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3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考古所见枣滕地区周代邦国及相关问题
1
作者 燕生东 赵璐璐 王琦 《枣庄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69-76,共8页
考古发掘资料、铜器铭文和文献记录表明,枣滕地区在周代存在着10多个邦国:有来自西部周文王子错叔绣所建的姬姓滕国,有商末就迁来此地的望族史氏、因与周王室通婚姻亲而受封的妊姓薛国,有因与周王室的姻亲和先圣王后裔妊姓邳国、姒姓鄫(... 考古发掘资料、铜器铭文和文献记录表明,枣滕地区在周代存在着10多个邦国:有来自西部周文王子错叔绣所建的姬姓滕国,有商末就迁来此地的望族史氏、因与周王室通婚姻亲而受封的妊姓薛国,有因与周王室的姻亲和先圣王后裔妊姓邳国、姒姓鄫(缯)国,有祝融集团曹姓东夷小邾(郳)国、滥国及妘姓偪阳国,还有嬴姓粊(鄪)国、[女白]姓虎佁、灵父及媿姓昆等当地东夷邦国。这里是东方地区发现周代邦国数量最多、姓氏及族属最为复杂的区域,也是商系文化、姬周文化、东夷文化等交融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 枣滕地区 周代 邦国
下载PDF
南阳汉代画像石墓分区研究
2
作者 卜友常 《南阳理工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17-120,共4页
全国汉代画像石的分布分为五个区,其中南阳汉代画像石属于二区。该区的汉代画像石分布之广,已经超越了南阳的地理范围。其广泛分布于整个南襄隘道,呈现出以南阳市为中心,南北长约400千米,东西宽约150千米的广阔地理空间内。在这个区域内... 全国汉代画像石的分布分为五个区,其中南阳汉代画像石属于二区。该区的汉代画像石分布之广,已经超越了南阳的地理范围。其广泛分布于整个南襄隘道,呈现出以南阳市为中心,南北长约400千米,东西宽约150千米的广阔地理空间内。在这个区域内,画像石也有着诸多差异,即以唐河县湖阳镇为中心的一区、以南阳市宛城区为中心的二区和以方城县城关镇为中心的三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阳汉代画像石 考古分区 艺术特征
下载PDF
西汉薄太后南陵调查勘探简报 被引量:1
3
作者 马永嬴 张婉婉(绘图/照相) +5 位作者 张翔宇 曹龙 朱晨露 朱连华 焦南峰 丁浩宇(绘图/照相)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9-49,共11页
2011~2022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联合对西汉薄太后南陵进行了大范围系统的考古调查与勘探工作。考古工作表明,薄太后南陵地面有“覆斗形”封土,墓葬形制为“亚”字形,以平砌的河卵石形成陵园。陵区探明了20座... 2011~2022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联合对西汉薄太后南陵进行了大范围系统的考古调查与勘探工作。考古工作表明,薄太后南陵地面有“覆斗形”封土,墓葬形制为“亚”字形,以平砌的河卵石形成陵园。陵区探明了20座外藏坑、4处建筑遗址、362座动物殉葬坑等。南陵是西汉第一座单独埋葬的太后陵墓,其形制布局对研究西汉陵墓制度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 南陵 薄太后 考古调查勘探
下载PDF
依山挟水——唐华清宫山水格局研究
4
作者 赵忆 许超然 刘庭风 《建筑史学刊》 2024年第1期4-14,共11页
通过梳理唐都长安周边宏观层面上大山大水的地理形势,论述华清宫在京畿山水格局中的地位,辅以同时期山水画、壁画等反映出的山水格局,结合华清宫及昭应城舆图、地理志等探析其审美特征。利用ArcGIS与Global Mapper等软件,提取DEM高程图... 通过梳理唐都长安周边宏观层面上大山大水的地理形势,论述华清宫在京畿山水格局中的地位,辅以同时期山水画、壁画等反映出的山水格局,结合华清宫及昭应城舆图、地理志等探析其审美特征。利用ArcGIS与Global Mapper等软件,提取DEM高程图中的地理信息数据,绘制相应图形论证华清宫与周边山水的相互关系,探明华清宫山水格局下的政治内涵。利用文献考古结合地理信息数据的景观考古研究方法有助于补充华清宫研究中文字记录的缺失,证明设计思想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契合,并将其山水格局总结为“山-苑-宫-城-水”一体的“依山挟水”的空间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园林 唐华清宫 山水格局 文献考古 景观考古
下载PDF
“夏代信史”说的考古学观察——以二里头遗址为中心
5
作者 袁泉 吴佳仪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12-217,共6页
