepatic metastases in selected patients. Re-resection has become the treatment of choice for recurrence of PLC, as neither chemotherapy nor other nonsurgical therapies can achieve such favorable results. Key words prospective outcome - re-resection - primary liver cancer - recurrence - extrahepatic metasta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ospective outcome re-resection primary liver cancer recurrence extrahepatic metastases
下载PDF
肝动脉介入化疗栓塞术在原发性肝癌术后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娟 田海龙 +2 位作者 朱涛 王岳 李晓 《实用癌症杂志》 2024年第4期644-647,共4页
目的探究肝动脉介入化疗栓塞术对原发性肝癌术后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10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各50例。两组均于腹腔镜引导行肿瘤切除术,研究组在术后7 d辅以肝动脉介入化疗栓塞术治疗,治疗后随访2年。... 目的探究肝动脉介入化疗栓塞术对原发性肝癌术后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10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各50例。两组均于腹腔镜引导行肿瘤切除术,研究组在术后7 d辅以肝动脉介入化疗栓塞术治疗,治疗后随访2年。对比治疗前后两组肝功能[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及谷丙转氨酶(ALT)]、血清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19-9(CA19-9)、甲胎蛋白(AFP)及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水平、生存质量[生命质量测定量表(QOL-LC)],统计两组术后复发率及生存率。结果与治疗前对比,两组治疗后7 d的血清AST、TBIL、ALT水平均增高,且研究组较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对比,两组治疗后1个月血清CA19-9、AFP、GPC3水平均降低,且研究组较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对比,治疗后1个月两组QOL-LC评分均增高,且研究组[(185.74±12.34)分]较对照组[(164.30±11.55)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2年复发率为26.00%(13/50),低于对照组的50.00%(25/50),生存率为84.00%(42/50),高于对照组的64.00%(3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动脉介入化疗栓塞术辅助肿瘤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效果更佳,可有效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表达水平,改善肺功能及生存质量,提升临床生存率,利于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肿瘤切除术 肝动脉介入化疗栓塞术 肝功能 血清肿瘤标志物 复发率 生存率
下载PDF
多学科个性化动态营养干预对促进老年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后恢复效果的影响
5
作者 孟杨 侯婧悦 +2 位作者 梁东如 李洁 纪虹 《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 2024年第1期128-133,共6页
目的 分析多学科个性化动态营养干预对促进老年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后恢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开滦总医院2022年1―12月收治的接受营养风险筛查2002(nutritional risk screening 2002,NRS 2002)风险评估且存在营养不良风险的老年原发性... 目的 分析多学科个性化动态营养干预对促进老年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后恢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开滦总医院2022年1―12月收治的接受营养风险筛查2002(nutritional risk screening 2002,NRS 2002)风险评估且存在营养不良风险的老年原发性肝癌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0)和干预组(n=40)。对照组给予常规术后护理,干预组给予多学科个体化动态营养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恢复评分、术后恢复速度指标及护理前后患者的衰弱程度、绝望量表评分和营养指标。结果 干预组患者术后早期进食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达到目标70%进食量时间均显著早于对照组(均P <0.05),干预组患者住院天数显著短于对照组(P <0.05),干预组患者住院费用显著少于对照组(P <0.05)。干预组患者术后7 d恢复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护理后健康状况、社会支持、自制力、情绪指标评分均有所下降(均P <0.05),且干预组下降幅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均P <0.05)。两组患者护理后对未来感觉评分和对未来期望评分均有所下降(均P <0.05),且干预组患者评分下降幅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均P <0.05)。干预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多学科个性化动态营养干预促进老年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后恢复的临床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老年 多学科个性化动态营养干预 营养风险筛查量表 术后恢复
下载PDF
