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lustering stream profiles to understand the geomorphological features and evolut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by using DEMs
1
作者 ZHAO Fei XIONG Liyang +3 位作者 WANG Chun WEI Hong MA Junfei TANG Guoan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21年第11期1555-1574,共20页
Stream morphology i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for revealing the geomorphological features and evolution of the Yangtze River.Existing studies on the morphology of the Yangtze River focus on planar features.However,the v... Stream morphology i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for revealing the geomorphological features and evolution of the Yangtze River.Existing studies on the morphology of the Yangtze River focus on planar features.However,the vertical features are also important.Vertical features mainly control the flow ability and erosion intensity.Furthermore,traditional studies often focus on a few stream profiles in the Yangtze River.However,stream profiles are linked together by runoff nodes,thus affecting the geomorphological evolut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naturally.In this study,a clustering method of stream profiles in the Yangtze River is proposed by plotting all profiles together.Then,a stream evolution index i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geomorphological features of the stream profile clusters to reveal the evolution of the Yangtze River.Based on the stream profile clusters,the erosion base of the Yangtze River generally changes from steep to gentle from the upper reaches to the lower reaches,and the evolution degree of the stream changes from low to high.The asymmetric distribution of knickpoints in the Hanshui River Basin supports the view that the boundary of the eastward growth of the Tibetan Plateau has reached the vicinity of the Daba Mountai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eam profile clusters Yangtze River geomorphological feature stream evolution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原文传递
天山北麓河流纵剖面与基岩侵蚀模型特征分析 被引量:30
2
作者 赵洪壮 李有利 +1 位作者 杨景春 吕红华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63-570,共8页
