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otassium forms in calcareous soils as affected by clay minerals and soil development in Kohgiluyeh and Boyer-Ahmad Province,Southwest Iran
1
作者 Sirous SHAKERI Seyed A ABTAHI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18年第2期217-232,共16页
Potassium(K) is known as one of the essential nutrients for the growth of plant spec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 and clay minerals can be used to understand the K cycling, and assess the plant uptake and potentia... Potassium(K) is known as one of the essential nutrients for the growth of plant spec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 and clay minerals can be used to understand the K cycling, and assess the plant uptake and potential of soil K fertility.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analyze the K forms(soluble, exchangeable, non-exchangeable and structural) and the relationship of K forms with clay minerals of calcareous soils in Kohgiluyeh and Boyer-Ahmad Province, Southwest Iran. The climate is hotter and drier in the west and south of the province than in the east and north of the province. A total of 54 pedons were dug in the study area and 32 representative pedons were selected. The studied pedons were mostly located on calcareous deposits. The soils in the study area can be classified into 5 orders including Entisols, Inceptisols, Mollisols, Alfisols and Vertisols. The main soil clay minerals in the west and south of the study area were illite, chlorite and palygorskite, whereas they were smectite, vermiculite and illite in the north and east of the province. Due to large amount of smectite and high content of organic carbon in soil surface, the exchangeable K in surface soils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subsurface soils. It seems that organic matter plays a more important role than smectite mineral in retaining exchangeable K in the studied soils. Non-exchangeable K exhibited close relationships with clay content, illite, vermiculite and smectite. Although the amount of illite was the same in almost all pedons, amounts of structural and non-exchangeable K were higher in humid regions than in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This difference may be related to the poor reservoir of K~+ minerals like palygorskite and chlorite together with illite in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In humid areas, illite was accompanied by vermiculite and smectite as the K~+ reservoir. Moreover, the mean cumulative non-exchangeable K released by CaCl_2 was higher than that released by oxalic acid, which may be due to the high buffering capacity resulting from high carbonates in soi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ay minerals potassium forms calcareous soils oxalic acid K+ reservoir Iran
