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41篇文章
< 1 2 5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icrostructur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High-Strength Aluminum Alloy Thin-Walled Tubes during Multi-Passes Hot Power Backward Spinning Process
1
作者 Yuan Tian Ranyang Zhang +1 位作者 Gangyao Zhao Zhenghua Guo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2023年第7期114-121,共8页
The microstructure of the thin-walled tubes with high-strength aluminum alloy determines their final forming quality and performance. This type of tube can be manufactured by multi-pass hot power backward spinning pro... The microstructure of the thin-walled tubes with high-strength aluminum alloy determines their final forming quality and performance. This type of tube can be manufactured by multi-pass hot power backward spinning process as it can eliminate casting defects, refine microstructure and improve the plasticity of the tube. To analyze the microstructur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ube during the spinning process, a 3D coupled thermo-mechanical FE model coupled with the microstructure evolution model of the process was established under the ABAQUS environment. The microstructur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laws of the tube for the whole spinning process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ynamic recrystallization is mainly produced in the spinning deformation zone and root area of the tube. In the first pass, the dynamic recrystallization phenomenon is not obvious in the tube. With the pass increasing, the trend of dynamic recrystallization volume percentage gradually increases and extends from the outer surface of the tube to the inner surface. The fine-grained area shows the states of concentration, dispersion, and re-concentration as the pass number increases.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st High-Strength Aluminum Alloy tube Multi-Pass Hot power Backward Spinning FE Simulation Microstructure Evolution
下载PDF
In-Situ Preparation and Thermal Shock Resistance of Mullite-Cordierite Heat Tube Material for Solar Thermal Power 被引量:6
2
