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0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ocial Work as a Research-Based Profession: Opportunities, Prerequisites and Restrictions 被引量:2
1
作者 Juha Hamalainen 《Sociology Study》 2011年第7期473-483,共11页
The concept of research-based social work is introduced and discusse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preconditions for its realization. Attention is paid both to the academic research of social work and to opportunities fo... The concept of research-based social work is introduced and discusse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preconditions for its realization. Attention is paid both to the academic research of social work and to opportunities for developing a knowledge-producing social work practice. Both of these are seen as essential elements of a research-based profession. On the one hand, the academic research is necessary for development of social work as a research-based professional system, and on the other hand, a knowledge-producing practice, conducted by research-oriented practitioners, can only be realized within such a system. Historically, social work has been partly developed as a knowledge-applying instead of a knowledge-producing profession, although the central founding pioneers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an own-knowledge basis and theory formation, as well as the idea of knowledge-producing practice based on a corresponding professional identity. The future of social work as a professional system in modern society may depend decisively on how it develops a research-based professional identity, not only in the sense of academic research but also through practitioners with research orientation. These are practitioners who would be capable of research-based working in terms of creative knowledge production, thus of developing social work as a credible research-based profession. This can be created only through education in which the development of necessary professional skills is linked to advanced academic meta-skills. There are good reasons to suspect that a three-year education is too short for th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cial work profession research-based social work education of social work social work practice
下载PDF
Fostering firm innovativeness:Understanding the sequenti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human resource practices,psychological empowerment,innovative work behavior,and firm innovative capability
2
作者 Ruba Sami Al Daboub Amro Al-Madadha Ahmad Samed Al-Adw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on Studies》 2024年第1期76-91,共16页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human resource(HR)practices,employee psychological empowerment,employee innovative work behavior,and firm innovation capability in the context of the Information and C...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human resource(HR)practices,employee psychological empowerment,employee innovative work behavior,and firm innovation capability in the context of th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CT)sector in Jordan.Employing the Social Exchange Theory(SET)as a guiding framework,this study explored how employee psychological empowerment and innovative work behavior mediated the influence of HR practices on a firm’s innovative capabilities.Drawing on extensive data collected from ICT organizations in Jordan,our analysis had several key findings.