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深孔爆破预裂厚硬顶板在沿空留巷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
作者 侯晓琛 《山西冶金》 CAS 2023年第7期71-73,共3页
为了解决传统爆破卸压过程中造成的破碎区范围深度浅、范围广的问题,提出了聚能爆破切顶卸压的方法,利用数值模拟软件对聚能爆破的炮孔间距、炮孔直径、径向不耦合系数等参数进行了研究,最终确定最佳炮孔间距为1.2 m、炮孔直径为70 mm... 为了解决传统爆破卸压过程中造成的破碎区范围深度浅、范围广的问题,提出了聚能爆破切顶卸压的方法,利用数值模拟软件对聚能爆破的炮孔间距、炮孔直径、径向不耦合系数等参数进行了研究,最终确定最佳炮孔间距为1.2 m、炮孔直径为70 mm、径向不耦合系数为1.6。对模拟结果进行工业化试验发现,经过聚能爆破,巷道顶板下沉量及两帮移近量有了明显的降低,达到了弱化顶板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聚能爆破 炮孔间距 围岩变形
下载PDF
华北地区GPS地壳应变能密度变化率场及其构造运动分析 被引量:32
2
作者 许才军 董立祥 +2 位作者 施闯 李延兴 胡新康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97-506,共10页
利用GAMIT软件将华北地区GPS地壳形变监测网 1 995、1 996及 1 999年 3期观测数据同全球IGS跟踪站资料进行了统一处理 ,并采用基线向量单天解及其全协方差矩阵和武汉大学PowerAdjVer3 .0软件在ITRF97框架下进行了GPS网整体平差 ,得出了... 利用GAMIT软件将华北地区GPS地壳形变监测网 1 995、1 996及 1 999年 3期观测数据同全球IGS跟踪站资料进行了统一处理 ,并采用基线向量单天解及其全协方差矩阵和武汉大学PowerAdjVer3 .0软件在ITRF97框架下进行了GPS网整体平差 ,得出了相对于欧亚板块的水平运动速度场 ;进一步利用GPS速度场计算华北地区GPS地壳应变率场及应变能密度变化率场 .GPS结果表明 :华北地区现以 (3— 1 2mm/a)± 3 .4mm/a速度相对于稳定的欧亚板块向东或东南方向运动 ;唐山—河间—磁县是一个压缩活动边界 ,大同—太原则是一拉张活动边界 ,呈略带右旋的拉张运动 ;北京—天津—渤海湾地区 ,以及邢台地区是高剪应变率地区 ;张家口—北京—天津—渤海湾地区 ,以及济南地区是高应变能密度变化率地区 ,地壳积累能量高 ,且渤海湾地区处于面膨胀变化率正、负值过渡带 ,那里可能存在与地震危险性有关的应变能积累背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地壳形变 应变能密度变化率 地震 华北地区 全球定位系统 地质构造
下载PDF
RC剪力墙地震损伤试验研究 被引量:30
3
作者 郑山锁 侯丕吉 +3 位作者 李磊 王斌 于飞 张宏仁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51-59,共9页
为了研究地震作用下RC剪力墙的损伤演化过程,通过改变轴压比、边缘配箍、混凝土强度和加载方式,对9榀RC剪力墙试件进行单调与低周反复加载试验,考察试件经历不同次数循环加载后其损伤及其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从损伤的角度分析不同设计... 为了研究地震作用下RC剪力墙的损伤演化过程,通过改变轴压比、边缘配箍、混凝土强度和加载方式,对9榀RC剪力墙试件进行单调与低周反复加载试验,考察试件经历不同次数循环加载后其损伤及其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从损伤的角度分析不同设计参数及加载方式对试件荷载-位移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强度和刚度退化、变形能力、累积滞回耗能等的影响,同时探讨试件残余变形与位移幅值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循环次数和位移幅值的增加,试件损伤逐渐累积,使其刚度、强度逐渐退化,耗能能力以及极限变形能力不断降低;变幅循环加载下试件的损伤发展呈先缓后急的特点,而常幅循环加载下试件的损伤演化过程较为缓慢,损伤发展速率较为平稳。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建立能够描述RC剪力墙损伤程度的地震损伤模型,揭示损伤对RC剪力墙力学性能的影响提供试验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筋混凝土剪力墙 损伤 强度衰减 刚度退化 累积滞回耗能 变形 残余变形