作者 徐晓虹 MA Xionghua +3 位作者 WU Jianfeng CHEN Ling XU Tao ZHANG Mengqi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Materials Science)》 SCIE EI CAS 2013年第3期407-412,共6页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hermal shock resistance of solar thermal heat transfer tube material, the mullite-cordierite composite ceramic as solar thermal heat transfer tube material were fabricated by pressureless sin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hermal shock resistance of solar thermal heat transfer tube material, the mullite-cordierite composite ceramic as solar thermal heat transfer tube material were fabricated by pressureless sintering using a-Al203, Suzhou kaolin, talc, and feldspar as starting materials. The important parameter for solar thermal transfer tube such as water absorption (W), bulk density (Db), and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were investigated. The phase composition and microstructure of the composite ceramics were analyzed by XRD and SEM.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B3 sintered at 1 300 ℃ and holding for 3 h has an optimum thermal shock resistance. The bending strength loss rate of B3 is only 2% at 1 100℃ by air quenching-strength test and the sample can endure 30 times thermal shock cycling, and the water absorption, the bulk density and the bending strength are 0.32%, 2.58 g·cm-3, and 125.59 MPa respectively. The XRD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phase compositions of the sample were mullite, cordierite, corundum, and spinel. The SEM images illustrate that the cordierite is prismatic grain and the mullite is nano rod, showing a good thermal shock resistance for composite ceramics as potential solar thermal power materi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lar thermal power generation heat transfer tube MULLITE-CORDIERITE composite ceramic
下载PDF
Piezoelectric Power Harvesting via Acoustic-Pressure Driven by Low-Speed Wind-Force with Resonating-Tube and Wind-Collector
3
作者 Seiichi Deguchi Hiroya Taguchi +7 位作者 Hajime Arimura Noriyuki Kobayashi Norifumi Isu Kentaro Takagi Tsuyoshi Inoue Takashi Nozoe Seigo Saito Takahiko Sano 《Journal of Power and Energy Engineering》 2018年第11期53-64,共12页
Wind-driven power harvestings attract attentions since their target wind speeds are quite low less than the so-called cut-in wind speed, which is generally recognized as around 3 m/s. The extant power harvestings driv... Wind-driven power harvestings attract attentions since their target wind speeds are quite low less than the so-called cut-in wind speed, which is generally recognized as around 