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5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松辽盆地北部深层火山岩气藏勘探开发关键技术 被引量:1
1
作者 高涛 曹宝军 +6 位作者 纪学雁 刘家军 李伟 毕晓明 徐岩 狄嘉祥 唐亚会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2-182,共11页
松辽盆地北部徐家围子断陷火山岩气藏是徐深气田的主力气藏,具有岩性多样、储层非均质性强的特点,面临气藏富集规律不清、优质储层预测难、气井产能和井控储量变化规律复杂、剩余气挖潜难度大等一系列技术难点和挑战。通过开展火山岩气... 松辽盆地北部徐家围子断陷火山岩气藏是徐深气田的主力气藏,具有岩性多样、储层非均质性强的特点,面临气藏富集规律不清、优质储层预测难、气井产能和井控储量变化规律复杂、剩余气挖潜难度大等一系列技术难点和挑战。通过开展火山岩气藏成藏演化过程分析、火山岩喷发期次描述、有效储层预测、井控储量评价、剩余潜力描述等工作,攻关形成了火山岩气藏成藏评价、三级火山体精细刻画、动态储量评价、剩余潜力评价及挖潜等技术。建立了“低渗增长型+高渗稳定型”2类动态储量模式及动静结合“六参数”挖潜技术政策界限,落实了烃源岩生气期及气藏成藏期,明确了气藏富集受源岩、断裂、储层、盖层四因素的联合控制,实现了对火山岩储层内部结构的精细表征,搞清了2类气井动态储量增长规律,形成了不同类型剩余气的挖潜技术对策。基于火山岩气藏一系列勘探开发关键技术的创新,徐深气田的天然气产量逐年攀升,形成的系列技术在大庆油田已得到全面推广应用,并取得了明显效果,有效支撑了大庆油田天然气产量的持续稳定增长。研究成果可为同类型气藏的勘探开发提供有效的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气藏 富集规律 火山体刻画 动态储量 剩余气 挖潜技术 松辽盆地
下载PDF
密井网区叠前高分辨率反演及其在薄储层预测的应用
2
作者 杨会东 梁宇 +3 位作者 徐立恒 蔡东梅 付宪弟 周华建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2-141,共10页
针对大庆长垣油田密井网区SⅡ油层组陆相河流-三角洲相沉积微相类型变化快、井间厚度2 m以下的窄小河道砂体预测误差大、河道走向预测多解性强、砂体间连通关系判别差异性大等问题,以长垣油田A区块为例,开展叠前井控道集处理技术、基于... 针对大庆长垣油田密井网区SⅡ油层组陆相河流-三角洲相沉积微相类型变化快、井间厚度2 m以下的窄小河道砂体预测误差大、河道走向预测多解性强、砂体间连通关系判别差异性大等问题,以长垣油田A区块为例,开展叠前井控道集处理技术、基于改进的Xu-White岩石物理模拟技术、基于“波形指示马尔科夫链-蒙特卡洛”随机模拟算法的叠前波形指示反演技术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砂岩储层具有低纵波阻抗、低纵横波速度比值的特征,纵波阻抗为3.8~8.2 Gg/(m^(2)·s),纵横波速度比为1.7~2.1;随时砂岩厚度的增加,其纵波阻抗及纵横波速度比有减小的趋势。通过70口后验井的定量分析及评价,在密井网区叠前波形指示反演对厚度为[1,2)m的薄互层砂体识别精度为80.7%,对厚度大于等于2 m的砂体识别精度为85.1%。研究成果对河流―三角洲相薄储层开发方案的合理制定及措施调整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庆油田 密井网区 叠前反演 薄储层预测 措施挖潜
下载PDF
长庆气区关停气井挖潜措施技术与展望
3
作者 刘毅 冯朋鑫 +3 位作者 常永峰 贾敏 李丽 宋汉华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2-89,共8页
