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8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连地区无偿献血者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pre-S/S区基因分析 被引量:17
1
作者 王东 邓雪莲 +4 位作者 周璐 方琳琳 宋浏伟 袁权 安万新 《中国输血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6-31,共6页
目的了解大连地区无偿献血者隐匿性肝炎乙型病毒感染(OBI)的情况和pre-S/S区基因的变异情况。方法对大连市血液中心2010年12月2日-2013年5月31日的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进行常规ELISA(HBs Ag、抗-HCV、抗-HIV和抗-TP)和HIV/HBV/HCV联合NA... 目的了解大连地区无偿献血者隐匿性肝炎乙型病毒感染(OBI)的情况和pre-S/S区基因的变异情况。方法对大连市血液中心2010年12月2日-2013年5月31日的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进行常规ELISA(HBs Ag、抗-HCV、抗-HIV和抗-TP)和HIV/HBV/HCV联合NAT筛查,对于单独核酸检测反应性的献血者加以跟踪或回溯,结合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的试验、鉴别试验、病毒定量试验和半巢式PCR来确定OBI,同时对OBI的pre-S/S区基因序列与对照组(HBs Ag+序列,Genbank)做比对分析。结果共筛查158 232份血液标本,确定了其中的69份OBI,流行率为1∶2 293(69/158 232)。41例OBI获得pre-S/S区基因序列:B型6例、C型34例、D型1例;与对照组相比,OBI在S区的氨基酸序列的变异明显(PB=0.013;PC=0.003),主要变异位点为B型的V14G/A、Y161F/S、V168A、P217L和C型的E2G/A/V、T118R/K/A/M、P127T/L/H/S、E164D/G、L175S、S174N。结论大连地区献血者OBI在HBV基因组S区的氨基酸序列存在多个位点的变异,这些变异与OBI的产生存在某种关系,且这种关系受基因型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BI) pre-s/s区基因 氨基酸序列变异 乙型肝炎病毒 无偿献血者 大连
下载PDF
HBsAg与HBsAb双阳性慢性乙肝患者Pre-S/S区基因突变研究
2
作者 王海坚 林建萍 +4 位作者 郑霜 邵伟 李超 童郁 戴显宁 《浙江实用医学》 2021年第2期111-114,共4页
目的探讨HBsAg与HBsAb双阳性慢性乙肝患者S区、Pre-S1区、Pre-S2区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选择浙江省温州市人民医院2018年3月-2020年3月64例HBsAg/HBsAb双阳性慢性乙肝患者(双阳组),同期选择72例HBsAg单阳性慢性乙肝患者(对照组),分析两... 目的探讨HBsAg与HBsAb双阳性慢性乙肝患者S区、Pre-S1区、Pre-S2区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选择浙江省温州市人民医院2018年3月-2020年3月64例HBsAg/HBsAb双阳性慢性乙肝患者(双阳组),同期选择72例HBsAg单阳性慢性乙肝患者(对照组),分析两组S区、Pre-S1区、Pre-S2区氨基酸突变情况。结果两组S区N端(aa1-99)、C端(aa170-226)、"a"决定簇第一环(aa124-1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C基因型突变率较B基因型高。双阳组中7例发生S区无义突变(χ^(2)=6.213,P<0.05),6例Pre-S区碱基大片段缺失(χ^(2)=5.104,P<0.05),双阳组杂合突变率(54.4%)较高(χ^(2)=10.186,P<0.01)。结论发生Pre-S区碱基大片段缺失,S区无义突变、氨基酸的N端、C端、"a"决定簇第一环氨基酸的突变可能与HBsAg与HBsAb双阳性现象的产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 HBsAg/HBsAb双阳性 s pre-s1 pre-s2 基因 氨基酸突变
下载PDF
乙肝病毒S基因Pre-S区突变的人肝癌细胞HepG2稳定株构建及其生物学行为变化 被引量:4
3
作者 郑羽飘 钱宝鑫 +4 位作者 覃琴 骆莹 朱争艳 高英堂 王凤梅 《山东医药》 CAS 2019年第2期36-39,共4页
