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xperimental study of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mechanisms of the pressure-reduction and augmented injection effect by nanoparticles in ultra-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s
1
作者 Pan Wang Yu-Hang Hu +8 位作者 Liao-Yuan Zhang Yong Meng Zhen-Fu Ma Tian-Ru Wang Zi-Lin Zhang Ji-Chao Fang Xiao-Qiang Liu Qing You Yan Zhang 《Petroleum Science》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3期1915-1927,共13页
Nanoparticles(NPs)have gained significant attention as a functional material due to their ability to effectively enhance pressure reduction in injection processes in ultra-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s.NPs are typically... Nanoparticles(NPs)have gained significant attention as a functional material due to their ability to effectively enhance pressure reduction in injection processes in ultra-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s.NPs are typically studied in controlled laboratory conditions,and their behavior in real-world,complex environments such as ultra-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s,is not well understood due to the limited scope of their applications.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efficacy and underlying mechanisms of NPs in decreasing injection pressure under various injection conditions(25—85℃,10—25 MPa).The results reveal that under optimal injection conditions,NPs effectively reduce injection pressure by a maximum of 22.77%in core experiment.The pressure reduction rate is found to b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oil saturation and permeability,and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Furthermore,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PIV)experiments(25℃,atmospheric pressure)indicate that the pressure reduction is achieved by NPs through the reduction of wall shear resistance and wettability change.This work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the design of water injection strategies in ultra-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NOPARTICLE pressure reduction Augmented injection Ultra-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
下载PDF
In-situ synthesis of high thermal stability and salt resistance carbon dots for injection pressure reduction and enhanced oil recovery 被引量:3