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HR practices and psychological empowerment was observed.Job design emerged as the most influential factor affecting psychological empowerment,whereas compensation had a weaker impact.Furthermore,we established that psychological empowerment significantly enhanced innovative work behavior,underscoring its role as a catalyst for innovative work behavior within the sector.Finally,our study supported the theory that psychological empowerment influenced a firms’innovation capabilities,emphasizing the pivotal role of employee empowerment in driving firm-level innovation in the Jordanian ICT sector.These findings provide insights for academic and practical audiences,clarifying how HR practices,employee psychological empowerment,and innovative work behavior collectively influenced firm innovation capability within the unique context of the Jordanian ICT secto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uman resources practices Psychological empowerment Innovative work behavior Firm innovative capability social exchange theory Job design
原文传递
医务社会工作跨专业合作中的角色共识与角色实践 被引量:2
3
作者 赵芳 孔春燕 何龙韬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4年第2期32-42,共11页
随着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医护人员、患者和家属已经对其形成了具有一定共性的角色期待,跨专业合作因此成为可能。然而,医务社会工作在跨学科团队中面临的核心问题仍然是角色共识不足,角色实践与角色期待差距明显,难以深度融入医疗体系... 随着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医护人员、患者和家属已经对其形成了具有一定共性的角色期待,跨专业合作因此成为可能。然而,医务社会工作在跨学科团队中面临的核心问题仍然是角色共识不足,角色实践与角色期待差距明显,难以深度融入医疗体系。文章通过2023年在上海、湖北和广东三地开展问卷调查和对某市6家医院医务社会工作部2022年的年终总结报告进行分析发现,推动医务社会工作跨专业合作发展需要同时克服外生性障碍和内生性缺陷,医务社会工作自身的专业发展是跨专业合作的核心基础,而突破瓶颈的内生性路径在于制度化知识的生产和临床技术的自主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务社会工作 跨专业合作 角色共识 角色实践
下载PDF
场域建构、困境生成与社会工作实习教育制度调试
4
作者 程玲 肖桂春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2-69,共8页
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新阶段,审视社会工作实习教育场域状态并探析实习困境的生成机制,进而提出完善实习教育制度的策略具有必要性。借助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的分析框架,以实习生为中心、以实习生与其他场域主体的互动关系为基础建构实习场... 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新阶段,审视社会工作实习教育场域状态并探析实习困境的生成机制,进而提出完善实习教育制度的策略具有必要性。借助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的分析框架,以实习生为中心、以实习生与其他场域主体的互动关系为基础建构实习场域,进而揭示实习困境的生成机制。空间性困境与时间性困境的相互作用形塑了实习困境。在此基础上,提出通过分化督导职能并改革督导模式、完善实习教育考核机制、扩大专业教育实践比例的策略克服实习困境,进而调试社会工作实习教育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实践理论 实习场域 实习困境 社会工作实习 实习教育
下载PDF
社会认知职业理论视域下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职业选择机制探讨
5
作者 何志晶 王志中 常碧如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4年第1期61-69,共9页
社会认知职业理论认为,个人职业选择在环境、个人与行为三者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其中,自我效能、结果期待和职业目标是核心的认知变量,而专业认同和专业能力是影响自我效能的重要因素。专业认同通过自我效能和结果期待影响职业目标,... 社会认知职业理论认为,个人职业选择在环境、个人与行为三者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其中,自我效能、结果期待和职业目标是核心的认知变量,而专业认同和专业能力是影响自我效能的重要因素。专业认同通过自我效能和结果期待影响职业目标,专业能力的提升会对自我效能产生正向作用,从而影响职业选择。因此,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是否选择社会工作作为职业是个人、专业、社会和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专业信念和个人价值观相匹配是职业选择的前提。当专业信念、专业认同和专业能力单因素或多因素与职业目标相匹配时,环境因素对职业选择的影响力微弱,学生倾向于选择从事社会工作相关职业;反之,当专业信念、专业认同和专业能力单因素或多因素与职业目标不匹配时,环境因素对职业选择的影响力增强,学生倾向于放弃从事社会工作相关职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认知职业理论 社会工作 专业认同 职业选择机制
下载PDF
社会工作“专业关系”的实践反身与知识构建——教学、研究与实践整合的行动研究
6
作者 王海洋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4年第6期35-46,共12页
