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ingle strain probiotics for dyslipidemia, fatty liver, and obesit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1
作者 Krit Pongpirul Kantima Janchot Yudi Dai 《World Journal of Meta-Analysis》 2019年第6期323-338,共16页
BACKGROUND A number of non-systematic reviews on the effects or mechanisms of probiotics on improving dyslipidemia, fatty liver, and obesity have been available but inconclusive to determine the independent effects of... BACKGROUND A number of non-systematic reviews on the effects or mechanisms of probiotics on improving dyslipidemia, fatty liver, and obesity have been available but inconclusive to determine the independent effects of probiotics on each of the three conditions. AIM To perform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n potential benefits of probiotics among individuals with fatty liver or obesity or hyperlipidemia. METHODS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search was performed using PubMed and Embase. Adult participants of any gender without major comorbidities who received probiotics were considered following these criteria:(1) Studies on a single genus of probiotics with or without prebiotics;(2) Studies specifying the probiotic dosage into colony-forming units (CFUs);and (3) Studies on food-based probiotics were excluded. The primary outcome measures for fatty liver, obesity, and dyslipidemia were fibrosis score (kPa), body mass index (BMI;kg/m2), and serum lipid profiles (mg/dL), respectively. The secondary outcome measures for fatty liver and obesity were liver enzymes (U/L) and subcutaneous fat area (cm2). RESULTS A total of 13 articles, published between 1997 and 2018, fulfilled the selection criteria. Three probiotics were included, of which Lactobacillus was the most commonly studied (10 studies), followed by Bifidobacterium (two studies) and Pediococcus (one study). Probiotics significantly reduced BMI (P = 0.013), total cholesterol (P = 0.011), and low-density lipoprotein (P = 0.006) while increased high-density lipoprotein (P = 0.028);high heterogeneities were observed. Only Lactobacillus could decrease triglyceride level (P = 0.005) with low heterogeneity. No included studies reported fibrosis score, liver functions, subcutaneous fat outcomes. CONCLUSION Single probiotics, especially Lactobacillus, have a potentially beneficial effect on improving obesity and dyslipidemia. Evidence on the fatty liver is limi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TTY LIVER OBESITY hyperlipidemia DYSLIPIDEMIA probioticS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Overweight
下载PDF
Bifidobacterium longum CCFM1077 Attenuates Hyperlipidemia by Modulating the Gut Microbiota Composition and Fecal Metabolites:A Randomized,Double-Blind,Placebo-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2