下载PDF
带缝钢板阻尼器受力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19
4
作者 孔子昂 王涛 施唯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1-22,共12页
对4组弯曲单元宽厚比小于5的带缝钢板阻尼器进行了低周往复拟静力试验,研究其力学特性和耗能能力,利用试验结果检验了现有阻尼器的刚度和强度设计公式。建立有限元模型模拟阻尼器破坏的全过程,通过参数分析研究了带缝钢板阻尼器的延... 对4组弯曲单元宽厚比小于5的带缝钢板阻尼器进行了低周往复拟静力试验,研究其力学特性和耗能能力,利用试验结果检验了现有阻尼器的刚度和强度设计公式。建立有限元模型模拟阻尼器破坏的全过程,通过参数分析研究了带缝钢板阻尼器的延性系数、损伤发展机制、超强系数及累积耗能和累积塑性变形。研究表明:带缝钢板阻尼器具有稳定的平面内力学性能、低周疲劳性能和较强的耗能能力,等效黏滞阻尼系数约为0.5;阻尼器延性较好,当弯曲单元高宽比“不小于4时,延性系数受其影响较小,因此不应采用α小于4的阻尼器;带缝钢板阻尼器的超强系数在2.30~2.96之间;累积塑性变形角与d成正比、标准累积塑性耗能率与α成反比,提出的公式可用于指导消能减霹结构设计和阳屁器诜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缝钢板阻尼器 延性系数 超强系数 累积塑性变形 标准累积塑性耗能率
下载PDF
汶川Ms8.0地震前的区域垂直形变背景 被引量:3
5
作者 塔拉 陈阜超 +2 位作者 郭良迁 陈聚忠 薄万举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3,21,共4页
根据1951年以来的水准观测资料和1999—2007年的GPS观测资料计算得到的地壳垂直形变速率,研究了青藏块体和华南块体不同时间段的垂直形变特征,以及形变与汶川8.0级地震孕育发生的关系。结果显示,汶川8.0级地震发生在垂直形变强烈上升区... 根据1951年以来的水准观测资料和1999—2007年的GPS观测资料计算得到的地壳垂直形变速率,研究了青藏块体和华南块体不同时间段的垂直形变特征,以及形变与汶川8.0级地震孕育发生的关系。结果显示,汶川8.0级地震发生在垂直形变强烈上升区的形变速率梯度带上;大震孕育过程的应变能积累与印度板块-欧亚板块相互碰撞有关;与位于两个板块碰撞前缘的青藏块体在南北向强烈挤压,形成垂直方向隆升,物质向东和东南迁移过程相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形变 形变场演化 上升区 垂直形变梯度带 应变能积累
下载PDF
泡沫金属夹芯梁在重复冲击下的动态响应 被引量:5
6
作者 朱凌 郭开岭 +1 位作者 余同希 李应刚 《爆炸与冲击》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36-46,共11页
为了研究重复冲击载荷作用下泡沫金属夹芯梁的动态响应,采用Abaqus数值仿真软件,基于可压碎泡沫模型(crushable foam),建立了泡沫金属夹芯梁遭受楔形质量块冲击的有限元模型。通过将仿真获得的夹芯梁上下面板最终挠度与重复冲击实验结... 为了研究重复冲击载荷作用下泡沫金属夹芯梁的动态响应,采用Abaqus数值仿真软件,基于可压碎泡沫模型(crushable foam),建立了泡沫金属夹芯梁遭受楔形质量块冲击的有限元模型。通过将仿真获得的夹芯梁上下面板最终挠度与重复冲击实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仿真方法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了泡沫金属夹芯梁在楔形质量块重复冲击作用下的变形模式、加卸载过程以及能量耗散特性。结果表明,在重复冲击载荷作用下,夹芯梁的变形不断累积,上面板主要出现局部凹陷和整体弯曲,而芯层则是局部压缩,下面板表现为整体弯曲。在重复加卸载过程中,加卸载刚度随着冲击次数的增加而增大。随着冲击次数的增加,上面板和芯层的能量吸收增量不断减小,而下面板的能量吸收增量不断增加,且最终均趋于稳定。泡沫金属夹芯梁的塑性变形能增量不断减小,而回弹系数随着冲击次数逐渐增加,最后趋于稳定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沫金属夹芯梁 重复冲击 动态响应 变形累积 能量吸收
下载PDF
斜坡临滑形变能释放与滑体起程速度关系的探讨 被引量:3
7
作者 潘岳 王志强 戚云松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2122-2128,共7页