合并微血管侵犯的HCC患者术后辅助治疗:现状与前景
6
作者 黄俊杰 黄平 +2 位作者 廖锐 孙锐睿 曹洪祥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1期150-156,共7页
原发性肝细胞肝癌是世界上常见的恶性肿瘤,手术切除是其首选的治疗方式,但微血管侵犯(MVI)作为其独立的危险因素影响着手术后患者的生存情况。本文介绍了术后MVI阳性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同时介绍了目前常用于预防术后复发,改善肝切除患者... 原发性肝细胞肝癌是世界上常见的恶性肿瘤,手术切除是其首选的治疗方式,但微血管侵犯(MVI)作为其独立的危险因素影响着手术后患者的生存情况。本文介绍了术后MVI阳性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同时介绍了目前常用于预防术后复发,改善肝切除患者生存情况的一系列辅助治疗方法,包括放射疗法、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肝动脉灌注化疗(HAIC)、靶向疗法、免疫疗法、抗病毒及营养支持疗法,评述了各类疗法对MVI阳性患者的治疗效果。作者认为,大多数治疗均展现了相应的应用前景,但疗效和适用人群有待进一步探索,而联合治疗可能是未来术后辅助治疗前进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微血管侵犯 肿瘤复发 术后辅助治疗
下载PDF
基于专科敏感指标构建的干预模式对老年肝癌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
7
作者 顾丽丽 陆雁 +1 位作者 周晓梅 储春霞 《老年医学与保健》 CAS 2024年第4期957-961,共5页
目的通过比较基于专科敏感指标构建的干预模式和常规干预对老年肝癌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患者诊疗提供更多新思考。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3年10月在南通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原发性肝癌患者82例,依据患者术后... 目的通过比较基于专科敏感指标构建的干预模式和常规干预对老年肝癌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患者诊疗提供更多新思考。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3年10月在南通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原发性肝癌患者82例,依据患者术后不同的干预措施分为对照组(41例)和观察组(41例)。对照组行术后常规干预,观察组应用基于专科干预敏感指标构建方案。比较2组术后恢复指标值、疼痛情况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评分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住院时间、术后首次排便时间、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和术后首次进食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术后12、24 h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术后1、3 d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基于专科敏感指标构建的干预模式可有效提高患者术后康复效果,减轻患者的心理与医疗负担,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原发性肝癌 术后康复 三维质量评价模式 护理质量
下载PDF
X射线血管造影在肝癌介入TACE术后复发、疗效及肝脏肿瘤灌注减少的评估价值
8
作者 徐苏玲 张耀纲 +1 位作者 徐士伟 沈亚迪 《中国医学装备》 2024年第2期48-53,共6页
目的:探讨X射线血管造影在肝癌介入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术后复发、疗效及肝脏肿瘤灌注减少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59例肝癌患者,所有患者术前1周、术后4周均行常规X射线血管... 目的:探讨X射线血管造影在肝癌介入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术后复发、疗效及肝脏肿瘤灌注减少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59例肝癌患者,所有患者术前1周、术后4周均行常规X射线血管造影检查,将获得的影像序列导入装有彩色编码数字减影血管造影(ccDSA)成像技术软件的工作站进行分析,在TACE前后的ccDSA图像上手动定义感兴趣区域(ROI),获得时间强度曲线并从中导出达峰时间(TTP)、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及最大斜率(MS)等定量灌注参数。通过其计算AUC,分析灌注参数对肝癌TACE术后复发、疗效及肝脏肿瘤灌注减少的评估效能。结果:纳入研究的59例患者根据术后复发定义,术后复发39例,未复发20例,术后复发患者灌注TTP(7.38±1.22)s明显低于未复发患者(9.03±1.01)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98,P<0.05),AUC、MS明显低于术后未复发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741、31.499,P<0.05),术后复发和未复发患者术前TTP、AUC及M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疗效判定标准,有效35例,无效24例,有效患者术后TTP(9.09±1.08)s明显高于无效患者(7.84±2.07)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29,P<0.05),AUC、MS明显高于无效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52、54.366,P<0.05),有效患者和无效患者术前TTP、AUC及M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患者和无效患者术后TTP、AUC及MS均高于术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29、3.852、54.366,P<0.05)。根据主观血管造影栓塞端点(SACE)分级标准,Ⅲ级33例,Ⅳ级26例,Ⅲ级和Ⅳ级患者术前TTP、AUC及M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Ⅳ级患者术后TTP、AUC及MS均明显低于Ⅲ级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97、3.498、58.968,P<0.05)。