作者 Chuanqi Chu Jinchi Jiang +8 位作者 Leilei Yu Yiwen Li Songli Zhang Wei Zhou Qun Wang Jianxin Zhao Qixiao Zhai Fengwei Tian Wei Chen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9期193-205,共13页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studies have indicated that gut microbiota and its metabolites are crucial in the development of hyperlipidemia.Bifidobacterium longum(B.longum)CCFM1077 has been shown to have lipid-lowering ef...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studies have indicated that gut microbiota and its metabolites are crucial in the development of hyperlipidemia.Bifidobacterium longum(B.longum)CCFM1077 has been shown to have lipid-lowering effects in animals.This study aimed to evaluate the potential of B.longum CCFM1077 in lowering the lipid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hyperlipidemia and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this bacterium on serum lipid abnormalities,gut microbiota,and fecal metabolites in these patients.This study was a six-week,randomized,double-blind,and placebo-controlled pilot clinical trial.Subjects with hyperlipidemia(N=62)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receive placebo(N=31)or B.longum CCFM1077(1×1010colony-forming units(CFUs)per day;N=31).Serum lipid levels including total cholesterol(TC),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total triglyceride(TG),and 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were examined at the baseline and interventio nal endpoints.Changes in the gut microbiota composition and diversity were measured based on 16S ribosomal RNA(rRNA)sequencing of the V3-V4region at the end of the intervention period.Non-targeted metabolomics of the feces was performed using ultra-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UPLC)-Q-Exactive Orbitrap/mass spectrometer.Oral administration of B.longum CCFM1077 for six week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the serum levels of TC(p<0.01)and LDL-C(p<0.01)in patients with hyperlipidemia.B.longum CCFM1077 treatment markedly increased gut microbiota diversity and the relative abundance of anti-obesity-related genera,including Lactobacillus,Butyricicoccus,Bifidobacterium,and Blautia,whereas it decreased the relative abundance of obesity-related genera,including Alistipes,Megamonas,and Catenibacterium.Additionally,some key metabolites(bile acids(BAs),biotin,and caffeine)and their corresponding metabolic pathways(primary BA biosynthesis,and taurine and hypotaurine,biotin,purine,and caffeine metabolisms)were enriched by B.longum CCFM1077,and thus it may lower lipid levels.B.longum CCFM1077 is a probiotic strain with the potential to lower serum TC and LDL-C levels patients with hyperlipidemia.The underlying mechanism may be related to the increased abundance of anti-obesity-related genera and fecal metabolites.These findings provide a foundation for future clinical applications of lipid-lowering probiotics in managing individuals with hyperlipidem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obioticS Bifidobacterium longum hyperlipidemia Gut microbiota Fecal metabolites Bile acid(BA)