3 m/s. The extant power harvestings driven by wind-induced-air-column-resonations (i.e. acoustic-pressures) are still lacking simplicity, scale flexibility and solid strategies for practical applications. Therefore, the piezoelectric power harvesters via acoustic-pressures driven by low-speedwind-forces with resonating-tubes and wind-collectors were invented so as to complement all the lacks. The wind-collector as well as the resonating-tube contributed to upraise the power harvesting density. The champion power harvesting density of 19.5 nW/dm2 could be procured at 2.3 m/s of an artificial wind and the optimal resonating-tube and wind-collector. Power harvesting proofs from the natural wind with low mean speeds down to about 0.6 m/s were successfully obtained. The cut-in wind speed of the prototype piezoelectric power harvester was found to be quite low as about 0.4 m/s, signifying its ubiquity. Finally, a multi-bundle pendant-type piezoelectric power harvester was specifically presented together with professing the solid and multiple strategies for practical appl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EZOELECTRIC power Generation Low WIND Speed Resonating tube WIND COLLECTOR power HARVESTING Practical Demonstration
下载PDF
T/R双模微波功率模块技术及其应用
4
作者 李建兵 邱立 +2 位作者 王斌 郭静坤 董雪雨 《强激光与粒子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17,共6页
微波功率模块(MPM)是真空电子器件和固态电子器件组合而成的一种新型微波功率器件,具有频率高、频带宽、功率大、体积重量小等特点,它使常规行波管的应用变得更加便利和广泛。现代战争向雷达、电子战综合一体化方向发展,这就要求功放既... 微波功率模块(MPM)是真空电子器件和固态电子器件组合而成的一种新型微波功率器件,具有频率高、频带宽、功率大、体积重量小等特点,它使常规行波管的应用变得更加便利和广泛。现代战争向雷达、电子战综合一体化方向发展,这就要求功放既能工作在高峰值功率、低占空比的高模工作方式,也能工作在低峰值功率、准连续波的低模工作方式,针对这一需求,结合电子系统收发共孔径的要求,提出了T/R双模MPM技术。T/R双模MPM技术的核心是T/R双模行波管,基于三端口双向T/R行波管,通过在慢波系统的衰减器附近设置一个耦合口,实现行波管的信号反向接收功能;通过T/R双模行波管设计、双模放大均衡组件、双调制栅极电源等技术实现MPM的双模双向功能。T/R双模MPM应用前景广阔,特别是在基于无人机平台的作战应用中的具有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功率模块 T/R行波管 收发共孔径 功放 均衡器
下载PDF
基于优化SVM的BUCK电路故障诊断方法
5
作者 许煜辰 王友仁 常烁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2024年第2期220-223,273,共5页
核心功率器作为功率变换器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发生故障,直接影响电路的安全运行。为此设计核心功率器件的加速退化实验方案,采用加速退化实验中退化程度最为严重的电解电容和SiC MOSFET功率管代表DC-DC变换器的软故障器件。实验设定5... 核心功率器作为功率变换器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发生故障,直接影响电路的安全运行。为此设计核心功率器件的加速退化实验方案,采用加速退化实验中退化程度最为严重的电解电容和SiC MOSFET功率管代表DC-DC变换器的软故障器件。实验设定5种工况条件,分别采集每种工况条件下的4种电路信号。采用ReliefF算法对48维特征进行特征优选,采用粒子群算法优化支持向量机(PSO-SVM)进行故障分类,并与SVM、KNN分类算法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所提方法的优越性。实验结果表明:PSO-SVM故障诊断方法可以获得更高的故障诊断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率变换器 SiC MOSFET功率管 加速退化实验 PSO-SVM
