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servoir prediction using pre-stack inverted elastic parameters 被引量:8
1
作者 陈双全 王尚旭 +1 位作者 张永刚 季敏 《Applied Geophysics》 SCIE CSCD 2009年第4期349-358,394,共11页
This is a case study of the application of pre-stack inverted elastic parameters to tight-sand reservoir predic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pre-stack data and inversion results are increasing... This is a case study of the application of pre-stack inverted elastic parameters to tight-sand reservoir predic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pre-stack data and inversion results are increasingly used for production objectives. The pre-stack seismic property studies include not only amplitude verse offset (AVO) but als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ther elastic property changes. In this paper, we analyze the elastic property parameters characteristics of gas- and wet-sands using data from four gas-sand core types. We found that some special elastic property parameters or combinations can be used to identify gas sands from water saturated sand. Thus, we can do reservoir interpretation and description using different elastic property data from the pre-stack seismic inversion processing. The pre- stack inversion method is based on the simplified Aki-Richard linear equation. The initial model can be generated from well log data and seismic and geologic interpreted horizons in the study area. The input seismic data is angle gathers generated from the common reflection gathers used in pre-stack time or depth migration. The inversion results are elastic property parameters or their combinations. We use a field data example to examine which elastic property parameters or combinations of parameters can most easily discriminate gas sands from background geology and which are most sensitive to pore-fluid content. Comparing the inversion results to well data, we found that it is useful to predict gas reservoirs using λ, λρ, λ/μ, and K/μ properties, which indicate the gas characteristics in the study reservoi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astic parameters pre-stack inversion reservoir prediction AVO analysis angle gather
下载PDF
集肤效应电加热技术在贝尔油田集油系统中的应用
2
作者 王冰峰 《石油石化节能与计量》 CAS 2024年第7期11-14,共4页