下载PDF
益生菌制剂对高脂血症患者肠道微生态的临床研究
3
作者 陈义兴 罗顺祥 +5 位作者 陈大楸 吴峰 宋启翔 叶涛 叶贤华 徐尚华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27期148-151,共4页
目的:研究益生菌制剂对高脂血症患者肠道微生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7月—2023年7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南平第一医院收治的80例高脂血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电脑系统随机法将其分为益生菌制剂组(n=40)及瑞舒伐他汀组(n=40)。瑞舒伐他... 目的:研究益生菌制剂对高脂血症患者肠道微生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7月—2023年7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南平第一医院收治的80例高脂血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电脑系统随机法将其分为益生菌制剂组(n=40)及瑞舒伐他汀组(n=40)。瑞舒伐他汀组予以瑞舒伐他汀治疗,益生菌制剂组则予以瑞舒伐他汀组的基础上增用益生菌制剂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指标水平,肠道微生态变化情况及心血管疾病发生情况。此外,以Pearson相关性分析明确高脂血症患者血脂指标水平与肠道菌群含量的关系。结果:治疗后,两组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B、脂蛋白a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益生菌制剂组低于瑞舒伐他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益生菌制剂组高于瑞舒伐他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肠道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埃希菌以及粪肠球菌含量均高于治疗前,且益生菌制剂组高于瑞舒伐他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心血管疾病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证实,高脂血症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埃希菌、粪肠球菌含量与TG、TC、LDL-C、载脂蛋白B、脂蛋白a水平均呈正相关关系,而与HDL-C水平呈负相关关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生菌制剂的应用可有效改善高脂血症患者血脂水平以及肠道微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脂血症 益生菌制剂 瑞舒伐他汀 肠道微生态 心血管疾病
下载PDF
发酵肉制品中潜在改善高脂血症乳酸菌的筛选及鉴定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晶晶 郭万春 +1 位作者 胡瑞峰 刘学军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73-80,共8页
采用溶钙圈法从传统发酵肉制品中分离乳酸菌菌株,通过清除胆固醇、甘油三酯能力及胆盐水解酶活性测定筛选潜在改善高脂血症乳酸菌菌株。基于此,结合体外益生特性研究,利用主成分分析(PCA)筛选综合益生活性较好的菌株,并通过形态观察、... 采用溶钙圈法从传统发酵肉制品中分离乳酸菌菌株,通过清除胆固醇、甘油三酯能力及胆盐水解酶活性测定筛选潜在改善高脂血症乳酸菌菌株。基于此,结合体外益生特性研究,利用主成分分析(PCA)筛选综合益生活性较好的菌株,并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进行菌种鉴定,最后评价该菌株对HepG2细胞高脂模型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从传统发酵肉制品中共分离得到125株乳酸菌,最终筛选得到1株具有潜在改善高脂血症能力且综合益生活性最好的菌株LC4,被鉴定为戊糖片球菌(Pediococcus pentosus),其体外胆固醇及甘油三酯清除率分别为74.73%和91.65%,具有胆盐水解酶活性;模拟胃液及肠液的耐受力分别为87.57%和72.70%,在0.3%胆盐条件下处理24 h活菌数为9.79 lg CFU/mL,在pH 2.5酸条件下处理4 h,活菌数为7.67 lg CFU/mL;24 h后的自聚集能力为52.77%;对二甲苯、乙酸乙酯及氯仿的疏水性分别为78.13%、34.07%和10.30%。HepG2细胞高脂模型经菌株LC4处理后,降低了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肉制品 乳酸菌 筛选 高脂血症 益生性 耐受性 鉴定
下载PDF
四株益生菌对高脂血症仓鼠降血脂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3
5
作者 张泽生 王俊辉 +1 位作者 李健 赵春晓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365-367,381,共4页
目的:观察不同益生菌菌株对实验性高脂血症仓鼠脂代谢的影响。方法:利用高脂饲料诱导仓鼠高脂血症模型,给仓鼠灌胃益生菌菌液,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含量及肝脏组织中TC、TG的含量。结果:四... 目的:观察不同益生菌菌株对实验性高脂血症仓鼠脂代谢的影响。方法:利用高脂饲料诱导仓鼠高脂血症模型,给仓鼠灌胃益生菌菌液,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含量及肝脏组织中TC、TG的含量。结果:四株益生菌均可有效降低高脂膳食仓鼠血清TC、TG、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含量及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值,提高HDL-C含量,还可以显著降低肝脏中TC、TG含量。结论:四株益生菌均能有效改善仓鼠血脂代谢,预防和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鼠李糖乳杆菌降低高脂饮食仓鼠血清TC、TG含量的作用最强,嗜酸乳杆菌、鼠李糖乳杆菌升高血清HDL-C含量的作用最强,但嗜酸乳杆菌降低肝脏中TC含量的作用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生菌 高脂血症 仓鼠