目的构建稳定过表达乙肝病毒(HBV) S基因Pre-S区突变(Pre-S1缺失突变、Pre-S2缺失突变)的HepG2细胞株,并观察该突变对HepG2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以NCBI中HBV JX661479. 1的Pre-S/S片段序列信息为模板,设计并确定Pre-S1突变、Pre-S... 目的构建稳定过表达乙肝病毒(HBV) S基因Pre-S区突变(Pre-S1缺失突变、Pre-S2缺失突变)的HepG2细胞株,并观察该突变对HepG2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以NCBI中HBV JX661479. 1的Pre-S/S片段序列信息为模板,设计并确定Pre-S1突变、Pre-S2突变的核苷酸序列,采用全基因合成法获得目的片段并定向导入带有FLAG标签的p LVX慢病毒质粒载体(p Lenti-CMV-3FLAG-PGK-Puro),PCR、双酶切、Sanger测序技术检测重组质粒中目的片段的准确性。将HepG2细胞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不处理,p LVX-vector组、野生型组、Pre-S1突变组、Pre-S2突变组分别感染p LVX-vector、p LVX-Pre-S/S、p LVX-Pre-S1 mut/S、p LVX-Pre-S2 mut/S慢病毒液;利用嘌呤霉素筛选HepG2稳定株,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鉴定目的蛋白,分别采用克隆形成、细胞划痕试验观察HepG2细胞稳定株增殖、迁移能力。结果构建的p LVX-Pre-S/S、p LVX-Pre-S1 mut/S、p LVX-Pre-S2 mut/S重组表达质粒PCR电泳产物与理论值相符,经EcoRⅠ和Bam HⅠ双酶切后电泳产物与理论值相符; Sanger测序结果显示,p LVXPre-S1 mut/S、p LVX-Pre-S2 mut/S突变型除突变序列外,其他序列与HBV S基因野生型序列完全相同。空白对照组HepG2细胞全部死亡,其余组HepG2细胞部分存活。在野生型组、Pre-S1突变组、Pre-S2突变组43 k D分子量位置检测到目的条带表达,而p LVX-vector组无法检测到相应条带。与其他组比较,Pre-S2突变组HepG2的第14天克隆形成数增多、细胞相对迁移距离增大(P均<0. 05)。结论成功构建了HBV Pre-S/S基因野生型及Pre-S突变型的HepG2细胞稳定株,HBV的S基因Pre-S2缺失突变导致肝癌HepG2细胞增殖及迁移能力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肝病毒 s基因pre-s突变 肝癌 HEPG2细胞 细胞增殖 细胞迁移
下载PDF
无偿献血者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Pre-S/S区变异的研究 被引量:31
4
作者 容莹 郑欣 +4 位作者 叶贤林 曾劲峰 熊文 李活 王文敬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565-571,共7页
目的调查无偿献血人群的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B I)流行率情况与分析Pre-S/S区变异特征。方法使用EIA/NAT方法筛查深圳地区15 338人份无偿献血者血标本,经跟踪检测,获得1例HBV窗口期感染毒株和5例OB I毒株,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 目的调查无偿献血人群的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B I)流行率情况与分析Pre-S/S区变异特征。方法使用EIA/NAT方法筛查深圳地区15 338人份无偿献血者血标本,经跟踪检测,获得1例HBV窗口期感染毒株和5例OB I毒株,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测定OB I病毒载量,应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PCR)技术从5例OB I样品中获得3例Pre-S/S基因片段并测定序列,进行基因分型,与对应基因型HBsAg阳性野毒株序列比对。结果深圳市无偿献血者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B I)的流行率为1∶3 068。5例OB I样品其病毒载量为〈1 IU/m l(不能定量)~121.8 IU/m l(中位数为54.6 IU/m l)。3例OB I样本为基因C型,在Pre-S/S蛋白区出现随机变异,OB I样品Pre-S/S区氨基酸置换率显著高于对应基因型野毒株(P〈0.01),其中在Pre-S/S区的免疫表位区氨基酸置换率亦显著高于野毒株(P〈0.01),但在高频变异的主要亲水区(MHR)却是高度保守,只有1例OB I出现改变基因亚型的I126S变异。结论乙肝病毒的Pre-S/S蛋白区变异,特别是Pre-S/S蛋白免疫表位区的变异,可能是OB I发生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偿献血者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BI) 流行率 pre-s/s 变异特征
下载PDF
昆明地区HBsAg与抗-HBs双阳性慢性HBV感染患者流行病学调查及PreS/S基因突变特征
5
作者 白丽萍 张颖慧 +2 位作者 杨雪艳 白丽仙 马志坚 《西部医学》 2023年第12期1793-1797,共5页
