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汉人形柱三层绿釉陶榭的文化内涵探析
1
作者 张亚林 赵腊梅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148-151,共4页
东汉人形柱三层绿釉陶榭出土于河南淮阳九女冢,该陶榭的凤鸟脊饰是远古图腾文化的遗存,“双性同体”人形柱造型是陈楚文化特有的标志。从图腾崇拜、生殖崇拜、伏羲文化、老子文化等几个方面加以论述,揭示东汉人形柱绿釉陶榭所蕴含的远... 东汉人形柱三层绿釉陶榭出土于河南淮阳九女冢,该陶榭的凤鸟脊饰是远古图腾文化的遗存,“双性同体”人形柱造型是陈楚文化特有的标志。从图腾崇拜、生殖崇拜、伏羲文化、老子文化等几个方面加以论述,揭示东汉人形柱绿釉陶榭所蕴含的远古文化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汉 人形柱 陶榭 双性同体 文化内涵
下载PDF
洛阳出土东汉“东井灭火”陶井栏考略——兼谈中国古代的“防火”“灭火”观念
2
作者 蔡奉哲 刘余力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5-10,共6页
洛阳出土的“东井灭火”陶井栏平面呈“井”字形,下有长方形井壁。陶井栏铭文为“东井”“灭火”。陶井栏正面有肩扛“灭火”铭旗帜人物,是“救火”的基层官吏“啬夫”。紧跟其后的“禽鸟”,应是“御火”瑞鸟。陶井栏两个侧面模印的牛图... 洛阳出土的“东井灭火”陶井栏平面呈“井”字形,下有长方形井壁。陶井栏铭文为“东井”“灭火”。陶井栏正面有肩扛“灭火”铭旗帜人物,是“救火”的基层官吏“啬夫”。紧跟其后的“禽鸟”,应是“御火”瑞鸟。陶井栏两个侧面模印的牛图像,是用来祭祀火神的牺牲。陶井栏周身雕饰的卷云纹、鱼纹图案,是水的象征。“藻井”形图案,是厌火的象征。菱形纹图案,是防火寓意的具体反映。陶井栏表面涂成银灰色,是银河的象征,银河的“水”通过“云”“雨”演化为地上的水。中华先民非常重视防火、灭火的预防教育并采取了相应的具体措施。东汉陶井栏上的铭文和图案,就是这种防火、灭火观念的具体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阳 东汉 陶井栏
下载PDF
对话东汉陶俑与当代造型艺术精神探索
3
作者 王友江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106-108,共3页
东汉陶俑塑造具有多种题材和类型形式,其造型气韵生动并具有概括性和写意性特点。由于汉代造型艺术范式的普遍性,审美追求具有明确的倾向性,其造型的意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表现出中国汉代特有的艺术精神。造型艺术是人类艺术的体现... 东汉陶俑塑造具有多种题材和类型形式,其造型气韵生动并具有概括性和写意性特点。由于汉代造型艺术范式的普遍性,审美追求具有明确的倾向性,其造型的意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表现出中国汉代特有的艺术精神。造型艺术是人类艺术的体现形式之一,是文化背景、社会风貌、个人性格等形成的思想观念及文化意蕴的追求所产生的内在精神含义。无论是古今中外,其艺术的精神本质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因此,借古开今具有现实意义,只是要明了各个时代有不同的文化特征和精神含义,展现出各自的风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汉陶俑 当代造型 文化意识 造型意味 精神内涵
下载PDF
巴彦淖尔汉墓陶仓区域特征初步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李雪欣 魏坚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1-87,共7页
通过对巴彦淖尔地区两汉墓葬出土的陶仓进行型式分析,可以找出该地区陶仓的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通过与周边地区出土陶仓比较还可看出巴彦淖尔地区陶仓具备类型丰富、数量较多、延续时间较长的特征。该地区陶仓由内地移民带来并伴随东... 通过对巴彦淖尔地区两汉墓葬出土的陶仓进行型式分析,可以找出该地区陶仓的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通过与周边地区出土陶仓比较还可看出巴彦淖尔地区陶仓具备类型丰富、数量较多、延续时间较长的特征。该地区陶仓由内地移民带来并伴随东汉时期的移民回撤传播回内地;该地区陶仓与附近地区陶仓存在很大差异,是因为各地区人口的来源地不同;该地区陶仓的形制及装饰受其特殊的自然、人文环境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彦淖尔地区 两汉墓葬 陶仓
下载PDF