下载PDF
益生菌降血脂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6
作者 张晓磊 武岩峰 +4 位作者 宋秋梅 张予心 华晓曼 贾冬梅 王玉华 《中国乳品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7-31,64,共6页
以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过高以及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过低为特征的高脂血症,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引起冠心病、高血压和脑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通过药物治疗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因此,探寻其他途径... 以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过高以及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过低为特征的高脂血症,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引起冠心病、高血压和脑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通过药物治疗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因此,探寻其他途径达到降低血脂方法受到了很多相关研究人员的高度关注,益生菌已经被证实具有调节脂质代谢等功效。通过对益生菌降血脂作用机制以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益生菌降血脂的进一步研究以及开发降血脂的功能性食品提供相关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生菌 高脂血症 降血脂 机制 进展
下载PDF
温胆汤治疗高脂血症金黄地鼠的肝脏代谢组学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孙明谦 杨会珍 +7 位作者 彭勍 张颖 苗兰 胡广 于峥 范晓迪 林力 杜松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5-90,共6页
目的:应用代谢组学方法研究温胆汤对高脂血症金黄地鼠治疗作用的生物学机理。方法:选取34只金黄地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各11只,温胆汤组12只,采用血脂4项血清生化指标评价高脂血症模型以及温胆汤的干预作用,应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 目的:应用代谢组学方法研究温胆汤对高脂血症金黄地鼠治疗作用的生物学机理。方法:选取34只金黄地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各11只,温胆汤组12只,采用血脂4项血清生化指标评价高脂血症模型以及温胆汤的干预作用,应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LC-MS)进行各组大鼠肝组织内源性代谢物分析,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 PLS-DA)对多变量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温胆汤组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水平明显降低(P<0.05),通过多元数据分析显示模型组与正常组区分明显,温胆汤给药组有明显向正常组回调的趋势,其中甲硫氨酸、磷脂酰胆碱、腺苷、尿刊酸等20余种成分受到了温胆汤的调节。结论:温胆汤可以调节高血脂金黄地鼠的体内异常代谢途径,提示其治疗作用可能通过对磷脂酰胆碱代谢、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嘌呤代谢、谷胱甘肽代谢等生物途径的调节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胆汤 高脂血症 金黄地鼠 代谢组学 生物标记物
下载PDF
积雪草酸对高脂血症金黄地鼠的血脂调节及肝脏保护作用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林丽敏 赵云 +3 位作者 彭璐 王艳阳 盖雅婷 金鑫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9-43,46,共5页
目的研究积雪草酸(asiatic acid,AA)对饮食性高脂血症金黄地鼠的血脂调节和肝脏保护作用,探讨其降脂机制。方法将48只叙利亚金黄地鼠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高脂血症模型组、阳性对照药血脂康组(250 mg/kg)、AA低剂量组(8 mg/kg... 目的研究积雪草酸(asiatic acid,AA)对饮食性高脂血症金黄地鼠的血脂调节和肝脏保护作用,探讨其降脂机制。方法将48只叙利亚金黄地鼠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高脂血症模型组、阳性对照药血脂康组(250 mg/kg)、AA低剂量组(8 mg/kg)、AA中剂量组(16 mg/kg)和AA高剂量组(32 mg/kg)。正常组给予普通饲料,其余各组均给予高脂饲料造模,自由进食和饮水。同时灌胃给药,正常组和模型组按体重给予溶媒(Tween 80:去离子水=1∶19),其余各组给予相应受试药物。