TTP、AUC及MS评估肝癌介入TACE术后复发的灵敏度为66.70%、89.70%和59.00%,特异度为55.00%、55.00%和55.00%,TTP、AUC及MS评估肝癌介入TACE术后复发的AUC分别为0.629(95%CI:0.478~0.779)、0.827(95%CI:0.723~0.931)和0.512(95%CI:0.356~0.667);TTP、AUC及MS评估肝癌介入TACE术后疗效的灵敏度为64.10%、79.50%、61.50%,特异度为55.00%、65.00%和55.00%,TTP、AUC及MS评估肝癌介入TACE术后疗效的AUC分别为0.609(95%CI:0.462~0.756)、0.808(95%CI:0.698~0.918)和0.580(95%CI:0.413~0.747);TTP、AUC及MS评估肝癌介入TACE术后肝脏肿瘤灌注减少的灵敏度为69.20%、82.10%和53.80%,特异度为70.00%、75.00%和55.00%,TTP、AUC及MS评估肝癌介入TACE术后肝脏肿瘤灌注减少的AUC分别为0.745(95%CI:0.613~0.877)、0.842(95%CI:0.724~0.960)和0.507(95%CI:0.360~0.654)。结论:X射线血管造影检查后的数据通过ccDSA的定量分析获得的TTP、AUC及MS灌注参数,对肝癌介入TACE术后复发、疗效及肝脏肿瘤灌注减少的评估均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射线血管造影 肝癌介入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 术后复发 疗效 肝脏肿瘤灌注减少
下载PDF
老年原发性肝癌微波消融术后复发危险因素的多元COX回归分析
9
作者 赵璇 顾向前 +1 位作者 蔡兵 周晓雯 《肝胆外科杂志》 2024年第2期122-125,共4页
目的按探讨老年原发性肝癌微波消融术后复发多元COX回归模型。方法去选择我院于2018年9月至2021年9月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183例,均行微波消融术治疗。所有患者均随访至2023年9月,定期门诊、住院随访,于微波消融术后前3个月内,每月进行... 目的按探讨老年原发性肝癌微波消融术后复发多元COX回归模型。方法去选择我院于2018年9月至2021年9月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183例,均行微波消融术治疗。所有患者均随访至2023年9月,定期门诊、住院随访,于微波消融术后前3个月内,每月进行1次随访,之后以每3个月进行1次随访,随访终点为患者出现肿瘤复发。以完全消融术后肝内重复出现肝癌或者远处发生转移为复发。采用多元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老年原发性肝癌微波消融术后复发危险因素。结果随访末,微波消融术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183例中,复发患者39例,复发率为21.31%。单因素COX回归分析,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家族史、合并肝硬化、Chlid-Pugh分级、AST、ALT、HBVDNA阳性、腹水、脾大和消融次数复发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肿瘤直径>3cm复发率高于肿瘤直径≤3cm,AFP>400ng/ml复发率高于AFP≤400ng/ml(P<0.05)。经多元C0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肿瘤直径>3cm和血清AFP>400ng/ml为影响微波消融术后复发危险因素。结论老年原发性肝癌微波消融术后复发率较高,而肿瘤直径和血清AFP为其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微波消融术 复发 多元COX回归模型
下载PDF
液态活检技术用于检测肝癌术后复发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莫慧敏 朱文钿 《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 CAS 2024年第2期29-32,共4页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治疗目前仍以根治性切除疗效最佳,但术后复发率及转移率较高,远期疗效较差。肝癌术后复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种因素,根据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筛选高危人群,术后及时使用靶向治疗、免疫治...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治疗目前仍以根治性切除疗效最佳,但术后复发率及转移率较高,远期疗效较差。肝癌术后复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种因素,根据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筛选高危人群,术后及时使用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或再次行肝切除术可有效提高肝癌患者远期生存率甚至治愈。因此,研究与肝癌术后复发相关的危险因素是必要的。近年来生物医学技术在肿瘤领域的应用日趋成熟,通过液态活检技术对体内生物标志物进行检测已成为精准医疗领域的热点。本文就近年来通过液态活检在预测肝细胞癌术后复发相关生物标记物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态活检 肝细胞癌 肝癌术后 复发预测
下载PDF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的效果分析
11
作者 谈帅 朱绪臻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9期84-87,共4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应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的效果。方法8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4例。对照组予以肝动脉灌注化疗,观察组实施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治疗后1、2年内的复发情...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应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的效果。方法8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4例。