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0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fluence of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on biocarbonation method produced microbial restoration mortar for conservation of sandstone cultural relics
1
作者 Yang Yang Shaokang Han +2 位作者 Hanlong Liu Huili Chen Siwei Jiang 《Biogeotechnics》 2023年第4期2-12,共11页
Biocarbonation of reactive magnesia based on microbially induced carbonate precipitation(MICP)process is a sustainable geotechnical reinforcement technology for strength development and permeability reduction.This met... Biocarbonation of reactive magnesia based on microbially induced carbonate precipitation(MICP)process is a sustainable geotechnical reinforcement technology for strength development and permeability reduction.This method can be used to produce microbial restoration mortar(MRM)for the application of stone cultural relics restoration.In this paper,the influence of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on the strength and porosity of MRM was examined.By mixing fine and coarse sandstone powder in various proportions,nine different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s were obtained to investigate the restoration performance,including the unconfined compressive strength(UCS),porosity,and color difference.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well-graded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can lead to the UCS improvement and porosity reduction of MRM.The findings also imply that adding fine sandstone powder to the coarse sandstone powder can provide extra bridging contacts within the soil matrix.These bridging contacts can be easily connected by the precipitated hydrated magnesium carbonates(HMCs)minerals,consequently resulting in more effective bonding and filling within the pore matrix.The microstructural images of MRM confirm the formation of HMCs,which exhibited a dense network structure,filling out the gap and bonding the sandstone powders.Furthermore,the microbial restoration mortar showed a high weather resistance to dry-wet cycles,acid rain,and salt attack,which is attributed to better stability and strength of HMCs than the original calcic cemented minerals in sandsto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carbonation cultural relics Microbially induced carbonate precipitation (MICP)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restoration Sandstone
下载PDF
Cultural Relics Well Preserved in Tibet
2
作者 TCRB 《China's Tibet》 1995年第6期45-46,共2页