4周后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10w-density lipoprotein)、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和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水平,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水平以及观察肝脏结构变化。同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考察肝脏中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lecithin cholesterol fatty acyl transferase)和B类Ⅰ型清道夫受体(class B typeⅠscavenger receptor)mRNA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除AA高剂量组外,其余各给药组TC、TG、LDL-C、TC/HDL、AST、ALT水平均显著降低,SOD活性及GSH-Px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HE染色结果显示AA给药后抑制了高脂血症金黄地鼠的肝脏脂肪性病变。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AA各给药组金黄地鼠肝脏中LCAT和SR-BⅠmRNA表达水平增加。结论 AA可有效调节血脂,并通过降低AST、ALT水平和抗氧化作用减轻高脂血症金黄地鼠的肝脏损伤。AA的降血脂机制及保护肝脏作用,可能与其增强LCAT和SR-BⅠmRNA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雪草酸 高脂血症 金黄地鼠
下载PDF
电针丰隆穴早期干预金黄地鼠高脂血症的机制 被引量:9
9
作者 杨金梅 张唐法 +4 位作者 张红星 周利 王英淑 李璇 王琼 《中国康复》 2011年第2期89-90,共2页
目的:研究电针丰隆穴对金黄地鼠高脂血症的早期干预作用。方法:金黄地鼠随机分为A组(正常组)、B组(模型组)、C组(西药组)和D组(电针组),均喂普通饲料1周后,B、C及D组均给予高脂饲料喂养,同时C组加用阿托伐他汀钙片,D组加用电针丰隆穴。... 目的:研究电针丰隆穴对金黄地鼠高脂血症的早期干预作用。方法:金黄地鼠随机分为A组(正常组)、B组(模型组)、C组(西药组)和D组(电针组),均喂普通饲料1周后,B、C及D组均给予高脂饲料喂养,同时C组加用阿托伐他汀钙片,D组加用电针丰隆穴。于实验前、实验24次后分别检测体质量,麻醉取腹主动脉血液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的浓度。结果:治疗24次后B组与A、C及D组比较,体质量、血清TC、TG及LDL-C均明显升高,HDL-C明显降低(P<0.01);A、C、D 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电针丰隆穴有早期干预金黄地鼠高脂血症形成作用,为临床针刺治疗高脂血症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丰隆穴 早期干预 金黄地鼠 高脂血症
下载PDF
电针丰隆穴对高血脂症型地鼠肝脏LPL、HL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红星 王英淑 +3 位作者 周利 杨金梅 李璇 王琼 《中国康复》 2011年第4期250-252,共3页
目的:探讨电针丰隆穴对调节高脂血症型金黄地鼠血脂的作用机制。方法:32只健康SPF级雄性金黄地鼠随机分为正常组8只,采用普通饲料喂养;模型组、电针组、西药组各8只,均采用高脂饲料喂养。1个月后电针组地鼠给予电针丰隆穴治疗;西药组给... 目的:探讨电针丰隆穴对调节高脂血症型金黄地鼠血脂的作用机制。方法:32只健康SPF级雄性金黄地鼠随机分为正常组8只,采用普通饲料喂养;模型组、电针组、西药组各8只,均采用高脂饲料喂养。1个月后电针组地鼠给予电针丰隆穴治疗;西药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灌胃,共治疗1个月。观察各组地鼠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肝脏脂蛋白酯酶(LPL)和肝脂酶(HL)活性。结果:模型组成功制备为高脂血症地鼠。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地鼠血浆TC、TG、LDL-C显著增高,HDL-C明显降低(P<0.05);电针组及西药组血清TC、TG、LDL与模型组比较均明显下降,HDL-C明显上升(P<0.05,0.01);肝脏LPL及HL活性电针组高于模型组(P<0.05,0.01),西药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电针丰隆穴能明显调节高脂血症型地鼠的血脂代谢,可能与丰隆穴能提高肝脏脂代谢关键酶LPL、HL活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丰隆穴 高脂血症 金黄地鼠 LPL HL
下载PDF
基于液质联用技术对早期高脂血症金黄地鼠肝脏鞘脂的靶向代谢组学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孙明谦 苗兰 +4 位作者 张颖 彭勍 杨会珍 刘建勋 林力 《实验动物科学》 2021年第2期30-34,40,共6页
