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9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ights Basis and System Building of Occupational Injury Protection for Employers in New Business Forms
1
作者 李满奎 李富成 NI Weisi(译) 《The Journal of Human Rights》 2021年第6期985-1011,共27页
Employees in new business forms face higher occupational injury risks and the plight of“falling in the gap in the protection network”of work-related injury insurance.The existing three types of occupational injury p... Employees in new business forms face higher occupational injury risks and the plight of“falling in the gap in the protection network”of work-related injury insurance.The existing three types of occupational injury protection models are based on the reflection and reform of traditional occupational injury insurance.The readjustment path of occupational injury insurance is the most desirable among them.Occupational injury protection for employees in new forms of business i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human rights protection,with the right to equality,social insurance and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as the direct basis.The top-level design of the system should be based on the appropriate“decoupling”of work-related injury insurance and labor relations,and rely on the technological empowerment of the digital age to explore the establishment of a work-related injury insurance system that is both mandatory and flexible.For the specific system building,in the dimension of mandate,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benefits payment should be realized while expanding the statutory coverage of work-related injury insurance;while in the dimension of flexibility,it should be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mployees.Corresponding rules and regulations should be adjusted in terms of management model,work-related injury identification,and treatment calculation and pay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mployers in new business forms occupational injury Work-Related injury insurance rights protection
下载PDF
不完全劳动关系法律属性及制度构建探究 被引量:1
2
作者 聂婴智 罗玉杭 张义豪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87-94,共8页
梳理学界及相关政策文件对不完全劳动关系的定义与解释,将劳动从属性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特征以及外包用工模式相结合,总结出不完全劳动关系的本质是新就业形态下特有的具备弱人格从属性、经济从属性、组织从属性的新型用工关系。当前,... 梳理学界及相关政策文件对不完全劳动关系的定义与解释,将劳动从属性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特征以及外包用工模式相结合,总结出不完全劳动关系的本质是新就业形态下特有的具备弱人格从属性、经济从属性、组织从属性的新型用工关系。当前,该领域研究存在两大问题:一是不完全劳动关系的法律属性及地位不清晰;二是不完全劳动关系的制度构建方案不明确。参考“类雇员”制度及多要素权衡规则,在劳动三分体系基础之上提出三项建议:一是将不完全劳动关系纳入未来《劳动法典》中专门规制;二是引入考察要素制定不完全劳动关系认定标准;三是将不完全劳动关系劳动者权利划分为基础权利和特有权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完全劳动关系 劳动从属性 新就业形态
下载PDF
保就业背景下大学生就业的挑战、机遇与对策 被引量:1
3
作者 付培凯 《科教文汇》 2024年第1期24-27,共4页
保就业是党中央根据我国就业形势做出的重要应对战略决策,它反映了当前就业环境的独特性、严峻性、复杂性。深刻认识、理解保就业背景下大学生就业的挑战、机遇,并构建高适应性应对策略,对于有效开展大学就业服务和指导工作具有重要的... 保就业是党中央根据我国就业形势做出的重要应对战略决策,它反映了当前就业环境的独特性、严峻性、复杂性。深刻认识、理解保就业背景下大学生就业的挑战、机遇,并构建高适应性应对策略,对于有效开展大学就业服务和指导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就业 充分就业 自由职业 新就业形态
下载PDF
新就业形态就业规模测度研究——基于某市住户端调查及平台端大数据的综合分析
4
作者 张成刚 王含 《人口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28,共14页