对照组予以肝动脉灌注化疗,观察组实施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治疗后1、2年内的复发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生活质量;治疗前后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乙型肝炎(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水平。结果两组手术治疗后1、2年内的复发率比较,观察组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的18.18%比较,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55%显著较低,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社会功能、躯体功能、物质生活、心理功能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的社会功能评分(86.06±5.75)分、躯体功能评分(82.75±4.09)分、物质生活评分(81.64±5.43)分、心理功能评分(80.70±5.88)分均高于对照组的(72.42±6.91)、(69.06±6.97)、(68.76±6.75)、(68.86±6.48)分,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ALT、TBIL、AST、HBV-DNA水平均下降,且观察组ALT(46.66±10.25)U/L、TBIL(17.55±2.74)μmol/L、AST(30.50±3.55)U/L、HBV-DNA(0.92±0.51)×10^(3)copies/ml均低于对照组的(57.68±10.44)U/L、(20.65±2.37)μmol/L、(36.72±3.11)U/L、(2.82±0.71)×10^(3)copies/ml,差异显著(P<0.05)。结论原发性肝癌患者应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虽然术后2年内复发率和肝动脉灌注化疗差异不大,但是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利于患者生活质量和肝功能的改善,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原发性肝癌 术后复发 肝动脉灌注化疗
下载PDF
血清8-羟基脱氧鸟苷和连接蛋白4对原发性肝癌经导管肝动脉栓塞术后疗效的评估价值
12
作者 杨帆 段建峰 +4 位作者 丁建龙 赵喜荣 段昌虎 吴林 赵李飞 《临床外科杂志》 2024年第8期840-843,共4页
目的探讨8-羟基脱氧鸟苷(8-OHdG)、连接蛋白4(nectin-4)在原发性肝癌血清中的表达以及对原发性肝癌经导管肝动脉栓塞(TACE)术后疗效的评估价值。方法2021年1月~2022年6月我院TACE治疗的原发性肝癌病人180例。根据TACE术后疗效分为良好组... 目的探讨8-羟基脱氧鸟苷(8-OHdG)、连接蛋白4(nectin-4)在原发性肝癌血清中的表达以及对原发性肝癌经导管肝动脉栓塞(TACE)术后疗效的评估价值。方法2021年1月~2022年6月我院TACE治疗的原发性肝癌病人180例。根据TACE术后疗效分为良好组(137例)和不良组(43例)。比较两组一般临床资料和血清8-OHdG、nectin-4表达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疗效的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血清8-OHdG、nectin-4水平对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疗效的评估价值。结果两组年龄、性别、BMI、Child-Pugh分级、肿瘤位置、肿瘤数目、肿瘤直径、肿瘤轮廓、分化程度、肿瘤包膜、血管癌栓、胆管癌栓、淋巴结转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组血清8-OHdG、nectin-4的表达水平高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8-OHdG、nectin-4、肿瘤直径、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均为TACE术后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血清8-OHdG、nectin-4二者联合评估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疗效的AUC为0.930,敏感性为86.05%,特异性为94.16%,优于各自单独评估(Z二者联合-8-OHdG=2.033、Z二者联合-nectin-4=3.221,P=0.042、0.001)。结论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疗效不良组血清8-OHdG、nectin-4水平升高,二者联合对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疗效有较好的评估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羟基脱氧鸟苷 连接蛋白-4 原发性肝癌 经导管肝动脉栓塞 疗效
下载PDF
反馈—问题解决护理模式干预对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患者疾病接受度及术后康复的影响
13
作者 刘丽云 邱志锋 +1 位作者 周婷 陈小娟 《黑龙江医学》 2024年第14期1775-1778,共4页
目的:探讨反馈—问题解决护理模式干预对原发性肝癌(PLC)介入治疗患者疾病接受度及术后康复的影响,为临床护理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22年1—12月福建省肿瘤医院收治的82例PL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先后将其分为常规组与干预组,... 目的:探讨反馈—问题解决护理模式干预对原发性肝癌(PLC)介入治疗患者疾病接受度及术后康复的影响,为临床护理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22年1—12月福建省肿瘤医院收治的82例PL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先后将其分为常规组与干预组,每组各41例。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反馈—问题解决护理模式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自我效能感[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评分]、疾病接受度[中文版疾病接受度量表(AIS-CHI)评分]、生命质量[癌症患者生命质量核心量表(QLQ-30)评分]、术后康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后,干预组患者GSES及AIS-CHI评分均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122、9.019,P<0.05)。