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3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and cover change in different altitudes of Guizhou-Guangxi karst mountain area, China: patterns and drivers 被引量:4
1
作者 CHEN Tian-tian PENG Li +1 位作者 LIU Shao-quan WANG Qiang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7年第9期1873-1888,共16页
Topography, especially altitude, will influence the way, proces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land cover changes in mountainous area, simultaneously, the vertical difference of land cover changes will affect soil quality an... Topography, especially altitude, will influence the way, proces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land cover changes in mountainous area, simultaneously, the vertical difference of land cover changes will affect soil quality and region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refore, the gradient relationship analysis between land cover changes and altitude is very important for regional sustainability.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land cover dynamics based on land cover data from a typical mountainous area in the Guizhou-Guangxi karst mountain area, China, in 2000 and 2010, then explor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ltitude and land cover change and analyzed different drivers of land cover change at different altitudes. Our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1) From 2000 to 2010, the total area of land cover transition was 7167.04 km^2 or 2.8% of the region. The increasing area of build-up land(926.23 km^2) was larger than that of forest(859.38 km^2), suggesting that the urban construction speed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reforestation. 2) Intensity of land cover transition in northwestern Guizhou-Guangxi karst mountain area was much larger than that of southeast part and their transition trend was also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which was consistent with regional population and economy. 3) Human activity was the most dramatic at altitudes between 0–500 m. For 500–1000 m, grassland mainly converted to forest and build-up land. Area of land cover transition was the greatest between 1000–1500 m, while above 1500 m, the transition of grassland was the most obvious. 4) The drivers of land cover change varied. Land cover change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gross domestic product and population density but was inversely related to relief amplitude. There were correlations between land cover change and distance to roads and rivers, and their correlations varied with altitude. By revealing patterns and causes of land cover changes in different altitudes, we hope to understand the vertical dependence of land cover changes, so as to improve land productivity and protect l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cientifical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覆盖变化 喀斯特山地 海拔高度 广西 贵州 驱动程序 中国 土地覆被变化
下载PDF
The Building of New Countryside in Poverty-stricken Mountainous Area: A case of Hongyan Village,Haizijie Township of Bijie City
2
作者 Yechun FU Houming FAN +4 位作者 Yingjun TANG Bin ZHAO Wei ZHAO Yuankuan HE Zhong CHEN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13年第6期108-111,共4页