新就业形态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已成为社会共识,但其就业规模和占就业人口比例一直未得到系统回答,导致相关政策出台缺乏依据。本研究构建了依托住户端调查数据和平台端大数据两个数据维度的新就业形态从业者就业规模测度方法。在此基础... 新就业形态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已成为社会共识,但其就业规模和占就业人口比例一直未得到系统回答,导致相关政策出台缺乏依据。本研究构建了依托住户端调查数据和平台端大数据两个数据维度的新就业形态从业者就业规模测度方法。在此基础上,以W市劳动力调查数据为基础,结合职业伤害保障制度数据,对该市新就业形态从业者比例和就业规模进行了测算。研究结果显示,在未修正前,2023年上半年新就业形态从业者规模达61.42万人,占全市就业人口比例为4.97%;使用职业伤害保障等数据修正后,该市新就业形态从业者规模为100.38万人,占全市就业人口比例为8.13%。2019—2023年上半年,W市新就业形态从业者比例不断波动。2020年初,受到新冠疫情影响,新就业形态就业比例出现快速下降。2023年开始,新就业形态就业比例又重新开始上升。具体类别中,用车服务、物流服务、生活服务、网络直播、中介服务等新就业形态就业比例上升;而金融服务,商品交易,承接生产订单,知识、技能、娱乐、广告等线上服务新就业形态类别比例下降。本研究构建的依托住户端调查数据和平台端大数据相结合的测度方法避免了新就业形态就业规模的低估和高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就业形态 劳动力调查制度 就业规模
下载PDF
国内外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研究脉络与热点追踪--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分析
5
作者 周爱军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61-75,共15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围绕这一主题,借助CiteSpace等文献分析工具,聚焦发文量、文献被引频次、期刊影响因子、核心作者群、关键词聚类等指标,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围绕这一主题,借助CiteSpace等文献分析工具,聚焦发文量、文献被引频次、期刊影响因子、核心作者群、关键词聚类等指标,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的主题文献进行计量分析,系统梳理其研究脉络,得出了如下结论和研究展望:近十年来,国内外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的研究逐步深入,但文献总量较少,核心作者群相对分散,业内学术影响力不高,未来研究方向将集中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新型雇佣关系认定和劳动权益保障两个方面,并致力于在工会职能创新、立法创新、社会保险政策实践创新3个方面作出实质性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就业形态 平台从业者 劳动关系 劳动权益
下载PDF
论加强新就业群体党组织覆盖的价值意蕴
6
作者 张传能 李冬梅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2024年第2期71-79,108,111,112,共12页
当前,以外卖配送员、网约车司机、网络主播为主要代表的新就业群体日益壮大,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实现新就业群体党组织覆盖,将这一群体组织起来,是当前党的建设面临的新课题。深刻认识新就业群体党组织覆盖的价值意蕴,应从... 当前,以外卖配送员、网约车司机、网络主播为主要代表的新就业群体日益壮大,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实现新就业群体党组织覆盖,将这一群体组织起来,是当前党的建设面临的新课题。深刻认识新就业群体党组织覆盖的价值意蕴,应从因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的主动选择、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必然要求、贯彻全面从严治党战略的内在需要、推进城市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抓手等视角来把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就业群体 党组织 党组织建设
下载PDF
TPB框架下新业态青年网约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行为研究——基于问卷调查的微观实证
7
作者 严妮 任立 +1 位作者 向运华 叶璐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3-156,共14页
以计划行为理论为框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参保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三个维度的认知因素对新业态青年网约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意愿及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部分青年网约工参保行为具有被动性,负向的参保态度及三个维度共变的... 以计划行为理论为框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参保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三个维度的认知因素对新业态青年网约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意愿及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部分青年网约工参保行为具有被动性,负向的参保态度及三个维度共变的影响关系对养老保险政策稳定性带来了威胁;在主观规范中,示范性规范对网约工参保意愿带来的外部压力较大;在知觉行为控制中,从业者比较看重参保缴费时长的可接受度、手续的便捷度、费用可承担性和信息可获得性;网约工参加养老保险的意愿对其是否参保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但在意愿之外,个体和就业因素对从业者的参保险种选择产生了不同影响。应从完善制度要素、加强政策宣传、优化信息传输渠道、构建信息舆情治理机制等方面进一步提升青年网约工的认知并引导其有序参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业态 基本养老保险 青年网约工 计划行为理论 SEM
下载PDF
数字经济背景下广东农村劳动力参与新就业形态的现实困境与政策建议
8