2
作者 Yining Wu Lisha Tang +4 位作者 Dayu Liu Demin Kong Liu Kai Mengjiao Cao Qingshan Zhao 《Nano Research》 SCIE EI CSCD 2023年第10期12058-12065,共8页
Carbon dots(CDs)show great potential as a new type of oil-displacing agent for unconventional oil and gas development.However,the instability and easy aggregation epitomize the challenges that accompany the applicatio... Carbon dots(CDs)show great potential as a new type of oil-displacing agent for unconventional oil and gas development.However,the instability and easy aggregation epitomize the challenges that accompany the application of CDs in high temperature and high salinity(HT/HS)reservoirs.In this research,novel benzene sulfonate-modified carbon dots(BS-CDs)with remarkable thermal stability and salt resistance were fabricated through an in-situ electrochemical exfoliation method.Molecular simulation verifies that the introduction of benzene sulfonate groups substantially strengthens the electrostatic repulsion between BS-CDs,leading to outstanding dispersibility and stability even at a temperature of 100℃ and salinity of 14×10^(4) mg/L.Core flooding tests show that 0.05 wt.%BS-CDs nanofluid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water injection pressure by 50.00%and enhanced oil recovery(EOR)to 68.39%under HT/HS conditions.According to the atomic force microscopy(AFM)scanning results,the adhesion force between the core(after BS-CDs treatment)and oil decreased by 11.94 times,indicating that the hydrophilicity of the core surface was increased.In addition,the distribution of the adhesion force curve is more concentrated,which means that the micro-scale wettability of the core changes from oil-wet to more homogeneous water-wet.This study provides a feasible way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good thermal stability and salt resistance CDs in unconventional reservoir develo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 dots in-situ modification thermal stability and salt resistance injection pressure reduction enhanced oil recovery
原文传递
一种新型降压增注酸液性能评价
3
作者 周恩甲 袁海娜 +2 位作者 王雪芝 雷海 罗志飞 《石油化工安全环保技术》 CAS 2024年第6期32-36,I0002,I0003,共7页
