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ubmarine groundwater discharge enhances primary productivity in the Yellow Sea, China: Insight from the separation of fresh and recirculated components 被引量:4
1
作者 Jianan Liu Jinzhou Du Xueqing Yu 《Geoscience Frontiers》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6期76-89,共14页
Submarine groundwater discharge(SGD)is being increasingly recognized as a significant source of nutrient into coastal waters,and generally comprises two components:submarine fresh groundwater discharge(SFGD)and recirc... Submarine groundwater discharge(SGD)is being increasingly recognized as a significant source of nutrient into coastal waters,and generally comprises two components:submarine fresh groundwater discharge(SFGD)and recirculated saline groundwater discharge(RSGD).The separate evaluation of SFGD and RSGD is extremely limited as compared to the conventional estimation of total SGD and associated nutrient fluxes,especially in marginal-scale regions.In this study,new high-resolution radium isotopes data in seawater and coastal groundwater enabled an estimation of SGD flux in a typical marginal sea of the Yellow Sea.By establishing 226Ra and 228Ra mass balance models,we obtained the SGD-derived radium fluxes,and then estimated the SFGD and RSGD fluxes through a two end-member model.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otal SGD flux into the Yellow Sea was equivalent to approximately 6.6 times the total freshwater discharge of surrounding rivers,and the SFGD flux accounted for only 5.2%–8.8%of the total SGD.Considering the nutrient concentrations in coastal fresh and saline groundwater,we obtained the dissolved inorganic nutrient fluxes(mmol m^(-2) yr^(-1))to be 52–353 for nitrogen(DIN),0.21–1.4 for phosphorus(DIP),34–226 for silicon(DSi)via SFGD,and 69–262 for DIN,1.0–3.9 for DIP,70–368 for DSi via RSGD,with the sum of nutrient fluxes equaling to(1.8–9.3)-fold,(1.3–5.6)-fold and(2.0–9.5)-fold of the riverine inputs.Compared to the conventional estimation of the total SGD flux,the nutrient fluxes derived from the separation of SFGD and RSGD were(1.6–2.1),(1.6–1.8)and(4.0–4.9)times lower for DIN,DIP and DSi,respectively,indicating that the estimates by separating SFGD and RSGD could be conservative and representative results of the Yellow Sea.Furthermore,we suggested that SGD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nutrient sources among all the traditional nutrient inputs sources,providing 15%–48%,33%–68%and 14%–43%of the total DIN,DIP and DSi input fluxes into the Yellow Sea,and the high nutrient stoichiometric ratios(i.e.,DIN/DIP)in SGD probably contributed to the increasing ratios in the Yellow Sea.In addition delivering large amounts of nutrient into the Yellow Sea,SGD would create primary productivity