下载PDF
玉米种植制度对红壤钾素形态及其有效性的影响
2
作者 蔡艳 蔡泽慧 +3 位作者 苟小梅 叶想 李冰 张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9-116,共8页
【目的】探讨玉米种植制度对红壤土壤钾形态及其有效性的影响,为该区域合理安排种植制度和玉米地土壤钾素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于春播前采集红壤区撂荒(CK)、玉米连作(CY)、豌豆-玉米轮作(RWY)和西葫芦-玉米轮作(RXY)4个种植制度下耕... 【目的】探讨玉米种植制度对红壤土壤钾形态及其有效性的影响,为该区域合理安排种植制度和玉米地土壤钾素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于春播前采集红壤区撂荒(CK)、玉米连作(CY)、豌豆-玉米轮作(RWY)和西葫芦-玉米轮作(RXY)4个种植制度下耕层(0~20 cm)和亚耕层(20~40 cm)土壤,测定其土壤理化性质和各形态钾含量,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4个玉米种植制度下土壤各形态钾分布规律不同,耕层土壤水溶性钾、非特殊吸附钾、特殊吸附钾和非交换性钾含量均高于亚耕层,矿物钾含量未表现出典型规律,种植制度对耕层土壤钾素含量影响更大。耕层和亚耕层土壤的水溶性钾、特殊吸附钾和非特殊吸附钾均与速效钾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特殊吸附钾是该区有效钾的最大供应源。与玉米轮作相比,玉米连作导致土壤酸化程度增加,尽管其速效钾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土壤(P<0.05),但长期采用玉米连作不利于维持土壤钾素平衡。轮作可降低土壤酸化程度,防止速效钾过度累积,其中西葫芦-玉米轮作可使土壤供钾能力处于较高水平并保持稳定。【结论】玉米种植制度对红壤耕层钾形态及其有效性影响较大,其中西葫芦-玉米轮作是该区钾素可持续利用的玉米最佳种植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制度 钾形态 有效钾 红壤 玉米栽培
下载PDF
注射用阿莫西林钠/克拉维酸钾中两组分成盐率的分析
3
作者 王松 于明艳 +2 位作者 赵海云 于升平 陈德俊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94-398,共5页
目的建立离子色谱法同时测定注射用阿莫西林钠/克拉维酸钾中钠离子与钾离子的含量,通过计算其成盐率,对不同企业样品的成盐工艺进行评价。方法采用IonPacCS12A阳离子交换色谱柱(4mm×250mm)和IonPac CG12A保护柱(4mm×50m m),... 目的建立离子色谱法同时测定注射用阿莫西林钠/克拉维酸钾中钠离子与钾离子的含量,通过计算其成盐率,对不同企业样品的成盐工艺进行评价。方法采用IonPacCS12A阳离子交换色谱柱(4mm×250mm)和IonPac CG12A保护柱(4mm×50m m),检测器为电导检测器,抑制器电流为20mA,以6.7mmol/L甲烷磺酸溶液为淋洗液,流速为1.0 mL/min。结果钠离子浓度在6.01~18.04μg/mL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n=5);平均回收率为100.4%(RSD=0.4%,n=9);钾离子浓度在3.33~9.98μg/mL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8,n=5);平均回收率为100.2%(RSD=0.5%,n=9)。测定了37批注射用阿莫西林钠/克拉维酸钾中钠和钾的含量,其成盐率分别为1.00~1.13和0.94~1.05。结论本方法可用于注射用阿莫西林钠/克拉维酸钾中钠离子与钾离子的含量测定,各企业样品成盐情况较好,但需关注成盐剂的残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射用阿莫西林钠/克拉维酸钾 成盐率 离子色谱法 钠离子 钾离子
下载PDF
酸化对茶园土壤矿物转变及供钾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麻万诸 朱康莹 卓志清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7-26,共10页
