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easurement of self-development capacity in the contiguous destitute mountainous areas, China
1
作者 XUE Yao-zu HUANG Lei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21年第6期1646-1661,共16页
Affected by the mountainous location and ecological vulnerability, the incidence of poverty in contiguous destitute mountainous areas is higher than that in other regions of China. Regional selfdevelopment capacity is... Affected by the mountainous location and ecological vulnerability, the incidence of poverty in contiguous destitute mountainous areas is higher than that in other regions of China. Regional selfdevelopment capacity is an internal driving force for poverty reduction in contiguous destitute mountainous areas. This study selects 17 indicators from the four dimensions: industrial capacity, market capacity, spatial capacity and soft power to measure the overall self-development capacity of 658 counties in 14 different mountain areas in China. The results show that self-development capacity is at a low level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fferent regions is unbalanced. The self-development capacity is low in the southwest and high in the east and "low in the middle, high around" in each study region. It has achieved a certain degree of improvement in 2011, 2013 and 2015.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four dimensions, industrial capacity is the constraint on the promotion of self-development capacity. Based on this, we should develop green industries in line with local realities and achieve industrial poverty eradication, but the expansion of space capacity should take into account the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in these areas and should not be blindly expanded. Local leaders should be made to improve the local education level and public service level, improve social infrastructure, develop reserve strength for the future, and enhance future development potenti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gional self-development capacity contiguous destitute Mountainous areas Industrial capacity Market capacity Soft power
下载PDF
要素禀赋改善、产业结构优化与特殊类型地区共同富裕 被引量:5
2
作者 郑瑞强 赖文欢 陈洋庚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1期47-61,共15页
特殊类型地区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区域,建构“以要素禀赋改善为支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引擎,协同驱动区域共同富裕”的逻辑框架,计量分析要素禀赋和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度,实证检验三者之间互动关联并探讨其理论蕴含,有益于加快构建支... 特殊类型地区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区域,建构“以要素禀赋改善为支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引擎,协同驱动区域共同富裕”的逻辑框架,计量分析要素禀赋和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度,实证检验三者之间互动关联并探讨其理论蕴含,有益于加快构建支持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的政策体系和长效机制。结果表明,产业结构调整在要素禀赋影响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中介作用;实现要素禀赋与产业结构的耦合协调可以更好推进区域共同富裕,二者耦合协调程度在要素禀赋促进区域共同富裕过程中发挥门槛效应;要素禀赋及其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度发挥正向作用时,其滞后一期变量对促进区域共同富裕具有阻滞作用。据此针对要素品质提升、产业结构高阶演进以及政府与市场作用协同发挥等领域给出相关建议,力争推动特殊类型地区在要素禀赋改善与产业结构优化良性互动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殊类型地区 要素禀赋 产业结构 区域共同富裕 原连片特困区
