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41篇文章
< 1 2 2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ow Sense of Ritual in Tourism Impacts Tourists’Co-Creation of Tourism Experience Values:A Study Based on the Theory of Value Co-Creation
1
作者 Yi Min Zhang Guangyu Sun Genjin 《Contemporary Social Sciences》 2024年第2期67-84,共18页
Establishing a sense of ritual within tourism consumption scenarios offers tourists the opportunity for interactive engagement.Drawing upon the value co-creation theory,this study constructed an influence mechanism mo... Establishing a sense of ritual within tourism consumption scenarios offers tourists the opportunity for interactive engagement.Drawing upon the value co-creation theory,this study constructed an influence mechanism model to examine tourists'active engagement in the process of co-creating tourism experience values.It employed Partial Least Squares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PLS-SEM)to empirically test the proposed hypotheses.The findings demonstrate that the model constructed in the present study exhibits robust reliability,validity,and explanatory power.The perception of the sense of ritual in tourism exert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nfluence on tourists’co-creation of tourism experience values,thereby significantly enhancing both the communitas and flow experienced by tourists during their travels.Moreover,such communitas and flow can mediate the influence of the sense of ritual in tourism on tourists’co-creation of tourism experience values.This study contributes to advancing the current research on tourists’co-creation of tourism experience values and the sense of ritual in tourism,thereby providing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for cultivating a sense of ritual within tourism consumption scenario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nse of ritual in tourism tourists’co-creation of tourism experience values theory of value co-creation theory of Interaction ritual Chains
下载PDF
An Explo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al Programs:The Construction of Rituals,Narrative Strategies,and Experiential Insights
2
作者 Xu Jing 《Contemporary Social Sciences》 2024年第4期88-104,共17页
In the context of the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the new era and the burgeoning spiritual demands of the people,there has been a remarkable surge in the prolife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al programs.The“Chinese... In the context of the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the new era and the burgeoning spiritual demands of the people,there has been a remarkable surge in the prolife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al programs.The“Chinese Festivals”series,produced by Henan TV,standing out as an engaging TV program that showcases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has rapidly captivated a diverse audience across different age groups,creating a rich,multi-dimensional,and cross-media