斜坡内聚集的巨大剪切形变能在临滑时释放,坡体能量释放率具有力的量纲,在坡体能量释放率幅值大于锁固段潜滑带抗剪强度幅值的情况下,坡体临滑释放的形变能将大于潜滑带岩体破裂需要的能量,所大于的部份将转变成滑体动能,滑动为剧动式滑... 斜坡内聚集的巨大剪切形变能在临滑时释放,坡体能量释放率具有力的量纲,在坡体能量释放率幅值大于锁固段潜滑带抗剪强度幅值的情况下,坡体临滑释放的形变能将大于潜滑带岩体破裂需要的能量,所大于的部份将转变成滑体动能,滑动为剧动式滑坡;反之,则为缓动式滑坡。剧动式滑坡横截面上的弹冲速度与该点切应力的大小成正比。潜滑面附近坡体介质的切应力和切应变能密度最大,滑动时获得的弹冲速度也最大。导得蕴涵丰富信息量的斜坡弹性势能变化率曲线及其表达式,通过解析及Matlab图解形式对坡体的形变能聚集、临滑形变能释放量及其与滑体启动速度、启动方式进行了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能 形变能释放 剧动式滑坡 启程速度 缓动式滑坡
下载PDF
多层规则钢框架连体结构动力响应机理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包恩和 黄美玲 +1 位作者 曹邕生 张研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3期79-84,91,共7页
为了研究不同强度和刚度多层规则钢框架连体结构动力响应机理,以基本周期、首层剪重比为主要参数建立3个不同强度和刚度多层规则钢框架单体模型,各单体模型通过不同强度的连接构件在结构不同位置(顶层、4层)连接建立3个连体模型,对各模... 为了研究不同强度和刚度多层规则钢框架连体结构动力响应机理,以基本周期、首层剪重比为主要参数建立3个不同强度和刚度多层规则钢框架单体模型,各单体模型通过不同强度的连接构件在结构不同位置(顶层、4层)连接建立3个连体模型,对各模型进行弹塑性时程分析,探讨各模型动力反应。分析结论如下:1各连体模型的层间位移分布和各部位的塑性变形能量分布,在连体模型强侧相对单体模型有减小趋势,连体模型的强侧有一定连接效果;而连体模型的弱侧相对单体模型有减有增,连接效果不明显;2连体模型总体塑性变形能量和柱、梁以及连接构件等的塑性损伤程度受连接构件连接位置的影响,连接构件在中间层连接时明显大于连接构件在顶层连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体结构 连接构件 塑性变形能量 累积塑性延性比
下载PDF
殿后锁固坡体剪断边坡变形能释放与滑体起动速度关系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潘岳 李爱武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522-1530,共9页
通过对锁固坡体应力场和位移场所作的能量分析表明:在殿后锁固坡体厚度大,且为坚硬岩体构成的情况下,中、后部坡体在巨大推力作用下边坡系统聚集了巨大的剪切变形能,使殿后锁固坡体被剪断,边坡系统临滑时释放的剪切变形能远大于潜滑带... 通过对锁固坡体应力场和位移场所作的能量分析表明:在殿后锁固坡体厚度大,且为坚硬岩体构成的情况下,中、后部坡体在巨大推力作用下边坡系统聚集了巨大的剪切变形能,使殿后锁固坡体被剪断,边坡系统临滑时释放的剪切变形能远大于潜滑带岩体破裂需要的能量,所超过的变形能部份,将转换为滑体弹冲的动能,造成剧动式滑坡。推导蕴涵丰富信息量的殿后锁固坡体剪切变形能变化率曲线及其表达式,通过该曲线和锁固坡体潜滑带荷载–变形曲线,用直观的几何方式对边坡系统的剪切变形能聚集、临滑变形能释放量与滑体起程弹冲速度关系进行阐述,并给出滑体弹冲速度算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工程 锁固段 聚能 变形能释放 剧动式滑坡 起动速度 弹冲效应
下载PDF
方钢管混凝土柱塑性变形性能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徐培蓁 聂瑞锋 叶列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09-614,622,共7页
提出了允许部分柱屈服的混合型屈服机制,允许部分方钢管混凝土柱屈服耗能,但要求柱不丧失承载力以避免层倒塌,为考察方钢管混凝土柱屈服后的力学性能,对方钢管混凝土柱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力学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分析了轴压比、含... 提出了允许部分柱屈服的混合型屈服机制,允许部分方钢管混凝土柱屈服耗能,但要求柱不丧失承载力以避免层倒塌,为考察方钢管混凝土柱屈服后的力学性能,对方钢管混凝土柱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力学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分析了轴压比、含钢率、长细比等参数对方钢管混凝土柱滞回曲线、刚度曲线、延性系数、塑性变形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方钢管混凝土柱屈服后承载力无明显下降,具有良好的延性和耗能能力,且随含钢率的增加,钢管混凝土柱的耗能能力和塑性变形能力提高;而随轴压比和长细比的增大,钢管混凝土柱的耗能能力和塑性变形能力却相应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钢管混凝土柱 低周反复荷载 耗能能力 延性系数 累积塑性变形