下载PDF
秦巴山连片特困区地形起伏与人口及经济关系 被引量:40
3
作者 周亮 徐建刚 +3 位作者 林蔚 杨林川 孙东琪 叶尔肯.吾扎提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42-750,共9页
为了探讨地形要素对连片特困山区人口格局、经济布局和贫困程度约束作用,基于Arc GIS10.0空间分析技术与SPSS18.0统计分析工具,利用SRTM3-DEM数据,分别对中国典型贫困山区——秦巴连片特困区80个县区的地形起伏的空间特征,地形起伏与人... 为了探讨地形要素对连片特困山区人口格局、经济布局和贫困程度约束作用,基于Arc GIS10.0空间分析技术与SPSS18.0统计分析工具,利用SRTM3-DEM数据,分别对中国典型贫困山区——秦巴连片特困区80个县区的地形起伏的空间特征,地形起伏与人口经济格局之间关系进行探析,并且对秦巴山区发展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秦巴山区各县区地形起伏、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显著的由西北向东南方向递减的梯度空间规律。2.区域地形起伏与所在县区人口密度、三次产业结构存在显著的空间负相关,即地区地形起伏越大,人口密度越小,经济发展受限制越强,相反地形越平缓,经济活动则越活跃,人口的空间分布更为集聚。3.地形起伏度是决定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但对秦巴山区深入研究发现,市辖区的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受地形起伏约束较小,究其根本原因是:市辖区在地方财政收入、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人才引进、资源支配、招商引资等方面存在明显的支配地位和集聚优势,较大程度上抵消地形对经济发展的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片特困区 地形起伏 人口经济 适宜性 秦巴山区
下载PDF
基于镇域视角的连片特困区旅游扶贫与生态保护耦合态势比较研究——以重庆武隆县仙女山镇和石柱县黄水镇为例 被引量:15
4
作者 秦远好 刘德秀 +2 位作者 秦翰 黄晓楠 王志章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79-89,共11页
运用系统论和协同论构建旅游扶贫与生态保护系统的综合评价体系与耦合态势模型,探索连片特困地区内的旅游扶贫名镇重庆武隆县仙女山镇和石柱县黄水镇2004-2013年旅游扶贫与生态保护系统的耦合发展态势,结果发现仙女山镇旅游扶贫系统的... 运用系统论和协同论构建旅游扶贫与生态保护系统的综合评价体系与耦合态势模型,探索连片特困地区内的旅游扶贫名镇重庆武隆县仙女山镇和石柱县黄水镇2004-2013年旅游扶贫与生态保护系统的耦合发展态势,结果发现仙女山镇旅游扶贫系统的演化曲线为直线型,黄水镇则为倒U型,旅游扶贫受生态环境退化的约束限制更为明显;生态保护系统的演化曲线均为倒U型,生态环境呈退化态势,且黄水镇退化更为突出.仙女山镇旅游扶贫与生态保护系统的耦合发展由低水平协调阶段上升到改善磨合阶段,呈跳跃式耦合发展态势;黄水镇则由低水平协调阶段渐次上升到改善磨合和拮抗阶段,呈渐进式耦合发展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扶贫 生态保护 耦合态势 连片特困地区
下载PDF
秦巴特困区生态脆弱性与经济贫困的耦合关系——以陕西省山阳县为例 被引量:32
5
作者 王昭 刘建红 +2 位作者 李同昇 阮征 武风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3908-3917,共10页
以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山阳县为例,采用遥感与地理信息技术对研究区的生态脆弱性进行定量评价,并构建以行政村为单元的经济贫困评价指标体系,以此分析研究区生态脆弱性与经济贫困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山阳县生态脆... 以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山阳县为例,采用遥感与地理信息技术对研究区的生态脆弱性进行定量评价,并构建以行政村为单元的经济贫困评价指标体系,以此分析研究区生态脆弱性与经济贫困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山阳县生态脆弱性整体处于中等偏高水平,生态脆弱性高的地区集中分布在人类活动频繁的河川地带和水土流失严重的低山区;②贫困程度整体较深,地形条件、资源丰度、交通通达性及经济区位的综合差异形成了山阳县经济贫困的空间分布格局;③将山阳县生态脆弱性与经济贫困的耦合关系分为失调共损型、失调环境滞后型、失调经济滞后型、协调同步型、协调环境滞后型及协调经济滞后型六种类型,协调同步型行政村比例仅为13.0%,生态脆弱性与经济贫困的耦合协调度整体较低;④失调共损型、协调同步型及协调环境滞后型空间分布较分散,失调环境滞后型、失调经济滞后型及协调经济滞后型有明显的集聚区,失调环境滞后型和协调经济滞后型集中分布在低山河谷区,失调经济滞后型集中分布在海拔1000 m以上的偏远山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片特困区 生态脆弱性 经济贫困 耦合协调度
下载PDF
我国连片特困地区增长极培育的战略分析——以武陵山地区为例 被引量:37