夏代是否真实存在,长期以来一直是学术界争议的焦点。从文献记载、碳十四测年技术和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龙形器遗物三个维度分析,二里头遗址与夏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我们推证夏代信史说提供了有力持证。进而,通过对遗址存在时间、地理... 夏代是否真实存在,长期以来一直是学术界争议的焦点。从文献记载、碳十四测年技术和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龙形器遗物三个维度分析,二里头遗址与夏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我们推证夏代信史说提供了有力持证。进而,通过对遗址存在时间、地理方位及受战争破坏程度的探究可以认为,二里头遗址并非夏都斟鄩,亦非商都,而是一个跨越夏代中后期与商代早期的城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代 二里头遗址 斟鄩 考古学
下载PDF
东周青铜器车马图像研究
6
作者 徐志君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5-121,共7页
论文对东周青铜器上的车马图像研究进行反思,通过对图像元素的重新解析,讨论东周时期的制度因素、青铜器的图像传统、图像制作观念等多种因素对车马图像的潜在影响,从而修订了以往研究中外来文化因素在车马图像创新中的决定论倾向。论... 论文对东周青铜器上的车马图像研究进行反思,通过对图像元素的重新解析,讨论东周时期的制度因素、青铜器的图像传统、图像制作观念等多种因素对车马图像的潜在影响,从而修订了以往研究中外来文化因素在车马图像创新中的决定论倾向。论文还援引最新的考古材料和研究成果,将东周青铜器车马图像置于新的结构关系中重新检讨,呈现了东周多元文化语境对于图像产生和演变的复杂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周青铜器 车马图像 图像考古
下载PDF
从考古资料管窥北宋河洛地区的茶文化
7
作者 刘梦娜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13,共9页
茶文化作为河洛地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因文化交融、南北交往等原因,在北宋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本文通过解读相关墓葬中出现的备茶、进茶、饮茶等三大类茶事图像,论证北宋河洛地区具有丰富多彩的茶文化。通过探析墓葬、瓷窑遗址中... 茶文化作为河洛地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因文化交融、南北交往等原因,在北宋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本文通过解读相关墓葬中出现的备茶、进茶、饮茶等三大类茶事图像,论证北宋河洛地区具有丰富多彩的茶文化。通过探析墓葬、瓷窑遗址中出土的茶具组合,揭示出北宋河洛地区人们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各类茶具的使用方式、使用情境。茶事图像及茶具实物表明北宋河洛地区茶文化具有茶具讲究、品饮环境清幽温馨、茶酒具混用、传播深远等鲜明特色,是深入挖掘北宋茶文化和河洛地区文化的内涵的重要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资料 北宋 河洛地区 茶文化
下载PDF
河南武陟南东陶遗址晚商至汉代浮选结果及初步分析
8
作者 赵俊杰 郭荣臻 +1 位作者 胡赵建 刘彦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1-37,共7页
对河南武陟南东陶遗址东区2023年度发掘中采集的晚商至汉代浮选样品鉴定分析显示,晚商时期先民的粮食作物组合为粟、黍、大豆,作物构成状况指向了粟作在先民农业生产中的主导地位,与中原其他晚商时期植物考古记录具有一定相似性;东周至... 对河南武陟南东陶遗址东区2023年度发掘中采集的晚商至汉代浮选样品鉴定分析显示,晚商时期先民的粮食作物组合为粟、黍、大豆,作物构成状况指向了粟作在先民农业生产中的主导地位,与中原其他晚商时期植物考古记录具有一定相似性;东周至汉代的考古记录中,以粟、黍为代表的粟作农业仍是先民生业的组成。南东陶遗址的浮选结果为豫西北地区商代至汉代农业结构的探研提供了证据,随着发掘与研究的深入,对这一区域不同时期先民农业经济与生业系统的认识将更加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东陶遗址 晚商至汉代 植物考古 农业经济 生业模式
下载PDF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凉城县水泉辽代墓葬M27室内清理简报
9
作者 孙金松 李亚新(执笔/绘图/拍照) +3 位作者 王建伟 徐婷婷(绘图) 武进新(绘图) 杨佳峰(拍照) 《草原文物》 2024年第2期36-44,共9页