长庆气区天然气资源丰富,天然气田均为低渗—致密气田,主要以致密气为主。随着气田开发深入,存在气区关停井、低产井“存量大、分布广、复产难”实际问题,为气区的长期效益稳产带来艰巨挑战。文章通过开展长庆气区关停井措施挖潜实践及... 长庆气区天然气资源丰富,天然气田均为低渗—致密气田,主要以致密气为主。随着气田开发深入,存在气区关停井、低产井“存量大、分布广、复产难”实际问题,为气区的长期效益稳产带来艰巨挑战。文章通过开展长庆气区关停井措施挖潜实践及应用评价,结合气井动静态特征,分析气井关停的形成原因及技术难点,优选挖潜措施类型,优化工艺参数,强化效果评价,初步形成了“储层挖潜、井筒治理、地面配套”三大评价挖潜措施工艺技术系列,实施挖潜井1497口,累计增气超50×10^(8) m^(3),成效显著。随着长庆气区天然气勘探开发不断推进,气藏“埋藏深、储层薄、单井产量低、水气比高”特点更加突出,还需进一步开展老层剩余储量挖潜、层间储量动用、井筒复杂处理、积液停产井快速复产及综合治理、地面工艺技术配套等技术攻关,以实现气田气井挖潜措施工艺关键技术的迭代升级,更好支撑长庆气区的稳产及长远发展目标。长庆气田老井措施挖潜及增产技术体系的建立,助力了长庆气区的增储上产,为长庆气区稳固国内战略大气区地位及长期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参考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庆气区 致密气藏 关停气井 挖潜措施 稳产技术
下载PDF
元坝气田长兴组生物礁高含硫底水气藏稳产中后期精准挖潜关键技术
4
作者 郭彤楼 祝浪涛 刘殷韬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72-81,共10页
四川盆地元坝气田长兴组生物礁高含硫底水气藏埋深近7000 m,剩余天然气潜力区普遍具有礁体小、储层薄、非均质性强、气水关系复杂、直井产量低等特点,气藏稳产中后期天然气挖潜面临剩余潜力精准预测难度大,超深水平井安全钻井与气井达... 四川盆地元坝气田长兴组生物礁高含硫底水气藏埋深近7000 m,剩余天然气潜力区普遍具有礁体小、储层薄、非均质性强、气水关系复杂、直井产量低等特点,气藏稳产中后期天然气挖潜面临剩余潜力精准预测难度大,超深水平井安全钻井与气井达产风险高等难题。为此,梳理了元坝气田开展挖潜调整以来在高产富集主控因素分析、礁体与储层连通性评价、隔层与渗流通道精细表征、挖潜对策与配套技术研发等方面取得的进展,形成了适用于气田稳产中后期精准挖潜关键技术。研究结果表明:①高产井大多位于构造高部位、生物礁礁顶储层内,礁体与储层发育状况、隔层与渗流通道发育状况、礁体间储层连通性对未动用储量与剩余气分布及开发潜力评价影响较大;②将储层与隔层渗透率比值K_(r)/K_(l)=60和K_(r)/K_(l)=150作为隔夹层类型划分的阈值,可将该区隔夹层划分为致密型、弱渗透型及高渗透型3种类型,高渗透型隔夹层K_(r)/K_(l)<60,对地层水封隔能力弱;③采用流动单元指数(Ifz)可将储层大致分为4个类型,当渗流通道Ifz<2.47时,渗透能力小,可以视为隔夹层;④评价礁体间的连通性关键取决于礁间是否有储层及礁间储层的渗透率级差,当礁间不发育储层,则连通性取决于礁间储层的启动压力梯度与气井生产压差。结论认为:①以礁体发育规模、隔层与渗流通道发育情况、储层连通性及气水分布作为剩余气潜力评价标准对所有潜力区进行分级,优选部署新井、原井眼侧钻、老井挖潜等动用对策及相应的工艺技术,可实现潜力区储量的效益动用;②精准挖潜关键技术已应用于元坝气田天然气挖潜,已实施的8口调整及挖潜井效果显著,配产超过260×10^(4)m^(3)/d,累计产气量超过30×10^(8)m^(3)。该技术对于同类气藏的高效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坝气田 长兴组 生物礁底水气藏 高产稳产 隔夹层 渗流通道 连通性 挖潜对策
下载PDF
物理模拟融合油藏精细刻画法表征特低渗油藏中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
5
作者 林艳波 李军建 +3 位作者 程林松 方越 王一帆 杨亚琴 《石油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5-188,共14页