6
作者 童中贤 曾群华 马骏 《中国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85-96,共12页
国家实施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新战略,培育区域增长极无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武陵山地区作为国家实施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第一个试点,适合选择增长极开发模式,带动区域发展。在对核心增长极的条件进行比较分... 国家实施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新战略,培育区域增长极无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武陵山地区作为国家实施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第一个试点,适合选择增长极开发模式,带动区域发展。在对核心增长极的条件进行比较分析的同时,选择培育增长极的合理路径,构建"组团增长极",以此优化区域增长极等级体系。从而带动像武陵山区这样连片特困地区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脱贫致富,最大限度地实现全国区域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长极培育 组团增长极 增长极体系 连片特困地区
下载PDF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多维贫困的度量及动态演变——以宁夏西吉县为例 被引量:16
7
作者 赵莹 刘小鹏 郭永杰 《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1期73-78,共6页
随着扶贫理论和扶贫工作的深入,贫困的度量已由传统的经济指标向包括经济、社会、环境在内的多维度扩展.依据新时期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划定的扶贫主战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以宁夏西吉县为例,基于2001—2012年数据,结合信息熵分析... 随着扶贫理论和扶贫工作的深入,贫困的度量已由传统的经济指标向包括经济、社会、环境在内的多维度扩展.依据新时期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划定的扶贫主战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以宁夏西吉县为例,基于2001—2012年数据,结合信息熵分析西吉县多维贫困的时间演变趋势,并结合障碍度模型对贫困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阐述.结果表明,2001—2012年,西吉县的贫困程度整体呈波动下降趋势;经济因素始终是贫困的主要影响因素,其影响程度不断减弱;后期,环境和社会维度对贫困的影响逐渐增强.一方面,在改变生产方式、发展经济的同时,继续推进生态移民、退耕还林(草)、植树造林工程和农户后续生计的培训,促进生态恢复.另一方面,以教育、医疗和饮水等为重点,促进基础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根本上改变西吉县贫困落后的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多维贫困 度量 演变 宁夏 西吉县
下载PDF
连片特困地区可达性与贫困程度的空间耦合模型 被引量:12
8
作者 戢晓峰 李武 郝京京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3-39,共7页
为获取连片特困地区综合交通可达性与贫困程度的空间耦合特征,基于空间截面数据,构建了因子分析—熵权多维贫困测度模型、综合交通可达性评估模型和空间耦合协调模型,并以滇西边境山区为例进行分析验证.结果表明:整体空间上,贫困程度表... 为获取连片特困地区综合交通可达性与贫困程度的空间耦合特征,基于空间截面数据,构建了因子分析—熵权多维贫困测度模型、综合交通可达性评估模型和空间耦合协调模型,并以滇西边境山区为例进行分析验证.结果表明:整体空间上,贫困程度表现出由中心向外围扩散的模式,呈现南部高于北部、边缘高于中心的空间特征;综合交通可达性空间分异显著,可达性值呈"偏左正态分布",并在主要节点形成了"Y字型"综合交通可达性优势带;贫困程度与综合交通可达性的耦合协调水平两极化特征明显,中心区域及边缘地带上的空间耦合关系显著,协调发展水平较高;其他县域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偏低,交通基础设施的扶贫效应有待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交通运输 耦合关系 空间分析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贫困测度
下载PDF
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满意度研究——来自西藏的实地调研 被引量:9
9
作者 杨阿维 图登克珠 张建伟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8年第4期132-139,共8页
文章对源自西藏5市2地的1013份农牧民调查数据,运用因子分析对精准扶贫各维度进行公因子提取,并对提取的公因子与农牧民精准扶贫总体满意度进行了Ordinal 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性别和人口对精准扶贫满意度无显著影响;年龄对... 文章对源自西藏5市2地的1013份农牧民调查数据,运用因子分析对精准扶贫各维度进行公因子提取,并对提取的公因子与农牧民精准扶贫总体满意度进行了Ordinal 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性别和人口对精准扶贫满意度无显著影响;年龄对精准扶贫满意度有显著正面影响;婚姻和受教育程度对精准扶贫满意度有显著负面影响;脱贫意愿和精准识别与精准扶贫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精准帮扶对精准扶贫满意度有显著影响,且影响较大。同时,提出了西藏各级政府要创新政府精准识别体制机制,健全贫困户动态退出机制,优化扶贫资金分配机制,优化产业扶持和金融扶持政策等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精准扶贫 满意度 西藏