日本早稻田大学会津八一纪念博物馆藏朱书陶瓶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强 崎川隆 《出土文献》 CSSCI 2021年第2期90-93,157,F0003,共6页
日本早稻田大学会津八一纪念博物馆收藏有两件中国东汉中、晚期的陶瓶,其上有毛笔朱书的镇墓文字,此前未经完整著录。本文公布了两瓶的清晰照片和朱书文字,并对文字内容作了初步释读和研究,推测原来应有五件陶瓶配套使用,这是其中的两件。
关键词 朱书陶瓶 镇墓 方术 东汉
下载PDF
论四川地区东汉陶俑的古拙美
6
作者 刘兴勇 《民族艺林》 2021年第4期126-133,共8页
在汉代发达的经济条件以及四川地区开放包容、繁荣强盛的文化精神的滋养与“世以厚葬为德”的文化环境的影响下,人殉逐渐被陶俑等明器所代替,四川地区东汉陶俑的形制、数量以及制作技术等均获得了极大发展。“拙”的造型手法体现出了对... 在汉代发达的经济条件以及四川地区开放包容、繁荣强盛的文化精神的滋养与“世以厚葬为德”的文化环境的影响下,人殉逐渐被陶俑等明器所代替,四川地区东汉陶俑的形制、数量以及制作技术等均获得了极大发展。“拙”的造型手法体现出了对象内在、原始的美以及神完气足;捏制、模制或模捏结合的制作手法、粗糙的外表与泥土的朴素气息则共同构成了质拙的形态特征;带有浓郁、古朴生活气息的日常生活所见及市井题材则给人一种朴拙的感觉。在笨拙的造型、质拙的制作手法、朴拙的题材等综合影响下,四川地区东汉陶俑表现出一种天然朴素、沉着内敛的古拙之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汉 陶俑 古拙 古拙美 四川地区
下载PDF
乐山东汉崖墓乐舞百戏俑研究
7
作者 刘于源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6期66-69,89,共5页
我国古代墓葬中人俑的出现是厚葬制度下产生的文化现象,象征着社会的进步。乐山东汉崖墓中的乐舞百戏俑雕刻精美、形象生动,在陶俑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淳朴写实的表现手法揭示出东汉乐舞艺术特点;印证了史书记载的乐舞百戏热潮;从侧面... 我国古代墓葬中人俑的出现是厚葬制度下产生的文化现象,象征着社会的进步。乐山东汉崖墓中的乐舞百戏俑雕刻精美、形象生动,在陶俑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淳朴写实的表现手法揭示出东汉乐舞艺术特点;印证了史书记载的乐舞百戏热潮;从侧面反映出乐山的繁荣经济、统治阶级对乐舞的推崇以及包容的文化特性。作为我国古代珍贵的陶塑艺术品,乐舞百戏俑具有文化与历史的双重价值,是研究汉代乐山历史文化的珍贵遗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山 东汉崖墓 乐舞百戏俑 历史文化
下载PDF
河南三门峡地区胡人灯俑 被引量:5
8
作者 胡国强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80-86,共7页
河南省三门峡地区东汉墓葬中出土的胡人灯俑一般总是成对出土,并与单只陶狗组合在一起。本文认为胡人灯俑的产生是与西域少数民族文化影响有关,胡人灯俑与陶狗出现在墓葬中是为了保护墓主人抵御恶灵的侵害。
关键词 三门峡灵宝 胡人灯俑 东汉墓葬 粟特人 陶狗
原文传递
广西贵港梁君垌东汉墓出土陶船模
9
作者 谭玉华 《国家航海》 2018年第1期149-157,共9页
广西贵港梁君垌东汉墓出土的陶船模体量较大,形象写实,是东汉时期西江流域船舶构造特征和技术特点的真实反映,也是一件难得的造型艺术珍品。梁君垌陶船模上层建筑采用双层舱盖,主船体结构艏艉出艄、船底铺板,船舶属具包括船头挡板、船... 广西贵港梁君垌东汉墓出土的陶船模体量较大,形象写实,是东汉时期西江流域船舶构造特征和技术特点的真实反映,也是一件难得的造型艺术珍品。梁君垌陶船模上层建筑采用双层舱盖,主船体结构艏艉出艄、船底铺板,船舶属具包括船头挡板、船载建鼓、反手固定桨、船尾中心舵,无帆装系统,显示陶船模所代表的西江流域船舶为内河客货混装航船,技术上相对保守和落后。同时,梁君垌陶船模与广东德庆陶船模、先烈路陶船模、皇帝岗木船模的相似性,反映了东汉时期西江流域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紧密的经济文化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港 东汉 陶船模 反手固定桨
原文传递
山东邹城市邾国故城遗址2015年发掘简报 被引量:22
10
作者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 邹城市文物局 +1 位作者 路国权(执笔者) 王青(执笔者)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4-67,126+47-67+2,共24页