cultural communication ecosystem.The program strategically selects symbolic elements by systematically categorizing and organizing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al symbols to create a rich cultural space.It employs cutting-edg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methods to enrich viewer immersion,crafting media rituals with both temporal significance and a profound sense of media ritual.This approach boosts the program’s popularity and sets a benchmark for industry innovation.By fostering an interactive narrative between mainstream media and the public,the program continuously broadens the scope of the“story world,”fostering a harmonious and structured national cultural community through the creative interpret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evocative crafting of the aesthetic sensibilities inherent in Chinese art.It is worth noting that the phenomenon of aesthetic fatigue besets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serial program.To address this issue and further improve the appeal of the program,a comprehensive approach is required to develop a cohesive narrative mode for the“story world.”This involves harmonizing the interplay between artistic endeavors and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s,synchronizing sensory experiences with the foundational ritualistic elements,and enhanc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media communication matrix to construct a brand of media culture that has social significance,aesthetic value,and economic profits in the new er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Chinese Festivals”series media ritual narrative strategy experiential insights
下载PDF
Return to Reality:Speculative Design of Interaction Ritual Chains and Exploration of Alone Together
3
作者 Chuwen Xu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Research》 2024年第5期263-269,共7页
“Alone together”is an ever-changing“wicked problem.”In this research and practice,the author tries to combine experience design,referring to the theory of“interaction ritual chain theory,”and creatively add inte... “Alone together”is an ever-changing“wicked problem.”In this research and practice,the author tries to combine experience design,referring to the theory of“interaction ritual chain theory,”and creatively add interactive experience to discursive works,so that the audience can think between the real and the virtu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eculative design Interaction ritual chain Alone together Installation art
下载PDF
Implications of The Gift of the Magi for Moral Education of Teenag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action Ritual Chains
4
作者 Chen Linlin Wang Yuqing 《Contemporary Social Sciences》 2023年第4期133-141,共9页