酸化是种植茶树后土壤变化的普遍现象。为了解酸化对茶园土壤矿质组分和钾素的长期影响,选择花岗岩发育的红壤茶园为研究对象,以相邻林地为对照,采用实地采样分析与模拟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长期种植茶树20 a和50 a后土壤酸化导致的土... 酸化是种植茶树后土壤变化的普遍现象。为了解酸化对茶园土壤矿质组分和钾素的长期影响,选择花岗岩发育的红壤茶园为研究对象,以相邻林地为对照,采用实地采样分析与模拟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长期种植茶树20 a和50 a后土壤酸化导致的土壤矿物和土壤钾素形态的变化,以及酸化对外源钾肥在土壤中钾形态转变的影响。结果表明,茶园土壤酸化降低了土壤缓效性钾的容量,减少了砂粒和粉粒中云母、长石等含钾矿物含量,促进了土壤黏粒中2∶1型(伊利石)矿物向1∶1型矿物(高岭石)的转变,降低了土壤总钾量。随着土壤酸度的增加,土壤中矿物态钾和缓效钾的比例逐渐下降,水溶态钾的比例逐渐增加。土壤酸化后,施入土壤中的钾主要以活性较高的水溶态和交换态存在,向非交换态转化的比例明显降低,土壤对外源钾的缓冲性逐渐下降。在酸性土壤中施用沸石可增强土壤对钾素形态转变的缓冲性。研究认为,茶园土壤酸化可显著降低土壤总钾量,减弱土壤供钾能力及对肥料钾的缓冲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 酸化 含钾矿物 供钾能力 钾形态 缓冲性
下载PDF
施用生物炭对2种典型土壤养分有效性及肥力特征的影响
5
作者 王响玲 夏浩 +4 位作者 李宇轩 王吉元 夏晓阳 张凤华 姜存仓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58-167,共10页
为探究我国酸、碱2种典型土壤养分有效性和肥力特征对生物炭(BC)的响应,以新疆盐渍灰漠土和湖北酸性红壤为供试土壤,设置4个生物炭(玉米秸秆原料)水平:C0(0%)、C0.5(0.5%)、C1(1%)和C2(2%),进行为期60 d包括4个动态取样时期(1 d、10 d、... 为探究我国酸、碱2种典型土壤养分有效性和肥力特征对生物炭(BC)的响应,以新疆盐渍灰漠土和湖北酸性红壤为供试土壤,设置4个生物炭(玉米秸秆原料)水平:C0(0%)、C0.5(0.5%)、C1(1%)和C2(2%),进行为期60 d包括4个动态取样时期(1 d、10 d、30 d、60 d)的土壤培养试验。测定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盐分、养分含量和土壤胞外酶活性,考察酸、碱2种土壤养分有效性及肥力特征对不同生物炭施用水平的响应。结果显示,施用生物炭能够改善2种土壤的理化性质,并提高土壤养分含量。施用2%生物炭使酸性红壤pH显著提高0.14个单位,使盐渍土pH显著降低0.18个单位;与C0相比,施用2%生物炭后导致酸性红壤和盐渍土的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显著提高71.25%、59.65%和142.31%、36.85%。与C0相比,施用2%生物炭,酸性红壤水溶性钾含量在培养10 d时增幅最大,为238.10%,盐渍土在培养1 d时增幅最大,为47.50%;同时,红壤交换性钾含量在培养60 d时增幅最大,为127.88%,盐渍土在培养1 d时增幅最大,为31.58%。在培养60 d时,施用2%生物炭使盐渍土的非交换性钾含量降低7.62%。施用生物炭显著增加红壤的水溶性镁含量和钾钠比(K^(+)/Na^(+))。在盐渍土中,还显著降低钠吸附比(SAR)和水溶性钠含量,施用0.5%的生物炭显著提高水溶性钙及水溶性镁含量,相对C0处理分别增加4.90%和2.80%。另外,施用生物炭导致2种典型土壤胞外酶活性均有所降低,通过冗余分析发现土壤胞外酶与速效钾、水溶性钾及SAR呈正相关关系且相关性较强。结果表明,施用生物炭可以提高2种典型土壤养分有效性,速效钾和水溶性钾为土壤肥力的关键驱动因子;通过生物炭的强吸附以及盐分离子间的置换作用,减少Na^(+)的盐碱胁迫效应,对提高2种典型土壤的肥力特征有着积极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渍土 红壤 生物炭 钾素形态 胞外酶 肥力特征
下载PDF
钾基添加剂对市政污泥焚烧过程中磷形态的影响
6
作者 张松 杨显辉 《当代化工研究》 2023年第1期70-74,共5页
随着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剧,生活污水处理量日益增加,导致污泥的产生量也随之增加。目前我国生活污水处理厂的污泥主要采用生活垃圾填埋场卫生填埋或者焚烧填埋两种方式。直接焚烧的灰渣中P以Fe-P、Al-P为主,生物可利用性太差,同... 随着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剧,生活污水处理量日益增加,导致污泥的产生量也随之增加。目前我国生活污水处理厂的污泥主要采用生活垃圾填埋场卫生填埋或者焚烧填埋两种方式。直接焚烧的灰渣中P以Fe-P、Al-P为主,生物可利用性太差,同时伴有磷的损失。为了更好的利用污泥中的磷作为植物肥料,使污泥中的磷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本研究利用SMT方法、XRD等分析测试方法,对钾基添加剂在焚烧时的固磷作用,以及对Al-P和Fe-P化合物向生物可利用性较好Ca-P和Mg-P化合物转化的影响。通过对比不同的钾基添加剂和工艺温度的总磷含量、P损失率以及Al-P和Fe-P化合物的转化程度,得出本研究中以TP、AP含量为最终目标的最优工艺是以K2SO4作为添加剂的“快速焚烧法”,K/P摩尔比为1.0,焚烧温度为10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焚烧灰 磷形态 钾基添加剂 磷灰石无机磷
下载PDF
腐殖酸钾对酸性土壤铝毒害的缓解作用与机制
7