中国低渗透油藏分布广泛,其中大部分区块已进入中高含水期,并且由于剩余油类型及成因不明确导致采出程度普遍较低,因此延长低渗透油藏稳产期是亟需解决的问题。结合井口生产资料和储层水驱前缘波及系数对油藏模型进行历史拟合,建立了特... 中国低渗透油藏分布广泛,其中大部分区块已进入中高含水期,并且由于剩余油类型及成因不明确导致采出程度普遍较低,因此延长低渗透油藏稳产期是亟需解决的问题。结合井口生产资料和储层水驱前缘波及系数对油藏模型进行历史拟合,建立了特低渗油藏剩余油的精细刻画模型,并综合利用静动态物理模拟实验、生产资料动态分析等方法,明确了特低渗油藏中高含水期剩余油成因及类型,据此提出了针对性的剩余油挖潜策略,最终在姬塬油田耿155区长1特低渗油藏进行了现场应用。研究结果表明,特低渗油藏剩余油主要分为储层平面和垂向非均质性导致的储层非均质型剩余油、局部储层注采不对应导致的注采不完善型剩余油以及储层黏土矿物运移膨胀导致的欠注型剩余油,针对性挖潜后目标井组采出程度提高5.1%~12.4%。经现场应用后,预测原油累计采出量相比原始措施提高15.6%~37.3%,为特低渗油藏中高含水期挖潜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油藏 中高含水期 剩余油 水驱冲刷实验 流管模型 欠注机理 挖潜对策
下载PDF
气顶油藏动态诊断新方法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伍锐东 王睿 +4 位作者 马恋 张春光 宋刚祥 石美雪 路颖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74-580,共7页
气顶油藏在开发过程中存在原油、溶解气、气顶气、凝析油、地层水等多相流体。准确计算地层压力及各相采出程度是该类型油气藏动态诊断及剩余油气挖潜的关键。目前已有的地层压力计算方法难以有效考虑水侵等多种复杂驱动能量,导致各相... 气顶油藏在开发过程中存在原油、溶解气、气顶气、凝析油、地层水等多相流体。准确计算地层压力及各相采出程度是该类型油气藏动态诊断及剩余油气挖潜的关键。目前已有的地层压力计算方法难以有效考虑水侵等多种复杂驱动能量,导致各相采出劈分不确定性较大,增加了调整挖潜风险。通过水侵量拟合及牛顿迭代求解法,建立了1套以水侵特征分析及平均地层压力求解为基础的气顶油藏动态诊断新方法。该方法在M油田Y3气顶油藏应用结果表明,Y3气顶油藏产出油中原油占比为89.7%,凝析油占比仅为10.3%,产出气中气顶气占比为97.9%,溶解气占比仅为2.1%,气顶气与凝析油采出程度分别高达46.6%和31.2%,原油及溶解气采出程度仅为12.1%和1.7%,该结果与生产测试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顶油藏 动态诊断 水侵 平均地层压力 分相产出 剩余油气挖潜
下载PDF
百东河水库扩容工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7
作者 滕燕 《广西水利水电》 2024年第4期73-76,共4页
一些早期建设的大中型水库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充分发挥调蓄作用,充分挖掘利用已建水库的供水潜力对于保障干旱地区用水安全意义重大。本文结合广西右江河谷干旱区供水保障方案研究提出对已建百东河大型水库进行扩容,通过改建溢洪道抬高正... 一些早期建设的大中型水库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充分发挥调蓄作用,充分挖掘利用已建水库的供水潜力对于保障干旱地区用水安全意义重大。本文结合广西右江河谷干旱区供水保障方案研究提出对已建百东河大型水库进行扩容,通过改建溢洪道抬高正常蓄水位、增加调节库容,加大对径流的调节作用,更好保障区域供水和防洪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江河谷 大型水库 挖潜利用 水安全 百东河水库
下载PDF
番禺油田群稠油油藏储集层构型特征及剩余油挖潜
8
作者 涂乙 戴建文 +4 位作者 杨娇 王亚会 王华 唐中昊 李琦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9-198,共10页