of 10–49,1.6–6.8 and 8.8–42 g C m^(-2)yr^(-1) based on N,P and Si,which were equivalent to 5.2%–27%,0.9%–3.7%and 4.7%–23%of the total primary productivity,respectively.In particular,the SFGD-derived DIN flux can be converted to primary productivity of 4.2–28 g C m^(-2)yr^(-1) thus demonstrating the disproportionately large role of SFGD i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Yellow Sea relative to its flux.Therefore,we conclude that SGD,particularly SFGD,plays an important role as a nutrient source for the Yellow Sea,and not only affects nutrient budgets and structures but also enhances the primary productiv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bmarine fresh groundwater discharge Recirculated saline groundwater discharge Nutrient fluxes primary productivity Yellow Sea
下载PDF
The significant role of submarine groundwater discharge in an Arctic fjord nutrient budget
2
作者 Xueqing Yu Jian’an Liu +3 位作者 Zhuoyi Zhu Xiaogang Chen Tong Peng Jinzhou Du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10期74-85,共12页
Under global climate change,water flow and related nutrient biogeochemistry in the Arctic are changing at an unprecedented rate,and potentially affect nutrient cycling in the Arctic Ocean.However,nutrient fluxes via s... Under global climate change,water flow and related nutrient biogeochemistry in the Arctic are changing at an unprecedented rate,and potentially affect nutrient cycling in the Arctic Ocean.However,nutrient fluxes via submarine groundwater discharge(SGD)are potentially important yet poorly understood in the Arctic.Here we quantified that nutrient fluxes through radium-derived SGD were three orders of magnitude higher than those from the local river and constituted 25%-96%of the total nutrient inputs into the Kongsfjorden.These large groundwater nutrient fluxes with high NIN/DIP molar ratio(average 99)may change the biomass and community structure of phytoplankton.Meanwhile,combining other SGD study cases around the Arctic region,SGD rates tend to increase over the past three decades,possibly on account of the effects of global warming.The SGD-derived nutrient may cause the increase of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in the Arctic Ocean.The results will provide important basic data for land-ocean interactions in the typical fjord of the Arctic under the influence of global warm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CTIC submarine groundwater nutrient biogeochemistry primary productivity radium isotopes global climate change
下载PDF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s of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and its response to groundwater of a typical oasis in the Tarim Basin, China 被引量:3
3