干预后,干预组患者QLQ-30各维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927、5.917、5.296、5.409、5.801、5.278,P<0.05)。干预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进食时间、排便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970、7.449、9.719、5.577、12.794,P<0.05)。干预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48,P<0.05)。结论:反馈—问题解决护理模式干预可提升PLC介入治疗患者的疾病接受度,增强其自我效能感,促进患者术后康复,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介入治疗 反馈—问题解决护理模式 疾病接受度 生命质量 术后康复
下载PDF
^(18)F-FDG PET/CT的标准化摄取值在原发性肝癌局部复发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14
作者 兰琼 方向 《生命科学仪器》 2024年第1期65-67,共3页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的标准化摄取值(SUV)在原发性肝癌局部复发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2022年4月医院收治的100例疑似原发性肝癌局部复发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进行^(18)F-FDG PET/CT检查,并在检查后1周...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的标准化摄取值(SUV)在原发性肝癌局部复发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2022年4月医院收治的100例疑似原发性肝癌局部复发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进行^(18)F-FDG PET/CT检查,并在检查后1周进行病理检验。分析SUV=2.5为PET定量诊断标准在原发性肝癌局部复发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利用不同PET定量指标鉴别原发性肝癌局部复发与未复发的诊断效能。结果100例患者中,病理学诊断为非原发性肝癌局部复发25例,原发性肝癌局部复发82例。SUV=2.5作为PET定量诊断截值时,灵敏度为94.67%、特异性度88.00%,约登指数为0.29,Kappa为0.28。结论^(18)F-FDG PET/CT的SUV=2.5在原发性肝癌局部复发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F-FDG PET/CT 标准化摄取值 原发性肝癌局部复发 诊断
下载PDF
原发性肝癌患者介入治疗后血清LOXL4水平与复发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高越 万里新 +2 位作者 曾庆 池盟盟 邓俊魁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23年第8期698-701,共4页
目的:检测原发性肝癌(PHC)患者介入治疗后血清赖氨酰氧化酶样蛋白4(LOXL4)水平,并分析其与复发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2年1月就诊并确诊为PHC的97例患者为研究组,根据介入治疗6个月后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n=40)和未复发组(n=57)... 目的:检测原发性肝癌(PHC)患者介入治疗后血清赖氨酰氧化酶样蛋白4(LOXL4)水平,并分析其与复发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2年1月就诊并确诊为PHC的97例患者为研究组,根据介入治疗6个月后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n=40)和未复发组(n=57),选取进行健康体检的志愿者90例为对照组。收集所有对象的一般资料,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中LOXL4表达水平,Spearman法分析LOXL4表达水平与PHC患者介入治疗后复发的相关性,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血清LOXL4水平对PHC患者介入治疗后复发的预测价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HC患者介入治疗后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与未复发组比较,复发组患者血清中LOXL4水平明显升高(P<0.05),分化程度低、淋巴结转移占比均较高(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中LOXL4水平与PHC患者介入治疗后复发呈正相关(r=0.680,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血清LOXL4水平预测PHC患者介入治疗后复发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18(95%CI=0.773~0.922),对应的敏感度为85.00%,特异度为92.9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OXL4、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是PHC患者介入治疗后复发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LOXL4在复发的PHC患者血清中表达上调,可有效帮助预测患者的复发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赖氨酰氧化酶样蛋白4 复发 相关性
下载PDF
循症护理在原发性肝癌介入术后并发症预防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16
作者 袁海清 黄宗娇 +2 位作者 吴国丽 吴东云 陈优丽 《当代医学》 2023年第22期178-181,共4页