针对番禺油田群稠油油藏采出程度低、隔夹层发育、剩余油预测难等问题,亟需提高储集层构型解剖和预测精度。利用地质、地震和测井资料,采用自然伽马回返率和大数据统计技术,识别储集层3级、4级和5级构型界面,研究各级次夹层的分布模式,... 针对番禺油田群稠油油藏采出程度低、隔夹层发育、剩余油预测难等问题,亟需提高储集层构型解剖和预测精度。利用地质、地震和测井资料,采用自然伽马回返率和大数据统计技术,识别储集层3级、4级和5级构型界面,研究各级次夹层的分布模式,定量表征储集层构型单元砂体内部结构以及夹层的展布形态,分析剩余油赋存模式及其主控因素,厘清构型界面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储集层中发育的3级斜交型前积夹层能延缓流体垂向渗流,4级叠置型水平夹层能阻止流体垂向窜流;剩余油运移能量和方向主要受3级夹层、4级夹层及韵律差异控制。利用低产低效井侧钻10口调整井,初期总产量为680.00 m~3/d,侧钻后日产油量为侧钻前的5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禺油田群 稠油油藏 储集层 构型界面 隔夹层 定量识别 剩余油分布 挖潜技术
下载PDF
渤海Q油田底水油藏有效注水及加密调整
9
作者 章威 李功 +2 位作者 王美楠 张运来 阳晓燕 《复杂油气藏》 2024年第4期449-454,共6页
渤海Q油田属于典型的河流相沉积,底水油藏占该油田储量的40%左右,目前综合含水94%,处于特高含水阶段。开发过程中面临储层结构复杂、注水效果差、挖潜难度大等难题,急需开展特高含水期底水油藏精细注水及调整挖潜技术研究。针对以A区为... 渤海Q油田属于典型的河流相沉积,底水油藏占该油田储量的40%左右,目前综合含水94%,处于特高含水阶段。开发过程中面临储层结构复杂、注水效果差、挖潜难度大等难题,急需开展特高含水期底水油藏精细注水及调整挖潜技术研究。针对以A区为代表的夹层发育底水油藏,基于储层结构精细解剖,利用油藏工程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纵向上注水井依托夹层实施层内分段注水,有效解决了底水油藏注水难题。针对以B区为代表的无夹层刚性底水油藏,利用高精度油藏数值模型,研究了水驱波及体积变化规律,形成了水平井井间波及系数图版,提出了水平井布井界限参数。研究成果应用于渤海Q油田底水油藏后,实现了底水油藏连续稳产6 a,A区自然递减率由35%下降至18%,B区主力砂体采收率提高了5个百分点,开发效果显著提升,为类似底水油藏特高含水期开发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水油藏 特高含水期 精细注水 调整挖潜 波及系数
下载PDF
曲流河砂体三维构型地质建模及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70
10
作者 白振强 王清华 +5 位作者 杜庆龙 郝兰英 张善严 朱伟 于德水 王贺军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98-902,907,共6页
应用岩心、测井和动态生产资料,采用"模式预测,分级控制"的砂体内部构型研究方法,对高含水后期密井网条件下曲流河砂体沉积单元、沉积微相、单一河道砂体、单一河道内部点坝砂体以及点坝内部构型进行了分级描述,精细研究了曲... 应用岩心、测井和动态生产资料,采用"模式预测,分级控制"的砂体内部构型研究方法,对高含水后期密井网条件下曲流河砂体沉积单元、沉积微相、单一河道砂体、单一河道内部点坝砂体以及点坝内部构型进行了分级描述,精细研究了曲流河砂体内部构型,建立了点坝砂体侧积夹层的规模、产状定量分布模式,确定了描述侧积夹层产状的倾向、倾角、延伸和水平间距4个参数。在此基础上,采用序贯指示模拟与人机结合再处理的方法建立了小网格三维储层构型模型及参数模型,进行了实际区块的曲流河砂体内部构型三维地质模型油藏数值模拟。根据层内数值模拟的结果总结出高含水后期密井网条件下曲流河砂体内部4种剩余油分布模式,并提出相应的层内挖潜措施。研究结果表明,萨北油田主力油层曲流河砂体单一河道宽度为200~800m,点坝长度为120~500m,侧积夹层倾角为7°~10°,可延伸至河道砂体的2/3左右。采用完善单一河道内部注采关系及挖潜点坝之间剩余油的方式设计的北X-4-144井取得了较好挖潜效果,为油田开发后期层内剩余油精细挖潜提出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流河砂体 内部构型 地质建模 油藏数值模拟 剩余油分布 挖潜措施