目的探讨昆明地区HBsAg与抗-HBs(Anti-HBs)双阳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流行病学及PreS/S基因突变特征。方法选择2018年5月—2022年4月于云南大学附属医院住院及门诊定量检测乙肝两对半的438例慢性HBV感染患者为观察对象,将202例HBs... 目的探讨昆明地区HBsAg与抗-HBs(Anti-HBs)双阳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流行病学及PreS/S基因突变特征。方法选择2018年5月—2022年4月于云南大学附属医院住院及门诊定量检测乙肝两对半的438例慢性HBV感染患者为观察对象,将202例HBsAg(+)/抗-HBs(+)患者作为观察组,将236例HBsAg(+)/抗-HBs(-)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特征。使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出PreS/S基因全长序列,确定基因型并分析PreS/S基因突变特征。结果观察组患者在<10岁及高于80岁人群中的流行率较高,而对照组在20~49岁人群中的流行率较高。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年龄、HBsAg<250 IU/mL比例、C型HBV感染及乙肝携带者比例均显著增加(P<0.05)。成功扩增PreS/S并测序成功的观察组样本共132例,其中B型基因81例,C型基因51例;对照组样本中B型基因110例,C型基因65例。B型基因患者中,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N末端区域突变率明显增加(P<0.05)。C型基因患者中,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MHR、a决定簇及N末端区域突变率明显增加(P<0.05)。在观察组中,81例B型基因患者中PreS基因缺失突变14例(17.28%),51例C型基因患者中PreS基因缺失突变19例(37.25%),而在对照组中未发现PreS基因缺失突变。结论HBsAg/抗-HBs双阳性HBV感染者在<10岁及高于80岁HBsAg阳性人群多见,HBsAg/抗-HBs双阳性可能与HBsAg突变及PreS基因突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抗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抗体 Pres/s基因 突变
下载PDF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CH/JL毒株S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及线性抗原表位区的鉴定 被引量:21
6
作者 孙东波 冯力 +4 位作者 陈建飞 时洪艳 佟有恩 刘胜旺 陈洪岩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24-229,共6页
以猪流行性腹泻病毒CH/JL毒株的RNA为模板,通过RT-PCR扩增获得的3个相互重叠的cDNA克隆覆盖了S基因,序列比对结果表明:PEDV CH/JL株S基因与CV777、Brl/87、JS、KPEDV和Chinju99毒株S基因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6.97%、96.87%、96.41... 以猪流行性腹泻病毒CH/JL毒株的RNA为模板,通过RT-PCR扩增获得的3个相互重叠的cDNA克隆覆盖了S基因,序列比对结果表明:PEDV CH/JL株S基因与CV777、Brl/87、JS、KPEDV和Chinju99毒株S基因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6.97%、96.87%、96.41%、94.02%和93.93%,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6.17%、95.88%、96.10%、92.36%和92.05%;分子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PEDV CH/JL株S基因与JS毒株S基因亲缘关系最近,处于同一群。利用DNAstar Protean程序预测了PEDV CH/JL株S蛋白一个抗原表位区(83-276aa),将其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GEX-6p-1后转化E.coliBL21(DE3)感受态细胞,在终浓度1.0mmol/L的IPTG诱导下获得了表达,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预测的抗原表位区GST融合蛋白能与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多克隆抗血清反应,提示该抗原表位区含有线性抗原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 s基因 序列分析 线性抗原表位
下载PDF
广西1985年~2008年IBV分离株S1基因高变区Ⅰ和N基因的序列和系统进化分析 被引量:16
7
作者 磨美兰 李孟 +6 位作者 韦正吉 陈秋英 范文胜 郎亚辉 黄柏成 韦平 韦天超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761-765,799,共6页