目的对高脂血症金黄地鼠肝匀浆中鞘脂进行相对定量的靶向代谢组学研究。方法18只SPF级叙利亚金黄地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高脂血症模型组,饲喂6周后进行血液生化检测,取肝脏进行HE染色,观察两组动物血液生化指标和组织病理学变化。基... 目的对高脂血症金黄地鼠肝匀浆中鞘脂进行相对定量的靶向代谢组学研究。方法18只SPF级叙利亚金黄地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高脂血症模型组,饲喂6周后进行血液生化检测,取肝脏进行HE染色,观察两组动物血液生化指标和组织病理学变化。基于液质联用技术,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和偏最小二乘法分析(PLS-DA)进行模式识别,对鞘脂种类进行相对定量分析。结果高脂血症模型组TG、TC、LDL-C、HDL-C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均具有统计学差异。肝组织结构紊乱,肝细胞大片气球样变性,灶性小泡性脂肪变,肝细胞肥大致肝窦不明显,枯否细胞增生,肝小叶内可见炎细胞聚集灶,汇管区轻度炎细胞浸润及纤维组织增生。21种鞘脂,包括鞘磷脂(sphingomyelin,SM)、神经酰胺(ceramide,Cer)和葡糖基神经酰胺(glucosyl-ceramide,Glc-cer)在高脂血症仓鼠肝脏出现异常改变。其中,9种Cer上调,4种Glc-cer下调,8种SM中有3种上调,其余5种下调。结论早期高脂血症金黄地鼠的围绕神经酰胺的鞘脂的代谢途径被破坏,可能触模型组的胰岛素抵抗和炎症反应,导致肝脏损伤,影响血脂代谢。基于LC-MS的鞘脂途径的靶向代谢组学研究为了解高脂血症的生物学机理提供了更多有用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组学 高脂血症 鞘脂 生物标志物 金黄地鼠
下载PDF
高脂血症金黄地鼠血液流变学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贺亮 李锐 邓旭明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8年第9期9-12,共4页
为了研究高脂血症金黄地鼠模型血液流变学特性的改变,研究采用14只叙利亚金黄地鼠随机分为2组,分别给予普通饲料及高脂饲料,10周后检测血浆甘油三酯、胆固醇、红细胞变形指数、取向指数、电泳率、全血粘度及血浆粘度,处死后,肝脏经油红... 为了研究高脂血症金黄地鼠模型血液流变学特性的改变,研究采用14只叙利亚金黄地鼠随机分为2组,分别给予普通饲料及高脂饲料,10周后检测血浆甘油三酯、胆固醇、红细胞变形指数、取向指数、电泳率、全血粘度及血浆粘度,处死后,肝脏经油红O染色观测脂质沉积情况。结果显示高脂饲喂10周后,试验组动物体重、血浆甘油三酯、胆固醇、全血粘度及血浆粘度显著升高,红细胞的变形指数、取向指数、电泳率以及红细胞膜的流动性都显著降低,动物高脂血症引起显著的血液流变学特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脂血症 金黄地鼠 血液流变学
下载PDF
基于液质联用技术的高脂血症金黄地鼠肝脏非靶标代谢组学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孙明谦 尹春园 +4 位作者 苗兰 张颖 刘建勋 杨会珍 林力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129-1135,共7页
采用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LC-TOF MS)对高脂血症金黄地鼠的肝匀浆液进行代谢谱分析,并利用模式识别挖掘潜在生物标志物以探索发病机制。采用反相色谱(RPLC)和亲水作用色谱(HILIC)两种模式分离肝匀浆液中的内源性代谢产物。采... 采用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LC-TOF MS)对高脂血症金黄地鼠的肝匀浆液进行代谢谱分析,并利用模式识别挖掘潜在生物标志物以探索发病机制。采用反相色谱(RPLC)和亲水作用色谱(HILIC)两种模式分离肝匀浆液中的内源性代谢产物。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进行数据分析,结合标准品与数据库比对、二级质谱裂解规律对内源性成分进行定性分析。结果显示,模型组和对照组在RPLC和HILIC两种分离模式下均有良好的区分。与对照组相比,在高脂血症组的金黄地鼠肝脏中鉴定出16种差异代谢物,其涉及的主要代谢途径为嘌呤代谢、磷脂酰胆碱代谢、鞘脂代谢和赖氨酸代谢等。这些异常的内源性成分及其生物代谢途径可为了解高脂血症金黄地鼠肝脏发病机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脂血症 代谢组学 生物标志物 金黄地鼠 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
下载PDF
益生菌制品对血脂水平干预疗效的Meta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王力 朱智明 +2 位作者 沈雅庭 刘彦波 方志荣 《转化医学杂志》 2018年第3期159-166,共8页
目的采用荟萃分析的方法评估益生菌制品对人群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从Pub 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等数据库中检索关于应用益生菌制品对人群血脂水平... 目的采用荟萃分析的方法评估益生菌制品对人群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从Pub 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等数据库中检索关于应用益生菌制品对人群血脂水平进行干预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利用Rev Man 5.3.3软件对纳入研究结果进行Meta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8篇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组相比,益生菌干预组血清总胆固醇[均数差(mean difference,MD)=-0.2 mmol/L,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s,CI):-0.28^-0.12 mmol/L]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MD=-0.19 mmol/L,95%CI:-0.26^-0.13 mmol/L)下降更为明显(P<0.000 01),2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甘油三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脂血症人群、体重指数在25~29.9 kg/m2的超重人群、干预期超过4周人群、接受肠道微生态制剂人群获益更大。结论益生菌制品可有效下调血脂异常及健康人群的血清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有望应用于血脂异常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一级及二级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脂血症 益生菌 随机对照试验 META分析