下载PDF
杏北开发区三次加密调整技术研究 被引量:17
11
作者 祖小京 冯长山 +1 位作者 司淑荣 段立燕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4-36,共3页
在储层精细地质描述的基础上,采用剩余油综合描述技术,分析了杏北二次加密后低渗透薄差储层剩余油潜力分布状况,通过优化三次加密井网部署、完井方式,充分挖掘薄差储层剩余油潜力,采取的主要做法是在井网部署上加密井与原井网相结合,与... 在储层精细地质描述的基础上,采用剩余油综合描述技术,分析了杏北二次加密后低渗透薄差储层剩余油潜力分布状况,通过优化三次加密井网部署、完井方式,充分挖掘薄差储层剩余油潜力,采取的主要做法是在井网部署上加密井与原井网相结合,与注采系统调整相结合,与后期三次采油相结合;在完井方式上,针对不同的潜力分布特点,分别采取多段限流法压裂、薄隔层限流法压裂、大跨距限流法压裂,以及高密度、大孔径、深穿透加复合酸处理等完井工艺。取得了较好的三次加密调整效果,形成了配套的三次加密调整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差储层 三次加密调整 剩余油挖潜
下载PDF
苏里格气田致密砂岩气藏开发认识与稳产建议 被引量:63
12
作者 王继平 张城玮 +4 位作者 李建阳 李娅 李小锋 刘平 陆佳春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00-110,共11页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致密砂岩气藏的天然气储量规模和年产气量目前都位居全国第一。为了进一步延长该气田致密砂岩气藏的稳产时间、提高气藏采收率,总结了该气田致密砂岩气开发过程中所取得的地质与气藏工程认识,梳理了影响气田持续...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致密砂岩气藏的天然气储量规模和年产气量目前都位居全国第一。为了进一步延长该气田致密砂岩气藏的稳产时间、提高气藏采收率,总结了该气田致密砂岩气开发过程中所取得的地质与气藏工程认识,梳理了影响气田持续稳产的难点问题,提出了该气田致密砂岩气藏下一步的开发建议。研究结果表明:①苏里格气田致密砂岩气藏有效砂体规模、储层物性、含气性等都具有强非均质性特征,并且局部气水关系复杂;②不同区域气井产量、累计产气量、产量递减率等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气藏采收率受储层品质和开发井网的影响大;③优质储层储量动用程度高、储量劣质化趋势明显、剩余储量碎片化现象严重,导致该气田致密砂岩气藏稳产难度大;④为了实现该气田的长期稳产,针对致密砂岩气藏强非均质性的特征,需要进一步推广“基础井组+基础井网+差异化加密”的井网部署策略,持续推进动/静态分析相结合的储层精细描述技术和混合井型部署技术,运用老井查层补孔、侧钻水平井及重复改造等手段提高储量动用程度,配合地质工程一体化改造工艺技术提升储层改造的有效性,采用智能化和水平井高效排水采气工艺技术提升气田精细化管理水平,并且尽早推广“负压”开采技术,以恢复濒临废弃井的生产能力;⑤寻求必要的财税政策支持是实现致密气资源充分利用的重要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苏里格气田 致密砂岩气藏 储集层特征 开发指标 剩余储量 挖潜对策
下载PDF
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剩余油分布模式及挖潜对策 被引量:48
13
作者 荣元帅 赵金洲 +2 位作者 鲁新便 李新华 李小波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38-1146,共9页