本文提取分析天山北麓10条河流的纵剖面,通过函数拟合纵剖面形态特征,同时运用基岩侵蚀力模型来研究河流纵剖面形态的发育演化过程,来揭示河流纵剖面的发育与构造活动之间的内在关系。研究表明:天山北麓河流地貌地形发育阶段处于河流侵... 本文提取分析天山北麓10条河流的纵剖面,通过函数拟合纵剖面形态特征,同时运用基岩侵蚀力模型来研究河流纵剖面形态的发育演化过程,来揭示河流纵剖面的发育与构造活动之间的内在关系。研究表明:天山北麓河流地貌地形发育阶段处于河流侵蚀作用强烈的前均衡状态时期。塔西河的纵剖面凹曲度最大,向东西两侧河流凹曲度依次降低,乌鲁木齐河与四棵树河凹曲度最小,河流的凹曲度(θ)和河道坡度(KS)的数值分布规律与所对应构造部位晚更新世以来的抬升速率和地壳缩短速度相一致,排除时间、气候因素和基岩性质影响因素后,发现晚更新世以来天山北麓河流纵剖面形态变化主要受构造抬升作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纵剖面 基岩侵蚀模型(S-A模型) 河流凹曲度 河道坡度 构造运动 天山
下载PDF
海啸波作用下泥沙运动——Ⅲ.数学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被引量:9
3
作者 蒋昌波 陈杰 +2 位作者 程永舟 邓斌 隆院男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8-94,共7页
基于Boussinesq方程耦合泥沙运动和地形演变模型,建立海啸作用下泥沙运动数学模型。地形演变模型采用WENO差分格式,并将WENO差分格式与Lax-Wendroff格式和FTBS格式进行对比分析。运用Synolakis、Kobayashi和Young的实验数据分别对水动... 基于Boussinesq方程耦合泥沙运动和地形演变模型,建立海啸作用下泥沙运动数学模型。地形演变模型采用WENO差分格式,并将WENO差分格式与Lax-Wendroff格式和FTBS格式进行对比分析。运用Synolakis、Kobayashi和Young的实验数据分别对水动力模块和地形演变模块进行验证,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吻合良好,模型能够很好地模拟海啸波的传播、破碎、上爬、回落过程以及岸滩的冲淤变化过程,该数学模型能够运用到海啸作用下的岸滩演变研究和预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啸 泥沙运动 岸滩演变 数学模型 WENO格式
下载PDF
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南北分段性与汶川地震的关系 被引量:8
4
作者 王毛毛 贾东 +5 位作者 李一泉 闫兵 罗良 李海滨 武龙 沈礼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11-720,共10页
龙门山褶皱冲断带位于青藏高原东缘与四川盆地之间,中生代以来主要经历了晚三叠世和新生代两期重要的地壳缩短变形,形成了典型的逆冲推覆构造带。龙门山的形成和演化与青藏高原隆升以及地震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南... 龙门山褶皱冲断带位于青藏高原东缘与四川盆地之间,中生代以来主要经历了晚三叠世和新生代两期重要的地壳缩短变形,形成了典型的逆冲推覆构造带。龙门山的形成和演化与青藏高原隆升以及地震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南北两段的差异性被众多学者所关注。文章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之上从3个角度来阐述龙门山南北两段的差异性:1)地质调查和地震反射剖面解释表明,晚三叠世龙门山北段变形强烈而南段变形不明显,南北分段格局就此形成;2)汶川地震同震地表破裂的差异,北段以右旋斜向逆冲为主,南段则主要以逆冲为主,兼有少量的走滑分量;3)同震断裂的三维构造建模揭示出,同震断层的三维几何形态同样存在南北差异,北段同震断层只有一条且不能向下延伸至深部的主滑脱层,而南段同震断层有两条分支,二者在大约10km的深度合并成一条,并向下延伸至约17km深度与主滑脱层相连。因此,认为汶川地震同震破裂的南北分段性是由于晚三叠世龙门山先存的南北构造差异性所引发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褶皱冲断带 汶川地震 南北分段性 构造演化 同震地表破裂 三维几何学模型
下载PDF
人工水下沙坝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潘毅 薛仕磊 +3 位作者 王雪迎 匡翠萍 陈永平 张长宽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295-1302,共8页
从波浪作用下人工水下沙坝的迁移演变规律和人工水下沙坝对波浪的消减效应2个方面综述了人工水下沙坝与波浪相互作用相关的最新研究进展;介绍了人工水下沙坝物理试验研究的经典案例,包括案例的研究背景、比尺设计原则和主要结论;论述了... 从波浪作用下人工水下沙坝的迁移演变规律和人工水下沙坝对波浪的消减效应2个方面综述了人工水下沙坝与波浪相互作用相关的最新研究进展;介绍了人工水下沙坝物理试验研究的经典案例,包括案例的研究背景、比尺设计原则和主要结论;论述了适用于人工水下沙坝中长期演变模拟的“基于过程的剖面演变模型”的发展历程和核心思想;结合现有研究成果,从构筑长度、布设位置和工程寿命设计方面给出了人工水下沙坝工程应用上的建议;讨论了现有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的局限性,给出了未来的研究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水下沙坝 迁移演变 波浪动床试验 基于过程的剖面演变模型 工程建议