The essential drive of building a new countryside lies i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rough expounding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demonstration benefits and roles of new countryside building in po... The essential drive of building a new countryside lies i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rough expounding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demonstration benefits and roles of new countryside building in poverty-stricken mountainous area,the major problems and hardships of new countryside building in poverty-stricken area are analyzed and the new breakthroughs which should be focused on during the building of a new countryside are put forward. These breakthroughs include transforming the philosophy and approach of rural work; highligh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operation mode and rural socialized service system,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rural lab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verty-stricken mountainous area New COUNTRYSIDE
下载PDF
Land Use Regionalization in Poor Counties in Mountainous Areas Based on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3
作者 Qiude LI Zisheng YANG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20年第1期32-36,43,共6页
Land use regionalization is a strategic measure for the rational use,management and protection of land resources based on local conditions.Based on the needs of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st... Land use regionalization is a strategic measure for the rational use,management and protection of land resources based on local conditions.Based on the needs of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nd the analysis on the natural and socioeconomic conditions,characteristics of land resources,and the current status of land use in Luquan County,corresponding regionalization indices were selected from four aspects:economic environment conditions,socioeconomic conditions,land resources and land use structure,and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development level,a scientific and feasible index system for land use regionalization was constructed,and land use in Luquan County was regionalized by using systematic cluster analysis metho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16 townships(towns)of Luquan County were divided into four land use regions,poverty alleviation region for development of new town and characteristic industries in the southwest(I),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poverty alleviation region in central mountainous area(II),poverty alleviation region for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and tourism towns in eastern plateau mountainous area(III),and poverty alleviation region for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istic industries and protection of land economy in the northern alpine valley area(IV).In addition,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for the rational use of land in each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 use REGIONALIZATION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poverty-stricken COUNTY in mountainous area Luquan Yi and MIAO Autonomous COUNTY
下载PDF
Poverty Alleviation in the Poor Mountainous Areas of Western China by Supporting Industry: A Case Study of Xundian Hui and Yi Autonomous County in Yunnan Province
4
作者 Bosheng ZHANG Zisheng YANG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19年第7期51-54,62,共5页
Poverty alleviation by supporting industry is a key measure to promote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of relocated households. Taking Xundian County, the first county in Yunnan Province that has been lifted out of poverty, a... Poverty alleviation by supporting industry is a key measure to promote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of relocated households. Taking Xundian County, the first county in Yunnan Province that has been lifted out of poverty, as an research case, this article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the industry-supporting poverty alleviation achievements and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two