目的分析循症护理在原发性肝癌介入术后并发症预防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6月广东省农垦中心医院接收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及护理实习生(各20名)作为对照组,另选取2020年7—12月接收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及护理实习生(各20名)作为... 目的分析循症护理在原发性肝癌介入术后并发症预防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6月广东省农垦中心医院接收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及护理实习生(各20名)作为对照组,另选取2020年7—12月接收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及护理实习生(各20名)作为实验组,对照组护理实习生以传统教学方法教学,实验组护理实习生以循证护理教学方法教学,两组护理实习生在教学结束后对患者进行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护理实习生教学效果及教学满意度。结果护理后,实验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护理实习生学习反思报告评分、学习主动性评分、临床护理实践评分及教学满意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原发性肝癌介入术后并发症预防教学中,循证护理教学方法不仅可进一步增强教学效果及教学满意度,还能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症护理 原发性肝癌 术后并发症 预防教学 教学效果 满意度
下载PDF
解剖性肝叶切除术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功能指标的影响
17
作者 万云杰 张志忠 +1 位作者 刘志强 李保中 《癌症进展》 2023年第11期1242-1245,共4页
目的探讨解剖性肝叶切除术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将10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分为对照组(n=53)和观察组(n=53),对照组患者给予非解剖性肝叶切除术,观察组患者给予解剖性肝叶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 目的探讨解剖性肝叶切除术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将10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分为对照组(n=53)和观察组(n=53),对照组患者给予非解剖性肝叶切除术,观察组患者给予解剖性肝叶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肝功能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直接胆红素(DBI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黑色素瘤相关抗原1(MAGE1)mRNA和甲胎蛋白(AFP)m RNA的阳性表达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7天,两组患者血清ALT、AST、TBIL、DBIL水平均高于本组术前,观察组患者ALT、AST、TBIL、DBIL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两组患者MAGE1、AFP m RNA阳性表达率均低于本组术前,观察组患者MAGE1、AFP mRNA阳性表达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6.42%,低于对照组患者的45.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解剖性肝叶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及肝功能指标,有利于降低并发症总发生率,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解剖性肝叶切除术 非解剖性肝叶切除术 术后并发症
下载PDF
原发性肝癌术后复发再次肝切除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范祺 倪彦彬 +2 位作者 高杰 朱继业 李照 《肝胆胰外科杂志》 CAS 2023年第7期390-396,共7页
目的 验证再次肝切除术在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术后复发患者中的有效性,并探究影响术后疗效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8年1月至2019年6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肝胆外科因初次肝切除术后肝癌复发而再次行肝切除术的肝癌患者(再次肝切除组,n=... 目的 验证再次肝切除术在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术后复发患者中的有效性,并探究影响术后疗效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8年1月至2019年6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肝胆外科因初次肝切除术后肝癌复发而再次行肝切除术的肝癌患者(再次肝切除组,n=50)的临床资料,并收集同期因肝癌术后复发行射频消融治疗(消融组,n=48)、同期行初次肝切除术治疗(初次肝切除组,n=50)且一般资料相近的肝癌患者作为对照,探究再次肝切除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并通过Cox多因素分析探究再次肝切除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与初次肝切除组比较,再次肝切除组无瘤生存时间(18.5个月vs 24.1个月,χ^(2)=0.111,P=0.5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与消融组比较,再次肝切除组的无瘤生存时间(18.5个月vs14.2个月,χ^(2)=4.403,P=0.040)及总体生存时间(25.8个月vs 21.2个月,χ^(2)=4.487,P=0.032)均更长。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复发时间(P=0.021)、有无卫星灶(P=0.022)、微血管侵犯(P=0.033)及肿瘤分化程度(P=0.039)是再次肝切除患者无瘤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而Child-Pugh分级(P=0.030)、肿瘤复发时间(P=0.032)、微血管侵犯(P=0.021)是再次肝切除患者总体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Cox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复发时间(P=0.012)、微血管侵犯(P=0.046)及卫星灶(P=0.050)是再次肝切除患者无瘤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Child-Pugh分级(P=0.015)和肿瘤复发时间(P=0.015)是再次肝切除患者总体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肝癌术后复发再次肝切除术的有效性与首次肝切除术相仿,能够改善肝癌复发患者的预后;而肿瘤复发时间、微血管侵犯及卫星灶是再次肝切除患者无瘤生存时间的独立预测因素,ChildPugh分级和肿瘤复发时间是再次肝切除患者总体生存时间的独立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复发性肝癌 再次肝切除术 无瘤生存时间 总体生存时间 预后