针对定边采油厂某注水项目区域内主采层位为三叠系长8层酸化常规土酸酸化反应速度很快、作业距离短、二次、三次伤害严重、过度溶蚀、腐蚀严重等问题,开发了一种包含盐酸、氢氟酸、有机酸、氟硼酸以及多种添加剂,具有低腐蚀、低伤害、... 针对定边采油厂某注水项目区域内主采层位为三叠系长8层酸化常规土酸酸化反应速度很快、作业距离短、二次、三次伤害严重、过度溶蚀、腐蚀严重等问题,开发了一种包含盐酸、氢氟酸、有机酸、氟硼酸以及多种添加剂,具有低腐蚀、低伤害、低反应速度、配伍性良好的新型酸液。对新型酸液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相比常规土酸,新型酸液酸岩反应速度较慢,持续反应时间长,反应产物无明显沉淀物,对地层伤害较小;新型酸液的酸度变化较缓和,酸性持续时间长,具有缓冲性,是一种低酸度,低反应速度,适合深度酸化的酸液;新型酸液具有较强的抑碳酸盐、硅酸盐沉淀能力,但随着浓度的增加,新型酸液抑碳酸盐、硅酸盐沉淀能力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压增注 深度酸化 有机酸 氟硼酸 常规土酸
下载PDF
SN开发区注水系统运行效率影响因素及对策
4
作者 宣妍 《石油石化节能与计量》 CAS 2024年第10期52-55,共4页
注水系统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油田开发工艺,它可以对地层进行补给,维持油层的稳定,从而可以有效的加快油田的开发进度和采收率,它在整个油田的能源消耗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在现阶段开发过程中,注水系统存在泵管压差大、开泵布局不合理等问... 注水系统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油田开发工艺,它可以对地层进行补给,维持油层的稳定,从而可以有效的加快油田的开发进度和采收率,它在整个油田的能源消耗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在现阶段开发过程中,注水系统存在泵管压差大、开泵布局不合理等问题,造成生产运行方案不合理,并得不到及时调整,致使注水效率较低,注水单耗较高,注水系统运行生产波动大、能耗控制难度大。针对上述问题,按照整体降压、局部增压的工作思路提出解决对策及优化调整意见,有效降低系统能耗,并结合注水系统仿真优化为技术管理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措施实施后,系统日节电1.71×10^(4)kWh,4座站所泵管压差下降0.28~2.55 MPa,系统运行稳定,能耗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泵管压差 注水系统 优化运行 仿真优化 节能降耗
下载PDF
高地压低孔隙率煤层注水工艺设计 被引量:14
5
作者 聂文 粟才泉 +3 位作者 程卫民 于岩斌 杨子祥 高昌同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9-62,共4页
为了解决高地压低孔隙率煤层注水困难的问题,分析了煤层注水润湿煤体的过程,研究设计了添加渗透剂和高压预裂波动式注水方式,应用于高地压区低孔隙率煤层注;并在星村煤矿E3101东工作面实际应用,分别优设了适用于该工作面的注水用渗透剂... 为了解决高地压低孔隙率煤层注水困难的问题,分析了煤层注水润湿煤体的过程,研究设计了添加渗透剂和高压预裂波动式注水方式,应用于高地压区低孔隙率煤层注;并在星村煤矿E3101东工作面实际应用,分别优设了适用于该工作面的注水用渗透剂、注水工艺参数。结果表明:E3101东工作面应用后,平均每孔多注水超过53 m3;全尘、呼尘的平均降尘率分别为32.9%、33.8%;虽然矿震频繁发生,但每次矿震释放的能量均在105 J以下,在回采过程中未发生冲击地压;工作面、回风隅角和回风流温度分别平均降低了1.075、0.525和0.475℃。采取这些措施提高了E3101东工作面的煤层注水量,取得了较好的降尘、防治冲击地压和降温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地压 低孔隙率 波动式注水 渗透剂 降尘 冲击地压 降温
下载PDF
东荣二矿煤层注水工艺优化及应用 被引量:9
6
作者 卢国斌 李达 +1 位作者 吴宪 董子文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797-803,共7页
为明确煤层注水过程中水分增值的变化规律,确定合理工艺参数,提高煤层注水效果,使用COMSOL4.3b2D开展煤层定压注水数值模拟,并使用SPSS软件对数值模拟结果进行逐步回归,建立了湿润范围关于注水压力、时间和水分增值的综合计算方程.研究... 为明确煤层注水过程中水分增值的变化规律,确定合理工艺参数,提高煤层注水效果,使用COMSOL4.3b2D开展煤层定压注水数值模拟,并使用SPSS软件对数值模拟结果进行逐步回归,建立了湿润范围关于注水压力、时间和水分增值的综合计算方程.研究结果表明:提高注水压力和时间能够扩大湿润范围,能使煤体的水分含量分布更加均匀;依据建立的综合结算方程和现场实际,并结合经验方法确定的综采工作面注水方案,实施之后粉尘浓度降低72%以上,吨煤瓦斯涌出量降低为原来的1/3左右,日均产量增加1倍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压注水 湿润范围 降尘 抑制瓦斯 软化煤体
下载PDF