针对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缝洞结构复杂导致开发中后期剩余油分布认识不清的问题,从油藏实际出发,在油藏精细描述、测试及生产动态资料分析的基础之上,提出了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7大类13亚类剩余油分布模式。井点剩余油有3大类8亚... 针对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缝洞结构复杂导致开发中后期剩余油分布认识不清的问题,从油藏实际出发,在油藏精细描述、测试及生产动态资料分析的基础之上,提出了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7大类13亚类剩余油分布模式。井点剩余油有3大类8亚类,即阁楼型、致密段遮挡型及底水上升封挡型;井间剩余油有4大类5亚类,即低幅残丘型、支流河道型、分隔缝洞型及高导流通道附近孔缝型。结合生产实践,针对不同剩余油分布模式提出了剩余油挖潜对策:对井距较大的井间未井控缝洞中各类剩余油,通过部署新井或利用老井侧钻进行挖潜;对于井距较小的各类剩余油则利用常规措施有针对性地进行挖潜;大型酸压、水力扩容和排水采油、注气替油分别是分隔缝洞型及阁楼型剩余油独具特色的有效挖潜措施。在塔河油田开发生产过程中针对各类剩余油分布模式的挖潜工作取得了较好增产效果,为同类油藏的剩余油挖潜提供了思路和方法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缝洞型油藏 剩余油 分布模式 挖潜
下载PDF
厚油层内部夹层特征及在剩余油挖潜中的应用 被引量:19
14
作者 余成林 国殿斌 +4 位作者 熊运斌 陈德斌 曾萍 周凯 常振强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2年第1期35-39,54,共6页
以岩芯、测井、分析化验和生产动态等资料为基础,通过静态和动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厚油层内部夹层类型、成因和展布特征,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及其在挖潜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濮凹陷厚油层的夹层类型... 以岩芯、测井、分析化验和生产动态等资料为基础,通过静态和动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厚油层内部夹层类型、成因和展布特征,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及其在挖潜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濮凹陷厚油层的夹层类型主要有泥质、物性和钙质夹层三类,以泥质夹层为主,前两者属沉积成因,而钙质类层主要属成岩成因。从厚油层内部夹层的空间分布特征来看,可将其分为层状连续分布夹层、片状不稳定分布夹层和不规则冲刷-充填夹层3种。统计结果表明:横向延展非常稳定且井间对比性较强的夹层数量约占30%,而横向延展稳定性较差且连片程度不高,具空间随机性分布特征的夹层数量约占70%。夹层空间分布特征与注采配置方式共同控制了厚油层内部的不同剩余油分布模式,对夹层的深入研究有效提高了对厚油层内部剩余油的认识精度。从不同空间分布夹层所控制的剩余油分布特征出发,采用水平井、井网整体调整、补孔等方法和措施可获得较好的挖潜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油层 夹层 剩余油 挖潜 沙河街组 古近系 东濮凹陷
下载PDF
曲流河砂体内部构型及不同开发阶段剩余油分布研究 被引量:44
15
作者 王凤兰 白振强 朱伟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12-519,共8页