typical relocation areas (Shanhou Village and Eyang Village) in Xundian County. Practice has shown that the key to industry-supporting poverty alleviation lies in targetedness to strengthen the participation of poor farmers i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he interest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entities should be linked by market mechanism to establish a benign interaction between all parties for win-win situation, thereby effectively guaranteeing the long-term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poverty alleviation by supporting indust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verty-stricken mountainous area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by SUPPORTING INDUSTRY Relocation Model Interest linkage Xundian HUI and YI AUTONOMOUS COUNTY
下载PDF
明清时期武陵山区农村经济发展探析——以黔东北地区为中心
5
作者 李锦伟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5-102,共8页
随着改土归流的不断深入、国家权力的不断延伸以及外来移民的大量涌入,明清时期武陵山区的农村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具体表现在:农业生产技术有了较大提高,农业结构得到一定调整;农村手工业的进步较为明显,推动了山地资源的商品化生产;农... 随着改土归流的不断深入、国家权力的不断延伸以及外来移民的大量涌入,明清时期武陵山区的农村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具体表现在:农业生产技术有了较大提高,农业结构得到一定调整;农村手工业的进步较为明显,推动了山地资源的商品化生产;农村商品经济不断活跃,促进了农村市场的扩大。明清时期武陵山区农村经济的发展,为该区域其他社会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也为当今经济发展提供了历史借鉴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时期 武陵山区 农村经济 黔东北地区
下载PDF
贵州喀斯特山区农业生态效率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生态系统服务改进的对比分析
6
作者 杜雪莲 卢雨点 常滨丽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1期195-200,共6页
以期望产出是否包括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对贵州喀斯特山区农业生态效率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为推动该区农业绿色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与数据支持。采用超效率SBM模型、GML指数测度2000—2019年贵州9个市(州)2种农业生态效率,并利用Tobit回归模型... 以期望产出是否包括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对贵州喀斯特山区农业生态效率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为推动该区农业绿色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与数据支持。采用超效率SBM模型、GML指数测度2000—2019年贵州9个市(州)2种农业生态效率,并利用Tobit回归模型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传统的农业生态效率只有贵阳有效,期望产出考虑了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后,除六盘水、安顺、黔西南及黔南外,其余市州农业生态效率均值进入到有效区。②研究期内贵州传统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GML)年均增长2%,尤其是2012年以后GML指数增长明显。除了遵义、黔东南和铜仁,其余市州传统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GML)均大于1,各市州农业生态效率提高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提升带动。除了遵义和铜仁,其余各市州改进的GML指数均较传统的有所降低。③产业结构、财政支农水平、农业机械化密度与传统和改进的农业生态效率均呈正相关,农民收入水平、化肥使用强度与传统和改进的传统农业生态效率都呈负相关,人均耕地水平与植被覆盖度与改进的农业生态效率呈正相关,但与传统的农业生态效率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态效率 生态系统服务 影响因素 贵州喀斯特山区
下载PDF
生态脆弱区公路选线优化及生态敏感性研究——以贵州省黔东南州玉屏至镇远公路为例
7
作者 肖雅丹 韦宝婧 +4 位作者 黄泽斌 杨帆 彭兴 吴毅 熊素文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9-233,共15页
大规模交通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加剧了生态风险,尤其是生态脆弱区的公路建设,易对沿线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构成重大威胁,如何填补这一空白,更好地优化公路选线仍缺乏普遍研究。本研究以贵州省黔东南州玉屏至镇远公路选线为例,采取客观... 大规模交通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加剧了生态风险,尤其是生态脆弱区的公路建设,易对沿线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构成重大威胁,如何填补这一空白,更好地优化公路选线仍缺乏普遍研究。本研究以贵州省黔东南州玉屏至镇远公路选线为例,采取客观、定量的评价方法分析公路沿线生态稳定性,通过构建公路生态敏感性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及ArcGIS空间加权叠加分析,指导其在生态脆弱区的选线优化,有效防止生态系统的进一步破碎和丧失。结果表明:1)从高程(B1)、坡度(B2)、坡向(B3)、水源保护(B4)、土地利用现状(B5)、风景名胜资源保护(B6)、植被覆盖度(B7)、景观破碎度(B8)、地质灾害(B9)9个指标进行评价,权重值由大到小为B7>B1>B4>B8>B5>B2>B9>B6>B3,表明植被覆盖度对公路生态敏感性影响最大,坡向影响最小。2)玉屏至镇远公路生态敏感性分值为1.60~5.62,高敏感区和中敏感区分别占10.72%和25.84%。3)对传统公路选线(B线)与基于生态敏感性选线(K线)指标对比,K线生态敏感性(4.34)低于B线(4.58),提出了不同路段工程建设适宜性与生态恢复策略。本研究为生态脆弱区公路选线提供了科学依据,并可推广至其他领域绿色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敏感性 评价体系 选线优化 生态脆弱区 层次分析法(AHP) 贵州东部山区