表面活性剂改善稠油油藏水驱开发效果实验研究——以东辛油田深层稠油油藏为例 被引量:25
7
作者 李爱芬 任晓霞 +1 位作者 江凯亮 王永政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8-21,112,共4页
针对深层稠油油藏原油粘度高、渗流阻力大、常规水驱效果差、水井注入压力高及注入能力低等现状,以东辛油田深层稠油油藏为例,在评价表面活性剂适应性的基础上,通过低界面张力活性体系室内岩心驱替实验,研究了界面张力、渗透率、注入量... 针对深层稠油油藏原油粘度高、渗流阻力大、常规水驱效果差、水井注入压力高及注入能力低等现状,以东辛油田深层稠油油藏为例,在评价表面活性剂适应性的基础上,通过低界面张力活性体系室内岩心驱替实验,研究了界面张力、渗透率、注入量和注入速度4因素对表面活性剂改善水驱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的表面活性剂与研究区块的注入流体具有很好的配伍性,表现出较好的降低油水界面张力的能力,质量分数为0.01%的表面活性剂溶液与模拟油的界面张力在70℃时最低可达10-2mN/m数量级;一次水驱结束后注入表面活性剂溶液段塞,可降低注入压力,改善水驱开发效果,并且当油水界面张力越低、注入量越大、注入速度越低时,二次水驱降压效果越好,采收率提高幅度越大,降压率最高为18.0%,采收率最大可提高15.7%;在相同实验条件下,当气测渗透率由256.65×10-3μm2降至36.16×10-3μm2,注入0.7倍孔隙体积表面活性剂溶液后,二次水驱降压率由17.1%降至10.0%,采收率提高幅度由15.7%降至11.7%,说明当渗透率较低时,因渗流条件变差,导致表面活性剂改善水驱效果变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面张力 表面活性剂 稠油油藏 注入参数 渗透率 降压率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改性纳米二氧化硅流体的制备及其降压增注规律 被引量:3
8
作者 王建海 李勇 +2 位作者 冯一波 唐丽莎 蒙露明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52-357,共6页
为降低油藏注水压力,使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吐温80分散改性纳米二氧化硅,通过室内实验研制了一种用于降压增注的纳米流体。研究了该体系的分散性,考察了体系的润湿反转性能;通过岩心驱替实验,研究了不同注入量、不同岩心渗透率下纳米流... 为降低油藏注水压力,使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吐温80分散改性纳米二氧化硅,通过室内实验研制了一种用于降压增注的纳米流体。研究了该体系的分散性,考察了体系的润湿反转性能;通过岩心驱替实验,研究了不同注入量、不同岩心渗透率下纳米流体的降压增注规律。实验结果表明,该纳米流体具有良好的分散性能,平均粒径约为15 nm,且润湿反转能力较好,可将岩心表面接触角从35°增大到130°;当注入量为1.0 PV时,减阻率达45.31%;对渗透率为1.00×10^(-3)~20.00×10^(-3)μm^(2)的岩心,纳米流体的降压增注效果较好,减阻率达35.0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流体 降压增注 二氧化硅 润湿反转
下载PDF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低碳醇体系的界面活性及应用 被引量:4
9
作者 崔宝臣 吴景春 贾振歧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54-356,共3页
测定了45℃时非离子表面活性剂SP 1/醇/地层水(矿化度4456mg/L)体系与大庆十厂原油间的界面张力。在5g/LSP 1地层水溶液中按10g/L的浓度加入C1~C4脂肪醇,油水界面张力由2.06×10-2mN/m降至1.12×10-3~5.90×10-3mN/m,按2... 测定了45℃时非离子表面活性剂SP 1/醇/地层水(矿化度4456mg/L)体系与大庆十厂原油间的界面张力。在5g/LSP 1地层水溶液中按10g/L的浓度加入C1~C4脂肪醇,油水界面张力由2.06×10-2mN/m降至1.12×10-3~5.90×10-3mN/m,按2~15g/L的浓度加入甲醇,界面张力降至10-3mN/m数量级。在甲醇浓度为10g/L条件下改变SP 1加量,在1~10g/L浓度范围产生10-3mN/m数量级的超低界面张力。用悬滴法测定的5g/LSP 1/10g/L甲醇/地层水体系的界面张力,随测定时间延长而下降,25~100min时出现10-3mN/m数量级的超低值,100~120min时降至10-4mN/m数量级。在渗透率分别为25.0×10-3和2.9×10-3μm2的2只岩心上,水驱油后注入SP 1/甲醇/地层水溶液,后续水驱末的注水压力比前期水驱末分别降低63.6%和42.6%。简要介绍了在低渗透注水井朝82 152注入该体系降低注水压力、增加注水量的成功试验。图3表3参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元复合驱油 储油层 界面活性 低渗透油藏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低碳醇体系