下载PDF
变形储能对高强度船板钢γ→α相变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沈斌 黄潮滨 +2 位作者 孙彩娜 张梅 张恒华 《上海金属》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5-19,共5页
利用Gleeble-3500热/力模拟试验机研究了形变对高强度船板钢γ→α相变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变形储能的引入,使γ→α相变驱动力上升,进而改变γ→α相变温度,变形储能越大,γ→α相变温度升高越多。高强度船板钢冷却前受到的变形量越... 利用Gleeble-3500热/力模拟试验机研究了形变对高强度船板钢γ→α相变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变形储能的引入,使γ→α相变驱动力上升,进而改变γ→α相变温度,变形储能越大,γ→α相变温度升高越多。高强度船板钢冷却前受到的变形量越大,变形储能越大,铁素体的形核率越高,相变结束后铁素体的晶粒尺寸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强度船板钢 变形储能 γ→α相变 形核率 细化晶粒
下载PDF
单轴压缩下不同煤岩组合体峰前、峰后变形能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兰永伟 高红梅 +2 位作者 张国华 李兴伟 朱文博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35-141,共7页
为探讨不同煤岩组合形式、不同组合单元对组合体峰前、峰后变形能影响,分别对不同比例条件下的组合体进行单轴压缩实验。结果表明,细砂岩-粗砂岩-煤组合体比细砂岩-煤-粗砂岩组合体峰前、峰后变形能变化大;组合单元满足一定高度比例下,... 为探讨不同煤岩组合形式、不同组合单元对组合体峰前、峰后变形能影响,分别对不同比例条件下的组合体进行单轴压缩实验。结果表明,细砂岩-粗砂岩-煤组合体比细砂岩-煤-粗砂岩组合体峰前、峰后变形能变化大;组合单元满足一定高度比例下,组合体峰积聚变形能或峰后消耗的变形能存在最大值。同一类型不同比例的组合体,在粗砂岩、细砂岩所占高度比相等,并在20%、25%、33%、40%、50%、60%间变化。各对应高度比下组合单元煤所占高度比相等条件下,细砂岩-煤-粗砂岩组合体,细砂岩所占高度比是决定组合体峰前积聚变形能的主要因素,峰后消耗的变形能受细砂岩、粗砂岩所占高度比交替影响;细砂岩-粗砂岩-煤组合体,峰前积聚变形能受细砂岩、粗砂岩所占高度比交替影响,粗砂岩所占高度比是决定组合体峰后消耗变形能的主要因素。该结果为峻德煤矿井下开采设计及开采过程中的冲击地压防治研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岩组合体 组合比例 峰前积聚变形能 峰后消耗变形能
下载PDF
倾斜矢量图正常年变化破坏的机理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何翔 《地壳形变与地震》 CSCD 1993年第1期62-68,共7页
根据云南省楚雄、永胜台的倾斜矢量图在强震前正常年变化被破坏的事实,探讨了矢量图面积异常与地震的关系。认为矢量图所围面积的变化与地下水的作用固然有一定的关系,而起决定作用的是地震前应变积累的程度。倾斜矢量图面积的减小可以... 根据云南省楚雄、永胜台的倾斜矢量图在强震前正常年变化被破坏的事实,探讨了矢量图面积异常与地震的关系。认为矢量图所围面积的变化与地下水的作用固然有一定的关系,而起决定作用的是地震前应变积累的程度。倾斜矢量图面积的减小可以作为预报的一项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前兆 矢量图 年变化 能量 变化
下载PDF
新型轻钢加层节点累积耗能性能试验研究
14
作者 赵少伟 裴文博 +1 位作者 张波 代东辉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 CAS 2013年第4期255-259,共5页