下载PDF
基于大回旋电子注的高次谐波回旋行波管
6
作者 赵其祥 雷朝军 +4 位作者 于新华 高东硕 王峨锋 曾旭 冯进军 《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 2024年第8期835-841,共7页
回旋行波管兼具高功率、宽频带特性,在毫米波高分辨成像雷达、电子对抗等重要军事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基于大回旋电子注的回旋行波放大器可工作于高次谐波状态,大大降低了工作磁场,甚至可实现无超导工作,提高了回旋行波管使用的灵... 回旋行波管兼具高功率、宽频带特性,在毫米波高分辨成像雷达、电子对抗等重要军事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基于大回旋电子注的回旋行波放大器可工作于高次谐波状态,大大降低了工作磁场,甚至可实现无超导工作,提高了回旋行波管使用的灵活性和机动性。本文优化设计了一支Ka波段二次谐波大回旋行波管,采用具有介质加载的纵向开槽互作用高频结构有效抑制返波振荡,提高了器件工作的稳定性。利用三维粒子仿真,对大回旋行波管注-波互作用过程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在电子注电压为70 kV,电流为6.5 A时,磁场可降低至0.642 T,输出功率达到106.5 kW,带宽为2.10 GHz,最大增益为35 d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旋行波管 高功率 大回旋电子注 雷达
下载PDF
用于高温管道的二重动力吸振器设计及力学性能试验
7
作者 白鸿柏 陈毅鹏 +2 位作者 任志英 李振 何明圆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7-44,共8页
针对传统减振支撑难以解决核电机组中小支管的无规则振动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金属橡胶材料的环形二重三向动力吸振器,其中质量块总质量为0.084 kg,矩形弹簧和金属橡胶固定在质量块与工装夹具之间。首先,构建二重动力吸振器动力学模型。... 针对传统减振支撑难以解决核电机组中小支管的无规则振动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金属橡胶材料的环形二重三向动力吸振器,其中质量块总质量为0.084 kg,矩形弹簧和金属橡胶固定在质量块与工装夹具之间。首先,构建二重动力吸振器动力学模型。其次,利用质量感应法确定小支管的等效质量,并结合定点理论优化吸振器刚度、阻尼比。最后,对小支管二重动力吸振器系统进行谐响应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二重动力吸振器对X、Y、Z 3个方向的吸振效果均大于95%。分别对有无安装二重动力吸振器的小支管进行激振试验,正弦激励幅值为5 N,频率为0~150 Hz。数据表明,二重动力吸振器对于小支管主要振动方向Y、Z吸振效果达到95%以上,X方向的吸振效率达到75%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电小支管 二重动力吸振器 频率可调 三向吸振 宽频吸振
下载PDF
基于ARM的X射线管用130 kV高压直流电源设计
8
作者 李一鸣 孙晖 +3 位作者 方宇辰 张茂梁 王永康 季瑞松 《工业控制计算机》 2024年第7期146-147,157,共3页
介绍了基于ARM架构的单片机控制的X射线管用高压直流电源的设计。该电源采用24 V直流输入,输出电压130 kV,最大设计升压增益为5417倍。电源使用多拓扑混合的三级升压电路,通过反激电路、LLC谐振和倍压整流电路等级联组合实现高电压增益... 介绍了基于ARM架构的单片机控制的X射线管用高压直流电源的设计。该电源采用24 V直流输入,输出电压130 kV,最大设计升压增益为5417倍。电源使用多拓扑混合的三级升压电路,通过反激电路、LLC谐振和倍压整流电路等级联组合实现高电压增益,并实现电源的高频率高效率优化。系统使用STM32F407系列处理器作为主控芯片,通过增量式PID算法实现电源输出的稳定调节。该电源具有体积小、效率高等优点,可广泛应用于医疗诊断、工业无损检测和材料分析等X射线成像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M X射线管 高压电源 LLC
下载PDF
光伏发电变换器的功率管故障检测与定位研究
9
作者 黄红玉 《微型电脑应用》 2024年第10期34-37,共4页