下载PDF
注水井静压测试资料对比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智峰 张洪 许秀芝 《油气井测试》 EI 2005年第3期25-26,共2页
以注水井静压测试为基础,采用不同仪器测量注水井油层中部压力。通过吸水剖面资料分析,连通油井动液面、产量、含水变化对比及相关产液剖面资料分析,验证了测压资料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关键词 注水井 对比分析 测试资料 资料分析 静压测试 仪器测量 吸水剖面 产液剖面 动液面 准确性 可靠性 油层 油井
下载PDF
BSA-102防膨缩膨剂作用机理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张建忠 吴豪 +1 位作者 安青松 胡旭辉 《精细石油化工进展》 CAS 2016年第2期43-45,共3页
介绍了小分子阳离子聚合物BSA-102防膨缩膨剂的防膨缩膨机理,考察了该产品的防膨缩膨性能,简要说明了其现场应用效果。该产品防膨缩膨效果优异,具有很好的耐高温、抗酸碱、抗冲刷能力,在现场实际应用中具有明显的降压增注、恢复地层渗... 介绍了小分子阳离子聚合物BSA-102防膨缩膨剂的防膨缩膨机理,考察了该产品的防膨缩膨性能,简要说明了其现场应用效果。该产品防膨缩膨效果优异,具有很好的耐高温、抗酸碱、抗冲刷能力,在现场实际应用中具有明显的降压增注、恢复地层渗透率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膨缩膨剂 作用机理 降压增注 油层保护 阳离子聚合物
下载PDF
致密储层纳米增注技术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金永辉 王治富 +3 位作者 孙庆名 李源流 王波 陈义哲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69-174,共6页
针对魏家楼致密储层油藏注水压力上升快的问题,引入了纳米增注技术,通过微细管和岩心驱替实验装置对纳米增注技术的增注原理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纳米增注剂能够改变岩石润湿性,可使亲水储层改变为中性或亲油储层,减少亲水... 针对魏家楼致密储层油藏注水压力上升快的问题,引入了纳米增注技术,通过微细管和岩心驱替实验装置对纳米增注技术的增注原理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纳米增注剂能够改变岩石润湿性,可使亲水储层改变为中性或亲油储层,减少亲水储层孔喉表面形成的水膜的厚度;纳米增注剂还可吸附在孔喉表层,使孔喉表层的水化膜剥离,增大孔喉有效半径,降低流体阻力,从而增加地层吸水能力。微细管驱替实验表明,质量分数为0.010%的纳米增注液,对直径为50~100μm的微细管降压效果较好,降压率最大可达30.1%;天然岩心驱替实验表明,纳米增注液注入量为1倍孔隙体积、吸附时间大于36 h时,降压效果较好,降压率达40.0%。魏家楼油田降压增注现场试验结果表明,纳米增注剂能使注水井注入压力降低2.4 MPa。该研究结果对致密储层油藏高压欠注井治理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增注剂 润湿性 降压率 水化膜 疏水层 接触角 致密储层 魏家楼油田
下载PDF
低伤害缓速深部酸化工艺在濮城油田的应用 被引量:3
13
作者 杨建华 吴生 《清洗世界》 CAS 2004年第8期5-8,共4页
濮城油田沙二下油藏属于多油层非均质油藏。在长期的注水开发过程中,注水井油层近井地带均受到堵塞、结垢、污染等伤害,严重制约油田的高效开发。针对此问题,我们运用降压增注技术,通过在井网注采关系完善区,选择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污染... 濮城油田沙二下油藏属于多油层非均质油藏。在长期的注水开发过程中,注水井油层近井地带均受到堵塞、结垢、污染等伤害,严重制约油田的高效开发。针对此问题,我们运用降压增注技术,通过在井网注采关系完善区,选择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污染、结垢、堵塞造成注水量下降或注水压力上升的水井,整体实施,收到良好效果。该工艺不仅能达到较好的降压、增注的目的,而且有效期长,是改善非均质油层注水开发技术的主要措施之一,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濮城油田 低伤害缓速深部酸化工艺 注水井油层 降压增注 沙二下油藏 油田地质
下载PDF
减小地层水流阻力的增注技术 被引量:7
14
作者 周新国 乜冠贞 +2 位作者 陈论韬 张川利 陈俊智 《石油钻采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4-77,共4页