为了研究轻钢加层节点的累积耗能性能,设计制作了4种不同形式的轻钢结构加层节点,分别对其进行拟静力试验,并分析其破坏现象、滞回性能、强度退化及累积塑性变形率.结果表明:与传统植筋节点相比,3个新型节点均能有效控制结构裂缝的开展... 为了研究轻钢加层节点的累积耗能性能,设计制作了4种不同形式的轻钢结构加层节点,分别对其进行拟静力试验,并分析其破坏现象、滞回性能、强度退化及累积塑性变形率.结果表明:与传统植筋节点相比,3个新型节点均能有效控制结构裂缝的开展,外包钢强化节点延缓节点承载力的降低最有效;外包钢强化节点的累积耗能能力提高了115%,碳纤维强化节点和连接形式转化节点的累积耗能能力提高30%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钢结构加层 拟静力试验 强度退化 累积塑性变形率 累积耗能
下载PDF
利用应变能积累分析方法估计鲁冀豫交界区地震活动趋势
15
作者 石玉燕 颜启 +1 位作者 周翠英 张坤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05年第3期18-23,共6页
利用应变能积累分析方法对冀鲁豫交界区历史地震活动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认为该区目前处于地震活跃时段后期的能量剩余释放阶段,在此期间将以中等或中强地震活动为主,估计发生M≥7地震可能性很小。由现代地震活动特点分析认为,目前研究区... 利用应变能积累分析方法对冀鲁豫交界区历史地震活动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认为该区目前处于地震活跃时段后期的能量剩余释放阶段,在此期间将以中等或中强地震活动为主,估计发生M≥7地震可能性很小。由现代地震活动特点分析认为,目前研究区处于应变能积累-释放过程中的释放阶段后期,剩余能量较少,估计未来几年内该区发生M≥5较强地震的可能性不大,但不排除发生中等或稍强地震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变能积累 分析方法 地震活动
下载PDF
考虑顶底板夹持作用的冲击地压孕灾机制试验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李海涛 刘军 +3 位作者 赵善坤 蔡来生 齐庆新 孔令海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2951-2958,共8页
冲击地压的孕育和发生除应当具有足够能量源之外,能量的有效积聚同样至关重要。通过设计位移控制的夹持试验还原顶底板对煤层的约束作用,结果表明:岩石试块在轴向压力的作用下存在对于煤试块的闭锁作用,具体表现为加载端与中部监测点的... 冲击地压的孕育和发生除应当具有足够能量源之外,能量的有效积聚同样至关重要。通过设计位移控制的夹持试验还原顶底板对煤层的约束作用,结果表明:岩石试块在轴向压力的作用下存在对于煤试块的闭锁作用,具体表现为加载端与中部监测点的位移不同步,该机制能够形成有效的能量积聚。同时,加载过程中煤试块局部位置表现出类似于纵波的变形传导现象,而较大轴压下出现的应力突然调整即为该现象的剧烈表现形式。研究指出,顶底板对于煤层的闭锁作用及煤层自身的变形传导对冲击地压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现场实践表明,在近顶底板位置实施配合表面活性剂的高压注水,能够有效弱化接触面摩擦因数,实现煤壁深处变形能的可控释放,降低冲击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夹持作用 冲击地压 闭锁作用 变形传导 摩擦因数 能量积聚
下载PDF
综放工作面聚能爆破切顶卸压护巷技术应用 被引量:6
17
作者 于志慧 《江西煤炭科技》 2020年第1期8-10,13,共4页
为保证镇城底矿28116工作面南一下组回风下山的稳定,基于切顶卸压护巷技术,分析了工作面切顶卸压前后的巷道受力情况,提出了针对巷道顶板进行切顶卸压,切断悬臂梁结构,防止应力传递到巷道中;并根据工作面具体参数确定了聚能爆破炮孔布... 为保证镇城底矿28116工作面南一下组回风下山的稳定,基于切顶卸压护巷技术,分析了工作面切顶卸压前后的巷道受力情况,提出了针对巷道顶板进行切顶卸压,切断悬臂梁结构,防止应力传递到巷道中;并根据工作面具体参数确定了聚能爆破炮孔布置位置及爆破技术参数,共确定聚能爆破孔170个,辅助孔169个;在现场作业时,采用了锚索补强支护,切顶卸压后并针对南一下组回风下山顶巷道变形量及顶板离层量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变形量较小且可以保证南一下组回风下山巷道安全稳定。切顶卸压技术有效地提高资源回收率,为矿井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安全效益,为类似矿井工作面提供了借鉴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能爆破 切顶卸压 巷道 变形量 监测