下载PDF
连片特困区精准扶贫多维绩效模糊评价——以安徽省大别山区为例 被引量:41
10
作者 钱力 倪修凤 宋俊秀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2-27,共6页
文章基于2003-2015年样本数据,结合精准扶贫内涵,构建包括社会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生产生活水平和生态环境水平四个维度精准扶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改进的模糊数学评价法,对安徽省大别山连片特困区及12个县域精准扶贫绩效进行... 文章基于2003-2015年样本数据,结合精准扶贫内涵,构建包括社会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生产生活水平和生态环境水平四个维度精准扶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改进的模糊数学评价法,对安徽省大别山连片特困区及12个县域精准扶贫绩效进行多维评价,并依据隶属度判断级别,为加快该地区脱贫攻坚步伐提供一些参考。研究结果显示:第一,安徽省大别山连片特困区精准扶贫绩效整体呈现出波动中逐渐上升趋势;第二,各县域精准扶贫绩效差异较为明显,空间上大体呈现中部较好、边缘一般的分布格局;第三,各维度绩效差异性较大,经济发展、生产生活方面成效较好,而生态环境、社会发展方面成效相对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山连片特困区 精准扶贫绩效 模糊评价
下载PDF
大别山连片特困区县域多维贫困测度及贫困重心迁移 被引量:8
11
作者 钱力 倪修凤 +1 位作者 宋俊秀 曹巍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3-38,共6页
基于2005—2017年县域数据,从经济发展机会、农业发展机会、潜在发展机会、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5个维度综合测度大别山连片特困区36个县域的多维贫困,并进行维度分解,在此基础上,测算大别山连片特困区贫困重心的迁移路径。结果表明:第一... 基于2005—2017年县域数据,从经济发展机会、农业发展机会、潜在发展机会、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5个维度综合测度大别山连片特困区36个县域的多维贫困,并进行维度分解,在此基础上,测算大别山连片特困区贫困重心的迁移路径。结果表明:第一,各县域多维贫困程度普遍较深,阜南县、固始县等一直处于中度到重度的贫困状态;第二,外部风险维度对贫困贡献率最高,其他维度贡献率总体较为接近;第三,贫困重心呈现“东南—西北—东北”的迁移路径,但移动幅度较小,且多年来一直处于皖北和豫南的交界地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山连片特困区 多维贫困测度 贫困重心迁移
下载PDF
西藏连片特困地区精准扶贫综合绩效评价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张超 王嘉薇 万光彩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8年第4期126-131,共6页
文章首次运用模糊评价方法(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对西藏自治区精准扶贫效果进行量化分析。实证结果表明,2011-2016年西藏连片特困地区扶贫绩效呈上升趋势,但各区域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大体呈现东南部较好、东北部一般的分布格局。据... 文章首次运用模糊评价方法(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对西藏自治区精准扶贫效果进行量化分析。实证结果表明,2011-2016年西藏连片特困地区扶贫绩效呈上升趋势,但各区域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大体呈现东南部较好、东北部一般的分布格局。据此提出完善"五位一体"大扶贫格局、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缩小区域扶贫绩效差距等对策建议,以期促进西藏连片特困地区的资源合理配置及扶贫模式创新,啃下脱贫攻坚战的最硬"骨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连片特困地区 精准扶贫综合绩效 模糊评价
下载PDF
中国集中连片特困区乡村全域旅游扶贫效率的测算 被引量:7
13
作者 刘祎 王芳 +1 位作者 秦国伟 田明华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06-212,共7页
运用SBM-DEA模型与ML指数,对全国10个集中连片特困区189个县(区)乡村全域旅游的扶贫效率进行测算。结果表明:乡村旅游在集中连片特困区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扶贫成效,但发展后劲不足,乡村全域旅游为旅游扶贫注入了新的活力,打破了效率持续... 运用SBM-DEA模型与ML指数,对全国10个集中连片特困区189个县(区)乡村全域旅游的扶贫效率进行测算。结果表明:乡村旅游在集中连片特困区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扶贫成效,但发展后劲不足,乡村全域旅游为旅游扶贫注入了新的活力,打破了效率持续下降的趋势;整体上特困区乡村全域旅游经营体系较为完善,乡村全域旅游要素投入量与发展规模较为契合,但是乡村全域旅游的技术改进动力仍显疲乏,产业基础不够强劲,技术进步能力匮乏,尤其是燕山—太行山区、大别山区等区域的纯技术效率较低;各区域间的资源配置、管理能力、技术进步等方面很不均衡,扶贫效率的高低差异显著。因此,应大力推广乡村全域旅游,通过创新要素配置方式、构建利益主体收益共享机制、发挥政府综合带动作用、发挥高扶贫效率区的示范引领作用等途径来提高乡村全域旅游的扶贫效率,缩小各区域间扶贫效率的差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中连片特困区 乡村全域旅游 扶贫效率 SBM-DEA模型 ML指数