作者 赵文瑞 高双 +5 位作者 赵宽 王晨茜 刘庆一 倪韵章 顾洪亮 张文娟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85-191,共7页
改良酸性土壤对于保障国家粮食供应和生态环境的健康运行非常重要。该文通过在盆栽实验中采用土壤溶液取样器原位获取土壤溶液的方法,分别从土壤固相和液相铝(Al)形态变化探究腐殖酸钾对酸性土壤铝毒害的缓解作用与机制。结果表明:在一... 改良酸性土壤对于保障国家粮食供应和生态环境的健康运行非常重要。该文通过在盆栽实验中采用土壤溶液取样器原位获取土壤溶液的方法,分别从土壤固相和液相铝(Al)形态变化探究腐殖酸钾对酸性土壤铝毒害的缓解作用与机制。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随着腐殖酸钾添加量的增加,土壤固相羟基Al和有机结合态Al含量逐渐增加,土壤溶液总Al、Al^(3+)、Al-OH、Al-F及Al-SO_(4)含量逐渐降低,土壤溶液有机结合态Al和酸溶性Al占总铝比例增加。说明酸性土壤中添加腐殖酸钾可以通过促进土壤溶液有机结合态铝的形成及土壤溶液铝向固相有机结合态铝等稳定态铝转化来降低土壤溶液中毒性铝的浓度。0.4%、0.6%和0.8%添加量均可以有效(P<0.05)降低酸性土壤溶液毒性Al浓度,提高油菜产量,可以为不同酸度土壤改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殖酸钾 酸性土壤 铝毒害 土壤铝形态 土壤溶液
下载PDF
北方主要土壤钾形态及其植物有效性研究 被引量:89
8
作者 黄绍文 金继运 +1 位作者 王泽良 程明芳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2期156-164,共9页
从北方12个省(市、自治区)选取了25个有代表性的土壤样品,将土壤中的钾按其存在形态计为水溶性钾、非特殊吸附钾、特殊吸附钾、非交换性钾和矿物钾。前三种形态钾的总和不超过全钾的2.0%.非交换性钾也仅占全钾的2.7%~9.4%,... 从北方12个省(市、自治区)选取了25个有代表性的土壤样品,将土壤中的钾按其存在形态计为水溶性钾、非特殊吸附钾、特殊吸附钾、非交换性钾和矿物钾。前三种形态钾的总和不超过全钾的2.0%.非交换性钾也仅占全钾的2.7%~9.4%,而全钾的89.8%~96.8%是以矿物态存在的。根据土壤中各形态钾含量,特别是非交换性钾含量分析,可以看出供试25个土壤的供钾能力按取土地点自西向东(西北-华北-东北)有明显降低的趋势。在连续耗竭情况下,不同土壤的植物净吸钾总量的差异十分悬殊,范围为96.3~793.5mg/pot。根据植物净吸钾总量的大小,将供试土壤的供钾能力分为极高、高、中、较低和低5个等级。其结果也表明供试土壤供钾能力控取土地点自西向东呈明显降低的趋势。耗竭条件下植物吸取来自土壤不同形态钾的比例相差很大。以来自水溶性钾的比例为最小.平均为3.1%;其次是非特殊吸附钾,平均为7.7%;再次是特殊吸附钾,平均为10.2%;来自非交换性钾的比例较大,平均为33.3%;来自矿物钾的比例最大,平均为45.7%。本研究区分了非交换性钾和矿物钾对植物吸收钾素的贡献,发现在耗竭条件下矿物钾是植物的重要钾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钾形态 植物有效性 供钾能力
下载PDF
库车前陆盆地古近系蒸发岩岩石学、矿物学与成钾环境分析——以DZK01孔岩芯为例 被引量:14
9
作者 邢万里 刘成林 +4 位作者 王安建 焦鹏程 李国武 赵宪福 高超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59-566,共8页
库车盆地内古近系—新近系发育巨厚的蒸发岩沉积,尤其是盆地的中部和西部盐层发育好,厚度大,局部盐层己暴露地表,是找寻各种盐类矿床及钾盐的有利地区。DZK01孔是近年来在库车盆地实施的一口以找钾为目的的科研探井。本文主要通过对钻... 库车盆地内古近系—新近系发育巨厚的蒸发岩沉积,尤其是盆地的中部和西部盐层发育好,厚度大,局部盐层己暴露地表,是找寻各种盐类矿床及钾盐的有利地区。DZK01孔是近年来在库车盆地实施的一口以找钾为目的的科研探井。本文主要通过对钻孔古近系蒸发岩岩芯样品进行岩石学及矿物学特征研究,进而对盆地成钾环境进行分析。DZK01孔古近系蒸发岩以含泥砾石盐岩为主,含泥砾石盐岩为构造成因,是古盐湖高度浓缩的产物。盆地古近系蒸发岩以沉积石盐为主,钻孔中含钾矿物为钾石膏,钾石盐和光卤石,同时含钾矿物的发现证明了库车盆地古盐湖可能达到钾盐析出阶段。通过样品分析可知,库车盆地古近纪时期古盐湖沉积环境为封闭的浅湖沉积环境,盐湖发育过程中有五次较大规模的淡化事件,盐类物质得到很好的聚集,具有良好的成钾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盆地 岩石学 矿物学 成钾环境 钾盐
下载PDF
基于相化学研究老挝万象钾镁盐矿床形成的机制 被引量:13
10
作者 程怀德 马海州 +4 位作者 山发寿 高东林 李善平 王明祥 唐启亮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94-202,共9页