集肤效应电加热技术具有高效节能特性,能够高效率地实现原油流动性提升和运行成本的大幅降低,广泛应用于油田集油系统中。以贝尔油田为例,内置式集肤效应电伴热方式比碳纤维电加热管和穿芯电加热管技术的耗电量分别降低了28.7%和44.6%。... 集肤效应电加热技术具有高效节能特性,能够高效率地实现原油流动性提升和运行成本的大幅降低,广泛应用于油田集油系统中。以贝尔油田为例,内置式集肤效应电伴热方式比碳纤维电加热管和穿芯电加热管技术的耗电量分别降低了28.7%和44.6%。2022年10月,新投产的10口井全部采用集肤效应电伴热技术,在增加负荷63 kW的情况下,集油耗电较2022年仅增加8.7×10^(4)kWh。现场应用结果显示,该技术在提高原油采收率、降低能耗和延长设备使用寿命方面表现出色,为油田的高效、绿色、环保运营提供了有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油系统 集肤效应电加热技术 电伴热工艺 能耗
下载PDF
角度域各向异性高斯束逆时偏移 被引量:21
3
作者 张凯 段新意 +3 位作者 李振春 黄建平 张晴 李娜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12-918,804-805,共7页
通过引入经典弹性参数表征的各向异性介质运动学和动力学射线追踪体系,结合高斯束传播过程中角度信息的计算提出了基于格林函数的角度域各向异性高斯束逆时偏移方法。通过对国际通用模型数据及实际资料进行测试表明:本文方法具有对各向... 通过引入经典弹性参数表征的各向异性介质运动学和动力学射线追踪体系,结合高斯束传播过程中角度信息的计算提出了基于格林函数的角度域各向异性高斯束逆时偏移方法。通过对国际通用模型数据及实际资料进行测试表明:本文方法具有对各向异性介质进行精确成像的能力,在低信噪比及复杂构造地区成像效果明显优于Kirchhoff叠前深度偏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各向异性 高斯束 格林函数 射线追踪 共成像点道集
下载PDF
共炮(检)点剩余静校正方法 被引量:7
4
作者 潘树林 高磊 +2 位作者 吴波 尹成 傅丽容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3-88,164+171,共6页
本文针对低信噪比、剩余静校正量较大的地震资料,提出了分别计算炮点和检波点剩余静校正量的共地面点剩余静校正方法。该法基于经过动校正后的共炮点数据集和共检波点数据集分别求取检波点剩余静校正量和炮点剩余静校正量,并分别将共炮... 本文针对低信噪比、剩余静校正量较大的地震资料,提出了分别计算炮点和检波点剩余静校正量的共地面点剩余静校正方法。该法基于经过动校正后的共炮点数据集和共检波点数据集分别求取检波点剩余静校正量和炮点剩余静校正量,并分别将共炮、检点道集动校正后的叠加道作为模型道与道集内各个道进行互相关,求出各个炮、检波点的剩余静校正量。理论和实际数据的测试表明,这种方法可以解决低信噪比、剩余静校正量较大地震资料的静校正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炮点道集 共检波点道集 模型道 剩余静校正
下载PDF
基于时频分析的地震道集校平技术应用 被引量:10
5
作者 慎国强 王玉梅 +2 位作者 孟宪军 陆文凯 李霞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4-36,45,共4页
依据现代信号分析理论,对叠前地震道集剩余动校正量的消除技术进行研究,在模型数据和实际数据的试验基础上,探讨基于时频分析技术的叠前道集校平方法。结果表明:通过对地震信号进行时频分解,并在信号重构时完成高精度的剩余动校正量的消... 依据现代信号分析理论,对叠前地震道集剩余动校正量的消除技术进行研究,在模型数据和实际数据的试验基础上,探讨基于时频分析技术的叠前道集校平方法。结果表明:通过对地震信号进行时频分解,并在信号重构时完成高精度的剩余动校正量的消除,处理前后信号振幅不变,道集同相性增强,叠加后信号有效频带变宽;利用近偏移距地震道的叠加道作为模型道,在有效消除剩余时差和校平同相轴的同时,避免了叠前道集动校拉伸畸变对模型道的影响,保证了技术实现的精度;该方法在消除叠前道集中剩余动校正量方面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频分析 模型道 道集校平 剩余动校正量
下载PDF
优势道叠加技术在岩性油气藏识别中的应用 被引量:4
6
作者 张毅 毛宁波 何丽娟 《物探与化探》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99-506,共8页