针对国内低渗透油田注采过程中注水压力高、配注不足等问题,研究应用了水基纳米聚硅减阻增注技术,该技术通过将合成的水基纳米减阻增注材料,以合适的方法注入油层来降低渗流阻力,提高配水量,阐述了纳米聚硅材料在油田注水井中的降压增... 针对国内低渗透油田注采过程中注水压力高、配注不足等问题,研究应用了水基纳米聚硅减阻增注技术,该技术通过将合成的水基纳米减阻增注材料,以合适的方法注入油层来降低渗流阻力,提高配水量,阐述了纳米聚硅材料在油田注水井中的降压增注应用机理、岩心室内试验、选井原则、并对注清水及污水的现场效果进行了分析,通过应用分析可知,该技术显著地提高了注水井的注水量、降低了注水压力,为纳米聚硅材料的工业化转化与规模化推广应用打下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 注水 降压
下载PDF
渤海特稠油油藏油溶性降黏体系辅助热采室内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吴婷婷 廖辉 +4 位作者 葛涛涛 孙玉豹 王少华 吴春洲 刘亚琼 《当代化工》 CAS 2020年第8期1618-1621,1625,共5页
海上某深层特稠油油藏埋藏深、原油黏度高(30000~50000 mPa·s)、地层压力高,单纯蒸汽开采易造成注汽压力高、开发效果差等问题,为此,研制了一种油溶性降黏体系,该体系主要由有机溶剂、分散剂和互溶剂组成,并对体系进行了静态评价(... 海上某深层特稠油油藏埋藏深、原油黏度高(30000~50000 mPa·s)、地层压力高,单纯蒸汽开采易造成注汽压力高、开发效果差等问题,为此,研制了一种油溶性降黏体系,该体系主要由有机溶剂、分散剂和互溶剂组成,并对体系进行了静态评价(闪点、降黏率、溶沥青速率、稠油屈服值)和动态驱替评价。实验结果表明:该体系闪点78.3℃,安全性高,5%质量分数的降黏率可达80%以上,溶沥青速率3.2 mg·(mL·min)-1,可使特稠油屈服值降低93%;动态驱油过程中,相比于单纯蒸汽驱,油溶性降黏体系+蒸汽驱的方式可使注汽压力降低53%,驱替效率提高22%,该体系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可用于辅助特稠油油藏的热采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稠油 注汽压力 油溶性降黏体系 屈服值 驱油效率
下载PDF
径向井引导堵剂注入油井堵水数值模拟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晓强 曲占庆 +4 位作者 叶卫保 郭天魁 李通 田启忠 吕玮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66-574,共9页
油井堵水作为一种封堵水流优势通道的方法已在油田广泛应用,为解决传统的堵剂笼统注入油井堵水方法所面临的污染油藏和注入压力大的问题,提出一种具有精准投放和降压增注功能的径向井引导堵剂注入油井堵水新工艺,建立了数学模型,通过COM... 油井堵水作为一种封堵水流优势通道的方法已在油田广泛应用,为解决传统的堵剂笼统注入油井堵水方法所面临的污染油藏和注入压力大的问题,提出一种具有精准投放和降压增注功能的径向井引导堵剂注入油井堵水新工艺,建立了数学模型,通过COMSOL软件对堵水效果进行了评价.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径向井引导堵剂注入适用于渗透率级差低的非均质油藏.堵剂在水流优势通道内沿径向井作径向流动,实现堵剂的精准投放.注入压降集中分布在径向井周围,等压线以径向井为轴线对称分布,高注入压力随径向井长度的增加而深入地层深处.径向井增大了堵剂注入面积,堵剂在水流优势通道内流动阻力小,减小了注入压力.堵剂注入时间取决于水流优势通道宽度和堵剂注入速度,注入时间过长,堵剂将逐渐进入到低渗地层,对油藏造成污染.径向井长度取决于堵剂强度和地层压力梯度,堵剂前缘所在地层压力梯度要小于堵剂突破强度.径向井数目取决于水流优势通道宽度和地层深度,当层内非均质地层厚度小于水流优势通道宽度时,采用单径向井,反之纵向上布置多个径向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流优势通道 径向井 油井堵水 COMSOL数值模拟 精准投放 注入压力降低
下载PDF
寺河矿煤层脉动注水降尘技术研究 被引量:11
17
作者 林传兵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71-175,共5页
为改善井下高浓度粉尘的作业环境,本文以寺河矿3#煤层为研究对象,基于尘源抑尘降尘理念,结合实验室测定、现场试验等手段,对煤层注水性、结构特征、注水孔围岩裂隙分布、脉动注水流动规律、层理与裂隙、孔隙以及注水降尘效果等方面进行... 为改善井下高浓度粉尘的作业环境,本文以寺河矿3#煤层为研究对象,基于尘源抑尘降尘理念,结合实验室测定、现场试验等手段,对煤层注水性、结构特征、注水孔围岩裂隙分布、脉动注水流动规律、层理与裂隙、孔隙以及注水降尘效果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认为,该煤层注水性良好,煤体内孔隙和裂隙对注水导流有利,由于煤体内部原生裂隙和脉动注水特点,压裂液浸入到煤体裂隙具有一定的先后顺序。现场注水试验证明,脉动注水效果明显优于静压注水,脉动注水能充分湿润煤体,降尘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水影响因素 脉动注水 静压注水 现场试验 注水降尘