邾国故城遗址春秋时期遗迹有灰坑、水井、房址和墓葬,出土遗物有陶器、鹿角料和骨料。战国、秦代遗迹有灰坑、水井、窑炉和灰沟,出土遗物有陶器和兽骨。汉代遗迹有灰坑、灰沟、水井、窑炉、窖藏和墓葬,出土遗物有陶器、铁器和兽骨。此... 邾国故城遗址春秋时期遗迹有灰坑、水井、房址和墓葬,出土遗物有陶器、鹿角料和骨料。战国、秦代遗迹有灰坑、水井、窑炉和灰沟,出土遗物有陶器和兽骨。汉代遗迹有灰坑、灰沟、水井、窑炉、窖藏和墓葬,出土遗物有陶器、铁器和兽骨。此次发掘,为遗址的年代和布局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省邹城市 邾国故城遗址 陶量 东周时期 秦汉时期
原文传递
河南焦作白庄汉墓M121、M122发掘简报 被引量:10
11
作者 韩长松 李小龙 +2 位作者 刘勇 皇甫小够 袁爱民 《中原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27,46,共19页
2009年8月焦作市文物工作队在焦作白庄墓群发掘M121和M122两座汉墓。M121和M122两耳室相连。墓中各出土陶仓楼及其他陶器组合,对研究焦作地区汉墓分期和陶仓楼的排序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焦作白庄墓群 陶仓楼 西汉晚期 东汉初期
原文传递
天津市武清县兰城遗址的钻探与试掘 被引量:6
12
作者 纪烈敏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9期35-50,共16页
In 1991~1992, the Archaeology Section, Tianjin Municipal Museum of History, carried out survey and trial excavation at the Lancheng site to the south of Lancheng village in Gaocun township, Wuqing county, Tianjin, wh... In 1991~1992, the Archaeology Section, Tianjin Municipal Museum of History, carried out survey and trial excavation at the Lancheng site to the south of Lancheng village in Gaocun township, Wuqing county, Tianjin, which resulted in the revelation of an ash-pit, an ash-trench and two wells. Judging from the stratigraphic superimposition and the combination of objects discovered during the work, the site represents four developmental stages. The first stage belongs to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and features the combination of A type of jar, dou stemmed vessel, and semi-cylindric tile, that of Ⅰ type of plate, A Ⅰ and B Ⅰ subtypes of basin, and A Ⅰ subtype of red pottery fu cauldron, that of semi-tile-ends with double-dragon, 山 -shaped and taotie designs respectively, and knife money exclusively for funeral use. The second stage corresponds to the Han dynasty. Most of the objects are continuations from the first stage, while the newly-introduced include the AⅡ , BⅡ and DⅡ subtypes of basin, AⅡ subtype and B type of flat tile, cloud pattern tile-end, AⅢ and BⅠ subtypes of red pottery cauldron, and "hanliang" and "Wuzhu" coins. The third stage was still in the Han period. Its objects feature inheritance from the second stage in most cases and the appearance of the CⅡ and DⅡ subtypes of jar, BⅡ subtype of dou, CⅡ subtype of basin, C type of semi-cylindric tile and CⅠ type of red pottery cauldron. The fourth stage is assigned to