WZA-7N构造位于多个物源交汇区,是岩性油藏发育的有利区带,由于受地震资料分辨率的制约,常规的地震资料无法准确地刻画岩性边界,不仅增加了勘探风险,还影响了储量计算结果的可靠性。针对这一勘探难题,根据叠前道集中不同地震道分辨率、... WZA-7N构造位于多个物源交汇区,是岩性油藏发育的有利区带,由于受地震资料分辨率的制约,常规的地震资料无法准确地刻画岩性边界,不仅增加了勘探风险,还影响了储量计算结果的可靠性。针对这一勘探难题,根据叠前道集中不同地震道分辨率、成像质量以及反应地质特征的差异性,结合井上合成记录与VSP走廊叠加道上的波组特征,设计了一套优势地震道叠加的技术流程,提高了地震分辨率,重新落实了岩性边界。实践证实,新的岩性解释方案与现有钻井资料吻合较好,进一步表明了优势道叠加技术能够有效提高地震分辨率和岩性边界解释精度,是适合该区岩性油藏精细勘探的实用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前道集 VSP走廊叠加道 优势道叠加 地震分辨率 岩性边界
下载PDF
共中心点道集偏移速度分析 被引量:20
7
作者 李振春 王华忠 马在田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20-26,共7页
偏移速度分析是叠前深度偏移的关键步骤之一 ,它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叠前深度偏移的质量。考虑到效果和计算效率 ,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射线追踪进行速度扫描的共中心点 (CMP)道集偏移速度分析方法 ,它适用于层状介质和连续介质 ,不受上覆... 偏移速度分析是叠前深度偏移的关键步骤之一 ,它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叠前深度偏移的质量。考虑到效果和计算效率 ,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射线追踪进行速度扫描的共中心点 (CMP)道集偏移速度分析方法 ,它适用于层状介质和连续介质 ,不受上覆地层的复杂性、横向变速、地层倾角和炮检距大小的影响。经模型试算 ,浅、中层速度误差小于 1%~ 1.5% ,深层小于 2 %~ 3% ,反射层深度总体误差小于 2 0m ,薄互层分辨率可达半个有效地震子波长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移速度分析 共中心点道集 地震勘探 地震数据
下载PDF
稠油集输伴热管道轴向温度及伴热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刘晓燕 张兰双 徐颖 《热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2007年第3期224-229,共6页
对稠油集输伴热管道的传热过程进行了分析,建立了伴热管道轴向温度计算物理及数学模型,并进行了数值模拟。给出了伴热效率的定义,分析了相关因素对温度分布及伴热效率的影响,为稠油集输伴热管道设计及运行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实例计算... 对稠油集输伴热管道的传热过程进行了分析,建立了伴热管道轴向温度计算物理及数学模型,并进行了数值模拟。给出了伴热效率的定义,分析了相关因素对温度分布及伴热效率的影响,为稠油集输伴热管道设计及运行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实例计算分析结果表明,保温层对伴热效果影响最大,当聚氨酯保温层厚度从10增加到40 mm时,油管介质出口温度增加了15.6℃,伴热效率增加了7.2%;其次是伴热热水流量,当热水流量达到油质流量的4.5倍时,油管介质出口温度增加7.6℃,伴热效率增加1.5%,进一步增加流量,影响非常小。不利因素中影响最大的是伴热管道结水垢,随着水垢厚度的增加,油出口温度及伴热效率都降低;其次是油管结蜡,随着油管结蜡厚度的增加,油出口温度有所增加,但伴热效率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伴热 稠油 集输 管道 温度 效果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常速度梯度射线追踪与二维层速度反演 被引量:13
9
作者 吴国忱 王华忠 马在田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3年第4期434-440,共7页
速度问题是勘探地震学的核心 ,可以借助常速度梯度射线追踪方法 ,从反演的角度探讨速度建模问题。在射线追踪方面 ,从程函方程出发 ,将复杂的速度场剖分成小的矩形单元 ,并假设在每个矩形单元内速度具有常速度梯度 ,由此导出的一组常速... 速度问题是勘探地震学的核心 ,可以借助常速度梯度射线追踪方法 ,从反演的角度探讨速度建模问题。在射线追踪方面 ,从程函方程出发 ,将复杂的速度场剖分成小的矩形单元 ,并假设在每个矩形单元内速度具有常速度梯度 ,由此导出的一组常速度梯度射线追踪公式 ,可实现非均匀介质的射线追踪 ,具有适应性强、精度高和快速的优点。在层速度反演方面 ,采用相干速度反演的思想 ,根据各向同性介质中 ,零偏移距射线在界面处是法向入射的原理 ,建立了合成共中心点道集与射线深度偏移的正反演关系 ,由此利用合成共中心点道集与观测的共中心点道集逼近 ,采用层剥离方法进行层速度反演。通过理论推导与模型试算得到如下的认识与结论 :常速度梯度射线追踪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与效率 ,公式采用向量形式很容易推广到三维 ;确定层速度采用的是正反演相结合的方法 ,可得到稳定的速度场 ;该方法屏弃了基于双曲时矩关系确定层速度场的假设 ,使其能适应任意的速度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学 地震勘探 地震波速度 射线追踪 二维层速度反演 模型计算