作者 SUN Lingxiao YU Yang +7 位作者 GAO Yuting ZHANG Haiyan YU Xiang HE Jing WANG Dagang Ireneusz MALIK Malgorzata WISTUBA YU Ruide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21年第11期1142-1154,共13页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NPP) of the vegetation in an oasis can reflect the productivity capacity of a plant community under natural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Owing to the extreme arid climate conditions and scarce p...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NPP) of the vegetation in an oasis can reflect the productivity capacity of a plant community under natural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Owing to the extreme arid climate conditions and scarce precipitation in the arid oasis regions, groundwater plays a key role in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vegetation. The Qira Oasis is located on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Taklimakan Desert (Tarim Basin, China) that is one of the most vulnerable regions regarding vegetation growth and water scarcity in the world. Based on remote sensing images of the Qira Oasis and daily meteorological data measured by the ground stations during the period 2006-2019, this study analyzed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patterns of NPP in the oasis as well as its relation with the variation of groundwater depth using a modified Carnegie Ames Stanford Approach (CASA) model. At the spatial scale, NPP of the vegetation decreased from the interior of the Qira Oasis to the margin;at the temporal scale, NPP of the vegetation in the oasis fluctuated significantly (ranging from 29.80 to 50.07 g C/(m2•month)) but generally showed an increasing trend, with the average increase rate of 0.07 g C/(m2•month). The regions with decreasing NPP occupied 64% of the total area of the oasis.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NPP of both farmland and grassland showed an increasing trend, while that of forest showed a decreasing trend. The depth of groundwater was deep in the south of the oasis and shallow in the north, showing a gradual increasing trend from south to north. Groundwater, as one of the key factors in the surface change and evolution of the arid oasis, determines the succession direction of the vegetation in the Qira Oasis. With the increase of groundwater depth, grassland coverage and vegetation NPP decreased. During the period 2008-2015, with the recovery of groundwater level, NPP values of all types of vegetation with different coverages increased. This study will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rational utilization and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groundwater resources in the oa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Carnegie Ames Stanford Approach groundwater depth land use NDVI Qira Oasis