光伏发电变换器容易因为功率器件发生开路故障或短路故障造成系统停机,在并网状态下还会对公共电网造成瞬间冲击。为了有效识别光伏发电变换器存在的功率管故障,提出一种低成本的光伏串联谐振变换器的功率管故障检测与定位策略,可以在... 光伏发电变换器容易因为功率器件发生开路故障或短路故障造成系统停机,在并网状态下还会对公共电网造成瞬间冲击。为了有效识别光伏发电变换器存在的功率管故障,提出一种低成本的光伏串联谐振变换器的功率管故障检测与定位策略,可以在变换器输入侧功率管发生短路故障和输出侧功率管发生开路故障时快速实现对故障的精确检测与定位,使系统能够快速检测到故障并及时地应对故障。对于输入侧功率管的短路故障,利用基于光伏组件电压测量的方法来检测短路故障;输出侧的功率管开路故障则通过检测与直流母线共用同一个地的2个底部开关的电压来发现。搭建一台300 W的实验样机对所提方案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案可以快速精准地识别2种功率管故障,并在检测到故障后及时控制系统使其恢复到可接受的工作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发电变换器 串联谐振变换器 功率管 输入侧短路故障 输出侧开路故障
下载PDF
一种多模式控制的行波管电源设计
10
作者 张军 路小月 +3 位作者 熊洁 鲁玲 李晖 李渝 《电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19-324,共6页
由于传统星载行波管放大器设计完成后仅有连续波或者脉冲1种工作模式,且饱和工作点输出功率固定,因此提出1种新的兼容连续波和脉冲多种工作模式的空间行波管电源设计方法。通过此方法设计完成的行波管电源与多模式行波管集成多工作模式... 由于传统星载行波管放大器设计完成后仅有连续波或者脉冲1种工作模式,且饱和工作点输出功率固定,因此提出1种新的兼容连续波和脉冲多种工作模式的空间行波管电源设计方法。通过此方法设计完成的行波管电源与多模式行波管集成多工作模式行波管放大器,具备连续波工作模式、低重频脉冲工作模式和高重频脉冲工作模式及在轨功率可调节功能;能够应用于通信、导航、数传及遥感观测卫星,使在轨可重构载荷成为可能。通过仿真测试,多模式空间行波管电源效率达到94%,重频范围覆盖连续波到10 kHz,输出功率在47~53 dBm范围内可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波 脉冲 功率可调 行波管 高效率
下载PDF
光学双基站空间定位测量系统在核电厂波动管安装中的应用研究
11
作者 路宏杰 许志强 +3 位作者 张亚军 赫海涛 王宝迪 张永胜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62-371,共10页
在核电厂运行过程中,作为稳压器与主管道热段连接的通道,稳压器可通过波动管调节主回路系统冷却剂的工作压力,避免因压力过高或过低而引发事故。波动管安装施工涉及管线长,焊口多,安装精度要求高,需要进行精确的组对和安装过程控制。本... 在核电厂运行过程中,作为稳压器与主管道热段连接的通道,稳压器可通过波动管调节主回路系统冷却剂的工作压力,避免因压力过高或过低而引发事故。波动管安装施工涉及管线长,焊口多,安装精度要求高,需要进行精确的组对和安装过程控制。本文主要描述了采用自主研发的高精密光学双基站空间定位测量系统实现波动管安装的工艺方法,从测量控制网布设、波动管本体尺寸测量、接管管嘴测量、模拟组对等方面开展应用研究,通过模拟组对可提前确定管道坡口的预制加工尺寸,相较于实际拼接后再进行手工量取的传统方式,能够大幅缩短现场施工工期,同时对波动管本体尺寸进行了重复性测量,其3次测量结果互差最大为0.11 mm,满足核电厂三维测量两次互差小于0.3 mm的精度要求,验证了该系统能够较好地满足现场使用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电厂 波动管 精密测量仪器 模拟组对
下载PDF
垃圾焚烧发电厂过热器管子开裂原因分析
12
作者 张武能 卢蒙 +2 位作者 兰光宇 张留斌 王吉 《锅炉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7-72,共6页
针对某垃圾焚烧发电厂过热器管子大量开裂的状况,采用宏观检查、化学成分分析、硬度检测、显微组织及断口观察、能谱分析等理化检测方法对开裂钢管样品进行研究及分析。结果表明:蛇形管弯头椭圆度质量较差,过热器集箱管座接头结构不当,... 针对某垃圾焚烧发电厂过热器管子大量开裂的状况,采用宏观检查、化学成分分析、硬度检测、显微组织及断口观察、能谱分析等理化检测方法对开裂钢管样品进行研究及分析。结果表明:蛇形管弯头椭圆度质量较差,过热器集箱管座接头结构不当,都存在较高的残余应力。裂纹起源于管子内壁,向外扩展,表现出明显的沿晶断裂特征。断口表面残留Na、P元素。综合分析认为:过热器管子开裂的主要原因为锅炉调试中煮炉操作不当,导致碱性炉液进入管子。碱性炉液在焊缝及弯头部位浓缩,最终在高温、高浓度碱液及叠加应力共同作用下发生碱液应力腐蚀引起过热器管子开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垃圾焚烧发电厂 过热器管子 碱液应力腐蚀
下载PDF
高斯模式输出窗功率阈值分析
13
作者 高东硕 曾旭 +4 位作者 张亦弛 字张雄 郝文腾 李博阳 冯进军 《真空电子技术》 2024年第5期86-92,共7页