CulturalRelicsWellPreservedinTibetTCRBisteemedwithculturalrelics,whicharewellpreservedeversincethepeacefulli... CulturalRelicsWellPreservedinTibetTCRBisteemedwithculturalrelics,whicharewellpreservedeversincethepeacefulliberationofTibe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ltural relics Well Preserved in Tibet
下载PDF
关联性理论视角下文物主题游径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刘军民 宋睿琪 刘慧慧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4-91,共8页
文物主题游径是通过一定的内在关联线索将各类文物资源与非文物资源整合串联起来的文化遗产旅游线路,强调游径系统中各构成要素间的整合。本文为深入挖掘影响文物主题游径生成的内在关联逻辑,引入城市设计中研究有机组织与整合城市内部... 文物主题游径是通过一定的内在关联线索将各类文物资源与非文物资源整合串联起来的文化遗产旅游线路,强调游径系统中各构成要素间的整合。本文为深入挖掘影响文物主题游径生成的内在关联逻辑,引入城市设计中研究有机组织与整合城市内部各要素构成的关联性理论,分析文物主题游径构成要素在环境、历史、空间和功能层面存在的紧密关系,并基于这些关系及其作用与影响,提出文物主题游径在建设过程中梳理历史文化脉络、凝练特色主题文化、明晰线路连接要素和盘活利用资源要素的具体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物主题游径 关联性 整体性保护 文旅融合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下载PDF
点石成色:敦煌壁画的彩色世界
4
作者 张天龙 张鑫媛 +3 位作者 赵星 汤宏胜 李延 李华 《大学化学》 CAS 2024年第6期238-245,共8页
敦煌壁画,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是一个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和宗教文化遗产宝库,其价值不可估量。这些壁画所用的颜料,皆为天然矿物精心挑选而成,它们为敦煌壁画带来了独一无二的色彩与质感。深入理解这些颜料的特性,有助于我们更... 敦煌壁画,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是一个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和宗教文化遗产宝库,其价值不可估量。这些壁画所用的颜料,皆为天然矿物精心挑选而成,它们为敦煌壁画带来了独一无二的色彩与质感。深入理解这些颜料的特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欣赏艺术、文化和历史的深厚底蕴,也是壁画保护与修复的基础。本文采用生动拟人化的叙述方式,通俗易懂地描绘了莫高窟壁画的色彩来源,重点阐述了常用典型的矿物颜料及其来源,旨在促进壁画的保护工作,以及文化遗产的普及、宣传和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壁画 矿物颜料 科普 文物保护
下载PDF
温度和湿度对文物砂岩修复材料强度的影响
5
作者 王常明 徐巧宣 +3 位作者 吴迪 王卿宇 黄宇 郭兰昌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33-942,共10页
为了寻求一种合适的修复材料对砂岩质文物进行有效修复及保护,本文选取环氧树脂、水硬性石灰5%、水硬性石灰12%等3种修复材料分别对砂岩试样进行修复,并设定在不同恒温温度、冻融循环次数和饱和条件下测定砂岩试样的抗拉强度和抗剪强度... 为了寻求一种合适的修复材料对砂岩质文物进行有效修复及保护,本文选取环氧树脂、水硬性石灰5%、水硬性石灰12%等3种修复材料分别对砂岩试样进行修复,并设定在不同恒温温度、冻融循环次数和饱和条件下测定砂岩试样的抗拉强度和抗剪强度,研究修复后的砂岩试样在不同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的强度和耐久性。试验结果表明:短时期(10余d)内,黏结岩样受温度影响并不显著;在饱和条件下,岩样的力学强度随着饱和度的增大呈现降低的趋势;使用环氧树脂黏结的试样抗拉与抗剪强度均高于2种水硬性石灰,水硬性石灰12%的黏结强度高于水硬性石灰5%;多次冻融后,环氧树脂黏结岩样的抗拉强度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相对于其他两种材料,环氧树脂黏结具有更好的耐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 湿度 文物砂岩 修复材料 力学强度
下载PDF
基于Transformer的文物图像修复方法 被引量:1
6
作者 王真言 蒋胜丞 +3 位作者 宋奇鸿 刘波 毕秀丽 肖斌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48-761,共14页