老挝万象钾镁盐矿床是一个典型的海相碎屑盐缺硫酸盐型钾盐矿床,该矿床形成于古近纪,是古海水蒸发浓缩沉积形成。老挝万象钾镁盐矿床中缺乏硫酸盐和碳酸盐沉积物,因此深入研究该矿床的形成机制很重要。本文研究探讨了该矿床形成时的古... 老挝万象钾镁盐矿床是一个典型的海相碎屑盐缺硫酸盐型钾盐矿床,该矿床形成于古近纪,是古海水蒸发浓缩沉积形成。老挝万象钾镁盐矿床中缺乏硫酸盐和碳酸盐沉积物,因此深入研究该矿床的形成机制很重要。本文研究探讨了该矿床形成时的古海水特点,根据相化学,分析成钾原始卤水的物理化学特性,从矿体形成的化学基础来研究老挝钾镁盐矿床形成的机制。结果表明:显生宙以来海水组分发生变化,经海相非骨骼灰岩和钾盐蒸发岩矿物学研究,发现这两种沉积岩长期以来连续变化,在"文石海"是MgSO4型蒸发盐,在"方解石海"是KCl型蒸发盐,从白垩纪晚期、第三纪早期的底部石盐溴含量及矿物学特征表明,此时处于"方解石海",古海水组分的特点是造成缺硫酸盐型钾盐矿床形成的物化基础;通过NaCl-KCl-MgCl2-H2O和NaCl-KCl-MgCl2-CaCl2-H2O两个体系相图的分析认为,当时所形成的成钾原始体系母液是高镁、低钾氯化物型的卤水,在母液蒸发过程中,由于原始海侵母液与残余高镁母液的掺杂作用,致使结晶路线直接从氯化钠区到E点母液或光卤石与氯化钠共饱线上,而没有通过氯化钠和氯化钾的共饱线,因而在矿体中氯化钾相很少或几乎不存在,由于外界CaCl2型水体的掺杂,使成钾母液进入光卤石相区,随着蒸发的进行,最终形成溢晶石矿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钾盐矿床 相化学 成钾卤水 古海水 掺杂作用
下载PDF
土壤钾素转化的影响因素及其研究进展 被引量:66
11
作者 丛日环 李小坤 鲁剑巍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07-913,共7页
土壤中各种形态的钾之间存在着动态的平衡,这些平衡受一定因素的影响。本文主要从粘土矿物类型、土壤水分状况、温度、pH、肥料施用以及陪伴离子等方面对土壤钾素转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综述,可以归纳为:①以2∶1型粘土矿物为主的土壤... 土壤中各种形态的钾之间存在着动态的平衡,这些平衡受一定因素的影响。本文主要从粘土矿物类型、土壤水分状况、温度、pH、肥料施用以及陪伴离子等方面对土壤钾素转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综述,可以归纳为:①以2∶1型粘土矿物为主的土壤吸附K^+的结合能较小,易解吸;而以1∶1型粘土矿物为主的土壤吸附K^+的结合能较大,吸附的K^+不易解吸。②土壤干湿变化对钾素转化的影响因速效钾含量的高低而有明显的区别。③在0-40℃温度范围内,增温能使交换性钾离子减少,而水溶性钾离子浓度则相应增加。④pH对土壤钾素转化的影响比较复杂。⑤氮肥中的NH4^+因与K^+离子具有相似的离子半径和水化能而对土壤钾素的有效性产生显著的影响。最后展望了钾素转化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研究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钾素形态 粘土矿物 土壤水分 PH 温度 施肥 陪伴离子
下载PDF
油菜-水稻轮作下根区与非根区红壤性水稻土钾素变化研究 被引量:17
12
作者 李小坤 鲁剑巍 +4 位作者 吴礼树 陈防 丛日环 廖志文 姜存仓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08-514,共7页
采用分室根箱试验,研究了油菜-水稻轮作条件下红壤性水稻土根区与非根区土壤不同形态钾素含量变化特点。结果表明,轮作前季(油菜季)前期,根区土壤水溶性钾和交换性钾首先出现相对亏缺。随着油菜生长和吸钾强度的增大,非根区内、中、外... 采用分室根箱试验,研究了油菜-水稻轮作条件下红壤性水稻土根区与非根区土壤不同形态钾素含量变化特点。结果表明,轮作前季(油菜季)前期,根区土壤水溶性钾和交换性钾首先出现相对亏缺。随着油菜生长和吸钾强度的增大,非根区内、中、外区土壤水溶性钾向根区迁移,交换性钾向水溶性钾转化,含量均逐渐降低,且距根区越近,降低幅度越大。轮作后季(水稻季)前期,淹水促进了非根区水溶性钾向根区的扩散,交换性钾向水溶性钾的转化。随着水稻生长和吸钾强度增大,根区与非根区土壤交换性钾含量均显著降低。水稻季末期作物吸钾强度减小,根区土壤水溶性钾含量降低至一定程度时就不再减少,而非根区水溶性钾继续向根区扩散。整个轮作期,根区与非根区土壤非交换性钾含量与不种作物处理相比差异不显著。可见,作物首先吸收利用根区土壤钾,非根区钾逐渐向根区迁移,距根区越近,对作物吸钾量的贡献越大。在一个轮作期内,交换性钾和水溶性钾是红壤性水稻土主要供钾形态,作物吸收利用的非交换性钾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水轮作 根箱 根区 非根区 土壤钾 钾素形态
下载PDF
不同施肥措施提高南方黄泥田供钾能力及钾素平衡的作用 被引量:17
13
作者 王飞 林诚 +2 位作者 李清华 何春梅 刘玉洁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69-677,共9页
【目的】基于连续30年南方低产黄泥田培肥定位试验,研究土壤全钾、速效钾、缓效钾含量与钾素盈亏特性,明确钾肥投入量与产量的关系,以期为黄泥田钾素肥力定向培育及水稻钾肥施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定位监测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 【目的】基于连续30年南方低产黄泥田培肥定位试验,研究土壤全钾、速效钾、缓效钾含量与钾素盈亏特性,明确钾肥投入量与产量的关系,以期为黄泥田钾素肥力定向培育及水稻钾肥施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定位监测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化肥+牛粪(NPKM)、化肥+全部稻草还田(NPKS)四种施肥处理代表性年份耕层土壤钾素含量动态变化,分析各形态钾素间及与有机碳含量的关系,并于相邻集中年份2010、2011、2013、2014年采集植株样品以评价土壤钾素水平、土壤钾素盈亏、植株养分对钾肥投入量的响应。