下载PDF
文明寨油田复杂断块区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 被引量:7
6
作者 左代容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1-33,共3页
文明寨油田是极复杂中渗油藏类型中最复杂、最破碎的油藏,目前已进入高含水开发后期。由于地质构造的复杂性和注采井网的不完善,在局部区域仍存在剩余油富集区。通过分析油藏所处的区域构造背景,理清了构造形态特征和断块划分,落实了构... 文明寨油田是极复杂中渗油藏类型中最复杂、最破碎的油藏,目前已进入高含水开发后期。由于地质构造的复杂性和注采井网的不完善,在局部区域仍存在剩余油富集区。通过分析油藏所处的区域构造背景,理清了构造形态特征和断块划分,落实了构造发育演化机制,明确了构造对沉积储层、油藏形成的控制作用,建立了构造控油机理模式,有效地指导了老油区及类似复杂地区的油藏滚动扩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构造恢复 平衡剖面 构造演化 控藏模式 复杂断块
下载PDF
冰雪融水沟谷纵剖面的形态与演化模式 被引量:8
7
作者 蒋忠信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CSCD 2003年第4期19-25,共7页
冰雪融水是冰川泥石流的一种主要激发动力。冰雪融水沿程(s)流量Qs=q0(S 2-s2 2S)。其沟谷纵剖面形态模式近似为抛物线型:h H=(s S)N。冰雪融水泥石流流域水文地貌系统的熵可用沟谷纵剖面形态指数N来表征:信息熵P=ln[(N+2) 2]-N (N+2),... 冰雪融水是冰川泥石流的一种主要激发动力。冰雪融水沿程(s)流量Qs=q0(S 2-s2 2S)。其沟谷纵剖面形态模式近似为抛物线型:h H=(s S)N。冰雪融水泥石流流域水文地貌系统的熵可用沟谷纵剖面形态指数N来表征:信息熵P=ln[(N+2) 2]-N (N+2),超熵δXP=N3(N2-4)(N+2) [32(6-N)]。冰雪融水沟谷纵剖面演化的最小能耗模式表现为沿程流速平均值 u与N值成正比: u∝(N)。f(N)为流速函数,f(N)={2 3-2 [(N+1)(N+3)]}1 2;冰雪融水泥石流沟的各地貌发育阶段开始时的 u值之比为:泥石流发展阶段(N=0 62)1 0;泥石流旺盛阶段(N=1 23)1 182;泥石流衰减阶段(N=2 0)1 280;流域稳定阶段(N=3 71)1 361。以藏东南典型冰雪融水泥石流沟谷为例,检验了上述沟谷纵剖面之形态与演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雪融水泥石流 沟谷纵剖面形态指数 流域系统的熵 最小能耗模式 沿程流速均值
下载PDF
强潮动力条件下厦门湾低潮阶地型沙滩剖面变形的模拟研究
8
作者 陈智杰 郑吉祥 +1 位作者 史峰岩 蔡锋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2014年第3期412-417,共6页
以厦门湾沙滩为研究对象,对强潮动力条件下低潮阶地型沙滩剖面变形进行模拟研究.厦门湾沙滩是一种典型的具有低潮阶地的海湾型沙滩,它具有低波浪能量和大潮差的特征.基于这种类型的沙滩剖面侵蚀和淤积机制提出一个基于过程的一维计算模... 以厦门湾沙滩为研究对象,对强潮动力条件下低潮阶地型沙滩剖面变形进行模拟研究.厦门湾沙滩是一种典型的具有低潮阶地的海湾型沙滩,它具有低波浪能量和大潮差的特征.基于这种类型的沙滩剖面侵蚀和淤积机制提出一个基于过程的一维计算模型,对在通常波浪条件下沙滩中长期的剖面演变进行预测.采用厦门湾观音山沙滩剖面变化的实测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两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其最大相差在0.4 m以内.该一维计算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低潮阶地型沙滩剖面侵蚀和淤积的一般趋势和程度.模型计算表明,在波浪和潮汐共同作用下,沙滩滩面斜坡带的上部发生侵蚀,而斜坡带的下部则产生淤积,从而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使滩面形态趋于平缓.单是由潮汐引起的剖面泥沙输运虽然很小,但是在潮汐的作用下,破波带沿着沙滩上下变动,从而引起潮差范围内一个较宽区域的剖面侵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地质学 海岸动力学 强潮 低潮阶地 沙滩剖面 变形模拟 厦门湾
下载PDF
博格达山东北缘上二叠统沉积特征与沉积演化模式 被引量:6
9
作者 王越 张关龙 +6 位作者 王圣柱 林会喜 张奎华 汪誉新 曲彦胜 张顺 张亚男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79-588,共10页