下载PDF
基于灰色关联的贵州连片特困地区贫困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5
14
作者 曾勇 徐长乐 《世界地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58-167,共10页
贵州是全国贫困面积最广、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之一,对连片特困地区的致贫因素进行分析具有典型意义。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自然环境条件、劳动人口素质、生产经营投入、就业转移等因素与贫困的关联度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影响贵... 贵州是全国贫困面积最广、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之一,对连片特困地区的致贫因素进行分析具有典型意义。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自然环境条件、劳动人口素质、生产经营投入、就业转移等因素与贫困的关联度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影响贵州连片特困地区贫困的因素,按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劳动力人口素质、自然环境条件、农业生产资金投入、农民转移性就业,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反贫困的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色关联分析 连片特困地区 影响因素 贵州
下载PDF
秦巴山片区科技扶贫中心的选取及相关建议 被引量:12
15
作者 刘冬梅 刘伟 《中国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29-37,共9页
由于扶贫形势的不断变化,"贫困县扶贫模式"逐渐暴露出制度设计的局限,并有被"集中连片扶贫开发模式"取代的趋势。在逐步推行的"集中连片扶贫开发模式"中"扶贫中心的选点工作"是当前辄需解决的... 由于扶贫形势的不断变化,"贫困县扶贫模式"逐渐暴露出制度设计的局限,并有被"集中连片扶贫开发模式"取代的趋势。在逐步推行的"集中连片扶贫开发模式"中"扶贫中心的选点工作"是当前辄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基于增长极理论,应该选择交通较为便利、经济实力较强、经济结构较为合理、资源较为丰富、生态情况良好、人口较多的地区作为"扶贫中心"。本文在选取增长极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推动片区科技扶贫的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中连片扶贫 扶贫中心 秦巴山片区 因子分析
下载PDF
中国11个集中连片特困区贫困程度比较研究——基于综合发展指数计算的视角 被引量:77
16
作者 丁建军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418-1427,共10页
综合比较11个集中连片特困区的贫困程度对于更好地实施连片特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战略十分重要。基于"发展"与"贫困"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构建涵盖经济、社会和生态3个维度24项指标的综合发展指标体系,测算和比... 综合比较11个集中连片特困区的贫困程度对于更好地实施连片特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战略十分重要。基于"发展"与"贫困"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构建涵盖经济、社会和生态3个维度24项指标的综合发展指标体系,测算和比较分析了11个集中连片特困区的贫困程度。结果表明:1在经济、社会和生态3个维度中,11个集中连片特困区的经济发展严重滞后,经济贫困相对更为突出,社会服务有所改善,但仍然十分落后,生态条件较好、生态负荷较小,但生态脆弱性不容忽视;2 11个集中连片特困区的贫困程度在空间上呈"东部-北部-西南部"走向依次递增的特征,西南腹地是中国贫困的"重灾区";3 11个集中连片特困区在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受教育年限、万人科技人员数等反映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的指标上较为相似,但在建制村硬化公路通达率、人口密度、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村卫生室普及率和青壮年文盲率等表征社会公共服务的指标上具有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片特困区 贫困 比较
下载PDF
吕梁山连片特困地区干鲜果经济林提质增效调查 被引量:3
17
作者 冯丽萍 张晓宇 +2 位作者 石磊 乔永胜 张京社 《山西农业科学》 2016年第5期707-710,共4页