下载PDF
宁煤金凤煤矿011810工作面110工法技术应用
18
作者 张强 赵俊 周光 《工程建设(维泽科技)》 2019年第5期141-144,共4页
针对减少资源浪费,减少生产成本投入,增加经济效益,提高煤矿产能,神华宁煤集团引进切顶卸压自动成巷技术(以下简称110工法),在其下属单位金凤煤矿进行试验。利用恒阻大变形锚索对巷道顶板进行加强支护,控制顶板下沉,通过预裂钻孔双向聚... 针对减少资源浪费,减少生产成本投入,增加经济效益,提高煤矿产能,神华宁煤集团引进切顶卸压自动成巷技术(以下简称110工法),在其下属单位金凤煤矿进行试验。利用恒阻大变形锚索对巷道顶板进行加强支护,控制顶板下沉,通过预裂钻孔双向聚能爆破,将巷道顶板岩石切割,以矿山压力为动力将采空区矸石压下,利用采空区垮落碎胀的顶板矸石堆砌形成巷帮,使原有巷道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充分发挥矸石的自身承载作用,减少巷道变形,保证留巷效果。现场试验表明,金凤煤矿011810工作面的110工法技术应用,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10工法 恒阻大变形锚索 预裂切缝孔 双向聚能爆破
下载PDF
Energy analysis for damage and catastrophic failure of rocks 被引量:31
19
作者 XIE HePing 1,2,LI LiYun 2,1,JU Yang 2,PENG RuiDong 2 & YANG YongMing 2 1 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 610065,China 2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Coal Resources and Safe Mining,Beijing Key Laboratory of Fracture and Damage Mechanics of Rock and Concrete,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Beijing 100083,China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1年第S1期199-209,共11页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current state of studie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mechanisms of deformation and failure of rock materials were briefly reviewed from the viewpoint of energy.The main scope and the achieva...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current state of studie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mechanisms of deformation and failure of rock materials were briefly reviewed from the viewpoint of energy.The main scope and the achievable objectives of the energy-based research system were expatiated.It was validated by experiments that the damage process of rocks can be well described by the rock damage evolution equation established based on energy dissipation.It was found from the uniaxial compression and biaxial compression tests that only a small proportion of the total input energy in hard rocks is dissipated before peak load and a large proportion in soft rocks is dissipated before peak load.For both hard and soft rocks,the energy dissipated after peak