通过对博格达山东北缘西大龙口剖面与水西沟剖面上二叠统进行详细观察和精细测量,详细分析了地层特征与沉积相特征,建立了沉积演化模式。结果表明:博格达山东北缘上二叠统自下而上发育泉子街组、梧桐沟组与锅底坑组;泉子街组沉积期,西... 通过对博格达山东北缘西大龙口剖面与水西沟剖面上二叠统进行详细观察和精细测量,详细分析了地层特征与沉积相特征,建立了沉积演化模式。结果表明:博格达山东北缘上二叠统自下而上发育泉子街组、梧桐沟组与锅底坑组;泉子街组沉积期,西大龙口剖面与水西沟剖面分别发育冲积扇、曲流河,冲积扇砂砾岩体内有大量的砂岩砾石与油页岩砾石,为博格达山周缘地区中二叠统红雁池组与芦草沟组被剥蚀后在山前沉积的产物;梧桐沟组沉积期,博格达山隆升为物源区,西大龙口剖面与水西沟剖面分别发育辫状河、曲流河,辫状河砂砾岩体内火山岩砾石较多;锅底坑组沉积期,西大龙口剖面与水西沟剖面主要发育曲流河泛滥平原,以紫红色粉砂质泥岩、泥岩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格达山 西大龙口剖面 水西沟剖面 上二叠统 沉积相 沉积演化模式
下载PDF
渗透潜堤对沙滩剖面演化影响的物理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伊锋 房克照 +4 位作者 孙家文 王平 吴浩 尤再进 李彬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51-959,共9页
由于对海岸景观和生态环境影响较小,渗透潜堤被广泛用于沙滩整治修复和侵蚀防护。在波浪水槽中开展物理模型实验,研究潜堤对沙滩剖面演化的影响。采用浪高仪阵列和激光扫描仪采集了水面高程变化和沙滩剖面高程,分析了波浪传播的相关水... 由于对海岸景观和生态环境影响较小,渗透潜堤被广泛用于沙滩整治修复和侵蚀防护。在波浪水槽中开展物理模型实验,研究潜堤对沙滩剖面演化的影响。采用浪高仪阵列和激光扫描仪采集了水面高程变化和沙滩剖面高程,分析了波浪传播的相关水动力特征,包括波高沿程分布、透射系数、波浪能谱以及非线性指标(偏度和斜度),不同入射波浪和潜堤设置情况时沙滩剖面的变形特征,统计了沙滩侵蚀关键因子(岸线蚀退距离、单宽侵蚀量等),探讨了沙滩侵蚀与波浪条件、渗透潜堤特征参数之间关系,提出了沙滩侵蚀量与渗透潜堤无量纲特征参数的估算公式。研究表明:在堤顶破碎、大孔隙介质阻力和堤前反射综合作用下,入射至近岸沙滩的波浪能量降低,潜堤具有消浪和沙滩侵蚀防护作用;泥沙整体离岸输运,潜堤向岸侧淤积;对于实验考虑的工况,潜堤位置变化对沙滩防护效果的影响较小,堤顶宽度增加更利于消浪和滩面防护,潜堤对于较强的波浪表现出更好的沙滩防侵蚀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透潜堤 剖面演变 物理模型实验 水动力特征
下载PDF
冰川模型及其在古冰川模拟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英奎 杨玮琳 +2 位作者 陈鑫 刘强 许向科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231-1247,共17页
冰川模型已广泛应用于预测未来的冰川变化。随着冰川地貌制图、测年和古气候研究的不断发展,冰川模型也逐渐用于模拟古冰川变化、估算古冰川发育时期的气候信息和探讨古冰川演化的气候驱动因素。本文综述用于古冰川模拟的两类模型:地貌... 冰川模型已广泛应用于预测未来的冰川变化。随着冰川地貌制图、测年和古气候研究的不断发展,冰川模型也逐渐用于模拟古冰川变化、估算古冰川发育时期的气候信息和探讨古冰川演化的气候驱动因素。本文综述用于古冰川模拟的两类模型:地貌-冰面剖面形态模型和物质平衡-冰川动力耦合模型,介绍不同冰川模型的原理、用于古冰川模拟的流程和利用地貌体进行模型参数校验的方法。在此基础上,以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山地为例,总结利用冰川模型恢复古冰川的范围、体积、平衡线等参数,估算不同冰川发育时期的温度和降水,以及评估测年数据及其恢复的古冰川期次和规模的案例研究。最后指出了利用冰川模型进行古冰川模拟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冰川模型在古冰川模拟研究中的应用,恢复古冰川的规模、演化过程及其气候驱动机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模型 地貌-冰面剖面形态模型 物质平衡-冰川动力耦合模型 冰川物质平衡线 古冰川演化
下载PDF
基于离子束辅助激光的硬质合金表面微织构制备方法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刘峰 郭旭红 +4 位作者 韩玉杰 王呈栋 刘同舜 董帮柱 张克栋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3-112,共10页
目的解决纳秒激光所制备的硬质合金表面微织构尺寸不可控且质量较差的问题。方法提出了离子束刻蚀与纳秒激光复合加工技术。首次采用离子束辅助激光加工在WC/Co硬质合金表面制备凹坑型微织构,研究了激光扫描速度、重复频率、脉冲宽度和... 目的解决纳秒激光所制备的硬质合金表面微织构尺寸不可控且质量较差的问题。方法提出了离子束刻蚀与纳秒激光复合加工技术。首次采用离子束辅助激光加工在WC/Co硬质合金表面制备凹坑型微织构,研究了激光扫描速度、重复频率、脉冲宽度和刻蚀时间4种不同加工参数对微凹坑表面形貌及结构尺寸的影响,并初步预测和建立了复合加工过程中微凹坑轮廓演变模型。结果凹坑型微织构边缘熔融物堆积量随激光重复频率的增加而增加,与扫描速度和脉冲宽度成反比,其中激光重复频率的影响最大。制备的微凹坑直径和深度可以通过改变激光重复频率和刻蚀时间来调节,使用纳秒激光以20、25、30、35 kHz重复频率加工的微凹坑经离子束刻蚀150 min后,边缘的不规则凸起高度分别由1.112、1.675、2.951、3.235μm降低至0.222、0.689、0.976、1.364μm,且刻蚀速率与激光重复频率成正比。离子束刻蚀150 min后,抛光硬质合金表面粗糙度由0.022μm增加至0.079μm,而激光织构化硬质合金表面粗糙度随刻蚀时间的增加均有所降低。结论建立了基于离子束辅助激光的表面微织构轮廓演变模型,实现了硬质合金表面微织构的高质量可控制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束辅助激光加工 WC/Co硬质合金 凹坑型微织构 加工参数 表面形貌 轮廓演变模型