the last years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A small number of objects were inherited from the third stage; among the new artifacts are the E type of jar, C type of flat tile, D type of red pottery cauldron, charcoal stove, B type of small red pottery jar, Ⅱ type of cloudpattern tile-end, and small-sized "wuzhu" co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津 武清县 兰城遗址 陶器 战国时期 东汉初期 考古工作 地层堆积 历史遗迹 出土遗物
原文传递
四川汉代西王母陶灯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苏奎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2-136,共15页
在汉代西王母信仰的影响下,四川地区东汉晚期出现了西王母陶灯。这类器物有两种类型:单体式和组合式。它们分别属于同一文化系统中的两个地域子传统,有着各自的构思来源和发展体系。西王母陶灯颇具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它不仅是四川汉代... 在汉代西王母信仰的影响下,四川地区东汉晚期出现了西王母陶灯。这类器物有两种类型:单体式和组合式。它们分别属于同一文化系统中的两个地域子传统,有着各自的构思来源和发展体系。西王母陶灯颇具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它不仅是四川汉代物质文化的主要内容,也是四川汉代西王母图像研究的重要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 西王母陶灯 东汉晚期 多枝灯 钱树
原文传递
大英博物馆藏东汉六博釉陶俑考辨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重蓉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1-34,共14页
大英博物馆收藏有一组东汉六博釉陶俑,较少引起中国学者的关注。本文以河南灵宝张湾东汉墓M3出土的六博釉陶俑作为标准器,将与其题材相同、形制近似的大英藏六博俑相对年代定在东汉中期,即公元2世纪上半叶。根据大英藏品所显示出的"... 大英博物馆收藏有一组东汉六博釉陶俑,较少引起中国学者的关注。本文以河南灵宝张湾东汉墓M3出土的六博釉陶俑作为标准器,将与其题材相同、形制近似的大英藏六博俑相对年代定在东汉中期,即公元2世纪上半叶。根据大英藏品所显示出的"弘农作风",推测其出土地点应在汉弘农郡范围内,即今陇海铁路三门峡至潼关段附近。这一组六博俑的出土时间,有可能在1913至1931年修筑洛潼铁路的时间段内。在此基础上,还对目前已发现的两汉博戏俑资料进行了梳理,分为博局俑与六博俑两种类型,前者见于西汉墓,后者大多出土于东汉墓,并对六博俑出现于东汉墓葬中的原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大英藏六博俑具有学术和艺术双重价值,为研究汉代六博的形制演变、汉代社会生活史及雕塑史提供了实物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英博物馆 六博 釉陶俑 东汉
原文传递
广州旧铸管厂地块南越国至南朝墓葬出土陶瓷器的分析
15
作者 牛沛 《硅酸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26-833,共8页
通过对广州旧铸管厂地块南越国至南朝墓葬出土的软、硬陶进行成分、物相、物理性能等方面的测试分析,表明这些陶器的原料,均来自于本地的富铝黏土;胎中铝含量过高,这也是软陶在1 000℃的烧制温度下依然胎质松软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与... 通过对广州旧铸管厂地块南越国至南朝墓葬出土的软、硬陶进行成分、物相、物理性能等方面的测试分析,表明这些陶器的原料,均来自于本地的富铝黏土;胎中铝含量过高,这也是软陶在1 000℃的烧制温度下依然胎质松软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与同批墓葬中出土的瓷器对比后发现,陶向瓷转变过程中,最明显的变化是胎中铝和铁含量显著下降,即从高铝质陶胎演变为高硅质瓷胎,此时的工匠对原料的认识和选择处理水平已达到一定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越国 东汉 三国晋南朝 陶瓷器 胎化学组成 烧成温度 物相
原文传递
焦作武陟冯村汉墓M2发掘简报
16