下载PDF
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响应和环境秩序
8
作者 陈子华 李嘉欣 王振波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02-512,共11页
以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为例,运用地理学相关空间分析方法以及线性扩散接连分析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生态要素进行分析。主要结论有:①黔东南非遗分布具亲山性、亲水性特点,3个区域的文化-生态要素各有不同;②非遗的环境依赖... 以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为例,运用地理学相关空间分析方法以及线性扩散接连分析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生态要素进行分析。主要结论有:①黔东南非遗分布具亲山性、亲水性特点,3个区域的文化-生态要素各有不同;②非遗的环境依赖程度因文化类型不同而存在差异,其中制作、营造、医药、生产以及饮食酿制类非遗的生态依赖最明显;③非遗具有一定的生态脆弱性,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侵蚀、水质污染、气候变化等问题会影响到文化保护与传承;④非遗一方面依赖生态,一方面也因生态作用而扮演了建构、维系地方环境秩序的角色,直接表现为非遗推动跨县、跨海拔、跨地形地貌的生产分工与合作,在促进民族交流中具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 山地民族 生态响应 环境秩序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下载PDF
FY-4A辐射产品在贵州山区的检验与订正
9
作者 杨帆 罗敬 +3 位作者 张东海 何东坡 曾莉萍 吴古会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4年第1期134-140,共7页
利用2018年3月12日—2019年2月28日贵州山区(从江、三穗、桐梓、贵阳、紫云、兴仁、威宁7站)地面太阳辐照度观测资料对FY-4A反演辐照度进行检验与订正分析。结果表明:(1)卫星反演辐照度取值范围比地面观测小,整体上反演辐照度偏高,晴空... 利用2018年3月12日—2019年2月28日贵州山区(从江、三穗、桐梓、贵阳、紫云、兴仁、威宁7站)地面太阳辐照度观测资料对FY-4A反演辐照度进行检验与订正分析。结果表明:(1)卫星反演辐照度取值范围比地面观测小,整体上反演辐照度偏高,晴空条件下反演精度远高于云条件下,正午偏差最小,下午偏差最大。(2)卫星反演辐照度与地面观测辐照度具有较为一致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两者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与海拔高度呈负相关。(3)平均偏差往往随着地面观测的增大而减小,当地面观测辐照度>800 W·m^(-2)时,反演辐照度往往偏小。(4)对地面观测辐照度进行阈值化后,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对反演辐照度订正,订正后的产品在贵州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入射太阳辐照度 贵州山区 检验 FY-4A 多元线性回归
下载PDF
不同黑斑蛙蝌蚪放养密度对贵州山区稻蛙共生模式中黑斑蛙生长的影响
10
作者 梁正其 蔡蝶 +3 位作者 陈岚英 谭庆东 宋兴超 杨再刚 《特产研究》 2024年第2期16-21,共6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放养黑斑蛙蝌蚪对稻蛙共生模式中黑斑蛙生长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田间试验方法,分别设置75只/m^(2)、105只/m^(2)、135只/m^(2)、165只/m^(2)和195只/m^(2)五种蝌蚪放养密度,比较了不同蝌蚪放养密度下黑斑蛙个体的生长差... 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放养黑斑蛙蝌蚪对稻蛙共生模式中黑斑蛙生长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田间试验方法,分别设置75只/m^(2)、105只/m^(2)、135只/m^(2)、165只/m^(2)和195只/m^(2)五种蝌蚪放养密度,比较了不同蝌蚪放养密度下黑斑蛙个体的生长差异,建立了体长、体质量与养殖时长的生长模型,进一步拟合了体长、头宽、后肢长与体质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蝌蚪放养密度对体长、头宽、后肢长和体质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体长、头宽、后肢长均与体质量存在较高的相关性(P<0.05),拟合度达0.956 3;75只/m^(2)和135只/m^(2)组黑斑蛙的体质量与养殖时长间的生长曲线(?)值均为2.33,显著高于165只/m^(2)和195只/m^(2),且体质量分布中,40g以上的黑斑蛙个体重比例最高的为135只/m^(2),高于其他处理组。从生长角度考虑稻蛙共生模式中黑斑蛙合理的放养密度为在135只/m^(2)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山区 黑斑蛙 稻蛙共生 放养密度 生长模型
下载PDF
丘陵山区马铃薯机械化种植技术——以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为例
11
作者 罗金文 《农业工程》 2024年第8期10-14,共5页
马铃薯是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丘陵山区是全国马铃薯种植的重要基地,增产空间大。丘陵山区地形地貌复杂,适用机具少,未实现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种植。近年来,随着农机与农艺高度融合发展,贵州省威宁县研究了一套马铃薯机械化种植技术,得到种... 马铃薯是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丘陵山区是全国马铃薯种植的重要基地,增产空间大。丘陵山区地形地貌复杂,适用机具少,未实现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种植。近年来,随着农机与农艺高度融合发展,贵州省威宁县研究了一套马铃薯机械化种植技术,得到种植专业合作社、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户的认可和推广,马铃薯产量提高幅度较大。但机械化种植技术要求高、适合丘陵山区机械少、未形成规模化种植、种植农艺满足不了农民需求及农机技术力量不足等难题困扰威宁县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种植。通过实践生产调研,提出了丘陵山区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种植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机械化种植 丘陵山区 贵州省 农业机械化
下载PDF
基于规则面向对象分类法的贵州省山区火烧迹地提取
12
作者 刘芸 廖瑶 +2 位作者 李慧璇 杨娟 王伟 《林业调查规划》 2024年第1期8-11,共4页