为了解广西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的纤突蛋白S1基因高变区Ⅰ(HVRⅠ)和核(N)蛋白基因变异情况及S1和N基因变异的相关性,本研究应用RT-PCR方法扩增了广西1985年~2008年的21株IBV的S1基因HVRⅠ和N基因,并进行了克隆、序列测定及分析。... 为了解广西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的纤突蛋白S1基因高变区Ⅰ(HVRⅠ)和核(N)蛋白基因变异情况及S1和N基因变异的相关性,本研究应用RT-PCR方法扩增了广西1985年~2008年的21株IBV的S1基因HVRⅠ和N基因,并进行了克隆、序列测定及分析。结果发现:广西存在着多种基因型IBV流行;广西IBV分离株S1基因存在广泛的点突变和插入现象;N基因序列存在氨基酸替代现象。21株IBV中12株在S1基因HVRⅠ和N基因遗传进化树中均归属相同群,其余毒株却归属不同的群。2005年分离的GX-NN5存在基因重组现象。以上结果表明了广西IBV毒株存在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现象,S1和N基因的变异不完全平行,有些毒株间的S1和N基因差异很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s1基因高变 N基因 系统进化分析 基因突变 基因重组
下载PDF
广西不同时期IBV分离株S1基因高变区Ⅰ的遗传变异分析 被引量:22
8
作者 韦正吉 韦平 +3 位作者 磨美兰 李孟 韦天超 李康然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26-132,共7页
对广西1985-2007年间分离到的22株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的S1基因高变区I(HVRI)进行序列测定,并与发表的其他IBV参考株及鸽子分离的冠状病毒株的基因序列进行比较和分析。系统进化关系显示毒株可分为5个基因群,其中有16个广西... 对广西1985-2007年间分离到的22株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的S1基因高变区I(HVRI)进行序列测定,并与发表的其他IBV参考株及鸽子分离的冠状病毒株的基因序列进行比较和分析。系统进化关系显示毒株可分为5个基因群,其中有16个广西分离株属第1群,它们与鸽子冠状病毒分离株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较高,与Massachusetts(Mass)型疫苗株的同源性较低。有15个分离株在33-34位和34~35之间分别有4个和3个氨基酸残基的插入,GX-NN6在33~34位和34~35位之间则均有4个氨基酸残基的插入;GX-YL1、GX-NN2与常用的Mass型疫苗株的亲缘关系最近,同属于第Ⅱ群;GX-G、GX-XD与日本同一时期分离的毒株JP Miyazaki 89亲缘关系最近,属于第Ⅲ群;GX-YL6、GX-NN7与欧洲毒株4/91亲缘关系较近,属于第V群。结果表明广西存在着多种类型IBV毒株的流行,毒株S1基因HVRI碱基的突变或插入比较普遍,可导致其氨基酸序列的变化,绝大部分毒株与目前常用的Mass型疫苗株的亲缘关系较低。同一时期的分离株同源性较高,但无明显的地域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分离株 s1基因高变I 序列测定 遗传变异 基因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前S基因区缺失突变发生机制的探讨 被引量:12
9
作者 蒋栋 许军 +5 位作者 李若冰 丛旭 费然 陈红松 魏来 王宇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17-324,共8页
检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和患者外周血内HBV前S区基因缺失突变的分子结构特点,探讨其发生机理。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从慢性乙肝患者和携带者血清中扩增出前S区基因片段,克隆、测序,分析缺失发生的结构特点,从而推测这些前S区基... 检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和患者外周血内HBV前S区基因缺失突变的分子结构特点,探讨其发生机理。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从慢性乙肝患者和携带者血清中扩增出前S区基因片段,克隆、测序,分析缺失发生的结构特点,从而推测这些前S区基因缺失突变的产生机制。从262例慢性乙肝患者和103例无症状HBV携带者体内扩增出前S区片段,共在30例患者和携带者中检测出多种前S区基因缺失突变,主要集中于前S1区的3′端和前S2区的5′端。其中有9例患者和携带者体内存在完全一样的nt3019~nt3201183bp的缺失突变,该缺失突变符合真核细胞mRNA剪接机制,在此位置上各基因型的序列高度保守。同时有另外两种缺失突变,即nt3019~nt3147129bp缺失、nt3019~nt310991bp缺失也符合该剪接机制。有23种缺失突变部分于重复序列之间,符合逆转录过程中的模板转换机制所导致的缺失。根据前基因组RNA预测出二级结构,仅部分缺失突变在RNA二级结构中对应于局部的结构。此结果表明:HBV在外界因素mRNA的剪接机制和内在因素聚合酶蛋白的功能特点的共同作用下,产生各种突变,不同的机制将导致不同类型的缺失突变。除真核细胞mRNA剪接机制外,逆转录过程中的模板转换是主要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s基因 缺失突变 发生机制 剪接机制 逆转录 模板转换