下载PDF
河南省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贾秀阁 刘灵钰 《矿产勘查》 2022年第7期957-966,共10页
为了全面反映河南省地下水环境问题及其严重程度,使已有的环境地质调查成果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本文在充分收集前人环境、水文、地质资料的基础上,以重点城市居住区为研究对象,在地下水问题严重区加密取样、核查,并基于含盐量,... 为了全面反映河南省地下水环境问题及其严重程度,使已有的环境地质调查成果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本文在充分收集前人环境、水文、地质资料的基础上,以重点城市居住区为研究对象,在地下水问题严重区加密取样、核查,并基于含盐量,划分了氟化物、碘化物、锰、铁以及不同水化学类型的分布范围和分布面积;同时将不同年度含盐量进行类比,找出了各地区地下水环境演化过程和污染原因,总结了原生劣质地下水的成因及存在地区;并对河南省开采运用地下水提出有效、切实可行的合理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化学特征 典型微量元素 原生劣质水 浅层地下水 河南省
下载PDF
沈阳奥体中心网球游泳馆空调节能创新设计 被引量:1
5
作者 乐照林 王耀春 高永平 《暖通空调》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5-8,61,共5页
简要介绍了沈阳奥体中心网球游泳馆空调的节能设计,如新风回流旁通系统、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和一次泵变流量水系统等,其中新风回流旁通为节能创新技术,对北方寒冷地区有推广意义。
关键词 新风回流旁通 双冷凝器 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 一次泵变流量水系统 节能
下载PDF
中小学体育课程整体改革的理论思考 被引量:7
6
作者 王更生 《体育科研》 2003年第1期64-65,共2页
针对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从现代课程论着眼 ,并结合现代体育发展新思路、新观念、新方法 ,对体育课程的设置、内容、多元化、教学评价、目标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体育课程 中小学 课程改革 课程设置 课程内容 教学评价 体育教育
下载PDF
塔里木河下游近20年植被演化特征对生态输水的响应 被引量:6
7
作者 李福杰 韩风 +6 位作者 马斌 赵毅 陈晓东 刘晓煌 王浪 尹立河 凌红波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578-2588,共11页
在塔里木河下游实施生态输水后,生态环境得到了初步改善。为评估生态输水后植被对输水水量以及地下水水位的响应,本研究以塔里木河下游的植被为研究对象,采用近20年长时间序列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蒸散量(ET... 在塔里木河下游实施生态输水后,生态环境得到了初步改善。为评估生态输水后植被对输水水量以及地下水水位的响应,本研究以塔里木河下游的植被为研究对象,采用近20年长时间序列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蒸散量(ET)以及物种多样性Simpson指数,分析生态输水工程实施以后对下游植被生长状况的影响,运用相关分析揭示了生态输水水量与NPP、NDVI、ET以及物种多样性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生态输水的水量与NPP和NDVI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生态输水主要通过影响NPP和NDVI促进植被恢复。(2)干旱区人为因素干扰下,生态输水成为抬升地下水水位的有效措施。地下水抬升幅度整体大于1.38 m,且随着输水量的增多,抬升幅度增强。(3)生态输水使得下游植被面积、NPP以及ET全面提升,植被物种多样性逐步趋于稳定状态。植被面积显著扩大;2011年后,植被生产能力趋于增强;植被物种多样性Simpson指数总体上升,物种结构趋于稳定;表明塔里木河下游的植被生长状况得到改善。因此,生态输水后天然植被的覆盖度上升,植被生长状况好转。研究结果可以为塔里木河下游的植被恢复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 归一化植被指数 蒸散量 物种多样性 生态输水 地下水响应
下载PDF
汉江下游河流渗滤系统原生劣质地下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韩志慧 马腾 +3 位作者 沈帅 杜尧 武显仓 刘文辉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5-48,共14页
江汉平原原生劣质地下水问题日趋严重,地下水中砷、亚铁、锰、铵态氮含量严重超标,对居民生产生活和饮用水安全造成了不利影响,但相关研究仍较为薄弱。以汉江下游典型河流渗滤系统为研究对象,对研究区内距离汉江5 km及主要支流2 km范围... 江汉平原原生劣质地下水问题日趋严重,地下水中砷、亚铁、锰、铵态氮含量严重超标,对居民生产生活和饮用水安全造成了不利影响,但相关研究仍较为薄弱。以汉江下游典型河流渗滤系统为研究对象,对研究区内距离汉江5 km及主要支流2 km范围内的地下水样品的水化学成分及原生劣质组分进行测试分析,旨在查明江汉下游河流渗滤系统原生劣质地下水的分布特征,并探讨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平面上,地下水原生劣质组分呈高度空间异质性,相邻的采样点浓度可能相差很大,极大值点多出现在河流拐弯处;垂向上,地下水中As、Fe^(2+)、Mn、NH_(4-)N高值多出现在20 m左右的深度;强烈的还原环境、中性pH值和富含有机质是该层地下水富集原生劣质组分的主要原因;河流渗滤通过改变地下水的氧化还原条件、酸碱条件和有机质含量影响河流渗滤系统原生劣质地下水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江下游 河流渗滤系统 原生劣质地下水