为研究窗片的可承受工作脉宽,分析了不同材料窗片传输170 GHz高斯模式时所能承受的吸收功率阈值。首先确定了不同材料窗片的厚度,然后结合高斯模式分布、介质损耗功率,在相同散热边界条件与几何结构下,对不同材料的输出窗进行稳态热分... 为研究窗片的可承受工作脉宽,分析了不同材料窗片传输170 GHz高斯模式时所能承受的吸收功率阈值。首先确定了不同材料窗片的厚度,然后结合高斯模式分布、介质损耗功率,在相同散热边界条件与几何结构下,对不同材料的输出窗进行稳态热分析。失效判据为陶瓷材料的失效临界温度差与抗热震系数,通过仿真结果确定了窗片所能承受的吸收功率阈值,进而反推出可传输的平均微波功率,其中蓝宝石窗片可传输的平均功率与热测结果基本一致。针对热测老炼样管时提升工作比的需求,当脉冲间隔为10 s时,理论判定不同窗片所能承受的最大脉宽,为老炼样管提供理论支持。若要实现170 GHz、1 MW连续波输出功率,只有金刚石材料满足使用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旋振荡管 高斯波束 输出窗 功率阈值 金刚石
下载PDF
基于概率论的核电传热管安全寿命评估方法研究
14
作者 任仙芝 《镇江高专学报》 2024年第4期90-92,共3页
核电传热管是核电站热交换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运行对整个核电站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基于正态分布求概率的方法提出核电传热管安全寿命概率评估方法,融合传热管的抗拉强度和历史检测记录的失效概率数据,拟合传热管的持久... 核电传热管是核电站热交换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运行对整个核电站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基于正态分布求概率的方法提出核电传热管安全寿命概率评估方法,融合传热管的抗拉强度和历史检测记录的失效概率数据,拟合传热管的持久强度与疲劳运行时间的指数关系,实现传热管在不同拉力工作环境下在任意运行时间失效的概率计算,同时建立安全寿命与平均破断寿命的关系,为传热管的维护和更换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损检测 核电传热管 安全寿命
下载PDF
一种L波段国产GaN固态雷达发射机
15
作者 姚黄 毛荣鑫 《空间电子技术》 2024年第2期82-88,共7页
为了应对国产雷达所有元器件均国产化需求,设计了一款工作频点在1.2GHZ~1.4 GHz的国产氮化镓(gallium nitride,GaN)固态雷达发射机。使用国产GaN功率模块对发射系统最大限度地进行小型化设计,降低组件的重量,加强设备的高可靠性及维护... 为了应对国产雷达所有元器件均国产化需求,设计了一款工作频点在1.2GHZ~1.4 GHz的国产氮化镓(gallium nitride,GaN)固态雷达发射机。使用国产GaN功率模块对发射系统最大限度地进行小型化设计,降低组件的重量,加强设备的高可靠性及维护方便性设计,进一步完善GaN功率模块在线测试功能,使产品具有高可靠性和完善的雷达故障诊断功能。增加系统的监控、检测及显示功能,并将各种工作状态信号都传输到主监控上,使系统的各种工作状态都能够在终端上显示,使操作人员通过终端界面便可以检查发射系统的各种工作参数,判断发射机的工作状态。在电磁兼容方面通过谐波滤波器对二次谐波的抑制,测试结果表明,发射系统输出信号的二次谐波小于等于-66d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波段 国产GaN功率管 固态雷达发射机
下载PDF
超声波检测技术在风电塔筒焊缝探伤中的工艺分析
16
作者 张永红 《模具制造》 2024年第11期276-278,共3页
随着风电产业的迅速发展,风电塔筒质量重要性越发凸显。将超声波检测技术应用到风电塔筒焊缝探伤中,可以更好地提升检测效率和准确性,提高风电塔筒施工质量。为此,聚焦于新型TOFD超声波检测技术,结合试验验证TOFD在风电塔筒焊缝检测中... 随着风电产业的迅速发展,风电塔筒质量重要性越发凸显。将超声波检测技术应用到风电塔筒焊缝探伤中,可以更好地提升检测效率和准确性,提高风电塔筒施工质量。为此,聚焦于新型TOFD超声波检测技术,结合试验验证TOFD在风电塔筒焊缝检测中的安全可靠性,根据试验结果,讨论此种超声波检测技术的具体应用,以期为业内人士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波检测技术 TOFD 风电塔筒 焊缝探伤
下载PDF
基于PDNN的含风电互联电网负荷频率Tube-RMPC设计 被引量:7
17
作者 张虹 杨杨 +2 位作者 王迎丽 袁琳 姜德龙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37-146,共10页