load accounts for a greater proportion.More energy would be required for rock failure under equal biaxial compression than under unequal biaxial compression.The total absorbed energy is different for rock failure under high-rate loading and low-rate loading.More fragmented failure pattern usually corresponds to higher energy absorption.The mesoscopic analysis on the damage and failure of bedded salt rocks showed that the energy dissipation is prominent and the total absorbed energy for rock failure is low when cracks propagate in the weak mud interlayer while it is contrary when cracks propagate in the salt rock.The energy accumulation,transfer,dissipation and release during the failure process of tunnel with impending failure under disturbance were analyzed theoretically based on the elastoplastic mechanics theory.Furthermore,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energy dissipation and energy release of fractured rocks under unloading was simulated numerically.It was demonstrated that energy is likely to be released from the weakest surface under compression,which triggers the global failure of rock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CK deformation failure energy accumulATION energy DISSIPATION energy release
原文传递
急倾斜巨厚煤层组开采煤岩体联动诱冲机制与防冲调控 被引量:2
20
作者 崔峰 张随林 +4 位作者 来兴平 陈建强 贾冲 冯港归 孙敬轩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3226-3241,共16页
针对急倾斜巨厚煤层组开采时岩柱及顶板悬空致使动力灾害严重的现状,综合运用理论分析、现场监测等研究方法,构建岩柱、顶板力学模型,并推导表征岩柱、顶板弯矩和能量演化规律的表达式,研究随采深增加岩柱、顶板弯曲变形及能量演化的规... 针对急倾斜巨厚煤层组开采时岩柱及顶板悬空致使动力灾害严重的现状,综合运用理论分析、现场监测等研究方法,构建岩柱、顶板力学模型,并推导表征岩柱、顶板弯矩和能量演化规律的表达式,研究随采深增加岩柱、顶板弯曲变形及能量演化的规律,评估不同煤层开采的冲击危险性,分析诱冲机制并提出防冲策略及方案。研究结果表明:(1)急倾斜巨厚煤层组开采时,随采深增加岩柱、顶板弯曲变形和能量蓄积均呈非线性加速变化,且回采阶段内弯曲变形严重、能量蓄积更高。采深300 m后能量急剧增加,确定该采深为冲击灾害发生临界值。(2)B1+2煤层回采时,岩柱撬转、能量积聚均较B3+6煤层回采时小,评估得出回采B1+2煤层的冲击危险性较回采B3+6煤层时小。相比岩柱,B3+6煤层顶板的弯曲变形更严重,能量蓄积更高。(3)确定冲击易发区域为各应力峰值叠加位置。冲击力源有静载和动载,静载是冲击发生的基础条件,为蓄能作用;动载为诱冲作用,动静载联动作用诱发冲击。(4)防冲的关键是弱化静载,B3+6煤层回采时需加强防治,重点防治对象为岩柱及顶板,重点防治区域为各应力峰值叠加位置。现场实施岩柱、顶板爆破及煤体注水后,有效弱化了静载水平,防冲调控效果良好。上述研究结果对乌东煤矿急倾斜巨厚煤层组开采时冲击地压灾害的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矿工程 急倾斜巨厚煤层组 弯曲变形 能量蓄积 诱冲机制 防冲调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