凉城县水泉墓地M27曾经因发掘出较为完备的辽代蹀躞带和马具等随葬品,整体打包后对公众进行了展示。墓葬的人骨鉴定表明墓主人有明显的中世纪蒙古高原、东西伯利亚东南部地区古代人群的体质特征,与契丹人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出土的蹀躞带... 凉城县水泉墓地M27曾经因发掘出较为完备的辽代蹀躞带和马具等随葬品,整体打包后对公众进行了展示。墓葬的人骨鉴定表明墓主人有明显的中世纪蒙古高原、东西伯利亚东南部地区古代人群的体质特征,与契丹人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出土的蹀躞带、马具、武器等随葬品与辽代同类器物基本相同,这一发现为研究辽代文化分布及该时段不同人群间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实证。通过对该墓葬进行室内清理,以期将该墓葬的材料完整发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凉城县 水泉墓葬 室内清理 辽代早期
下载PDF
基于SWOT分析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旅游开发研究--以汉长安城未央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例
10
作者 宁哲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66-72,86,共8页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能够兼顾遗址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已成为当前大考古遗址保护利用的主流模式。以汉长安城未央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例,运用SWOT理论,系统分析了汉长安城未央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旅游开发的优势、内部劣势、外部机遇及挑战,...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能够兼顾遗址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已成为当前大考古遗址保护利用的主流模式。以汉长安城未央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例,运用SWOT理论,系统分析了汉长安城未央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旅游开发的优势、内部劣势、外部机遇及挑战,结合遗址区周边环境特征,提出相应的开发策略,探索科学的大遗址保护利用方法,实现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 文化旅游经济 SWOT分析
下载PDF
用地质雷达寻找宋代钧窑遗址 被引量:9
11
作者 席道瑛 宛新林 +2 位作者 薛彦伟 陈庆宏 张恩厚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12-115,共4页
对河南神后宋代古瓷窑——钧窑采用地质雷达技术进行了尝试性的探测。雷达图象能清晰地判断出文化层和生土层,对古瓷窑床、瓷片堆积、瓷罐、料泥池也均有良好的显示,在文化层强反射的背景上出现高频小振幅的弱反射异常特征为被多次烧结... 对河南神后宋代古瓷窑——钧窑采用地质雷达技术进行了尝试性的探测。雷达图象能清晰地判断出文化层和生土层,对古瓷窑床、瓷片堆积、瓷罐、料泥池也均有良好的显示,在文化层强反射的背景上出现高频小振幅的弱反射异常特征为被多次烧结的古瓷窑床,匣钵上方有不太显著的双曲线异常;瓷片堆积处以稍高的频率和稍低的反射强度为其异常特征;所发现的几处料泥池的上方均显示出同相轴一分为二的特征,其一为向上突,其二为向下倾,最后合为原同相轴方向的雷达图象。对乱石堆造成的干扰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物理 地质雷达 宋代 钧窑遗址 考古探察
下载PDF
安徽霍山戴家院遗址自然变形遗迹的发现及其特征初探 被引量:11
12
作者 姚大全 朔知 +1 位作者 陈安国 沈小七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54-459,共6页
古遗址、古墓地发掘过程中的自然变形研究是反演或充实历史和史前变形历史记录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近期我省地震部门会同省文物考古部门,对皖西霍山戴家院考古现场进行专题发掘调查,发现了与构造运动有关的地裂缝,其中充填有砂线、砂脉... 古遗址、古墓地发掘过程中的自然变形研究是反演或充实历史和史前变形历史记录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近期我省地震部门会同省文物考古部门,对皖西霍山戴家院考古现场进行专题发掘调查,发现了与构造运动有关的地裂缝,其中充填有砂线、砂脉.初步研究显示包括两期变形,且均显示高速变形特征,代表两次地震事件.发生时代约相当于西周晚期和春秋中晚期,前者规模较大,含砂裂缝长轴方向平行于近侧的地震活动断裂方向.本次发现及初步分析填补了东部地区西周到春秋期自然变形事件研究空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家院 考古 西周至春秋期 地震变形
下载PDF
明朝服装形制的改良及其对于礼制的局部突破 被引量:9