随着新能源大规模接入电网,为应对新能源随机性和波动性给互联系统负荷频率控制(Load Frequency Control,LFC)带来的不确定问题,实现新能源电力系统多约束条件下的优化运行,建立了含风电机组的LFC多胞模型,以减少模型参数不确定对控制... 随着新能源大规模接入电网,为应对新能源随机性和波动性给互联系统负荷频率控制(Load Frequency Control,LFC)带来的不确定问题,实现新能源电力系统多约束条件下的优化运行,建立了含风电机组的LFC多胞模型,以减少模型参数不确定对控制系统的影响。设计了基于原对偶神经网络(Primal-Dual Neural Network,PDNN)的Tube鲁棒模型预测控制(Tube-Robust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Tube-RMPC)策略。将标称模型预测控制器与辅助反馈控制器结合,通过PDNN实时求解标称模型预测控制器以保证为LFC系统产生最优状态轨迹。设计辅助反馈控制器抵消外部干扰,使实际系统的状态维持在以标称轨迹为中心的Tube内。最后,对含风电的三区域负荷频率控制系统进行仿真研究,结果表明所提出的Tube-RMPC控制策略,不仅能够有效提高控制精度,还能增强系统鲁棒性,提高实时优化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电不确定性 负荷频率控制 tube鲁棒模型预测控制 原对偶神经网络
下载PDF
高功率微波管电子收集极瞬态温度变化特性研究
18
作者 潘瑶 巩萌萌 刘欣 《真空电子技术》 2024年第3期57-62,共6页
面对微波管脉冲功率和平均功率均不断提升和小型化发展的需求,用于接受电子束的收集极将面临更严酷的散热挑战。为研究收集极受到电子脉冲轰击后,收集极内热量传递的瞬时特性,对收集极受到高频瞬时脉冲热流加载后的温度分布随时间的变... 面对微波管脉冲功率和平均功率均不断提升和小型化发展的需求,用于接受电子束的收集极将面临更严酷的散热挑战。为研究收集极受到电子脉冲轰击后,收集极内热量传递的瞬时特性,对收集极受到高频瞬时脉冲热流加载后的温度分布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进行了仿真分析。分析对比了脉冲热流加载和时均化热流加载下收集极的温度变化情况,以及采用不同材料、不同结构参数和不同散热条件对收集极温度分布的影响;提出了快速判断收集极设计是否合理,运行过程中收集极是否会超温的经验公式,能够有效指导收集极材料的筛选、结构的设计和散热方式的选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管收集极 瞬时特性 温度变化 经验公式
下载PDF
一种高速SRG功率变换器及其CCM风电控制
19
作者 孙冠群 宋春伟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99-305,共7页
提出一种无主开关管的新型开关磁阻发电机(SRG)功率变换器拓扑,在高速运行和连续导通模式(CCM)下分析其励磁和发电两阶段工作过程,并与通过开关角控制的经典不对称半桥功率变换器进行对比,发现两者的励磁和发电工作过程基本相同。进一... 提出一种无主开关管的新型开关磁阻发电机(SRG)功率变换器拓扑,在高速运行和连续导通模式(CCM)下分析其励磁和发电两阶段工作过程,并与通过开关角控制的经典不对称半桥功率变换器进行对比,发现两者的励磁和发电工作过程基本相同。进一步通过仿真和实验,获得新型功率变换器在高速CCM时的相电压、相电流等结果与理论分析相吻合,并获得转速、励磁电压、发电电压、功率四者的约束关系,从而优化输出功率时可采用调节励磁电压和发电电压的方式,相比于不对称半桥功率变换器,两者的发电输出能力相当。最后,以变速风电应用为例,给出控制策略,无需转子位置检测和风速检测,基速以上无桨距角调节,证实了所提新型功率变换器及其控制策略在高速CCM运行时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力发电 开关磁阻发电机 功率变换器 无开关管 连续导通模式 控制策略
下载PDF
15W@80K全气体轴承室温活塞脉管制冷机研发
20
作者 张银 倪竹青 +3 位作者 罗高乔 王波 刘婷 方露露 《低温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7-56,共10页
为了满足超大规格线列、面阵红外探测器及红外光学系统对大冷量、长寿命、低振动、紧凑化、高效率及轻型低温制冷机的需求,开展了15 W@80 K全气体轴承室温活塞脉管制冷机研发,采用Sage热力学软件进行了仿真分析,设计了首款基于全气体轴... 为了满足超大规格线列、面阵红外探测器及红外光学系统对大冷量、长寿命、低振动、紧凑化、高效率及轻型低温制冷机的需求,开展了15 W@80 K全气体轴承室温活塞脉管制冷机研发,采用Sage热力学软件进行了仿真分析,设计了首款基于全气体轴承支撑和室温活塞功回收技术的斯特林脉管制冷机,成功完成了工程样机研制并进行了性能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散热流体温度20℃,制冷温度为80 K,制冷机在交流输入功率为320 W时,制冷量达到22 W,制冷效率达到6.875%;输入电功为397.9 W时,制冷量达到26.16 W,制冷效率为6.56%,冷量质量比(制冷量/质量)为3.1W/kg。散热流体温度20℃,制冷温度为60 K,制冷机在交流输入功率为360 W时,制冷量达到14 W,制冷效率为3.91%;制冷机在交流输入功率为400 W时,制冷量达到15.46 W,制冷效率为3.86%。验证了室温活塞调相技术的先进性,样机性能参数满足项目技术指标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W@80K 全气体轴承支撑 室温活塞功回收 脉管制冷机 冷量质量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