文物极易因为保存不当而导致部分结构或纹理缺失,而现有的图像修复技术由于受到先验信息和卷积操作的局限而无法直接应用于文物图像修复,为更合理地恢复文物图像原貌,提出了一种新的文物图像修复方法,将文物图像修复工作分为2个步骤:第... 文物极易因为保存不当而导致部分结构或纹理缺失,而现有的图像修复技术由于受到先验信息和卷积操作的局限而无法直接应用于文物图像修复,为更合理地恢复文物图像原貌,提出了一种新的文物图像修复方法,将文物图像修复工作分为2个步骤:第1步使用Transformer进行粗略的图像重建并恢复连贯的结构;第2步使用卷积神经网络将粗略的重建图像进行上采样并恢复缺失区域的精细纹理.考虑到目前国内外没有高质量的大型文物数据库,因此也提出了一个新的高质量大型文物图像数据库.最终实验结果表明,在符合现实场景的破损修复实验和大面积破损修复实验中,修复效果在主观和客观评估中均优于当前图像修复算法.同时,支持多元化输出,为修复人员提供多样化参考,极大地提升了文物修复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物数据库 文物图像补全 TRANSFORMER 卷积神经网络 超分辨 虚拟修复
下载PDF
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数字化及虚拟展示--以敦煌莫高窟96窟为例 被引量:2
7
作者 李克恭 汪万福 《科技和产业》 2024年第6期215-219,共5页
文物数字化不仅可抢救性记录文物现状,而且还可实现文物资源由物质资源向数字资源的转化,为数字时代不可移动文物及其承载的文化信息走向公众,参与教育和价值观建构、走向世界参与文明互鉴奠定基础,通过对三维激光扫描和虚拟现实技术在... 文物数字化不仅可抢救性记录文物现状,而且还可实现文物资源由物质资源向数字资源的转化,为数字时代不可移动文物及其承载的文化信息走向公众,参与教育和价值观建构、走向世界参与文明互鉴奠定基础,通过对三维激光扫描和虚拟现实技术在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数字化及虚拟展示方面的应用进行研究,并以敦煌莫高窟96窟为例,对形成的技术路线和方法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可操作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研究成果可为其他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数字化及虚拟展示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可移动文物 保护数字化 虚拟展示
下载PDF
饱水考古木材保存状况评估研究进展
8
作者 韩刘杨 郭娟 +5 位作者 韩向娜 席光兰 田兴玲 李仁 陈家宝 殷亚方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83-198,共16页
以古代沉船、出水木器和简牍等为代表的饱水木质文物是人类古代文明的一种载体,是研究古代历史、艺术、科技、经济的宝贵实物资料,准确认知饱水考古木材保存状况是实现饱水木质文物科学保护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受长期水埋环境影响,饱水... 以古代沉船、出水木器和简牍等为代表的饱水木质文物是人类古代文明的一种载体,是研究古代历史、艺术、科技、经济的宝贵实物资料,准确认知饱水考古木材保存状况是实现饱水木质文物科学保护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受长期水埋环境影响,饱水考古木材的结构与性能均发生显著劣变,且样品获取、制备和测试分析等难度远大于健康木材,现有健康木材的科学研究理论和评估体系对其难以适用。本研究首先从解剖构造、化学结构、纤维素晶体结构和孔隙结构4方面介绍饱水考古木材的结构特征与分析方法;其次阐述饱水考古木材的物理性能、化学性能、力学性能与表征手段;然后进一步总结饱水考古木材保存状况的综合评估原则、方法和关键指标;最后围绕饱水考古木材研究的现状、需求和难点,提出未来应重点研究领域。建议开展以下3方面研究:1)提出饱水考古木材创新无损或微损研究方法,建立饱水木质文物评估技术和标准体系;2)提高饱水考古木材科学数据提取的便捷性和可靠性,完善饱水木质文物信息资源和共享体系建设;3)构建饱水考古木材结构与性能构效关系,完善适用于饱水木质文物的木材科学理论体系。通过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材料在饱水木质文物领域的应用,推动饱水考古木材保存状况评估研究,为木质文物的科学保护和长期保存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饱水木质文物 饱水考古木材 解剖构造 化学性能 物理性能 木质文物保存
下载PDF
基于边缘引导的纺织品纹样数字化修复方法
9
作者 张婧 辛斌杰 +1 位作者 袁智杰 许颖琦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1-111,共11页
针对破损纺织品文物人工修复周期长、易造成二次破坏等问题,提出一种用改进的Criminisi算法修复破损传统纺织品纹样的数字化方法。该算法通过对缺失边缘进行重构还原纺织品纹样的结构,用于引导进一步的纹理修复。首先使用线性或二阶贝... 针对破损纺织品文物人工修复周期长、易造成二次破坏等问题,提出一种用改进的Criminisi算法修复破损传统纺织品纹样的数字化方法。该算法通过对缺失边缘进行重构还原纺织品纹样的结构,用于引导进一步的纹理修复。首先使用线性或二阶贝塞尔曲线拟合缺失边缘,以恢复结构;然后利用多分辨率图像中的结构信息计算更有效的优先权,确定当前待修复块;再在多分辨率图像中根据颜色、梯度和边界特征计算多个候选匹配块,从中选择最佳匹配块以减少选择过程中的随机性;最后通过分割复制的最佳匹配块进行填补,以减少对已知信息区域的覆盖,迭代完成全部破损区域的修复。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算法对存在较多结构破坏的真实纺织品彩色图像可快速实现较为自然的修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纺织品 文物修复 图像修复 多分辨率图像 结构信息