Adolescence is a pivotal moment in shaping one’s character and holds great implications for one’s values and personal growth.The Gift of the Magi by O.Henry portrays how an ordinary young couple in difficult financi... Adolescence is a pivotal moment in shaping one’s character and holds great implications for one’s values and personal growth.The Gift of the Magi by O.Henry portrays how an ordinary young couple in difficult financial circumstances managed to show their love for each other,eulogizing truth,goodness,and beauty in humanity.We conducted a thorough examination of the significance of moral values conveyed in The Gift of the Magi for teenager education using the“situation-emotion-symbol”model that is based on Randall Collins’theory of interaction ritual chains in order to establish an interaction ritual chain model for moral education of teenagers.Our study reveals that situated cognition is useful in constructing the focus of attention for the moral education of teenagers;that shared emotion is the driving force for achieving moral education of teenagers;and that symbolic connections help teenagers put the virtues they’ve learned from The Gift of the Magi into action and provides effective measures that can significantly contribute to the cultiv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among teenag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action ritual chains The Gift of the Magi moral education of teenagers situated cognition shared emotions symbolic connections
下载PDF
“三把半香”与袍哥精神世界的塑造 被引量:1
5
作者 王笛 《社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7-189,212,共14页
敬拜“三把半香”是袍哥精神和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三把半香”的文字与口头传播,吸取了中国历史、传说和民间文化中的诸多元素。“三把半香”的信仰仪式、其中的故事人物及其传达的伦理信息,既继承了从墨子到游侠的文化传统,也... 敬拜“三把半香”是袍哥精神和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三把半香”的文字与口头传播,吸取了中国历史、传说和民间文化中的诸多元素。“三把半香”的信仰仪式、其中的故事人物及其传达的伦理信息,既继承了从墨子到游侠的文化传统,也显示了人们对游侠风骨的精神寄托,构成了袍哥伦理说教的组成部分,是稳固袍哥组织、加强袍哥身份认同以及进行袍哥内部控制的行之有效的工具。这种工具从中国的历史传说中得到了养料,使得他们团结一心。这种共同的信仰,成为这个组织的粘黏合剂,将袍哥的信仰与仪式规范结合了起来。袍哥之开山立堂,行走江湖,敬拜“三把半香”,成为袍哥的精神支柱和共同教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把半香 袍哥 秘密社会 仪式
下载PDF
民族志动画中的跨越“在场”与记忆“再现”——基于湘西苗族仙娘仪式影像的实践反思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刚 潘静文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39,共11页
文化记忆是一个民族凝聚群体、实现文化认同的重要内核,其中族群仪式作为一种具体的文化行为深嵌于特定的社会情景场域,对集体记忆和文化记忆的构筑起到关键作用,一直是人类学研究的重要议题。民族志动画通过一套特别的视觉媒介符号体... 文化记忆是一个民族凝聚群体、实现文化认同的重要内核,其中族群仪式作为一种具体的文化行为深嵌于特定的社会情景场域,对集体记忆和文化记忆的构筑起到关键作用,一直是人类学研究的重要议题。民族志动画通过一套特别的视觉媒介符号体系进行知识生产与意义呈现,在表达回忆、经历等抽象经验方面可跨越“在场”时空屏障,为新时代的影视人类学提供新的范式实验和新的模态可能。基于湘西苗族仙娘仪式影像实践,通过与文化持有者开展互为主体性合作和反身性对话,可生成饱含原住民真切情感的民族志动画影像文本,在影像志的“抒写”中实现仪式记忆的“再现”与族群文化记忆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志动画 仪式影像 文化记忆 影视人类学 多模态
下载PDF
从媒介触达到情感认同:互动仪式链视角下妇联政务短视频的传播互动机制 被引量:1
7
作者 刘旸 任琨卉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98-104,共7页
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来观照妇联政务短视频,研究发现各级妇联有效发挥了互动仪式链视频触达、行为触发和情绪触动的传播机制,在短视频平台上营造了一种虚拟在场的高度团结的群体组织。通过设定明确的参与边界、关注性别有关热点议题等方... 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来观照妇联政务短视频,研究发现各级妇联有效发挥了互动仪式链视频触达、行为触发和情绪触动的传播机制,在短视频平台上营造了一种虚拟在场的高度团结的群体组织。通过设定明确的参与边界、关注性别有关热点议题等方式,强化了群体内部的情感联结,起到了组织动员广大妇女群众的积极作用。此外,妇联政务短视频号建立了政府与基层妇女群众之间的崭新的沟通模式,有效地提升了妇联组织的媒介形象,增强了政府的公信力,促进了良好网络舆论环境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务号 短视频 互动仪式链 妇联