在社会工作教育中,师生的实践反身具有知识生产功能。课堂不仅是知识传递的场所,更是师生经验参照与知识共创的场域。专业关系在社会工作知识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它是社会工作实践的基础。教师通过对过往实践中专业关系的经验进行反身... 在社会工作教育中,师生的实践反身具有知识生产功能。课堂不仅是知识传递的场所,更是师生经验参照与知识共创的场域。专业关系在社会工作知识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它是社会工作实践的基础。教师通过对过往实践中专业关系的经验进行反身性整理,为学生提供理解自身、生活社区与未来工作社区之间关系的经验参照与本土知识,从而激发学生探究专业关系的动力。同时,教师协同学生围绕其与社区关系探究的经验文本进行对话,以此推进学生的学习。当学生的社区经验被有机融入教学过程时,知识与师生的关联性得到加强。在此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习得专业关系的相关知识与经验,更能体验个人经验与专业知识融合的实践过程,从而促进教学、研究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实现社会工作教育的知识生产功能,推动社会工作本土知识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工作 专业关系 实践反身 知识构建
下载PDF
社会工作实践研究的哲理基础、解释框架与研究启示
7
作者 张鹏飞 吴佳峻 王娟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4年第5期12-21,共10页
基于社会工作本土化和专业化的需要,嵌入性和自主性构成了社会工作发展的两个基本策略。自主性的提出是为了弥合嵌入性策略下结构与行动之间的张力,并进一步衍生出社会工作实践研究的研究进路。通过对社会工作实践研究的后现代社会学理... 基于社会工作本土化和专业化的需要,嵌入性和自主性构成了社会工作发展的两个基本策略。自主性的提出是为了弥合嵌入性策略下结构与行动之间的张力,并进一步衍生出社会工作实践研究的研究进路。通过对社会工作实践研究的后现代社会学理论基础以及我国四种主要解释框架进行梳理后发现,解释框架之间具有两个相同点:其一,强调实务经验在知识生产中的积极意义;其二,认同实务者在学术分工中的研究地位。但社会工作实践研究尚未形成基础性的研究共识,且研究仍停留在认识论的阐释层面,由此导致了社会工作实践研究的核心议题和研究边界存在模糊性。因此,社会工作实践研究的未来方向应在确立学术共同体意识的基础上,建构社会工作实践研究的基本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工作 实践研究 专业自主性 后现代社会学
下载PDF
基于PDCA理论的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成效剖析
8
作者 李宝川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55-59,共5页
实践育人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抓手。依据PDCA理论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勤工俭学等十个维度开展实践育人质量调查,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当前高校重视实践育人活动、工作成效显著、大学生满意度较高,但也存在育人资源整合力度... 实践育人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抓手。依据PDCA理论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勤工俭学等十个维度开展实践育人质量调查,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当前高校重视实践育人活动、工作成效显著、大学生满意度较高,但也存在育人资源整合力度不足、宣传力度有待提升、学生参与积极性不强等问题,通过提出整合多方资源、丰富实践育人载体,营造良好氛围、推动师生团队建设,注重过程管理、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等措施来提升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实效,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育人 PDCA理论 工作成效 勤工俭学 社会实践
下载PDF
社会工作专业立体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被引量:12
9
作者 江士方 尚金萍 +2 位作者 刘玉兰 胡学琦 衡孝庆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46-149,153,共5页
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立体实践教学模式的要义就在于针对不同级的学生采取"分步推进"的策略,有的放矢地逐步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优化社会工作专业实... 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立体实践教学模式的要义就在于针对不同级的学生采取"分步推进"的策略,有的放矢地逐步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优化社会工作专业实验教学平台,探索创新型社会工作人才的实验教学体系。以充分调动社工专业学生实验和实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为手段,激发他们拥有实验的创新欲望和创新理念。社会工作专业立体实践教学体系更加注重学生在就业求职时的竞争力,造就高层次的创新型社工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教学模式 创新型人才 社会工作
下载PDF
从“反理论”到理论自觉:重构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被引量:58
10
作者 文军 何威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65-78,共14页
在社会工作学科发展过程中,理论和实践的分割运行一直是社会工作自身专业化发展的极大障碍。而这种分割运行,更像是一种社会工作实践活动对理论的主动抛弃。因此,许多社会工作者在处理个案、小组和社区等专业层面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很难... 在社会工作学科发展过程中,理论和实践的分割运行一直是社会工作自身专业化发展的极大障碍。而这种分割运行,更像是一种社会工作实践活动对理论的主动抛弃。因此,许多社会工作者在处理个案、小组和社区等专业层面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很难系统性地自觉运用任何一种理论。社会工作过度强调实务的取向使得社会工作者在专业实践中常常会带有某种"反理论"立场的倾向,而这种"反理论"的立场又使得社会工作实践本身宝贵的专业价值更多地流于经验层面,从而最终造成对社会工作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双重不利影响。在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学科体系构建的不断完善,离不开其专业理论的发展,而这当中倡导专业社会工作者的理论自觉意识便首当其冲,并成为推动中国社会工作理论和实践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工作者专业认知和实务方法提升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理论” 理论自觉 社会工作理论 社会工作实践
下载PDF
近八年以来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被引量:17