下载PDF
基于16SrRNA和16S-23SrRNA基因间隔区序列探讨陆生和水生螺原体菌株的系统发生关系 被引量:3
10
作者 毕可然 顾伟 +2 位作者 王文 阎斌伦 张晓君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6-101,共6页
采集江苏省养殖池塘内发病的中华绒螯蟹、克氏原螯虾和南美白对虾,利用已有螺原体16S rRNA和23S rRNA基因序列保守引物扩增并测序16S rRNA和16S-23S rRNA基因间隔区序列(ISRs).基于已获得的序列和GenBank中下载的螺原体序列分别进行同... 采集江苏省养殖池塘内发病的中华绒螯蟹、克氏原螯虾和南美白对虾,利用已有螺原体16S rRNA和23S rRNA基因序列保守引物扩增并测序16S rRNA和16S-23S rRNA基因间隔区序列(ISRs).基于已获得的序列和GenBank中下载的螺原体序列分别进行同源性比对,比对的结果分别利用PAUP软件和MrBayes软件提供的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法进行系统发生关系分析.分析结果是:所有淡水甲壳动物螺原体菌株Spiroplasma erio-cheiris(中华绒螯蟹)、Spiroplasmasp.CRAYFISH(克氏原螯虾)、Spiroplasmasp.SHRIMP(南美白对虾)严格聚为一支,并且与陆生兔扁虱螺原体(非凡螺原体)Spiroplasma mirum关系最近,而与中国报道的陆生植物螺原体菌株Spiroplasmasp.CR-1(油菜)、Spiroplasmasp.CNR-1(油菜)、Spiroplasmasp.CNR-2(油菜)、Spiroplasmasp.CAN-1(杜鹃花)、Spiroplasmasp.CRW-1(红花酢浆草)及昆虫螺原体菌株Spiroplasmasp.CH-1(蜜蜂)、Spiroplas-masp.M10(蜜蜂)关系较远,此外,3个淡水甲壳动物螺原体菌株与现今唯一报道的海水南美白对虾螺原体Spi-roplasma penaei系统发生关系也很远.因此,在螺原体属中,我国发现的淡水甲壳动物螺原体近缘种是非凡螺原体而不是我国陆生昆虫或植物螺原体及美洲的南美白对虾螺原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原体 16s RRNA基因 16s-23s rRNA基因间隔序列 系统发生关系
下载PDF
橐吾属药用植物5S rRNA基因间隔区序列与含HPAs植物的鉴别 被引量:5
11
作者 张勉 张达治 +2 位作者 许翔鸿 张婷 王峥涛 《中国天然药物》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1期38-40,共3页
目的对橐吾属Ligularia药用植物的5SrRNA基因间隔区序列进行测定,为含肝毒吡咯里西啶生物碱(HPAs)植物的鉴别提供分子依据。方法对12种橐吾属植物的5SrRNA区序列进行PCR扩增、测序,并运用CLUSTAL、MEGA等软件对所测序列进行了排序、对... 目的对橐吾属Ligularia药用植物的5SrRNA基因间隔区序列进行测定,为含肝毒吡咯里西啶生物碱(HPAs)植物的鉴别提供分子依据。方法对12种橐吾属植物的5SrRNA区序列进行PCR扩增、测序,并运用CLUSTAL、MEGA等软件对所测序列进行了排序、对比和分析。结果建立了12种橐吾属药用植物的5SrRNA区序列数据库,橐吾属植物在该区间具有显著的种间差异,替代数为3~53,变异位点数128个,信息位点数58个。结论含HPAs的橐吾属植物的5SrRNA区序列具有明显而稳定的特异性鉴别位点,可用作该类型植物鉴别的分子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橐吾属 5s rRNA序列 含HPAs植物 分子鉴别 5srRNA基因
下载PDF
东北虎粪细菌区系的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 被引量:15
12
作者 图雅 朱伟云 陆承平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71-674,共4页