下载PDF
论“新礼教”及其“情理儒学”哲学基础 被引量:1
8
作者 黄玉顺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135-144,共10页
“新礼教”是当代儒家哲学前沿的一个理论建构,旨在回应新文化运动以来对儒家“礼教”的简单化否定,建设一种现代性的儒家伦理政治的教化理论体系。新礼教的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缘情制礼,以礼为教。其所谓“礼”,指社会规范(及其制度);... “新礼教”是当代儒家哲学前沿的一个理论建构,旨在回应新文化运动以来对儒家“礼教”的简单化否定,建设一种现代性的儒家伦理政治的教化理论体系。新礼教的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缘情制礼,以礼为教。其所谓“礼”,指社会规范(及其制度);其所谓“情”,则不仅指“情感”,而且指“事情”,即普遍的情感与它所适应的特定时代生活方式的实情。新礼教的这种理论建构,有其深层的哲学基础,尽管这种基础目前尚未在学理上充分展开。这个基础就是“情理哲学”或“情理儒学”。它呈现为一种多层级的奠基关系,即:情感存在论→情理本体论→情义伦理学→新礼教。新礼教最具独创性的思想之一,是礼教的历史形态与社会主体的历史形态之间的内在关联,由此揭明现代性的新礼教的时代特征乃是公民的“自我教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礼教 哲学基础 情理儒学 情理哲学
下载PDF
仪式表演和公共情感——《礼记·月令》与中国早期的感物经验
9
作者 闫月珍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0-162,共13页
在月令图式中,四时物候的更迭是一个程序,诸多文本均具有这样的叙述结构。从四季兴替的自然时间到仪式表演,显示出月令图式影响到社会行为。从祭祀仪式的意义看,感物的发生逻辑在于天时引发阴阳二气之动,促成自然物变,引发人心之感,形... 在月令图式中,四时物候的更迭是一个程序,诸多文本均具有这样的叙述结构。从四季兴替的自然时间到仪式表演,显示出月令图式影响到社会行为。从祭祀仪式的意义看,感物的发生逻辑在于天时引发阴阳二气之动,促成自然物变,引发人心之感,形成感通互动的境域。在此一语境中,祭祀物色与所处季节直接相关,祭物参与仪式展演,成为意义的生成方式。月令图式是祭祀仪式的根据,这一图式展现出物候、农事和政令的协调。因而,感物与礼制场景直接相关,感物应物候之变,感人循礼制之限。在早期文本中,物不仅是外物,更是祭祀之物;情不仅是私人情感,也是公共情感。通过情实现群体的共鸣,是仪式表演的抒情策略,它最终指向家庭、族群和社会,在更高层面实现它们之间的协调。因此,在礼制背景中,所谓中国文学抒情性,其早期形态并非指向个人情感,而是指向公共情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记》 月令 仪式 礼乐 公共情感
下载PDF
试论中国古代国家的产生
10
作者 高崇文 《中原文化研究》 2024年第3期23-30,共8页
中国古代国家是以一种礼制性的古代文明形态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新石器时代后期各地出现的最初国家,主要是神权与王权的结合,王权利用神权来行使领导权,使松散的原始氏族发展为有紧密联系的氏族部落联盟实体,由此逐渐形成了氏族部落联盟... 中国古代国家是以一种礼制性的古代文明形态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新石器时代后期各地出现的最初国家,主要是神权与王权的结合,王权利用神权来行使领导权,使松散的原始氏族发展为有紧密联系的氏族部落联盟实体,由此逐渐形成了氏族部落联盟性质的“神权国家”。夏商周三代在原部落联盟性质的“神权国家”基础上,利用祭祀中出现的神权和祖权的权威性制定了礼仪制度,来维护社会秩序,整个国家便形成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宗法关系为准则、以礼仪制度为保障的强势宗族性质的“礼制国家”。从中国古代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的轨迹看,礼制文明是其连续不断的纽带,在此后的历代王朝中始终是意识形态领域的精神支柱,持续稳定地维护着全国大一统的政治格局,这也正是中国古代国家区别于世界其他国家的一个重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制文明 部落联盟 神权国家 礼制国家
下载PDF
泰州地方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研究
11
作者 李晓娜 张晨 刘红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42-44,共3页
泰州历史悠久,具有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陈毅三进泰州、新四军黄桥决战、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等都是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宝贵财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利用本地的红色文化资源,通过营造仪式感,开展红色文化主题教育活动;将... 泰州历史悠久,具有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陈毅三进泰州、新四军黄桥决战、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等都是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宝贵财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利用本地的红色文化资源,通过营造仪式感,开展红色文化主题教育活动;将红色文化融入教材,开展阅读经典活动;开设红色文化专题课程,组织红色文化实践活动,使地方红色文化形成高校学生的记忆,激发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文化 仪式感 红色经典 实践活动
下载PDF
作为“成年新礼”的“间隔年”:过渡仪式、认同重构与主体实践
12