11
作者 文军 刘昕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6期1-12,39,共13页
中国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经历了20多年的时间,但较多的成果则是从2006年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战略部署之后才涌现的。通过对2007—2014年间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相关文献的梳理,笔者发现8年来中... 中国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经历了20多年的时间,但较多的成果则是从2006年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战略部署之后才涌现的。通过对2007—2014年间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相关文献的梳理,笔者发现8年来中国社会工作研究总体上呈现出了快速的增长势头,在实务研究领域不断深化和拓展的同时,社会工作理论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无论是社会工作实务研究还是理论研究,相较于整个社会科学研究而言,中国社会工作研究整体水平仍然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工作研究 社会工作实务 社会工作理论 回顾与反思
下载PDF
农村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反人文贫困的可能性探讨 被引量:12
12
作者 东波 颜宪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4期103-107,共5页
人文贫困是21世纪困扰人类社会最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我国农村人口居多,农村人文贫困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社会工作作为一种服务社会的专业助人活动与反贫困关系紧密。农村社会工作是中国特殊的社会工作领域,农村社会工作持... 人文贫困是21世纪困扰人类社会最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我国农村人口居多,农村人文贫困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社会工作作为一种服务社会的专业助人活动与反贫困关系紧密。农村社会工作是中国特殊的社会工作领域,农村社会工作持守的社会公正、社会关怀和真诚信任的伦理情怀,以及其秉承的以人为本、公平正义、关爱与互助合作价值取向及其地区发展、社会策划、社会行动工作模式的基本假设及其所采用的策略是其有效介入农村反人文贫困的可能性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社会工作 专业价值观 社会工作实务模式 反人文贫困
下载PDF
社会工作专业实习体系的研究与实践——以北京理工大学为例 被引量:7
13
作者 贾晓明 刘颖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3期137-140,144,共5页
构建社会工作实习体系是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需要,也是国内社会工作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工作专业实习体系建设借鉴国内外经验,以培养"创新性、实践型、国际化"的实用型人才为目标,通过行动研究的方法,不断研究探索,... 构建社会工作实习体系是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需要,也是国内社会工作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工作专业实习体系建设借鉴国内外经验,以培养"创新性、实践型、国际化"的实用型人才为目标,通过行动研究的方法,不断研究探索,不断付诸实践,形成了"价值为先、实践创新、循序渐进、制度保障"的完整实习体系。实习体系主要由独特的价值系统、系统的课程设置、完善的督导制度、特色的专项实习及有效的实习基地网络五个部分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专业 实习体系
下载PDF
基层治理与中国社会工作理论体系建构 被引量:13
14
作者 童敏 刘芳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0-36,共7页
一、问题的提出自2006年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战略部署以来,中国社会工作进入职业化和专业化的快速发展阶段。根据《社会组织蓝皮书:中国社会组织报告(2020)》的数据,中国持证社会工作者已突破53万人,... 一、问题的提出自2006年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战略部署以来,中国社会工作进入职业化和专业化的快速发展阶段。根据《社会组织蓝皮书:中国社会组织报告(2020)》的数据,中国持证社会工作者已突破53万人,民办社工机构超过50万家,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已涉及儿童青少年、老年、家庭、残疾人、妇女、社区、学校、禁毒、司法、医务以及精神健康等广泛领域。显然,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社会工作急需总结本土的实践经验,提炼其中的有效做法和模式,以便给未来本土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工作 实践性知识 理论体系 基层治理 系统论
下载PDF
社会工作的开展:公共服务业视野下的需求拉动和供给推动 被引量:5
15
作者 彭云 周勇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3-119,共7页
社会工作是第三产业中较高层次的公共服务业,通过借鉴微观经济学中的生产理论、要素理论,宏观经济学中的供求原理,产业经济学中的产业结构理论,结合我国实践,对社会工作服务业的供求框架及其与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关系进入了深入探讨。我... 社会工作是第三产业中较高层次的公共服务业,通过借鉴微观经济学中的生产理论、要素理论,宏观经济学中的供求原理,产业经济学中的产业结构理论,结合我国实践,对社会工作服务业的供求框架及其与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关系进入了深入探讨。我国社会工作存在需求和供给脱节,问题不是出在社会工作这一理论本身,而是社会工作实现方面。有效引导全社会社会工作服务消费,社会工作供给结构应与需求结构协调一致,社会工作服务需求由隐性向显性的有效转化,社会服务既关注西方传统领域又关注中国特色领域,坚持社会工作维稳、济困和功能性提升三管齐下均关系着我国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工作 职业化 供求原理
下载PDF
浅析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的关系——以存在主义取向的社会工作模式为例 被引量:7
16