下载PDF
中医治疗对原发性肝癌术后复发及生存时间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陈虹宇 甄宏德 +4 位作者 周瑞生 唐莹 潘艳丽 黄海福 周岱翰 《中医肿瘤学杂志》 2023年第5期18-24,共7页
目的本研究通过回顾性队列分析,探究中医辨证施治对原发性肝癌术后复发及生存时间的影响。方法选取国医大师周岱翰教授2020年9月至2023年1月经治的符合纳排标准的肝癌术后患者,根据术后有无规范的中医辨证施治分为暴露组与非暴露组,比... 目的本研究通过回顾性队列分析,探究中医辨证施治对原发性肝癌术后复发及生存时间的影响。方法选取国医大师周岱翰教授2020年9月至2023年1月经治的符合纳排标准的肝癌术后患者,根据术后有无规范的中医辨证施治分为暴露组与非暴露组,比较两组的复发率及至复发时间(time to recurrence,TTR),分析肝癌术后的预后因素,并探讨中医治疗对患者体重及生存时间的影响。结果纳入合格病例119例,暴露组(60例)与非暴露组(59例)基线不齐,前者病理为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及混合细胞癌占25.0%,BCLC C期占16.7%,而后者仅占8.5%与1.7%,有显著性差异(P<0.05)。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使两组基线均衡。生存分析显示,暴露组的1年、2年、3年、5年复发率对比非暴露组为10.4%、16.6%、29.5%、58.7%与55.8%、75%、81.5%、89.5%,中位TTR为53.8个月对比10.3个月,有显著性差异(χ^(2)=32.5,P<0.001),HR为0.20(95%CI 0.11-0.37,P<0.001)。多因素Cox回归显示,规范的中医辨证施治为预后保护因素,调整后HR为0.16(95%CI 0.08-0.30,P<0.001)。患者病前及前三诊的体重分别为(64.05±1.19)kg、(63.90±0.98)kg、(65.44±1.21)kg与(67.50±1.21)kg,两两对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尚未达到,但暴露组的生存曲线已与非暴露组明显分开(χ^(2)=5.0,P=0.03),HR为0.27(95%CI 0.08-0.94,P=0.02)。结论尽早、合理、规律的中医治疗可延缓肝癌术后复发、促进术后体质恢复,并具有延长总生存时间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术后 复发时间 生存时间 中医药 队列研究
下载PDF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在原发性肝癌肝切除术后肝功能不全中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
20
作者 马春阳 陈冰燕 +5 位作者 蔡鸿宇 周元 陈红健 张素青 邵冰峰 周益龙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年第1期42-45,共4页
目的:分析外周血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EU)计数与淋巴细胞(lymphocyte,LYM)计数比值(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NLR)在预测原发性肝癌肝切除术后肝功能不全(postoperative liver insufficiency,PL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按照纳入标... 目的:分析外周血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EU)计数与淋巴细胞(lymphocyte,LYM)计数比值(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NLR)在预测原发性肝癌肝切除术后肝功能不全(postoperative liver insufficiency,PL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择2018年1月—2020年12月在南通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肝胆外科住院治疗的204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将出现PLI的患者纳入观察组,未发生PLI者纳入对照组,分别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术前NEU计数、NLR和吲哚菁绿清除试验15 min滞留率(indocyanine green clearance test 15-minute retention rate,ICG-R15),分析NLR在预测PLI中的应用价值。结果:两组患者术前NEU计数、NLR及ICG-R1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外周血NEU、NLR及ICG-R15均为原发性肝癌患者行肝切除术后发生PLI的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NLR、ICG-R15及两者联合的AUC分别为0.701、0.603及0.622,其中NLR的AUC最大。结论: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前外周血NEU计数、NLR及ICG-R15均为PLI发生的影响因素,其中NLR可有效预测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切除术后PLI的发生,与NLR联合能提高ICG-R15对PLI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肝切除术 术后肝功能不全 外周血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吲哚菁绿清除试验15 min滞留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