13
作者 张竞琼 洪安娜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62-67,共6页
以明朝服装形制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考古文献史料的研究和馆藏出土实物的绘制分析,阐释明朝服装的基本形制以沿袭汉、唐、宋传统为主脉络。至明中后期,其服装在领、袖、纹饰布局等方面出现了改良、变异与创新。明朝服装在总体上维护、沿... 以明朝服装形制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考古文献史料的研究和馆藏出土实物的绘制分析,阐释明朝服装的基本形制以沿袭汉、唐、宋传统为主脉络。至明中后期,其服装在领、袖、纹饰布局等方面出现了改良、变异与创新。明朝服装在总体上维护、沿承了传统礼制的同时,亦在局部取得了简化、世俗化、多样化(僭越、赐服)等突破。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明朝服装形制改良与礼制突破的相互关系,从明末商品经济浪潮、思想启蒙运动、异族文化交流三个方面,探究了礼制出现局部突破的形成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朝服装 考古报告 形制改良 局部突破 礼制
下载PDF
江淮地区地震考古的新发现 被引量:3
14
作者 杨源源 姚大全 +2 位作者 沈小七 郑海刚 王俊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61-268,共8页
对江淮地区近期发掘的四个考古遗址进行了地震考古研究,发现了丰富的构造变形现象,包括古地震事件。其中固镇小李家遗址的汉代砖室墓变形具有统一的方向性,显示受区域NE-SW向构造应力作用形成,与强烈地震的快速变形无关;合肥乱墩子遗址... 对江淮地区近期发掘的四个考古遗址进行了地震考古研究,发现了丰富的构造变形现象,包括古地震事件。其中固镇小李家遗址的汉代砖室墓变形具有统一的方向性,显示受区域NE-SW向构造应力作用形成,与强烈地震的快速变形无关;合肥乱墩子遗址的多数竖穴土坑墓存在不规则变形,但M66的压扭变形可能受郯庐断裂右旋走滑活动牵引形成,也与地震力作用无关。在和县大城子遗址和马鞍山申东遗址发现古地震遗迹,主要为地震裂缝、文化层位错及褶曲。在和县大城子遗址通过文化层中木炭的AMS14 C测年确定出西周中晚期的一次古地震事件(2 580±30)^(2 760±30)a BP;在马鞍山申东遗址通过文化层考古断代及地震裂缝与文化层的切割关系识别出一次古地震事件亦发生于西周中晚期。最后综合本次研究与前人对江淮地区西周时期的古地震研究成果,初步认为西周中晚期江淮地区处于中强地震活跃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地区 地震考古 古地震 地震裂缝 文化层 西周
下载PDF
魏晋南北朝时期园林史年表 被引量:9
15
作者 张义中 戴茜 曹栋洋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90-93,共4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史上第一个转折期。这一阶段,社会的动荡和政治的分裂并未禁锢人们的思想,造园活动在帝王至贵族这一特定人群中普遍活跃,园林的发展相当繁荣,并最终形成皇家、私家、寺观园林三大主流类型共同进步的局面。...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史上第一个转折期。这一阶段,社会的动荡和政治的分裂并未禁锢人们的思想,造园活动在帝王至贵族这一特定人群中普遍活跃,园林的发展相当繁荣,并最终形成皇家、私家、寺观园林三大主流类型共同进步的局面。借鉴传统的园林分类观点,以皇家、私家、寺观三大类型为主,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园林进行系统梳理,重在文献资料的征引,同时配以考古发现,以期向读者翔实地展示该时期的园林建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魏晋南北朝时期 转折期 年表 类型 考古
下载PDF
毕家滩《晋律注》相关问题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张俊民 曹旅宁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7-72,I0008,共7页