下载PDF
喷嘴螺旋倾角对雾化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苗懂艳 高贵军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4-17,共4页
通过试验研究以理解螺旋喷嘴的雾化性能。利用激光粒度分析仪和高速摄像机试验研究了喷雾锥角,喷嘴流量,喷雾射程,粒子速度,雾滴的平均直径(SMD)等性能参数。结果表明,在同一喷射压力下,液体的喷射距离、喷嘴出口雾化角和雾粒的轴向速... 通过试验研究以理解螺旋喷嘴的雾化性能。利用激光粒度分析仪和高速摄像机试验研究了喷雾锥角,喷嘴流量,喷雾射程,粒子速度,雾滴的平均直径(SMD)等性能参数。结果表明,在同一喷射压力下,液体的喷射距离、喷嘴出口雾化角和雾粒的轴向速度都随着喷嘴螺旋倾角的增大而减小,然而,喷嘴流量和雾粒SMD随着喷嘴螺旋倾角的增大而增大。在系统喷射压力为2 MPa时,螺旋倾角对喷嘴流量的影响最小,其减小幅度仅为0.004 L/s;且在距喷嘴口25 cm处,30°螺旋喷嘴在系统压力为3 MPa时,雾粒SMD最小,最小为30.04μm;在系统喷射压力为3 MPa时,螺旋倾角对雾粒轴向速度的影响最大,其速度变化幅度为10.3 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倾角 喷嘴 液滴SMD 雾化角 喷射压力 喷雾降尘
下载PDF
低孔低渗油藏纳米乳液降压增注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李璐 孔瑞江 +1 位作者 李婵 徐伟 《当代化工》 CAS 2022年第11期2541-2544,共4页
针对低孔低渗油藏存在驱替压力大、注水难以见效、储层孔喉细小、连通性差等问题,利用纳米材料在降压增注方面的突出性能,开展了纳米乳液降压增注技术的研究。首先对NM-1至NM-4 4种纳米材料开展材料性能、吸附能力、润湿能力、膨胀能力... 针对低孔低渗油藏存在驱替压力大、注水难以见效、储层孔喉细小、连通性差等问题,利用纳米材料在降压增注方面的突出性能,开展了纳米乳液降压增注技术的研究。首先对NM-1至NM-4 4种纳米材料开展材料性能、吸附能力、润湿能力、膨胀能力、稳定能力共5方面纳米材料优选,最终优选NM-3型纳米材料;其次开展纳米乳液体系优选,分别对其活性剂类型和加量优选,确定阴离子表面活性剂(NHBH-1)∶改性甜菜碱(TCJ-1)∶非离子表面活性剂(X60)∶助表面活性剂(低碳醇)=1∶4.25∶0.3∶0.5;最后开展纳米乳液体系评价,分别对其粒径分析、接触角、抑制膨胀性、室内岩心驱替4个方面评价,结果表明该纳米乳液体系具有良好的降压增注性能,可以用于低孔低渗油藏高效开发。将该纳米乳液体系应用于现场,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该研究成果为低孔低渗油藏纳米乳液配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孔低渗储层 纳米乳液 降压增注 油田注水
下载PDF
注入时机对低矿化度表面活性剂驱油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蒲万芬 杨浩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70-174,共5页
近年来,针对低矿化度水为注入液的研究结果表明,低矿化度水在一定程度上有提高采收率的作用。相比于低矿化度水驱,低矿化度表面活性剂驱在提高采收率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然而,低矿化度表面活性剂注入时机对驱油的影响缺乏相关研究。选... 近年来,针对低矿化度水为注入液的研究结果表明,低矿化度水在一定程度上有提高采收率的作用。相比于低矿化度水驱,低矿化度表面活性剂驱在提高采收率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然而,低矿化度表面活性剂注入时机对驱油的影响缺乏相关研究。选择一种能在低盐度环境下获得油水超低界面张力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KPS,在不同转注时机下进行低矿化度表面活性剂驱油实验。结果表明,注入时机对采收率、含水率、注入压力及降压率都有较大影响。注入时机越早,最终采收率越高,当高矿化度水驱至含水率分别为60.5%、81.5%、98.1%后转注低矿化度表面活性剂,采收率增值为38.9%、25.3%、15.7%,最终采收率为74.3%、67.8%、65.1%;注入时机越早降压率越低,降压率最大差值为33.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矿化度表面活性剂 采收率 含水率 注入压力 降压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