【结果】30年施肥处理下,土壤全钾含量平均较CK增加2.2%~5.0%,且双季稻年份不同处理差异较单季稻年份大,速效钾含量历年平均较CK增加43.9%~102.4%,以NPKS增加最为明显,而不同处理的土壤缓效钾含量无明显差异。土壤速效钾含量与全钾呈显著正相关,土壤全钾、速效钾含量与有机碳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各施肥处理提高了收获期植株钾含量与累积量。NPKS处理每年盈余钾素(K2O)101.1 kg/hm2,其余处理每年亏缺幅度为–89.4~–18.6 kg/hm2。钾肥用量、速效钾含量、土壤钾素盈亏量相互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可推算出外源钾肥(K2O)每年投入量达到161.8 kg/hm2时,土壤钾素处于持平状态,其对应的土壤速效钾含量为95.3mg/kg。钾肥用量、速效钾含量、土壤钾素盈亏量及籽粒钾含量均与植株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水稻增产效果与土壤钾肥投入量、速效钾含量及钾素盈亏量有关。黄泥田土壤速效钾较缓效钾、全钾更直接反映生产力水平。长期施肥提高了黄泥田土壤全钾与速效钾含量,NPK化肥加秸秆还田对增加土壤钾素盈余与提升速效钾效果要明显优于单施NPK化肥或NPK肥配合粪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泥田 供钾能力 钾素形态 速效钾 有机碳 钾平衡
下载PDF
不同含钾物料对土壤钾素含量动态变化影响 被引量:12
14
作者 胡敏 任涛 +4 位作者 廖世鹏 李继福 李小坤 丛日环 鲁剑巍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8-52,共5页
采用土培试验方法,以稻草、稻草灰、硅钙钾肥、枸溶性钾肥和氯化钾肥5种含钾物料为试验材料,分别用蒸馏水、1 mol/L中性醋酸铵、2 mol/L冷硝酸、1 mol/L沸硝酸浸提测定土壤各种形态钾素,评估不同含钾物料施用对土壤钾素含量的影响。结... 采用土培试验方法,以稻草、稻草灰、硅钙钾肥、枸溶性钾肥和氯化钾肥5种含钾物料为试验材料,分别用蒸馏水、1 mol/L中性醋酸铵、2 mol/L冷硝酸、1 mol/L沸硝酸浸提测定土壤各种形态钾素,评估不同含钾物料施用对土壤钾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含钾物料可以显著提高土壤各形态钾素含量,在等量钾素投入条件下,含钾物料的供钾能力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各含钾物料土壤水溶性钾、醋酸铵钾释放速率高低表现为氯化钾肥、稻草灰>稻草、硅钙钾肥和枸溶性钾肥;与土壤水溶性钾和醋酸铵钾变化不同,土壤冷硝酸钾含量在培养前期以稻草灰、氯化钾肥和硅钙钾肥的处理显著高于枸溶性钾肥和稻草处理,但随着枸溶性钾肥和稻草钾素的释放,培养后期各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相比于土壤水溶性钾、醋酸铵钾和冷硝酸钾含量而言,土壤沸硝酸钾含量最高,其中培养前期以稻草灰处理的土壤沸硝酸钾含量较高,稻草处理的土壤沸硝酸钾含量较低,两者含量差值可达83.75 mg/kg,经过156天培养后,其含量差值仅为6.91 mg/kg,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综合结果说明,稻草灰和氯化钾肥具有同等释放水溶性钾和醋酸铵钾的效果,其次是稻草处理,均可作为速效钾肥施用,而枸溶性钾肥和硅钙钾肥具有缓效释放特性,可与速效钾肥配合施用确保作物整个生育期对钾素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钾物料 钾素形态 浸提剂 动态变化
下载PDF
长期秸秆还田对农田土壤钾素形态及空间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6
15
作者 李秀双 师江澜 +1 位作者 王淑娟 田霄鸿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09-117,共9页
【目的】研究连续多年秸秆还田对土壤钾素形态及空间分布(层化现象)的影响。【方法】以关中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中连续13年秸秆还田粮田土壤为对象,并以临近葡萄园土壤为对照。比较2种土壤不同土层(0~5,5~15,15~30cm)速效... 【目的】研究连续多年秸秆还田对土壤钾素形态及空间分布(层化现象)的影响。【方法】以关中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中连续13年秸秆还田粮田土壤为对象,并以临近葡萄园土壤为对照。比较2种土壤不同土层(0~5,5~15,15~30cm)速效钾及其3种组分(水溶性钾、非特殊吸附钾、特殊吸附钾)、非交换性钾、矿物钾、全钾含量的变化,并分析了土壤中各形态钾的层化比率和相关性。【结果】经过13年秸秆还田,粮田土壤0~5cm土层速效钾及其各组分平均含量均有提高;在5~15和15~30cm土层中,与葡萄园土壤相比,粮田土壤速效钾及其各组分平均含量均降低。