下载PDF
华北平原蒸散发变化及对植被生产力的响应 被引量:2
9
作者 王林娜 韩淑敏 +1 位作者 李会龙 杨永辉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35-746,共12页
华北平原是我国粮食主产区,水资源短缺是限制区域粮食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研究蒸散发动态变化、分析演变发展的驱动因素,对于探明区域水资源演变、优化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基于500 m空间分布率的PML_V2遥感蒸... 华北平原是我国粮食主产区,水资源短缺是限制区域粮食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研究蒸散发动态变化、分析演变发展的驱动因素,对于探明区域水资源演变、优化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基于500 m空间分布率的PML_V2遥感蒸散产品,选择华北平原和蒸散量变化存在差异的3类农业类型区的4个典型区:以石家庄和保定为代表的山前平原区,以衡水为代表的中部低平原区,以德州为代表的黄河灌区,对像元尺度蒸散发变化、变化的显著性和影响因素开展研究。结果表明:1)2001—2019年,华北平原年均蒸散量为588.1 mm,年际变化呈震荡波动上升态势;小麦季蒸散量受地下水压采、休耕政策影响,呈不显著下降趋势;玉米季蒸散量上升趋势显著(P<0.05)。2)基于Theil-Sen Median斜率和Mann-Kendall方法的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蒸散量显著增加的区域主要位于中部低平原和黄河灌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蒸散量变化有显著差异,农业用地内有85.5%的地区蒸散量变化呈上升趋势,其中有42.3%达到显著上升(P<0.05),主要分布在黄河灌区一带,城市化发展导致城市外围区蒸散量显著减少(P<0.05),但在北京、天津等大城市内部蒸散量有增加趋势。3)蒸散量与总初级生产力(GPP)和归一化植物指数(NDVI)相关性分析表明,蒸散量与GPP的相关性较高,更能反映粮食主产区植被生产力对蒸散发的影响,尤其在黄河灌区和中部低平原区均达到显著相关水平(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平原 蒸散量 PML_V2 总初级生产力 归一化植被指数 地下水压采
下载PDF
天津市地下水开采对地面沉降影响的多元回归分析 被引量:12
10
作者 马锋 杨发俊 +1 位作者 陈润桥 李亚平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CSCD 2008年第2期63-66,共4页
地下水的过量开采是天津市引起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因此天津市提出了"压缩地下水开采量"、"地下水人工回灌"、"调整地下水开采层次"等控制地面沉降的3大技术措施。经过多年的努力,控制地面沉降效果明显... 地下水的过量开采是天津市引起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因此天津市提出了"压缩地下水开采量"、"地下水人工回灌"、"调整地下水开采层次"等控制地面沉降的3大技术措施。经过多年的努力,控制地面沉降效果明显。如何解决地下水开发与控制地面沉降的关系,更好的贯彻这3大技术措施,是该文编写的初衷。即在开采同样地下水量的情况下,如何使地面沉降量最小;或在地面沉降量容许的情况下,如何开采最大量的地下水。压缩地下水开采量是治理地面沉降的根本措施,亦即如何压缩采水量或调整开采层次会达到最好效果。论文对天津市某区各个地下水开采层的多年累计开采量、累计沉降量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建立了该地区累计沉降量及各个地下水开采层的多元相关方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各个地下水开采层对地面沉降影响的相关程度。以此为该区控制地面沉降的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水组 地下水开采量 地面沉降 多元相关分析 主次因素 调整开采层次 天津市
下载PDF
煤矿井地下水系统与矿井涌水 被引量:8
11
作者 傅耀军 潘树仁 杜金龙 《中国煤炭地质》 2017年第10期41-45,共5页
遵循空间守恒,采煤空间转化为新增地下含(透)水空间和地面沉降空间。裂隙带、冒落带叠置而成的二元结构体构成矿井地下水含水系统,其中的地下水弹性释放和重力释放是矿井涌水的最初、最直接来源和重要组成。该系统空间为原生地下水系统... 遵循空间守恒,采煤空间转化为新增地下含(透)水空间和地面沉降空间。裂隙带、冒落带叠置而成的二元结构体构成矿井地下水含水系统,其中的地下水弹性释放和重力释放是矿井涌水的最初、最直接来源和重要组成。该系统空间为原生地下水系统新的排泄区(汇),并以此为中心形成矿井地下水流动系统。随着工作面关闭,地下水位(压)回升,矿井地下水系统与原生地下水系统不断叠加、耦合,直至矿井关闭,形成新的区域地下水系统。矿井地下水系统作为局部地下水系统,其非均质性及流线折射规律为矿井污染的扩散提供了水动力条件。矿井地下水系统特性,决定了工作面接替方向对矿井涌水量的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生地下水系统 冒裂二元结构体 承压含水岩块 矿井地下水含水系统 矿井地下水流动系统 矿井地下水系统
下载PDF
三亚市原生环境水文地质问题与防治对策 被引量:1
12
作者 符广卷 张航飞 +1 位作者 吴多誉 王晓林 《地下水》 2021年第5期18-21,共4页