为研究东北虎粪微生物区系建立了东北虎粪细菌的16S rDNA文库.通过EcoRⅠ和HindⅢ分别对阳性克隆进行酶切分析,从东北虎的16S rDNA文库中分别获得了15个具有酶切差异的克隆.BLAST分析结果显示,在15个克隆中,10个克隆与梭菌属成员有97%... 为研究东北虎粪微生物区系建立了东北虎粪细菌的16S rDNA文库.通过EcoRⅠ和HindⅢ分别对阳性克隆进行酶切分析,从东北虎的16S rDNA文库中分别获得了15个具有酶切差异的克隆.BLAST分析结果显示,在15个克隆中,10个克隆与梭菌属成员有97%以上的同源性,其中有6个序列与诺维梭菌A型(Clostridium novyi type A)有99%的同源性,为诺维梭菌A型;4个序列与猪粪细菌RT-18B(Swine manure bacterium RT-18B)有97%的同源性,为消化链球菌属(Peptostreptococcus)成员.其它序列与GenBank中登录的序列同源性低于97%,为5种未培养细菌,其中4种16S rRNA基因序列分别与Clostridium pascui 、破伤风梭菌E88(Clostridium tetani E88)、梭菌(Clostridium sp.)14505及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perfringens)有94%~95%的相似性.第5种与肉杆菌(Carnobacterium sp.)R-7279株有94%的同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虎粪微生物 16s rDNA基因序列 克隆文库 系统进化树
下载PDF
HBV-DNA高水平孕妇的HBV前S和S区基因突变及基因分型 被引量:2
13
作者 尹玉竹 张培珍 +2 位作者 章钧 周瑾 侯红瑛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9-43,共5页
【目的】研究HBV-DNA高水平孕妇的HBV前S(前S1和前S2)及S区的基因突变模式和基因分型,为从病毒因素探讨HBV母婴传播免疫阻断失败提供实验基础。【方法】选取血清HBsAg阳性且HBV-DNA≥105 IU/mL的孕妇41例,提取血清HBV DNA,靶向设计HBV... 【目的】研究HBV-DNA高水平孕妇的HBV前S(前S1和前S2)及S区的基因突变模式和基因分型,为从病毒因素探讨HBV母婴传播免疫阻断失败提供实验基础。【方法】选取血清HBsAg阳性且HBV-DNA≥105 IU/mL的孕妇41例,提取血清HBV DNA,靶向设计HBV各基因型的前S及S区通用引物,经PCR扩增测序进行序列分析,检测和分析前S及S区基因的突变情况,并进行基因分型。【结果】①在41例样本中,共有29例(70.73%)样本存在前S1、前S2及S区基因突变,突变方式以碱基置换为主;前S1、前S2及S区基因的突变频率分别为8.96%、9.88%和3.24%,前S1和前S2区的突变频率显著高于S区(P<0.05)。②对41例样本根据S区点突变的特点进行基因分型及同源树簇集分析,结果B基因型22例,C基因型19例,两基因型在全S区的基因突变频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两基因型分别形成独立的簇集,簇集间同源性<90%,但簇集内B、C两个基因型的同源性分别达96%和95%。【结论】①HBV-DNA高水平孕妇的HBV前S及S区的基因突变普遍存在,突变形式以碱基置换为主,突变频率以前S1和前S2区常见,S区则相对稳定;②不同HBV基因型间同源性差异较大,按HBV不同基因型分别进行前S和S区基因突变模式的分析将更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HBV-DNA定量 ss基因 基因突变 基因
下载PDF
HBsAb阳性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HBV PreS-S区基因突变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郭燕 蔡斌 +4 位作者 段勇 景媛媛 白珉 现红斌 巩晗实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7年第4期16-20,共5页
目的分析血清HBsAb阳性的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HBV PreS-S区基因变异,初步探讨该特殊感染模式的发生机制。方法使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 PCR),对陕西省血液中心保存的38份HBsAb阳性隐匿性乙肝病毒感染(OBI)血清样本进行HBVPreS-... 目的分析血清HBsAb阳性的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HBV PreS-S区基因变异,初步探讨该特殊感染模式的发生机制。方法使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 PCR),对陕西省血液中心保存的38份HBsAb阳性隐匿性乙肝病毒感染(OBI)血清样本进行HBVPreS-S基因片段扩增并测序,确定基因型和血清型,并与对应基因型HBsAg阳性野毒株序列进行比对。结果 38份HBsAb阳性OBI血清样本中,11份成功扩增出目的基因,其中8份测序成功。C基因型5份,其中1份为血清型adw,4份为血清型adr;B基因型3份,全部为血清型adw。OBI毒株PreS-S区,PreS-S免疫反应区以及亲水区(MHR)氨基酸变异率均显著高于对应野毒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vs 0.8%,X^2=40.23,3.2%vs0.3%,X^2=52.13;3.6%vs 0.6%,X^2=10.25,均P<0.01),"α"抗原决定簇检测到I126T,Q129R,M133T,F134I,D1.44E,G145K突变。C基因型PreS-S区氨基酸变异率高于B基因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5%vs 1.2%,X^2=15.98,P<0.01);而其MHR,"α"抗原决定簇以及PreS-S免疫反应区氨基酸突变率虽均高于B基因型,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分别是4.7%vs 1.7%,X^2=2.96;3.6%vs 2.9%,X^2=0.25;4.1%vs 2.3%,X^2=3.59,均P>0.05)。结论 OBI毒株PreS-S区,尤其是PreS-S免疫反应区氨基酸发生较多变异,可能改变了病毒的免疫原性,造成免疫逃逸,从而导致HBsAbP阳性OBI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匿性乙肝病毒感染 HBVPress 基因变异