下载PDF
胶黏剂加固在纺织品文物保护中的应用
10
作者 丁思茹 刘剑 +1 位作者 杨汝林 王淑娟 《染整技术》 CAS 2024年第8期16-21,共6页
胶黏剂在文物保护领域的应用由来已久,在纺织品文物加固修复方面也渐渐得以使用。纺织品文物的修复方式主要以针线缝合加固的物理方法为主,但对于某些脆弱的文物,当针线法修复无法全面实施奏效时,胶黏剂加固便成为一种有效的补充方式。... 胶黏剂在文物保护领域的应用由来已久,在纺织品文物加固修复方面也渐渐得以使用。纺织品文物的修复方式主要以针线缝合加固的物理方法为主,但对于某些脆弱的文物,当针线法修复无法全面实施奏效时,胶黏剂加固便成为一种有效的补充方式。介绍了对于不同种类胶黏剂在纺织品保护修复中的应用现状,对应用案例进行阐述与评述;总结了纺织品文物常用胶黏剂的不同特性;讨论了胶黏剂使用的逆转性问题,并展望了胶黏剂加固在纺织品保护修复中的未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黏剂 加固 纺织品文物修复
下载PDF
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在文化遗产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克青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7-170,共14页
色谱和质谱联用技术是有机物常用的一种分析方法,在文物保护与考古残留物研究等方面的应用已有几十年的发展。色谱与质谱联用分析样品时,需要对样品进行水解提取、衍生化等前处理,这个过程较繁琐,且耗时长,另外在样品处理过程中还有样... 色谱和质谱联用技术是有机物常用的一种分析方法,在文物保护与考古残留物研究等方面的应用已有几十年的发展。色谱与质谱联用分析样品时,需要对样品进行水解提取、衍生化等前处理,这个过程较繁琐,且耗时长,另外在样品处理过程中还有样品流失的情况发生。因此,现在一般采用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pyrolysis-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Py-GC/MS)来分析有机质样品。Py-GC/MS在分析样品时有如下优势:无需对样品进行前处理,样品可直接进行热裂解分析,操作比较简单;灵敏度高,能实现多组分混合有机样品识别;需要样品量很少,可满足文物样品微损分析检测的要求。因此,该方法在文化遗产保护和考古有机残留物识别鉴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 文化遗产 有机质样品 文物保护修复
下载PDF
传统村落保护检察公益诉讼研究
12
作者 孙可旺 陈宜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69-74,共6页
传统村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与文化景观,对于传承民族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有着重要意义。传统村落保护检察公益诉讼是监察体制改革后检察机关职能的创新,发挥了生态文明战略检察监督的兜底作用,体现了民法典时代检察公益诉讼的价值引... 传统村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与文化景观,对于传承民族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有着重要意义。传统村落保护检察公益诉讼是监察体制改革后检察机关职能的创新,发挥了生态文明战略检察监督的兜底作用,体现了民法典时代检察公益诉讼的价值引导。当前,检察机关参与传统村落保护还存在法律法规不足、公益诉讼介入滞后、较难平衡保护与发展的困境。应进一步完善传统村落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优化检察公益诉讼诉前程序,推动检察公益诉讼融入社会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检察公益诉讼 传统村落保护 自然遗迹 人文遗迹
下载PDF
基于故宫博物院数字文物库的信息可视化研究——以“故宫文物医院”为例
13
作者 潘炫辰 刘芳 《湖南包装》 2024年第1期168-170,188,共4页
当前社会处于数字技术的大背景下,文物的展示方式日趋多元化。文章根据信息可视化的呈现规律和方式,对“故宫文物医院”信息设计进行案例分析。该作品制作了简单易懂的图表,将庞大和繁复的文物信息进行了缕析,以信息图解的方式呈现给受... 当前社会处于数字技术的大背景下,文物的展示方式日趋多元化。文章根据信息可视化的呈现规律和方式,对“故宫文物医院”信息设计进行案例分析。该作品制作了简单易懂的图表,将庞大和繁复的文物信息进行了缕析,以信息图解的方式呈现给受众。设计采用了插图、统计表、图表相结合并手绘还原了整个文物修复过程,方便读者快速理解文物修复相关知识,使人充分感受文物修复在传统文化中所具有的审美、文化和社会价值,有效地促进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发受众对文物的关注和喜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可视化设计 信息图形设计 文物修复 设计方法