基于国产高分一号卫星宽幅(WFV)影像,对贵州省复杂地形山区火烧迹地的光谱特征、形状特征、纹理特征等进行了分析,建立了火烧迹地提取规则,完成了研究区基于规则面向对象的火烧迹地提取。利用高分二号卫星1 m分辨率影像对提取结果进行... 基于国产高分一号卫星宽幅(WFV)影像,对贵州省复杂地形山区火烧迹地的光谱特征、形状特征、纹理特征等进行了分析,建立了火烧迹地提取规则,完成了研究区基于规则面向对象的火烧迹地提取。利用高分二号卫星1 m分辨率影像对提取结果进行精度验证。结果表明,基于规则面向对象分类法的GF1WFV火烧迹地提取总体精度为92.67%,总Kappa系数为0.89,能较好地完成研究区的火烧迹地分类提取,分类质量达到极好水平,为贵州省山区火烧迹地提取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向对象分类法 高分卫星影像 火烧迹地提取 山区 贵州
下载PDF
早熟菜用马铃薯不同品种不同密度试验研究
13
作者 成马丽 黄文林 +2 位作者 樊艳 杨云 葛刚 《长江蔬菜》 2024年第10期46-51,共6页
为筛选出适宜黔西北山区950 m中低海拔区域种植的优质、高产、早熟、早上市菜用马铃薯品种及各品种的种植密度,本课题采用二裂式裂区设计,开展组合筛选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黔西北山区950 m中低海拔区域可用威芋5号生产菜用早上市马铃薯... 为筛选出适宜黔西北山区950 m中低海拔区域种植的优质、高产、早熟、早上市菜用马铃薯品种及各品种的种植密度,本课题采用二裂式裂区设计,开展组合筛选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黔西北山区950 m中低海拔区域可用威芋5号生产菜用早上市马铃薯,推广种植的最佳密度为3500~4500窝/667 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品种 密度 黔西北山区 中低海拔区域
下载PDF
基于GIS和遥感技术的贵州喀斯特山区水利工程的影响研究
14
作者 张长远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24年第5期71-76,共6页
针对现有监测技术在贵州喀斯特山区水利工程监测评价中存在片面等问题,研究基于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技术,提出遥感生态指数模型,并应用于黔中水利工程分析中。结果显示,整体上遥感生态指数因子呈先减后增的趋势,基本符合实际情况;2005-2... 针对现有监测技术在贵州喀斯特山区水利工程监测评价中存在片面等问题,研究基于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技术,提出遥感生态指数模型,并应用于黔中水利工程分析中。结果显示,整体上遥感生态指数因子呈先减后增的趋势,基本符合实际情况;2005-2020年全局莫兰指数整体呈先降后增的趋势,最高为0.727,呈聚集形式。总体上,贵州喀斯特山区水利工程改善了生态环境,表明研究模型具备有效性,可以应用在实际水利工程影响分析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遥感技术 喀斯特山区 水利工程 贵州
下载PDF
产业结构演变下西南喀斯特地区产业生态效率时空演变——以贵州省为例
15
作者 杨廷锋 吴显春 尚海龙 《宁夏农林科技》 2023年第2期64-68,共5页
运用基于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方法,分析贵州省产业结构演变下产业生态效率时空变化。研究结果显示,随着贵州省产业结构由“一二三”阶段演变到“二一三”“二三一”阶段以及“三二一”阶段,产业生态效率的增长率分别为8.2%、8.1%、14.1%... 运用基于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方法,分析贵州省产业结构演变下产业生态效率时空变化。研究结果显示,随着贵州省产业结构由“一二三”阶段演变到“二一三”“二三一”阶段以及“三二一”阶段,产业生态效率的增长率分别为8.2%、8.1%、14.1%,整体平均增长率为10.1%,与全国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第一产业的生态效率平均增长率为9.4%,第二产业的生态效率平均增长率为8.2%,第三产业生态效率平均增长率为10.6%。在1986—2019年间,贵州省各市(州)产业生态效率不断增加,产业生态效率与产业生态效率增长率存在一定差距,总体差距呈现减少趋势。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新时期贵州省经济发展的相应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生态效率 生态足迹模型方法 产业结构演变 西南岩溶石山地区 贵州省
下载PDF
山地岩溶区生态系统服务时空演变特征分析——以贵州省为例
16
作者 徐梓津 张雪松 陈明曼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196-1206,共11页
从水平空间与纵向空间对山地岩溶区开展长时序的生态系统服务演变研究可以增进对山地岩溶区生态系统发展演变规律的理解,为山地岩溶区生态保护政策和石漠化防止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参考,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InVEST模型,... 从水平空间与纵向空间对山地岩溶区开展长时序的生态系统服务演变研究可以增进对山地岩溶区生态系统发展演变规律的理解,为山地岩溶区生态保护政策和石漠化防止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参考,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InVEST模型,实现了2000-2020年研究区陆地生态系统服务产水量、土壤保持与生境质量功能的定量评估,并揭示研究区在水平空间和纵向空间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特征,更为立体的了解山地岩溶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特点。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20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最大的为建设用地,变化最小的为耕地。(2)从水平空间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产水量、土壤保持及生境质量功能存在显著差异。2000-2020年间,研究区裸地的单位面积产水量最高,林地单位面积产水量最低。土壤保持功能则与之相反,表现出林地单位面积土壤保持量最高而裸地单位面积土壤保持量最低。建设用地与裸地的生境质量均较低。(3)从纵向空间看,产水量、土壤保持和生境质量功能在不同海拔等级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2000-2020年,研究区产水量与土壤保持功能均表现出随海拔升高而波动式降低的变化特点;生境质量随海拔上升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浅U型)的分布特征。(4)根据研究结果,研究区生态保护及石漠化防治政策和措施应重点关注裸地、建设用地和林地,同时也应关注不同海拔等级各类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特点,必要时可以对高海拔和低海拔区域实施有差别的生态保护措施。这些发现可为山地岩溶区的生态可持续性提供更切实可行的措施,并为其他类似地区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岩溶地貌 山地 InVEST模型 石漠化 贵州省
下载PDF
西南山区农村冬季取暖现状及热舒适研究——以贵州西北部为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正飞 肖益民 任治立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CSCD 2023年第1期80-86,共7页