下载PDF
蓝舌病毒HbC_3株S7基因5′非编码区序列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桂亦瑞 董长垣 +2 位作者 陈晓 张蔚英 刘军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06-210,共5页
根据已发表的蓝舌病毒(bluetonguevirus,BTV)10型标准株S7基因设计合成一对与其5′ NCR(non codingregion)序列同源的引物,经反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RT PCR)扩增出HbC3株和10型标准株长度分别为277bp和290bp的S7基因5′非编码区cDNA片段,... 根据已发表的蓝舌病毒(bluetonguevirus,BTV)10型标准株S7基因设计合成一对与其5′ NCR(non codingregion)序列同源的引物,经反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RT PCR)扩增出HbC3株和10型标准株长度分别为277bp和290bp的S7基因5′非编码区cDNA片段,以建立起dsRNA体外扩增系统.将扩增的BTV HbC3毒株的S7基因5′非编码区片段通过粘端连接克隆到pUCm T载体中,用PCR技术和限制性内切酶分析鉴定,表明获得重组质粒pUCm T BTV HbC3 S7.通过核苷酸序列分析方法分别将2个毒株的S7基因5′非编码区与呼肠孤病毒 3(reovirus 3)型比对,发现BTV HbC3株与呼肠孤病毒 3L2基因5′非编码区基因具有完全的同源性.将BTV HbC3毒株接种在不同细胞系如猴肾传代细胞(Vero)、人肝癌细胞(Hep 3B)和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等细胞株上,比较BTV HbC3在不同种系细胞上的增殖特征,并且用双向免疫扩散试验证实BTV HbC3和BTV 10型之间的血清学关系.结合本实验室的研究结果提示BTV HbC3株可能是蓝舌病毒的一个新的基因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舌病毒 s7基因 克隆 基因 非编码 序列分析 呼肠孤病毒科
下载PDF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和抗体双阳性者中病毒S区基因序列分析 被引量:12
16
作者 辜文洁 林京香 +3 位作者 王佑春 张华远 蓝海云 李河民 《中国病毒学》 CSCD 2001年第4期321-324,共4页
为了解乙肝病毒 (HBV)表面抗原和抗体双阳性患者中病毒的基因型及其HVBS区是否有变异。用放射免疫试剂检测HBsAg阳性样品中的抗 HBs抗体 ,用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双阳性样品中的HBVDNA ,然后对阳性样品进行克隆和基因序列分析 ,并将所得... 为了解乙肝病毒 (HBV)表面抗原和抗体双阳性患者中病毒的基因型及其HVBS区是否有变异。用放射免疫试剂检测HBsAg阳性样品中的抗 HBs抗体 ,用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双阳性样品中的HBVDNA ,然后对阳性样品进行克隆和基因序列分析 ,并将所得序列与HBV不同基因型的代表株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 389例HBsAg阳性样品中有 10例为抗HBs抗体阳性 ;该 10例双阳性样品中有 5例为HBVDNA阳性 ;序列分析显示该 5株HBV均为B基因型 ,其中 4株为adw亚型 ,1株为adr亚型 ;其中有 2株在S区的“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基因 变异 HBV表面抗原阳性 表面抗体阳性 s
下载PDF
兰州地区献血者人群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S区基因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潘登 张支凤 +5 位作者 吴康乐 秦龑丽 杨树龙 蒋淼 方琴 何爽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19年第2期137-141,共5页