作者 刘辛夷 李建春 +1 位作者 刘春朝 苑毅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6-95,共10页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新就业形态”以其容量大、灵活性强等特点,越来越成为我国劳动力市场中的一种重要的就业形式,在当前我国就业市场日益严峻的形势下,发挥着就业“缓冲带”以及“减压阀”的重要作用,然而新就业形态下就业...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新就业形态”以其容量大、灵活性强等特点,越来越成为我国劳动力市场中的一种重要的就业形式,在当前我国就业市场日益严峻的形势下,发挥着就业“缓冲带”以及“减压阀”的重要作用,然而新就业形态下就业质量仍面临诸多“短板”,如职业保障不足、就业脆弱性突出、社会认同缺失等问题。因此,要充分发挥新就业形态在乡村振兴中吸纳就业的作用,需要把稳就业提高到战略高度通盘考虑,加快大湾区产业有序转移,培育县域发展新动能,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构建政校企社新就业形态技能培训共同体,创新农村劳动力新就业形态技能培训方式和内容,开展数字化职业培训精准帮扶行动,营造更加优良的新就业形态发展的职业环境等,促进新形态就业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新就业形态 农村劳动力 乡村振兴 高质量发展
下载PDF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职业发展与转型——以外卖骑手为例
9
作者 王春璇 王星 《高等职业教育探索》 2024年第1期1-9,共9页
数字经济塑造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已经成长为我国劳动群体的重要力量,其劳动过程与职业发展方向持续受到数字技术的影响和形塑。选取外卖骑手作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代表,研究发现:外卖骑手具有高职业流动性,长在线工作时长,以及薪资水... 数字经济塑造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已经成长为我国劳动群体的重要力量,其劳动过程与职业发展方向持续受到数字技术的影响和形塑。选取外卖骑手作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代表,研究发现:外卖骑手具有高职业流动性,长在线工作时长,以及薪资水平明显分化的就业特征,其职业技能涉及社会适应性技能、行业通适性技能和岗位专用性技能三大层次。外卖骑手有在网约配送行业内部实现等级提升、通过职务晋升和内部转岗实现工作转型以及转业至其他工作领域的三条职业发展路径,但是在路径搭建的过程中均面临着现实困境。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长久的职业发展需要有更多的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 外卖骑手 职业发展
下载PDF
新就业形态视域下劳务端就业现状调查
10
作者 牛莹芳 朱玉玺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59-65,共7页
新就业形态和灵活就业成为就业增收的重要渠道,国务院及地方政府相继出台相关政策,推动灵活用工行业的发展。基于认知理论,通过访谈、问卷分析等方式随机抽样调研深圳和东莞一线灵活用工劳务端的认知、就业意愿和就业现状。研究选取了... 新就业形态和灵活就业成为就业增收的重要渠道,国务院及地方政府相继出台相关政策,推动灵活用工行业的发展。基于认知理论,通过访谈、问卷分析等方式随机抽样调研深圳和东莞一线灵活用工劳务端的认知、就业意愿和就业现状。研究选取了年龄作为解释变量,阐释年龄影响灵活就业的态度;根据有灵活就业经历参与者的反馈分析了他们的工作满意度、就业期待和影响因素;分析了就业者对于灵活就业工作形式的优点、挑战、信息和资源渠道的了解程度等。通过对劳务端就业现状的调查,提出劳务端输出企业和个人未来发展建议,为新就业形态的良性发展提供参考依据,也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充分了解劳务端的就业期待和就业权益保障提供参考,为企业输出劳务端、个人充分释放潜能提供实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就业形态 劳务端 灵活就业 就业认知 就业意愿
下载PDF
以就业优先扎实推进共同富裕:逻辑、难点与优化路径
11
作者 杨芸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59-67,共9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入实施的就业优先战略对于推进我国共同富裕有着重要现实意义。基于就业优先推进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分析当前阶段共同富裕目标下推进就业优先的三大现实难点,即新就业形态下的隐性失业、重点群体困难群体的就业精准帮... 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入实施的就业优先战略对于推进我国共同富裕有着重要现实意义。基于就业优先推进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分析当前阶段共同富裕目标下推进就业优先的三大现实难点,即新就业形态下的隐性失业、重点群体困难群体的就业精准帮扶以及灵活就业劳动者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从提升共享性、增进富裕性、强化保障性三个方面探讨了就业优先推进共同富裕的实现机制,从统筹解决短期与长期的关键性就业矛盾、完善就业市场评价与监测体系以及积极探索就业推进创新模式三个方面提出推进就业优先的路径选择,为更高质量地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参考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就业优先战略 共同富裕 新就业形态 灵活就业 重点群体
下载PDF
新就业形态劳动争议调解制度构建研究——基于13个典型案例的分析
12
作者 刘叶 李猛 王腾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41-46,共6页
推进新就业形态劳动争议调解制度的构建有利于社会保障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运用案例研究方法,对人社部和最高人民法院联合发布的13个新就业形态劳动争议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提取职业类型、法律依据、维权方式和调解结果四个维度的特征信息... 推进新就业形态劳动争议调解制度的构建有利于社会保障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运用案例研究方法,对人社部和最高人民法院联合发布的13个新就业形态劳动争议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提取职业类型、法律依据、维权方式和调解结果四个维度的特征信息,发现调解制度建设需求聚焦于劳动关系、劳动合同和加班薪酬三个层面。基于此,建议完善法律政策以明确劳动关系认定标准,落实劳动合同的有效性和规范性,兼顾理论和实践的复合思路助力加班事实认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就业形态 劳动争议 调解制度