通过对山西省吕梁山连片特困地区干鲜果经济林提质增效的调查,分析目前该地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生原因,主要表现在自然、经济、社会、市场、科技等方面。并提出相应的措施:该地区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通过对山西省吕梁山连片特困地区干鲜果经济林提质增效的调查,分析目前该地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生原因,主要表现在自然、经济、社会、市场、科技等方面。并提出相应的措施:该地区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科技引领干鲜果经济林提质增效工程,加大扶贫资金协调、管理和金融扶贫政策力度,加大培训力度、提升人员素质,创新扶贫工作机制,继续实施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开发工程,拓宽市场、打造品牌、不断在营销领域增效益。通过以上措施达到2020年全部贫困人口如期脱贫的总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片特困地区 经济林 提质 增效
下载PDF
行政边界对振兴连片特困区的影响:区域增长极扩散效应的视角 被引量:4
18
作者 封凯栋 刘星圻 +1 位作者 陈俊廷 罗晖 《中国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5-73,共9页
从区域协同发展的角度出发探究连片特困区的致贫原因对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动脱贫地区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意义重大。以往对集中连片特困区区域协同发展的研究多为质性研究,本文用经济地理学框架,利用方差分析、脉冲响应函数... 从区域协同发展的角度出发探究连片特困区的致贫原因对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动脱贫地区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意义重大。以往对集中连片特困区区域协同发展的研究多为质性研究,本文用经济地理学框架,利用方差分析、脉冲响应函数和多元回归等多种方法,以罗霄山区为例探究连片特困区成因与行政边界的关系。研究发现,在大部分连片特困区内,来自不同省份县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周边增长极发挥扩散效应时会受到行政边界阻隔带来的负向影响。这一探索有助于理解连片特困区的致贫原因、理解不同行政单元因缺乏协同对经济扩散造成的阻碍,对于增强脱贫稳定性、推动脱贫地区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中连片特困区 行政边界 增长极 扩散效应 乡村振兴
下载PDF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测算与时空变迁 被引量:4
19
作者 钱力 倪修凤 宋俊秀 《统计与信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10-120,共11页
基于2014—2018年原始数据,运用改进的区域自我发展能力评价模型,构建包括生产生活能力、经济发展能力、空间发展能力及公共服务能力4个维度的自我发展能力测算指标体系,分别从截面和时序两个方向测算中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基于2014—2018年原始数据,运用改进的区域自我发展能力评价模型,构建包括生产生活能力、经济发展能力、空间发展能力及公共服务能力4个维度的自我发展能力测算指标体系,分别从截面和时序两个方向测算中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及各维度指数得分,并运用ArcGIS软件刻画时空特征与变迁趋势,为片区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与脱贫攻坚的推进提供参考。结果表明:片区自我发展能力整体水平偏低,但呈现增强趋势;各片区自我发展能力不一致,发展不平衡;片区自我发展能力整体上属于公共服务能力制约、经济发展能力驱动型;自我发展能力各维度空间格局演变趋于一致,呈现“由西北地区向东南地区逐渐增强”的空间分布特征。基于此,提出发挥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和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自我发展能力 时空变迁
下载PDF
连片特困地区农村贫困治理转型:内源性扶贫——以滇西北波多罗村为例 被引量:45
20
作者 覃志敏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11,共7页
受自然、历史、地理等综合影响,连片特困地区农村自然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落后,致贫因素复杂。贫困社区和贫困人口处于物质、人力、社会资本贫困叠加、负向影响的困境之中,缺乏自我发展能力。对扶贫对象进行贫困干预既要加... 受自然、历史、地理等综合影响,连片特困地区农村自然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落后,致贫因素复杂。贫困社区和贫困人口处于物质、人力、社会资本贫困叠加、负向影响的困境之中,缺乏自我发展能力。对扶贫对象进行贫困干预既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更需要以精细化的社区能力建设来不断增强扶贫对象与外部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这就需要农村贫困治理从线性、植入式的外源扶贫模式向内生能力培育为重点、多元参与治理的内源性扶贫转型。对波多罗村内源减贫研究表明,政府、社会组织、市场协同推进下,贫困农民生计资本提升,参与外部经济和市场竞争能力增强,生计结构向高价值优化,实现了增收和社区减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片特困地区 少数民族 贫困治理转型 内源性扶贫 生计多样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