目的了解兰州地区无偿献血者乙肝病毒的感染情况,分析其S区基因的特征,探明本地区实行核酸筛查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为HBV感染的监测策略提供重要依据,持续改进血液筛查方法,降低经输血传播HBV的风险。方法对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集到... 目的了解兰州地区无偿献血者乙肝病毒的感染情况,分析其S区基因的特征,探明本地区实行核酸筛查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为HBV感染的监测策略提供重要依据,持续改进血液筛查方法,降低经输血传播HBV的风险。方法对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集到献血者标本采用ELISA进行HBsAg筛查,将HBsAg(+)标本进行中和试验,对中和试验阳性和HBsAg(-)/HBV DNA(+)标本进行核酸提取,然后按照HBV/HCV/HIV-1 3项目分项做核酸病毒检测,再对HBV核酸检测阳性标本做S区基因分型,运用Mega 5.0将HBV S基因分型的结果做系统进化树,并分析其S区的氨基酸序列的变异。结果本次共筛查108 244份血液标本,HBsAg阳性率为0.34%;NAT检测108 045份,共有HBV DNA反应性标本32份,流行率为1∶3 376 (32/108 045);中和试验有63份标本检测,其中40份为阳性,中和阳性率为63.5%。40份中和试验为阳性的标本中,26份标本成功测通S区基因,其分型结果为C型26例;32份HBV DNA反应性标本中,11份成功测通S区基因序列,其分型结果为C型9例、D型2例。分析ELISA与NAT之间在S区的氨基酸序列的差异性,发现主要的突变位点是sV126 L/T/I,sT148L/V,sC149F/V,sA159G/D,sR160D/K和sW163/G/R,而sV168A/K位点可能是本地区的潜在突变位点。结论兰州地区献血者HBV S区流行株C和D,以C基因型为主,其氨基酸序列存在多个位点的变异,这些变异受基因型的影响,这些变异序列为血液筛查策略和筛查试剂的选择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州 献血者 乙型肝炎病毒 基因 s突变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S区基因变异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8
作者 荣义辉 辛绍杰 《肝脏》 2013年第11期779-781,共3页
乙型肝炎病毒(HBV)为一嗜肝细胞DNA病毒,不仅可以引起隐匿性、急性和慢性病毒性肝炎,还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虽然通过对HBV和宿主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已经发展了有效的预防疫苗和多种抗病毒药物,但HBV感染仍是世界... 乙型肝炎病毒(HBV)为一嗜肝细胞DNA病毒,不仅可以引起隐匿性、急性和慢性病毒性肝炎,还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虽然通过对HBV和宿主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已经发展了有效的预防疫苗和多种抗病毒药物,但HBV感染仍是世界范围内的公共健康问题[1-2]。本文针对HBV S基因的结构和功能上,以及目前关注较多的免疫逃逸、隐匿性肝炎和耐药突变引起方面S基因变异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s基因变异 HBV感染 慢性病毒性肝炎 s基因变异 肝细胞癌 DNA病毒 抗病毒药物
下载PDF
16S-23S rRNA间区基因RFLP用于病原菌区分 被引量:3
19
作者 温杰 刘毅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5年第4期276-279,共4页
[目的]探讨16S-23SrRNA间区基因RFLP用于临床常见病原菌区分的可能性。[方法]183株临床分离来的细菌经荧光PCR扩增后进行不完全限制性酶切,产物进行毛细管电泳。[结果]所有细菌的酶切产物经毛细管电泳后,不同细菌产生不同的RFLP谱图,互... [目的]探讨16S-23SrRNA间区基因RFLP用于临床常见病原菌区分的可能性。[方法]183株临床分离来的细菌经荧光PCR扩增后进行不完全限制性酶切,产物进行毛细管电泳。[结果]所有细菌的酶切产物经毛细管电泳后,不同细菌产生不同的RFLP谱图,互相之间能够明显区分。[结论]该方法可以将临床常见病原菌准确区分到种的程度,极有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6s-23s rRNA间基因 病原茵 聚合酶链反应(PCR) 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S区基因突变与肝细胞癌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
作者 黄相丽 黄象娟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14-115,共2页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s基因突变 肝细胞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