下载PDF
布拉酵母菌对大鼠高脂血症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超 崔立红 +5 位作者 王晓辉 闫志辉 贺星 弓三东 罗哲 郑岩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10期976-978,982,共4页
目的探讨布拉酵母菌对大鼠高脂血症的防治作用。方法将40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A组饲喂普通饲料;B组饲喂高脂饲料;C组饲喂高脂饲料同时于第70天加用布拉酵母菌散剂;D组饲喂高脂饲料同时加布拉酵母菌散剂。实验第1天、第7... 目的探讨布拉酵母菌对大鼠高脂血症的防治作用。方法将40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A组饲喂普通饲料;B组饲喂高脂饲料;C组饲喂高脂饲料同时于第70天加用布拉酵母菌散剂;D组饲喂高脂饲料同时加布拉酵母菌散剂。实验第1天、第70天、第112天采集4组大鼠血液检测大鼠血脂四项。结果第70天时,B组、C组大鼠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mmol/L)(B组:2.39±0.21 vs 1.93±0.15,C组:2.45±0.29 vs 1.94±0.24)、三酰甘油(triacylglycerol,TG)(mmol/L)(B组:1.04±0.21 vs 0.74±0.13,C组:1.02±0.18 vs 0.76±0.1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mmol/L)(B组:1.04±0.12 vs 0.46±0.12,C组:1.06±0.16 vs 0.46±0.07)较初始升高(P<0.05)。D组大鼠血清TC较初始无变化(2.05±0.14 vs 1.98±0.21,P>0.05),TG降低(0.53±0.12 vs 0.77±0.22,P<0.05),LDL-C虽有升高(0.74±0.15 vs 0.48±0.09)但较B组(0.74±0.15 vs 1.04±0.12)、C组(0.74±0.15 vs 1.06±0.16)低(P<0.05)。第112天时,C组大鼠血清TC(2.13±0.19 vs 2.45±0.29)、TG(0.46±0.07 vs 1.02±0.18)、LDL-C(0.56±0.16 vs 0.81±0.11)较第70天时降低(P<0.05),且低于B组(2.13±0.19 vs 2.60±0.18,0.46±0.07 vs 1.06±0.22,0.56±0.16 vs 0.72±0.09,P<0.01)。结论高脂饲料饲喂会造成大鼠血脂明显升高,布拉酵母菌可预防高脂血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脂血症 益生菌 肠道菌群
下载PDF
极度高甘油三脂高胆固醇血症动物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
16
作者 贺亮 李锐 邓旭明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79-82,共4页
建立高脂血症以及联合高脂血症和糖尿病的金黄地鼠模型,为深入研究高脂症在动脉粥样硬化和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中的作用提供耗时短、效果稳定的动物模型。试验组金黄地鼠(90~110 g)连续3 d腹腔注射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30 m... 建立高脂血症以及联合高脂血症和糖尿病的金黄地鼠模型,为深入研究高脂症在动脉粥样硬化和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中的作用提供耗时短、效果稳定的动物模型。试验组金黄地鼠(90~110 g)连续3 d腹腔注射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30 mg.kg-1)。于注射后9 d,检测空腹血糖,选择血糖大于200 mg.dL-1的个体,给予高脂饲料(HF),对照组同时给予普通饲料(chow)或高脂饲料(HF),检测4周血浆葡萄糖(Glu)、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等指标。结果表明,地鼠注射STZ后血糖升高并维持在300~400 mg·dL-1。在喂饲高脂饲料4周后,糖尿病高脂组血脂极度升高,TG达20 000 mg·dL-1,TC达4 500 mg·dL-1;不注射STZ组饲喂高脂饲料后TG和TC也明显升高至1 000 mg·dL-1左右。利用高脂饲喂或联合STZ注射的方法,可以成功制造出稳定的高脂血症以及联合糖尿病的金黄地鼠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黄地鼠 高脂血症 动物模型
下载PDF
金黄地鼠高脂血症动物模型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4
17
作者 唐世英 胡桂才 +2 位作者 李可基 肖颖 李来 《承德医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173-175,共3页
目的 :建立金黄地鼠高脂血症模型。方法 :按血浆 TC将 6~ 8周龄雄性金黄地鼠随机分成普通组和高脂组 ,分别饲以胆固醇含量为 0 .0 2 2 %和 0 .2 %、脂肪含量为 4 %和 2 0 %的饲料。每周采血一次 ,测定血浆 TC、TG。结果 :第三至四周动... 目的 :建立金黄地鼠高脂血症模型。方法 :按血浆 TC将 6~ 8周龄雄性金黄地鼠随机分成普通组和高脂组 ,分别饲以胆固醇含量为 0 .0 2 2 %和 0 .2 %、脂肪含量为 4 %和 2 0 %的饲料。每周采血一次 ,测定血浆 TC、TG。结果 :第三至四周动物 TC、TG达到较稳定水平 ,与普通组比较 ,高脂组动物 TC升高了近 2倍 ,TG升高近 1倍。结论 :建立金黄地鼠高脂血症模型所用饲料胆固醇含量低、造模时间短 ,是研究人类脂代谢的理想模型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黄地鼠 高脂血症 动物模型 胆固醇 甘油三酯