A transcript of ’Jin Lv Zhu’(Notes of Laws in the Jin Dynasty)was excavated from a burial at the Bijiatan site in Huahai county,Yumen,during 2002.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se pieces of documents in order to lay dow... A transcript of ’Jin Lv Zhu’(Notes of Laws in the Jin Dynasty)was excavated from a burial at the Bijiatan site in Huahai county,Yumen,during 2002.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se pieces of documents in order to lay down foundations for understating their contents.As a special case,these documents were pasted like wallpapers on coffin.The contents did not survive very well but they still provide critical clues for understating the law system in the Jin Dynas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律注 法制史 考古 文献学
下载PDF
论清儒古音研究中考古与审音二者的相互推动 被引量:6
17
作者 王宁 黄易青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7,共6页
清代古音研究中考古和审音两派在平上去入四声关系、阴阳入三声关系、韵类侈敛的分合关系等三方面的论述,相互启发、相互借鉴、相互推动.是促进清代古音研究深入发展的重要原因。考古的方法属于归纳,审音的方法属于演绎,其他领域的... 清代古音研究中考古和审音两派在平上去入四声关系、阴阳入三声关系、韵类侈敛的分合关系等三方面的论述,相互启发、相互借鉴、相互推动.是促进清代古音研究深入发展的重要原因。考古的方法属于归纳,审音的方法属于演绎,其他领域的研究亦可从清人的研究中得到启发;归纳与演绎是对立而又统一的,应当兼综归纳与演绎之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音 古音研究 归纳 四声 对立 统一 方法 考古 清代 演绎
下载PDF
论隋唐洛阳城的设计思想与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维坤 张小丽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4年第4期127-131,共5页
以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为依据,并结合隋唐长安城的布局进行比较分析,认为隋唐洛阳城的设计思想主要体现为五点:以京师长安为摹本;加强军事防御性;经济中心的转移与仓城的设立;规整里坊以繁荣经济;水陆畅通,交通便利。隋唐洛阳城是一座具... 以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为依据,并结合隋唐长安城的布局进行比较分析,认为隋唐洛阳城的设计思想主要体现为五点:以京师长安为摹本;加强军事防御性;经济中心的转移与仓城的设立;规整里坊以繁荣经济;水陆畅通,交通便利。隋唐洛阳城是一座具有承前启后意义的都城,对唐以后的都城及邻近国家,尤其对日本的平城京、平安京的设计也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隋唐洛阳城 隋唐长安城 设计思想 影响 考古发现
下载PDF
汉代宫省宿卫的四重体系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曲柄睿 《古代文明》 CSSCI 2012年第3期51-58,113,共8页
杨鸿年、廖伯源通过对汉代宫省制度的研究,认为汉代宫省中存有一个三层宿卫体系,这一结论是我们理解汉代宫省宿卫制度的基础。由于宫省制度概念的模糊及考古材料的缺乏,二人的研究有相当的不确定性存在。结合汉长安城未央宫的发掘情况... 杨鸿年、廖伯源通过对汉代宫省制度的研究,认为汉代宫省中存有一个三层宿卫体系,这一结论是我们理解汉代宫省宿卫制度的基础。由于宫省制度概念的模糊及考古材料的缺乏,二人的研究有相当的不确定性存在。结合汉长安城未央宫的发掘情况与文献记载,可以发现汉代宫省中实际存在一个四重宿卫体系,其中省中与禁中不同,而禁中是皇帝起居之处,是四层宿卫体系中最核心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宿卫 宫省 禁中 省中 考古
下载PDF
汉代农业考古的发现和研究 被引量:13
20
作者 刘兴林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1-19,共9页
将汉代农业考古的发现和研究情况分为农作物、农业工具、谷物贮藏和量器、田地形 态、灌溉和施肥、家畜饲养、农业生产图像等七个方面进行总结,以较全面地反映五十年来我国 汉代农业考古的成就,并在此基础上,对今后汉代农业考古的研究... 将汉代农业考古的发现和研究情况分为农作物、农业工具、谷物贮藏和量器、田地形 态、灌溉和施肥、家畜饲养、农业生产图像等七个方面进行总结,以较全面地反映五十年来我国 汉代农业考古的成就,并在此基础上,对今后汉代农业考古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提出了一些 值得注意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农业考古 农业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