根据研究区的环境地质综合调查工作,查明了三亚市存在的原生环境水文地质问题有地下水酸化与地下水咸化。区内pH值介于5.5~6.5的弱酸性水主要分布于河流冲积层孔隙水及花岗岩风化裂隙水。地下水酸化主要受表层土壤酸化、含水介质上部覆... 根据研究区的环境地质综合调查工作,查明了三亚市存在的原生环境水文地质问题有地下水酸化与地下水咸化。区内pH值介于5.5~6.5的弱酸性水主要分布于河流冲积层孔隙水及花岗岩风化裂隙水。地下水酸化主要受表层土壤酸化、含水介质上部覆盖层和碳酸的水解等影响。地下咸水区范围分布面积约为21.76 km^(2),地下水类型属松散-半固结岩类孔隙承压水,地下水矿化度为1.289~5.368 g/L,属于微咸水-咸水。3条高密度电法测线测量成果揭示咸淡水界面深入陆地50 m以上和钻孔揭示地下咸水水头压力普遍在4 m标高以上,认为地下水咸化与现代海水入侵无关。同时,咸水区内的钠氯系数(γNa^(+)/γCl^(-))介于0.4~0.78,平均值为0.58,推测该咸水属于古封存型咸水。最后探讨了上述环境地质问题的防治措施,为三亚市地下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提供地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生环境水文地质问题 地下水酸化 古封存型咸水 防治对策
下载PDF
宁夏地下水原生氟污染空间分布预测 被引量:2
13
作者 谢殿荣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49-155,共7页
地方性氟中毒在中国几乎所有省份都存在,长期摄入含高氟的地下水是氟中毒的主要原因之一。宁夏地表水资源匮乏,地下水是其重要的供水来源,而地下水氟污染对供水安全造成了潜在危害。为明确宁夏地下水氟污染的分布状况,收集整理了宁夏33... 地方性氟中毒在中国几乎所有省份都存在,长期摄入含高氟的地下水是氟中毒的主要原因之一。宁夏地表水资源匮乏,地下水是其重要的供水来源,而地下水氟污染对供水安全造成了潜在危害。为明确宁夏地下水氟污染的分布状况,收集整理了宁夏333个地下水中氟化物浓度样本数据以及地质、气候、土壤等相关空间变量数据,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对宁夏地下水中氟化物浓度与对应的预测变量进行建模,并利用建立的高氟地下水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生成了分辨率为0.5弧分的宁夏高氟地下水风险空间分布预测图,并对预测变量重要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建立的高氟地下水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在测试集上的准确率、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6.8%、85.9%和88.1%;模型预测得到的高氟地下水高风险区主要分布于宁夏中部和东部地区;气候变量是高氟地下水最重要的预测变量。该研究结果有助于宁夏改水降氟工程的实施,对促进宁夏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原生氟污染 空间分布预测 人工神经网络 宁夏
下载PDF
淮北市地下水中铁、锰、氟原生环境下超标问题
14
作者 韩久虎 《安徽地质》 2021年第3期276-279,285,共5页
淮北市地下水中铁、锰、氟含量存在超过《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中Ⅲ类水标准的问题。铁、锰、氟含量具有空间分布的相关性,受控于水文地质条件,属于原生环境自然异常,可以通过加快地下水循环进行改善或采用生物、物理方法... 淮北市地下水中铁、锰、氟含量存在超过《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中Ⅲ类水标准的问题。铁、锰、氟含量具有空间分布的相关性,受控于水文地质条件,属于原生环境自然异常,可以通过加快地下水循环进行改善或采用生物、物理方法进行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北市地下水 铁、锰、氟超标 原生环境
下载PDF
河南黄河改道区浅层地下水化学特征与主控污染源解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帅 任宇 +3 位作者 郭红 曹文庚 李祥志 肖舜禹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92-801,共10页
黄河下游的河南北部平原是黄河频繁发生改道的地区.该地区浅层地下水水质较差且超标组分类型多,但是多种因素影响下各环境因子对水质的贡献作用仍需进一步得到量化.为了明确研究区浅层地下水的水质成因,采集330组浅层地下水样品进行区... 黄河下游的河南北部平原是黄河频繁发生改道的地区.该地区浅层地下水水质较差且超标组分类型多,但是多种因素影响下各环境因子对水质的贡献作用仍需进一步得到量化.为了明确研究区浅层地下水的水质成因,采集330组浅层地下水样品进行区域性水质调查,通过主成分-绝对主成分得分-多元线性回归(PCA-APCS-MLR)模型揭示豫北黄河改道区的浅层地下水水质演化来源.结果表明,研究区浅层地下水超标率从高到低依次为:锰>铁>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钠>氟>砷>氯离子>硫酸根>铵根,特别是锰的超标率达到76%.水-岩溶滤富集作用、土壤来源、氧化还原条件和农业活动这4种因素是导致地下水水质较差的主要原因,四者方差累积解释率达到71.24%,同时地表水的补给也会影响地下水质.新乡等北部的黄河故道区地下水中,铁、砷、铵根、总硬度和TDS等组分主要受到水-岩溶滤作用和氧化还原条件影响造成浓度增加;黄河沿岸的水-岩溶滤作用、土壤来源与黄河侧向补给造成水中氟的富集;高锰地下水受到土壤组分影响广泛存在于研究区,而个别地区农业活动和地表水补给造成硝酸盐的点状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豫北黄河下游 浅层地下水 PCA-APCS-MLR 污染源解析 原生劣质成因 人为污染
原文传递