下载PDF
Morphological evolution of the channel-shoal system in the South Channel of the Changjiang Estuary during 1958–2018:Causes and future trends 被引量:1
13
作者 LUAN Hualong YAO Shiming +1 位作者 QU Geng LEI Wentao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22年第11期2291-2310,共20页
The stability of estuarine channel-shoal systems is important for port utilization,navigation maintenance,habitat protection and ecosystem service functions.This paper uses the South Channel of the Changjiang(Yangtze ... The stability of estuarine channel-shoal systems is important for port utilization,navigation maintenance,habitat protection and ecosystem service functions.This paper uses the South Channel of the Changjiang(Yangtze River)Estuary as a typical example to investigate the channel-shoal adjustment mechanism and its future trend.The combined approaches of bathymetric data analysis and process-based modeling(Delft3D)are applied.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morphological changes indicates that the South Channel experienced remarkable channel-shoal adjustment during 1958–2018.Periodic evolution was identified,including shoal migration,incision and emergence under natural conditions before the mid-1980s.Since then,fluvial sediment decline and local human intervention have interrupted the periodic processes.After 1986,as river sediment discharge started to decline,the South Channel converted to net erosion,and both the mid-channel shoal at the bifurcation node and the tail of the Ruifeng Shoal showed significant scour.Process-based hydrodynamic simulations revealed that the northern rotation of the mainstream downstream of Wusong triggered the erosion of the Ruifeng Shoal,while unordered sand mining at the shoal tail in approximately 2002 enhanced shoal shrinkage.In addition,the self-adjustment of the transverse section shape resulted in abnormal accretion in 2002–2007.Afterward,the South Channel underwent overall erosion as sediment discharge decreased to a low level(<150 Mt/a).Five stages of channel-shoal pattern adjustment and accretion/erosion status during