针对高含水后期密井网条件下曲流河砂体,应用萨尔图油田萨中开发区岩芯、测井和动态生产资料,采用"模式预测,分级控制"的砂体内部构型研究方法,分层次精细研究曲流河砂体内部构型。根据现代沉积和野外露头资料总结出砂体宽厚... 针对高含水后期密井网条件下曲流河砂体,应用萨尔图油田萨中开发区岩芯、测井和动态生产资料,采用"模式预测,分级控制"的砂体内部构型研究方法,分层次精细研究曲流河砂体内部构型。根据现代沉积和野外露头资料总结出砂体宽厚比与侧积夹层倾角的关系,确定了描述侧积夹层产状的基本参数,并利用自动模式拟合和嵌入相模型的方法建立了侧积面三维构型模型。在此基础上实现了水驱、聚驱和后续水驱三个阶段的层内数值模拟,总结出曲流河砂体内部构型控制下不同开发阶段的剩余油分布模式,并针对不同剩余油模式提出不同的层内挖潜措施。研究结果表明,侧积夹层倾角与河流宽深比之间存在良好数学关系,自动模式拟合的内部构型建模方法大大提高了建模的效率,不同开发阶段剩余油分布特点各异,应采用不同的开发措施挖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流河砂体 内部构型 地质建模 数值模拟 剩余油分布 挖潜措施
下载PDF
精细地层对比技术在油藏挖潜中的应用 被引量:38
16
作者 王光付 战春光 +1 位作者 刘显太 朱玉洁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56-57,62,共3页
尕斯库勒油田位于柴达木盆地茫崖坳陷内 ,其中N1 —N2 1 油藏位于上第三系上新统下油砂山组 (N2 1 )和中新统上干柴沟组 (N1 )。由于该油藏含油井段长(12 0 0m)、沉积相类型多、对比标志层少 ,加之区内存在逆断层、同一油砂体油水界面... 尕斯库勒油田位于柴达木盆地茫崖坳陷内 ,其中N1 —N2 1 油藏位于上第三系上新统下油砂山组 (N2 1 )和中新统上干柴沟组 (N1 )。由于该油藏含油井段长(12 0 0m)、沉积相类型多、对比标志层少 ,加之区内存在逆断层、同一油砂体油水界面不一致等多方面因素影响 ,导致地层对比工作复杂、构造形态不落实、油砂体分布规律不清楚。通过运用精细地层对比技术和计算机三维地质模型演示技术相结合 ,对N1 —N2 1 油藏进行研究 ,落实了断裂系统和构造形态、油砂体分布规律、油藏类型及控制因素 ,为方案调整提供了可靠的油藏模型 ;同时预测了有利的含油气区块 ,增加含油面积1.0km2 ,石油探明地质储量 110× 10 4 t。图 1参 3(王光付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尕斯库勒油田 精细地层对比 含油气区块 预测
下载PDF
重新认识河道砂体储层层内非均质性——从注水开发高含水阶段挖掘层内剩余油潜力谈起 被引量:25
17
作者 张为民 裘怿楠 田昌炳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5-48,共4页
根据我国东部主力油田储层绝大多数都属于河道砂体,注水开发进入高含水阶段后,层内剩余油超过层间剩余油,层内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这一特点,从挖掘层内剩余油潜力出发,提出要重新认识河流砂体储层层内非均质性,并指出高含水期河流砂体储... 根据我国东部主力油田储层绝大多数都属于河道砂体,注水开发进入高含水阶段后,层内剩余油超过层间剩余油,层内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这一特点,从挖掘层内剩余油潜力出发,提出要重新认识河流砂体储层层内非均质性,并指出高含水期河流砂体储层改善采油(IOR)目标主要有:①封堵强水洗段,控制注入水无效循环;②加大中水洗段注水冲洗强度,达到目标水驱效率,并有可能超过目标效率;③提高未、弱水洗段的注采对应程度和注采井数比,达到有效驱替,提高波及程度。围绕这些目标,通过例证提出重新认识河流砂体层内非均质性设想建议和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道砂体 储层层内非均质性 成熟油田 挖掘剩余油潜力
下载PDF
断块区岩性油藏剩余油分布特征及挖潜方法--以松辽盆地葡北油田葡萄花油层为例 被引量:9
18
作者 刘宗堡 杨铁军 +2 位作者 龚勋 刘洪涛 刘云燕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2-38,120,共8页