下载PDF
射线层析与波动方程联合成像 被引量:2
10
作者 熊高君 肖又军 +2 位作者 彭更新 贺振华 王绪本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54-656,共3页
射线层析与波动方程联合成像是构造和速度同时成像的新思路。由偏移共成像道集算出深度偏差,进而算出速度修正量,把速度修正量按射线路经均匀地分配,由浅入深,逐层修正速度模型;再用修正后的速度作波动方程偏移,抽取共成像道集,算出速... 射线层析与波动方程联合成像是构造和速度同时成像的新思路。由偏移共成像道集算出深度偏差,进而算出速度修正量,把速度修正量按射线路经均匀地分配,由浅入深,逐层修正速度模型;再用修正后的速度作波动方程偏移,抽取共成像道集,算出速度修正量,再将其按射线路经均匀地分配。如此反复进行波动方程偏移和射线法反演迭代,直到共成像道集深度方差满足预设的精度为止,最后得到速度和深度构造同时成像。仿真实验验证了本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动方程偏移 共成像道集 射线追踪 速度修正
下载PDF
基于三维叠前深度偏移的深层构造成像与应用 被引量:8
11
作者 毕民 王建民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2002年第2期69-70,共2页
针对深层火山岩构造时间偏移成像精度较低和构造形态畸变等问题 ,将三维叠前深度偏移处理技术应用于徐家围子、兴城北等地区的地震资料处理工作中 ,完成了技术储备工作。应用结果表明 ,该技术能够在深度域解释、速度分析模型的建立、时 ... 针对深层火山岩构造时间偏移成像精度较低和构造形态畸变等问题 ,将三维叠前深度偏移处理技术应用于徐家围子、兴城北等地区的地震资料处理工作中 ,完成了技术储备工作。应用结果表明 ,该技术能够在深度域解释、速度分析模型的建立、时 深转换以及深度域成像和模型的验证中提高成像质量 ,能够将地质学家的区域地质概念与地震成像、速度建模相结合 ,彻底查清勘探与开发过程中所遇到的断层阴影、火山岩、礁石、气柱以及横向速度的微变化等 ,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地下构造形态。作为地震资料精细处理的新方法 ,三维叠前深度偏移处理技术为准确布井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构造 火山岩 三维叠前深度偏移 速度模型 CRP道集 延迟量 地震资料
下载PDF
井间地震反射波叠加成像的DLCDP法 被引量:7
12
作者 蒋振武 吴律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495-504,共10页
为了对有倾角地层的井间反射波进行叠加成像,同时减少对初始模型的依赖,提出了一种新方法(DLCDP)。它首先针对倾斜界面进行抽道集,形成井间的超道集,然后利用平均振幅能量准则进行深度、倾角和速度三重扫描,获得井间反射波叠加... 为了对有倾角地层的井间反射波进行叠加成像,同时减少对初始模型的依赖,提出了一种新方法(DLCDP)。它首先针对倾斜界面进行抽道集,形成井间的超道集,然后利用平均振幅能量准则进行深度、倾角和速度三重扫描,获得井间反射波叠加成像。本文用射线追踪法和声波方程有限差分法制作了合成的井间地震记录,通过模型试算,证实了这种方法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间地震 叠加成像 抽道集 地震反射波
下载PDF
减去法多次波压制技术在松辽盆地北部古龙断陷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3
作者 王维红 林春华 裴江云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96-200,12,共5页
松辽盆地北部古龙断陷的地震地质条件复杂,受上覆地层对地震波反射能量的屏蔽影响,在深部火山岩等强反射界面产生了能量较强的层间多次反射波,导致古龙断陷研究区的地震资料品质较差。为消除由层间多次波引起的断陷期地层的构造假象,提... 松辽盆地北部古龙断陷的地震地质条件复杂,受上覆地层对地震波反射能量的屏蔽影响,在深部火山岩等强反射界面产生了能量较强的层间多次反射波,导致古龙断陷研究区的地震资料品质较差。为消除由层间多次波引起的断陷期地层的构造假象,提高古龙断陷结构的识别精度,采用减去法进行深层层间多次波压制。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应用多次波速度对原始CMP道集进行动校正处理,然后对CMP道集进行叠加,得到多次波能量加强的单道记录,亦称为模型道,将模型道和校正后的CMP道集进行逐道匹配相减运算,再进行反动校正得到多次波压制后的CMP道集。减去法层间多次波压制方法易于编程实现,算法简单。数值算例显示,该方法可有效压制古龙断陷研究区的深层层间多次反射波,为深层地震资料的准确成像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去法 多次波压制 CMP道集 模型道 古龙断陷 地震成像