作者 刘勇 崔有臣 +2 位作者 皇甫小够 韩长松 冯春艳 《中原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1-14,F0002,共5页
2010年焦作市文物工作队在武陟县圪垱店乡清理汉墓两座,为西汉晚期至东汉早期墓葬。墓葬中出土的陶厨房、羊圈、猪圈等模型明器,造型精美,为研究汉代的社会经济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关键词 武陟 西汉晚至东汉早期 陶厨房
原文传递
焦作出土东汉联仓式陶仓楼
17
作者 张保民 赵慧钦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8-28,共11页
焦作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古河内地区,历史悠久。汉代是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最为繁荣的时期,尤以汉献帝禅让帝位于曹丕,被封为"山阳公"居住于此而名声大震。焦作地下埋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其中出土的大量汉代陶仓楼,是极具地... 焦作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古河内地区,历史悠久。汉代是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最为繁荣的时期,尤以汉献帝禅让帝位于曹丕,被封为"山阳公"居住于此而名声大震。焦作地下埋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其中出土的大量汉代陶仓楼,是极具地方特色的珍贵文物,不仅数量繁多、类型丰富,而且装饰精美、结构独特。根据陶仓楼的形制和结构,可以分为四个类型:带院落的多层陶仓楼、连阁式陶仓楼、联仓式陶仓楼和简式陶仓楼。其中,联仓式陶仓楼是东汉时期出现的一种新型陶仓楼,制作精美、装饰华丽,主要出土于山阳故城周边10公里范围内的汉墓群,反映了焦作地区东汉时期陶仓楼的发展演变和高超的建筑技艺,具有重要的历史及艺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作 东汉 联仓式陶仓楼
原文传递
四川汉代陶翼虎研究
18
作者 苏奎 《四川文物》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7-64,共8页
近年,在四川崖墓当中发现了新奇、罕见的陶翼虎,年代为东汉中晚期。陶翼虎背部方形或者圆形的孔洞模仿自商周时期的铜虎尊,显然,其用途应为陶牺尊,而不是以往学者们所说的陶器座;其羽化造型的思想渊源来自两汉时期的升仙思想,既有本地... 近年,在四川崖墓当中发现了新奇、罕见的陶翼虎,年代为东汉中晚期。陶翼虎背部方形或者圆形的孔洞模仿自商周时期的铜虎尊,显然,其用途应为陶牺尊,而不是以往学者们所说的陶器座;其羽化造型的思想渊源来自两汉时期的升仙思想,既有本地因素的直接影响,也有关中因素的间接影响;其写实的模塑表现方式与本地崖墓当中的动物俑完全一致。总的来看,四川汉代陶翼虎是融合了早期牺尊造型、本地升仙思想和陶俑艺术的复古创新产物,颇具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这类器物被随葬于崖墓当中,不仅是仙境模拟之物,也反映了个别墓主人的思古之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汉中晚期 陶翼虎 陶牺尊 复古 升仙思想
原文传递
河南周口港区三座东汉墓发掘简报
19
作者 李全立 焦华中 +3 位作者 郝柯羽 杨苗蒲(绘图) 刘慧潜(绘图) 韩利锋(照相)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5-25,共11页
2017年,周口市文物考古所对港口物流园区发现的三座东汉墓葬进行了发掘。三座墓葬形制基本完整,为多边形砖室墓。虽经人为盗扰,仍出土随葬品三十余件,主要为陶器,包括少量铜器和铁器。此次发掘为研究豫东南地区东汉晚期的丧葬习俗、生... 2017年,周口市文物考古所对港口物流园区发现的三座东汉墓葬进行了发掘。三座墓葬形制基本完整,为多边形砖室墓。虽经人为盗扰,仍出土随葬品三十余件,主要为陶器,包括少量铜器和铁器。此次发掘为研究豫东南地区东汉晚期的丧葬习俗、生活状况等问题提供了实物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口港区 东汉墓 陶楼 陶狗
原文传递
小议郑州“河一”铁官铭画像灰陶灶
20
作者 张勇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29-132,138,共5页
1989年郑州市博物馆收藏了一件汉代"河一"铁官铭画像灰陶灶。本文根据灶类明器的演变,画像风格以及铭文考察,将这件器物的年代定在东汉早中期。
关键词 郑州市博物馆 “河一”灰陶灶 东汉早中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