下载PDF
面向文物保护的古代陶瓷修复技艺研究
14
作者 孙悦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81-86,共6页
文物保护是保留历史文化遗存的重要手段,随着文物出土量的急剧增加,为发挥文化保护的关键作用,对文物保护的技术要求也日益严苛。为了更好地呈现古代历史文化,必须利用科学有效的古代陶瓷修复技艺,以实现对文物的复原及保护。立足于文... 文物保护是保留历史文化遗存的重要手段,随着文物出土量的急剧增加,为发挥文化保护的关键作用,对文物保护的技术要求也日益严苛。为了更好地呈现古代历史文化,必须利用科学有效的古代陶瓷修复技艺,以实现对文物的复原及保护。立足于文物保护视角,阐述古代陶瓷修复的研究进展,分析古代陶瓷修复所蕴含的文物保护价值,同时从古代陶瓷修复技艺的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及维保阶段等维度,探讨其修复技艺的应用,以促进古代陶瓷文物的修复及保护,还原陶瓷文物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物保护 价值分析 古代陶瓷 修复技艺
下载PDF
基于贝叶经修复用黏接材料的研究
15
作者 姚娜 吕佳丽 +1 位作者 郭宏 王珊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16-627,共12页
贝叶经文物修复是世界性难题,面临的关键问题是使用的修复材料。本研究主要是对传统黏接剂进行多项性能分析与对比,筛选适合贝叶经修复的黏接剂。利用旋转黏度计和流变仪对各类传统黏接剂黏度进行分析,初步筛选黏度高的黏接剂,然后用质... 贝叶经文物修复是世界性难题,面临的关键问题是使用的修复材料。本研究主要是对传统黏接剂进行多项性能分析与对比,筛选适合贝叶经修复的黏接剂。利用旋转黏度计和流变仪对各类传统黏接剂黏度进行分析,初步筛选黏度高的黏接剂,然后用质构仪测试筛选的黏接剂黏性及与贝叶结合的黏附力和剥离强度等性能,同时用密度泛函理论(DFT)比表面积测试分析贝叶的孔径,以及用激光粒度仪分析黏接剂的粒径,结合扫描电镜-能谱仪分析贝叶形貌结构及与黏接剂结合特征等,结果表明:10%~20%淀粉、2%瓜尔豆、2%羧甲基纤维素钠和手掌参胶的性能较好,可针对不同病害需求选择适宜黏接剂用于贝叶经修复。另外,检测出贝叶孔径是纳米级,而黏接剂粒径是微米级,使得黏接剂与贝叶的黏接是表面贴合而无渗透,有脱落风险,可进一步研究黏接剂与贝叶结合的牢固性。针对贝叶经文物的典型病害,本文制作模拟病害样品,利用筛选出的黏接剂和云南当代贝叶作为修补材料进行试修复实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叶经 文物修复 黏接剂 材料性能 黏附力
下载PDF
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木构文物保存现状研究
16
作者 韩炜师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8-127,共10页
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及其附属东汉建筑基址中的木构文物出现了多种病害。为探讨病害成因,采用偏光显微观察、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离子色谱分析和X射线衍射分析等技术方法对木构文物、积水和盐结晶等样品等进行检测,勘察文物病害种... 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及其附属东汉建筑基址中的木构文物出现了多种病害。为探讨病害成因,采用偏光显微观察、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离子色谱分析和X射线衍射分析等技术方法对木构文物、积水和盐结晶等样品等进行检测,勘察文物病害种类与分布范围,并对环境监测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偏光显微镜观察到木构文物具有水松的显微特征,细胞壁多有细菌腐蚀;红外光谱分析发现半纤维素的特征峰消失,纤维素、木质素的特征峰锐减或改变;盐结晶的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图谱均呈现二水合硫酸钙的特征峰,而离子色谱检测证实Ca^(2+)和SO_(4)^(2-)是积水的主要离子,表明两种离子随地下渗水迁移至文物表面并形成盐结晶;西部木材含水率(上)、西部木材含水率(下)和南部木材含水率(上)与地下水位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木材含水率大多低于30%并不断变化。以上结果表明,地下水不但渗入文物造成饱水病害,同时也影响木材含水率的变化。当木材含水率低于30%时,文物纤维出现湿涨干缩并导致裂隙病害,过高时又促使细菌滋生而形成微生物损害。此外地下水带来的盐结晶也进一步加剧裂隙病害的发育。在多种病害的共同破坏下,木构文物最终形成残缺。该结果为文物后续的保护研究及保护工程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闸 木构文物 保存状况 病害 环境监测
下载PDF
敦煌绢画研究体系及近二十年研究综论
17
作者 肖浪 《艺术探索》 CSSCI 2024年第3期47-53,共7页