作者 谭文静 李金娟 王丽 《社会工作》 2007年第4期14-17,共4页
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社会工作最主要的特征是它的实务性,它的生命力在于它的可操作性。同时要运用诸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因此它还具有综合性。本文通过以存在主义取向的社会工作模式为例,分别从实务的重要性、理论的... 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社会工作最主要的特征是它的实务性,它的生命力在于它的可操作性。同时要运用诸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因此它还具有综合性。本文通过以存在主义取向的社会工作模式为例,分别从实务的重要性、理论的必要性及两者相辅相成的关系三个层面论述了社会工作理论及实务的关系,以期更清晰地呈现所论述的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工作 理论 实务 存在主义
下载PDF
社会工作者的“反思性专业性”与核心职业能力——对“反思性社会工作理论”的解读和思考 被引量:21
17
作者 张威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3-34,共12页
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如何构建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和"质量"?社会工作者需要哪些核心职业能力?反思性社会工作理论认为,社会工作既是一门职业化反思科学,也是一种反思性职业。基于这一科学理解,反思... 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如何构建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和"质量"?社会工作者需要哪些核心职业能力?反思性社会工作理论认为,社会工作既是一门职业化反思科学,也是一种反思性职业。基于这一科学理解,反思性社会工作认为,处于社会工作职业核心地位的,不是科学知识,而是专业行动。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和"质量"只能通过"专业行动"得以体现。而"专业行动"受制于各种内部和外部结构条件,构建专业行动"质量"的决定性核心要素是"反思性专业性",它强调一种辩证性、结构性、系统性、互动性的"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比如"相对看待知识与能力""关注社会工作者与案主互动""辩证理解理论与实践关系""在社会环境框架下理解案例工作"的反思视角。由此"反思性专业性"成为构建"社会工作服务质量"的核心要素!"反思能力"成为社会工作者的核心职业能力!反思性社会工作理论思想对推动中国社会工作扩展理论视角、提高实践质量、促进职业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工作基础理论 反思性社会工作理论 社会工作专业性与服务质量 反思性专业性 社会工作者职业能力
下载PDF
马恩著作在中国百年译介与传播的社会学分析 被引量:8
18
作者 王传英 田国立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91-197,共7页
本文在阐述马恩著作在中国的百年译介与传播历程的基础上,依据布迪厄社会实践论中场域、资本与惯习互动的视角,从译入语社会翻译场域中受权力操控的政治抉择、赞助人的推动和译者惯习的变迁等三个维度,探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 本文在阐述马恩著作在中国的百年译介与传播历程的基础上,依据布迪厄社会实践论中场域、资本与惯习互动的视角,从译入语社会翻译场域中受权力操控的政治抉择、赞助人的推动和译者惯习的变迁等三个维度,探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历史必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社会学 社会实践论 马恩著作 译介与传播
下载PDF
中国本土社会工作专业实践的基本处境及其督导者的基本角色 被引量:51
19
作者 童敏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94-204,共11页
虽然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但其专业实践的基本处境与西方明显不同,即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缺乏、服务对象的专业服务要求不明确、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身份欠缺以及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的稳定性不足,这些因素影响了在... 虽然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但其专业实践的基本处境与西方明显不同,即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缺乏、服务对象的专业服务要求不明确、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身份欠缺以及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的稳定性不足,这些因素影响了在目前中国本土处境下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建立一种专业服务关系,由此也导致了中国本土社会工作专业实践的督导者需要承担与西方督导者不同的基本角色: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的设计者、专业服务需要的转化者、日常专业服务的指导者和专业服务的培训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本土社会工作 专业实践 督导
下载PDF
社会性、主体性与社会工作知识结构及实务模式的反思性建构--来自福柯的启示 被引量:15
20
作者 徐永祥 杨威威 徐选国 《社会建设》 2018年第4期36-47,共12页
社会工作是现代社会重要的助人专业与制度实践,成为现代化进程中促进个体困扰与公共议程连接的重要机制。然而,在现实中社会工作可能成为规范性权力体系的组成部分而沦为一种治理术。"社会性"的倡导者们对这一核心议题进行了... 社会工作是现代社会重要的助人专业与制度实践,成为现代化进程中促进个体困扰与公共议程连接的重要机制。然而,在现实中社会工作可能成为规范性权力体系的组成部分而沦为一种治理术。"社会性"的倡导者们对这一核心议题进行了独到的审视和回应,旨在通过重拾社会工作的"社会"属性而回归社会工作的本质。社会性范式更多地从中宏观立场阐释了社会工作的核心属性,可能会忽视服务对象生活世界的微观面向。因而,本文从福柯有关社会工作的"主体性"思想出发,试图把主体性带回社会工作知识结构与实务方法之中。并进一步借助"话语实践"作为调解并整合社会工作"社会性"与"主体性"两个核心维度的重要连接概念,对其实践原则与行动体系进行了阐释,使其有望成为社会工作重要的实务模式。在当前中国社会工作所处的新时代脉络下,重新思考社会工作的主体性与社会性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性 主体性 专业性 话语实践 社会工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