下载PDF
双τ-p变换2D叠前偏移 被引量:6
14
作者 徐基祥 吴律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755-770,共16页
本文提出的二维叠前双τ-p偏移方法是先对不同的CMP道集进行τ-p正变换,得到共中心点的τ-p数据体;然后抽成共p值剖面,并作τ-p偏移、叠加,得到最终仍移剖面。该法不受速度横向变化的限制。经模型和实际资料检验,表明该法能同时突... 本文提出的二维叠前双τ-p偏移方法是先对不同的CMP道集进行τ-p正变换,得到共中心点的τ-p数据体;然后抽成共p值剖面,并作τ-p偏移、叠加,得到最终仍移剖面。该法不受速度横向变化的限制。经模型和实际资料检验,表明该法能同时突出强、弱同相轴,提高剖面的信噪比和分辨率,对向斜、断层均能准确成像,无边界反射干扰。为了消除端点和假频影响,文中采用了双曲线速度滤波法和相似系数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τ-p 叠前偏移 成像 地震勘探 地震数据
下载PDF
油区地热资源用于管道伴热系统的技术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吴晓姝 秦威 +2 位作者 姚尧 王雷 贾冯睿 《当代化工》 CAS 2013年第5期580-583,共4页
针对油田油区大量地热低温资源问题,提出了油区地热资源用于油田集输系统伴热管道输送的工艺,建立了原油管道伴热系统能量平衡分析模型,运用CFD软件对该工艺管道伴热系统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该工艺带来的社会效益。研究结果表明,利用... 针对油田油区大量地热低温资源问题,提出了油区地热资源用于油田集输系统伴热管道输送的工艺,建立了原油管道伴热系统能量平衡分析模型,运用CFD软件对该工艺管道伴热系统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该工艺带来的社会效益。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油田丰富的地热资源代替部分燃油节能降耗,是完全可行的。在大排量提液后,开采的地热水经换热后能满足油田集输系统加热要求,可以利用地热伴热完全替代加热炉。在此基础上,所建立的系统模型每年可有效减少因加热炉伴热而排放的污染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资源 集输系统 管道伴热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基于三维高斯束算子解析的方位-反射角道集提取技术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蔡杰雄 王华忠 王立歆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6-83,共8页
通过三维叠前深度偏移提取地下成像点的共方位-反射角(或倾角-方位角)成像道集对于层析速度分析及振幅随角度变化分析(AVA)等至关重要。高斯束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利用相互独立的高斯束描述波传播,并通过相邻高斯束的叠加计算波场,其实现... 通过三维叠前深度偏移提取地下成像点的共方位-反射角(或倾角-方位角)成像道集对于层析速度分析及振幅随角度变化分析(AVA)等至关重要。高斯束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利用相互独立的高斯束描述波传播,并通过相邻高斯束的叠加计算波场,其实现方式解决了多路径问题,且无成像倾角限制。更重要的是,高斯束偏移提供了一种能高精度且方便高效地提取三维共方位-反射角度成像点道集的策略。通过解析求解高斯束算子,计算单个高斯束的波场传播方向矢量,进而通过不同高斯束的传播方向矢量计算得到成像点处的方位-反射角,从而实现三维高斯束叠前深度偏移方位-反射角成像道集的提取。数值计算及实际数据应用结果证明了三维高斯束叠前深度偏移共方位-反射角道集提取技术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位-反射角道集 高斯束偏移 射线追踪
下载PDF
用常规及近、远道叠加剖面识别气层——以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庙气田盒8储层为例 被引量:13
17