作者 李建军 王勇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3-41,共9页
“间隔年”(gap year)是当今社会文化变迁背景下的一种新兴行为和社会心态,具有青少年“成年新礼”的特征,而“过渡礼仪”成为其重要的过程机制。“分隔礼仪”体现的是和先前世界的隔离,其核心要义是冲破理性化世界后的自主选择。在迷... “间隔年”(gap year)是当今社会文化变迁背景下的一种新兴行为和社会心态,具有青少年“成年新礼”的特征,而“过渡礼仪”成为其重要的过程机制。“分隔礼仪”体现的是和先前世界的隔离,其核心要义是冲破理性化世界后的自主选择。在迷茫与机遇、兴奋与惆怅并存的状态下,个人层面上极具张力的重大决定与社会层面充满道德意义的新仪式促成了新的自我认同的形成。“间隔年”及青年“认同重构”已不再属于“边缘仪式”的亚文化范畴,而是当今社会文化变迁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行为方式和社会心态,标志着新的自我认同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隔年” “成年新礼” 过渡仪式 自我认同 主体实践
下载PDF
“死—生”仪式:谢晋电影语言与“现代化”
13
作者 聂欣如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9-116,共8页
在新中国电影中,英雄人物的死亡往往伴随着仪式化表达,谢晋的《红色娘子军》也是同样。在20世纪80年代,谢晋电影中死亡仪式的表达或不再使用,或被改造成了“死—生”仪式,即把情感的表达更多投向未来。谢晋电影语言在20世纪80年代发生... 在新中国电影中,英雄人物的死亡往往伴随着仪式化表达,谢晋的《红色娘子军》也是同样。在20世纪80年代,谢晋电影中死亡仪式的表达或不再使用,或被改造成了“死—生”仪式,即把情感的表达更多投向未来。谢晋电影语言在20世纪80年代发生的变化与彼时“电影语言现代化”的思潮不无关系,而这一思潮背后更有整个社会走向“现代化”的大背景,以及由此产生的对“谢晋电影模式”的批评。立足当下,我们可以看到,电影的仪式化表达应该是一种文化的产物,与观念意识形态的关系不大,谢晋在大变革的时代既顺应了“现代化”的要求,也坚持了传统的审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 仪式 谢晋 谢晋电影模式
下载PDF
《礼记·礼运》:先秦儒家礼学思想的理论奠基
14
作者 赵敏俐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9-83,共15页
《礼记·礼运》是儒家礼学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一篇,它以孔子与言偃对话的方式,详细阐述了礼的起源、礼的本质和礼的价值。孔子认为礼的产生源自于大同社会的破坏,是为了维护社会的和谐与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而建构起来的社会秩序和生活法... 《礼记·礼运》是儒家礼学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一篇,它以孔子与言偃对话的方式,详细阐述了礼的起源、礼的本质和礼的价值。孔子认为礼的产生源自于大同社会的破坏,是为了维护社会的和谐与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而建构起来的社会秩序和生活法则,它源于最初的食品献祭,来自于自然,是人的生存需要,所依据的是天理和人情,是道与义的统一,故礼与义二者相辅相成,这也是礼之价值所在,是人类社会重新回归“大同世界”的基本途径。它是先秦儒家对“礼”的认识的最为系统的理论阐述,以此文为纲,可以深入了解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礼学思想及其精髓,也为当下我们重新认识中国儒家思想体系提供了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运》 大同 孔子 礼学
下载PDF
治学、立人与化民:论儒家书院学礼及其当代转化
15
作者 上官剑 姚卿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4年第3期26-31,共6页
儒家书院学礼有着特殊力量,是书院曾得以兴盛的重要支撑,在书院治学、立人与化民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价值在当代仍值得借鉴。儒家书院学礼的传承发展需因格损益,根据新时代发展的需要,实现学礼对象的传承与转变、学礼仪式的现代转化... 儒家书院学礼有着特殊力量,是书院曾得以兴盛的重要支撑,在书院治学、立人与化民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价值在当代仍值得借鉴。儒家书院学礼的传承发展需因格损益,根据新时代发展的需要,实现学礼对象的传承与转变、学礼仪式的现代转化、学礼实践的体系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院 儒家 书院学礼
下载PDF
程朱的超越境界
16
作者 宋志明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8-84,共7页
宋明理学发明内在超越理论,取代了佛教的外在超越理论,将其挤到后排。程颢、程颐、朱熹是内在超越理论的主要创造者。二程依据天理论,弘扬价值理性,搭建儒家的精神世界,视儒家伦理规范为天理的直接体现。朱熹以二程天理本体论为根基,把... 宋明理学发明内在超越理论,取代了佛教的外在超越理论,将其挤到后排。程颢、程颐、朱熹是内在超越理论的主要创造者。二程依据天理论,弘扬价值理性,搭建儒家的精神世界,视儒家伦理规范为天理的直接体现。朱熹以二程天理本体论为根基,把张载、周敦颐、邵雍的学说都纳入理学体系之中,成为集大成者,与二程连称为程朱理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程 朱熹 天理 集大成
下载PDF
仪式传播·生活展演·身份认同:数字时代孕期女性的媒介化赋权实践研究
17
作者 刘娜 王玥敏 《新闻与传播评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2-72,共11页