下载PDF
个人养老金制度服务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意义、局限及其对策
13
作者 冯扬 《金融教育研究》 2024年第2期74-80,共7页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数字经济的发展和平台企业的崛起,新就业形态成为稳就业、促就业的重要抓手。作为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第三支柱的重要制度安排,个人养老金制度不但契合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主要特征,也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构筑养...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数字经济的发展和平台企业的崛起,新就业形态成为稳就业、促就业的重要抓手。作为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第三支柱的重要制度安排,个人养老金制度不但契合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主要特征,也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构筑养老财富储备提供了额外的选项。但个人养老金制度在服务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可以从调整税收优惠模式;提供便捷式投资管理模式;打通三支柱个人账户,允许多支柱相互转换;推动缴费额度灵活化设计,适度提供参保补贴等方面逐步完善个人养老金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人养老金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 养老保险 平台企业
下载PDF
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的探索实践与深化路径——以深圳市为例
14
作者 车磊 付汀汀 《岭南学刊》 2024年第1期67-74,共8页
“加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明确要求。近年来,以平台经济为代表的新业态加速发展,聚集了大量新就业群体,他们来源广泛、流动性强,联系面广,加强对新业态的党建引领、促进新就业群体团结凝聚... “加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明确要求。近年来,以平台经济为代表的新业态加速发展,聚集了大量新就业群体,他们来源广泛、流动性强,联系面广,加强对新业态的党建引领、促进新就业群体团结凝聚,事关基层治理的成效。作为最早开展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试点的城市之一,深圳市围绕加强管理、组织覆盖、关心关爱、参与治理四个方面,推动“提级管+行业管+属地管”,探索“建强头部+规范内部+灵活支部”,完善“权益保障+关心关爱”,突出“融入治理+作用发挥”,提升“三新”党建适应力、组织力、服务力、引领力。未来,加强“三新”党建工作,必须让党的组织体系“建起来、活起来”,让关心关爱“暖起来、聚起来”,让社会治理“融起来、慧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经济组织 新社会组织 新就业群体 党建 探索实践
下载PDF
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参保问题与对策分析
15
作者 黄旭 《嘉兴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05-111,共7页
数字技术和平台经济的兴起催生了新就业形态。文章分析了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面临“漏保”“脱保”“断保”问题的现状、原因,解决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参保问题有利于促进共同富裕、维护社会稳定,提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途径:包括教育和咨... 数字技术和平台经济的兴起催生了新就业形态。文章分析了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面临“漏保”“脱保”“断保”问题的现状、原因,解决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参保问题有利于促进共同富裕、维护社会稳定,提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途径:包括教育和咨询、财政支持、税收激励、法规制定以及在线资源建设等方面的举措,这些措施的综合运用可以提高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的社会保障水平,并促进其稳定就业和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就业形态 漏保 脱保 断保 社会保障
下载PDF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数字素养:概念、内涵及培育路径 被引量:2
16
作者 赵晨 林晨 +1 位作者 周锦来 高中华 《图书情报知识》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2-61,共10页
[目的/意义]新就业形态已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撑,提高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数字素养对夯实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起关键作用。有必要对新就业形态下数字素养的概念、内涵及培育路径展开系统性分析。[研究设计/方法]基于胜任特征理论界定新就... [目的/意义]新就业形态已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撑,提高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数字素养对夯实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起关键作用。有必要对新就业形态下数字素养的概念、内涵及培育路径展开系统性分析。[研究设计/方法]基于胜任特征理论界定新就业形态下数字素养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对2,063份招聘文本进行质性编码,对新就业形态数字素养的概念内涵展开梳理。[结论/发现]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数字素养包含动机、技能、特质、知识、自我概念五维度,在不同劳动情境下呈现出层次性特征:在线劳动情境下,具有以应用为导向、服务为中心的特点;在数字创作和专业工作情境下,具有以分析为导向、运营为中心的特点;在数字决策和研发情境下,具有以研究为导向、探索为中心的特点。[创新/价值]对新就业形态数字素养的概念内涵进行全方位解析,深入探讨新就业形态数字素养的情境差异,提出各层次劳动者数字素养的针对性培育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素养 新就业形态 胜任特征 理论建构