作者 欧阳永林 杨池银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2003年第4期287-290,共4页
在以往对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碎屑岩气层的地震检测中,由于目的层埋藏深、气层厚度小、围岩与气层的波阻抗差小,“亮点”技术的应用受到较大的限制,即不能发现气藏内存在的明显物性或流体界面。为充分发挥地震迭前信息对检测天然气层... 在以往对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碎屑岩气层的地震检测中,由于目的层埋藏深、气层厚度小、围岩与气层的波阻抗差小,“亮点”技术的应用受到较大的限制,即不能发现气藏内存在的明显物性或流体界面。为充分发挥地震迭前信息对检测天然气层的敏感性,我们以苏里格庙气田盒8储层为检测对象,首先将CMP道集的小角度部分道集及大角度部分道集分别迭加形成近、远道迭加剖面,然后分析常规迭加剖面和具有AVO特征的近、远道迭加剖面对气层的响应特征,最后证明,这种方法可用于气层的综合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勘探 CMP道集 近道迭加剖面 远道迭加剖面 地震响应特征 气层识别 鄂尔多斯 上古生界 地震检测
下载PDF
折射波剩余静校正方法 被引量:19
18
作者 段云卿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2-35,共4页
山地、沙漠及其他复杂地表地区地震资料的线性散射噪声和随机噪声很强,有效反射信号弱,资料信噪比较低,静校正问题严重,使用常规剩余静校正方法难以见效。本文利用折射波信噪比高的特点,将反射波剩余静校正方法应用于折射波资料处理,通... 山地、沙漠及其他复杂地表地区地震资料的线性散射噪声和随机噪声很强,有效反射信号弱,资料信噪比较低,静校正问题严重,使用常规剩余静校正方法难以见效。本文利用折射波信噪比高的特点,将反射波剩余静校正方法应用于折射波资料处理,通过交互手段,逐段估算折射波的速度,用合适的速度对地震记录进行线性动校正,在共炮点或共中心点道集上,用相关方法计算各道与模型道时差,再用统计方法计算出炮点和检波点剩余静校正量。将该方法应用于信噪比较低、反射波剩余静校正方法难以奏效的复杂地表区,获得良好处理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静校正 折射波法 共炮点道集 共中心点道集 复杂地表区 模型道
下载PDF
一种“静校不静”现象的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罗俊松 唐文榜 王达远 《物探与化探》 CAS CSCD 2005年第4期359-361,共3页
在我国西部地区由于表层激发接收条件差,常采用高叠加次数的地震观测技术。在地震数据处理中,在进行了地形校正和基准面校正之后,还存在数十毫秒的剩余静态时差。在叠加剖面上,这种静态时差对反射波的起伏形态的影响具有浅中深层的差异... 在我国西部地区由于表层激发接收条件差,常采用高叠加次数的地震观测技术。在地震数据处理中,在进行了地形校正和基准面校正之后,还存在数十毫秒的剩余静态时差。在叠加剖面上,这种静态时差对反射波的起伏形态的影响具有浅中深层的差异性,即出现了“静校不静”的现象。分析表明,这种现象是由叠加次数高、排列偏移距大,在同一个CMP道集中,浅、中、深层参加叠加的道数差异较大,导致叠加过程中对静态时差平滑作用的差异所致。与岩石裸露山区中因反射波传播路径差异形成的非地表一致性“静校不静”现象不同,仍然是“地表一致性”的。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为正确进行静校正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校不静 静校正 高叠加次数
下载PDF
普光气田地面集输系统堵塞成因及措施 被引量:12
20
作者 后鑫 雷金晶 赵文祥 《天然气与石油》 2013年第2期21-23,26,共4页
高含硫气田地面集输系统中阀组、管汇、仪表等部位发生堵塞会引起计量不准、分酸分离器生产压差过大等问题,更严重影响生产设备的正常功效及生产进度。为了探明堵塞的原因及影响因素,通过取样分析得出,天然气中析出单质硫颗粒、外来流... 高含硫气田地面集输系统中阀组、管汇、仪表等部位发生堵塞会引起计量不准、分酸分离器生产压差过大等问题,更严重影响生产设备的正常功效及生产进度。为了探明堵塞的原因及影响因素,通过取样分析得出,天然气中析出单质硫颗粒、外来流体反应生成盐垢和一定温度压力下生成的天然气水合物是造成普光气田集输管网系统中阀组、管汇、仪表等部位堵塞的主要原因。为此,针对不同的堵塞原因合理采用加注解堵剂、引用电伴热装置加热、更换分酸分离器捕雾器类型和及时冲砂等不同的解堵防堵措施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硫气田 地面集输系统 解堵措施 解堵剂 电伴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