下载PDF
益生菌酸马奶粉的制备及其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包志华 娜木罕 《农产品加工(下)》 2012年第1期43-45,共3页
通过低温蒸馏和冷冻干燥2种工艺,制备了益生菌酸马奶粉,比较发现前者的益生菌活性高,进一步研究了低温蒸馏法制备的酸马奶粉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剂量... 通过低温蒸馏和冷冻干燥2种工艺,制备了益生菌酸马奶粉,比较发现前者的益生菌活性高,进一步研究了低温蒸馏法制备的酸马奶粉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剂量酸马奶粉能极显著降低高脂血症大鼠血清中TC,TG,LDL-C(p<0.01);低剂量能极显著降低TC(p<0.01),显著降低LDL-C(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生菌酸马奶粉 高脂血症 工艺
下载PDF
不同造模方法对金黄地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19
作者 刘辉 佟超 +2 位作者 曾德圣 陈日辉 刘顶成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0年第9期711-715,共5页
目的建立改良新型金黄地鼠颈动脉粥样硬化模型,探讨高血脂、高血糖、剪切应力异常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雄性叙利亚金黄地鼠10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组)、高血脂组(L组)、高血糖组(G组)、高血脂+高血糖组(L+G组)及高血脂+颈动脉结扎... 目的建立改良新型金黄地鼠颈动脉粥样硬化模型,探讨高血脂、高血糖、剪切应力异常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雄性叙利亚金黄地鼠10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组)、高血脂组(L组)、高血糖组(G组)、高血脂+高血糖组(L+G组)及高血脂+颈动脉结扎组(L+L组),每组20只。其中N组喂食普通饲料;L组喂食高脂饲料;G组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40 mg/kg),普通饲料喂养;L+G组喂养高脂饲料4周后一次性腹腔注射STZ(40 mg/kg);L+L组采用高脂饲料喂养4周后结扎左侧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保留枕动脉。造模后第10周、第20周每组各取10只金黄地鼠先行下腔静脉置管,抽取血液检测各组血糖及脂质代谢水平;再采用数字乳腺机行双侧颈总动脉血管造影检查,观察双侧颈总动脉血管形态变化;最后处死金黄地鼠,切取主动脉弓及双侧颈总动脉,固定包埋后HE染色观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结果血生化分析表明第10周、第20周,L组、L+G组、L+L组金黄地鼠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含量均高于N组和G组(P<0.05),其中L+G组变化最为显著,同时伴有三酰甘油(TG)含量高于其他组(P<0.05);G组、L+G组金黄地鼠血糖含量明显高于N组、L组、L+L组(P<0.05);L+G组胰岛素含量高于其他组(P<0.05),L组与N组胰岛素含量均明显上升,但仅在第10周时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0周时,血管造影未见明确血管狭窄或闭塞;仅L+L组双侧颈总动脉血管直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组双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N组比较,L组、L+G组、G组双侧颈总动脉血管直径较小(P<0.05);而L+L组与其他组比较,左侧颈总动脉血管直径较小,右侧颈总动脉血管直径较大。病理HE染色表明N组双侧颈总动脉未见粥样硬化,L组、G组双侧颈总动脉粥样硬化表现轻微,L+G组、L+L组的金黄地鼠颈总动脉出现明显动脉粥样硬化。结论高血脂联合高血糖或高血脂联合颈动脉结扎均可加速金黄地鼠颈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建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脂 高血糖 剪切应力 颈动脉粥样硬化 金黄地鼠
下载PDF
金黄地鼠高脂血症模型胆固醇代谢紊乱的生物标志物的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康卓颖 初欣欣 +3 位作者 杨润梅 冀敏 于莹 高南南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80-883,共4页
目的建立金黄地鼠高脂血症模型,并对胆固醇代谢紊乱的分子机制进行探讨。方法金黄地鼠随机分为正常和模型组,正常组饲常规饲料,模型组饲高脂饲料,连续诱导4周。酶法检测血脂水平和CYP7A1活性,荧光实时定量PCR技术探讨金黄地鼠高脂血症... 目的建立金黄地鼠高脂血症模型,并对胆固醇代谢紊乱的分子机制进行探讨。方法金黄地鼠随机分为正常和模型组,正常组饲常规饲料,模型组饲高脂饲料,连续诱导4周。酶法检测血脂水平和CYP7A1活性,荧光实时定量PCR技术探讨金黄地鼠高脂血症模型胆固醇代谢紊乱的分子机制。结果金黄地鼠经高脂饲料诱导后与对照组比较,血清TC、LDL-C和TG明显升高,肝脏TC、TG明显增加。机制研究表明,模型组CYP7A1活性明显降低,肝脏LDL-R、SREBP-2、CYP7A1和LXRα表达下调,肝脏FXR表达上调。结论金黄地鼠经高脂饲料诱导后可形成以TC、LDL-C、TG升高为特征的高脂血症模型,LDL-R、SREBP-2、CYP7A1、FXR和LXRα既是金黄地鼠高脂血症模型胆固醇代谢紊乱的生物标志物,也是抗高胆固醇血症药物的作用靶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黄地鼠 高脂血症 LDL-R SREBP-2 CYP7A1 FXR LXRα1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