数字时代聚集于社交媒体平台的孕期女性在以孕期记录、日常打卡与互动分享等生活展演为内容的仪式传播中促成新的身份认同。基于孕期女性的媒介化赋权实践,扎根社交媒体平台的田野调查,发现孕期女性不同于其孕前的仪式传播与生活展演。... 数字时代聚集于社交媒体平台的孕期女性在以孕期记录、日常打卡与互动分享等生活展演为内容的仪式传播中促成新的身份认同。基于孕期女性的媒介化赋权实践,扎根社交媒体平台的田野调查,发现孕期女性不同于其孕前的仪式传播与生活展演。从空间视角分析孕期女性如何在个体空间与平台空间中穿梭跨越,凭借参与式观察与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可以深度梳理孕期女性在社交媒体中的媒介使用记录。研究发现:孕期女性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日常生活展演在社交媒体平台中积极与他人互动以完成仪式传播的建构,并借此促成孕期女性共同体的建立,完成孕期女性对当下新身份的认同。媒介化的传播、展演与认同,不仅形成彼此勾连彼此影响的赋权逻辑,而且对其进行学理分析能够为相关研究提供学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孕期女性 仪式传播 生活展演 身份认同 赋权
下载PDF
祭典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形成与现实意义
18
作者 王霄冰 《中原文化研究》 2024年第4期119-128,共10页
祭典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因祭典的祭祀对象是上古帝王和历代名人而显得特殊,其保护实践饱受争议。公共祭祀的行为源于上古巫祭,在王朝时期得以制度化,形成了一整套的祭祀礼仪。今天仅有少数祭典得以传承,一般以地方公共祭典的形式举办,多... 祭典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因祭典的祭祀对象是上古帝王和历代名人而显得特殊,其保护实践饱受争议。公共祭祀的行为源于上古巫祭,在王朝时期得以制度化,形成了一整套的祭祀礼仪。今天仅有少数祭典得以传承,一般以地方公共祭典的形式举办,多数已入选政府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承祭典类非遗的意义主要有三点:一是在国家层面,强化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增强内在凝聚力,激发爱国情怀;二是在地方层面,活化利用好这笔遗产,可为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三是在个人层面,能为处于物化状态的当代人提供神圣体验和精神滋养。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与中华文明的精神追求,共同构成了支撑当代中国人的两大信仰力量。保护祭典类非遗的关键,在于深入挖掘祭典的文化内涵和中华礼乐文明的核心要义,以重塑祭典的神圣性、审美性与社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祭典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记忆 神圣性
下载PDF
仪式性民俗体育的文化表达——以贵州清水江苗族“玩水龙”项目为例
19
作者 程纪香 张化良 《凯里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20-25,共6页
采用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文献分析及深度访谈等方法,从非遗保护与传承出发,对贵州清水江苗族“玩水龙”进行宗教信仰、起居习俗、苗族文化等方面的人类学考察,进而对清水江“玩水龙”的发展历程、制作技艺、社会结构、文史价值、濒危保... 采用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文献分析及深度访谈等方法,从非遗保护与传承出发,对贵州清水江苗族“玩水龙”进行宗教信仰、起居习俗、苗族文化等方面的人类学考察,进而对清水江“玩水龙”的发展历程、制作技艺、社会结构、文史价值、濒危保护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此探究苗族“玩水龙”这种仪式性民俗体育项目的文化表达方式。研究认为:一、贵州清水江苗族“玩水龙”承载着苗族人民的宗教信仰,展示着苗族人民的制作技艺,表达着苗族人民的技艺传承;二、其教育特色与道德约束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和重要的历史、社会价值,这也是苗族“玩水龙”独有的文化特质;三、随着社会的发展,苗族“玩水龙”的文化表达发生了诸多变化:首先是苗族“玩水龙”的社会功能由祈福功能逐渐向休闲娱乐功能转变,其次是苗族“玩水龙”的存在价值由祈雨纳福向旅游经济转变,最后是苗族“玩水龙”的组织管理由民间自发组织向政府主导转变;四是苗族“玩水龙”的参与人群由男性特权向群体参与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表达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玩水龙 仪式 清水江
下载PDF
历史记忆、仪式实践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滇西地区邓子龙信仰研究
20
作者 黄彩文 李爽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9-48,共10页
历史记忆与仪式实践是联结区域社会共同体的重要载体。明朝中后期,中缅边境地区的各民族共同参与了抵抗缅甸入侵的战争,而奉命出征的邓子龙及其“平定边乱,保卫边民”的靖边史也成为滇西各民族代代相传的历史记忆。当地傣族、布朗族和... 历史记忆与仪式实践是联结区域社会共同体的重要载体。明朝中后期,中缅边境地区的各民族共同参与了抵抗缅甸入侵的战争,而奉命出征的邓子龙及其“平定边乱,保卫边民”的靖边史也成为滇西各民族代代相传的历史记忆。当地傣族、布朗族和汉族分别将邓子龙传说嫁接到各自的文化图式中,集体围绕邓子龙信仰举行“拜大关”“祭神刀”等仪式活动。从历时性的视角看,明代以来形成的邓子龙信仰为滇西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成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精神纽带;从共时性的视角看,滇西地区各族人民通过邓子龙信仰以及共建文化景观、共祀靖边英雄、共享庙会节庆,促进了边疆地区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了边疆各民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邓子龙信仰 历史记忆 仪式实践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