the past 60years were defined,i.e.,the accretion stage(1958–1965),remarkable channel-shoal adjustment stage(1978–1986),slow erosion stage(1986–1997),shoal scour and shrinkage stage(1997–2007)and overall channel-shoal erosion stage(2007–2018).Model prediction of the evolutionary trend indicates that overall erosion within the South Channel is most likely to continue in 2015–2050.Further adjustment of the South Channel under extremely low sediment discharge may threaten the riverbed stability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is large-scale estuary.Future work on adaptive strategies for varying conditions is recommend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annel-shoal pattern morphological evolution process-based modeling South Channel Changjiang Estuary
原文传递
采气管线浮动式球阀迎流面的冲蚀进化特性 被引量:3
14
作者 郑思佳 罗敏 +2 位作者 别沁 刘颖 敬加强 《过程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42-950,共9页
基于冲蚀实验和数值模拟,采用3D成像技术、动网格方法研究了典型开度30%时浮动式球阀迎流曲面的冲蚀进化,提出了能概括各因素随时间变化的冲蚀进化模型.结果表明,冲蚀过程中严重磨损区域(迎流面中部B,E和H处)冲蚀速率呈降低趋势,用250... 基于冲蚀实验和数值模拟,采用3D成像技术、动网格方法研究了典型开度30%时浮动式球阀迎流曲面的冲蚀进化,提出了能概括各因素随时间变化的冲蚀进化模型.结果表明,冲蚀过程中严重磨损区域(迎流面中部B,E和H处)冲蚀速率呈降低趋势,用250 kg粉尘冲蚀后冲蚀速率为减薄前的0.9倍,用350 kg粉尘冲蚀后冲蚀速率为减薄前的0.825倍,用450 kg粉尘冲蚀后冲蚀速率为减薄前的0.755倍;在流速980 m/s,粉尘粒径35500mm和体积浓度1.6×10^–13-5.7×10^–6的球阀阀芯迎流面冲蚀下,冲蚀进化模型计算值与实验值的误差小于20%;流速1980 m/s、粉尘粒径150230mm和体积浓度1.68×10^–7-2.6×10^–5且几何模型与球阀迎流曲面不相似时,可将预测值和实验值控制在同一数量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蚀 冲蚀进化 实验研究 数值模拟 冲蚀模型
原文传递
黄土高原沟谷地貌发育演化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3
15
作者 熊礼阳 汤国安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16-826,共11页
黄土沟谷是黄土地貌中最有活力、最具变化、最富特色的对象单元,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形态以及触目惊心的侵蚀状态也让区域内沟谷地貌的形成、发育及演化问题成为研究中焦点及前沿性科学问题。近年来,诸多学者采用地学测年法、特征表... 黄土沟谷是黄土地貌中最有活力、最具变化、最富特色的对象单元,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形态以及触目惊心的侵蚀状态也让区域内沟谷地貌的形成、发育及演化问题成为研究中焦点及前沿性科学问题。近年来,诸多学者采用地学测年法、特征表达法、监测模拟法力图实现对黄土沟谷发育演化进程中“过去-现代-未来”的科学认知。这些研究在相当程度上丰富了黄土沟谷发育过程的认知。本文梳理了黄土高原沟谷地貌演化相关研究的现状,并从黄土高原地貌演化、黄土沟谷发育、基于DEM的沟谷信息提取与表达等研究进行了系统的回顾、梳理与分析。此外,本文提出“黄土沟道剖面群组”概念与方法,试图从新的视角审视黄土沟谷地貌发育演化过程。沟道剖面在黄土沟谷发育演化进程中传递物质能量和累积地形动力,并通过径流节点的串联实现剖面群的连接与组合,形成独特的剖面“群组”模式;该沟道剖面群组是集黄土沟谷地貌特征与过程于一体的综合信息集成体,其三维空间结构是对黄土沟谷地貌发育演化的高度抽象与映射,并可望进一步丰富黄土高原数字地形分析理论与方法体系,为黄土高原黄土地貌成因机理与空间分异格局带来创新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沟谷演化 数字高程模型 沟道剖面群组 黄土地貌 沟谷特征 地形因子 数字地形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