早期敦煌绢画研究及敦煌学研究体系的建立、研究发展趋势差异均与敦煌文物散逸海外紧密相关,其中以斯坦因与英印收藏体系、伯希和与法藏体系、奥登堡与俄藏体系及早期日本敦煌学研究为主。进入21世纪,随着科学检测技术的进步及文物数字... 早期敦煌绢画研究及敦煌学研究体系的建立、研究发展趋势差异均与敦煌文物散逸海外紧密相关,其中以斯坦因与英印收藏体系、伯希和与法藏体系、奥登堡与俄藏体系及早期日本敦煌学研究为主。进入21世纪,随着科学检测技术的进步及文物数字化的发展,对敦煌绢画的研究逐渐突破20世纪固有研究流程和研究方法的限制,呈现跨学科、多维度、广角度的趋势。敦煌绢画自身反映的历史现象、文化交流等内容更为学界所关注。同时,科学检测结果拓展了对敦煌绢画的认识,为传统人文研究中无法解决的问题提供了新的物质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绢画 方法学 文明互鉴 文物保护
下载PDF
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藏纸质革命文物的调查与预防性保护展望
18
作者 周媛 刘自忠 《中国造纸》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03-208,共6页
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是陕甘宁边区纸质革命文物的重要收藏单位。本文主要从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藏纸质革命文物的类别、特点和保存现状3个方面进行分析讨论,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3点建议:完善和细化馆藏纸质革命文物的账目信息,实... 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是陕甘宁边区纸质革命文物的重要收藏单位。本文主要从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藏纸质革命文物的类别、特点和保存现状3个方面进行分析讨论,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3点建议:完善和细化馆藏纸质革命文物的账目信息,实现高效快捷的信息检索和精准定位;科学制定纸质革命文物预防性保护方法和计划;加快完成纸质革命文物数字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纸质革命文物 预防 保存 陕甘宁边区
下载PDF
大连湾海底隧道工程中的水工设施文物保护设计
19
作者 尹永欣 孙宇辰 +1 位作者 马志强 胡建波 《中国港湾建设》 2024年第4期78-83,共6页
大连湾海底隧道穿过大连市中山区区级不可移动文物达里尼港旧址和大连港附属建筑的区域。为保证工程顺利建设,对海底隧道沿线不可移动文物北防波堤及丙码头开展文物保护设计工作。严格遵守国家文物保护法律法规,保证文物结构安全,恢复... 大连湾海底隧道穿过大连市中山区区级不可移动文物达里尼港旧址和大连港附属建筑的区域。为保证工程顺利建设,对海底隧道沿线不可移动文物北防波堤及丙码头开展文物保护设计工作。严格遵守国家文物保护法律法规,保证文物结构安全,恢复文物风貌,保持文物历史格局不变。以此制定了“拆卸、归安”的文物保护设计理念,对北防波堤及丙码头进行局部拆除,完成海底隧道工程后恢复文物原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连湾海底隧道 文物保护 拆卸 归安
下载PDF
国家博物馆藏清代《通鉴纪事本末》纸墨材料的科学研究
20
作者 杨琴 刘剑辉 +4 位作者 丁莉 成小林 吴娜 白雪松 孙碧佳 《中国造纸》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58-66,共9页
本研究以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清代刻本《通鉴纪事本末》为研究对象,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SEM-EDS)、大幅面微区XRF成像(MA-XRF)、显微共聚焦拉曼光谱(Raman)、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箭型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SPME Arrow-GC/... 本研究以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清代刻本《通鉴纪事本末》为研究对象,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SEM-EDS)、大幅面微区XRF成像(MA-XRF)、显微共聚焦拉曼光谱(Raman)、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箭型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SPME Arrow-GC/MS)研究了古籍纸张的无机元素、化学结构、印刷墨迹成分、挥发性有机物组成等。结果表明,古籍纸张的无机元素主要为Ca、S、K,并在潮线处富集;墨迹颜料为松烟墨;护页纸张保存状况较好,无明显氧化。对纸张挥发性有机物的非靶筛查共筛选出58种化合物,其中既包含了纸张的老化产物,也包括使用和历史保存过程中吸附的物质,这些物质共同构成了古籍的“旧书气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籍修复 墨迹 纸质文物保存 纸张挥发性有机物 箭型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