受断层遮挡和断砂配置关系影响,断块区岩性油藏剩余油分布十分复杂.分析葡北油田葡萄花油层正向构造识别、沉积微相解剖、断层侧向封闭性和‘断—砂’匹配样式,认为断块区岩性油藏剩余油主要受"势—断—相"及其匹配关系控制,... 受断层遮挡和断砂配置关系影响,断块区岩性油藏剩余油分布十分复杂.分析葡北油田葡萄花油层正向构造识别、沉积微相解剖、断层侧向封闭性和‘断—砂’匹配样式,认为断块区岩性油藏剩余油主要受"势—断—相"及其匹配关系控制,即断块边部正向断圈和内部微幅度构造高点控制剩余油富集部位;断层侧向封闭性影响剩余油富集程度;浅水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及主体席状砂构成剩余油富集优质储层;断层与砂体匹配样式决定剩余油富集层位.建立4种剩余油类型,提出断块边部遮挡型剩余油钻大斜井,微幅度构造型剩余油钻高效加密直井,河道注采不完善型剩余油钻水平井,席状砂非均质性型剩余油采用油井压裂等挖潜方法.该研究结果对高含水期断块油田高效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块区 岩性油藏 剩余油 分布特征 挖潜方法 葡萄花油层 葡北油田 松辽盆地
下载PDF
特低渗透油藏单砂体研究及注采调整实践——以安塞油田王窑区为例 被引量:7
19
作者 王浪波 高祥瑞 +5 位作者 代波 刘晓锋 马明宇 赵涛 兀凤娜 陈浩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CAS 2018年第2期82-88,共7页
安塞特低渗透油田进入中高含水期后,主力油层普遍遭到水洗,多井低产,剩余油挖潜方向不明。以王窑区为例,基于现代沉积学、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测井及开发地质学理论基础,结合野外露头、检查井取心及开发测试资料,揭示了单油砂体尺度储... 安塞特低渗透油田进入中高含水期后,主力油层普遍遭到水洗,多井低产,剩余油挖潜方向不明。以王窑区为例,基于现代沉积学、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测井及开发地质学理论基础,结合野外露头、检查井取心及开发测试资料,揭示了单油砂体尺度储层非均质特征、注采连通状况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表明,单砂体非均质性对低渗透油藏水驱过程具有重要影响,对开发层系划分组合、井网形式及井排距选择、注水开发调整具有重要启示。通过开展缩小井排距加密调整、单砂体注采对应关系完善、精准压裂、调驱调剖等综合调整,预测采收率提高4%~6%,对同类油田中后期稳产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透储层 单砂体 剩余油 综合调整
下载PDF
浅层气挖潜技术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0
20
作者 闵忠顺 潘洪灏 +2 位作者 马全华 赵爱婷 左悦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7年第2期76-78,83,共4页
以红星地区为例,对浅层气藏的成藏地质条件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辽河盆地具备形成浅层气的优越条件。通过浅层气识别标准以及识别图版的建立,可以准确识别气层。应用浅层气挖潜技术发现新气层井48口,累计增加天然气产量4·0×10... 以红星地区为例,对浅层气藏的成藏地质条件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辽河盆地具备形成浅层气的优越条件。通过浅层气识别标准以及识别图版的建立,可以准确识别气层。应用浅层气挖潜技术发现新气层井48口,累计增加天然气产量4·0×108m3,取得了较好的勘探开发效果。同时,发现了多个有认识价值的勘探目标,为辽河油区天然气的产能建设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该研究形成了一套浅层气滚动勘探的综合技术,对浅层气的挖潜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气 成藏条件 中子伽马测井 中子寿命测井 脉冲中子测井 浅层气挖潜 红星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