下载PDF
去技能化与再技能化:新就业形态与青年职业发展 被引量:4
17
作者 方长春 《学术前沿》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16-25,共10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以去雇主化为主要特征的新就业形态大量兴起,并在吸纳就业中发挥巨大作用。然而,信息技术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新就业形态内部的技能分化,带来了特定时期低技能岗位的增加。这些岗位虽然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以去雇主化为主要特征的新就业形态大量兴起,并在吸纳就业中发挥巨大作用。然而,信息技术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新就业形态内部的技能分化,带来了特定时期低技能岗位的增加。这些岗位虽然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但也不可避免让众多从业人员处于“去技能化”的情境当中。应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前瞻性地制订相应措施,避免和减少“去技能化”效应对劳动者、特别是青年劳动者个体层面以及整个社会层面人力资源供给的消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就业形态 去技能化 再技能化 青年职业发展
下载PDF
新就业形态的特征、挑战与对策建议 被引量:3
18
作者 余少祥 《学术前沿》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6-15,共10页
新就业形态是指新经济模式下在雇佣、劳动管理、劳动报酬获取方式和劳动关系认定等方面与传统标准相异的一种就业形态,具有就业方式灵活化、组织方式平台化、工作任务自主化、主体身份多重化等特征。新就业形态对于提高劳动力资源配置... 新就业形态是指新经济模式下在雇佣、劳动管理、劳动报酬获取方式和劳动关系认定等方面与传统标准相异的一种就业形态,具有就业方式灵活化、组织方式平台化、工作任务自主化、主体身份多重化等特征。新就业形态对于提高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扩大就业总量和规模、改变就业市场结构、保障和维护基本民生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同时,新就业形态对我国现有劳动法规体系、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就业管理和监管以及社会发展等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此,需要进一步健全劳动法规范体系,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对新就业形态的管理和监管,促进新就业形态健康有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就业形态 新经济模式 劳动法 权益保障
下载PDF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职业伤害保障制度研究——从地方自行试点到国家统一试点的探索 被引量:5
19
作者 杨思斌 《学术前沿》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36-49,共14页
有效解决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职业伤害问题,不仅关系劳动者的权益维护和平台经济的健康发展,而且关系工伤保障制度的完善。一些地区自行开展了职业伤害保障试点,为建立统一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职业伤害保障制度提供了经验与启示。新就业... 有效解决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职业伤害问题,不仅关系劳动者的权益维护和平台经济的健康发展,而且关系工伤保障制度的完善。一些地区自行开展了职业伤害保障试点,为建立统一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职业伤害保障制度提供了经验与启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职业伤害保障制度需要从制度属性、筹资机制与基金管理、职业伤害确认、经办服务与管理、职业伤害保障待遇等方面构建。与此同时,应加强顶层设计,适时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和《工伤保险条例》,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筑起坚实的职业伤害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 职业伤害保障 工伤保险 社会保险
下载PDF
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与就业形态变化 被引量:1
20
作者 程承坪 《学术前沿》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26-35,85,共11页
人工智能正从弱人工智能向强人工智能转变,具备无监督学习能力和一定程度的通用性,并在脑机接口、自动驾驶、生物医疗和科学研究等越来越广泛的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具有交叉关系,人工智能在许多需要程序性、重复性... 人工智能正从弱人工智能向强人工智能转变,具备无监督学习能力和一定程度的通用性,并在脑机接口、自动驾驶、生物医疗和科学研究等越来越广泛的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具有交叉关系,人工智能在许多需要程序性、重复性工作的行业中会对劳动力形成深度替代,但难以替代具备程序性认知技能、非程序性认知技能以及非程序性非认知技能的劳动力。人机合作可以形成人类智能和人工智能的互补,具有广泛的就业前景。当前基于人工智能和互联网平台,出现了大量新就业形态,新就业形态具有劳动关系灵活化、就业无界化、工作安排去组织化等显著特征,它与由雇主组织生产、有较为固定的工作时间与工作场所的传统就业形态有较大的区别。人工智能为人类发展带来了无限可能,但也给包括就业在内的诸多领域带来了新的挑战。未来,需积极采取措施,应对人工智能快速发展背景下就业形态变化带来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新就业形态 劳动关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