粮田土壤速效钾及其各组分的层化比率总体高于葡萄园土壤。与葡萄园土壤相比,粮田土壤非交换性钾含量明显降低。粮田土壤与葡萄园土壤矿物钾和全钾含量差异不大。粮田土壤速效钾与其各组分、非交换性钾、全钾相关性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但与矿物钾相关性不显著;葡萄园土壤速效钾与其各组分和非交换性钾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但与矿物钾、全钾相关性不显著。【结论】整体看,秸秆还田在维持土壤钾有效成分与全钾之间的显著相关关系和协调土壤各形态钾的含量及空间分布方面,均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无论是秸秆还田还是施用化学钾肥,对粮田和葡萄园土壤矿物钾及全钾含量和空间分布的影响均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土壤钾素 钾素形态 钾素空间分布
下载PDF
东北地区黑土、草甸土长期施钾对玉米产量及耕层土钾素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16
16
作者 谭德水 金继运 +1 位作者 黄绍文 何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50-855,共6页
本试验研究了东北三省代表性的草甸土、黑土上连续13年施用钾肥对玉米产量和耕层土壤钾素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施钾可明显增加玉米产量,辽宁、吉林、黑龙江三个定位点NPK1处理分别较对照(NP)处理增产10.2%、13.6%、17.5%,但钾肥量增大(... 本试验研究了东北三省代表性的草甸土、黑土上连续13年施用钾肥对玉米产量和耕层土壤钾素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施钾可明显增加玉米产量,辽宁、吉林、黑龙江三个定位点NPK1处理分别较对照(NP)处理增产10.2%、13.6%、17.5%,但钾肥量增大(NPK2处理)产量没有表现出同步提高。施用钾肥可增加土壤水溶性钾、非特殊吸附钾、特殊吸附钾的含量和在全钾中的比例;施钾量增大,含量和比例随之提高,处理之间表现为NPK2>NPK1>NP。NPK2处理均与NP呈显著差异,两个土层表现基本一致,但在20—40 cm土层下处理之间差距缩小。施钾总体增加了非交换性钾、矿物钾和全钾含量的同时降低了矿物态钾在全钾中的比例,三省试点的土壤表现基本一致。随土层加深,各点相应处理的不同钾形态含量和比例变化不尽相同。全钾在黑、吉、辽三点随土层深度的变化分别表现为降低、持平、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定位 施钾 玉米产量 土壤钾素形态
下载PDF
土壤钾素固定和释放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17
作者 李小坤 鲁剑巍 吴礼树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73-477,共5页
土壤中各形态钾之间存在着渐变性,并处于一定的动态平衡。土壤钾素的固定和释放对这一平衡过程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钾对植物的有效性,其反应方向依赖于土壤交换性钾和水溶性钾的浓度及环境条件。系统阐述了土壤钾素形态的划分,土壤钾... 土壤中各形态钾之间存在着渐变性,并处于一定的动态平衡。土壤钾素的固定和释放对这一平衡过程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钾对植物的有效性,其反应方向依赖于土壤交换性钾和水溶性钾的浓度及环境条件。系统阐述了土壤钾素形态的划分,土壤钾素固定和释放的概念、强度及意义,并主要从矿物种类和结构方面综述了土壤钾素固定和释放的机理,展望了土壤钾素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形态 固定 释放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古新统—始新统蒸发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钾分析——以KL4井为例 被引量:7
18
作者 徐洋 刘成林 +2 位作者 焦鹏程 陈永志 曹养同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55-764,共10页
库车坳陷古新统—始新统发育巨厚的蒸发岩,尤其是盆地西部,出露多处盐矿点。本文主要研究了KL4钻孔古新统—始新统蒸发岩中钾盐矿物和含钾矿物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库车坳陷古新统—始新统蒸发岩地层中成钾趋势。研究发现,在含钾层段... 库车坳陷古新统—始新统发育巨厚的蒸发岩,尤其是盆地西部,出露多处盐矿点。本文主要研究了KL4钻孔古新统—始新统蒸发岩中钾盐矿物和含钾矿物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库车坳陷古新统—始新统蒸发岩地层中成钾趋势。研究发现,在含钾层段Ⅰ产出钾芒硝,层段Ⅱ产出原生钾石盐、钾石膏和含钾石盐石膏,说明古盐湖已经达到钾盐沉积阶段。钻孔化学组分分析结果显示,钻孔底部至顶部K^+浓度呈现不断富集的趋势,且最大值达到1.273%,结合离子含量、钾氯系数、镁氯系数、锂氯系数和锶钙系数等特征,进一步确定古盐湖演化过程中存在两次成钾浓缩趋势,认为含钾层段Ⅰ和Ⅱ具有成钾潜力,其中层段Ⅱ成钾潜力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发岩 矿物学 地球化学 古新统—始新统 成钾分析 库车坳陷