西南山区有着“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特点。地处西南山区贵州高原上的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气候较为典型。为详细了解该气候区农村居民取暖状况,分别对采用烧炭、烧柴和用电取暖的三户典型农宅的室内外环境参数进行了测试,... 西南山区有着“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特点。地处西南山区贵州高原上的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气候较为典型。为详细了解该气候区农村居民取暖状况,分别对采用烧炭、烧柴和用电取暖的三户典型农宅的室内外环境参数进行了测试,同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了71名居民的热舒适投票。测试结果表明:烧炭、烧柴和用电取暖时,室内平均温度分别为12.9℃、10.4℃、6.7℃;CO_(2)浓度平均值分别为423 ppm、266 ppm、271 ppm;CO浓度平均值分别为16.37 ppm、1.77 ppm、0.27 ppm,烧炭取暖时应特别注意通风。通过拟合计算,得出实测和预测热中性温度分别为13.9℃、11.5℃、7.6℃和17.6℃、14.3℃、8.8℃;人体80%可接受的温度下限分别为12.7℃、9.9℃、7.1℃;烧炭取暖和烧柴取暖时的人体期望温度分别为14.7℃、13.6℃。调研分析结果可作为西南山区农村建筑节能和热环境设计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山区 贵州西北部 农村住宅 取暖现状 热舒适
下载PDF
丘陵山区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探索——以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为例 被引量:1
18
作者 罗金文 《农业工程》 2023年第3期20-24,共5页
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是典型的丘陵山区,地形地貌复杂,土地小而分散,农业机械化率和土地产出率低。近年来,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威宁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快速,但服务功能不全、技术管理水平低、资金投入不足、保养维修网点少和信息不畅... 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是典型的丘陵山区,地形地貌复杂,土地小而分散,农业机械化率和土地产出率低。近年来,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威宁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快速,但服务功能不全、技术管理水平低、资金投入不足、保养维修网点少和信息不畅通等难题困扰了威宁县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通过大量调研,提出丘陵山区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对策,推动了丘陵山区农机专业合作社健康快速发展,为实现丘陵山区农业全程机械化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机专业合作社 丘陵山区 贵州省 农业机械化
下载PDF
城乡融合发展与共同富裕:理论内涵及实践路径
19
作者 陈邻 蒲丽 苏维词 《生态文明新时代》 2023年第5期37-44,共8页
城乡融合是城乡关系协调发展演变的一种重要趋势,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本文分析了城乡融合概念内涵及建国以来我国城乡融合发展演变的历程,阐述了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分析了两者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着重... 城乡融合是城乡关系协调发展演变的一种重要趋势,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本文分析了城乡融合概念内涵及建国以来我国城乡融合发展演变的历程,阐述了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分析了两者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着重以贵州山区为例,指出了目前贵州山区城乡融合发展与共同富裕面临的七个方面的主要问题,据此提出了加快推进贵州山区城乡融合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融合发展 共同富裕 路径对策 贵州岩溶山区
下载PDF
喀斯特山区土地利用及其碳排放强度变化特征分析——以黔南州为例
20
作者 王斌 张光华 《现代农业科技》 2023年第9期213-220,共8页
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脆弱,系统研究喀斯特山区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其引起的碳排放强度变化特点,可为喀斯特地区政府建立低碳土地利用模式和制定差异化的碳减排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典型的喀斯特山区黔南州为研究对象,以2009—2019年... 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脆弱,系统研究喀斯特山区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其引起的碳排放强度变化特点,可为喀斯特地区政府建立低碳土地利用模式和制定差异化的碳减排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典型的喀斯特山区黔南州为研究对象,以2009—2019年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采取直接碳排放系数法和间接碳排放系数法测算不同地类的碳排放系数及碳排放量,运用空间自相关性分析碳排放强度的空间变化。结果表明:林地为黔南州主要地类,10年间,林地面积增加最多,面积增幅为25.24%,其占国土面积的比例从2009年的56.60%提升到2019年的70.89%;园地面积增速最快,增长2.24倍;建设用地面积增长迅猛,10年间面积增长89.53%;草地面积减少最多,减幅达87.72%;耕地面积减少亦较大,减幅为26.47%。10年间黔南州土地利用变化剧烈,地类发生转移变化的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达33.63%,草地、耕地、未利用地是主要转移地类,耕地、林地转移到建设用地和转移到园地面积均较大。10年间碳排放量净增加235.93万t,建设用地碳排放系数从2009年的3.2543 kg/(m^(2)·a)增加到2019年的4.2839 kg/(m^(2)·a),建设用地面积大幅上升及其碳排放强度增加是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林地面积大幅增加贡献了较大的碳吸收量。利用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黔南州碳排放系数变化的全局Moran′s I指数为0.5412,显示碳排放强度变化在空间上呈现聚集现象,成正自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山区 土地利用 碳排放系数 碳排放强度 黔南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