松嫩盆地地下水有害组分的形成及分布规律 被引量:6
16
作者 廖资生 林学钰 《勘察科学技术》 2002年第4期3-8,共6页
该文概述了松嫩盆地的自然环境和地质、水文地质条件 ,详细论述了地下水中天然有害化学组分和人为污染有害化学组分的富集机理和分布规律 ,从而为盆地地下水水质保护与改良措施的制定以及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分布规律 松嫩盆地 地下水水质 原生有害组分 人为污染组分 富集机理
原文传递
塔里木河下游荒漠草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模型初探 被引量:5
17
作者 白玉锋 徐海量 +1 位作者 王希义 杜清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92-96,共5页
根据野外所实测的草本植物生产力资料,结合所监测样地的地下水埋深数据,建立了塔里木河下游草本的净初级生产力与地下水埋深之间的关系模型:y=-3.7205x2+22.122x+53.105(R2=0.9012,F=123.14)。研究表明:在塔里木河下游特殊的气候和土壤... 根据野外所实测的草本植物生产力资料,结合所监测样地的地下水埋深数据,建立了塔里木河下游草本的净初级生产力与地下水埋深之间的关系模型:y=-3.7205x2+22.122x+53.105(R2=0.9012,F=123.14)。研究表明:在塔里木河下游特殊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下,草本的净初级生产力随着地下水埋深的增加呈现出降低的趋势。通过对所建立模型的灵敏度进行分析可得,当地下水埋深小于7m时,地下水埋深每变化0.1m,NPP的变化幅度小于10%。可见当地下水埋深在0-7m时,区域内草本的净第初级生产力对地下水埋深变化的响应不敏感;当地下水埋深大于7m时,地下水埋深每变化0.1m,NPP的变化幅度大于10%,地下水变化对草本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显著。因此,地下水埋深7m即可视为塔里木河下游草本植物存在并生长的水分胁迫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初级生产力 草本植物 地下水埋深 塔里木河下游
原文传递
近海海水养殖海域海底地下水排放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8
作者 刘建安 于雪晴 +1 位作者 彭彤 杜金洲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235-1246,共12页
海底地下水排放作为河口海岸与近海的自然现象,是陆源物质重要的入海通道,在近海物质循环和生态环境效应中有时起着决定性作用。针对近年来迅速发展的近海海水养殖,综述了海底地下水排放影响近海养殖物种等相关研究,阐明了海底地下水排... 海底地下水排放作为河口海岸与近海的自然现象,是陆源物质重要的入海通道,在近海物质循环和生态环境效应中有时起着决定性作用。针对近年来迅速发展的近海海水养殖,综述了海底地下水排放影响近海养殖物种等相关研究,阐明了海底地下水排放对不同养殖生态系统的重要控制作用。首先,基于近25年文献计量分析的结果表明,关于海底地下水排放与海水养殖之间关系的研究呈明显上升趋势,且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广阔的地域分布和研究远景。其次,总结相关研究案例发现,一方面海底地下水排放及其输送的营养物质能够提高初级生产力,进而促进近海藻类、鱼类和贝类等海水养殖物种的生长,对其产量产生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通过海底地下水排放输送的过量物质也会给海水养殖物种带来负面影响,导致它们减产甚至死亡。与此同时,养殖海水进入沿岸含水层也会反过来影响海底地下水排放及其携带入海物质的种类和通量。因此,相对于河流等输入,在海水养殖的可持续发展中如何高效利用相对"隐蔽"的海底地下水排放过程中携带的营养物质,提高海水养殖生物生产,减少负面效应,是值得关注的,也是将来海水养殖相关研究工作中值得关注的重点工作之一,其研究成果可为我国近海养殖合理管理和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基础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地下水排放 海水养殖 营养物质 生态环境 初级生产力 渔业资源
原文传递
典型潜水层苯系物污染羽稳定性主控因子及统计建模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碧莲 王明玉 庞云天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454-3465,共12页
场地或区域地下水污染羽能否达到稳定及其稳定性特征直接决定自然衰减修复的可行性.本文构建了从上到下依次为潜水层、弱透水层、承压层的典型含水结构,模拟量化潜水层恒定源地下水污染羽迁移扩散,以污染羽稳定面积、稳定浓度和稳定所... 场地或区域地下水污染羽能否达到稳定及其稳定性特征直接决定自然衰减修复的可行性.本文构建了从上到下依次为潜水层、弱透水层、承压层的典型含水结构,模拟量化潜水层恒定源地下水污染羽迁移扩散,以污染羽稳定面积、稳定浓度和稳定所需时间为特征因子,充分考虑可能影响污染羽迁移扩散的水文地质和水化学参数.首先通过敏感性分析筛选出较敏感因子,然后利用正交试验进行主控因子识别,最后采用多元回归模型构建特征因子与主控因子的定量统计关系.结果表明,对污染羽特征因子具有广泛影响的主控因子为降解系数、弥散度、渗流速度和源浓度,特征因子与主控因子之间具有良好的统计关系,根据实际情况可选用不同主控因子数量表征的统计模型对特征因子进行预测,这将为基于自然衰减修复的场地或区域地下水污染优化控制与高效修复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污染 污染羽稳定性 数值模拟 正交设计 主控因子 多元统计回归模型 环境工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