下载PDF
灰漠土小麦-玉米-棉花轮作体系钾平衡与钾肥利用率 被引量:19
19
作者 王西和 吕金岭 刘骅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13-223,共11页
研究了干旱区灰漠土农田典型作物长期定位方式下不同施肥处理对钾平衡及钾形态和利用率的影响。实验包括9个处理,分别为不施肥(CK)、氮磷钾不均衡配施(N、NP、NK和PK)以及均衡施肥与秸秆或有机肥配施(NPK、NPKS、NPKM和1.5 NPKM)。结果... 研究了干旱区灰漠土农田典型作物长期定位方式下不同施肥处理对钾平衡及钾形态和利用率的影响。实验包括9个处理,分别为不施肥(CK)、氮磷钾不均衡配施(N、NP、NK和PK)以及均衡施肥与秸秆或有机肥配施(NPK、NPKS、NPKM和1.5 NPKM)。结果表明,均衡施肥的产量显著高于不均衡施肥处理(NP除外)(p<0.05)。其中NP处理的产量与其他均衡施肥产量并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钾不是灰漠土农田亏缺养分。钾平衡法发现,均衡施肥中NPKS表现出钾的盈余,而其余均衡施肥处理表现出钾的亏缺,24年亏缺量达到268至2 966 kg hm-2。所有施肥处理中,NPKM和1.5NPKM拥有最高的钾表观利用率,分别达到81.2%和38.9%,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说明配施有机肥可以显著提高灰漠土钾肥利用率。长期定位试验后,不同处理的钾素形态变化显著,尤其有机肥添加处理的非交换性钾、非特殊吸附性钾、水溶性钾和交换性钾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进一步说明配施有机肥或秸秆维持灰漠土农田钾素肥力方面的重要性。总而言之,当前灰漠土农田常规施肥方式下的钾亏缺正在逐步加大,补充更多的钾肥以及配合使用有机肥或秸秆应当被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钾平衡 钾肥利用率 钾素形态 灰漠土农田
下载PDF
不同钾肥种类对苹果产量、品质及耐贮性的影响 被引量:39
20
作者 谌琛 同延安 +1 位作者 路永莉 高义民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16-224,共9页
【目的】苹果需钾量高,而果农普遍忽视钾肥的施用,随近年来密植栽培的推广,苹果单产大幅提升,使得陕西苹果园土壤面临缺钾现状,故合理补充钾肥对苹果生产至关重要。本文通过比较两种钾肥(KCl与K2SO4)对树体生长、矿质养分吸收、果实产... 【目的】苹果需钾量高,而果农普遍忽视钾肥的施用,随近年来密植栽培的推广,苹果单产大幅提升,使得陕西苹果园土壤面临缺钾现状,故合理补充钾肥对苹果生产至关重要。本文通过比较两种钾肥(KCl与K2SO4)对树体生长、矿质养分吸收、果实产量品质及采后贮藏特性的影响,为苹果树钾肥的合理施用提供科学指导。【方法】以陕西凤翔8年生红富士苹果树为研究对象,连续两年(2011 2013)对果树进行3种施肥处理,分别为不施钾(CK)、KCl和K2SO4。在果树生长期间测定新梢生长量、新梢叶片及果实矿质元素含量、果实产量品质并定期测定采后贮藏期果实品质的变化(包括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腐烂率)。【结果】1)CK、KCl、K2SO43个处理的平均新梢生长量分别为18.25 cm、17.83 cm、19.39 cm,无显著差异。与CK相比,施KCl和K2SO47月中旬新梢叶片的氮、磷含量均有所提高,其中K2SO4处理的叶片氮、磷含量显著高于CK,但钙、镁含量降低。2)年均苹果产量表现为KCl>K2SO4>CK,且3者之间差异显著。3)CK、KCl、K2SO4的年均单果重分别为267.42 g、304.72 g、287.73 g,其中KCl处理的单果重显著高于其它处理。施用KCl和K2SO4,横径80 mm以上的果实比例分别比CK提高14.9%和11.5%;4)与对照相比,两种钾肥均提高了果实的氮、磷含量和累积量,且KCl处理果实氮、磷累积量高于K2SO4。果实中的钾含量和累积量3个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施钾与对照相比均降低了果实中的钙、镁含量及累积量。5)施钾与否对果实采收时的硬度无显著影响,但施钾可提高果实的可滴定酸、可溶性糖及Vc含量。在室温下贮藏,90 d内不同处理果实可滴定酸含量降低,并趋势一致;KCl和K2SO4处理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呈上升趋势,而不施钾处理的可溶性固形物逐渐降低。贮藏结束后,果实软化率CK、KCl、K2SO4分别为19.23%、6.96%、22.19%,腐烂率分别为11.11%、9.25%、5.55%。【结论】短期内施KCl肥在增加产量,促进果实膨大,改善采收时果实品质方面效果稍好于K2SO4;而K2SO4在促进新梢生长、树体养分吸收,提高果实贮藏性能方面优于KC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钾肥种类 富士苹果 产量品质 耐贮性 矿质元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